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碩德

相關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廣鑄,字鐘山,未詳所出族里。
元至大中,敕主玉泉。
禪藻蘊藉,翔聲士林。
會好事者,欲毀唐賢題碣。
鑄請于有司,移之寺??,自撰跋語。
其略云:“玉泉覆船,蓋神龍宅也。
自智者大師開山,二神護法。
高僧碩德,繼續(xù)提倡,遂為楚漢叢林之首。
殿堂樓閣,歲時增修。
方丈而上,懸崖峭然。
亭觀相望,曰楞伽峰,曰慈云,曰山月,曰松風,曰惺惺,曰彼岸,曰翠寒。
亭危徑曲,折迥隔塵。
凡巨棟飛甍,修篁古木,參差于煙云杳藹間,得唐代名公曲江諸賢題詠,而覆船之名,增重于昔。
逮宋真宗景德初元,頒賜田莊二所。
越四十馀載,至慶歷八年,荊門太守謝侯,與悟空禪師撰錄唐賢題詠八篇。
大理評事張公為之序,镵石于郡亭。
至大辛亥,又歷二百六十馀年矣。
近歲泉上碑刻,率皆散失,而此碣亦為好事者取去。
深慮璣珠錦繡,久即漫滅,負前人之盛心。
因請于郡侯杜公,迎載而歸。
蕩拭塵垢,表而出之,以補山中之缺文云爾。
”皇慶元年,入都朝覲。
親聆天語,錫號“佛光慧日普照永福大師”,并賜紫衣、金杯、甘露。
有敕護歸,都城法侶,思議功德,止嚴首倡,賦詩祖餞。
碩德名儒,依韻賡和,累軸盈篇。
荊門太守杜公,州判李公,邑令達魯花赤那懷,勸之立石,以彰寵惠。
首座寶淵,字古源,道行高卓,詞翰清超。
為之作記,詳具別集。
是秋,復命惠溥取寺中田土四至遺跡碑文匯奏呈覽,特蒙俞允,照勘明白,給付搭牒,勒碣于寺。
溥好清修,而勇于護法,極其苦心。
與淵同志,宣之出世,皆屢詔不行。
淵后坐化于寺,溥則隱于翠寒絕頂以終。
(釋廣鑄)鑄住山五十馀年,事理雙融,性修一貫。
嘗與自智、福明、白善、明見輩舉揚向上,不落言詮。
而維持像教,則使至悟、宗元、至福、至榮諸子,各闡厥力,一時宗門鼎盛,海內賢宿,聞風戾止。
有若能仁寺寶淵,由建康而至。
南源寺紹中,由江西而至。
徑山寺虛谷,由浙江而至。
而僧錄司福資又來自徽州。
相與講肄經論,研晰秋豪。
居常千僧環(huán)繞,四眾傾心。
法會之盛,遠追梁隋,近接唐宋。
故能作衛(wèi)道之干城,泯無形之外侮。
以至正元年八月望日中夜而寂,壽九十四,臘七十二,塔于羅漢山麓。
鑄示疾時,奏請廣銘繼領院事。
先是延祐間,黃門伏氏妙善舍宅為寺,賜額“永?!保懼髦?。
及至玉泉學徒日眾,銘造大鑊三,以營日膳。
會元季荒亂,寺眾散逸。
銘攜幼弟廣鏔,匿于深山。
草衣木食,卒老于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僧,松江華亭人,號梅屋,俗姓黃。仁宗延祐中,居嘉興祥符寺。英宗至治間,嘗驛召至京師,繕寫金字佛經,因受法于帝師帕克巴。有《佛祖通載》。
補續(xù)高僧傳·護法篇
念常。
號梅屋。
華亭黃氏子。
母楊。
夢僧龐眉雪發(fā)。
稱大長老。
托宿焉。
因而娠。
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誕。
于夜神光燭室。
異香襲人。
逾日不散。
既長。
喜焚香孤坐。
風骨秀異。
年十二。
懇求出家。
父母鐘愛之。
誘以世務。
終莫奪其志。
遂舍之。
元貞乙未。
江淮總統(tǒng)所。
授以文憑。
薙發(fā)受具。
遍游江浙大叢林。
博究群經。
宿師碩德。
以禮為羅延之。
皆撝謙弗就。
至大戊申。
佛智晦機和尚。
自江西百丈。
遷杭之凈慈。
師往參承。
于言下有省。
俾掌記室。
服勤七年。
延祐乙卯。
佛智遷徑山。
師職后版表率。
明年。
朝廷差官理治教門。
承遴選住嘉興祥符。
至治癸亥。
乘驛赴京。
得以觀光三都之勝。
覽燕金遺墟。
入五臺禮曼殊。
出入金門。
討論墳典。
如司徒云麓洪公。
別峰印公。
自帝師以下。
皆尊而愛之。
自京而回。
主姑蘇萬壽法席。
師精通內義。
外博群書。
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
傳授之源流。
及夫時君世主之所尊尚。
王臣將相之所護持。
參異同。
考訛正。
運弘護之心。
秉至公之筆。
緝而成書。
謂之佛祖歷代通載。
凡二十有二卷。
翰林道園虞公序其首。
慨僧史無續(xù)而失傳。
譏志磐書事之無法。
蓋深有取于師言也。
寶洲上人謂。
師此述。
理明事實。
出入經典。
考五宗傳。
殊有補于名教。
于是。
即普覺文房。
采摭內外典籍成編。
題曰稽古略。
與師并行于世。
詳略各得其宜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懷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從延慶半巖全公。習教旨義。聲籍甚。久之嘆曰。教相繁多。浩如煙海。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轍而力禪。參承諸名宿下語。多枘鑿弗合。不勝憤悱。時竺西坦公。遷主明之天童。師奔質所疑。竺西一見。知為法器。厲色待之。不與交一語。師疑愈熾。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歷間。住補怛洛迦山。遷大龍翔集慶寺。龍翔。元文宗潛邸也。及至踐祚。建佛剎于其地。棟宇之麗甲天下。未幾毀于火。曇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師乃出衣盂之私。補前未備。不日而集成功。雖以名德領鉅剎。不效飾車輿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終一缽蕭然而已。會元政大亂。戎馬紛紜。寺事艱窘日甚。師處之裕如。不以屑意。一旦晨興。索蘭湯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吾將歸矣。汝等當以荷法自期。勵精進行。可也。言畢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則去矣。寧不留片言以示人乎。師叱之而復瞑。侍者呼不已。師握筆書曰。平生為人戾氣。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書畢而寂。時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寶山前。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燦爛。雖煙所及處。亦累累然生。貯以寶瓶。光發(fā)瓶外。師賦性恬沖。喜溢顏間。生平未嘗以聲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頷首而已。然進脩極勤。自壯至髦。默誦法華經一部。雖暑爍金寒折膠。無一日闕者。屢感蓮花香。滿院芬郁異。嘗非世間者可比。當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風雨散去。師獨結跏宴坐。目不四顧。執(zhí)兵者滿前。無不擲杖而拜。上嘗親幸寺中。聽師說法。嘉師言行純愨。特為改龍翔。為大天界。告終前一日。上統(tǒng)兵。駐江陰沙洲上。晝寢。夢師服褐色禪袍來見。上還聞遷化。衣與夢中正同。大悅。詔出內府帛泉。助其喪事。且命卜葬。舉龕之夕。上親致奠。送出都門之外。師說。有五會語錄。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
懷信禪師者。字孚中。為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十歲求師于其親。親命抱本入鄉(xiāng)塾。不二載。諸籍了然。竟罷讀。乃謀法華而誦之。遂堅圖出家。荷任大法。又三載。師事法華院子思沙門。以試經得度。竺西坦禪師居天童。信往謁之。坦公瘦面如鐵。尋常熱棒如雨點。請益者。隆冬亦戰(zhàn)慄揮汗。信雖年少。從容入問大法。坦器重之。久經爐鞴。信乃道通。擔垂問曰。興化打克賓??速e還有吃棒分也無。信出對曰??≡摘{子兒。坦深肯之。未幾坦公遷化。信鳴眾請云外岫補居天童。信與擊節(jié)酬唱。拍拍是令。岫每稱之曰。信公乃洞宗赤幟。濟室白眉也。大定丙寅。出住觀音寺。天歷己巳。遷居普陀。至正改元。天童席虛。當事者必以致信。信曰。天童自哲人相繼?;笠?guī)制非舊觀矣。今諸公不棄山野。山野惟據令而行。諸公若以為可。則山野以繼述為志。豈敢堅遜而累諸公行李。如不便諸公。請更議之。眾皆稽顙曰。諾。于是信蒞天童。積弊頓除。法席不期而再振。四方以賢譽歸之。當是時。南北兵荒。叢林多窘。天童食堂盈千眾。安居不乏。尚有馀糧。以賑饑貧。楚石琦公嘗作偈與信曰。長庚峰頂白云間。捧劄西來笑展顏。幾疊巖巒圍丈室。萬株松樹繞禪關。當年金碧誰將去。今日天龍合送還。老我恰如窺豹者。管中時復見斑斑。江表大龍翔寺行御史。奉詔迎信。信欣然自來。時至正十四年甲午也。越二載。明太祖兵下金陵。寺眾風散。信獨趺坐不去。頃之兜鍪蟻集。信儼然在定。如不知也。及太祖入寺。信合爪相迎。太祖問曰。眾僧因甚不見。信曰。明眼難瞞。太祖甚喜。乃命招僧還寺。太祖嘗聽信說法。歸為近侍曰。龍翔信僧。言行純愨。真太平有道沙門也。遂改龍翔為天界。命褒章而賜之。信德臘雖高。未嘗以聲色加學者。學者自化。信日課蓮經七卷。寒暑不間。有僧問曰。和尚誦經。還解義么。信曰。清晨吃白粥。而今又覺饑。僧曰。此語卻與經文不合。曰。明眼師僧灼然猶在。僧呵呵大笑曰。和尚是甚么心行。信曰。且喜信受奉行。丁酉元旦日食。太祖召信問之。對曰。食后自明。太祖又深喜。復論古今符讖之理。信曰。圣哲以至公為心。不求符讖。而符讖自合矣。愚昧以私欲為念。雖鳳麟晝現。仍成怪物。故曰在此不在彼。太祖稱善。盡歡而罷。八月二十四晨起。沐浴更衣。召眾告曰。吾行矣。汝等當以荷法自期。瞑目而逝。侍僧撼且呼曰。和尚不留片語。以示人乎。信復展目索筆書曰。平生為人契戾。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乃瞑目長往。時太祖督戎江陰。前一日。夢信告別。及還金陵聞訃。與夢合。太祖甚嗟悼。左右皆言。前日夢。金甲大人相報曰。天界古佛入滅矣。太祖益驚異。賜帑金以資后事。舉龕日。太祖臨奠。依法阇維于聚寶山前。獲舍利五色。命賀齊叔。為卜牛首山建塔。又命儒臣銘之。天童所塔者。爪發(fā)衣履也。初信承詔。去龍翔天童。左右諫曰。當今擾攘兵戈。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師獨受元主隆譽之名。某等似不取也。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信答曰。我汝均為佛祖兒孫。力當撐拄佛祖家庭。任緣赴感。職宜然也。若俱以禍福攖心。埋身藏影。豈大慈曠濟之道哉。且戈矛劍戟之場。獨非安樂邦乎。于是愿起從行者甚眾。 贊曰。徑山三代。門庭施設。雖各不同。究其機要。皆通權達變之宗匠也。度公至老。尚力圖興復。信公至歿。猶示應明主。是其荷負祖道之任。真難釋肩。如吳人游楚者。病中聞之。仍吳吟也。先輩之苦心若此。忽之可乎。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懷信,字孚中。
姓姜氏,奉化人也。
父嘗為縣校官,母劉氏,夜夢火星墮,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
及誕,狀貌異凡,而性端凝,不妄舉動,唯見沙門,輒喜與親。
稍長,受三經于宋進士戴公表元,聲入心通,經旨鬯達。
然不樂帖括,獨企清幽。
年十五離家,從法華院僧子思,執(zhí)童子役,已而祝發(fā)為大僧,受具戒于五臺寺。
聞延慶半巖全弘三觀十乘之旨,復與之游。
久之,且嘆曰:“教相繁多,浩如煙海,茍欲窮之,是誠算沙,徒自困耳。
”即棄去,渡浙而西,凡過名藍,輒往參叩,語多枘鑿,不勝憤悱。
華藏竺西坦遷主四明天童景德禪寺,信隨質所疑,竺西知為法器,厲色待之,不交一語。
一曰上堂,舉興化與克賓案問之,信擬曰:“俊哉,師子兒也。
”自是依止,不忍去。
竺西入滅,天寧云外岫,來繼其席,命司經藏管鑰。
文章漸彰,不可掩遏。
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請居四明觀音,策勵徒眾,珍惜時光,唯恐失墜。
天歷己巳,遷住補怛洛迦山。
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嘗持一缽,乞食吳楚間。
鎮(zhèn)南王具香華迎至府中,虛心問道,語中肯綮,且出菩提達摩像求贊,信拈豪揮灑,略無停思,而辭旨淵邃,王甚嘆服。
宣讓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請示法要。
信隨其性資,利而道之。
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禮,諸侯庶士,莫不望風瞻仰,施資填委。
姑蘇產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寶佛塔十三成載歸。
海東駙馬都尉高麗王繹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誼上聞,賜號為廣慧妙悟智寶弘教禪師,及金襕法衣一襲。
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
天歷乙酉遷天童,矢志振興,百廢具舉,佛殿巋然,厥工甚鉅,亦徹弊而更新之,丹輝碧朗,照耀海濱。
復造塔中峰,若將終焉。
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龍翔集慶寺虛席,行御史臺奉疏迎信主之。
龍翔文宗潛邸,及踐祚,改建佛剎,棟宇宏麗甲天下。
其住持若笑隱?、曇芳忠,皆一時碩德,勵行《百丈清規(guī)》,為東南楷則。
亡何燬于火,忠竭力興復海會堂,未就而化。
信初升座,提唱宗乘,萬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機自融,無大無小,皆驩相親戴。
因出衣盂私貲,纘續(xù)前功,不日而集。
會元綱失紐,天下喪亂,戎馬紛紜。
寺院蕭條,日見艱窘,信處之夷然,若不介意。
明室龍興,初號吳國,大兵下金陵,徒侶風雨飄散,信獨結跏晏坐,目不他顧。
執(zhí)兵者滿前,無不棄仗而拜。
太祖嘗幸寺中,聽信說法,嘉其道行,命改龍翔為大天界寺,以寵異之。
寺有逋租在民間者,官為徵集。
僧眾日歸,法施益盛。
一旦晨興,索湯沐浴,更衣趺坐,謂左右曰:“汝曹荷法,自期勵精進行,吾將歸矣。
”言畢而瞑,侍者呼曰:“去則去矣,寧不留片言以示人乎。
”乃握筆書曰:“平生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萬里晴空片雪。
”擲簡而逝,時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
壽七十八,臘六十九。
荼毗聚寶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爛,煙所及處,亦累累攢珠,貯以瓶水,光發(fā)于外。
弟子致凱坎牛首山東麓為宮,藏之,建塔其上。
將遷之夕,明帝駐兵江陰,夢信褐服而來,問何之,曰:“將歸,且告別。
”及還歸,聞其寂滅,為之驚異。
乃出內府泉幣,助其喪事,且親致奠送于都門之外。
榮貺之加,近代無比。
著有《五會語錄》。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玄中猷法師。
別號復闇。
杭海昌某氏子。
依愚翁長老祝發(fā)。
研精教義。
更知有宗門向上事。
其為文。
如春花秋月。
艷無待飾。
清不加寒。
筆花之妙。
照映今古。
假斯文以闡吾道。
或以是譽。
師如受唾。
洪武中。
主席于錢唐吳山大乘寺。
道風大振。
永樂庚子。
繼主嘉禾東塔寺。
寺為漢朱買臣之故宅。
宋孝宗。
嘗龍游于此。
屢經兵燹。
殿宇傾廢。
若前住山。
滄海深。
云谷祥諸公。
皆志于興復不果。
師至。
憮然有感。
遂罄衣囊缽底。
及鳴合施者。
簡材鳩工。
薙荊榛。
畚瓦礫。
始是年。
訖于宣德戊申冬。
殫精十祀。
而百仆俱起。
四方緇素。
皆視師為景星慶云。
望而歸之者。
不可勝計。
師煩之力辭。
退居別室。
至正統(tǒng)戊午。
杭之南山慧因講寺。
久虛其席。
諸山僉謂。
慧因冠華嚴之首剎。
碩德不足以當之。
唯師其人。
辭再四不克。
時慧因亦圮。
師至。
興廢起弊之功。
不減在東塔時。
況二山俱華嚴講寺。
夫華嚴一宗。
始于賢首。
成于清涼。
定于圭峰。
皆盛弘于北。
傳至晉水。
則入杭矣。
杭而宗華嚴。
大難為力。
師兩興巨剎。
一振頹宗。
晉水而后。
槩不多見。
孤力獨運。
良可嘉偉。
筆其略為傳。
以示來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0—1474 【介紹】: 明蘇州府昆山人,字與中。正統(tǒng)十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土木之變后,率同列請先正逃將之罪。也先犯北京,數上章奏,陳戰(zhàn)守之計,升都給事中。擢右參政,督餉宣府。天順二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兩廣。憲宗立,入都,遷左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旋任禮部右侍郎。搜河套之議起,盛知時無良將,力言不可。轉吏部左侍郎。卒謚文莊。有《葉文莊奏議》、《水東日記》、《涇東稿》。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與中,昆山人。正統(tǒng)乙丑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出為山西右參政累官吏部左侍郎謚文莊有涇東槁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七
盛字與中,昆山人。
正統(tǒng)乙丑進士,除兵科給事中。
進都給事中,出為山西右參政,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兩廣,改左僉都御史,巡撫宣府,進禮部侍郎,改吏部。
卒謚文莊。
有水東稿》八卷、《開封紀行》五卷、《菉竹堂稿》八卷、《涇東小稿》八卷,《和山東勝覽詩》一卷。
(《姑蘇志》:文妝力行好古,清修苦節(jié),慕范文正之為人。
文章紆徐委備有法則。
彭韶贊云:「希文不相,古今所惜。
」人以為知言。
《吳中往哲記》:文莊所著書殆幾百卷,篤學辯博,為一時首稱。
書史會要》:葉盛善行楷,得蘇文忠筆意。
田按:李文達嫉葉文莊,以此為世所短。
文莊碩德重望,不以詩名。
馀綜覽全集,七言近體風格遒上,即精研聲律者無以過之。
自來名輩往往出其緒馀,足了數人,此其徵也。)
維基
葉盛(1420年—1474年),字與中,南直隸昆山縣人。官至吏部侍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進士,拜兵科給事中。明英宗因土木堡之變被瓦剌俘虜,九月郕王朱祁鈺即位,瓦剌屯逼都城。當時葉盛屢奏封章,皆當世急政。尋轉都給事中、山西右參政,監(jiān)督宣府糧餉,兼管屯田、獨石馬營等處軍務。有功于邊,以父憂去職。明英宗復位后,擢為右僉都御史,兩廣巡撫。憲宗即位,轉左僉都御史,巡撫宣府。歷官禮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成化十年(1474年),卒。謚文莊。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永海,字大會,丹徒人也。
生有異稟,不慕世榮,壯志益邈,雅超塵想,因于郡平等寺落發(fā)披緇。
時慧云精求毗尼,躡屩清涼,契念文殊,中興律法。
海竊慕之,遂從受具。
既納戒已,專務律學,唯崇本相,德范深淳,道俗欽仰。
乃接芳躅,步禮五臺,誓心見佛,誠意默通,終契靈秘。
明萬歷初,海自五臺赴京。
慈圣太后素崇佛法,夜?神人告曰:“鳥巢禪師從五臺山來也。
”明旦遣內監(jiān)訪之,果得海,如神所詔,因請卓錫憫忠寺。
帝聞賜紫,充講經大德。
先是僧相瑢于正統(tǒng)間重修斯寺已,奉敕改額“崇?!?,至是欲復“憫忠”舊稱,別衍法派。
然相瑢再傳弟子明玉,方修葺院宇,延接名流碩德耆年,眾望所歸。
海既欽其道范,深相契合。
而玉之仰海高風,如景星慶云,傾慕無已。
況以宮闈之符兆,帝廷之寵钖乎。
于是兩派分傳,萃之一寺。
然崇福自玉后不再振,海則闡化既久,綿演尤眾,卒復舊號,遂為古憫忠一代祖云。
世壽僧臘均不得詳,唯荼毗靈塔年號猶存。
蓋示寂于崇禎初元,而萬歷至崇禎已五十馀載,其春秋亦高矣。
所著《五百問戒經釋》盛行于世。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普義,字了乘。
姓胡氏,古陸人也。
髫年祝發(fā),順時進具,勤習三學,博覽群經。
壯歲游方,飯眾廬山,見真面目,如識本來。
浮江東下,循海而南,瞻禮補陀,還至金陵。
請求藏典,跋涉山川,護經回寺。
萬歷丙辰,創(chuàng)建彌陀院,劬勞三載,上下堂寮,左右樓閣,莫不輪奐雙美,金碧交輝。
復鑄三大士金身,刻彩十六佛龕,增置田疇,裕蓄香積。
夷陵徵士雷思沛為之碑文,玉泉無跡禪師著有《彌陀院記》,并垂久遠,足示來茲。
義雖傳臨濟,而夕梵晨鐘,數豆念佛,清心自課。
邑侯張公題所居曰“莊嚴凈土”。
蓋知其回向證愿,已具極樂玄猷,所詣既成,蟬脫而去。
其芳模碩德,備載《縣志》。

人物簡介

維基
萬日吉(?
—1654年1月15日),字允康,湖廣黃州府黃岡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萬日吉是崇禎十三年(1640年)庚辰科進士,授直隸昆山縣知縣。
隆武初,轉任兵部主事;當時的選貢會得任職庶吉士,他上疏這不符合制度。
隆武帝說:「拔士取貢中是作育人才的舉動,事關特殊。
稱為『萃士』原本是和庶吉士作區(qū)別,不用激動詆毀。
」轉任建南道副使。
清朝軍隊攻至,他逃亡,后來起兵,授官嶺北參議,前往寧波聯絡海師,打算進見監(jiān)國魯王,但未成行。
永歷六年(1652年),南寧伯楊昆奉永歷帝詔令連絡浙江和南直隸義師,在安慶和尚書楊卓然、總督汪碩德、僉都御史葉士彥、僉都御史巡撫天津于在镕等人被清朝政府抓獲,送往江寧,次年(165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和與汪碩德等七十二人一同遇害,死前依然拿石頭擲向清兵,罵不絕口,南明朝廷追贈太仆寺卿。

人物簡介

維基
余鹍翔(1603年—1654年1月15日),字昌若,號誕北,湖廣辰州府辰溪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余鹍翔是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聯捷進士,授金溪知縣,懲治侵吞官府金錢的縣吏朋黨,又突擊許灣盜賊巢穴擒拿寇匪,讓居民為他的智慧震驚。
之后調任遂安,升為戶部主事、員外郎,外任徽寧參議,再改官浙江、山東副使以及蘇松道參政。
隆武帝繼位,余鹍翔獲任命為南京戶部右侍郎。
永歷年間改任戶部,晉官兵部尚書,監(jiān)督七省糧餉,和張嵋在云南、貴州奔走。
永歷六年(1652年),南寧伯楊昆奉永歷帝詔令連絡浙江和南直隸義師,在安慶和尚書楊卓然、總督汪碩德、僉都御史葉士彥、僉都御史巡撫天津于在镕、副使萬日吉等人被清朝政府抓獲擒,送往南京,次年(1653年)十一月二十八日,他和與汪碩德等七十二人一同遇害。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五
釋海印,字端章,號葆光。
姓張氏,德人也。
父性純,母氏陳,生甫一周即失所恃,育于外祖母家。
年十七喪父,乃有空門之志。
丁丑就開元云齊閣出家,禮道岸為師,己卯受戒于鼓山為公。
自是奮勵參究,凡宗門碩德,莫不愿入其門,未幾,叩雪峰道余,機譚心契,最垂珍賞。
甲申,道余示疾,召印至山,屬以衣拂,遂繼厥席。
是時道余方寂,院宇零落,景物凄清,印堅忍艱苦,賴以不墮。
嘗參“無夢無想,主人在何處”一句,久無所入。
一夕經行,次聞風撼林樹,聲覺心身慶快,口占偈云:“一夜金風飄嶺上,蕭蕭木葉盡凋殘。
徹悟未生真面目,不將藥汞認金丹。
”前日疑情,一時渙釋。
甲寅丁巳之間,三居法座,行證昭孚。
晚歲,殫精著述,撰《心鏡合明》四卷,融會易理,發(fā)明教典,為引儒入釋之徑。
時年已八十矣,預知時至,自作塔銘,語錄有《云閣法語》及《戴云法語》,詩則有《愧軒草》。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