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韓駒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3—819 【介紹】: 唐河?xùn)|解人,字子厚,世稱柳河?xùn)|。柳鎮(zhèn)子。德宗貞元九年擢進(jìn)士第,十四年登博學(xué)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調(diào)藍(lán)田尉,拜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王叔文友善。及叔文主政,擢禮部員外郎,參與革新政治。叔文敗,宗元貶永州司馬。憲宗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人稱柳柳州。與韓愈并稱“韓柳”,共倡古文運(yùn)動,其文峭拔矯健。又工詩,風(fēng)格清峭。有《柳河?xùn)|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3—819 字子厚,排行八,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西)人,后人稱“柳河?xùn)|”。晚年貶官柳州(今屬廣西),并卒于此,后人又稱“柳柳州”。德宗貞元九年(793)登進(jìn)士第。十二年任秘書省校書郎。十四年第博學(xué)宏詞科,任集賢殿書院正字。三年后調(diào)藍(lán)田尉。十九年閏十月,擢任監(jiān)察御史里行,與韓愈、劉禹錫同官。二十一年正月,順宗即位,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實(shí)行政治革新,柳宗元被任命為禮部員外郎,與劉禹錫同為王叔文集團(tuán)核心人物。同年八月,順宗內(nèi)禪,憲宗即位,“二王”被貶。九月,柳宗元貶為邵州刺史,十一月,加貶為永州(今屬湖南)司馬。憲宗元和十年(815)正月奉詔回長安,三月又貶為柳州刺史。十四年十月五日卒于柳州。生平詳見韓愈《柳子厚墓志銘》及新、舊《唐書》本傳。年譜多種,以宋文安禮《柳先生年譜》為較早而完備。柳宗元為唐著名思想家、文學(xué)家,與韓愈共倡古文運(yùn)動,均有卓越貢獻(xiàn)。其詩今存163首,多為貶官后所作,各體皆有造詣。內(nèi)容較為廣泛,風(fēng)格豐富多彩;反映農(nóng)民疾苦之作如《田家三首》,采用白描手法,平易淺近;譏刺時政之作如《行路難》、《籠鷹詞》等,則用寓言筆調(diào),含蓄犀利;傷悼友人之作如《哭呂衡州》、《哭連州凌員外司馬》等,情意深摯,慷慨悲??;歌頌唐初反侵?jǐn)_之作如《鐃歌鼓吹曲十二篇》,形象瑰偉,造語奇警。而詩中為數(shù)較多者,則為抒寫離鄉(xiāng)去國后哀怨情懷之作,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酬曹侍御過象縣見寄》等,寓憤激之情于景物之中,風(fēng)格明凈簡峭,清峻沉郁。柳詩中最為后人稱頌者,則為描寫貶謫生活而較為閑適之作,如《雨后曉行獨(dú)至愚溪北池》、《漁翁》、《夏晝偶作》等,明朗圓潤,韻致悠揚(yáng)。蘇軾稱柳詩“溫麗清深”,“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shí)美”(《東坡題跋》卷二),“發(fā)纖秾于簡古,寄至味于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后》),當(dāng)即指此。柳集通行者,有今人吳文治等校點(diǎn)本《柳宗元集》,詩文合編。詩注本有王國安《柳宗元詩箋釋》。研究資料有吳文治《古典文學(xué)研究資料匯編·柳宗元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3首。
唐詩匯評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xùn)|(今山西永濟(jì))人,居長安(今陜西西安)。貞元九年(793)登進(jìn)士第。十四年,登博學(xué)宏詞科,授集賢正字,調(diào)藍(lán)田尉。十九年,入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永貞元年,擢禮部員外郎,參與王叔文等革新。憲宗即位,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元和十年召還,復(fù)出為柳州刺史。十四年卒于柳州。世稱柳柳州,又稱柳河?xùn)|。與劉禹錫交厚,且出處進(jìn)退略同,世稱“劉柳”。又與韓愈同為古文運(yùn)動倡導(dǎo)者,世稱“韓柳”。宗元少以功業(yè)自期,及受挫,久貶南荒,心情郁結(jié),發(fā)之為詩,多憂憤之詞。有《柳宗元集》三十卷。今有《柳河?xùn)|集》三十卷行世。《全唐詩》編詩四卷。
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九
宗元字子厚。河?xùn)|人。貞元九年進(jìn)士。又中博學(xué)宏詞科。貞元十九年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順宗朝擢禮部員外郎。坐黨王叔文貶邵州刺史。再貶永州司馬。移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作品評論

《司空圖題柳柳州集后序》
今于華下,方得柳詩,味其搜研之致,亦深遠(yuǎn)矣。俚其窮而克壽,抗精極思,則固非瑣瑣者輕可擬議其優(yōu)劣。
舊唐書本傳
(宗元)少聰警絕眾,尤精西漢詩騷。下筆構(gòu)思,與古為侔。精裁密致,燦若珠貝。當(dāng)時流輩咸推之。
蘇軾《書黃子思詩集后》
東坡云:李、杜之后,詩人繼作,雖間有遠(yuǎn)韻。而才不逮意。獨(dú)韋應(yīng)物、柳宗元,發(fā)纖秾于簡占,寄至味于淡泊,非余子所及也。
蘇軾《評韓柳詩》
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退之豪放奇險則過之,而溫麗靖深不及也。所貴于枯淡者,謂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實(shí)美,淵明、子厚之流是也??嘀羞吔钥荩R嗪巫愕?。
捫虱新話
晏同叔云:若其祖述墳典,憲章騷雅,上鑠三古,下繼百世,橫行闊視于綴述之場,子厚一人而已。
《蔡寬夫詩話》
子厚之貶,其憂悲憔悴之嘆,發(fā)于詩者,特為酸楚。閔己傷志,固君子所不免,然亦何至是,卒以憤死,未為達(dá)理也。
《蔡百衲詩評》
柳柳州詩,若捕龍蛇,搏虎豹,急與之角而力不敢睱,非輕蕩也。
《蔡百衲詩評》
柳子厚詩雄深簡淡、迥拔流俗,致味自高,直揖陶、謝,然似入武庫,但覺森嚴(yán)。
《休齋詩話》
柳子厚小詩幻眇清妍,與元、劉并馳而爭先,而長句大篇,便覺窘迫,不若韓之雍容。
歲寒堂詩話
柳柳州詩,字字如珠玉,精則精矣,然不若退之之變態(tài)百出也。使退之收斂而為子厚則易,使子厚開拓而為退之則難。意味可學(xué),而才氣則不可強(qiáng)也。
竹莊詩話
韓子蒼云:淵明詩,惟韋蘇州得其清閑,尚不得其枯淡。
柳州獨(dú)得之,但恨其少遒爾。
柳詩不多,體亦備眾家,惟效陶詩,是其性所好,獨(dú)不可及也。
《臞翁詩評》
柳子后如高秋獨(dú)眺,霽晚孤吹。
后村詩話
子厚永、柳以后詩,高者逼陶、阮,然身老遷謫,思含凄愴。
后村詩話
柳子厚才高,他文惟韓可對壘,古律詩精妙,韓不及也。當(dāng)舉世為元和體,韓猶未免諧俗,面子厚獨(dú)能為一家之言,豈非豪杰之土乎?昔何文縝嘗語老漢老云:“如柳子厚詩,人生豈可不學(xué)他做數(shù)百首!”漢老退而嘆曰:“得一二首似之,足矣!”
后村詩話
韓、柳齊名,然柳乃本色詩人。自淵明沒,雅道兒熄、當(dāng)一世競作唐詩之時,獨(dú)為古體以矯之,未嘗學(xué)陶和陶,集中五言凡十?dāng)?shù)篇,雜之陶集,有未易辨者。其幽微者可玩而味,其感慨者可悲而泣也。其七言五十六字尤工。
滄浪詩話
唐人惟柳子厚深得騷學(xué),退之、李觀皆所不及。
滄浪詩話
若柳子厚五言古詩,尚在韋蘇州之上,豈元、白同時諸公所可望耶?
詩人玉屑
五言古詩,句雅淡而味深長者,陶淵明、柳子厚也。
瀛奎律髓
柳柳州詩精絕工致,古體尤高。世言韋、柳,韋詩淡而緩,柳詩峭而勁。此五律詩,比老杜尤工矣,杜詩哀而壯烈,柳詩哀而酸楚,亦同而異也。
唐詩品匯
劉辰翁曰:子厚古詩短調(diào),紆郁清美,閑勝長篇,點(diǎn)綴精麗,樂府托興飛動,退之故當(dāng)遠(yuǎn)出其下,并言韓、柳亦不偶然。
《唐詩品》
柳州古詩,得于謝靈運(yùn),而自得之趣鮮可儔匹,此其所短。然在當(dāng)時,作者凌出其上多矣?!镀交囱旁姟纷惴Q高等,《鐃歌鼓吹曲》其在唐人鮮可追躅,而詞飾促急,不稱雅樂,七德九功之象,殆可如此!
《藝苑卮言》
柳州刻削雖工,去之稍遠(yuǎn),近體卑凡,尤不足逍。
《藝苑卮言》
子厚于《風(fēng)》、《雅》、《騷》、賦,似得一斑。
詩鏡總論
詩貴真,詩之真趣,又在意似之間,認(rèn)真則又死矣。柳子厚過于真,所以多直面寡委也。
《詩源辨體》
子厚七言古,氣格雖勝,然鍛煉深刻,已近于變。
《唐詩歸折衷》
吳敬夫云:人皆學(xué)陶矣,學(xué)陶之弊流于枯深,故子厚從精深入也。
詩筏
嚴(yán)滄浪謂:“柳子厚五言古詩在韋蘇州之上?!比挥嘤^子厚詩,似得摩詰之潔,而頗近孤峭。其山水詩,類其《鈷鉧潭》諸記,雖邊幅不廣,而意境已足。如武陵一隙,自有日月,與韋蘇州詩未易優(yōu)劣。惟《田家》詩,直與儲光羲爭席,果勝蘇州一籌耳。
《載酒園詩話又編》
大歷以還,詩多崇尚自然。柳子厚始一振歷,篇琢句錘,起頹靡而蕩穢濁,出入《騷》、《雅》,無一字輕率。其初多務(wù)溪刻,故神峻而味冽,既亦漸近溫醇。柳五言詩猶能強(qiáng)自排遣,七言則滿紙?zhí)闇I。
《韓柳詩選》
柳州諸律詩,格律嫻雅,最為可玩。
《唐詩成法》
柳柳州詩屬對工穩(wěn)典切,情景悲涼,聲調(diào)亦高,刻苦之作,法最森嚴(yán),但首首一律,全無跳躑之致耳。
說詩晬語
柳子厚哀怨有節(jié),律中《騷》體,與夢得故是敵手。
《繭齋詩談》
柳柳州氣質(zhì)悍戾,其詩精英出色,俱帶矯矯凌人意。文詞雖掩飾些,畢竟不和平,使柳州得志,也了不得。柳文讓韓,詩則獨(dú)勝。
劍溪說詩
柳州歌行甚古,遒勁處非元、白、張、王所及。
劍溪說詩
八司馬之才,無過劉、柳者,柳之勝劉,又不但詩文。其謫居自多怨艾意,而劉則無之。
《瀛奎律髓匯評》
陸貽典:子厚詩律細(xì)于昌黎,至柳州諸詠,尤極神妙,宣城、參軍之匹。無名氏:柳州推激風(fēng)騷,兼能精煉。
《雨村詩話》
柳子厚文配韓,其詩亦可配韓,在王摩詰、孟浩然、韋蘇州之上,根柢厚,取精多,用物宏也。
《讀雪山房唐詩鈔》
十子而降,多成一幅面目,未免屢見不鮮,至劉、柳出,乃復(fù)見詩人本色,觀聽為之一變,子厚骨聳,夢得氣雄,元和之二豪也。
昭昧詹言
柳子厚才又大于夢得,然境地得失,與夢得相似。
《唐七律雋》
昌黎文獨(dú)步千古,而同時柳州與之抗衡,韓文雄而肆,柳文雅而健,然有伯仲之分也。至其詩則不然,韓詩雄而刻,柳詩雅而潔,柳州當(dāng)?shù)芤暿⒉枰?。柳州五言上追彭澤、下匹左司,昌黎惟琴操最為高古,余詩則多蕪音累句,張籍、王建一流入耳。雖甚奡??虅?,實(shí)開宋人蹊徑,近世俱尊宋詩而并尊宋詩之祖,位置杜陵之上矣。而柳州詩則無人齒及,因錄之。
《峴傭說詩》
柳子厚幽怨有得騷旨而不甚似陶公,蓋怡曠氣少,沉至語少也?!赌蠞尽贰鳎瑲馇迳駭?,宜為坡公所激賞。
《唐七律詩鈔》
七律至大歷間,開、寶渾厚之風(fēng)鮮矣?!允嵌?,作手寥寥,劉、柳起而精神為之一振。
三唐詩品
五言整飾,其源蓋出任彥升,至其弛騁之作,則前尤所阻,宋元詩派此濫觴焉。七言造懷自喻,饒費(fèi)苦吟,俊逸生新,神傷刻露,要外之儲,韋以降,無愧一家之言?!痘囱拧贰敦懛?,純?yōu)槲捏w,無復(fù)和音,雖精意求章,而麗則衰矣、《鐃歌鼓吹》,猶存魏晉之遺。
《石遺室詩話》
柳州五言,大有不安唐古之意。胡應(yīng)麟只舉《南澗》一篇,以為六朝妙詣,不知其諸篇固酷摹大謝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1 【介紹】: 宋興國永興人,字子副,號北湖居士。吳中復(fù)子。以蔭入仕。哲宗元符元年為衛(wèi)尉寺主簿。徽宗崇寧中累官至直秘閣、知虢州,三年,編管荊南。晚居江西豫章。有《北湖集》。
全宋詩
吳則禮(?
~一一二一),字子副,號北湖居士,興國永興(今湖北陽新)人。
以父中復(fù)蔭入仕,曾官軍器監(jiān)主簿。
哲宗元祐初,入河?xùn)|經(jīng)略使幕。
徽宗崇寧初,以事貶荊南。
五年(一一○六),遇赦歸潤州,后定居盱眙(詩中累及都梁山、僧伽塔、北湖都在盱眙)。
宣和初起知虢州。
三年,卒于任。
遺著由其子坰綴輯為《北湖集》三十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北湖集》十卷,長短句一卷),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五卷,其中詩四卷。
事見四庫輯本卷首宋韓駒《北湖集序》。
 吳則禮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涵芬樓影印清抄本《簡稱涵芬樓本》、宋人集乙編本(簡稱乙編本)。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七○三
吳則禮(?——一一二一),字子副,號北湖居士,興國永興(今湖北陽新)人,中復(fù)子。以父蔭入仕,元符元年為衛(wèi)尉寺主簿。崇寧中累官至直秘閣、知虢州。三年,編管荊南。晚居江西豫章。宣和三年卒。著有《北湖集》十卷。見《宋史》卷二○八藝文七,《宋詩紀(jì)事》卷三二,《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三○,《全宋詞》第七三四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南康軍建昌人,字商老。李常從孫。博覽強(qiáng)記,詩文富贍宏博,錘煉精研,頗多警句,名列江西詩派。與蘇軾、張耒等相酬唱,與蘇庠齊名,時稱“蘇李”。又工書,兼熔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法于一體。有《日涉園集》。
全宋詩
李彭,字商老,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
因家有日涉園,自號日涉翁。
生平與韓駒、洪芻、徐俯等人交善,名列呂本中《江西宗派圖》。
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一五存《玉澗小集》一卷。
 李彭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胡思敬刻《豫章叢書》(簡稱豫章本)等。
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九二○
李彭,字商老,南康軍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常從孫。博聞強(qiáng)記,詩文富贍,為江西詩派詩人,有《日涉園集》(今存《永樂大典》本十卷)。書法王羲之之贍麗,用顏真卿之氣骨,人爭寶之。見《宋史翼》卷二六。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師諱正賢。
潼川郪縣陳氏子。
本朝三陳之后。
依三圣院海澄。
得度具戒。
游成都大慈寺。
從重透法師。
聽經(jīng)論般若。
夙悟凡典籍。
無巨細(xì)過目成誦。
義亦頓曉。
每有詰難。
宿師高坐皆莫能答。
謁正覺顯禪師。
一見知為眾稱經(jīng)藏子者。
大喜之。
囑令負(fù)荷正法眼。
會圜悟禪師出世昭覺。
造其室。
聞舉洞山麻三斤話。
言下有省。
圜悟勉之南詢。
即出關(guān)氐黃龍。
參死心。
時靈源居昭默堂。
往來咨扣。
久之趨寶峰。
見湛堂。
深蒙肯可。
而疑未決。
遂造龍門。
佛眼一日室中舉殷勤抱得旃檀樹。
師豁然大悟。
佛眼可之曰。
經(jīng)藏子漏逗了也。
自是間與師商略法藏淵奧。
至?xí)囊帯?div id="j3fjf3j"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36_comment'>
亹亹無盡。
佛眼必稱善。
手書真牧。
授以為號。
其后再見圜悟。
嘉其大成。
或曰。
拖犁拽把去。
師內(nèi)負(fù)多聞。
外峻戒節(jié)。
洎發(fā)明大事。
愈益韜晦。
紹興初。
妙喜以所居云門庵委師。
繼踵云門。
迥絕人境之外。
衲子裹糧從之。
師每說法之暇。
躬自荷鋤播殖。
清規(guī)凜然。
紫微韓公駒欽重風(fēng)道。
贈以詩。
略曰。
上人一口吞諸佛。
肯顧世上群兒愚。
又曰。
不須領(lǐng)眾強(qiáng)自苦。
一庵高臥真良圖。
圭竹庵每稱。
必曰。
龍門一麟耳。
十九年。
南康歸宗虛席。
太守以禮致請。
師堅(jiān)臥不應(yīng)。
寶文李公公懋。
嘗問道于師。
因就見同邑官協(xié)誠敦勉。
不得已赴之。
嗣法佛眼。
僧問。
選佛場開。
愿聞法要。
師云。
三通鼓罷。
一炷沉煙。
與么□則皇恩佛恩一時普報(bào)。
師云。
腳跟下事作么生。
云學(xué)人禮謝。
師云。
十萬八千未是遠(yuǎn)。
問。
久默斯要。
已泄真機(jī)。
學(xué)人上來請師開示。
師云。
耳朵在什么處。
曰。
一句分明該萬像。
師云。
分明底事作么生。
曰。
臺星臨照枯林。
曰春。
師云。
換卻你眼睛了也。
曰。
法燈和尚道本欲深。
藏巖穴隱遁過時。
蓋為清涼有未了公案。
出來為他了卻。
此意如何。
師云。
鐵額銅頭未透關(guān)。
曰。
果然作家?guī)熢啤?div id="3f311jn"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13_comment'>
放你三十棒。
曰。
當(dāng)時。
有僧出云。
如何是清涼未了底公案。
法燈云。
祖禰不了殃。
及兒孫誵訛。
在什么處。
師云。
一言截?cái)嗲Р盥贰?div id="ntzdfrl"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24_comment'>
曰。
佛眼和尚道本欲拋擲。
巖阿混同沙礫。
苦為諸人敦逼。
不免細(xì)說來由。
且道與法燈是同是別。
師云。
你向什么處見佛眼。
曰千圣同歸一路行。
師云。
退步翻身子細(xì)看。
曰。
既到遮里。
如何是佛眼未了底公案。
師云。
腦后看取。
僧禮拜。
師乃云。
若向這里承當(dāng)?shù)脧亍?div id="13tpnd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43_comment'>
有什么事看他。
玄沙不出嶺。
寶壽不渡河。
得個什么。
便千休萬□歇。
去云巖在百丈二十年。
長慶在雪峰二十年。
失個什么。
便爾千辛萬苦難會去。
須知得無所得。
失無所失。
釋迦老子也只道。
我于然燈佛所。
實(shí)無一法可得。
然燈佛即與我授記。
遂舉拂子云。
無量諸佛盡在拂子頭上。
為大眾證明成佛了也。
若喚作拂子。
即被拂子礙。
若不喚作拂子。
亦被拂子礙。
還透得么。
如今有異方便。
令大眾普皆成佛去。
乃云。
若喚作拂子于法得自在。
若不喚作拂子亦于法得自在。
還承當(dāng)?shù)妹础?div id="ln3nb33"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315_0_172_comment'>
良久云。
彈指圓成八萬門。
一超直入如來地。
又曰。
第一句如何道。
汝等諸人。
若向世界未成時。
父母未生時。
佛未出世。
祖師未來時道得。
已是第二句。
第一句如何道。
直饒你十成。
道得未免。
左之右之。
所以萬法本閑。
而人自鬧。
文殊堂里萬菩薩。
即不問你。
且道東海波斯鼻孔長多少。
上堂橫柱杖云。
拄杖子橫也。
橫亙十虛。
包裹六趣。
復(fù)豎云。
拄杖子堅(jiān)也。
上窮碧落。
下透風(fēng)輪。
良久云。
不如休去。
便休去。
欲覓了時無了時。
擲拄杖下座。
上堂良久云。
大眾作么生。
若也擬議。
賢上座瞞諸人去也。
打地和尚瞋他秘魔。
巖主擎?zhèn)€叉兒。
胡說亂說遂將一摑成齏粉散。
在十方世界。
還知么。
舉拂子云。
而今卻在拂子頭上。
說一切智智清凈無二無二分無別無斷。
故還聞么。
閻老子知得。
遂云。
賢上座你若相當(dāng)去。
不妨奇特。
或不相當(dāng)。
總在我手里。
只向他道。
閻老子你也退步。
摸索鼻孔看。
以拂子擊禪床下座。
下堂。
噓兩??卻大笑。
又噓一??乃云。
笑復(fù)噓復(fù)。
復(fù)笑清談。
啞子高??。
叫噓復(fù)笑。
笑復(fù)虛蟭。
螟眼里馬拖車。
拈拄杖云。
只遮從來無影杖。
不相于處。
也相于大眾如何。
良久云。
直須師子吼。
莫作野干鳴。
閱五年。
遷云居。
法席之盛。
卓冠諸方。
衲子爭為宣力。
作新棟宇。
一時賢士夫質(zhì)疑問道。
而參政張公壽法偈。
往還倡和。
相得尤深。
二十九年七月五日。
升座辭眾。
明日唱衣置供。
又明日就浴更衣。
遍訪諸徒。
勉以道。
九日齋畢。
集主事垂誡。
末后跏趺而寂。
壽七十六。
﨟五十七。
阇維舍利五色。
合靈骨藏云居之東塔云門之湯源。
師皃古而氣剛。
志大而心慈。
平居若不能言者。
至排邪破妄。
決擇宗乘。
得樂說無礙辯才。
浩然不見其涯涘。
初居云門。
峰頂高寒。
草廬穿穴。
雪霜滿床。
處之垂二。
十年。
??如也。
晚移云居。
法席日盛。
遮務(wù)繁劇。
師提綱振領(lǐng)。
應(yīng)機(jī)酬酢。
迎刃而解。
至于常住之物豪發(fā)不□用。
雖自所得襯利。
猶以三分之一。
歸之常住。
以補(bǔ)陪涉之費(fèi)。
出則芒鞋竹杖。
居則弊衣糲食。
其孤節(jié)苦行。
以身律眾。
大抵與高庵相埒。
而精嚴(yán)奉法。
卑躬下人。
畢世不易其度。
著華嚴(yán)指南寶藏論發(fā)隱補(bǔ)僧史八書筆論一編。
語錄偈頌一卷。
行于世。
贊曰。
愚初著佛運(yùn)通鑒二書成。
即以呈師。
答曰。
比覽佛運(yùn)甚詳。
通鑒亦有史體。
承諭有勸。
吾兄將為三教統(tǒng)紀(jì)。
鄙意輒究之。
雖及年代治亂遷革。
以至儒宗道教賢哲出沒之跡。
然非紀(jì)二教。
但約其時。
以明佛運(yùn)耳。
拙意欲吾兄去卻圖字。
標(biāo)為佛運(yùn)統(tǒng)紀(jì)。
以對釋氏通鑒。
不亦宜乎。
又曰。
深喜吾兄此段有補(bǔ)于宗教。
至矣。
大率佛祖閑邪禦侮。
不必與之竟。
但伸自理。
彼自破矣。
昔雁門法師超悟高忘如此。
及正續(xù)傳。
復(fù)以寄答曰。
辱寄僧寶正續(xù)。
即勉病披味。
足見吾兄。
孜孜于此道。
前傳所遺。
而能拾以補(bǔ)之。
亦法門之大者。
更俟參味其間妙處。
當(dāng)以為師也。
嗚呼師之言論。
風(fēng)旨筆墨。
具在其宏范真風(fēng)。
昭融法通。
雖片言只字之間。
而體致如此。
輒擊之于篇。
遮幾具眼者。
知所為書。
無欺于神明焉。
噫師之亡也。
正法眼藏不在茲矣夫。
釋宗杲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9—1163 【介紹】: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曇晦。張商英與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嘗參圓悟禪師克勤,圓悟?qū)⑺杜R濟(jì)正宗記》付之,使掌記室。以雄辯著名,聲震京師。后住徑山。因議及朝政遭禍,于高宗紹興十一年毀衣牒屏居衡陽,移居梅陽,后遇赦放還。孝宗賜號大慧禪師。卒謚普覺,塔名寶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詩
釋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號大慧,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從曹洞諸老宿游,既得其說,去之謁準(zhǔn)湛堂。準(zhǔn)死,謁丞相張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曇晦,并受薦往建康天寧寺見圓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張浚延住臨安徑山能仁禪院。高宗紹興七年(一一三七),于臨安府明慶院開堂。十一年,因結(jié)識張九成,為秦檜所惡,斥還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檜卒,特恩放還,復(fù)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廣利禪寺。二十八年,再住徑山能仁總之禪院。又遷江西云門庵、福州洋嶼庵。孝宗隆興元年卒于徑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賜謚普覺。為南岳下十五世,圓悟克勤禪師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詩》),已佚。有宋釋蘊(yùn)現(xiàn)編《大慧普覺禪師語錄》,收入《大藏經(jīng)》。事見本《語錄》、張?!洞蠡燮沼X禪師塔銘》,《僧寶正續(xù)傳》卷六、《咸淳臨安志》卷七○、《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屪陉皆姡暂嬜浴?a target='_blank'>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卷一至卷九上堂、示眾等的偈頌編為第一卷,以見于《語錄》卷一○的《頌古》編為第二卷,見于《語錄》卷一一的偈頌編為第三卷,見于《語錄》卷一二的贊編為第四卷,輯自《語錄》卷一三至卷三○《普說》《法語》《書信》的偈頌編為第五卷。輯自他書者編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曇晦,號妙喜,俗姓奚,宣州寧國(今安徽寧國)人。年十六出家,始從曹洞諸老宿游,后謁泐潭文準(zhǔn)。政和中,往汴京天寧寺參克勤圜悟禪師。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辯名,賢士大夫爭與之游。靖康之變,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為眾授道。復(fù)避亂輾轉(zhuǎn)入閩,筑庵長樂洋嶼。張浚在蜀,與其師圜悟有舊,及浚造朝,遂以臨安徑山延之。紹興十一年,秦檜以其為張九成黨,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數(shù)年。二十五年,特恩放還,明年復(fù)僧服,尋賜號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徑山。隆興元年卒,年七十五,謚普覺,塔名寶光。宗杲提倡看話禪,極負(fù)盛名,弟子九十馀人,臨濟(jì)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臨濟(jì)正宗記》、《正法眼藏》(存)等,門人蘊(yùn)聞又輯其法語書疏偈頌銘贊為《大慧普覺禪師語錄》、《大慧普覺禪師宗門武庫》。見《大慧普覺禪師年譜》,張?!洞蠡燮沼X禪師塔銘》,參呂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宗杲。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chǎn)宣州奚氏。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無云齊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zhǔn)。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躕未進(jìn)。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jì)曰。當(dāng)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爾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客飯次。師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師曰。如狗舐熱油鐺。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dāng)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dāng)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dāng)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jì)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yán)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師再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無偈是甚么熱。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禪師諱宗杲。
宣州寧國奚氏子。
幼警敏有英氣。
年十三。
始入鄉(xiāng)校。
一日與同窗戲譃。
以硯投之。
誤中先生帽。
償金而去。
乃曰。
讀世書。
曷若究出世法乎。
即詣東山慧云院出家。
先是元豐戊午。
院塑釋迦像。
有異人丁生者。
語寺僧曰。
立像一紀(jì)。
當(dāng)生一導(dǎo)師。
大興宗教。
若像有難。
是人方來。
像毀。
則是人亦有難。
崇寧甲申。
有盜穴像腹。
取其所藏。
師以是歲適至。
事慧齊為師。
明年落發(fā)受具。
繇是智辯自將。
淩跨流輩。
閱古云門錄。
恍若舊習(xí)。
聞老宿紹珵久依天衣懷公。
亟往上謁。
與聞雪竇奧旨。
趨寶峰湛堂準(zhǔn)禪師。
見師風(fēng)神爽邁。
特加器重。
使之執(zhí)侍。
指以入道捷徑。
師橫機(jī)無所讓。
準(zhǔn)呵之曰。
汝未曾悟。
病在意識頌解。
則為所知障。
時李彭商老參道于準(zhǔn)。
師適有語曰。
道須神悟。
妙在心空。
體之不假于聰明。
得之頓超于聞見。
李嘆賞曰。
何必讀四庫書。
然后為學(xué)哉。
因結(jié)為方外交。
準(zhǔn)將入滅。
師問。
孰可依從。
準(zhǔn)以圜悟勤公語之。
已而重趼荊渚。
謁無盡居士張公。
請銘準(zhǔn)塔。
公道望傾天下。
師登其門。
承顏接辭。
綽有馀裕。
公稱譽(yù)之。
為名庵。
曰妙喜。
字以曇晦。
歸寶峰。
訖其事。
復(fù)見無盡。
從容問曰。
居士謂我禪何如。
公曰。
子禪逸格矣。
師曰。
宗杲實(shí)未自肯在。
公曰。
行見川勤可也。
于是佩服其言。
放浪襄漢。
會大陽微禪師。
密授曹洞宗旨。
尋游東都。
宣和六年。
圜悟禪師被旨。
都下天寧。
師自慶曰。
天賜我得見此老。
不孤湛堂張公指南之意。
遂迨天寧。
及聆其升堂法要。
迥異平日所聞。
即傾心依附。
閱四旬。
圜悟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
門云。
東山水上行。
若有人問天寧。
只向道。
薰風(fēng)自南來。
殿閣生微涼。
于言下。
豁然頓悟。
圜悟大喜。
遷師擇木堂。
以古今差別因緣。
密加研練。
一日圜悟飯。
超然居士趙公。
師預(yù)坐。
忽忘舉箸。
圜悟顧師而語超然曰。
是子參得黃楊木禪也。
師既為所激。
乘問扣曰。
聞和尚嘗問五祖話。
不知記其答否。
圜悟曰。
向問有句無句。
如藤倚樹。
作么生。
五祖云。
描也描不成。
??也??不就。
又問。
樹倒藤枯時如何。
五祖云。
相隨來也。
師廓然脫去。
知見玄妙。
圜悟深可之。
使掌記室。
著臨濟(jì)正宗記??焉。
分座令接衲。
繇是以。
竹篦。
應(yīng)機(jī)施設(shè)。
電閃星飛。
不容擬議。
叢林活然歸重。
右丞呂公舜徒奏錫佛日之號。
虜人犯順。
欲名僧十?dāng)?shù)比去。
師為所挾。
會天竺密三藏日與論義。
密尤敬服。
尋得自便。
趨吳門虎丘。
聞圜悟遷云居。
欲往省覲。
道金陵。
待制韓公子蒼。
與語喜之。
以書聞樞密徐公師川曰。
頃見妙喜。
辯慧出流輩。
又能道諸公之事業(yè)。
袞袞不勌。
實(shí)僧中杞梓也。
抵云居。
為眾第一座。
譏訶佛祖。
辯博無礙。
圜悟亦讓其雄。
會世擾攘。
入云居之西。
結(jié)庵于古云門寺基。
因以為名。
閱二年。
避地湖湘。
轉(zhuǎn)仰山。
邂逅竹庵圭禪師。
相與還云門。
著頌古百馀篇。
久之游七閩。
居海上洋嶼。
師閔諸方學(xué)者。
困于默照。
作辨邪正說。
以救其弊。
泉南給事江公。
創(chuàng)庵小溪。
延請師居。
緇素篤于道者畢集。
未半年。
發(fā)明大事者數(shù)十人。
鼎需思岳彌光道謙遵璞悟本等皆在焉。
一日參政李公漢老。
聞舉庭柏話。
有省。
師可之。
及公疾革。
作偈寄彌光。
有深將法力荷云門之句。
師平居絕無應(yīng)世意。
圜悟在蜀聞之。
囑丞相張公德遠(yuǎn)曰。
果首座不出。
無可支臨濟(jì)法道者。
公尋還朝。
適徑山虛席。
必欲致師。
師幡然起赴。
開法于臨安府。
治唱圜悟之道。
說法竟。
侍郎馮公濟(jì)川問曰。
師嘗言。
不作這蟲豸。
今日為什么敗闕。
師曰。
盡大地是個。
杲上座你作么生見。
公無語。
及居徑山。
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
至一千七百。
師無他約束。
容其自律。
發(fā)明己見。
率常有之。
上堂。
僧問。
逼塞虛空時如何。
師便喝。
進(jìn)云。
文殊普賢來也。
師云。
逼塞虛空。
甚么處與徑山相見。
僧亦喝。
師云。
文殊普賢為甚在。
你腳跟下過。
僧?dāng)M議。
師便打。
問。
高揖釋迦。
不拜彌勒時如何。
答曰。
夢里惺惺。
進(jìn)云。
將謂和尚忘卻。
師云。
你記得。
試道看。
進(jìn)云。
雖道不得。
要且不失。
師云。
元來不會。
進(jìn)云。
從上來事。
分付阿誰。
答曰。
分付瞎?jié)h。
進(jìn)云。
臨濟(jì)一宗。
全憑其力。
師云。
且喜不干你事。
問。
與萬法為侶者。
是什么人。
答。
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
進(jìn)云。
為什么在徑山座下。
答曰。
家無小使不成君子。
問。
一夏百念日已滿。
出門或有人問。
如何是徑山道底。
且作么生答他。
師云。
徑山曾說甚么來。
進(jìn)云。
爭奈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師云。
你作么生會。
僧便喝云。
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
師云。
何必三十年后。
只今大有人笑你。
乃示眾曰。
尋常向諸人道。
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不得向舉起處承當(dāng)。
不得向意根下卜度。
不得下語。
不得良久。
或有人問。
畢竟如何即向他道也無。
畢竟也無如何正當(dāng)。
恁么時四楞塌地掇在諸人面前。
眼辨手親底一逴逴得去。
便能羅籠三界。
提拔四生。
其或未然。
自是你諸人根性遲鈍。
且莫錯怪徑山好。
師居數(shù)年。
法席日盛。
宗風(fēng)大振。
號臨濟(jì)中興焉。
張侍郎子韶從師之游。
灑然脫去玄解。
遂尊以師禮。
時慧云院忘丁生之讖。
毀釋迦故像而新之。
實(shí)紹興辛酉夏五月也。
師于是月。
坐與張厚善。
著逢掖編。
置衡州。
廖通直李繹為結(jié)茅圃中。
師既拘文。
不與眾俱。
率令散處。
花藥開福伊山。
時容其受道。
門庭益峻。
乃裒先德機(jī)緣。
間與拈提。
離為三帙。
目曰正法眼藏。
前參政李公太發(fā)時居鐸津。
翰林汪公彥章稅駕零陵。
數(shù)通書問道。
當(dāng)軸者滋不悅。
移師梅州。
其地荒僻瘴癘。
藥物不具。
學(xué)徒百馀。
贏糧從之。
閱六稔。
斃者過半。
師以道處之怡然。
由是居民向化。
至繪師像。
飲食必祀焉者有之。
乙亥冬。
蒙恩北還。
明年春。
復(fù)僧伽黎。
尋領(lǐng)朝命。
住明州育王山。
逾年有旨。
改住徑山。
天下宿衲。
復(fù)集如初。
時上潛藩。
雅聞師名。
遣內(nèi)都監(jiān)。
詣山問佛法大意。
師升堂有偈云。
豁開頂門眼。
照徹大千界。
既為法中王。
于法得自在。
仍作頌獻(xiàn)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擔(dān)大事不尋常。
一毛頭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上嘉美久之。
建邸立復(fù)遣內(nèi)知客。
入山供養(yǎng)五百應(yīng)真。
請師說法。
親書妙喜庵大字。
并制贊寵寄曰。
生滅不滅。
常住不住。
圓覺空明。
隨物現(xiàn)處。
師升堂有偈曰。
十方法界至人口。
法界所有即其舌。
只憑此口與舌頭。
祝吾君壽無間歇。
億萬斯年注福源。
如海滉漾汞不竭。
師子窟內(nèi)。
產(chǎn)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
為瑞為祥遍九垓。
草木昆蟲皆歡悅。
稽首不可思議事。
瑜如眾星拱明月。
故今宣揚(yáng)妙伽陀。
第一義中真實(shí)說。
師春秋高。
求解寺。
任辛巳春。
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
然宏法為人。
老而不勌。
上即位。
特賜號大慧禪師。
隆興建元。
自恣前一夕。
有星殞于院之西。
流光赫然。
有聲如雷。
師示微疾。
八月九日。
學(xué)徒問候。
師勉以宏道。
徐遣之曰。
吾翌日始行。
至五鼓親書遺奏。
侍僧固請留頌。
為寫四句。
擲筆就寢。
湛然而逝。
壽七十有五。
塔全身于堂之后。
尋詔所居為妙喜庵。
謚曰普覺。
塔曰寶光。
師荷佛祖正續(xù)。
全體作用。
掃除知見。
無法與人。
雖古宗師。
無以加之。
殆其縱無礙辯。
融通宗教。
則奄有圜悟之風(fēng)。
是以高峻門庭。
容攝多眾。
若海涵地負(fù)。
綽綽有馀。
至于棒喝譏訶戲笑怒罵。
無非全提向上接人。
第學(xué)者難于湊泊耳。
其闊略宏度脫去繩撿。
所至學(xué)徒趨事。
雖嶄嶄露頭角。
號稱諸方領(lǐng)袖者。
師目使賾令。
如侍執(zhí)然。
所為偈贊頌古。
絕妙古今。
與賢士大夫往復(fù)論道書。
并上堂普說法語。
凡五帙。
行于世。
贊曰。
近世呂公居仁嘗謂。
趙州說禪。
如項(xiàng)羽用兵。
直行徑前。
無復(fù)轍跡。
所當(dāng)者破。
所摧者服。
非如他人銖稱寸度。
較量輕重。
然后以為得也。
予觀大慧說禪。
抑居仁稱趙州者。
是矣。
凡中夏有祖以來。
徹法源。
具總持。
比肩列祖。
世不乏人。
至于悟門廣大肆樂說無礙辯才。
浩乎沛然。
如大慧禪師。
得非間世者歟。
盛矣哉。
其應(yīng)機(jī)作略。
能奢能儉。
能崄能易。
能縱能奪。
機(jī)機(jī)盡善。
扄扄皆新。
此所以風(fēng)流天下。
名動九重。
號稱中興臨濟(jì)。
不是過也。
迨其去世。
未幾道價愈光。
法嗣日盛。
天下學(xué)禪者。
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產(chǎn)宣州奚氏。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坌陨D攴绞?。即投慧云齊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師詞鋒之銳。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師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zhǔn)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師踟躕未進(jìn)。一日聞詔遷悟住汴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遂先日至天寧迎悟。且自計(jì)曰。當(dāng)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山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師聞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務(wù)侍者。后聞悟室中。問僧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師遂問曰。聞和尚當(dāng)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師曰。和尚當(dāng)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師當(dāng)下釋然大悟曰。我會也。悟歷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臨濟(jì)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師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yán)。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師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若是徑山即不然。若有僧問圓悟先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尋常茶飯。十一年五月。秦檜以師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詔住阿育王。尋降旨令師住徑山。大弘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書遺表。并囑后事。有僧了賢請偈。師乃大書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無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壽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謚普覺。塔名寶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三
禪師宗杲者。字曇晦。別號妙喜。大鑒十五世圓悟勤公之嗣也。妙喜出宣州寧國奚氏。年十三。就鄉(xiāng)校。不旬而棄之。親奇其志。乃許衣緇成大僧。遍探諸家語錄。于云門睦州。尤篤意焉。竟有五家淺深門庭之疑。遂請益于廣教珵公。珵示其節(jié)目。妙喜輒領(lǐng)意。珵私嘆曰。杲乃再來人也。妙喜又棄之。遂至真如哲座下。入慶藏主賢蓬頭之室。因之過黃龍謁晦堂??鐤|林參昭覺。俱雅珍愛。妙喜又棄之。往見心印詢。詢與語連三日。大奇之。欲留不可。因指見湛堂準(zhǔn)公于寶峰。機(jī)辨縱橫。準(zhǔn)漠然不諾。妙喜始伏膺事之。及準(zhǔn)疾革。妙喜惶啟曰。某向后當(dāng)見何人。準(zhǔn)曰。有個勤巴子。當(dāng)能了子事。準(zhǔn)歿。乃繭足千里。請塔銘于張公無盡。無盡時為禪室領(lǐng)袖。契之囑妙喜必。見川勤老也。會東京天寧席虛。詔起蔣山勤禪師為住持。妙喜心慶曰。此天賜我也。其禪若不異諸方。妄相許可我。則造無禪論去也。遂入勤公之室。聞公拈提。期年不敢犯其機(jī)。一日公舉東山水上行公案。以示眾。妙喜躍然。急呈所得于公。公曰。未未。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令居擇木寮。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公每舉有句無句如藤倚樹話。妙喜擬對。公輒禁之。乃至握箸忘食。公笑曰。者漢卻參黃楊木禪也。妙喜益茫然無措。乃堅(jiān)請公在五祖時問答。公良久曰。我問。有句無句如藤倚樹。先師但向我道。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句歸何處。先師則云。相隨來也。妙喜豁然大徹。連呼曰。我會也。于是隨聲酬對勢如涌泉。公拊掌稱善。舉以首眾。宿衲皆下之。士紳爭相從游。丞相呂公舜徒尤悅之。奏賜紫衣。號佛日禪師。是時已有詔。移勤公住云居。賜號圓悟。圓悟又以妙喜。首云居之眾。其秉拂小參。萬指軒騰。昭覺元禪師出問曰。眉間掛劍時如何。妙喜曰。血濺梵天。圓悟于座下。以手約曰。問得極好。答得更奇。于是海眾爭頌老東山之再見也。圓悟還蜀。妙喜始庵居古云門。遷湖南。轉(zhuǎn)江右。入八閩。又結(jié)庵洋嶼。僧曇懿者。久依圓悟。自謂不疑。紹興初。出住祥云。法席頗盛。妙喜知其所見未實(shí)。致書令來。懿故不起。妙喜鳴鼓痛斥。榜告四眾。懿乃破夏來洋嶼。妙喜鞫其所證。大笑曰。汝恁么見解。敢嗣我圓悟老人耶。懿傀汗浹背。即退院求侍于妙喜。入室次。妙喜曰。我要個不會禪的做國師。懿對曰。我做得國師去也。妙喜喝出。復(fù)召曰。阇黎香嚴(yán)悟處。不在擊竹邊。俱胝得處。不在指頭上。懿失聲橫趨而去。妙喜笑曰。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又僧彌光。字晦庵。流譽(yù)諸方。趨風(fēng)來見。妙喜命坐而商略。光一一具對。妙喜曰。雖有落處。只是不著所在。今諸方浩浩說禪者。見解秖如此。何益也。其楊岐正傳三四人而已。語訖呵呵大笑。光慍而起去。妙喜即撾鼓入室。光顰額而至。妙喜曰。吃粥了也。洗缽盂了也。去卻藥忌。道將一句來。光遽對曰。裂破。妙喜震威喝曰。汝又說禪也。光乃得旨。遂以書招其友鼎需曰。洋嶼庵主手段。與諸方別。需乾笑而已。需字懶庵。乃閩人。幼登進(jìn)士。絕婚為比丘。一錫湖湘。遍參名宿。以為法無異味。歸隱羌峰絕頂。久不下山。佛心才禪師已挽出。首眾于大乘。需嘗以即心即佛問學(xué)者。毅然無可意。光強(qiáng)速其至。會入室鼓鳴。需隨喜焉。妙喜以拂指曰。即心即佛作么生。速道。需從傍下語。妙喜詬之曰。汝見解如此。敢妄為人師耶。即普說。訐其生平珍重得力處。排為邪解。需涕淚交頤。不敢仰視。乃歸心決擇。一日垂問。內(nèi)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時如何。需擬對。妙喜連擊之。需釋然厲聲曰。和尚已多了也。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妙喜之精猛開發(fā)。約多類此。時及門者五十三輩。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丞相張公浚在蜀時。圓悟?yàn)檠浴j秸娴梦嶙谥?。張公還朝。遂以杲補(bǔ)徑山。徑山之席。常隨二千馀輩。方來無地以容。乃搆千僧閣安之。侍郎張子韶。狀元汪圣錫。少卿馮濟(jì)用。悉預(yù)其列。當(dāng)是時。秦檜居權(quán)。司諫詹大方阿之曰。鼓唱浮言。謗訕朝政。張九成為之首。徑山僧宗杲和之。乃坐編置。九成毀衣焚牒。竄妙喜于衡陽。起遣日而惻聲載道。識者曰。日月無私成其明。圣賢無擇成其大。豈杲公之化應(yīng)南。故天假之以示現(xiàn)于衡陽者耶。且法門正氣。表燭千秋。又以群愿所系。公必壽還。何憂哉。凡十載徙梅楊。雖瘴癘之鄉(xiāng)。而妙喜豎拂不倦。緇素騰騰。仍光風(fēng)霽日也。又五載。有旨賜還復(fù)僧衣。四方虛席迎之。皆不就。最后有旨。強(qiáng)起主育王。筑涂田數(shù)百頃。以繼眾食。賜其莊。名般若。又二年。改移徑山。徑山益盛。雖龍象互相蹴踏。而上堂每贊猶子應(yīng)庵。深得先人機(jī)用。于是天下益稱其公。妙喜臘高。屢求退居明月堂。告謝方來。莫可禁止。先是孝宗居藩時。遣內(nèi)監(jiān)。至徑山。見妙喜。獻(xiàn)以偈。孝宗大悅。及在建邸。復(fù)遣近侍。請上堂。親書妙喜庵額。并贊真制賜之。及即位。又錫法號大慧禪師。洎召對。妙喜已示疾。一夕忽大星隕地。流光四散。鳥獸皆鳴。遂乃告寂于明月堂。親封遺疏。侍僧請留偈。妙喜厲聲曰。無偈便死不得也。乃大書曰。生也只恁么。死也只恁么。有偈與無偈。是甚么熱大。擲筆長往。時隆興改元八月十日也。世壽七十五。坐夏五十八。上覽遺語悽然。制詞奠曰。生滅不滅。常住不住。圓覺空明。隨物現(xiàn)見。詔以明月堂。為妙喜庵。全身瘞于庵后。謚曰普覺。塔曰普光。入其全錄八十卷于大藏焉。 贊曰。端祖云。悟了須是遇人始得。余虛度林間數(shù)十載。每耳目所有諸道者。莫不據(jù)高廣座。自稱曹溪正脈少室真?zhèn)?。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若遇。自?dāng)別有壺天。而端祖之言豈謬哉。嗚呼馬逢伯樂。薪遇中郎。吾宗之大幸也與。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稱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悅之后身也。靈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齊公受經(jīng)論,五載涵泳,乃從薙染。初游洞宗之門,洞宗耆宿因其鋒銳,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棄去,依湛堂準(zhǔn),久之不契。湛堂因臥疾,俾見圓悟,悟居蜀昭覺,杲躇躊未進(jìn)。一日,聞詔遷悟住汴之天寧。喜曰:“天賜此老與我也?!彼煜热罩撂鞂幱颍易杂?jì)曰:“當(dāng)終九夏,若同諸方妄以我為是者,我著無禪論去也。”值悟開堂,舉“僧問云門:如何是諸佛出身處?門曰:東山水上行。”悟曰:“天寧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風(fēng)自南來,殿閣生微涼?!标铰?,忽前后際斷。悟曰:“也不易,你到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為大病,豈不見道‘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絕后再蘇欺君不得’,須要信有這些道理。”于是,令居擇木堂,為不釐務(wù)侍者,日同仕夫,不時入室。一日,悟與客飯次,杲不覺舉箸,飯皆不入口。悟笑曰:“這漢參黃楊木禪,到縮了也?!标皆唬骸叭玑唧聼嵊丸K?!焙舐勎蚴抑袉柹芯錈o句如藤倚樹話,杲遂問曰:“聞和尚當(dāng)時在五祖曾問此話,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復(fù)曰:“當(dāng)時既對眾問,今說何妨?”悟不得已,曰:“我問五祖:‘有句無句如藤倚樹,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畫也畫不就。’又問:‘樹倒藤枯時如何?’祖曰:‘相隨來也?!标疆?dāng)下釋然曰:“我會也?!蔽驓v舉數(shù)段因緣詰之,皆酬對無滯。悟喜謂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蹦酥杜R濟(jì)正宗記》付之,俾掌記室。未幾,圓悟返蜀,杲因韜晦結(jié)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閱《華嚴(yán)》至第七地菩薩得無生法忍處,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羅持缽救產(chǎn)婦因緣。宋紹興七年,詔住雙徑,一日圓悟訃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參,舉“‘僧問長沙南泉遷化向甚么處去?沙曰:東村作驢,西村作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騎便騎,要下便下?!羰菑缴郊床蝗唬粲猩畣枺骸畧A悟光師遷化向甚處去?’向他道:‘墮大阿鼻地獄。’‘意旨如何?’曰:‘饑餐洋銅,渴飲鐵汁。還有人救得也無?’曰:‘無人救得?!唬骸绾尉炔坏??’曰:‘是此老尋常茶飯?!笔荒晡逶?,秦檜以杲為張九成黨,毀其衣牒,竄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詔移梅陽,不久復(fù)其形服放還。十一月,詔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徑山,大宏圓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眾見一星殞于寺西,流光赫然,尋示微疾。八月九日,謂眾曰:“吾翌日始行?!笔窍ξ骞模謺z表,并矚后事。有僧了賢請偈,杲乃大書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無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壽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謚曰“普覺”,塔名“寶光”。
杜成章 朝代:南宋初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五八二
杜成章,南宋初京兆(今陜西西安一帶)人,嘗刻韓駒詩中妙語于石。
范季隨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人。
學(xué)詩于韓駒。
有《陵陽室中語》。
全宋詩
范季隨,字周士。
高宗紹興二十二年(一一五二)任建昌軍教授(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二)。
輯《韓子蒼語錄》(《渭南文集》卷三一《跋韓子蒼語錄》)。
有《陵陽室中語》一卷(《說郛》卷二七)。
曾季貍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撫州臨川人,字裘父,號艇齋。
曾宰曾孫。
師事呂本中、韓駒,又與朱熹、張栻游。
舉進(jìn)士不第,終身隱居,人爭薦之,皆不起。
有《艇齋雜著》、《論語訓(xùn)解》、《艇齋詩話》。
全宋詩
曾季貍,字裘父,號艇齋,臨川(今屬江西)人。
一作南豐(今屬江西)人。
宰曾孫。
嘗舉進(jìn)士不第,終身不仕。
師事韓駒、呂本中、徐俯,又與朱熹、張栻書問往復(fù),有聲孝宗乾道、淳熙間。
有《艇齋雜著》一卷,已佚。
今存《艇齋詩話》一卷。
事見《渭南文集》卷一五《曾裘父詩集序》、《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兩宋名賢小集》卷一二五《艇齋小集》附傳。
 曾季貍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兩宋名賢小集》為底本,參校《江西詩徵》等書所引錄,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八
曾季貍,字裘父,號艇齋,建昌軍南豐(今江西南豐)人,曾鞏之弟宰之曾孫。少從呂本中、徐俯游,又與朱熹、張栻游。嘗一試禮部,不中,終身不赴。著有《艇齋雜著》一卷、《艇齋詩話》一卷(存)。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二二,《宋元學(xué)案》卷三六,《宋史翼》卷三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