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崇岳

相關(guān)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七七二
慶如,字一翁,福州長樂(今福建長樂)人,俗姓范氏。
密庵咸杰弟子,松源崇岳法弟。
住金陵蔣山,鄂州黃龍山。
晚年退居南昌西山,卒,年六十八。
見《續(xù)指月錄》卷三、《五燈全書》卷四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普巖(一一五六~一二二六),字少瞻,號運庵,俗姓杜,四明(今浙江寧波)人。
高宗紹興二十六年生。
早年落發(fā)。
初與石鼓夷公謁無用全公等老宿。
孝宗淳熙十二年(一一八五),參叩松源崇岳禪師,并從松源遷江陰之光孝、無為之冶父。
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由松源引居饒之薦福,明之香山、蘇之虎丘、杭之靈隱、報慈,后回鄉(xiāng)居四明運庵。
寧宗開禧二年(一二○六),在平江府寶華山受鎮(zhèn)江大圣普照寺請出世。
后移住真州報恩光孝寺、安吉州道場山護圣萬壽寺。
理宗寶慶二年卒。
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禪師法嗣。
有《運庵和尚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容宗著撰《運庵禪師行實》。
 釋普巖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單編詩合編為一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性(一一六二~一二三七),號無明,俗姓李,達州巴渠(今四川宣漢東北)人。
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祝發(fā),束包南游。
首謁佛照光,又造松源崇岳座下。
出世蘄州資福寺,越兩年,遷智度寺。
后歷住南康軍廬山歸宗能仁、開先華藏、棲賢寶覺、平江府陽山尊相、壽寧萬歲等寺。
理宗嘉熙元年卒,年七十六。
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禪師法嗣。
有《無明慧性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顏汝勛撰《塔銘》。
 釋慧性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其中單編之詩合編為一卷。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號滅翁,俗姓阮,臨安(今屬浙江)天目山人,因別號天目。年十六,依鄉(xiāng)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參名師。歷主臨安廣壽、凈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剎,歸終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見明崇禎《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禪師行狀》。 釋文禮詩,據(jù)《頌古聯(lián)珠通集》、《天童寺志》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禮(一一六七——一二五○),字滅翁,俗姓阮氏,臨安(今浙江臨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野樵。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歷參名師。至蔣山,浙翁琰禪師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出世,住臨安慧云寺,遷溫州能仁寺,又主臨安凈慈、福泉、明州天童諸剎。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見《新續(xù)高僧傳》卷一四、《釋氏疑年錄》卷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天目禪師文禮者。
字滅翁。
生阮氏。
為臨安籍也。
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門。
得道于薦福松源岳禪師。
出世于郡之廣壽。
次則雁山能仁。
復詔居南屏凈慈。
終于天童者。
蓋赴暮年之詔也。
四會談禪。
兩赴明詔。
于其西丘福泉。
乃退閒之所也。
禮居雁山時。
南國衣冠君子多從之游。
禮杖拂蕭然。
清風迫人。
松下云間。
泉聲石色。
無尊卑目遇而已。
然卒不樂。
乃退居梁渚西丘。
自述曰。
我自南山退席回。
懶將藤杖接方來。
有時拄到晴坡上。
簡點梅花幾樹開。
方是時。
晦庵居士朱熹者。
以道學開館臺南訂。
有司挽禮。
再居能仁。
不起。
乃作偈。
簡雁山耆宿曰。
我拋一語墮龍湫。
逗石穿云幾度秋。
白發(fā)詎那看不透。
月寒高掛冷猿愁。
禮既休閒于梁渚。
道俗相尋不絕。
禮多兀坐繩床。
熟視搖手而已。
或格外相愜。
禮自理瓶鐺。
談笑連朝夕不厭也。
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
微服過訪。
坐語竟日。
節(jié)齋去。
禮竟不問其姓名。
適凈慈席虛。
節(jié)齋起禮補之。
不赴。
節(jié)齋乃言于上。
上強命之入院。
禮曰。
九重命下。
四海同欽。
山岳歡呼。
禽魚起舞。
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轉(zhuǎn)。
卻順是菩提。
四眾稱善。
未久又杖策宵遁。
退居福泉。
上惜之。
復敕天童居禮。
禮居天童。
常以南山筀筍東海烏鯽話驗。
方來擬對。
禮輒督牙三下。
識者驚焉。
一時及其門者。
非智過于師。
不易放行。
故自書曰。
無韶陽來扣門。
終不拶人腳折。
有德山至詰問。
方才吹滅紙燭。
堪嗟狐媚妄。
相嗣續(xù)寧教。
草滿法堂。
苔封古屋。
楊岐不得保寧白云晦堂。
若非死心靈源。
其馀碌碌。
難為接足。
禮住天童。
不久又棄。
歸西丘舊隱。
然方賓益勝。
朱晦庵嘗詣禮。
禮以格外瀟灑示之。
晦庵則彬彬然有容。
整冠進問。
母不敬。
禮驀起叉手。
晦庵退語人曰。
碧落碑果無贗本也。
楊慈湖亦問不欺之力。
禮答曰。
要明兔象全提句。
看取升階正笏時。
禮四歷住持。
僅八九載。
而退居之日。
多其風調(diào)高古。
見者神肅。
然敘及法道體勢。
則慷慨太息。
或繼以涕。
故嗣其志者。
皆著大名于當時。
淳祐十年冬月。
忽晨起。
謂眾曰。
誰與我造個無縫塔。
侍者曰。
請師塔樣。
禮微笑曰。
盡力畫不出。
即蛻去。
年八十有四矣。
阇維。
頂骨牙齒不壞。
舍利如燦珠。
附天童應(yīng)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贊曰。
余覈公道行。
垂手三十馀齡。
四遷五退。
如白云影內(nèi)神仙。
可仰而未可攀也。
再味其說法。
若志公之容謾。
許僧繇描摹。
當時君子以公之名齊于妙喜應(yīng)庵。
誠不謬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文禮,字滅翁,姓阮氏,臨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別號“天目”。生性聰慧,別具靈穎,家世田作。嘗在髫年,從母出桑,攜籃相隨,母戲之曰:“提筐者誰?”忽焉有省,始懷出塵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參凈慈混源不契。謁佛照光于育王,問風動幡動,應(yīng)對機敏,喜其俊邁,使掌書記。久之,還浙西聽一心三觀之旨,于上天竺時,擬議之間,頓忘知解,往參遂印可。尋復辭去,禮祖塔于江淮,間因至蔣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張約齋居士镃請開法于臨安慧云,既而遷溫之能仁,未幾,辭歸西丘。時節(jié)齋趙公慕禮高行,微服過西丘,禮亦不問姓氏,與語終日而去,明日奏請禮住持凈慈。復移居福泉,遷住天童。禮素崇古誼,高絜簡儉,不茍笑言,其說法則風雅流麗,讀之非解人亦復神動。嘗誦《楞嚴經(jīng)》“諸可還者 ,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句下,忽作偈曰:“不汝還者復是誰?殘紅流在釣魚磯。日斜風定無人掃,燕子銜將水際飛?!倍粒咸迷疲骸包S鐘才起時,九數(shù)從頭數(shù)。相將幽谷鶯啼,次第雕梁燕語。田父祭勾芒,叢祠敲社鼓。農(nóng)父狎牛郎,村姑教蠶婦。光陰老盡世間人,冬至寒食一百五?!逼渌钫Z類如此,尤邃于《》。乾淳諸儒,大闡道學,禮與之游。晦翁朱子問毋不敬,禮叉手示之。楊慈湖問:“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幾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階正笏時?!倍Y領(lǐng)剎五,前后八九載,馀多逍遙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與住院無異。將入寂,謂侍者曰:“誰與我造無縫塔?!被蛘埰涫?,曰:“盡力畫不出。”乃怡然脫去,世壽八十有四,阇維收舍利無算,袝于應(yīng)庵華塔之左,尤煜序其語錄,嗣法弟子橫川珙、石林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9—1250 【介紹】: 宋僧。武信人,俗姓荀,號癡絕。應(yīng)進士舉不第,遂入梓州妙應(yīng)院落發(fā)。后游吳楚,參曹源道生于妙果。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峰。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為開山第一代。理宗又命主杭州雙徑。臨終,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至夜分與眾論道,蛻然而逝。
全宋詩
釋道沖(一一六九~一二五○),號癡絕,俗姓荀,武信長江(今四川遂寧西北)人。
科舉失意,受釋氏學,于梓州妙音院落發(fā)。
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出峽,謁松源岳,聞密庵之道。
于云居曹源生處出世,遍歷諸老宿逾二十年。
凈慈肯堂充、華藏遁庵演一見以為法器,知密庵之傳必由其復興。
其后潛庵光、一翁如、癡鈍穎、掩室開、浙翁琰皆與分座。
寧宗嘉定十二年(一二一九),由徑山入住嘉興報恩光孝寺。
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移住建康府蔣山太平興國寺。
嘉熙二年(一二三八),遷雪峰崇圣寺。
三年,住慶元府天童景德寺,兼領(lǐng)育王。
淳祐四年(一二四四),移住臨安府景德靈隱寺。
九年,至平江府覺城山法華寺開山。
同年十月,住臨安府徑山興圣萬壽寺。
十年卒,年八十二。
有《癡絕和尚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趙若琚撰《行狀》。
 道沖詩,以輯自《語錄》和他書的偈頌及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九一五
道沖(一一六九——一二五○),號癡絕,遂寧府長江(今四川蓬溪西南)人,荀氏子。舉進士不中,出家于梓州妙應(yīng)院。紹熙中出峽,師曹源道生,歷諸老之門。住光孝、蔣山、鼓山、太白、育王,移靈隱,尋住法華、雙徑諸寺。名重海內(nèi)外,士大夫多樂從之游。淳祐十年卒,年八十二。其徒集有《癡絕道沖禪師語錄》二卷傳世。見自撰《龕銘》,趙若琚《行狀》(《道沖癡絕禪師語錄》附),《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道沖字癡絕。武信長江荀氏子也。首參杭之妙果曹源生和尚大悟玄旨。出世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峰。無何奉旨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師為開山第一代。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洲雙徑。師謂眾曰。不赴法華則不信。違徑山之命則不恭。既失恭與信。何以為后學法。遂慵然就法華開堂。月馀即銜旨登徑山。于是一眾響合歡聲若雷。臨入滅乃手書記敘得法之由。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囑后事。至夜分正坐與眾論道移時蛻然而逝。當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世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一。荼毗舍利瑩然。弟子分塔二處。一于本山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道沖。
自號癡絕。
武信長江荀氏子。
母郭氏。
嘗夢經(jīng)山木瓜樹下。
其實累累。
取而食之。
占者謂。
當產(chǎn)奇士。
已而師生。
豐上短下。
資稟過人。
長應(yīng)進士舉不利。
受釋氏舉于梓州妙應(yīng)院。
落發(fā)游成都。
習經(jīng)論有聲。
紹熙壬子。
出峽回旋荊楚間。
松源倡道于饒之薦福。
徑造其廬。
適歲饑不受。
會曹源生公。
以云居首座。
出世妙果。
許師入室。
俾侍香。
老拳痛棒不少貸。
至是平生知見。
絕無影響。
然終以未見松源為闕然。
松源遷靈隱。
師曰。
尚馀窮相一雙手。
要向諸方癢處爬。
至杭。
松源門庭高峻。
八閱月不得入。
每囁嚅欲自言。
屢呵斥不容近。
一日有告之松源者。
松源曰。
我已八宇打開。
自是他當面蹉過。
師聞此語。
口耳俱喪。
始知侍曹源時。
嘻戲怒罵。
無非善呵方便。
既而曹源順寂。
遍歷諸老之門。
踰二十年。
出世秀州之光孝。
金陵之蔣山。
福州之鼓山雪峰。
嘉熙戊戌。
有旨住太白名山。
兩育王住持未得人。
因師之至。
又強之兼領(lǐng)。
師往來兩山間。
四方學者。
從之如歸。
教聞京師。
詔下移靈隱。
追念密庵松源舊游。
方思所以振起祖風。
而魔事出于意料所不及。
難以口舌爭。
遽動歸老故山之志。
伐鼓亟去。
雖京兆尹節(jié)齋趙公。
致書力挽堂帖有虎丘之命升師。
虛齋趙公以蔣山起之。
俱莫能回其意。
戊申春。
育王散席。
諸大老落落如晨星。
惟師為叢林尊宿。
眾舉于朝。
日夜俟師之出。
亦固辭乃已。
又有欲挽之為法華開山。
懇祈再三不得請。
而敕牒住徑山之命繼至。
師謂先諾固不可違君命。
豈應(yīng)引避。
乃以九月至法華。
踰月登雙徑。
人神響應(yīng)。
歡聲如雷。
師說法。
簡直明爽。
不落窠臼。
嘗云。
盡乾坤大地。
無絲毫許大。
汝諸人。
橫擔拄杖。
繞四天下。
行腳道。
我無處不到。
無事不知。
且道。
西天那爛陀寺戒賢論師。
今日說甚么法。
又云。
有一人一念頓證。
墮在佛數(shù)。
有一人累劫闡提。
不愿成佛。
且道。
那個合受人天供養(yǎng)。
良久云。
蝶穿芳徑雙眉濕。
蜂掠殘花兩股肥。
詞旨高詣之如此。
俄染疾。
自冬涉春。
形體雖羸。
升堂提唱。
精明如平時。
忽手書龕記。
并遺書十數(shù)封。
且曰。
無準忌在十八。
吾以十五即行。
不得辦香修供矣。
侍僧駭其言。
亟以遺偈請。
師笑曰。
末后一句。
無可商量。
只要個人直下承當。
寂然移頃而逝。
壽八十二。
師能誠無偽。
表里如一。
待人恕而立己嚴。
應(yīng)世圓而領(lǐng)眾肅。
住山三十年。
所至以激揚宗風為己任。
以道法未得其傳為己憂。
平居簡淡沉嘿。
若不能言。
及坐籌室。
勘驗衲子。
機鋒一觸。
猶雷奔電掣。
海立江翻。
皆茫然莫知湊泊。
誓不輕以詞色假人重誤來學。
晚年無他好。
多留意字法。
于小楷最得三昧。
往往端嚴凝重類其人。
僧俗歸敬。
求法語偈贊無虛日。
雖祁寒盛暑。
揮染不倦。
士大夫多樂從之游。
而尤為名公鉅卿所推重。
以至教名宣傳海外。
有具書禮。
犯鯨波而來問法者。
其道德有以服人。
一至于此。
方在天童育王時。
被旨開堂靈隱。
束擔將戒行。
而鄰峰疾之者。
教言欲嗾群不逞。
梗于中道。
左右聞之奉以告。
師曰。
吾平日以誠實接人。
將何以加我。
略不為之動。
彼亦終于無所施而止。
雙徑。
冷泉。
太白。
雪峰。
為海內(nèi)甲剎。
萌欲速之念者。
挾奧援矜。
智巧歷階而上。
力可以通神。
師則不然。
短褐布衣終其身。
不為勢利所動。
故其進。
不由介紹。
其退。
心常泰然。
真法門之梁棟。
后學之標準也。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禪師名道沖。
字癡絕。
出武信荀氏。
少為書生。
精通六藝。
有聲。
然數(shù)困棘圍。
沖自解曰。
無憂也。
非當成我出塵之志乎。
竟剃落于梓州妙音院。
具戒。
出蜀放浪。
于吳楚間。
藐諸宗匠。
而不愿見也。
當此之時。
曹源生禪師唱密庵之道于妙果。
沖幾擬進謁。
復中止。
流連講肆。
惟見禪者接足往來妙果。
且頌妙果之機用。
沖心計生公。
若無長處。
何得人心若是耶。
乃奮起往見。
與生酬對數(shù)語。
深畏之。
求侍左右。
不去者一年。
生公宗乘玄旨。
沖俱領(lǐng)會。
但于拳棒交馳。
似有所滯。
且屢呈伎倆。
生屢拂之。
沖恨辭去曰。
尚馀一雙窮相手。
要向諸方癢處爬竟去。
歷諸保社。
信宿即行。
又見靈隱岳。
又不諾。
沖又擬去。
乍遇故友挽之。
住經(jīng)八馀月。
或告曰。
沖君才華非易得也。
不以方便接之。
其失士乎。
曰。
我已八字打開。
渠當面錯過。
卻怪阿誰。
沖聞之。
口耳俱喪。
徹見生公妙用。
乃北面妙果。
而拜之曰。
幾負吾師。
幾負吾師。
住后嗣法曹源。
生初江湖衲子觀望不歸。
及其開堂。
接納星飛電捲。
老師宿德稱善。
于是眾歸如云。
上堂。
有僧問。
心佛及眾生。
是三無差別如何是過去。
心曰。
放待冷來看。
如何是現(xiàn)在。
心曰。
你問我答如何是未來。
心曰。
后次上堂向你道。
如何是過去差別智。
沖以拂子擊禪床左。
如何是現(xiàn)在差別智。
沖擊禪床右。
如何是未來差別智。
沖向中間一點。
僧乃禮拜曰。
心佛眾生無向背。
十方剎海一毫收。
沖曰。
過去心不可得。
現(xiàn)在心不可得。
未來心不可得。
三心既不可得。
喚甚么作差別智。
若人見得徹去。
三世諸佛無一時。
不在諸人頂??上。
轉(zhuǎn)大法輪。
更來者里挨肩。
并足討甚么碗。
以拄杖一時趕散。
沖初住嘉禾光孝。
次遷蔣山。
蔣山瀕江。
多惡歲。
艱于行乞。
一眾有菜色。
沖振起謂之曰。
我佛祖門風處違常順。
且饑寒凍餒。
獨非佛事乎。
況法喜之食。
食無窮也。
即自攜布袋。
日走街坊。
不以風雨自間。
每回必命鼓集眾。
提持不倦。
如此一十三載。
如一日。
叢林不窘。
有詔移居天童。
會育王又虛其席。
以為沖善荷大眾。
請沖攝理之。
乃小參曰。
天童用底來。
育王用不著。
育王用底來。
天童用不著。
用不著處。
用有馀一箭。
雙雕隨手落。
晚遷徑山。
一日上堂曰。
世尊生平用盡伎倆。
及其摩胸。
告眾。
求生不得生。
求死不得死。
山僧則不然。
要行便行。
要去便去。
八臂那吒攔不住。
移時坐寂焉。
沖善書。
暮年尤好之。
然所書者。
皆先覺古德警策偈頌。
無雜言也。
有學士求書。
欲沖自撰詩文。
沖諾。
即命引紙。
乃大書摩訶般若波羅蜜七字。
學士笑曰。
仍是舊底。
沖以手婆娑曰。
我不敢輕慢你等。
你等皆當作佛。
贊曰。
田單持不二心以守節(jié)。
即墨不逾年。
下七十馀城。
還之于齊。
可謂壯矣。
沖公以妙年持不二心入道。
蹶然紹生公一脈。
于將絕未絕之際。
且處違常順奠。
蔣山一眾。
于風雨飄搖中。
俾曹源生公之道。
復振于時。
不亦偉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道沖,字癡絕,武信荀氏子也。首參杭之妙果曹源生,大悟玄旨。出主嘉禾之天寧,次遷蔣山雪蜂,無何,移住四明天童三年,詔補靈隱。時京兆尹建法華寺,特奏請沖開山,允之未赴。宋理宗降敕,命主杭州雙徑,沖謂眾曰:“不赴法華則不信,違徑山之命則不恭,既失恭與信,何以為后學法!”遂先就法華,開堂月馀,即銜旨登徑山,于是一眾響合,歡聲若雷。當住靈隱時,朝命改靈隱菜圃為閻妃香火院,沖不肯署文字,后命養(yǎng)老虎邱。臨入滅,乃手書記敘得法之由。上堂說法辭眾,入方丈囑后事,至夜分,正坐與眾論道,移時蛻然而逝,時理宗三年三月十五日也。壽八十二,僧臘六十一,荼毗舍利瑩然。弟子分塔二處,一于菖蒲田玉芝庵,一于金陵玉山庵。沖嘗游鼓山,題詩大頂峰,詩曰:“野徑斜連石澗傍,草根呢呢語寒螀。郊原經(jīng)雨多秋意,庭院無人自夕陽。風捲暮云歸碧嶂,葉隨野水入寒塘。數(shù)家籬落楓林外,枳殼垂青菊綻黃。”識云:“淳祐辛酉立秋后三日。”刻于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號石田,賜號佛海,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
年十六出家,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
年二十二薙發(fā)受具戒。
南游湖湘,江西疏山柏庭文、懷衲褳皆延留之。
未幾至浙見無用全于天童,見秀巖瑞、空叟印于鄮峰。
往依吳門穹窿破庵禪師,破庵遷吳興鳳山資福,使為知藏。
資福散席,又遍謁靈隱松源岳、凈慈肯堂充、華藏遁翁演。
后往霅川道場,即挽以分座。
寧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入平江府高峰寺出世,八年,住平江府楓橋普明寺。
十六年,住建康府太平興國寺。
理宗寶慶元年(一二二五),遷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遷景德靈隱寺。
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
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禪師法嗣。
有《石田法薰禪師語錄》四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大觀撰《行狀》。
 釋法薰詩,依《語錄》卷次輯編為三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七二
法薰(一一七一——一二四五),號石田,俗姓彭,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年十六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出家,后隨破庵祖先禪師學,遂得其法。歷住高峰、楓橋、鐘山、凈慈、靈隱諸剎。淳祐五年卒,年七十五。其講法之語、題跋偈頌,由門弟子輯為《石田法薰禪師語錄》。見《語錄》后所附《行狀》,《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薰。
號石田。
眉公彭氏子也。
生而慧敏。
三四歲時。
見僧即喜。
年十六從丹棱石龍山法寶院智明出家。
二十二薙發(fā)受具戒。
游方至石霜。
禮雷遷塔。
述偈曰。
一念慈容元不隔。
何須特地肆乖張。
平高就下婆心切。
惱得雷公一夜忙。
薰名因是大著。
聞吳門穹窿破庵先禪師道望。
遂往依焉。
一見知為法器。
室中舉世尊拈華迦葉微笑。
薰云。
焦磚打著連底凍。
赤眼撞著火柴頭。
破庵陰奇之。
每于日用語默。
故起其疑。
薰于是決志。
依棲隨時咨詢。
與無準范。
日相激勵。
后見松源岳。
肯堂充。
遁庵演。
咸謂。
其從作家爐韛中來。
自不同也。
初住蘇州之高峰。
次遷楓橋。
鐘山虛席。
亦補其處。
寶慶初。
遷凈慈。
端平二年。
遷靈隱。
淳祐甲辰三月望。
示徒云。
但得本莫愁末。
喚甚么作本。
喚甚么作末。
松柏千年青。
不入時人意。
牡丹一日紅。
滿城公子醉。
山僧恁么道。
若有不肯底是我同參。
弟子繪像求贊。
有云。
末后一句。
分付廚山。
眾訝之。
明日示疾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號笑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無用禪師。歷住妙勝、金文、光笑、報恩、雪峰、靈隱、凈慈諸名剎。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見《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綱目》卷九。今錄偈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妙堪。
號笑翁。
慈溪毛氏子。
廣顙平頂。
骨氣清豪。
從野庵道欽受學。
以廣記多聞稱。
后一力參究。
依息庵觀于金山。
又走靈隱。
松源。
皆不契。
時無用居天童。
徑造其室。
用問曰。
行腳僧游山僧。
曰。
行腳僧。
用曰。
如何是行腳事。
提坐具便摵。
用曰。
此僧敢來這里持虎須。
俾參堂。
一日用舉狗子無佛性話。
才儗開口。
用以竹篦劈口打。
應(yīng)聲呈偈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
橫尸萬里。
用頷之。
俾侍香。
尋命分座出世。
凡十坐道場。
皆海內(nèi)名剎。
三被詔旨。
并諸名公卿推挽。
不得已而后就也。
雖荷禪宗重寄。
而不以其道自封。
其于佛淺深之說。
無不融了。
世出世法。
無不兼弘。
常曰。
于心有取舍。
識情未盡見。
法有彼此。
智眼未明。
天臺舊無律宗。
居報恩也。
與大卿齊公議。
合十寺為大剎。
筑戒壇。
命負毗尼學者。
倡開遮持犯之法。
風勵新學。
臺始行南山宗也。
居靈隱。
山門逼近屠沽。
堪撒其廬。
揭關(guān)飛來峰外。
以限喧寂。
曰。
不可使旃陀羅氣薰穢三寶也。
荊湖總臣。
以國乏用。
奏僧道得以出貲。
買紫衣師號。
俾領(lǐng)住持。
聞之嘆曰。
茍如是。
則千金之子。
皆可主法。
我道危矣。
因抗疏。
且致書秉鈞軸者。
其議遂寢。
詔徙天童。
力辭。
東歸翠巖。
筑室。
奉先世香火。
育王虛席。
有旨起師。
再辭。
不許。
乃奉詔。
表章大覺。
祖述妙喜。
秩然有序。
未幾。
復下天童之命。
大參趙公。
請主凈慈。
皆固辭謝之。
俄示疾。
書遺表。
作寺丞張公書通守。
永嘉曹公來問疾。
從容敘世契移頃。
書偈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搥擊碎。
大道坦然。
置筆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號笑翁。
十歲授以世典。
過目成誦。
不悅也。
乃從野庵欽。
潛心釋訓。
竟為大僧。
受無用全禪師之囑。
住后以持綱不屈。
聲達朝廷。
朝廷屢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時爭慕之。
堪初參松源于靈隱不契。
偶禪者讀全無用自贊曰。
匙挑不上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贏得滿江湖。
堪悚然欲見全。
未及發(fā)。
會全公訪靈隱。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全乃曰。
適來松源和尚
舉竹篦話。
令天童納敗缺。
諸人要知么。
聽取一頌。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臨濟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隨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趙州無字徵堪。
堪擬對。
全驟擊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
橫尸萬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勝。
遷金文。
又廣孝。
始終不務(wù)姑息。
誠感徵應(yīng)。
紹興乙亥。
禱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術(shù)。
堪力言不可。
遂退歸雪竇。
天竟不雨。
童叟謠曰。
以右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聞于朝。
復舊序。
雨乃大通。
衛(wèi)藩遂以臺山報恩請堪。
堪以臺山舊無律宗。
乃議十寺為壇。
弘施毗尼。
于是四眾云合。
化行南國。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盜弭節(jié)。
奉詔住虎丘。
未幾升靈隱。
衛(wèi)王特建大慈寺。
請堪為開山首祖。
既而退隱上柏。
臺郡陳使君。
邀居瑞巖。
居無何。
又遷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當是時。
孝宗留神內(nèi)典。
常制圓覺楞嚴經(jīng)注。
普賜文臣。
又嘗召對諸禪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內(nèi)觀堂。
為禪師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買紫衣師號。
為大剎住持。
堪駭嘆曰。
審是。
則商賈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詣闕抗疏。
切直數(shù)千言。
議寢。
紹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壽皇詔。
而育王席虛。
以堪補之。
堪歷主名坊。
機不虛發(fā)。
深憐根有利鈍。
而法無小大。
嘗以頌示諸學流曰。
車牛腦后痛加鞭。
棄卻黃金抱碌磚。
逐惡隨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錯流傳。
又曰。
覺城東際老婆婆。
白發(fā)????意氣多。
與佛同生嫌見佛。
惡人無柰惡人何。
又曰。
柳毅傳書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親生愛子都拋卻。
痛惜深憐乞養(yǎng)兒。
猶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師法道。
惟我與公。
我既日就衰頹。
無足道者。
公今應(yīng)跡靈隱。
利生接物。
去就當如秋葉春云。
任緣聚散。
凡與公卿貴人相見。
務(wù)翻其窠窟。
絕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掛在胸次。
模棱茍合。
便成流俗阿師。
雖為萬指住持。
何足貴也。
詞甚激切。
慶元庚申春。
書遺表上達。
并作短語。
挽張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眾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錘粉碎。
大道坦然。
再與曹通守訣別。
斂目而逝。
其僧臘六十也。
后嗣無文燦。
燦付愚叟鑒。
鑒閩人。
有實德。
元世祖詔住攴提。
賜號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贊曰。
碩果不食。
厥功偉也。
當南遷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職。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撥亂。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謂之碩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綱領(lǐng)之節(jié)。
又原于妙喜云。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堪,字笑翁。
姓毛氏,四明人也。
廣顙平頂,骨清氣寒。
從野庵道欽受釋學,依息庵觀于金山,參松源岳于靈隱,皆無所契。
時無用居天童,徑造其室。
用問之曰: “行腳耶?
游山耶?
”曰:“行腳耳。
”乃使參堂室中,常示狗子無佛性語。
一日擬議間,用以竹篦劈之,堪應(yīng)聲呈偈曰:“大荼毒鼓,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橫尸萬里。
”無用頷之,即命侍香。
已而報恩約公,禮之分座。
太守程公請主妙勝,遷金文,移光孝。
尋以衛(wèi)王堂牒,除臺之報恩。
天臺舊無律宗。
堪與大卿齊公議,合十寺為大剎,筑壇場,命負毗尼學者。
倡開遮持犯之法,風勵新學。
閩帥王公請居雪峰。
未幾,詔住靈隱,嫌偪近屠沽,撤其廬,揭關(guān)飛來峰外避之。
衛(wèi)王以大慈完美,力請開山,允之。
及王薨,乃庵居上柏。
臺州使君陳公以瑞嚴邀堪。
無何,江心牒至,監(jiān)丞使公,強之乃起凈慈,詔下,固辭不獲。
大參余公書來言:不可重違君命。
明年,荊湖總臣奏令天下僧眾入訾,請紫衣封號者許之。
堪獨憂焉,慨然謂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則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
”乃奏疏論之,其事遂寢。
終宋之世,法之不壞,堪之力也。
詔徙天童,辭而東歸。
翠巖育王虛席,有旨起堪,再辭不允。
天童書至,大參趙公請主凈慈,謝之以疾。
俄書遺表,草啟與張公,請主后事。
通守永嘉曹公來問疾,猶從容敘世次。
頃之,書偈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
一槌擊碎,大道坦然。
”擲筆而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8—1249 【介紹】: 宋僧。隆慶府梓潼人,俗姓雍氏,字無準。九歲出家,無資薙發(fā),人稱“烏頭子”。游天臺、雁蕩,歷住清涼、焦山、雪竇、育王等寺。理宗嘗召入慈明殿說法,賜號佛鑒禪師。淳祐中,書遺表遺書及偈而逝。
全宋詩
釋師范(一一七七~一二四九)(生年據(jù)《語錄》卷二),號無準,賜號佛鑒,俗姓雍,梓潼(今屬四川)人。
九歲出家,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受具戒。
六年,至成都,遇瞎堂高弟堯首座,請益坐堂之法。
同年秋出峽,至荊南見玉泉儼。
七年,見保寧無用全、金山退庵奇。
又至四明,依育王秀巖瑞。
后至錢塘,見松源岳于靈隱,往來南山,屢入肯堂充室,棲遲此山六年。
繼至吳門謁萬壽無證修,又往西華秀峰依破庵先,往華藏依遁庵演。
三年復還靈隱。
時破庵居第一座,侍破庵開山廣惠,三年散席,同登徑山。
又三年,偕破庵過天童掃密庵塔,留天童依息庵觀,又返徑山。
破庵死,訪舊友云窠巖于穹窿,并隨之遷瑞光,皆為首座。
寧宗嘉定十三年(一二二○),入住慶元府清涼寺開法。
居三年,移住鎮(zhèn)江焦山普濟寺。
又遷慶元府雪竇山資圣寺、阿育王山廣利寺。
理宗紹定五年(一二三二),詔住臨安府興圣萬壽寺。
淳祐九年卒。
為南岳下十九世,破庵祖先禪師法嗣。
有《無準師范禪師語錄》六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粲無文撰《徑山無準禪師行狀》、《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六二《徑山佛鑒禪師墓志銘》。
 釋師范詩,以輯自《語錄》的偈頌及《語錄》中單編的頌古、偈頌、贊等編為三卷。
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師范(一一七八——一二四九),字無準,俗姓雍,梓潼(今四川梓潼)人。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紹熙五年始具戒游成都,謁于老僧堯和尚,有省。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人稱烏頭子。侍破庵居靈隱,大悟。同月石溪游天臺、雁蕩,歷住清涼、焦山、阿育王,移住徑山。召入大內(nèi)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號佛鑒禪師。淳祐八年,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次年三月,書遺表及偈而卒,年七十二。其弟子編有《無準師范禪師語錄》五卷、《無準和尚奏對語錄》一卷,今存。見劉克莊《后村大全集》卷一六二《徑山佛鑒禪師塔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一,《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傳·卷第八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師范字無準。蜀之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和尚出家。讀書過目成誦。南宋紹熙六年始腰包游于成都正法寺。請益堯和尚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師于是晝夜體究。一日如廁。因提前話有省。明年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又問。帶得劍來么。師便喝。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師貧無資薙發(fā)。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師侍次時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破庵曰。用捉作么。如風吹水自然成文。師于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游天臺雁宕。時雪峰云和尚住瑞巖留師分座。夜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師。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迎師。方入院見伽藍神牌書茅姓。然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又奉旨領(lǐng)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nèi)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佛鑒禪師之號。師住徑山。其殿宇兩遭回錄。皆兩復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接待云水。額曰萬年正續(xù)。次于其西數(shù)百步結(jié)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師之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于山中設(shè)祠祀俗之祖父。事聞于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乃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話。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抖擻去也。遂起身抖衣曰。是多少。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遺書數(shù)十言。而與客言笑諧謔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也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逝。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弊帛。奉全身塔于圓照。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師范。梓潼雍氏子。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經(jīng)書過目成誦。紹熙五年冬。登具戒。明年。成都坐夏。遇老宿名堯者。范請益坐禪之法。堯曰。禪是何物。坐是何人。范受其語。晝夜體究。一日如廁提前話。有省。遂出蜀。謁佛炤于育王。炤問何處人。曰。劍州人。炤曰。將得劍來否。范隨聲便喝。炤笑曰。這烏頭子亂做。范懶剃發(fā)長故。佛炤室中。嘗以烏頭子呼之。久之。欲觀臺雁。拉石溪月公同往。至瑞巖。時云巢領(lǐng)住持事。留分座。忽夜。夢偉衣冠者。持把茅見授。翼日。明州清涼專使至。師受請入院。見所設(shè)伽藍神。茅其姓衣冠。與所夢無異云。上堂。遂為破庵拈香。以示法切得旨深也。嗣遷焦山雪竇。被旨移育王。住徑山。最久。雖兩丁火厄。而旋復舊觀。號法席全盛。理宗嘗召師。入慈明殿。升座說法。上親御垂聽大悅。賜佛鑒禪師號。并金襕僧伽黎。淳祐戊申秋。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乞老于朝。而舊疾適作。三月旦升堂別眾。至十五日。區(qū)畫后事。親遺表。及遺書十數(shù)封。言笑如平時。其徒以遺偈為請。乃執(zhí)筆疾書云。來時空索索。去亦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項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七
無準禪師者。諱師范。蜀都雍氏子也。九歲依陰平山沙門。試經(jīng)。目不遺炤紹。熙五年。具戒訪道。乃求坐禪訣于老宿堯公。有信入。即出峽。謁佛炤光禪師。光曰。生緣何處。對曰。劍州。曰。帶得劍來么。師便喝。光笑曰。者烏頭子也亂做。又過靈隱。參密庵禪師。密庵不易見乃入破庵先首座之室。先與語。陰奇之。一日要師游石筍庵。有道者問。胡猻子捉不住時如何。先答曰。如風吹水自然成紋。師恍然大徹。失聲曰。諾。先大喜而歸。師遂事先公。赴穹窿。蓋先以師深得玄要主賓之旨。可倚重正宗也。先公移居臥龍。師辭。游天臺。尋開法明州清涼。以香酬破庵先公。于是吳越知名。師初寓瑞巖。夢偉衣冠者持茅授。師及至清涼。見伽藍像。即向所夢者也。茅乃神之姓焉。三年遷焦山。次三年遷雪竇。有大名者皆歸之。乃示眾曰。面面相看。眼眼廝覷。衣外別傳。有甚憑據(jù)。到卻門前剎竿著。鳳棲不在梧桐樹。又曰。[一/幾][一/幾]地思量。無可得思量。無可思量處。真?zhèn)€好思量。大庾嶺頭逢六祖。鰲山店上見曾郎。又曰。賊火相逢恰五更?,F(xiàn)成贓物不須爭。暗中多少都分了。天曉依然各自行。又曰。日面月面突出難辨。擬欲抬眸空中兩片。師居雪竇三年。詔補育王。又三年。住徑山。居無何。徑山燬。知事者懼。師引咎自歸。一眾咸安。師整頓荒基。說法如故。仍請希叟為副寺。退耕為監(jiān)院。別山智為化主。雪巖欽為座元。未久寺成。朝旨召入慈明殿升座。師舉賓頭盧尊者赴阿育王宮因緣。乃曰。君王一語出如綸。尊者眉毛八字分四海風清煙浪靜。碧天無際水無垠。上大悅。賜金紋袈裟。號佛鑒禪師。六年徑山復燬燬之夕。風雨暴作。師端座別舍。漠然不問。且笑且吟曰。雨散云收后。崔嵬數(shù)百峰。王維雖妙手。難落筆頭蹤。仍結(jié)茅安眾。寺復成。又去四十里。別筑萬年。正續(xù)以憩。云水不遠。復建精舍為歸藏所。藏前后所賜宸翰。敝室左右奉祖師。與先世香火?;蚱谡Q諱。必為飯僧佛事。以贊冥福。蓋蜀亂。師之先祀絕矣。故祠之上。聞嘉嘆賜。名圓炤庵。淳祐戊申。又小筑于明月池上。為退休計。師臘既高。綸音次序。存問不間。師惟歷書古德機緣。謝對而已?;虼筚e過山。師獨揭心宗要領(lǐng)。間咨南比國運。師俯首一默而已。己酉三月望。升座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得與諸人東語西話。今日勉強出來。從前所說。不到底盡情向諸人。面前抖擻了也。乃起抖衣曰。是多少。遂區(qū)囑后事。復手書達上言別。上遣中使慰問后事。師曰來時空索索。去時赤條條。更欲問端的。天臺有石橋。移頃而寂。塔于圓照庵。嫡嗣有雪巖欽禪師。 贊曰。南堂謂。師居五峰。法席之盛。不下妙喜時也。眾多糧少。而重罹回祿。不無奔走四方之勞。想見其曲折。茍非以荷負正宗為心。則安能籧篨若此。嗚呼南堂其知言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師范,字無準,梓潼雍氏子也。年九歲,依陰平山道欽出家,讀書過目成誦。紹熙六年,始游成都,謁正法堯,問坐禪工夫,堯曰:“禪是何物?坐的是誰?”范于是晝夜體究。一日,偶提前話有省。明年,出游廣浙,謁佛照于育王,照問:“何處人?”曰:“劍州?!庇謫枺骸皫У脛砻??”范便喝。佛照笑曰:“這烏頭子也亂做?!睅熦?,無資薙發(fā),故人目之曰烏頭子。破庵居靈隱,范侍次,有一道者問破庵:“猢猻子捉不住奈何?”庵曰:“用捉作么?如風吹水,自然成文。”范于言下大悟。未幾,同月石溪公游天臺雁宕,時雪峰云住瑞巖,留之分座,夜夢一偉人手持把茅,授與范。次日,明州清涼寺專使來迎,方入院,見伽藍神牌書茅姓,其衣冠與夢所見無異。住三年遷焦山,次雪竇,復主阿育王,久之補雙徑。無何,召入大內(nèi)修政殿,說法稱旨,賜金襕衣,加“佛鑒禪師”之號。范住徑山,其殿宇再燬于火,皆復新之。又去寺四十里,筑室百楹,額曰“萬年正續(xù)”。次于其西數(shù)百步結(jié)庵,為歸藏之所。又建重閣其上,藏朝延所賜御翰。其先世居蜀,遇亂絕嗣,乃于山中設(shè)祠,祀其所生祖父,事聞于朝,賜額曰“圓照”,以徵其孝思。宋淳祐戊申,筑室明月池上,榜曰“退耕”。是年三月旦日,疾作,遂升座謂眾曰:“山僧既老且病,無力與諸人東語西語,今勉強出來,將從前說不到的盡情向諸人傾吐?!彼炱鹕砼略唬骸笆嵌嗌??”便歸方丈。十五日,集眾親書遺表書數(shù)十言,而與客言笑如平時。至夜書偈曰:“來時空索索,去時赤條條。更要問端的,天臺有石橋?!币祈暥?。停龕二七日,遺表上聞,帝遣中使降香,賜幣帛,塔于圓照。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9—1253 【介紹】: 宋僧。奉化人。俗姓張,字大川。年十九出家,后住杭州靈隱寺。有《五燈會元》。
全宋詩
釋普濟(一一七九~一二五三),號大川,俗姓張,四明奉化(今屬浙江)人。
年十九,依香林院文憲師受具戒,初游本郡湖心、赤城諸禪院,遍歷無用全、佛照光、浙翁琰、松源岳、肯堂充諸老之門。
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住慶元府妙勝禪院,后歷住寶陀觀音、林大中、嘉興府報恩光孝、慶元府大慈教忠報國、紹興府天章十方、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靈隱諸寺。
理宗寶祐元年正月卒,年七十五。
有《五燈會元》二十卷,《靈隱大川濟禪師語錄》一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
事見《語錄》及所附大觀撰《靈隱大川禪師行狀》。
 釋普濟詩,以輯自《語錄》的詩及《語錄》中單編的詩合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二六一
普濟(一一七九——一二五三),字大川,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張氏。初習儒,淹博能文。年十九入香林院出家。嘉定十年出主妙勝,歷補陀、岳林、報恩、大慈、凈慈、靈隱。寶祐元年正月卒,壽七十五。撰有《五燈會元》二十卷(存),又有《大川普濟禪師語錄》一卷傳世。見《語錄》附釋大觀所撰行狀(續(xù)藏經(jīng)第貳編第二六套第二冊)。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號虛堂,俗姓陳,四明象山(今屬浙江)人。十六歲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師蘊出家。后辭親出鄉(xiāng),首依雪竇煥和尚、凈慈中庵皎和尚。過金山,掩室和尚一見甚器重。從運庵和尚薙染,自此遍歷諸老宿之門。游江淮湘漢,經(jīng)荊門玉泉,過廬山東林。依福嚴無二月和尚,為典藏。參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又訪北禪禮和尚?;卣愕絻舸?,見凈和尚。由靈隱笑翁和尚薦為虎丘典藏。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興府興圣寺。端平二年(一二三五),遷報恩光孝寺。又移慶元府顯孝寺。復遷瑞巖開善寺,居二年乞退,住萬松山延福寺。繼遷婺州云黃山寶林寺,居五年嬰強寇之難,應(yīng)東谷和尚舉,入主冷泉寺。寶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據(jù)《語錄》,《行狀》作六年),在靈隱鷲峰庵受請入住慶元府阿育王山廣利寺。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巖慧照寺。五年,受詔住臨安府凈慈報恩光孝寺。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據(jù)《語錄》,《行狀》作三年),遷徑山興圣萬壽寺。五年卒,年八十五。為運庵禪師法嗣。有《虛堂智愚禪師語錄》十卷,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及所附法云撰《行狀》?!♂屩怯拊?,以輯自《語錄》及《語錄》中單編的詩合編為五卷。輯自他書的詩附于卷末。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愚。
字虛堂。
四明人。
具戒游參。
見運庵顏公。
言下了旨。
出世歷住十剎。
化道風行。
咸淳末。
被詔住徑山。
室中設(shè)三轉(zhuǎn)語。
勘驗學人。
鮮有覯其機者。
曰。
己眼未明底。
因甚將虛空。
作布褲著。
曰。
畫地為牢。
因甚透這個不過。
曰。
入海算沙底。
因甚向針鋒頭上翹足。
又云。
虛堂。
初無門戶。
與人近傍。
亦不置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
只要諸人如鐵。
入土與土俱化。
然后可以發(fā)越。
其如運糞入者。
吾末如之何。
一日。
松源師臨濟示寂告眾云。
久參兄弟正路上行者。
有只不能用黑豆法。
臨濟之道。
將泯絕無聞。
傷哉。
拈云。
鷲峰老大。
似倚杖騎馬。
雖無僵臥之患。
未免傍觀者丑。
師先在凈慈。
入院日問答絕。
忽天使踵門。
傳旨。
問趙州因甚八十行腳。
虛堂因甚八十住山。
師。
即舉趙州行腳到臨濟話。
頌曰。
趙州八十方行腳。
虛堂八十再住山。
別有一機恢佛祖。
九重城里動龍顏。
使以頌回奏。
上大悅。
特賜米五百石。
絹一百縑。
開堂安眾。
后示寂。
塔于直嶺下曰天然。
先是。
高麗國王。
請師于彼國說法。
八載還山。
問法弟子。
隨侍千指。
至我明嘉靖間。
高麗尚遣法嗣來此掃塔云。
彼國法道。
甚盛焉。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