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遵式

相關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道成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2—599 【介紹】: 隋僧。
丹陽人。
俗姓陶,字明范。
少投式法師為徒,住永嘉崇玄寺。
具戒之后學業(yè)超儕輩,群目之為神童。
梁武帝大同時游京師,善說講,京師耆老咸稱后生可畏。
著《律大本羯磨》諸經疏三十六卷。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明范。
姓陶氏。
丹陽人。
祖齊招遠將軍。
永嘉太守。
父僉梁貞威將軍上虞令。
成儀狀瑰美。
器質渾厚。
少入永嘉崇玄寺。
式法師為弟子。
具戒后。
所學曰進。
梁大同初。
游京輦之奉誠寺。
大律都沙門智文。
授以十誦。
才經再習。
即事開講。
毗曇數(shù)論亦如之。
時年猶未三十也。
禪那懺摩。
身心兼謹。
三馀之暇。
則獵涉文史。
是以宿碩咸畏服焉。
弟子慧藏法祥等。
并分燈利眾。
模范人天。
開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遂卒于興嚴寺。
壽六十八。
其始示疾也。
猶勉力闡演。
及劇乃稱佛合掌而逝。
開十誦律菩薩戒。
大品法華諸經律等。
一百四十遍。
觀音經講。
一百三十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諸經疏三十六卷。
皆行世。
既卒之三日。
當五月八日。
窆之奉誠之南山高座寺。
沙門慧嵷撰墓志。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道成。
字明范。
俗姓陶氏。
丹陽人也。
祖誕齊招遠將軍永嘉大守。
文僉梁貞威將軍上虞令。
成少而入道。
住永嘉崇玄寺。
式法師為弟子。
儀貌瑰美奇姿拔眾。
群伍目曰神童。
具戒之后學超儕輩。
大同之初棲游京輦受業(yè)奉誠寺大律都沙門智文。
十誦才經兩遍。
年逾未立別肆開筵。
數(shù)論毗曇染神便悟。
無繁工倍聞一知十。
是以京邑耆老咸稱后生可畏。
講十誦律菩薩戒大品法華諸經律等一百四十遍。
又講觀音一日三遍。
著律大本羯磨諸經疏三十六卷。
至于意樹心花增暉旦曜。
析理質疑聽者忘倦。
學士慧藏法祥等。
并游方講說法輪常轉。
傳茲后焰利益弘多。
咸蔬素潔己珠戒居心。
神解嚴明深禪在念。
兼六時虔懺。
三馀暇日?獵文史。
欲令知無不為也。
然其性用安庠威儀合度。
天人揩揩罕有其儔。
軟語愛言。
不常忤物。
后現(xiàn)疾旬馀。
猶牽講演。
以開皇十九年五月五日。
遷神于興嚴寺。
春秋六十有八。
大漸之際惟稱念佛。
肢節(jié)軟暖合掌分明。
即以其月八日。
窆于奉誠寺之南山。
墓志高坐寺僧慧嵷所作。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曹氏。
晉陽人。
弱齒即入道。
其師始以法華使習誦。
輒日能暗復三紙。
時眾異其敏慧。
逮登具。
年二十一矣。
然自講貫法華之馀。
復覽唯識因明二論。
遽以敷演。
徒侶之盛。
恒百五十。
倫姿性慈忍。
戒范堅潔。
其貌感風行。
人望之心服。
劉氏據有并汾。
猶加敬禮。
僭署法寶大師號。
錄右街僧事。
四眾倚以修進。
己巳冬示疾。
口述偈。
愿生知足天。
彌勒內院。
既瞑頂過半日猶暖。
則開寶三年也。
得壽五十二。
阇維分舍利供養(yǎng)云。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繼倫。姓曹氏。晉陽人也。弱齒而壯其志勇其心。決求出家。本師授法華經日念三紙。時驚宿習慧察過人。登戒之后至年二十一。學通法華經義理幽賾。唯識因明二論一覽能講。由是著述其鈔。至今河東盛行。三講恒一百五十馀徒從其道訓。又撰法華鈔三卷。其為人也慈忍成性戒范堅強。人望之而心服。以劉氏據有并汾酷重其道。署號法寶錄右街僧事。寬猛相參無敢違拒。以偽漢己巳歲冬十月示疾。心祈口述愿生知足天。終后頂熱半日方冷。則開寶二年也。享年五十一。阇維畢淘獲舍利。遠近取供養(yǎng)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
四明人,字約言。
俗姓金。
七歲喪母,發(fā)愿出家,十五歲受具。
二十歲從寶云寺義通法師習天臺教觀。
甫經一月,便能講經。
高僧慈云相結,義同手足。
未幾,名撼四方,凈侶云集。
太宗淳化間出主乾符寺,尋遷延慶寺,專事懺講四十余年,生徒遍于東南。
真宗賜號法智大師,世稱四明尊者。
后世尊為天臺宗十七祖。
有《金光明經玄義拾遺記》、《大悲懺儀》等。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1028 【介紹】: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禮,字約言。年十五出家,師事寶云寺義通法師。講天臺教觀。真宗天禧四年住延慶寺,學徒甚眾。有《十義書》、《融心解》等多種。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禮(九六○——一○二八),又稱智禮,字約言,俗姓金氏,明州鄞縣(今浙江寧波)人。幼出家,十五歲受具足戒。二十歲從天臺螺溪傳教院義通學天臺教觀。端拱元年師卒,遂繼席弘化。后居四明延慶院。四十馀年中,講論佛典,修禮懺法,并與本宗「山外派」展開長期爭論,開創(chuàng)山家派,成為天臺宗著名義學高僧,后人尊為天臺宗第十七祖,人稱四明尊者,宋真宗賜號法智大師。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門指要鈔》、《觀心二百問》、《金光明經文句》、《觀音玄義記》、《觀音義疏記》、《觀經疏妙宗鈔》、《四明十義書》、《四明尊者教行錄》等,多存。見釋宗曉《四明尊者年譜》(《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統(tǒng)紀》卷八。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知禮。
字約言。
四明金氏子。
父母禱佛而生。
神宇清粹。
不與眾倫。
出家具戒。
從寶云習教觀。
大有解入。
慈云相結。
義同手足。
端拱元年。
寶云歸寂。
遂繼席弘化。
學眾云委。
咸平中。
郡大旱。
慈云同修光明懺祈雨。
約三日無應當。
然一手供佛。
懺未竟。
雨已大浹。
是年。
遣門人如什二子。
持十義書觀心二百問。
詣錢塘昭師室。
初是。
光明玄。
有廣略二本。
景德前。
錢塘恩師制發(fā)揮記。
專解略本。
謂。
十種三法。
純談法性。
不須更立觀心。
廣書有之者。
后人擅加耳。
師于是。
作扶宗記。
大明廣書附法觀心之義。
謂恩師之廢觀心。
是謂有教而無觀。
有梵天昭孤山圓。
皆奉先門學。
述辯訛。
以助略書。
彼此詰難往返。
綿歷七載。
乃總結前后。
為書二卷。
凡十章。
因為十義書。
又設為二百問以質之。
時。
孤山居昭師座端。
觀如什論不已。
遽白郡守。
以來無公據發(fā)遣。
令還不復致答。
事乃已。
祥符六年。
建念佛施戒會。
歲視為嘗。
且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觀。
顯四凈土之旨。
天禧改元。
謂其徒曰。
半偈亡軀。
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
為法如是。
吾將捐身。
以警懈怠。
乃與異聞。
結十同志。
修法華懺。
三載期滿。
將焚身以供妙經。
秘書楊大年。
以常住弘法為請。
并諸公。
交勸力止之。
乃復結十僧。
修大悲懺法三載。
以酬素愿。
是年。
述消復三用章。
對孤山闡義鈔。
四年駙馬李遵勖。
奏師高行遺身。
上嘉嘆。
賜號法智。
且遣內侍。
至延慶寺。
命修法華懺三日。
為國祈福。
因撰觀音別行玄記。
觀經疏妙宗鈔。
天圣改元。
天童凝禪師。
貽書論指要鈔。
揀示達磨門下三人。
得道淺深。
為不可。
師為改之。
三年。
大弘放生之業(yè)。
五年。
制光明文句記。
以迫歸寂。
不及終帙。
六年元旦。
建光明懺七日。
為順寂之期。
至五日。
結跏趺坐。
召大眾說法。
稱佛號。
奄然而逝。
壽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龕二七日。
顏貌如生。
爪發(fā)俱長。
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師著述數(shù)十種。
發(fā)明天臺一家之旨。
無剩義矣。
誠為前達之功臣。
后學之模范。
獨于起信。
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據。
后人扁其堂。
曰起信。
示不忘也。
師門學甚夥。
而尚賢為之冠。
嗣法智。
主延慶。
道化大行。
嘗晨入懺堂。
見一虎伏幾前。
賢直進。
展尼師壇于虎背。
拜之。
寂無所睹。
奇哉。
則其人為可知矣。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知禮,字約言。
明州金氏子。
其父母夢神僧攜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羅睺羅也。
”未幾生禮。
七歲喪母,號哭不絕,白父求出家,依太平興國寺洪選得度。
及長,詣寶云寺義通法師學教觀圓頓之旨,一受即了。
淳化中主乾符寺,尋徙保恩院,敷揚教觀,學徒踵至。
會明州旱,禮與慈云式同修光明懺。
約三日不雨,當自焚一手。
如期,果大雨。
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賜名“延慶”。
六年建念佛施戒會。
自茲以降,每歲二月望,以為常舉。
嘗集十僧,修《法華懺》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懺》三年,積精竭誠,千日無倦。
人以為難,自禮視之,乃若固然。
復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諦,超然生死。
天禧四年,賜號“法智大師”,敕令住世演教。
禮以從上諸祖,闡揚凈土者,多譚事相,空示觀門,暫被時機,未窮圓頓。
因取天臺《觀無量壽經疏》,研極理奧,曲暢玄風,成《妙宗鈔》數(shù)萬言。
時方詔天生立放生池,禮舍缽資,集諸善緣,結放生會,每歲佛誕日,縱諸魚鳥。
有司以聞,敕樞密劉筠撰文,立碑院內。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將示寂,建《光明懺》七日。
至五日,結跏趺坐,召眾說法,稱佛數(shù)百聲,奄然而逝,年六十九。
露龕二七日,爪發(fā)加長。
阇維時,舌根不壞,若蓮華然。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本逸,住東京智海寺,稱本逸正覺禪師。
為開先暹禪師法嗣,青原下十世。
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今錄偈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6—1022 【介紹】: 宋僧。錢塘人,俗姓徐,字無外,自號中庸子。居孤山瑪瑙院,杜門獨處。與林逋友善,以詩文自娛。有《閑居編》。
全宋詩
釋智圓(九七六~一○二二),字無外,自號中庸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年八歲,受具于龍興寺。二十一歲,傳天臺三觀于源清法師(吳遵路《閑居編》序)。居杭州孤山瑪瑙院,與處士林逋為友(《咸淳臨安志》卷七○)。真宗乾興元年卒,年四十七。謚號法慧(《武林高僧事略》)。有雜著,閑居編》五十一卷,仁宗嘉祐五年刊行于世?!≈菆A詩,存于《閑居編》卷三七至五一?!?a target='_blank'>閑居編》無單本傳世,惟見《續(xù)藏經》。今錄詩十五卷,即以上海涵芬樓影印日本大正《續(xù)藏經》本為底本。
全宋文·卷三○七
智圓(九七六——一○二二),字無外,自號中庸子,或稱潛夫,錢唐(今浙江杭州)人,俗姓徐氏。八歲受具于杭州龍興寺。二十一歲,從奉先寺源清法師學天臺三觀。凡三年而師卒,遂孜孜研探經論,撰著講訓,為天臺宗「山外」派義學名僧。大中祥符末,卜居西湖孤山瑪瑙院,世稱孤山法師。乾興元年二月卒,年四十七?;兆诔鐚幦曩n謚法惠大師。智圓兼宗儒教,旁涉《莊》、《老》,喜為詩文。平生著述宏富,其經論疏鈔科注等洎諸外學凡一百七十卷,今尚存《般若心經疏》、《請觀音經疏闡義鈔》等七八種;又集景德三年至天禧五年間雜著詩文為《閑居編》。事跡見自撰《中庸子傳》,吳遵路《閑居編序》,《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歷代通載》卷一八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智圓。
字無外。
錢塘徐氏。
八歲出家。
傳天臺三觀于奉先源清。
師嘗嘆荊溪沒后。
微言墜地。
于是留意撰述。
作十疏通經。
師蚤勤儒學。
兼涉老莊。
自號中庸子。
居孤山瑪瑙院。
有高世之節(jié)。
時王文穆罷相來牧郡。
僧悉迎于關外。
慈云遣使邀師偕往。
師以疾辭。
笑謂使者曰。
為我致意慈云。
錢塘且駐卻一僧。
聞者嘆服。
師少抱羸疾。
多杜門獨居。
惟與處士林逋為鄰友。
相好以詩文自娛。
雜著五十一卷。
題曰閑居編。
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辭。
越二日示寂。
門人奉遺訓。
斲院之后山。
斂以陶器。
合而瘞之。
后十五年積雨山頹。
啟陶。
睹師真身不壞。
爪發(fā)俱長。
其唇微開。
齒若珂雪。
謚號法慧。
治平二年改名寶勝院。
紹興二十一年創(chuàng)延祥觀。
有司新師所居以廣之。
移額山北并塔遷焉。
贊曰。
鴻毛貴勢  蟬蛻塵囂  羸然一榻  疊簡飛毫 屹屹孤山  云林寂寥  跡則刬矣  弗夷其高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智圓。
字無外。
錢塘徐氏子。
學語即知孝悌。
稍長。
嘗析木濡水。
就石書字。
列花卉若綿蕝。
戲為講訓之狀。
父母異之。
令入空門受具戒。
二十一。
聞奉先清公傳天臺三觀之道。
負笈造焉。
二年而清亡。
遂往居西湖之孤山。
杜門樂道。
自號潛夫。
與林處士逋。
為鄰友。
雅善病。
又號病夫。
師嘗嘆荊溪歿后。
微言墜地。
曰。
吾何人也。
于是。
著十疏以通經。
述諸鈔以釋疏。
翼贊弘宣。
其功偉矣。
師雪骨冰心。
傲然物外。
視人間之世。
如纖塵。
過目了不關懷。
時王欽若。
撫錢唐。
慈云遣使邀師。
同往迓之。
師笑語使人曰。
為我致意。
慈云錢唐。
且駐卻一僧。
聞者嘆服。
于講道之外。
以詩文自娛。
有雜述五十卷。
題曰閒居編。
以乾興元年二月十七日。
自作祭文挽詞。
越二日。
示寂。
年僅四十有七也。
預戒門人曰。
吾歿后。
無厚葬以罪我。
無建塔以誣我。
無謁有位求銘以虛美我。
但用陶器二合而瘞。
立石志名字年月而已。
及亡。
門人如所戒。
斂以陶器。
斸所居巖以藏之。
不屋而壇。
后十五年。
積兩山頹。
門人開視陶器。
肉身不壞。
爪發(fā)俱長。
唇微開露。
齒若珂玉。
乃更襲新衣。
屑眾香散其上。
而重瘞之。
崇寧三年。
賜謚法慧大師。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思悟。
錢塘人。
慈云最久。
深達觀道。
嘗以咒水愈人疾。
求者如市。
當課誦時。
身及奉像。
俱出舍利。
天圣三年。
慈云欲以智者教卷求入藏。
文穆王公。
將聞之朝。
悟曰。
此非嘗事也。
小子將助之。
乃繪千手大悲像。
課咒以誓曰。
事果遂當焚軀為報。
會公薨。
悟咒益精。
明年得旨。
師喜甚。
積薪為樓。
慈云求火種。
云于爐中舉紅炭與之。
引手以承。
了無難色。
即入薪樓。
火滅后。
袈裟覆體。
儼然如生。
云乃加香木。
行咒愿以焚之。
隨??而化。
五色舍利無數(shù)。
慈云為贊。
以刻石曰悟也吾徒。
荷法捐軀。
其??赫赫。
其樂愉愉。
逮火將滅。
儼如加趺。
逮骨后碎。
粲如圓珠。
信古應有。
今也則無。
芳年三十真哉丈夫。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
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稱寂靜,自號潛夫,俗姓姜氏,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
從釋知禮、遵式學天臺義。
后對知禮所創(chuàng)山家派義有異議,遂著《十諫書》、《雪謗書》等與知禮往復辯難,自成一系,被稱為后山外派或雜傳派。
住石壁、靈芝等寺,徙永嘉凈社。
年老還鄉(xiāng),胡宿為請賜號凈覺法師。
晚年持律甚嚴,創(chuàng)隱淪堂休室以為燕居。
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
所著尚有《楞嚴經熏聞記》、《十不二門文心解》、《金剛錍科》等多種,并存;又有《楞嚴經集解》,佚。
見《釋門正統(tǒng)》卷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吳興掌故集》卷四。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仁岳。
霅川姜氏子。
自號潛夫。
聞法智南湖之化。
往依為學。
至水月橋。
擲笠水中曰。
吾所學不成。
不復過此橋。
法智器之。
居以東廈。
白晝焚膏。
專事細繹。
鄉(xiāng)書至悉投帳閣。
未嘗啟視。
因出境分衛(wèi)。
乘舟水行。
偃臥舒足。
豁然自得。
若拓虛空。
檣為之折。
每請益函丈。
擷大屧關大鑰。
眾望風畏之。
嘗與十同志。
修請觀音三昧。
因疾有間。
宴坐靜室。
恍如夢覺。
自謂向之所學皆非。
乃述三身壽量解。
以難妙宗。
道既不合。
遂還浙陽靈山。
慈云攝以法裔。
四明。
乃加十三料簡。
以斥之。
師復上十諫雪謗。
往復不已。
會昭慶有請。
慈云為詩以送之。
學徒從往者半。
云弗之止。
既遷石壁。
復徙靈芝。
時法智已歸寂。
師臨眾自詫曰。
只因難殺四明師。
誰向靈芝敢開口。
有仁行人自永嘉。
請居凈社。
一住十年。
大弘法化。
以年老還鄉(xiāng)。
霅守請主祥符。
觀察使劉崇廣。
為奏命服。
樞密使胡宿。
為請凈覺之號。
晚年專修凈業(yè)。
然三指供佛。
持律至嚴。
不以事易節(jié)。
創(chuàng)隱淪堂休室。
以為燕居。
治平元年春。
謂門人曰。
我翌日午刻當行。
至其時。
說偈。
安坐而化。
塔全身于何山之西。
師著述甚富。
尤精于楞嚴。
故注筆甚勤。
有會解十卷。
熏聞記五卷。
文句三卷。
又為說題并懺儀等書。
世師家者。
可久靈炤別具。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仁岳,字潛夫,姓姜氏,霅川人。
聞法智至南湖,往依為學。
法智器之,撰《問疑書》及《止疑》、《抉膜》、《指濫》、《十難》,以折他師,而輔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靜室,恍若夢覺,自謂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
《妙宗》者,四明所著也。
自此道不合,還浙陽靈山,慈云攝為法裔。
四明乃加《十三簡》以斥之,仁復上《十諫》雪 ,往還不已。
會西湖昭慶移啟相請,慈云為詩送之。
學徒從往者半,云弗之禁。
既而遷石壁,徙靈芝,居永嘉凈社十年,大弘化法。
霅守請主祥符,觀察劉從廣請賜紫迦梨,樞密胡宿上其事行,賜號“凈覺禪師”。
晚歲專脩凈業(yè),熱三指于佛前,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jié)。
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謂門人曰:“明日日午,吾當行矣。
”明日留偈安坐,入寂于隱淪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
仁岳著述極富,于《棱嚴》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說題》一卷,《熏聞記》五卷,胡宿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鐙,多光互入。
堂下六樂,正聲相宣。
鼓吹妙經,藻火圓教。
法施豈有盡哉!
”其推許亦未為過。
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為禪居凈覺,塔地已夷為蔬圃。
仁乃見夢于僧曰:“塔處灌溉非便,乞遷之。
”及開龕,色身不壞,舍利盈掬,乃具禮易葬他所。
此與東山神照遷塔事相類,皆能示兆于數(shù)百年之后,異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9—1090 【介紹】: 宋僧。漳州龍溪人,俗姓陳,字器之。工詩。嘗住明州育王山。仁宗皇祐中,召對稱旨,賜號大覺禪師,住持京師凈因院。一時顯宦名流,爭與締交。英宗治平中,乞歸,渡江入四明,郡守迎住天童,建大閣曰宸奎,蘇軾為撰碑。
全宋詩
釋懷璉,俗姓陳,字器之,小字泗州,人稱璉三生,漳州(今屬福建)人。初師事南昌石門澄禪師,為青原下十世。后為廬山訥禪師掌書記。仁宗皇祐二年(一○五○)詔住東京十方凈因禪院,賜號大覺禪師。英宗治平中乞還山,歸老于浙江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四明人為建宸奎閣,藏仁宗所賜詩頌,蘇軾為之記。年八十馀卒。《禪林僧寶傳》卷一八、《五燈會元》卷一五有傳。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九三○
懷璉(一○○九——一○九○),字器之,漳州龍溪(今福建漳州)陳氏子。少年為僧,長參泐潭澄得法。復依圓通訥,為其記室。又曾住衡岳三生藏有年,叢林稱之為璉三生?;实v中,住廬山,詔住京師十方凈因禪院,召對化成殿,賜號大覺禪師。治平三年乞歸,少留于金山、西湖,而入四明之阿育王山廣利寺。后建大閣曰宸奎,藏歷代皇帝所賜御札什物。元祐五年卒,年八十二。見蘇軾《宸奎閣碑》,《五燈會元》卷一五,《釋氏稽古略》,《釋氏資鑒》卷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八
禪師名懷璉。
字器之。
漳州陳氏子也。
初其母禱于泗州僧伽像。
求得之。
故其小字泗州。
幼有遠韻。
聰慧絕人。
長為沙門。
工翰墨聲稱甚著。
游方愛衡岳勝絕。
館于三生藏有年。
叢林號璉三生。
聞南昌石門澄禪師者。
五祖戒公之嫡子也。
往拜謁。
師事之十馀年。
去游廬山圓通。
又掌書記于訥禪師所。
皇祐二年正月。
有詔。
住京師十方凈因禪院。
二月十九日。
召對化成殿。
問佛法大意。
奏對稱旨。
賜號大覺禪師。
齋畢傳宣。
效南方禪林儀范。
開堂演法。
又宣左街副僧錄。
慈云大師清滿。
啟白倡曰。
帝苑春回。
皇家會啟。
萬乘既臨于舜殿。
兩街獲奉于堯眉。
爰當和煦之辰。
正是闡揚之日。
宣談祖道。
上副宸衷。
問答罷乃曰。
古佛堂中曾無異說。
流通句內誠有多談。
得之者妙用無虧。
失之者觸途成滯。
所以溪山云月。
處處同風。
水鳥樹林。
頭頭顯道。
若向迦葉門下。
直得堯風蕩蕩。
舜日高明。
野老謳歌。
漁人鼓舞。
當此之時。
純樂無為之化。
焉知有恁么事。
皇情大悅。
與璉問答詩頌。
書以賜之。
凡十有七篇。
至和中。
上書獻偈。
乞歸老山中。
偈曰。
千簇云山萬壑流。
歸心終老此峰頭。
馀生愿祝無疆壽。
一炷清香滿石樓 上曰。
山即如如體也。
將安歸乎。
不許。
修撰孫覺莘老。
書問宗教。
璉答之書。
其略曰。
妙道之意。
圣人嘗寓之于易。
至周衰先王之法壞。
禮義亡。
然后奇言異術。
間出而亂俗。
迨我釋迦入中土。
醇以第一義示人。
而始末設為慈悲。
以化眾生。
亦所以趣時也。
自生民以來。
淳樸未散。
則三皇之教簡而素春也。
及情竇日鑿。
則五帝之教詳而文夏也。
時與世異。
情隨日遷。
故三王之教密而嚴秋也。
昔商周之誥誓。
后世學者。
有所難曉。
彼當時人民。
聽之而不違。
則俗與今如何也。
及其弊而為秦漢也。
則無所不至。
而天下有不忍愿聞者。
于是我佛如來。
一推之以性命之理。
教之以慈悲之行冬也。
天有四時循環(huán)。
以生成萬物。
而圣人之教。
迭相扶持。
以化成天下。
亦猶是而已矣。
至其極也。
皆不能無弊。
弊跡也。
道則一耳。
要當有圣賢者。
世起而救之也。
自秦漢至今。
千有馀歲。
風俗靡靡愈薄。
圣人之教裂而鼎立。
互相詆訾。
不知所從。
大道寥寥莫知返。
良可嘆也。
璉雖以出世法度人。
而持律嚴甚。
上嘗賜以龍腦缽盂。
璉對使者焚之曰。
吾法以壞色衣。
以瓦缽食。
此缽非法。
使者歸奏 上嘉嘆久之。
璉居虔服玩。
可以化寶坊也。
而皆不為。
獨于都城之西。
為精舍。
容百許人而已。
有曉舜禪師。
住棲賢。
為郡吏臨以事民其衣。
走依璉。
璉館于正寢。
而處偏室。
執(zhí)弟子禮。
甚恭。
王公貴人來候者。
皆怪之。
璉具以實對曰。
吾少嘗問道于舜。
今其不幸。
其可以像服。
二吾心哉。
聞者嘆服 仁廟知之。
賜舜再落發(fā)。
仍居棲賢寺。
治平中。
璉再乞還山堅甚 英宗皇帝留之不可。
詔許自便。
璉既渡江。
少留于金山西湖。
遂歸老于四明之育王山廣利寺。
四明之人。
相與出力。
建大閣藏所賜詩頌。
榜之曰宸奎。
命翰林學土兼侍讀端明殿學士蘇軾。
為之記。
時京師始建寶文閣。
詔取其副本藏焉。
璉歸山二十馀年。
年八十二。
無疾而化。
贊曰。
璉公生長于寒鄉(xiāng)。
棲遲于荒遠。
缽飯布衲。
若將終身。
一旦道契 主上。
名落天下。
而能焚龍腦。
讓正寢。
非其素所畜養(yǎng)。
大過于人者。
何以至是哉。
至于與士大夫論宗教。
則指物連類。
折之以至理。
使其泮然無疑。
則亦知為比丘之大體者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91 【介紹】: 宋僧。于潛人,俗姓徐,字無象。博通諸典,精于止觀。曾主持杭州上下二天竺,學徒逾萬人。神宗元豐中,賜紫衣及辨才大師之號。趙抃、蘇軾、秦觀等皆與唱和。后退居龍井圣壽院。
全宋詩
釋元凈(一○一一~一○九一),字無象,于潛(今浙江臨安西)人,俗姓徐。
年十歲出家,十八學于天竺慈云師,二十五歲賜紫衣及辯才號,后退居龍井壽圣院。
哲宗元祐六年卒,年八十一。
事見《咸淳臨安志》卷七○、《欒城后集》卷二四《龍井辯才法師塔銘》。
今錄詩十八首。
全宋文·卷九八八
元凈(一○一一——一○九一),字無象,俗姓徐,杭州于潛(今屬浙江臨安)人。
年十歲出家,十八就學于天竺慈云遵式。
年二十五賜紫衣,法號辯才。
與呂溱、趙抃、蘇軾等為方外友。
祖無擇起制獄,元凈預逮焉,居其間泰然,擬《金剛篦》撰《圓事理說》。
后歸龍井圣壽院,以天臺教傳生徒。
元祐六年九月卒,年八十一。
見蘇轍《龍井辯才法師塔碑》(《欒城后集》卷二四),《補續(xù)高僧傳》卷二。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元凈。
字無象。
于潛徐氏。
生而左肩肉起如袈裟條。
八十一日乃滅。
父嘆曰。
是宿世沙門也。
自幼出家。
受業(yè)于慈云。
日夜精勤。
慈云沒后。
復事明智。
年二十五。
賜紫衣及辨才號。
太守沈公遘謂上天竺觀音道場以音聲懺悔為佛事。
非禪那居。
請師以教易之。
師至。
吳越競來。
鑿山增室。
幾至萬礎。
學者數(shù)倍。
十七年。
有利而奪之者。
逾年奪者敗。
復以??師。
趙清獻公贊之云。
師去天竺。
山空鬼哭。
天竺師歸。
道場光輝。
越二年謝去。
老于南山龍井之上。
平生精修凈業(yè)。
行成力具。
著應非一。
嘗與僧熙仲同食。
仲視師眉間有光如螢。
攬之得舍利。
后常有于臥起處得舍利者。
元祐八年示寂。
壽八十一。
果符初生肩痕之徵。
塔成。
東坡志其行事。
潁濱為銘。
贊曰。
法苑將興  棟梁攸屬  揮麈白云  雨花飄馥 維趙及蘇  式是高躅  龍井風清  過者必肅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元凈。
字無象。
杭州于潛徐氏子。
生而左肩肉起。
如袈裟絳。
八十一日乃沒。
十歲出家。
十八就學于慈云
不數(shù)年而齒高第。
嗣謁明智。
嘗于講次。
聞法感悟。
泣下如雨。
代述。
十五年。
杭守呂溱。
請住大悲閣。
奏賜紫衣辨才之號。
嘉祐中。
中翰沈遘撫杭。
以上竺宜講宣奉師居之。
學徒大集。
鑿山增室。
幾至萬礎。
熙寧三年。
杭守祖無擇。
坐獄于??李。
師以鑄鐘例被追辯。
既而得釋還山。
又有利山門。
施資之厚者。
倚權以奪之。
眾亦隨散。
逾年其人以敗。
聞朝廷復??師。
眾復集。
趙清獻公。
與師為方外友。
為之贊曰。
師去天竺。
山空鬼哭。
天竺師歸。
道場重輝。
未幾。
謝居南山之龍井。
其后間一出。
應南屏與靈山祖場。
俯就眾誠耳。
皆坐席未暖而還。
元祐四年。
東坡治杭。
嘗問師曰。
北山如師道行者幾人。
師曰。
沙門多密行。
非可盡識。
坡子迨生四歲。
不能行。
請師落發(fā)。
摩頂數(shù)日即善步。
嘉興令陶彖有子。
得魅疾。
師適至秀。
彖袖香虔請。
因杖策隨至其家。
兒病方劇。
師趺坐。
引而問曰。
汝居何地。
而來至此。
答曰。
會稽之東。
卞山之陽。
是吾之宅。
古木蒼蒼。
曰。
汝姓誰氏。
答曰。
吳王山上無人處。
幾度臨風學舞腰。
曰。
汝柳姓乎。
乃囅然而笑。
師良久呵曰。
汝無始以來。
迷己逐物。
為物所轉。
溺于淫邪。
流浪千劫。
不自解脫。
入魔趣中。
橫生災害。
延及無辜。
汝今當知魔即非魔。
魔即法界。
我今為汝。
宣說首楞嚴秘密神咒。
汝當諦聽。
痛自悔恨。
訟既往過愆。
返本來清凈。
示訖。
遂號泣不復有云。
自是兒帖然。
凡人病患魔祟。
師咒水灑之。
無不立愈。
是皆道德淳厚所致也。
將示寂。
乃入方圓庵宴坐。
謝賓客止言語飲食。
至七日。
出偈告眾。
即右脅吉祥臥。
奄然而逝。
時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
壽八十一。
適符絳沒之數(shù)。
塔于本山。
東坡。
命子由為之銘。
師講說不間晝夜。
嘗曰。
鬼神。
威德不具者。
晝不得至。
夜中人靜。
庶幾能聽。
焚指供佛。
左三右二。
有欲效之者。
師止之曰。
如我乃可修西方凈業(yè)。
未嘗須臾廢。
或禱大士求放光。
光隨現(xiàn)。
沙門熙仲對食。
視師眉間有光。
遽起攬之。
得舍利數(shù)粒。
后人常于師臥處得之。
有李生辯而無行。
欲從師出家。
東坡為之請。
未言其名。
力拒不許。
若先知然。
秀州狂僧號回頭。
以左道惑眾。
宣言欲建大塔。
為吳人植福。
施者云委。
以師不可欺。
憚于入杭。
先遣使愿以錢十萬供僧。
師答曰。
承以建塔凈財欲飯僧。
教有明文。
不許互用。
狂人大慚。
而止。
釋玄凈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玄凈,字無象,姓徐氏,于潛人也。
母方孕時,客有過其舍者,曰:“嘉氣上騰,當生奇男。
”及凈生,左肩起如袈裟條,八十一日乃沒。
伯祖異之,曰:“宿世沙門,必使學佛事。
八十一者,殆其算與?
”后果符其數(shù)。
十歲出家,每見講座,輒曰:“吾愿登此說法度人。
”年十八,就學于慈云,聞明智講《止觀》“方便五緣”,頓然悟曰:“今乃知色香味觸,本具第一義諦。
”因泣下如雨。
自是遇物無非法界,代講十五年。
杭守呂臻,請住大悲閣,嚴設戒律,其徒畏愛。
臻為疏請,錫紫衣、“辨才”之號。
七年,翰林沈遘撫杭,謂上竺本觀音道場,以音聲為佛事者,非禪那居,乃請凈居之,鑿山增室,廣聚學徒,教苑之盛冠二浙。
宋元豐元年,以事謝退,眾亦隨散。
逾年,復以畀凈,眾更大集。
趙清獻,蘇學士子瞻,皆與為世外交。
趙公聞之乃為贊曰:“師去天竺,山空鬼哭。
天竺師歸,道場重輝。
”東坡居士亦寄詩云:“道人出山去,山色如??灰,白云不解笑,青松有馀哀,忽聞道人歸,鳥語山容開。
”三年,復謝去,居南山之龍井,士夫爭為筑室,遂成藍宇。
六年,太守鄧伯溫請居南屏。
越明年,復歸龍井。
時靈山虛席,凈以慈云師祖道場,俯就眾請,及月馀,于禪定中見金甲神曰:“法師于此舊無緣,不宜久住。
”既奉冥告,遂還龍井。
元祐四年,蘇軾治杭,嘗問凈曰:“北山如師道行者幾人?
”凈曰:“沙門多密行,非可盡識。
”東坡生子,迨已四歲不能行,請凈落發(fā)摩頂,數(shù)日即能步。
及將示寂,乃入方圓庵宴坐,謝賓客,止言語飲食。
招參寮告之曰:“吾凈業(yè)將成,若七日無障,吾愿遂矣。
”果七日吉祥而逝。
時元祐六年九月晦日也。
蘇學士轍,為銘其塔。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