人物:黃哲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8—1398 【介紹】: 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初名重八、興宗,字國瑞。幼年窮苦,十七歲入皇覺寺為僧,旋即出外化緣乞食。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部紅巾軍,自親兵升九夫長,娶子興養(yǎng)女馬氏為妻,號“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為鎮(zhèn)撫。十五年,子興死,子郭天敘受宋龍鳳政權(quán)任為都元帥,以元璋為左副元帥。同年,渡江攻集慶。天敘陣亡,元璋獨任元帥府事。十六年,克集慶,改稱應天府,遂稱吳國公。此后,東與張士誠爭江浙,西與陳友諒爭長江中游地區(qū)。宋小明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殺陳友諒。次年,稱吳王。龍鳳十二年,圍張士誠于蘇州。次年,始稱吳元年,破蘇州,俘殺張士誠;繼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滅元。陸續(xù)攻克南北各地,屢次出塞攻擊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殺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在位時嚴懲貪污,以操之過急,不免冤濫。屢興大獄,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后株連死者數(shù)萬人。開國功臣多非善終,文人學士以文字取殺身之禍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嚴禁百姓私往海外貿(mào)易,禁用白銀交易。
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上)
太祖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州鐘離人。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起兵,丁未稱吳元年,戊申建元洪武。
在位三十一年崩,葬孝陵。
有文集五十卷,詩五卷。
(黃瑜《雙槐》《歲鈔》:洪武八年秋八月,上覽川流之不息,陋尹程《秋水賦》言不契道,乃親更為之。
賦成,召禁林群臣觀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賦以進。
」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鋪敘成章,詣東黃閣次第投獻。
上皆親覽焉。
復置品評于其間。
已而賜坐,敕大官進天廚奇珍,內(nèi)臣行觴。
觴已,上顧濂曰:「卿何不盡飲?
」廉出,跽奏曰:「臣荷陛下圣慈,賜以醇酎,敢不如詔?
第臣年衰邁,恐不勝杯杓,志不攝氣,或愆于禮度,無以上承寵光爾。
」上曰:「卿姑試之。
」濂即席而飲。
將徹,上復顧曰:「卿更宜酹一觴。
」濂再起固辭。
上曰:「一觴豈解醉人乎?
卒飲之。
」濂舉觴至口端,又復瑟縮看三。
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為?
」對曰:「天威咫尺間,不敢重有所瀆。
」 勉強一吸至盡。
上大悅。
濂顏面變赪,頓覺精神遐漂,若行浮云中。
上復笑曰:「卿宜自述一詩,朕亦為卿賦醉歌。
」二奉御捧黃綾案進。
上揮翰如飛,須臾成《楚辭》一章,曰:「西風颯颯兮金張,特會儒臣兮舉觴。
目蒼柳兮裊娜,閱澄江兮水洋洋。
為斯悅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泛瓊斝兮銀漿。
宋生微飲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驟蹌蹌。
美秋景兮共樂,但有益于彼兮何傷?
」濂既醉,下筆欹傾,字不成行列。
甫綴五韻,上遽召濂至,命編脩官朱右重書以遺濂。
遂諭濂曰:「卿藏之以示子孫。
非惟見朕寵愛卿,亦可見一時君臣道臺,共樂太平之盛也。
」濂五拜叩首以謝。
上更敕侍臣應制,賦《醉學》《士歌》者四人:考功監(jiān)丞華克勤、給事中宋善、方徵、彭通聞。
而續(xù)賦者五人:秦府長史林溫、太子正字桂彥良、翰林編修王璉、張唯、典籍孫蕡。
彭與孫皆吾廣人也。
) 黃佐《翰林記》:太祖嘗出御制詩文,以示詞臣。
太子正字桂彥良即于上前大聲誦之瑯然,左右驚愕,學士承旨詹同私戒之。
上知之,謂曰:「儒者事君,正當誠意,毋事矯揉也。
」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丙午年六月,上禱雨鐘山獲應,賦七言喜雨詩,命待制黃哲等賡和。
已而諸將告捷,多令翰林諸臣應制賦詩,上親加品評。
洪武十年十二月,上制十題,命典籍吳伯宗賦之,援筆立就,詞語峻潔。
上嘉其才敏,賜織金綿衣。
嘗幸清流關,賦詩,命扈從儒臣和之。
起居注劉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縱逸,功成猶遣歷間關」之句。
上嘆賞曰:「可謂安不忘危。
」賜以白金文綺。
又起居注蔣子杰應命即物賦詠,立成。
上大悅,特寵賜和章。
一日命群儒撰《豢鶴文》,吳府伴讀王驥操觚立就,學士宋濂為之進呈。
上稱善。
及日將南至,大祀于園丘,上復命群臣賦七言律十二韻,冠以三百言序。
驥與黃昶先成,跽讀禦榻前。
上聽畢,加獎勵,命進學禁林云。
解縉《春雨軒集》:洪武二十有八年,北平永清衛(wèi)之龍門,禾有異莖同穗之祥。
今上皇帝遣皮來進,群臣上表賀。
太祖高皇帝親禦翰墨,為詩一章,以賜今上皇帝。
其詩首言創(chuàng)業(yè)之艱,天命之不易,除暴禁亂之師,撫民致治之略。
中言天錫豐登之屢,史書垂示之嚴,明堂里禋薦之重。
末示謙沖戒謹之意。
為善不足之誠,大矜下民之惠。
與民同樂之盛心,滋于言表。
蓋不以嘉禾之祥為可矜,而以為可懼,而思以自勉,圣不自圣,兢兢業(yè)業(yè),足以垂訊于千萬年。
今上皇帝服膺圣訓,念手澤之存,颯誦追維,不能自已,乃永樂三年用摹勒于石。
拓本裝治成軸,分賜諸王及近臣。
于是臣縉亦得與賜焉。
楊慎《藝林伐山》:吾蜀解元王孝忠,鄉(xiāng)試《賀平西蜀表》中有云:「川四巴三,收彈丸黑子之地;傅一廖二,成大統(tǒng)函夏之天。
」傅一廖二乃太祖御制《平西蜀頌》中謂「傅友德之功第一,廖永忠之功第二」也。
人咸服其博洽。
董谷《碧里雜存》:宋太史濂乞歸時,徹制詩二首餞之云:「白下開尊話別離。
知君此后跡應稀。
」濂續(xù)云:「臣身愿作衡陽雁,一度秋風一度歸。
」上悅,賜白金、緡幣、文綺,曰:「與汝作百歲衣也。
」自是歲一朝焉。
田按:《堯山堂外紀》:「洪武十年,宋學士景廉乞骸骨歸,華亭朱孟辨紀其事,作詩送之:『城上春云暖更飛,念卿此地跡應稀,臣身愿作隨陽雁,一度秋來一度歸。
』」據(jù)此則又為孟辨詩,而非太祖與濂賡續(xù)也。
詩亦小有異同。
周亮工《閩小紀》:林廷綱洪武初,承太祖親擢吏科給事中,寵遇日隆。
嘗侍游江間殿。
太祖首唱詩二句曰:「江間小殿與云齊,梁上新添燕子泥。
」公承旨足成三聯(lián)曰:「雉尾曉開紅日近,龍衣春濕彩云低。
旌旗影裹貔貅息,斧鉞門前騏驥嘶。
簪筆詩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賜新題。
」后賜名恒忠。
王世貞《藝苑卮言》:高皇帝神武天授,生目不知書。
既下集慶,始厭馬上,長篇短歌,操筆輒韻,有魏武樂府風,制詞質(zhì)古,一洗駢偶之習。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草木子》謂上有佳句云:「烏啼紅樹裹,人在翠微中。
」天下誦之。
又皇太子《新月詩》云:「昨夜嚴陵失釣鉤,何入移上碧云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野史附之。
謂為太祖及懿文不享國之證。
草木子》乃元遺民國初所著書,謂上者,順帝也;皇太子者,愛猷識理達臘也。
蓋以其不獲有天下,而在東宮頗擅權(quán),故記之耳。
《高帝集》無此二句。
朱孟震《續(xù)玉笥詩談》:近有作《道聽錄》者,指黃巢《詠菊》,元梁王《曉行》之作以為高皇,宋人譏高宗《養(yǎng)鴿》詩載葉氏《草木子》,而以為武宗北狩。
書非異聞,時非久遠,尚謬妄若此,況遠且僻哉!
田按:《明史藝文志》:太祖文集五十卷、詩五卷。
《四庫》著錄二十卷。
自漢祖以馬上得天下,《大風》一歌,妙合音節(jié)。
明祖起自布衣,與漢合符,御制篇章,炳為巨集。
野史所載,最為繁雜,茲擇其可信者著于編,以瞻一代之風尚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34—1389 【介紹】: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為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為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筑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jīng)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為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全粵詩·卷五八
孫蕡(一三三七——一三九三),字仲衍,號西庵。
順德人。
南園五先生之首。
元末避亂鄉(xiāng)間。
早年為廣東行省右丞何真幕僚。
明太祖洪武初,廖永忠南征至廣,真求蕡作書,請歸附,曲盡誠款。
永忠不戮一人,闔境帖然,蕡之力也。
洪武三年(一三七○)舉于鄉(xiāng)。
初授工部織染局使。
尋出主虹縣簿。
入為翰林典籍。
蕡嘗與黃哲、王佐、李德、趙介結(jié)詩社于南園抗風軒,世稱為南園五先生。
后以事被誣,謫戍遼東。
又以題畫坐藍玉黨,被株連處死。
門人黎貞收葬于安山之陽。
著有《西庵集》八卷。
明史》卷二八五有傳。
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時翰林典籍。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中自工部織染局使出為虹縣主簿選入為翰林典籍復外補平原主簿尋除蘇州府經(jīng)歷謫遼東坐黨禍伏法有西庵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九
蕡字仲衍,南海人。
洪武庚戌舉人,授工部織染局使。
尋出為虹縣主簿,擢翰林典籍,復出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
旋為蘇州經(jīng)歷,謫戍遼東,坐藍玉黨死。
有《西庵集》八卷。
(《四庫總目》:孫蕡當元季綺靡之馀,其詩獨卓然有古格,雖神骨雋異不及高啟,而要非林鴻諸人所及。
黃哲、李德、王佐、趙介與蕡?zhí)柲蠄@五先生。
哲之五言古體,祖述齊、梁,德之七言長篇,胎息溫、李,俱可自名一家。
惟佐氣骨稍卑,未能驂駕,而介詩所存太少,不足以見所長。
黃佐《明音類選》:吳下四杰、嶺南五先生,大家輩出,莫不比興成音,其深于詩者乎?
《詩談》:嶺南孫仲衍、王彥舉、黃庸之、趙伯貞,李仲修時稱五杰,惟仲衍清圓流麗,明珠走盤,不能自定,彥舉雄俊豐麗,殆敵手也。
德慶李文彬亦時勁敵,后瓊山丘浚詞雖豐腴,勁秀則少矣。
《國雅》:廣中四杰,并有盛才,特閑于七言。
如孫之《蔣陵兒》、《次武昌》,黃之《戰(zhàn)城南》,李之《秋情》等篇,能自迥出常境,綺嶄處亦類初唐語。
詩藪》:孫仲衍《驪山老妓行》濃麗繁富,殆過千言,而中多猥{宀兒}。
孫同時嶺南黃哲亦長七言古,才情少劣,氣骨勝之。
屈大均《廣東新語》:廣州南園詩社始自國初五先生。
越山詩社始自王光祿浙逵、倫祭酒以訓。
俘丘詩社始自郭光祿棐、王光祿學曾。
訶林凈社始自陳宗伯子壯,而宗伯復修南園舊社,與廣州名流十有二人倡和。
葉石洞云:「東廣好詞,縉紳先生解組歸,不問家人生產(chǎn),惟賦詩修歲時之會。
粵人故多高致乃爾。
粵詩自五先生振起,至黃文裕而復興。
」陳云淙云:天史公謂齊、魯文學其天性。
粵于詩則有然矣。
我國家以淮甸為豐、鎬,則粵應江,漢之紀,《風》之所為首《二南》也。
五先生以勝國遺佚,與吳四杰、閩才子并起,皆南音,風雅之功,于今為烈。
」 《本事詩》:仲衍才調(diào)杰出四人之上,即吳中四杰亦應讓步。
鄧球《泳化類編》:孫蕡博學善詩,豪逸足追古,為宋潛溪高弟。
太祖誅藍玉,蕡嘗為玉題畫,被逮將刑,口占一詩云:『鼉鼓三聲急,西山日又斜。
黃泉無客店,今夜宿誰家?
」既誅,太祖問監(jiān)殺指揮,蕡死時有何言,指揮以前詩對。
太祖怒曰:「彼有如此好詩,汝乃不奏而遂殺之,何也?
」亦命殺之。
趙翼《陔馀叢考》:明孫蕡為藍玉題畫,臨刑口占云云。
按:此詩乃五代時江為所作。
為建州人,值王氏國亂,其友欲亡奔江南,為為草《投江南表》。
其友未出境被擒,搜得稿,遂并收為。
為臨刑詞色不撓,乃索筆為詩曰:「衙鼓驚人急,西傾日又斜。
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
」事見潯陽陶岳所撰《五代史補》第五卷。
今乃移之仲衍何耶?
豈仲衍被刑時誦此詩以寓哀,聞者不知,遂以為仲衍自作耶?
田按:仲衍與彥舉、庸之、仲修、伯貞稱南園五先生。
其實南園結(jié)社,抗風軒中吟侶,仲衍一一舉之,伯貞不與也。
西庵集》中《琪琳夜宿與彥舉聯(lián)句序》云:「疇昔年十八九時,一時聞人相與友善,若洛陽李長皮仲修、郁林黃別駕楚金、東平黃通守庸之、武夷王徵士希貢、維揚黃長史希文、古岡蔡廣文養(yǎng)晦、番禺趙進士安中、及其弟通判澄、徵士訥、北平蒲架閣子文、三山黃選士原善共結(jié)詩社南園之曲,豪吟劇飲,更唱迭和,而彥舉與馀為同庚,情好尤篤。
」獨不及伯貞名。
黃才伯云:「伯貞嘗以一囊自隨,遇景即投詩其中,絕不為人留題。
縉紳恒病其狷。
日往還西樵泉石間,獨與八十翁劉樂善,相倡和以自娛。
方孫、王、李、黃結(jié)社南園,更迭倡和,而伯貞自成一家言。
世以四子并之,稱五先生。
」此亦伯貞不與結(jié)社之一證也。
繼讀伯貞《聽雨詩》有云:「南園多酒伴,有約候新晴。
」又似曾與南園詩社者。
或入社較晚,故仲衍琪《琳聯(lián)句序》偶不及之耶?
仲衍于詩社中,獨推許彥舉,其作《南園歌》云:「昔在越江曲,南園抗風軒。
群英結(jié)詩社,盡是琪琳仙。
滄洲之盟誰最雄?
王郎獨有謫仙風。
狂歌放浪玉壺缺,劇飲淋漓宮錦紅。
青山日落情人已,王郎拂袖花前起。
歡呼小玉彈鳴箏,醉倚庭梧按宮徵。
哀弦泠泠樂末終,忽有華月出山東。
裁詩復作《夜游曲》,銀燭飛光白似虹。
當時意氣淩寰宇,湖海聲詩萬人許。
酒徒散落黃金空,獨臥茅檐夜深雨。
」讀此詩,可想見南園風雅之盛。
迄今游嶺海者,詫為美談。
仲衍家有煙霞寄傲事,當與南園抗風軒并峙不朽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初廣東番禺人,字仲修。
洪武三年薦至京師,授洛陽長史,遷濟南、西安二府幕,改廣西義寧教諭,在職振興文教。
好為詩,晚年究洛閩之學。
后人輯其詩,與黃哲、王佐、趙介為《廣州四先生集》。
全粵詩·卷五七
李德,字仲修,人稱易庵先生,自號采真子。番禺人。南園五先生之一。明太祖洪武三年(一三七0),以明《尚書》薦至京師,授洛陽長史。繼遷濟南、西安二郡幕,歷十馀年。后自言不能吏,改就湖廣漢陽教諭。時當兵革初息,學舍荒涼,生徒既少且野。德遂羅致民間子弟之俊穎者,盡心訓迪,自此人知向?qū)W。后改任廣西義寧縣。該縣舊俗甚陋,德乃立法約束鄉(xiāng)黨,不使為惡。習俗日美,科貢漸盈。當?shù)婪剿]達之,而德以倦游南歸。著有《易庵集》,惜多散佚不存?!?a target='_blank'>明史》卷二八五、明黃佐《廣州人物傳》有傳。李德詩,主要從明黃佐《南園前五先生詩》輯錄。
明詩紀事·甲簽·卷九
德字仲修,番禺人。洪武初用薦授洛陽典史,遷濟南府經(jīng)歷,改西安。自陳愿就教職,授漢陽教諭,改義寧學官。有《易庵集》。 田按:仲修歷官洛陽、濟南、西安,自陳不能吏,愿就教官,得漢陽教諭。秩滿改廣西義寧教官。黃才伯廣州人物《傳云》:「仲修任義寧縣學,孜孜勸諭,科貢漸盛。」此正學官之職,而《列朝詩集》,《詩綜》均云仲修官義寧知縣,誤矣!仲修詩長于古體,短篇音節(jié)流美,長篇則才力較弱,不奈多吟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89 【介紹】: 元明間廣東番禺人,字伯貞。博通諸經(jīng)及釋、老書。元末,與孫蕡等俱受何真禮遇,號廣中五先生。入明,閉戶讀書,不求仕進,屢薦皆辭。坐累逮赴京師,途中卒于南昌。有《臨清集》,另有《廣中五先生詩》。
全粵詩·卷六五
趙介(一三四三——一三八九),字伯貞。番禺人。南園五先生之一。洪武初,屢薦不起,發(fā)憤讀書。雖歷官醫(yī)卜之說,浮屠老子之書,靡所不究。氣宇豪邁,與物無芥蒂,興至即揮毫賦詩,人莫測其涯涘。洪武二十二年(一三八九),因事被誣,逮赴京師。后事白南還,卒于南昌舟中。著有《臨清集》?!?a target='_blank'>明史》卷二八五、明黃佐《廣州人物傳》亦有傳。趙介詩從明黃佐《南園前五先生詩》諸集中輯得九首。
明詩紀事·甲簽·卷九
介字伯貞,番禺人。
洪武中坐家累逮赴京,道卒。
有《臨清集》。
田按:伯貞閉戶讀書,無仕進意。
時有南海李韠字彧華,與伯貞齊名,彧華有集名《夷白》,伯貞集名《臨清》。
黃庸之贈二人詩云:「《夷白》抗浮云,《臨清》延素賞。
何因繼芳躅,一丘同偃仰。
」深致推挹。
《夷白集》不傳,附見其姓字于此。

人物簡介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三
穎字叔良,進賢人。
明初授中書典簽,遷太常博士。
田按:黃庸之游金陵,與叔良及朱文昭倡和。
文昭詩不可得見。
叔良七言斷句,頗有風致。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用錫(1788~1858),原名蕃,字在中,號祉亭,原籍福建漳浦,明末遷居金門浯江,乾隆三十九年(1774)其父崇和移居臺地后壟,嘉慶十一年(1806)又徙往竹塹,于是落籍當?shù)亍?div id="ajsii5a" class='inline' id='people_72194_0_0_comment'>
鄭氏立志青云,道光三年(1823)考取進士,成為「開臺黃甲」 ,道光十四年(1834)入京任官,簽分兵部武選司行走,次年補授禮部鑄印局員外郎兼儀制司事務,精勤稱職,雖獲肯定,但乏再上層樓的官勛,道光十七年(1837)春乞養(yǎng)歸里。
在鄉(xiāng)期間,建學宮、修橋渡、賑饑寒、恤孤寡,樂善好施,為地方重要仕紳。
曾擔任明志書院山長 (約1829~1834、1852~1857年間),栽培后進,不遺馀力。
道光二十二年(1842),英艦來犯,鄭氏招募鄉(xiāng)勇抵禦。
咸豐三年(1853),漳泉械斗紛起,撰〈勸和論〉開導村民,又挺身勸解,獲保全者不少,逝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獲祀鄉(xiāng)賢祠中。
道光十四年(1834)曾與堂弟鄭用鑒合撰淡水廳方志,后世纂修者多以此為基礎 ;又著有《周禮解疑》、《周易折中衍義》。
咸豐元年(1851)開始修筑「北郭園」,此庭園遂成為北臺重要的文學據(jù)點。
鄭氏工詩文,詩歌內(nèi)容小至雜物微詠、個人心緒、家庭瑣事、園林賞玩、交游酬答,大至反映社會現(xiàn)象,關心桑梓國事,或歡愉憂嘆,或憤慨悲憫,莫不涵括,是一典型的儒士詩人。
文字淺顯質(zhì)樸,不事修飾,喜好說理,楊浚以為是邵雍擊壤吟的流衍,頗加推許;但連橫以為其詩「平淡、未佳」 ,王國璠則謂:「古體出于宋儒擊壤一派,雖有令人繁雜之譏,卻具『帝力與我何有』之樂。
近體必琢必鍊,致氣息神采,大受束縛,流于生澀。
獨五言律絕,頗有田園之趣,應可傳也。
」 鄭氏詩作目前存有兩種版本,其一是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的《北郭園詩鈔稿本》;其二系次子鄭如梁委托福建舉人楊浚編修的《北郭園全集》,于同治九年(1870)刊刻,為北臺灣最早出版的詩文集。
此二版本,內(nèi)容相去甚遠,各有特色,基金會所藏較接近鄭用錫作品原貌,可惜為殘本,內(nèi)容并不完整;楊浚編修的刊本,雖經(jīng)楊氏刪修潤飾,但所存作品較多,且較為普遍,臺灣文獻叢刊本中之《北郭園詩鈔》、龍文出版社之《北郭園詩鈔》,均采此版本。
茲以《北郭園全集》為底本,參照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所藏之《北郭園詩鈔稿本》(以下簡稱「稿本」)編校。
稿本有若干不易辨認的字體,則由黃哲永、謝永基兩位先生協(xié)助辨識完成。
(黃美娥撰)
北郭園詩鈔·弁言
北郭園詩鈔五卷,鄭用錫撰。鄭君字祉亭,臺灣淡水廳人;生于清乾隆五十三年戊申(一七八八),咸豐八年戊午(一八五八)卒,享年七十有一。君于道光三年成進士,臺灣土著之登甲科者自君始;因以其著述列為臺灣文獻叢刊之一。 鄭君嘗撰欽定周易折中衍義一書,凡數(shù)十萬言,未刊。其著作之刊行者有北郭園全集,系同治庚午(九年)刻本。全集中有文鈔一卷、詩鈔五卷、制藝及試帖各二卷。文鈔只收賦、序、論、記、誄文各一篇,分量甚少,制藝、試帖不足取,故僅錄其詩鈔五。 又全集之首有總序七,茲選錄林士傳、楊浚所作序各一與朱材哲撰鄭君墓志銘及楊浚撰文鈔序,列為附錄二,俾讀者得知鄭君之生平及其全集之大概焉。卷首有『男如梁稼田校刊』數(shù)字,則經(jīng)略去。(百吉)
北郭園詩鈔·楊序
昔高達夫五十始學詩,祉亭先生亦歸田后所作為多也。蓋發(fā)于性情,深得三百篇之遺旨。其品格在晉為陶靖節(jié)、在唐為白樂天、在宋為邵堯夫,間有逼肖元遺山者。 先生自家居奉養(yǎng),托跡郊坰,日以歌詠為事,世比之山中宏景,介休林宗。所筑精舍曰北郭園,萬峰環(huán)峙,秀甲瀛壖,宜其得江山之助,不求工而自工矣。 同治九年九月,鄉(xiāng)愚侄楊浚雪滄氏謹序于塹城之試筆寓廬。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維英(1811~1869),字碩芝,又字實之,號迂谷,清淡水廳人。
咸豐九年(1859)舉人。
少時受業(yè)于庠生黃德輝、舉人陳六山、拔貢鄭用鑒及其長兄陳維藻。
道光二十五年(1845)任福建閩縣教諭;咸豐元年(1851),臺灣道徐宗干舉為孝廉方正;咸豐九年(1859)鄉(xiāng)試中舉,授內(nèi)閣中書。
回籍后掌教于仰山、學海兩書院。
同治元年(1862),戴萬生起事,因助餉捐得四品頭銜,并獲賞戴花翎。
晚年建讀書之處于劍潭畔,名曰「太古巢」,著有《鄉(xiāng)黨質(zhì)疑》、《偷閑錄》、《太古巢聯(lián)集》等。
  《鄉(xiāng)黨質(zhì)疑》,并未付梓,今已散佚。
《偷閒錄》稿本亦已佚失,在民間有多家抄本,如:新莊陳舜漁抄本(1930)、五股陳燦寶抄本(1931)、陳繞綠抄本(1934)、李見金抄本(1934)、吳朝綸抄本(1934)、新竹鄭神寶抄本(1935)。
民國四十二年(1953)八月,臺北縣文獻會曾從某氏手中取得最完善之珍藏抄本,計古今體詩七百二十六首,由廖漢臣重新加以整理并略加注釋刊于《臺北文物》,以下所收錄的陳維英《偷閒錄》詩作即以此為底本。
至于,《太古巢聯(lián)集》由田大熊、陳鐓厚編輯,何茂松發(fā)行〖參考陳維英撰,田大熊、陳鐓厚校編《太古巢聯(lián)集》,臺北:無聊齋,昭和十二年(1937)?!健?div id="9kbks8c" class='inline' id='people_72758_0_10_comment'>
張漢在〈陳迂谷聯(lián)文序〉謂陳維英乃北臺灣著名學者,其文似淺而深,似俗而雅,因有得于古人立言垂世之旨,故質(zhì)實可味,不徒以隸事賦物裁對見長。
臺北帝大東洋文學系主任神田博士亦在《聯(lián)集》的序文中說迂谷詩,托興遙深,取材宏富,具聲律之美,乃東寧詩人中,首屈一指者。
又認為其聯(lián)語對仗工整,愈出愈奇。
如銀臺金闕,珠玉雜陳,使人讀之目眩。
該書出版迄今已逾一甲子,世人鮮有見及者。
茲據(jù)原刊本,重新編校。
黃哲永、施懿琳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趙元安(1856~1927),字文徽,號一山,又號益山、劍樓。
清擺接堡枋橋街(今臺北板橋)人。
祖籍漳州漳浦,高祖父于乾隆年間來臺從事貿(mào)易。
父德興公早逝,自少仰給于舅氏,及長追隨宿儒賴宏習詩文。
三十歲中秀才,翌年鄉(xiāng)試不中,遂絕意仕途,潛心于岐黃之術(shù),并設帳授學于家。
日本領臺后,屢次徵聘,固辭。
曾應臺北華利洋行洪禮文之聘,以詩書教其子弟;亦曾前往桃園、基隆設學。
明治四十四年(1911)移居臺北,設劍樓書塾,從游弟子頗眾,有王少濤、歐劍窗、駱香林、李石鯨、張我軍、杜仰山、陳潤生、李騰岳等,女弟子有王香禪、洪藐仙、陳飛仙、李晚霞、容荷青等,可謂濟濟多士。
大正十年(1921)創(chuàng)「劍樓吟社」,時臺灣詩壇有「劍樓詩派」之稱,可見其影響之大。
趙氏詩主性靈,著有《劍樓吟詩稿》,未付梓。
茲以李麗川所抄《劍樓先生吟稿》為底本(黃哲永藏),參考李騰岳〈趙一山先生與劍樓吟社〉所收錄詩(簡稱李本)、盛清沂〈趙一山先生劍樓吟稿輯逸〉所收錄詩(簡稱盛本),以及《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東寧擊缽吟前后集》、《瀛海詩集》等報刊合集編校。
〖參考李騰岳〈趙一山先生與劍樓吟社〉,《臺北文物》四卷四期,1956年2月1日;盛清沂〈趙一山先生劍樓吟稿輯逸〉,《臺灣風物》十二卷五期,1962年10月30日。
〗(張麗芬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林維朝(1868~1934),字德卿,又字勞生,號翰堂,別署怡園主人,嘉義縣人。
七歲從林逢其學,遍讀經(jīng)子,學作八股文及試帖五言詩,喜覽小說,并好圍棋、弦管樂曲。
光緒十一年(1885)創(chuàng)辦「鳳儀社」國樂團為祭孔樂局。
光緒十三年(1887)取中縣學生員。
十九年(1893),督帶鄉(xiāng)勇,同新港縣丞陳仁山直搗樸仔腳轄內(nèi)溝尾寮莊匪首黃矮。
二十年(1894)甲午戰(zhàn)爭后,受任為打貓西堡團練分局長,乙未割臺(1895),攜眷返回福建原籍。
明治三十年(1897)以水土不服,加上懷鄉(xiāng)心切,乃挈眷歸臺。
明治三十一年(1898)任漢文教師,明治三十三年(1900)辭教職,任新港區(qū)街莊長。
三十五年(1902)授紳章,四十一年(1908)獲聘為嘉義廳參事。
大正六年(1917)改「登云書院」春秋二季之樂局為「舞鳳軒」,獎倡新港北管劇團。
十二年(1923)與新港文人共組「鷇音吟社」。
生平著有《勞生略歷》、《初囀集》、《怡園吟草》,編有《怡園唱和集》等。
2006年林維朝曾孫媳陳素云選錄編訂其生平作品為《林維朝詩文集》,由國史館出版。
〖參考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暨日據(jù)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3年12月;陳素云主編《林維朝詩文集》,臺北:國史館,2006年11月。
〗茲以陳素云編《林維朝詩文集》為底本,參考《初囀集》稿本、《怡園唱和集》稿本,以及黃哲永先生收藏之《怡園吟草》,與《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慶饗老典錄》、《采詩集》、《櫟社課卷》、《東寧擊缽吟前后集》、《臺灣詩鈔》所刊登林維朝詩增補編校。
(江寶釵、陳素云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