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袁凱

相關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2—770 【介紹】: 唐河南鞏縣人,祖籍襄陽,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又稱少陵野老。杜審言孫。初舉進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長安近十年,以獻《三大禮賦》,待制集賢院。安祿山亂起,甫走鳳翔上謁肅宗,拜左拾遺。從還京師,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棄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營草堂于浣花溪,世稱浣花草堂。后依節(jié)度使嚴武,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代宗大歷中,攜家出蜀,客居耒陽,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詩歌,與李白齊名,并稱李杜。后人又稱其為詩圣,稱其詩為“詩史”。名篇甚多,為世傳誦。有《杜工部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12—770 字子美,排行二,河南鞏縣(今河南鞏義)人。其十三世祖杜預,乃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杜甫自稱“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遜,東晉時南遷襄陽(今湖北襄樊),故或稱襄陽杜甫,乃指其祖籍。而杜甫一度曾居長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祖父審言,武后時官膳部員外郎,于初唐五言律詩之形成曾起積極作用。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其一生正值唐朝由盛而衰之轉(zhuǎn)變時期,安史之亂乃此轉(zhuǎn)變之關鍵,杜甫一生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與其時代之興衰密切相聯(lián)。青年時代正值玄宗開元全盛時期,經(jīng)過前后三次、歷時十年之漫游生活。開元二十三年(735),舉進士,不第。天寶六載(747),玄宗“詔天下,有一藝,詣轂下”。杜甫應是屆制舉,又落第。十載,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賢院。十四載十月,始授河西尉,不受,旋改右衛(wèi)率府兵曹參軍。十一月安史亂發(fā),次年六月,玄宗奔蜀,長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七月,太子李亨即位靈武,改元至德。肅宗至德二載(757)四月,杜甫奔赴行在鳳翔,授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乾元元年(758)六月,貶華州司功參軍。次年七月棄官,由華州往秦州(今甘肅天水)、同谷(今甘肅成縣),年底達成都,于西郊建草堂,生活相對安定。代宗寶應元年(762)因避亂又漂泊梓州(今四川三臺)、閬州(今四川閬中)。廣德二年(764)重返成都,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聘杜甫為節(jié)度使署中參謀,又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稱杜工部。永泰元年(765)夏春之交,離成都,至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在夔州近2年,作詩430多首。大歷三年(768)正月,出峽,抵湖北江陵,又轉(zhuǎn)公安、岳陽。輾轉(zhuǎn)漂泊于江湘之間。大歷五年冬,詩人病死于由長沙至岳陽之小舟中。生平詳見元稹撰《杜工部墓系銘》,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多家,其中以蔡興宗、魯訔、蔡夢弼、單復所編年譜及黃鶴所撰《年譜辨疑》影響較大。近人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考訂頗詳,可參考。杜甫現(xiàn)存詩歌1440余首。宋人王洙所編《杜工部集》20卷,為今存之最早版本。其詩歌乃圍繞詩人所處時代環(huán)境與自身遭際而創(chuàng)作。其“渾涵汪茫,千匯萬狀”之詩歌內(nèi)容,反映當時社會面貌全面深刻,故后人譽之為“詩史”。在詩歌藝術(shù)方面,杜甫承繼前賢,勤于探索,刻意求工,無體不精,形成其“沉郁頓挫”,“律切精深”之藝術(shù)風格。元稹稱杜詩:“上薄風雅,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杜工部墓系銘》)故杜甫之于唐詩,具有集前代之大成,開后世之先路之作用,影響至大。對杜詩之整理編纂、系年、分類、評點、注釋、研究,歷代學者用力至勤。迄清以前之專門著述,今存者尚有200種左右。版刻流傳最廣泛者,有錢謙益《杜詩箋注》,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等。僅辛亥后近人之有關專著,亦達200余種之多?!?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為19卷,《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首,斷句4。
唐詩匯評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原籍襄陽(今湖北襄樊),自曾祖居鞏(今河南鞏縣)。早年漫游吳越。舉進士落第,復游齊趙。天寶三載結(jié)識李白,同游梁宋、齊魯。五載,入長安,應試落第,遂居留長安,進《三大禮賦》,又投詩干謁權(quán)貴,十五載,始得授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安史叛軍陷兩京,被俘困長安。至德二載夏,間道奔肅宗行在鳳翔,授左拾遺,上疏救房琯。乾元元年,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二年棄官經(jīng)秦州、同谷入蜀,至成都,營草堂寓居。寶應元年蜀亂,流亡梓、閬諸州。廣德二年回成都。時嚴武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薦甫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卒,蜀中亂,離成都經(jīng)云安至夔州。大歷三年正月出峽,經(jīng)江陜、公安漂泊至湖南,轉(zhuǎn)徙于岳、潭、衡諸州間。五年冬,病卒。在我國古代詩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被譽為“詩圣”,其詩被譽為“詩史”,與李白并稱“李杜”,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有《杜甫集》六十卷,已佚。大歷中,樊晃集其詩編為《小集》六卷,亦佚。北宋王洙重編《杜工部集》二十卷、補遺一卷行世,為后世各種杜集祖本?!?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十九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九
甫字子美。襄陽人。徙河南鞏縣。天寶初應進士不第。十三載獻三大禮賦。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wèi)率府冑曹參軍。祿山陷京師。赴河西。謁肅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遺。上元二年。嚴武鎮(zhèn)成都。奏為節(jié)度參謀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永泰二年卒。年五十九。

作品評論

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并序》
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wěn)順聲勢,謂之為律詩。由是而后,文體之變極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遺近,務華者去實,效齊梁則不逮于魏晉。工樂府則力屈于五言,律切則骨格不存,閑暇則纖秾莫備。至于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使仲尼考鍛其旨要,尚不知貴,其多乎哉!茍以為能所不能,無可無不可,則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時山東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稱,時人謂之“李杜”。余觀其壯浪縱恣,擺去拘束,模寫物象,及樂府歌詩,誠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輔陳終始,排比聲韻,大或千言,次猶數(shù)百,辭氣豪邁,而風調(diào)清深,屬對律切,而脫棄凡近,則李尚不能歷其藩翰,況堂奧乎!
本事詩
杜逢祿山之難。流離隴蜀,畢陳于詩,推見至隱,殆無遺事,故當時號為“詩史”。
新唐書·杜甫傳贊
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沿襲。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zhì)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乃厭徐,殘膏剩馥,沾丐后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于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芒萬丈長?!闭\可信云。
孫僅《讀杜工部詩集序》
公之詩,支而為六家:孟郊得其氣焰,張籍得其簡麗,姚合得其清雅,賈島得其奇僻,杜牧、薛能得其豪鍵,陸龜蒙得其瞻博,皆出公之奇偏爾,尚軒軒然自號一家,赫世煊俗。后人師擬之不暇,矧合之乎?風騷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是知唐之言詩,公之馀波及爾。
蘇軾《王定國詩集敘》
古今詩人眾矣,而杜子美為首,豈非以其流落饑寒,終身不用,而一飯未嘗忘君也歟?
黃庭堅《大雅堂記》
子美詩妙處乃在無意于文。夫無意而意已至,非廣之以《國風》《雅》《頌》,深之以《離騷》《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闖然入其門耶?故使后生輩自求之,則得之深矣。
秦觀《韓愈論》
杜子美之于詩,實積眾家之長,適其時而已。昔蘇武、李陵之詩,長于高妙;曹植、劉公干之詩,長于豪逸;陶潛、阮籍之詩,長于沖淡;謝靈運、鮑照之詩,長于峻潔;徐陵、庾信之詩,長于藻麗,于是杜子美者,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峻潔之姿,備藻麗之態(tài),而諸家之作所不及焉。然不集諸家之長,杜氏亦不能獨至于斯也,豈非適當其時故耶?……孔子,圣之時者也,孔子之謂“集大成”。嗚呼,杜氏,韓氏亦集詩文之大成者與!
后山詩話
詩欲其好,則不能好矣。王介甫以工,蘇子瞻以新,黃魯直以奇,而子美之詩,奇常、工易、新陳莫不好也。
《潛溪詩眼》
老杜詩,凡一篇皆工拙相半,古人文章類如此。皆拙固無取,使其皆工,則峭急而無古氣,如李賀之流是也。然后世學者。當先學其工者,橢神氣骨皆在于此。
歲寒堂詩話
王介甫只知巧語之為詩,而不知拙語亦詩也;山谷只知奇語之為詩,而不知常語亦詩也。歐陽公詩專以快意為主,蘇端明詩專以刻意為工,李義山詩只知有金玉龍鳳,杜牧之詩只知有綺羅脂粉,李長吉詩只知有花草蜂蝶,而不知世間一切皆詩也。惟杜子美則不然:在山林則山林,在廊廟則廊廟,遇巧則巧,遇拙則拙,遇奇則奇,遇俗則俗,或放或收,或新或舊,一切物、一切事、一切意,無非詩者,故曰“吟多意有馀”,又曰“詩盡人間興”,誠哉是言”!
歲寒堂詩話
子美詩奄有古今。學者能識國風、騷人之旨,然后知子美用意處;識漢魏詩,然后知子美遣詞處。
《遁齋閑覽》
或問王荊公云:編四家詩,以杜甫為第一,李白為第四,豈白之才格詞致不逮甫也?公曰:白之歌詩,豪放飄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變也。至于甫,則悲歡窮泰,發(fā)斂抑揚,疾徐縱橫,無施不可。故其詩有平淡簡易者,有綿麗精確者,有嚴重威武若三軍之帥者,有奮迅馳驟若泛駕之馬者,有淡泊閑靜若山谷隱士者,有風流蘊藉若貴介公子者。蓋其詩緒密而思深,觀者茍不能臻其閫奧,未易識其妙處,夫豈淺近者所能窺哉!此甫所以光掩前人而后來無繼也。
苕溪漁隱叢話
山谷云,老杜作詩,退之作文,無一字無來處,蓋后人讀書少,故謂韓、杜自作此語耳。
滄浪詩話
少陵詩憲章漢魏,而取材于六朝。至其自得之妙,則前輩所謂集大成者也。
滄浪詩話
李、杜二公,正不當優(yōu)劣。太白有一二妙處,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處,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為太白之飄逸,太白不能為子美之沉郁。
瀛奎律髓
大抵老杜集,成都時詩勝似關輔時,夔州時詩勝似成都時,而湖南時詩又勝似夔州時,一節(jié)高一節(jié),愈老愈剝落也。
楊維楨《李仲虞詩序》
觀杜者不唯見其律,而有見其騷者焉;不唯見其騷,而有見其雅者焉;不唯見其騷與雅也,而有見其史者焉。此杜詩之全也。
唐詩品匯
蜀郡虞集云:杜公之詩,沖遠渾厚,上薄風雅,下凌沈、宋、每篇之中有句法章法,截乎不可紊;至于以正為變,以變?yōu)檎?,妙用無方,如行云流水,切無定質(zhì),出于精微,奪乎天造,是大難以形器求矣。公之忠憤激切、愛君憂國之心,一系于詩,故常因是而為之說曰:《三百篇》,經(jīng)也;杜詩,史也?!霸娛贰敝?,指事實耳,不與經(jīng)對言也;然風雅絕響之后,唯杜公得之,則史而能經(jīng)也,學工部則無往而不在也。
丹鉛總錄
杜子美詩諸體皆有絕妙者,獨絕句本無所解。
藝圃擷馀
少陵故多變態(tài),其詩有深句,有雄句,有老句,有秀句,有麗句,有險句,有累句。后世別為“大家”,特高于盛唐者,以其有深句,雄句、老句也;而終不失為盛唐者,以其有秀句、麗句也。輕淺子弟往往有薄之者,則以其有險句、拙句、累句也。不知其愈險愈老,正是此老獨得處,故不足難之;獨拙、累之句,我不能掩瑕。雖然,更千百世無能勝之者何?要曰:無露句耳。
詩藪
盛唐一味秀麗雄渾。杜則精粗、巨細、巧拙、新陳、險易、淺深、濃淡、肥瘦靡不畢具,參其格調(diào),實與盛唐大別,其能會萃前人在此,濫觴后世亦在此。且言理近經(jīng),敘事兼史,尤詩家絕睹。
詩藪
太白筆力變化,極于歌行;少陵筆力變化,極于近體。李變化在調(diào)與詞,杜變化在意與格。然歌行無常矱,易于錯綜;近體有定規(guī),難于仲縮。調(diào)詞超逸,驟如駭耳,索之易窮;意格精深,始若無奇,繹之難盡,此其稍不同者也。
詩藪
大概杜有三難:極盛難繼,首創(chuàng)難工,遘衰難挽。子建以至太白,詩家能事都盡,杜后起,集其大成,一也;排律近體,前人未備,伐山道源,為百世師,二也;開元既往,大歷繼興,砥柱其間,唐以復振,三也。
唐詩鏡
杜子美之勝人者有二:思人所不能思,道人所不敢道,以意勝也;數(shù)百言不覺其繁,三數(shù)語不覺其簡,所謂“御眾如御寡”、“擒賊必擒王”,以力勝也。五七古詩,雄視一世,奇正雅俗,稱題而出,各盡所長,是謂武庫。五七律詩,他人每以情景相和而成,本色不足者往往景饒情乏,子美直攄本懷,借景入情,點熔成相,最為老手,然多徑意一往,潦倒太甚,色澤未工,大都雄于古者每不屑屑于律故。故用材實難,古人小物必勤,良有以也。
李維楨《雷起部詩選序》
昔人云詩至子美集大成,不為四言,不用樂府舊題。雖唐調(diào)時露,而能得風雅遺意。七言歌行擴漢魏而大之。沉郁瑰琦,巨麗超逸。五言律體裁明密,規(guī)模宏遠,比耦精嚴,音節(jié)調(diào)暢;七言律稱是。至于長律,闔辟馳驟,變化錯綜,未可端倪,冠絕占今矣。
唐音癸簽
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shù)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shù)。
《詩源辨體》
或問:子美五七言律較盛唐諸公何如?曰:盛唐諸公唯在興趣,故體多渾圓,語多活潑;若子美則以意為主,以獨造為宗,故體多嚴整,語多沉著耳。此各自為勝,未可以優(yōu)劣論也。
池北偶談
宋明以來,詩人學杜子美者多矣。
予謂退之得杜神,子瞻得杜氣,魯直得杜意,獻吉得杜體,鄭繼之得杜骨。
它如李義山、陳無己,陸務觀、袁海叟輩、又其次也;陳簡齋最下。
《杜詩詳注凡例》
自元微之作序銘,盛稱其所作,謂“自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故王介甫選四家詩,獨以杜居第一。秦少游則推為孔子大成,鄭尚明則推為周公制作,黃魯直則推為詩中之史,羅景綸則推為詩中之經(jīng),楊誠齋則推為詩中之圣,王元美則推為詩中之神,諸家無不崇奉師法。宋惟楊大年不服杜,詆為村夫子,亦其所見者淺。至嘉隆間,突有王慎中、鄭繼之、郭子章諸人,嚴駁杜詩,幾令身無完膚,真少陵蟊賊也。楊用修則抑揚參半,亦非深知少陵者。
《繭齋詩談》
詩有以澀為妙者,少陵詩中有此味,宜進此一解。澀對滑看,如碾玉為山,終不如天然英石之妙,
《繭齋詩談》
五言排律,當以少陵為法,有層次,有轉(zhuǎn)接,有渡脈,有閃落收繳,又妙在一氣。
《繭齋詩談》
古之人,如杜子美之雄渾博大,其在山林與朝廷無以異,其在樂士與兵戈險厄無以異,所不同者山川風土之變,而不改者忠厚直諒之志。志定,則氣浩然,則骨挺然,孟子所謂“至大至剛?cè)跆斓亍闭?,實有其物,向光怪熊熊,自然溢發(fā)。少陵獨步千古,豈騷人香草,高士清操而已哉!
《唐詩別裁》
少陵五言長篇,意本連屬,而學問博,力量大,轉(zhuǎn)接無痕,莫測端倪,轉(zhuǎn)似不連屬者,千古以來,讓渠獨步。
《唐詩別裁》
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如巨鹿之戰(zhàn),諸候皆從壁上觀,膝行而前,不敢仰視;如大海之水,長風鼓浪,揚泥沙而舞怪物,靈蠢畢集。別于盛唐諸家,獨稱大家。
《唐詩別裁》
杜詩近體,氣局闊大,使事典切,而人所不可及處,尤在錯綜任意,寓變化于嚴整之中,斯足以凌轢千古。
《杜詩鏡銓》
五古前人多以質(zhì)厚清遠勝,少陵出而沉郁頓挫,每多大篇,遂為詩道中另辟一門徑。無一蹈襲漢魏,正深得其神理。
《杜詩鏡銓》
少陵絕句,直抒胸臆,自是大家氣度,然以為正聲則未也。宋人不善學之,往往流于粗率。
甌北詩話
少陵之真本領……仍在少陵詩中“語不驚人死不休”一句。蓋其思力沉厚,他人不過說到七八分者,少陵必說到十分,甚至有十二三分者。其筆力之豪勁,又足以副其才思之所至,故深人無淺語。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杜工部五言詩,盡有古今文字之體。前后《出塞》、“三別”、“三吏”,固為詩中絕調(diào),漢魏樂府之遺音矣。他若《上韋左丞》,書體也;《留花門》,論體也;《北征》,賦體也;《送從弟亞》,序體也;《鐵堂》、《青陽峽》以下諸詩,記體也;《遭田父泥飲》,頌體也;《義鶻》、《病柏》,說體也;《織成褥段》,箴體也;《八哀》,碑狀體也;《送王砯》,紀傳體也,可謂牢籠眾有,揮斥百家。
《峴傭說詩》
少陵七律,無才不有,無法不備。義山學之,得其濃厚;東坡學之,得其流轉(zhuǎn);山谷學之,得其奧峭;遺山學之,得其蒼郁;明七子學之,佳者得其高亮雄奇,劣者得其空廓。
三唐詩品
情芳意古,蘊藉宏深,本《小雅》怨誹之音,撰建安疏宕之骨,簡蓄不逮古人,沉厲過之。七言骨重氣蒼,意研律細,諸家評論,以此賅焉。
《唐宋詩舉要》
五言長律,作者頗夥,然不能以顥氣驅(qū)邁,健筆摶捖,則與四韻無大異,不過衍為長篇而已。杜老五言長律,開闔跌蕩,縱橫變化,遠非他家所及。至……七言長律,最為難工,作者亦少,雖老杜為之,亦不能如五言之神化,他家無論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6—1370 【介紹】: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臺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元詩選
維楨,字廉夫,會稽人。
登泰定丁卯進士,署天臺尹,改錢清場鹽司令,遷江西等處儒學提舉。
會兵亂,避地富春山,徙錢塘。
張士誠招之,不往,又忤達識丞相,自蘇徙松。
明洪武二年,召修禮樂書,維楨謝曰:豈有八十歲老婦,就木不遠,而再理嫁者邪!
賦《老客婦詞》以進。
賜安車詣闕,留百二十日,以白衣乞骸骨,放還。
卒年七十有五。
廉夫嘗居吳山鐵冶嶺,故號鐵崖。
過太湖,得莫邪鐵笛,又稱鐵笛道人。
筑室松江上,有小蓬壺、草玄閣諸勝。
海內(nèi)薦紳大夫,與東南才俊之士,造門納屨,殆無虛日。
玉山草堂之會,推主敦盤。
筆墨橫飛,鉛粉狼藉,或戴華陽巾,披鶴氅,踞船屋上,吹鐵笛,作《梅花弄》,坐客皆蹁躚起舞,以為神仙中人也。
所著書數(shù)百卷,其《古樂府》尤盛行。
張伯雨曰:《三百篇》而下,不失比興之旨,惟《古樂府》為近。
今代李季和、楊廉夫遂稱作者。
廉夫上法漢、魏,而出入少陵、二李之間,故其所作,隱然有曠世金石聲,又時出龍鬼蛇神,以眩蕩一世之耳目,斯亦奇矣。
元詩之興,始自遺山。
中統(tǒng)、至元而后,時際承平,盡洗宋、金馀習,則松雪為之倡。
延祐、天歷間,文章鼎盛,希蹤大家,則虞、楊、范、揭為之最。
至正改元,人材輩出,標新領異,則廉夫為之雄。
而元詩之變極矣!
明初,袁海叟、楊眉庵輩皆出自鐵門。
錢牧齋謂鐵體靡靡,久而未艾,斯言未足以服鐵崖也。
詞學圖錄
楊維楨(1296-1370)字廉夫,號鐵崖,喜鐵笛,故號鐵笛道人,又號鐵心道人、鐵冠道人、鐵龍道人、梅花道人等,晚年自號老鐵、抱遺老人、東維子。會稽(浙江諸暨 )楓橋全堂人。泰定四年(1327)進士。授天臺縣尹。明洪武二年,召至京師,議訂各種儀禮法典。事成后,即請歸,朱元璋命百官于京都西門外設宴歡送,不久逝。擅詩文、書法、戲曲。所創(chuàng)《西湖竹枝詞》通俗清新,和者眾多。有《東維子文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槜李詩系·卷三十八
字鐵厓,會稽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96—? 【介紹】: 元明間金華府金華人,字景南,一字伯愷,自號云??天民。元末隱居不出,至正中自刻其詩,名《樵云獨唱》。入明,舉進士,官行人司副。后免官家居,授徒甚眾。
元詩選
颙字景南,金華人。
少壯有志事功,未嘗干謁,人罕知者。
晚遭元季之亂,結(jié)廬城山東隅,名其地曰「云??」,自號「云??天民」。
既而移居山之西隅,與云??相望不數(shù)里,時得以幅巾野服,輕鞋瘦策,從樵夫芻叟相往還其間。
自序所作詩,以為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調(diào)古而巖谷絕響。
故名之曰《樵云獨唱》。
長孫雍編次成帙,曾孫戶部尚書淇重刻之。
廣東布政使安丘袁凱為之序云。
(錢牧齋《列朝詩集》所載:葉樵云颙,字伯愷,洪武中登進士,官行人司副,免歸。
按集中《挽琳荊山上》云:「大德庚子春,生我及此公。
」以年計之,當洪武戊申,景南年六十有九矣。
其《獨樂歌》云:「屈指今年七十五」。
集中詩皆高曠之言,絕無及仕宦者。
袁布政序云:使先生后生數(shù)年,際我朝之明盛,與一時俊乂并列庶職,其事業(yè)必有可觀,惜其不然,而徒于言語文字間見之,其志不亦可哀矣乎!
袁序作于成化間,不應有誤。
牧齋所云,未知何所據(jù)也?
又《震澤編》所載,東山葉颙,字伯昂,嘗以鄉(xiāng)貢為和靖書院山長。
此則又一同名姓者耳。)
欽定四庫全書·樵云獨唱·提要
(臣)等謹案:樵云獨唱六卷,元葉颙撰。颙字景南,金華人。志行高潔,結(jié)廬城山東隅,名其地曰云??,自號云??天民。是集乃其孫雍所編。前有自序,謂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調(diào)古而巖谷絕響,故名曰樵云獨唱。序凡二篇,皆題至正甲午,而集中多載入明詩,且后篇乃明興后語。疑原本后篇未著年月,傳寫者誤以前篇年月補入也。顧嗣立元詩選曰:列朝詩集載葉樵云颙,字伯愷,洪武中登進士,官行人司副,免歸。按集中挽林荊山上人云:大德庚子春,生我及此公。以年計之,當洪武戊申,景南年六十有九矣。其獨樂歌云:屈指今年七十五。集中詩皆高曠之言,絕無及仕宦者。袁布政凱序云:使先生后生數(shù)年,際我朝之明盛,與一時俊乂并列庶職,其事業(yè)必有可觀。惜其不然,而徒于言語文字間見之,其志不亦可哀乎!袁序作于成化間,不應有誤。列朝詩集所載,未知何所據(jù)也。又震澤編載東山葉颙字伯昂,嘗以鄉(xiāng)貢為和靖書院山長。則又一同名姓者耳云云。其辨甚明。案太學題名碑,建文庚辰科有葉颙,亦金華人。庚辰為建文三年,革除以后,稱洪武三十三年。列朝詩集當必因此而訛。嗣立尚未之詳也。其詩寫閒適之懷,頗有流于頹唐者。而胸次超然,殊有自得之趣。天機所到,固不必以繩削求矣。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恭校上。
樵云獨唱·序
予誅茆結(jié)廬于城山之東隅。林深而木翳,水秀而峰奇。居處孤峻,名其庭曰云??。閉門卻掃,謝賓客,日與樵夫芻叟盤礴乎丘園林麓之中,披云嘯月,釣水采山,無少休暇。久之,移家城山之西隅,負郭而樓居,形勢虛敞,窗戶軒豁,而南嶼北巘,爭獻奇秀。其儼然之容,蒼然之色,入吾屏幾,清致復不減于云??也。東西相望,不數(shù)里,故吾得以幅巾便服,輕鞋瘦策,從樵夫芻叟相往還于其間。山回路轉(zhuǎn),川鳴谷應,伐木之丁丁,鳥聲之嚶嚶,更喚互答,斯樂何極。斧斤之馀,濁酒自適,觴詠談笑,擊壤賦詩,以唐律五七言二百馀首,雜詩若干首,雖不足以關世教之盛衰,亦足以敘幽情,寫閑適之興懷,名其秩曰樵云獨唱。蓋予知樵夫芻叟相與之娛,而不知世俗之好;樵夫芻叟知從予之游,又不知予賦詩之趣。薪桂老而云山高寒,音調(diào)古而巖谷絕聽,得不謂之獨唱乎?幸而樵芻中有如朱翁子、陶靖節(jié)輩,固將甘心與之揖遜周旋,賡和酬酢,商度古今天下治亂之得失,評論高人異士出處之始終,豁疇昔風誼之氣,吐平生慷慨之辭,散為箴規(guī),發(fā)為歌詩,峭拔俊爽,雍容舒徐,放而縱之而言不肆,收而藏之而文不拘,振清風于亙古,流遺響于無窮者也。樵唱之樂,無以易此。不幸而世衰道微,斯人儻不復見,則予長抱山阿,寂寥千載,誰賞之嘆,而獨唱之旨,其有以夫。時至正甲午重九前四日云??天民景南葉颙序。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景南,金華人。著樵云獨唱。
維基
葉颙(14世紀—15世紀),字伯愷,浙江金華府金華縣坦溪人。葉颙是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舉人,二十七年(1394年)成進士,獲授行人司副,不久遭免職,回鄉(xiāng)后授徒為生,徒弟甚多。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9 【介紹】: 元明間揚州府高郵人,流寓太平,字朝宗。少事余闕,通經(jīng)學,善篆隸,尤工詩歌。元末舉進士。朱元璋召為元帥府令史,歷江南行省都事、江西行省參政,入為中書參政。洪武四年,為右丞相。為人寬和自守。后以胡惟庸黨案,謫海南,賜死。有《鳳池吟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朝宗,高郵人。洪武初為御史中丞封忠勤伯拜右丞相尋貶廣東聞有別詔遂自經(jīng)有鳳池吟槁
明詩紀事·甲簽·卷三
廣洋,太祖賜名也,字朝宗,高郵人。
元進士。
太祖召為元帥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改照磨,擢都諫官。
遷江南行省都事,進郎中,改中書省右司郎中。
尋知驍騎衛(wèi)事,拜江西參政。
洪武初,山東平,命往撫納新附。
召入為中書省參政,尋參政陜西,擢右丞。
以御史劾奏放還鄉(xiāng),再徒海南,尋召還,封忠勤伯,拜右丞相。
左遷廣東參政,召為御史大夫,復拜右丞相。
坐貶廣南,于中途賜死。
有《鳳池吟稿》十卷。
(顧起綸《國雅》:汪朝宗詞新調(diào)閑,不失唐人大檢。
至如「倒藤懸宿鳥,絕壁掛睛霓」,「嶺樹垂紅葉,汀沙聚白鷗」,「樹密巢歸鳥,溪回響暗泉」,并稱幽致。
詩藪》:高季通風華穎邁,特過諸人。
若劉誠意之清新,汪忠勤之開爽,袁海叟之峭拔,皆自成一家,足相羽翼。
田按:青田明初大家,安可屈為羽翼?
其論忠勤,海叟品次殊允。
忠勤七律風格高騫,《詩綜》不錄茲體,特登之以補其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初名允,字嘉言。洪武二十七年進士。授楚王府紀善,歷魯山知縣,有惠政。入為禮部主事,遷員外郎,因事謫長沙通判。匿藏方孝孺子,使改姓余,子孫蕃衍,萬歷中始復姓。有《春曹詩稿》。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九
永初名允,字嘉言,松江華亭人。
洪武甲戌進士,授行人。
改楚府紀善,遷魯山知縣,入為禮部主事,遷員外郎,謫長沙通判。
有《春曹詩稿》。
(《松江府志》:嘉言少好學,與袁海叟,陶宗儀、陸達夫、陳主客伯仲結(jié)詩社,呼為小友。
其《山居》詩有「池草生新句,禽言得異名」,「青蛇作龍匣底鳴,剪取吳江千尺水」,達夫嘗稱之曰:「俞子穎秀,咄咄逼人。
」 田按:洪武癸酉,侯城以漢中教授典試京闈,嘉言為所取士。
革除時,族方氏,寧海典史魏澤匿侯城九歲子德宗,與臺人馀學夔渡海至華亭青村,主嘉言家。
嘉言妻以養(yǎng)女,改姓馀氏,子孫蕃衍。
逮萬歷三十七年,提學御史楊廷筠廉其事,始復姓。
松人建正學祠,以嘉言配食。
此可與嬰、臼存孤,千古媲烈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質(zhì)生。崇禎十三年進士,知麻城縣。工詩詞,力掃陳言。有《竹香庵詞》、《白燕庵詩集》。
簡介
字質(zhì)生,一字狷庵,號莼僧,江蘇華亭人。生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崇禎十三年(1640)進士,官麻城知縣。入清僑居白燕庵,自號白燕庵頭陀。因黨案牽連下獄,后獲免。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卒。有《竹庵詞》。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質(zhì)生,松江華亭人。崇禎庚辰進士,除知麻城縣有白燕庵詩集
維基
單恂,字質(zhì)生,號捐庵,南直隸松江府華亭縣賢游涇人,明末清初官員。
少時才名藉甚,董文敏、陳徵君咸折輩行與交,為詩濃而不膩,朱彝尊謂其雅近西昆,蓋不誣也。
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禮部觀政,本年授麻城縣知縣。
明亡,筑白燕園于袁海叟墓側(cè),自號白燕頭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