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汸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9—1154 【介紹】: 宋饒州德興人,字彥章。汪谷子?;兆诔鐚幎赀M士。累官著作佐郎。初在太學與王黼同舍,素不合,及黼執(zhí)政,提點江州太平觀,終黼之世不得進用。欽宗即位,入為太常少卿、起居舍人。高宗立,召試中書舍人,累拜翰林學士。工儷語,所撰制詞人多傳誦。嘗論諸大將擁重兵,寢成外重之勢。紹興元年,除龍圖閣直學士、知湖州。八年,上所修日歷共六百六十五卷,升顯謨閣學士。連知徽、宣等州。言者劾其曾為蔡京、王黼之客,奪職居永州。有《浮溪集》等。
全宋詩
汪藻(一○七九~一一五四),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
徽宗崇寧二年(一一○三)進士,調(diào)婺州觀察推官,改宣州教授。
除《九域圖志》所編修官,遷著作佐郎。
政我八年(一一一八),因忤宰相王黼,出通判宣州,罷,提點江州太平觀。
欽宗即位,召為起屬舍人。
高宗即位,試中書舍人。
建炎二年(一一二八),為宰相黃潛善所惡,罷(《宋會要輯稿》職官七○之六)。
未幾,復召為中書舍人,擢給事中、兵部侍郎。
紹興元年(一一三一),兼侍講,拜翰林學士(同上書崇儒七之一、職官六之五三);出知湖州,因事停官。
起知撫州,歲馀罷,聽辟屬纂修日歷。
八年,上所編書,除顯謨閣學士知徽州。
十二年,知泉州,移宣州。
以嘗為蔡京、王黼門客,奪駛居永州。
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六。
有《浮溪集》六十卷(《郡齋讀書志》附志卷五下又有《龍溪集》六十卷,似為一書)及《猥稿外集》一卷、《裔夷謀夏錄》三卷等,大多佚亡。
明洪武時,趙子常輯《浮溪文粹》十五卷,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浮溪集》三十二卷。
事見《鴻慶居士集》卷三四《汪公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汪藻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浮溪集》為底本。
參校清光緒福建布政使署刊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有孫星華輯《拾遺》三卷,簡稱聚珍本),清康熙汪士漢居仕堂刻本《浮溪遺集》(實校補《浮溪文粹》,藏北京圖書館,簡稱遺集)等。
新輯集外詩編為每五卷。
詞學圖錄
汪藻(1079-1154) 字彥章。饒州德興(今屬江西)人。有《浮溪集》,詞存四首。
全宋文·卷三三六三
汪藻(一○七九——一一五四),字彥章,饒州德興(今江西德興)人。登崇寧二年進士第,調(diào)婺州觀察推官,改宣州州學教授,稍遷江西提舉學事司干當公事,除九域圖志所編修官,再遷著作佐郎。與時相王黼不合,出通判宣州。欽宗即位,召為屯田員外郎,進太常少卿、起居舍人。高宗踐祚,轉朝請郎,召為中書舍人,擢給事中、兵部侍郎、兼侍講、直學士院,拜翰林學士,累轉朝議大夫。后歷知湖、撫、徽、泉、宣州及鎮(zhèn)江府,以言者論其嘗為蔡京、王黼之客,奪職居永州。紹興二十四年卒,年七十六。積官左大中大夫,爵新安郡開國侯。藻博極群書,工詩文,尤長四六,所作制詞,人多傳誦。嘗修日歷六百六十五卷上之,又著《靖康要錄》十六卷(存)、《裔夷謀夏錄》二卷(存)、《青唐錄》三卷、《古今雅俗字》四十四篇。其詩文則有《浮溪集》、《龍溪文集》、《猥稿外集》等共一百二十一卷。見《浮溪文粹》附錄孫覿《汪公墓志銘》、《宋史》卷四四五本傳及《宋史藝文志》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徽州休寧人,字思敬。
趙汸弟子。
撰《春秋屬辭》成書,復改《集傳》,未成而歿。
尚誼據(jù)《屬辭》義例,參以平日所聞于者,續(xù)成《春秋集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4—1352 【介紹】: 元真定人,字伯修。由國子生授大都路薊州判官,累擢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明于詳讞。入為奎章閣授經(jīng)郎,歷淮東道肅政廉訪使,憲綱大振。改吏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知無不言,夙夜謀畫,須發(fā)盡白。順帝至正初,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召為集賢侍講學士,充京畿奉使宣撫,究民苦,察奸吏,都人有包、韓之譽。以忤時相,罷歸,起為江浙行省參知政事,統(tǒng)兵鎮(zhèn)壓天完紅巾軍,卒于軍。為學博而知要,文章長于敘事,詩尤得古法,學者稱滋溪先生。有《國朝名臣事略》、《滋溪文稿》、《元文類》等。
元詩選
天爵,字伯修,真定人。
父志道,官至嶺北行省左右司郎中卒。
天爵少從安熙學,為國子學生,得吳澄、虞集、齊履謙先后為之師。
延祐四年,馬祖常以御史監(jiān)試國子員,試《碣石賦》,天爵文雅馴美麗,考究詳實,拔置第一。
釋褐授大都路薊州判官,改翰林國史院典籍官,遷應奉翰林文字,升修撰。
元統(tǒng)初,累拜監(jiān)察御史,遷翰林待制。
后至元間,累遷禮部侍郎,出廉訪淮東。
入為樞密判官,改吏部尚書,進參議中書省事。
至正二年,拜湖廣行省參知政事,遷陜西行臺侍御史,召為集賢侍講學士兼國子祭酒。
出廉訪山東,拜江浙行省參知政事,歷大都路總管兩浙都轉運使。
十二年,淮右江東盜起。
仍命參政江淮行省,總兵于饒信。
卒于軍中,年五十九。
伯修多知遼金故事。
為文長于序事,而詩尤得古法。
新安趙汸稱其明潔而粹溫,謹嚴而敷暢,若珠璧之為輝,菽粟之為味。
有詩稿七卷、文稿三十卷。
嘗著《國朝名臣事略》十五卷、《文類》七十卷、《松廳章疏》五卷、《春風亭筆記》二卷。
晚歲復以釋經(jīng)為己任,學者因其所居稱之為滋溪先生。
于時中原前輩凋謝殆盡,伯修獨身任一代文獻之寄。
故自成均諸生以至歷官翰苑,凡前言往行與當世之所可述者,無不筆之于簡冊。
國子助教陳旅稱其學博而識正,非虛譽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浙江平陽人,字則誠,一說永嘉人,名明,以字行,號菜根道人。元順帝至正五年進士。授處州錄事,辟行省掾。方國珍據(jù)浙東,欲留置幕下,不就,旅寓鄞縣櫟社。明初,太祖聞其名,徵召之,以老疾辭。作《琵琶記》,為南曲名著。有《柔克齋集》。
元詩選
明字則誠,永嘉平陽人。
至正五年,張士堅榜中第。
長才碩學,為時名流。
授處州錄事,辟丞相掾。
方谷真叛,省臣以溫人知海濱事,擇以自從。
與幕府論事不合,谷真就撫,欲留置幕下。
即日解官,旅寓鄞之櫟社沈氏樓居,因作《琵琶記》。
記成,時清夜按拍歌舞,幾上蠟炬二枝,光忽交合,因名曰「瑞光樓」。
明太祖聞其名召之,以老疾辭,還卒于家。
所著有《柔克齋集》。
詞章斐然,東海趙汸稱其學博而深,才高而贍云。
詞學圖錄
高明,生卒年不詳,其弟高旸生于大德十年(1306)左右,則高明生年當距此不久,卒年有至正十九年(1359)和明初兩說。字則誠,自號菜根道人。溫州瑞安人,因瑞安古屬永嘉郡(亦稱東嘉郡),故人稱東嘉先生。出身書香門第,理學家黃潽弟子。至正五年中進士,先后任處州錄事、江浙行省椽吏、浙東閫幕(統(tǒng)帥府)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職,官聲頗佳。晚年隱居寧波城東鄞縣之櫟社沈氏樓,以詞曲自娛,作南戲傳奇《琵琶記》,被稱為"南曲之祖",另有《柔克齋集》二十卷。

人物簡介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四
敬弘字斐然,休寧人。
有《斐然集》。
(《新安文獻志》:斐然師趙東山,博學能詩。
洪武初以吏謫濠梁。
時會稽唐肅、錢塘董嘉、吳中王端、臨川元瑄、甬東王胄、天臺梁楚材、劉昭文,皆謫居濠上,相與結詩社。
后免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徽州府休寧人,字本初。
父鼐筑精舍于富川之上,延祁門汪克寬講授《春秋》,又從學于東山趙汸。
元末,朱元璋下徽州,原出佐軍,募兵捍御,以功至顯武將軍、雄峰翼管軍萬戶。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五
原字本立,休寧人。明初,以武功歷官至顯武將軍、雄峰翼管軍萬戶。有集。 (田按:明初,休寧文士以武功顯者,有任本立原、俞子茂榮。子茂鎮(zhèn)禾川,有威惠,其《平符溪凱旋馬上作》云:「挈壺歡迓民連野,策馬歸來雪滿身。」云陽李祁和之,且為之序云:「禾川有符溪者,既服復叛,公破其寨,縛其渠魁,誅黨惡數(shù)十人,平民縱遣還舍,豬羊雞犬悉令認辨給還,民大欣悅。公既還府,賓佐咸集,獨留儒學士十數(shù)人,列濁張宴,坐中口占馬上所得詩,眾賓咸和,乃緝成卷。仆從眾賓之后和之曰:『溪橋石路不生塵,幕下初聞號令新。土卒銜枚沖夜雪,將軍橫槊賦《陽春》。已擒渠惡從梟首,未死么么許乞身。德意已孚威力著,愧無椽筆紀蒼珉?!弧棺用牟刹患氨玖?,因錄本立詩,附見其事于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廬州府巢縣人,字子章。元末從余闕治經(jīng),闕屢稱之。朱元璋起江淮,奎歸之,從事幕府。朱文正為大督開府南昌,命奎參其軍事。后文正未得封賞,態(tài)度失常,得罪太祖,奎連累坐誅。有《望云集》。
欽定四庫全書·望云集·提要
望云集》五卷,明郭奎撰。
奎字子章,巢縣人。
早從元余闕學,慷慨有志節(jié)。
朱文正開大都督府于南昌,嘗參其軍事。
后文正得罪,奎亦坐誅。
明史·文苑傳》附見《王冕傳》中。
奎當干戈擾攘之際,仗劍從軍,備嘗險阻,蒼涼激楚,一發(fā)于詩。
五言古體,原本漢魏,頗得遺意。
七言古體,時近李白。
五言律體,純?yōu)樘普{(diào)。
七言律體,稍雜宋音。
絕句則在唐宋之間。
元末明初,可云挺出。
趙汸、宋濂皆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誣矣。
五卷之末,附短札三篇。
案嘉靖辛夘吳廷翰重刋是集,但稱五言古詩三十七、詞歌曲十三、五七言律百有九、排律雜詩四十四,不言有文。
豈后人得其手稿附入耶。
集中送《陳克明歸茶陵詩》,瑚璉字押入平韻,蓋古人三聲之法。
古詩《上山采蘼蕪》,以“素”、“馀”、“故”同押。
劉琨《贈盧諶詩》以“璆”、“叟”同押。
蓋即其例,非落韻也。
欽定四庫全書·望云集·原序
昔者,子朱子說詩,于性情之道,風雅之用,備矣。
然未嘗不以體制音節(jié)為言。
他日評漢魏以來至近代詞章,各極所長,權度甚精,而獨謂古五言不可輕變。
蓋述作有體,變復之際,昔人所難。
雖大儒先生不敢忽也。
汸游臨川時,嘗以此說質(zhì)于雍虞公,且問所以為合作者。
公曰:三百篇而后,有漢魏六朝。
朱子嘗有取焉。
然其為體不一,大抵世有治亂,人品風俗不同,極其才情則淫傷而無節(jié),尚詞藻則綺靡而失真,善學者慎之可也。
余獨愛陰何徐庾氏作,音和而莊,思約而正,華不至靡,約不至陋,淺而不浮,深而能著。
其音清以醇,其節(jié)舒以亮,有承平之遺風焉。
然后知杜少陵所以稱誦不置者,蓋在于此。
大歷元和而后知者鮮矣。
暇日觀公詩稿,試以此說求之,頗得去取大意。
往來江湖間,每論諸能詩者,或唯唯或否否,唯武威余公所賦乃若一以公言為師,無復他有,出入而高雅渾厚,自非齊梁間作者可及。
豈禁苑從游時,嘗論及于斯耶。
抑所見之偶同也。
自是每恨不得全稿觀之,兵興以來,此事姑置。
歲辛丑春正月初,與淮南郭公子章遇于星源,子章嘗游余公之門者也。
因論公平居崇尚選學,于后來變體一無取焉。
而五七言近體,每欲棄絕不為。
公大節(jié)既立,而詩文皆散逸罕存矣。
聞者相與太息,于是乃得子章所賦曰《望云集》者,與一二友朋共吟諷焉。
古五言遠宗魏晉,得其高風遠韻,不雜后人一語。
近體亦質(zhì)厚微婉,足以達其志氣所存。
信乎淵源之有自也,又可見余公居常教人悉本朱子,至其斧藻盛時,陶寫幽抱,獨與虞公相表里,而不必他人之已同,斯其所以為合作者,與以子章之才能守師法而不變,亦可謂賢矣。
友人有請而傳之者,乃述所聞書于卷端,庶觀者知所自來也。
或曰郭公志士也,今四海橫流,生民涂炭,起管夷吾舅犯先軫,諸人相與屬櫜,鞬執(zhí)鞭弭,以救之猶恐不及,顧相與論歌詩之源,制作之體,無乃非公意乎。
雖然,吾聞子章少無宦情,嘗欲泛大江上三峽,徜徉蜀漢之間,覽諸山川之奇秀,吊昔人經(jīng)營遺跡,求嚴君平岷峨之墟,咨訪大人先生之流,相與上下。
其議論然后大發(fā)于詩,遭亂志勿遂也。
語曰在朝言朝,在野言野,使子章?lián)γ畷?,真有以自見于當時而誦其詩者。
考論師友淵源與其高蹈之志而傳之,不亦可乎。
新安趙汸序。
望云集》者,郭君子章所作之詩也。
子章嘗從青陽先生學治經(jīng),而性尤嗜詩。
自黃初以降,諸名家多嚅嚌其芳腴,故剔句鎪辭,趣味雋永。
而韻度婉微,青陽亟稱其能。
曾未幾何,戈甲搶攘,二親與弟昆咸亡。
子章只影飄零于江湖間,進退無依,遂仗劍從軍,艱難險阻,莫不備嘗。
凡世道之污,隆時序之,推移人事之變,更每觸之于目。
必有感于心,感久輒悲,悲不能已,乃悉假詩以寫之。
通名其集曰《望云》。
望云志思親也。
余常取而觀之,何其情思之縈紆,音節(jié)之激烈哉。
譬猶秋風刁騷,霜月凄白,孤臣畸士,慟哭于山澤蒼涼之間。
而聞者莫不隕涕焉。
哀思之切,何其一至此乎。
在昔先王之世,四方乂寧,民各保其室家,頌聲洋溢播之郊廟。
及其衰也,政賦日逼,士困于行,役而不能歸,至有陟屺岵以望其父母與諸弟者。
說者謂其思之切而哀之至,況子章兵難相仍,非特行役之勞而已。
親沒家燬,非特不能歸而已,宜其情之所觸有不能自已也。
夫以子章之才之美,不生于太平無事之日,以頌清廟閟宮之盛,顧獨馳騁于變風之末。
嗚呼!
其命也耶,其命也耶。
雖然,否與泰相為循環(huán)者也。
今天已厭亂,戈甲將向息矣。
子章方宣嘉猷以著勞烈,其必吐和平之音,以鳴天下之盛耶。
子章名奎,淮南人,金華宋濂序。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章,以字行,巢縣人。朱文正開大都督府節(jié)鎮(zhèn)江西太祖命奎參謀文正得罪坐誅有望云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一
奎字子章,以字行,巢縣人。
明初朱文正開府南昌,奎以儒士為參謀。
文正得罪,坐不諫誅。
有《望云集》五卷。
(《四庫總目》:奎當干戈擾攘之際,仗劍從軍,備嘗險阻,蒼涼激楚,一發(fā)于詩。
五言古體原本漢、魏,頗得遺意;七言古體,時近李白;五言律體,純?yōu)樘普{(diào);七言律體,稍雜宋音,絕句則在唐、宋之間。
元末明初可云挺出。
趙汸、宋廉皆為之序,推崇甚至,良不誣矣!
《詩談》:郭掾史子章興洽情真,固是逸才,如「落日平淮樹,春潮帶皖城」,「東鄰茅屋新煙起,南澗石橋春水生」,此例佳甚。
田按:參謀詩天才挺拔,俊逸不凡,郁塞磊落之氣,時露毫端。
如《亡家》云;「杖策鄧生猶未遇,亡家韓信定誰依?
淩風欲便乘槎去,天上秋虹跨海飛。
」《富池江口夜泊》云:「華發(fā)青燈共一船,聞一雞獨起看龍泉,風云未遂平生志慚愧周瑜長十年。
」「草昧英雄望列侯,夢中三十六春秋。
功名總被儒冠誤,兩岸猿啼夜愁。
」《南康除夜》云:「十年客淚不曾乾,丘隴成行骨肉殘。
為報淮南兄與弟,紫髯憔悴未為官。
」甚賦《感土不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