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瓘

相關(guān)人物:共 42 位。
共 4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三山人。
幼為陳瓘門生,有遠志,善問強記,薄科舉程文不為,而喜為詩。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德操名如璧,仆名如琳,遍參諸方。
陳了翁兄弟,皆以詩稱美之。
至江浙,樂靈隱山川,因止息焉。
琳病,璧躬進藥餌,及其歿也,盡送終之義。
后主襄陽天寧,夏均父為請疏,其略云:“無復(fù)挾書,更逐康成之后。
何憂成佛,不居靈運之先。
”又云:“豈惟江左公卿盡傾支遁,獨有襄陽耆舊未識道安。
”時稱其精當(dāng)。
尋移馀杭凈慈,上堂云:“變化密移何太急,剎那念念一呼吸。
八萬四千方便門,且道何門不可入。
入不入,曉來雨打芭蕉濕,殷勤更問個中人,門外堂堂相對立。
”又聞啄木鳥聲,說偈曰:“剝剝剝,里面有蟲外面啄。
多少茫茫瞌睡人,頂后一錐猶未覺。
若不覺,更聽山僧剝剝剝。
”晚歲稱“倚松道人”,所為詩文皆高邁,曰《倚松集》。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思徹,住明州光孝寺,稱了堂思徹禪師。
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覺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一三、《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魏近思,字求己,號己齋,臨邛(今四川邛崍)人。
了翁子。
事見《詩苑眾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軍光澤人。
仁宗慶歷二年進士。
累官太常博士。
陳瓘稱其真率樂易,有古人風(fēng)。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87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輔之。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初為平陰簿,后歷知州縣。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轉(zhuǎn)吏、禮二部郎中。嘗請?zhí)瓰E官冗兵,禁奢靡,又屢上疏勸皇太后還政英宗。論大事無所顧忌,然詞氣平和,多被采納。后出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舉宮觀,以正議大夫致仕。有《東原錄》、《周易補注》等。
全宋詩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
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
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為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
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yīng)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
神宗時歷知兗州、青州。
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
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
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
今存《東原錄》一卷。
事見宋劉摯《忠肅》卷一三《龔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
景祐元年第進士,為平陰縣主簿,歷知萊蕪、濛陽縣、渠州。
召還,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尋判登聞鼓院,拜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
改集賢修撰、知應(yīng)天府,徙江寧府。
拜諫議大夫、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
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
著有《東原集》五十卷,《諫草》三卷,《周易補注》三卷,《中說注》三卷,《編年官制圖》一卷。
見劉摯《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志銘》(《忠肅》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69 【介紹】: 宋江陵人,字子方。仁宗天圣八年進士。為武陵尉,調(diào)平江令。皇祐中,遷殿中侍御史,諍諫不避權(quán)貴,劾宰相文彥博諸人,被貶英州別駕。召還復(fù)官,出知揚州,改江東轉(zhuǎn)運使。嘉祐四年,入知諫院,言事如故,又出知數(shù)州。英宗治平元年,召為御史中丞。神宗熙寧元年,拜參知政事。反對重用王安石,及安石執(zhí)政,數(shù)與爭論。卒謚質(zhì)肅。有文集、奏議等。
全宋詩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屬湖北)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進士,為鼎州武陵尉。
皇祐二年(一○五○)召為監(jiān)察御史里行。
三年,因彈劾文彥博貶春州別駕。
五年,復(fù)御史。
至和元年(一○五四)知揚州,歷江東、河?xùn)|轉(zhuǎn)運使,淮南、江浙、荊湖制置發(fā)運使,知洪州、瀛州。
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為御史中丞。
二年,知太原。
神宗即位,遷給事中,除三司使。
熙寧元年(一○六八)拜參知政事。
二年,卒,年六十。
謚質(zhì)肅。
有文集、奏議等,皆佚。
事見宋劉摯《忠肅》卷一一《唐質(zhì)肅神道碑》,《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九三二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天圣進士,皇祐中為殿中侍御史,因劾宰相文彥博,貶荊州別駕。召還,復(fù)為殿中侍御史,除直集賢院,為開封府判官。嘉祐三年,自江浙荊湖發(fā)運使入為度支副使。次年知諫院,以論罷陳升之出知洪州。治平元年入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為三司使,熙寧元年除參知政事,數(shù)與王安石爭論。二年四月卒,年六十,謚質(zhì)肅。介屢在臺諫,以抗直聞。有文集若干卷,奏議二十卷。見王圭《唐質(zhì)肅公墓志銘》(《華陽集》卷三七),《宋史》卷三一六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黃照(一○一三~一○六六),字晦甫,長沙益陽(今屬湖南)人,后徙江陵。
仁宗慶歷六年(一○四六)進士。
除歸州司理參軍,移岳州華容令、道州江華令。
以秘書丞(《粵西金石略》作屯田員外郎)通判桂州。
英宗即位,改福建轉(zhuǎn)運判官。
治平三年召為侍御史,行次衢州卒,年五十四。
有《漫為集》,已佚。
事見《忠肅》卷一三《侍御史黃君墓志銘》。
全宋文·卷一○二九
黃照(一○一三——一○六六),字晦甫,長沙益陽(今湖南益陽)人,徙江陵(今湖北江陵)。
慶歷六年登進士第,除歸州司理參軍,歷著作佐郎,知華容、江華二縣,以屯田員外郎通判桂州,轉(zhuǎn)福建轉(zhuǎn)運判官,遷都官員外郎。
治平三年召為侍御史,行次衢州卒,年五十四。
有詩數(shù)百篇,曰《漫為集》。
見劉贄《侍御史黃君墓志銘》(《忠肅》卷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3—1078 【介紹】: 宋應(yīng)天府楚丘人,字誠之。舉進士。擢廣西提點刑獄,攝帥事。善撫土著,招降儂智高子宗旦,邊民呼為“桂州李大夫”。神宗時,累官至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反對王韶開熙河。上書極論時政得失,乞召用司馬光、蘇軾等。遭呂惠卿劾,貶和州團練副使。有《珠溪詩集》。
全宋詩
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
舉進士,調(diào)并州推官。
應(yīng)鄜延經(jīng)略使龐籍辟,知洛川縣。
龐籍為樞密副使,移知延州敷政縣、興元府褒城縣,改管干鄜延路經(jīng)略機宜事。
仁宗祐三年(一○五八),遷提點廣西刑獄、權(quán)經(jīng)略事。
七年,改知濟州,歷知兗州、鳳翔府。
神宗熙寧初,擢天章閣待制、河?xùn)|都轉(zhuǎn)運使。
西夏事起,改秦鳳路經(jīng)略安撫使、知秦州,坐與王韶戰(zhàn)守意異,王安石主韶,遂降知舒州,徒知洪、登、齊、瀛州。
又因上書言事忤執(zhí)政,貶和州團練副使,稍徙單州。
復(fù)右司郎中,分司南京。
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
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已佚。
今存《珠溪集》一卷。
事見《忠肅》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
 有師中詩,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七《珠溪集》為底本。
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一○三○
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本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徙居鄆(今山東鄆城)。年十五上封事言時政,由是知名。舉進士,龐籍辟知洛川縣,又薦為太子中允、知敷政縣,權(quán)主管經(jīng)略文字。提點廣西刑獄,攝帥事,邊人化聽,稱李大夫,不敢名。還知濟、兗二州,遷直使館,知鳳翔府。熙寧初,拜天章閣待制、河?xùn)|都轉(zhuǎn)運使,知秦州,為政持重總大體,乞召司馬光、蘇軾等置左右,為呂惠卿所排,貶和州團練副使。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薦其有王佐才,雖屢黜,氣未嘗稍衰。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事見劉摯《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二),《宋史》卷三三二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97 【介紹】: 宋永靜軍東光人,字莘老。
仁宗嘉祐中進士。
以薦召試,補館閣???。
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疏反對新法,謫監(jiān)衡州鹽倉。
神宗元豐中除右司郎中,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劾新黨并罷常平、免役法。
拜尚書右丞,累遷右仆射。
以言官劾其援引私黨等,罷知鄆州。
哲宗親政,連貶新州安置。
有《忠肅》。
全宋詩
劉摯(一○三○~一○九七),字莘老,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試南宮令,徙江陵觀察推官。
英宗治平中,以韓琦薦補館閣??薄?div id="lh4ckhg" class='inline' id='people_22906_1_2_comment'>
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書論列新法不便,貶監(jiān)衡州鹽倉。
數(shù)年后,召入同知太常禮院。
元豐初,為開封府推官,遷右司郎中。
因建議執(zhí)政合廳辦事,被言者劾以他故,罷官歸鄉(xiāng)。
明年,起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一○九一。
拜尚書右仆射。
摯性峭直,勇于去惡,旋為讒者羅織,出知鄆州,徙青州。
紹圣初哲宗親政,以元祐黨人累貶鼎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
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八。
有《忠肅》四十卷,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二十卷,其中詩六卷。
宋史》卷三四○有傳。
 劉摯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王灝編《畿輔叢書》本(簡稱畿輔本)。
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六五
劉摯(一○三○——一○九八),字華老,永靜東光(今河北東光)人。
嘉祐四年進士,調(diào)試南宮令,治平中以韓琦薦召試館職,補館閣???。
熙寧四年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疏論列新法擾民,遂貶責(zé)監(jiān)衡州鹽倉。
元豐中,歷右司郎中,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
元祐元年進尚書右丞。
后連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為朔黨領(lǐng)袖。
六年拜右儀射,旋為言官彈劾,出知鄆州。
哲宗親政,累貶新州安置,紹圣四年末卒于貶所。
著作有《忠肅》等。
宋史》卷三四○有傳。
共 4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