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施護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西域人。以博曉經義為僧眾所推。來中原翻譯瑜珈法門,會文宗開成中甘露之變,朝廷無復紀綱,不暇翻譯。知玄禮以為師,深得其指授,并請翻諸禁咒,因譯《陀羅尼集》及《佛為毗戍陀天子說尊勝經》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西域人也。開成中。進梵夾。會有甘露之禍。不暇翻譯。悟達國師知玄。好聲明學。師事月。因請出諸禁祝。偕菩提嚩日啰金剛悉地。出陀羅尼集四卷。又出佛為毗戍陁天子所說尊勝經一卷。較舊譯尤詳。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華言智慧輪。大中間。行大?拿羅灌頂法。為阿阇梨。著佛法根本。其說以為陀羅尼者。法之根本。蓋大毗盧遮那。寔諸佛所依。至于出生無邊法門。學者脩戒定慧而以總持助成之。務令速疾。無不可者。又述示教指歸。 ??嶁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篇第一之三
釋滿月者。
西域人也。
爰來震旦務在翻傳。
瑜伽法門一皆貫練。
既多神效眾所推欽。
開成中進梵夾。
遇偽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無復記綱不暇翻譯。
時悟達國師知玄。
好學聲明。
禮月為師。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緣界。
悉曇八轉深得幽趣。
玄曰。
異哉。
吾體兩方之言。
愿參象胥之末可乎。
因請翻諸禁咒。
乃與菩薩嚩日羅金剛悉地等。
重譯出陀羅尼集四卷。
又佛為毗戌陀天子說尊勝經一卷。
詳覈三復曲盡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羅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聞入藏。
月等俱不測其終。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華言智慧輪。
亦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羅法。
已受灌頂為阿阇梨。
善達方言深通密語。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盧遮那。
為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羅尼是也。
至于出生無邊法門。
學者修戒定慧以總侍助成。
速疾之要無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歸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鈐鍵也。
出弟子紹明。
咸通年中刻石記傳焉。
論曰。
無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總持言下書梵字而不常。
未聞者聞。
聞光音天之馀響。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詮。
圣賢飲之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緣則遇。
無道則違。
秦獄既械其利防。
此無緣也。
漢庭肇迎其白馬。
斯有感焉。
聽彼異呼覽其橫字。
情可求而呼相亂。
字雖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禮有象胥氏通六蠻語。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譯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譯官顯著者何也。
疑漢已來多事北方。
故譯名爛熟矣。
又如周秦輶軒使者。
奏籍通別國方言。
令君王不出戶庭坐知絕遐異俗之語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遠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約不過察異俗達遠情者矣。
懿乎東漢始譯四十二章經。
復加之為翻也。
翻也者如翻錦綺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譯二名行焉。
初則梵客華僧。
聽言揣意方圓共鑿。
金石難和。
碗配世間。
擺名三昧。
咫尺千里。
覿面難通。
次則彼曉漢談。
我知梵說。
十得八九。
時有差違。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無極矣。
后則猛顯親往。
奘空兩通。
器請師子之膏。
鵝得水中之乳。
內豎對文王之問。
揚雄得絕代之文。
印印皆同。
聲聲不別。
斯謂之大備矣。
逖觀道安也論五失三不易。
彥琮也籍其八備。
明則也撰翻經儀式。
玄奘也立五種不翻。
此皆類左氏之諸凡。
同史家之變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謂譯字譯音為一例。
胡語梵言為一例。
重譯直譯為一例。
粗言細語為一例。
華言雅俗為一例。
直語密語為一例也。
初則四句。
一譯字不譯音。
即陀羅尼是。
二譯音不譯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譯。
即諸經律中純華言是。
四音字俱不譯。
如經題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語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純梵語。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羅門。
國與胡絕書語不同。
從羯霜那國。
字源本二十馀言。
轉而相生。
其流漫廣。
其書豎讀。
同震旦歟。
至吐貨羅言音漸異。
字本二十五言其書橫讀。
度蔥嶺南迦畢試國。
言字同吐貨羅。
已上雜類為胡也。
若印度言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言。
演而遂廣。
號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論。
大抵與胡不同。
五印度境彌亙既遙。
安無少異乎。
又以此方始從東漢傳譯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為胡國。
且失梵天之苗裔。
遂言胡地之經書。
彥琮法師獨明斯致。
唯徵造錄痛責。
彌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種。
失則誅誰。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聞彈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為梵僧。
雷同認為梵語。
琮師可謂忙于執(zhí)斧捕前白露之蟬。
瞢在回光照后黃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區(qū)分。
是非料簡致有三失。
一改胡為梵。
不析胡開胡還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譯失也。
當初盡呼為胡。
亦猶隋朝已來總呼為梵所謂過猶不及也。
如據宗本而談。
以梵為主。
若從枝末而說。
稱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嶺北。
累累而譯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讓焉。
三亦胡亦梵。
如天竺經律傳到龜茲。
龜茲不解天竺語。
呼天竺為印特伽國者。
因而譯之。
若易解者猶存梵語。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純華言是也。
第三重譯直譯者。
一直譯。
如五印夾牒直來東夏譯者是。
二重譯。
如經傳嶺北樓蘭焉耆不解天竺言且譯為胡語。
如梵云鄔波陀耶。
疏勒云鶻社。
于闐云和尚。
又天王梵云拘均羅。
胡云毗沙門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夾牒而來。
路由胡國。
或帶胡言。
如覺明口誦曇無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經三藏。
雖兼胡語到此不翻譯者是。
第四粗言細語者。
聲明中一蘇漫多。
謂汎爾平語言辭也。
二彥底多。
謂典正言辭也。
佛說法多依蘇漫多。
意住于義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彥底多非諸類所能解故。
亦名全聲者。
則言音分明典正。
此細語也。
半聲者。
則言音不分明而訛僻。
此粗語也。
一是粗非細。
如五印度時俗之言是。
二唯細非粗。
如法護寶云奘師義凈洞解聲明音律用中天細語典言而譯者是。
三亦粗亦細。
如梵本中語涉粗細者是或注云此音訛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闕第五華言雅俗者。
亦云音有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語雅即經籍之文。
俗乃術巷之說。
略同西域。
細即典正粗即訛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經中用書籍言是。
二是俗非雅。
如經中乞頭博頰等語是。
三亦雅亦俗。
非學士潤文信僧執(zhí)筆。
其間渾金璞玉交雜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闕第六直語密語者。
二種作句。
涉俗為直。
涉真為密。
如婆留師是。
一是直非密。
謂婆留師翻為惡口住。
以惡口人人不親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師翻為菩薩所知彼岸也。
既通達三無性理。
亦不為眾生所親近故。
三兩亦句。
即同善惡真俗。
皆不可親近故。
四二非句。
謂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婁(目數數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棄背)婆羅(目真實離散亂)此諸名在經論中例顯直密語義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諸類例括彼經詮。
解者不見其全牛。
行人但隨其老馬矣。
或曰。
翻梵夾須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濫涉儒雅之過乎。
通曰。
言不關典非子史之言。
用其翻對。
豈可以委巷之談而糅于中耶。
故道安云。
乃欲以千載上之微言傳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為不易矣。
或曰。
漢魏之際盛行斯意。
致使陳壽國志述臨兒國云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而相出入。
蓋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為浮屠。
此為見譯家用道德二篇中語。
便認云與老子經互相出入也。
設有華人能梵語與西僧言說。
兩相允會。
可便謂此人為天竺人耶。
盍窮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書須招此謗。
如童壽譯法華。
可謂折中有天然西域之語趣矣。
今觀房融潤文于楞嚴。
僧肇徵引而造論。
宜當此誚焉。
茍參鄙俚之辭。
曷異屠沽之譜。
然則糅書勿如無書。
與其典也寧俗。
儻深溺俗厥過不輕。
折中適時自存法語。
斯謂得譯經之旨矣。
故佛說法多依蘇漫多也。
又傳譯之興。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將來。
今究其宣揚略陳梗概。
夫教者不倫有三疇類。
一顯教者。
諸乘經律論也(不同瑜伽論中顯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頂五部護摩三密曼拿羅法也(瑜伽隱密教是多分聲聞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禪法也。
次一法輪者。
即顯教也。
以摩騰為始祖焉。
次二教令輪者。
即密教也。
以金剛智為始祖焉。
次三心輪者(義加此輪)即禪法也。
以菩提達磨為始祖焉。
是故傳法輪者。
以法音傳法音。
傳教令輪者。
以秘密傳秘密。
傳心輪者。
以心傳心。
此之三教三輪。
三祖自西而東。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漢魏晉宋齊梁陳隋唐朱梁后唐石晉劉漢郭周今大宋)法門之貽厥孫謀。
萬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譯場經館設官分職不得聞乎。
曰此務所司先宗譯主。
即赍葉書之三藏明練顯密二教者充之。
次則筆受者。
必言通華梵學綜有空。
相問委知然后下筆。
西晉偽秦已來。
立此員者。
即沙門道含玄賾姚嵩聶承遠父子。
至于帝王。
即姚興梁武天后中宗。
或躬執(zhí)干。
又謂為綴文也。
次則度語者。
正云譯語也。
傳度轉令生解。
亦名傳語。
如翻顯識論沙門戰(zhàn)陀譯語是也。
次則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詮不差所顯無謬矣。
如居士伊舍羅證譯毗柰耶梵本是也。
至有立證梵義一員。
乃明西義得失。
貴令華語下不失梵義也。
復立證禪義一員。
沙門大通充之。
次則潤文一位。
員數不恒。
令通內外學者充之。
良以筆受在其油素。
文言豈無俚俗。
儻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故義凈譯場。
則李嶠韋嗣立盧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潤色也。
次則證義。
蓋證已譯之文所詮之義也。
如譯婆沙論。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義。
唐復禮累場充任焉。
次則梵唄。
法筵肇啟梵唄前興。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聞此位也。
次則???。
讎對已譯之文。
隋前彥琮覆疏文義。
蓋重慎之至也。
次則監(jiān)護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壽為總監(jiān)檢校。
唐則房梁公為奘師監(jiān)護。
相次許觀楊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員。
則隋以明穆曇遷等十人。
監(jiān)掌翻譯事詮定宗旨。
其處則秦逍遙園。
梁壽光殿瞻云館。
魏汝南王宅。
又隋煬帝置翻經館。
其中僧有學士之名。
唐于廣福等寺。
或宮園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學玄應曾當是職。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罷譯事。
自唐憲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許歲。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臨大寶之五載。
有河中府傳顯密教沙門法進。
請西域三藏法天譯經于蒲津。
州府官表進。
上覽大悅。
各賜紫衣。
因敕造譯經院于太平興國寺之西偏。
續(xù)敕搜購天下梵夾。
有梵僧法護施護
同參其務。
左街僧錄智照大師慧溫證義。
又詔滄州三藏道圓證梵字。
慎選兩街義解沙門志顯綴文。
令遵法定清沼筆受。
守巒道真知遜法云慧超慧達可瑰善祐可支證義。
倫次綴文。
使臣劉素高品王文壽監(jiān)護。
禮部郎中張洎光祿卿湯悅次文潤色。
進校量壽命經善惡報應經善見變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經。
有命授三藏天息災法天施護師號。
外試鴻臚少卿賜廄馬等。
筆受證義諸沙門各賜紫衣并帛有差。
御制新譯經序冠于經首。
觀其佛日重光法輪發(fā)軔。
赤玉箱而啟秘。
青蓮朵以開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譯之者樂略樂繁。
隋之已前經題簡少。
義凈已降經目偏長。
古則隨取強名。
后則繁盡我意。
又舊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譯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有驗。
斯勝古蹤。
凈師犬譯諸經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觀。
金剛智也秘藏祖師。
阿目祛也多經譯匠。
師資相接感應互彰。
無畏言辭且多樸實。
覺救加佛頂之句。
人無間然。
日照出顯識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學喜華嚴。
密語斷章大人境界。
流志寶積。
菩提曼茶。
華胥之理致融明。
灌頂之風標秘邃。
迪公勤其筆受。
般若終乎譯場。
其馀諸公皆翻夾牒欲知狀貌聊舉喻言其猶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儀。
各從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則同。
而小有異耳。
良由譯經是佛法之本。
本立則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釋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將禜海。
必先有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譯經篇
天息災。
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人也。
太平興國中。
與烏填曩國三藏施護。
至京師。
時梵德前后疊來。
各獻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銳意翻傳。
思欲得西來華梵淹貫器業(yè)隆善者。
為譯主。
詔于太平興國寺西。
建譯經傳法院。
以須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國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與通梵學沙門法進。
譯無量經七佛贊。
守臣表上之。
上覽之大悅曰。
勝事成矣。
與天息災施護同召見。
問佛法大意。
對揚稱旨。
賜紫方袍。
并居傳法院。
賜師號天息災明教大師。
法天傳教大師。
施護顯教大師。
令先以所將梵本。
各譯一經。
詔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
筆受綴文。
光祿卿楊說。
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
殿直劉素監(jiān)護。
所須受用。
悉從官給。
三師述譯經儀式上之。
且請。
譯文有與御名廟諱同者。
前代不避。
若變文回護。
恐妨經旨。
詔答。
佛經用字。
宜從正文。
廟諱御名。
不須回避。
未一月新譯經成。
天息災上圣佛母經。
法天上吉祥持世經。
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
詔兩街。
選義學沙門百人。
詳定經義。
時左街僧錄神曜等言。
譯場久廢。
傳譯至艱。
三師。
即持梵文先翻梵義。
以華文證之。
曜眾乃服。
上覽新經。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達者自悟淵源。
愚者妄生誣謗。
朕于此道。
微識其宗。
凡為君正心無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為奴。
此小乘偏見。
非后代所宜法也。
車駕幸譯經院。
賜坐慰勞。
增什物給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譯。
復選梵學沙門。
為筆受。
義學沙門十人。
為證義。
自是每歲誕節(jié)。
必獻新經。
皆召坐賜齋。
以經付藏頒行。
適西國有進大乘祝藏經。
詔法天詳定。
天奏。
此經是于闐書體。
非是梵文。
況其中無請問人。
及聽法眾。
前后六十五處。
文義不正。
帝召天諭曰。
使邪偽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棄此本。
以絕后惑。
下詔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內外諸郡童行并與剃度。
時新經陸續(xù)以進上如次披覽。
謂宰臣曰。
天息災等。
妙得翻譯之體。
詔除天息災朝散大夫試光祿卿。
法天施護朝奉大夫試鴻臚卿。
法天改名法賢。
并月給酥酪錢有差。
上親制三藏圣教序以賜之。
用冠新譯之首。
中云。
法師天息災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貝葉之真詮。
續(xù)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啟。
偶運當時。
潤五聲于文章。
暢四始于風律。
堂堂容止。
穆穆輝華。
曠劫而昏蟄重明。
玄門昭顯。
軌范而宏光妙法。
凈界騰音。
及真宗即位。
禮部侍郎陳恕。
以譯院久費供億為言。
上不聽。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從法賢請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災示寂。
謚慧辯。
敕有司具禮祭葬。
次年法賢亡。
謚玄覺。
禮視慧辯。
施護先逝。
三師遭逢圣世。
首隆譯場。
續(xù)獅弦之響。
發(fā)空谷之音。
闡宣之功。
無忝前哲矣。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篇第一之一
釋天息災者,中天竺惹蘭陀難國密林寺僧也。
宋太平興國五年二月,與施護西來,止于汴京,時法天蚤至,方譯《大乘莊嚴寶王經》,太宗為制《大宋新譯三藏圣教序》,詔普度天下童男為僧,使習梵書,復敕設譯經傳法院于東京太平興國之西,如唐故事,以宰輔為譯經潤文使。
息災譯經十馀部,中有《大方廣菩薩藏文殊師利根本儀軌經》二十卷,二十有八品,又《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四卷:佛在舍衛(wèi)國,有無量菩薩及八部男女集,從大地獄出大光明遍照園中,見大莊嚴,除蓋障菩薩請問因緣,佛為說圣觀自在菩薩歷劫救苦之事,及說所住種種三昧之名,又說身毛諸孔希有功德,普賢菩薩十二年不得邊際云云。
詞義明曉。
施護譯《給孤長者女得度因緣經》,語意簡括,皆依次呈覽。
宋自太宗尊崇梵典,譯經設官,前后所翻新來一切經律都九十馀部。
真宗為制《繼圣教序》,與息災皆承錫三藏朝奉大夫光祿卿,并號傳法大師。
而息災更得紫方袍之賜。
咸平三年八月,息災示寂,謚曰慧辨法師,敕有司具禮送終。
寵恤并優(yōu)。
施護者,烏塤曩國人,其國屬北印度,故稱北印度僧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01 【介紹】: 宋僧。天竺摩伽陀國人。宋初至鄜州,與河中梵學僧法進共譯經義,始出《無量壽經》、《尊勝經》、《七佛贊》。太祖建隆六年召見,賜紫衣師號,入譯經傳法院。太宗雍熙二年改名法賢。真宗咸平元年復進所譯新經,真宗為之制序。卒謚玄覺法師。
補續(xù)高僧傳·譯經篇
天息災。
北天竺迦濕彌羅國人也。
太平興國中。
與烏填曩國三藏施護
至京師。
時梵德前后疊來。
各獻梵筴。
集置甚富。
上。
方銳意翻傳。
思欲得西來華梵淹貫器業(yè)隆善者。
為譯主。
詔于太平興國寺西。
建譯經傳法院。
以須之。
先是。
有梵德法天者。
中天竺國人。
妙解五明。
深入三藏。
初至蒲津。
與通梵學沙門法進。
譯無量經七佛贊。
守臣表上之。
上覽之大悅曰。
勝事成矣。
與天息災施護同召見。
問佛法大意。
對揚稱旨。
賜紫方袍。
并居傳法院。
賜師號天息災明教大師。
法天傳教大師。
施護顯教大師。
令先以所將梵本。
各譯一經。
詔梵學僧法進常謹清沼。
筆受綴文。
光祿卿楊說。
兵部員外郎張洎潤文。
殿直劉素監(jiān)護。
所須受用。
悉從官給。
三師述譯經儀式上之。
且請。
譯文有與御名廟諱同者。
前代不避。
若變文回護。
恐妨經旨。
詔答。
佛經用字。
宜從正文。
廟諱御名。
不須回避。
未一月新譯經成。
天息災上圣佛母經。
法天上吉祥持世經。
施護上如來莊嚴經各一卷。
詔兩街。
選義學沙門百人。
詳定經義。
時左街僧錄神曜等言。
譯場久廢。
傳譯至艱。
三師。
即持梵文先翻梵義。
以華文證之。
曜眾乃服。
上覽新經。
示宰臣曰。
佛氏之教。
有裨政理。
普利群生。
達者自悟淵源。
愚者妄生誣謗。
朕于此道。
微識其宗。
凡為君正心無私。
即自利行。
行一善以安天下。
即利他行。
如梁武舍身為奴。
此小乘偏見。
非后代所宜法也。
車駕幸譯經院。
賜坐慰勞。
增什物給童子。
悉出禁中所藏梵本。
令其翻譯。
復選梵學沙門。
為筆受。
義學沙門十人。
為證義。
自是每歲誕節(jié)。
必獻新經。
皆召坐賜齋。
以經付藏頒行。
適西國有進大乘祝藏經。
詔法天詳定。
天奏。
此經是于闐書體。
非是梵文。
況其中無請問人。
及聽法眾。
前后六十五處。
文義不正。
帝召天諭曰。
使邪偽得行。
非所以崇佛教也。
宜焚棄此本。
以絕后惑。
下詔曰。
朕方隆教法。
用福邦家。
其內外諸郡童行并與剃度。
時新經陸續(xù)以進上如次披覽。
謂宰臣曰。
天息災等。
妙得翻譯之體。
詔除天息災朝散大夫試光祿卿。
法天施護朝奉大夫試鴻臚卿。
法天改名法賢。
并月給酥酪錢有差。
上親制三藏圣教序以賜之。
用冠新譯之首。
中云。
法師天息災等。
常持四忍。
早悟三空。
翻貝葉之真詮。
續(xù)人天之圣教。
芳猷重啟。
偶運當時。
潤五聲于文章。
暢四始于風律。
堂堂容止。
穆穆輝華。
曠劫而昏蟄重明。
玄門昭顯。
軌范而宏光妙法。
凈界騰音。
及真宗即位。
禮部侍郎陳恕。
以譯院久費供億為言。
上不聽。
且制序文。
命置先帝序后。
從法賢請也。
咸平三年八月。
天息災示寂。
謚慧辯。
敕有司具禮祭葬。
次年法賢亡。
謚玄覺。
禮視慧辯。
施護先逝。
三師遭逢圣世。
首隆譯場。
續(xù)獅弦之響。
發(fā)空谷之音。
闡宣之功。
無忝前哲矣。
新續(xù)高僧傳·譯經篇第一之一
釋法天,一曰法賢,中天竺摩伽陀國人。宋初,至鄜州,與河中梵學僧法進共譯經義,始出《無量壽經》、《尊勝經》、《七佛贊》。州牧王龜從潤色之,獻闕下。太祖建隆六年八月,召見賜紫。初興譯事,詔童子五十人習梵書。法天所譯,《大方等總持寶光明經》五卷,《佛說未曾有正法經》六卷、《外道問圣大乘法無我義經》二紙馀,《佛說一切如來烏瑟膩沙最勝總持經》七紙馀,《佛說圣曜母陀羅經》三紙半,《圣無能勝金剛大陀羅尼經》三紙半,《佛說大乘圣無量壽決定光明王如來陀羅尼經》五紙,《毗俱胝菩薩一百八名經》三紙馀,《諸佛心印陀羅尼經》一紙半,《圣虛空藏菩薩陀羅尼經》六紙馀,《佛說慈氏菩薩誓愿陀羅尼經》一紙弱,《佛說大護明大陀羅尼經》五紙,《佛說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羅尼經》七紙,《佛說普賢菩薩陀羅尼經》二紙強,《最上大乘金剛大教寶王經》二卷,《妙臂菩薩所問經》四卷,《佛說金剛菩薩降伏一切部多大教王經》三卷,《圣多羅菩薩一百八名陀羅尼經》六紙馀,《佛說寶藏神大明曼拿羅儀軌經》二卷,《大寒林圣拿羅陀羅尼經》四紙馀,《最勝佛頂陀羅尼經》二紙強,《無能勝大明陀羅尼經》七紙半,《無能勝大明心陀羅尼經》一紙半,《佛說圣寶藏神儀軌經》二卷,《七佛贊唄伽陀》二紙強,《佛說文殊師利一百八名梵贊》三紙半,《佛說圣觀自在菩薩梵贊》二紙弱,《犍椎梵贊》七紙半,《佛說長者施報經》六紙馀,《佛說七佛經》一卷,《毗婆尼佛經》二卷,《佛說大三摩惹經》四紙半,《妙法圣念處經》八卷,《佛說分別緣生經》一紙馀,《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三紙馀,《佛說諸形有為經》一紙強,《佛說目蓮所問經》二紙弱,《佛說苾芻五法經》四紙馀,《佛說苾芻迦尸迦十法經》二紙半,《菩提心觀釋》二紙馀,《佛一百八名贊》二紙馀,《勝軍化世百喻伽陀經》七紙弱,《六道伽陀經》五紙。綜上所譯,都四十四種,大小百一十九紙,成帙者三十五卷,其所敷者博,而功亦勤矣。自太祖以來,迄于真宗,四十馀年中,累承恩錫,賜天竺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號曰“傳教大師”。太宗雍熙二年,帝覽新譯經已,改其名曰法賢。蓋天、賢皆譯音,本疊韻也。咸平元年,復進所譯新經,真宗為之制序。今大藏載法賢所譯經共六十馀部,中有《佛說最上根本大樂金剛不空三昧大教王經》七卷,共二十五品,首列圣教序。以咸平四年五月示寂。謚玄覺法師,敕送終,如慧辨禮。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興福篇
正映。
號潔庵。
撫之金溪洪氏子。
幼祝發(fā)。
性穎悟。
不妄舉動。
為大僧。
受具足戒于杭之昭慶寺。
時巽中禪師。
唱道于靈谷。
師往參之。
光掩一眾。
遂契合。
付法為真子。
侍立居上首。
處之弗疑。
洪武中。
奉詔掌京師天界寺。
床幃不設。
寒嘉一衲。
上聞而嘉之。
移命掌泉州開元寺。
開元舊名蓮華寺。
自唐匡護大師開山以來。
代不乏人。
近以元末。
擾害災火迭興。
僧徒屋宇。
罄殞無遺。
有司以聞。
故有是命。
高皇帝。
面諭遣之。
曰。
著爾去作住持。
如今作住持難。
過善則受欺侮而不振。
過嚴則致毀謗而自隳。
爾但清心潔己。
長久欽此。
自能整頹綱。
光祖席耳。
師奉旨惟謹。
蒞寺宣闡。
未幾。
玄風大振。
首作講堂。
額曰清心潔己。
示不忘也。
次作甘露戒壇于潔己堂前。
以為生定起慧。
必本于戒。
尤為先務也。
二作既集。
諸仆并舉。
皆不煩緣募眾樂助。
不數年煥然一新。
視昔有加焉。
永樂二年。
奉詔主雪峰崇圣寺。
以開元績成也。
崇圣。
為真覺祖師道場。
真覺化時。
留讖云。
石塔卵爆。
杉枝拂地。
竹筍生。
五百年后。
吾當再來。
至師登山。
適五百二年。
諸讖俱驗。
若合符節(jié)。
況師顏貌。
又與真覺無異。
故人咸以為為祖師再出。
師益厲精勇道德。
在人誠有不言而化。
當雪峰頹廢之秋。
積糧于廩。
伐木于山。
陶瓦甓而儲器用。
佛殿既落。
法堂三門諸仆。
以次而起。
皆弘碩壯偉。
肖像端嚴。
金碧輝映。
瞻禮者歡喜贊嘆。
觀望者瞠目駭心。
正如無邊色相。
一彈指頃從地涌出。
令人應接不暇。
師固視之如無。
處之若虛。
則其為人可知矣。
師戒律精嚴。
所視惟首。
嘗于建陽鳳皇山休夏。
值大水。
因說戒。
全活男女千馀人。
游甌寧。
建金山庵。
致徒眾五百人。
既年迫桑榆。
師欲歸老靈谷。
遂移檄僧錄。
僧錄以聞。
許之。
其徒遠芷。
代領雪峰法席。
芷。
號秋崖。
師還京。
數年而寂。
所著有潔庵語錄。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四
釋正映,字澄淵,號潔庵,一號月泉,晚稱雪老。姓洪氏,金溪人。幼入安仁五峰寺為沙彌,演習瑜伽,隨唱梵韻,庸庸合流,不敢立異。及閱《法華》火宅之喻,始知佛法廣大,不可求之聲音,于是矢志窮研,翛然物表。明洪武十九年,試經得度,謁靈谷牧庵謙,入門舉首,探懷取香,忽爾墮地,因之有省。牧庵不見,傳語令住三日,后呈一偈曰:“天下禪林第一家,法門光彩耀京華。御書扁額天香合,神衛(wèi)精藍地氣嘉。石鼎香生浮貝葉,寶花風落散袈娑。我來問道無為理,愿借真風長善芽。”庵仍不見,命且住著。又三日,復呈一偈曰:“夜坐山房嘆莫遭,本間間的趁勞勞。半生事業(yè)慚無用,一地聲名恨不高。蛩響碧窗添唧唧,風來珙樹轉嘈嘈。簿才未畢輕孤負,尚擬天津掣巨鰲?!蹦菱帜嗽S領維那,后住天界。會泉之開元缺席,有旨枚卜住持,及選出,乃映也。一座盡驚,引見殿中,譬諭敦切,勉以清心潔己,侮謗自消。三十一年六月,奉敕來院開堂演法,眾志翕然,首立法堂,以示楷模。而甘露戒壇,次第興建。不二年,百廢具修。永樂元年入京朝請,歸至福州,諸山推主雪峰,重造佛殿及三門,兩廊堂寮畢備,更開萬工池,作金鰲橋。繼而游化八閩,歷建道場。洪熙改元,詔主靈谷。宣德元年,擢僧錄司左講經。正統(tǒng)四年冬示寂,有語錄若干卷,名《古鏡三昧》行世。葬滄波門外,建塔其上,賜名“寶善寺”。后映主開元者,曰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