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云知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7 首
道賢上游。其德如陽和。亭毒萬物。生而不子。成而不繇。或曰異于是。蓋繇無生空惠。冥乎其間哉。暨洪唐盛明之朝。我法尤重五教四分。飆揚(yáng)景張。南山律宗居天下第一。后弟子如大師鮮矣。大師望出徐氏。諱神皓。字宏度。八代祖摛。齊竟陵王西邸學(xué)士。子陵。梁尚書左仆射。其文與庾子山齊名。逮陳氏革命。因佐吳邑。遂家姑蘇。高祖碩。學(xué)通三禮。中年即世。曾祖曇。隋王府咨議參軍。祖德恭。潯陽郡詞曹??季āI钣卺尩?。不屑名宦。大師天情耿潔。風(fēng)韻朗邁。幼負(fù)脫俗之姿。嘗有言曰。沙門者。高潔其道。秉空王平等之性。一念不昧。坐登佛階。吾自知此身履龍淵取明月。曷有三圭之貴。重侯之高。而能動(dòng)我心哉。乃依杭州龍泉道場一和尚出家。敗發(fā)損容。越出流輩。鏗然法器。如琢玉焉。天寶六年。天降板詔。請釋真行。一州許度三人。獨(dú)居薦首。吾以是知大師初皈佛教。滌心地也。今奉國恩。正世名也。因隸僧籍于包山福愿道場。初進(jìn)具于興大師。次通鈔于曇一大師。五夏未登。學(xué)精三藏。天臺(tái)宗旨。難為等夷。淵元絕思之科。如良庖之導(dǎo)大窾也。十講律鈔。五升壇場。傾江而東。愿禮其足。后生學(xué)者。仰其聰明惠性。如追麒麟之步。大師嘗引錫西望。想包山舊居。包山即洞庭仙都之一峰。湖澄氣清。日出水上。謺嶂合沓。生乎影中。得非天遺此中與師成道耶。乃命舟而還。使野童誅茅。山童掃石。顧左右曰。昔者如來崇飾塔廟。乃是啟發(fā)偫信。開人天凈境。豈為已哉。此少隳廢久之。非先師本意。乃辟僧院。創(chuàng)食堂。眾有怠慢者。丑其行而理之。舍有傾者。惡其邪而正之。墾田置莊。開畎泄?jié)摇9瘸梢?。業(yè)亦博矣。百千人俱皆受其賜。曩日洞山水滸。業(yè)湖之氓。罾??咽川??暲U亙渚。大師以如來不殺之戒。黜彼鮮食?;匦∪酥?。為君子之慮。乾元祀有詔。天下二十七寺。各奏大德七人。長講律戒。因請住開元寺。欲果愿具。且懼書。遂僶俛從命。奉戒弟子開州刺史陸公向前給事中嚴(yán)公涚。服道弟子禮部侍郎劉公太真前大理評事張公象。欽風(fēng)弟子前廉使亞相李公棲筠。天誘厥衷。俾?lián)P我法。精識(shí)通敏。言為世程。謝太傅之流也。其時(shí)常熟地偏。僧多闕行。李亞相欲以德?lián)帷D苏埓髱熃y(tǒng)而正之。一化而革心。再化而知道。三化而闔邑從風(fēng)。大師末年工于圓宗。縱心皆是。以文字而用。不以文字為病。是念佛寫經(jīng)。備行教法。置西方社。廣凈土因。專誦法華經(jīng)九千馀匝。游四大寺。登五老峰。遍欲觀古僧得道之所。此亦至人之馀事。應(yīng)物如動(dòng)。自視闕然。貞元六年十月。春秋七十五。僧臘四十三。其月在開元遇疾。忽言曰。吾愛夫得道者。心如澄溟。如晨曦。不染如浮云。自在如游鴻。吾雖非斯人。亦未肯以有生為累。其月十一日。顧門人維諒。我去世后。汝若置塔。可歸洞庭故山。言畢而逝。是夜琉璃色天。星霣如雨。往往有西方之應(yīng)。睹而不書。奉遺命也。門人維諒。有文有道。獨(dú)步當(dāng)時(shí)。執(zhí)師之喪。不以證而廢教也。列座門人道超靈俊道浚道棱維誠。皆積解以詣空門。邁德以藩象教。吾聞古之僧高者。述誄與碑。自晉朝始也。二三子思吾師盛德。將欲镕黃金。勒貞石。垂裕后昆。使昭昭之教。長燭于人天。銘曰。
于穆大師,立言可經(jīng)。
身佩戒光,高月亭亭。
怖魔以袪,襲智以醒。
如何斯人,忽號冥冥。
天樹春折,云花夜零。
空留一燈,寂寂青熒。
伊昔行道,坦坦素履。
跡雖可攀,行不可擬。
乃知我?guī)?,?yīng)世無已。
優(yōu)游人天,自在生死。
門人維諒,躡彼高塵。
嶷嶷靈塔,紀(jì)功于人。
于山之峰,于湖之濱。
風(fēng)凄遠(yuǎn)鐸,月慘重輪。
瞻禮云上,如逢化身。
桉前志。禪師號僧璨。不知何許人。出見于周隋間。傳教于惠可大師。摳衣于鄴中。得道于司空山。謂身相非真。故示有瘡疾。謂法無我所。故居不擇地。以眾生病為病。故至必說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內(nèi)外不在其中間。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攝偫品。流注生滅觀四維上下。不見法。不見身。不見心。乃至心離名字。身等空界。法同夢幻。亦無得無證。然后謂之解脫。禪門率是道也。上膺付囑。下拯昏疑。大云垂陰。國土為化。謂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羅浮之行。其來不來也。其去無去也。既而以袈裟與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謝。遺骨此山。今二百歲矣?;实奂次缓笪迥辍q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禪師遺居。周覽陳跡。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實(shí)天寶景戌中別駕前河南少尹趙郡李公嘗經(jīng)始之。碑版之文。隋內(nèi)史侍郎河?xùn)|薛公道衡唐相國刑部尚書贈(zèng)太尉河南房公琯繼論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禮。則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長老比邱釋湛然。誦經(jīng)于靈塔之下。與澗松俱老。痛先師名氏未經(jīng)邦國焉。與禪眾寺大律師釋澄俊。同寅葉恭。亟以為請。會(huì)是歲嵩岳大比邱釋惠融至自廣陵。勝業(yè)寺大比邱釋開悟至自廬江。俱纂我禪師后七葉之遺訓(xùn)。日相與嘆塔之不命。號之不崇。懼像法之本根墜于地也。愿申無邊眾生之宏誓。以抒罔極。揚(yáng)州牧御史大夫張公延賞以狀聞。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興廢繼絕之詔。冊謚禪師曰鏡智。塔曰覺寂。以大德僧七人灑掃供養(yǎng)。天書錫命。暉煥崖谷。眾庶踴躍。謂大乘中興。是日。大比邱眾議立石于塔東南隅。紀(jì)心法興廢之所以然。及以為初中國之有佛教。自漢孝明始也。歷魏晉宋齊。施及梁武。言第一義諦者。不過布施持戒。天下惑于報(bào)應(yīng)。而人未知禪。世與道交相喪。至菩提達(dá)摩大師。始示人以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惠可大師傅而持之。人思而未修。迨禪師三葉。其風(fēng)浸廣。真如法味。日漸月漬。萬木之根莖枝葉。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燦然行于世間。浹于人心。當(dāng)時(shí)問道于禪師者。其淺者知有為法。無非妄想。深者見佛性于言下。如燈之照物。朝為凡夫。夕為圣賢。雙峰大師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傳宏忍。忍公傳惠能神秀。能公退而老曹溪。其嗣無聞焉。秀公傳普寂。寂公之門徒萬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廡龍象又倍焉?;蚧月濉;蛑G吳。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與六籍侔盛。嗚呼。微禪師。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詎知禪師之下生不為諸佛。故現(xiàn)比邱身以救濁劫乎。亦猶堯舜既往。周公制禮。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蒼徐孟戴慶之徒??傻枚嫜伞L煲允ベt所振為木鐸。其揆一也。諸公以為司馬子長立夫子世家。謝臨川撰慧遠(yuǎn)法師碑銘。將令千載之后。知先師之全身。禪門之權(quán)輿。王命之丕顯。在此山也。則揚(yáng)其風(fēng)。記其時(shí)。宜在法流。及嘗味禪師之道也久。故不讓。其銘曰。
眾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誘于外,染為妄識(shí)。
如浪斯鼓,與風(fēng)動(dòng)息。
淫騃貪怒,為刃為賊。
生死有涯,緣起無極。
如來憫之,為辟度門。
即妄了真,以證覺源。
啟迪心印,貽我后昆。
閒生禪師,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如禪師,膺期宏宣。
世溷法滅,獨(dú)與道全。
童蒙來求,我以意傳。
攝相歸性,法身乃圓。
性身本空,我無說焉。
如如禪師,道既棄世。
將三十紀(jì),妙經(jīng)乃屆。
皇明昭賁,億兆膜拜。
凡今后學(xué),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誰縛誰解。
萬有千歲,此法無壞。
歲丁巳開成紀(jì)年之明年。有具壽沙門曰令檢。自上京抵洛師。以縹囊盛三藏遺文傳記。訪余柴門于行修里。且曰。聞夫子斧藻偫言舊矣。詎直專聲于班馬。能不為釋氏董狐耶。抑豈不聞貞觀初慈恩三藏之事乎。敢矢厥來旨云。三藏事跡載國史及慈恩傳。今塔在長安城南三十里。初高宗塔于白鹿原。后徙于此。中宗制影贊。謚大遍覺。肅宗賜塔額曰興教。因?yàn)榕d教寺。寺在少陵原之陽。年歲寖遠(yuǎn)。塔無主。寺無僧?;臎鰵埼S握邆?。長慶初。有衲衣僧曇景始葺之。大和二年。安國寺三教談?wù)摯蟮聝?nèi)供奉賜紫義林。修三藏忌齋于寺。齋眾方食。見塔上有光。圓如覆鏡。道俗異之。林乃上聞。乃與兩街三學(xué)人共修身塔。兼礱一石于塔。至三年修畢。林乃化遺言于門人令檢曰。爾必求文士銘之。檢泣奉遺教。直以銘為請。非法允之冢嫡。誰何至此乎。軻三讓不可。乃略而銘之。三藏諱元奘。俗陳姓。河南緱氏人。曾父欽。后魏上黨太守。祖康。北齊國子博士。父惠英。長八尺。美須眉??渡蚝瘛L柾ㄈ?。時(shí)人方漢郭林宗。有子四人。奘其季也。年十三。依兄捷出家于洛。屬隋季失御。乃從高祖神堯于晉陽。俄又入蜀。學(xué)攝論毗曇于基暹二法師。武德五年。受具于成都。精究篇聚。又學(xué)成實(shí)于趙州深。學(xué)俱舍于長安岳。于是西經(jīng)前來者。無不貫綜矣。初中國學(xué)者。多以實(shí)相性空。通貫偫說。俾彖象蹄笱。往往失魚兔于得意之路。至于星羅棋布。五法三性。析秋毫以矢名相。界地生匯。各有攸處。曾未暇也。大遍覺乃興言曰。佛理圓極。片言支說。未足師決。固是經(jīng)來未盡。吾當(dāng)求所未聞。俾跛眇兒視履。必使解行如函蓋。始可為具人矣。且法顯智嚴(yán)何人也。猶能孤游天竺。而我安能坐致耶。初三藏之生。母氏夢法師白衣西去。母曰何去。曰求法。貞觀三年。忽夢海中蘇迷盧山遽凌波而入。乃見石蓮波外承足山。險(xiǎn)不可上。試踴身騰踔。颯然飆舉。升中四望。廓澈無際。覺而自占曰。我西行決矣。至涼州。都督李大亮防禁特切。逼法師還京。法師乃宵遁。渡瓠蘆河。出玉門。經(jīng)莫賀延磧。艱難險(xiǎn)阻。仆而復(fù)起者。何止百十耶。自爾涉流沙。次伊吾。高昌王曲文泰遣貴臣以駝馬迓法師于白力城。王與太妃及統(tǒng)師大臣等尊以師禮。王親跪于座側(cè)。俾法師躡肩而上。資贈(zèng)甚厚。送至葉護(hù)可汗衙。又以廿四封書。通屈支等廿四國。獻(xiàn)花繒五百疋于可汗。稱法師是奴弟。欲求大法于婆羅門國。愿可汗憐師如憐奴。其所歷諸國。為其王禮重。多此類也。自爾支提梵剎神奇靈跡。往往而有。法師皆瀝誠盡敬。耳目所得。孕成多聞。與夫世稱博物者。何相萬耶。詳載如傳。惟至中印度??爛陁寺。寺遣下座廿人明詳儀注者引參正法藏。即戒賢法師也。既入謁。肘膝著地。舐足已。然后起。法藏訊所從來。曰自支??。欲依師學(xué)瑜伽論。法藏聞則涕泗曰。解我三年前夢金人之說。佇爾久矣。遂館于幼日王院覺賢房第四重閣。日供擔(dān)步羅果一百廿枚。大人米等稱是。其尊敬如此。法師既名流五印。三學(xué)之士。仰之如天。故大乘師號法師為摩訶天。小乘師號解脫天。乃白大法藏請留之。法師曰。師等豈不欲支??之人開佛慧眼耶。不數(shù)日。東印度王拘摩迎法師。戒日王聞法師在拘摩處。遣使謂拘摩曰。急送支??僧來。拘摩曰。我頭可得。僧不可得。戒日神武雄勇。名震諸國。乃怒曰。爾言頭可得??蓪㈩^來。拘摩懼。乃嚴(yán)象軍二萬。船三萬。與法師同溯殑伽河。筑行宮于河北。拘摩自迎戒日于河南。戒日曰。支??僧何不來。拘摩曰。大王可屈就。王既見法師。接足盡敬。且曰。弟子聞支??國有秦王破陣樂。乃問秦王是何人。法師盛談太宗應(yīng)天順人事。王曰。不如此。何以為支??主。因令法師出制惡見論。然小乘外道。未即推伏。請于曲女城集五印沙門婆羅門等。兼十八國王。觀支??法師之論。凡十八日。無敢當(dāng)其鋒者。戒日知法師無留意。厚以象馬橐裝餞法師。又以素謺印書使達(dá)官送法師。所經(jīng)諸國。令兵衛(wèi)達(dá)漢境。法師卻次于闐。因高昌商胡入朝。附表奏自西域還。太宗特降天使迎勞。仍制于闐等道送法師。令燉煌迎于流沙。鄯部迎于沮沫。時(shí)帝在洛陽。敕西京留守梁國公元齡備有司迎待。是日宿于漕上。十九年春正月景子。留守自漕奉迎于都亭。有司頒諸寺帳輿花幡。送經(jīng)于宏福。翌日。大會(huì)于朱雀街之南。陳列法師于西域所得經(jīng)像舍利等。其梵文凡五百廿夾。六百五十七部。以廿馬負(fù)而至。自朱雀至宏福十馀里。傾都士女。夾道鱗次。若人非人。曾不知幾俱??矣。壬辰。法師謁文武圣皇帝于洛陽宮。二月己亥。對于儀鸞殿。因廣問雪嶺已西諸國風(fēng)俗。法師皆備陳所歷。若指諸掌。太宗大悅。謂趙公無忌曰。昔符堅(jiān)稱道安為神器。今法師出之更遠(yuǎn)。時(shí)帝將征遼。法師請于嵩之少林翻譯。太宗曰。師西去后。朕為穆太后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禪院??删头g。三月己巳。徙宏福。夏五月丁卯。法師方開貝葉。廿年秋七月。法師進(jìn)新譯經(jīng)論。仍請制經(jīng)序。并進(jìn)奉敕撰西域記十二卷。太宗美法師風(fēng)儀。又有公輔才。俾法師裼緇褐襲金紫。法師因以五義褒揚(yáng)圣德。乞不奪其志。遂問瑜伽十七地義。太宗謂侍臣曰。朕觀佛經(jīng)。猶噡天望海。法師能于異域得是深法。非惟法師愿力。亦朕與公等宿殖所會(huì)。及三藏圣教序成。神筆自寫。太宗居慶福殿。百寮陪位。坐法師。命宏文館學(xué)士上官儀對偫寮讀之。廿二年夏六月。天皇大帝居春宮。又制述圣記及菩薩藏經(jīng)后序。太宗因問功德何最。法師對以度人。自隋季天下祠宇殘毀。緇伍殆絕。太宗自此敕天下諸州寺。宜各度五人。宏福寺度五十人。戊申?;侍有?。請法師為慈恩上座。仍造翻經(jīng)院。備儀禮自宏福迎法師。太宗與皇太子后宮等。于安福門執(zhí)香爐。目而送之。至寺門。敕趙公英中書令褚引入。于殿內(nèi)奏九部樂破陣舞。及百戲于庭而還。廿三年夏四月。法師隨駕于翠微宮。談賞終日。太宗前席攘袂曰。恨相逢已晚。翌日。太宗崩于含風(fēng)殿。高宗即位。法師還慈恩。專務(wù)翻譯。永徽三年春三月。法師于寺端門之陽造石浮圖。高宗恐功大難成。令改用磚塔。有七級。凡一百八十尺。層層中心。皆有舍利。冬十月。中宮方妊。請法師加祐。既誕。神光滿院。則中宗孝和皇帝也。請?zhí)枮榉鸸馔?。受三歸。服袈裟。度七人。請法師為王剃發(fā)。及滿月。法師進(jìn)金字般若心經(jīng)及道具等。顯慶二年春二月。駕幸洛陽。法師與佛光王發(fā)于駕前。既到館。于積翠宮終譯發(fā)智婆沙。法師早喪所天。因扈從還訪故里。得張氏姊。問塋壟已平矣。乃捧遺柩改葬于西原。高宗敕所司公給。備喪禮。盡飾終之道。洛下道俗赴者萬馀人。釋氏榮之。三年正月。駕還西京。敕法師徙居西明寺。高宗以法師先朝所重。禮敬彌厚。中使旁午。朝臣慰問及錫賚無虛日。法師隨得隨散。中國重于般若。前代雖翻譯猶未備。眾請譯焉。法師以功大恐難就。乃請于玉華宮翻譯。四年十月。法師如玉華。館于肅成院。五年春正月一日。始翻梵本。總廿萬偈。法師汲汲然??植坏米錁I(yè)。每厲譯徒。必當(dāng)人百其心。至龍朔三年方絕筆。法師翻般若后。精力刓耗。謂門人曰。吾所事畢矣。吾瞑目后。可以蘧蒢為親身物。門人雨泣。且曰。和上何遽發(fā)此言。法師曰。吾知之矣。麟德元年春正月八日。門人元覺夢一大浮圖倒。法師曰。此吾滅度之兆。遂命嘉尚法師具錄所翻經(jīng)綸。合七十四部。總一千三百卅八卷。又造俱??畫像彌勒像各一千幀。又造素像十俱??供養(yǎng)悲敬上油各萬人。燒百千燈。贖數(shù)萬生。乃與寺眾辭。三稱慈尊。愿生內(nèi)眷。至二月五日夜。弟子光等問云。和上決定得生彌勒內(nèi)眾否。頷云得生。俄而去。春秋六十九矣。初高宗聞法師疾作。御醫(yī)相望于道。及坊州奏至。帝哀慟。為之罷朝三日。敕坊州刺史竇師倫令官給葬事。又敕宜聽京城僧尼送至塔所。門人奉柩于慈恩翻經(jīng)堂。道俗奔赴者日盈千萬。以四月十四日葬于浐東。京畿五百里內(nèi)。送者百馀萬人。至總章二年四月八日。有敕徙于樊川北原。傷圣情也。法師長七尺。眉目若畫。直視不顧。端嚴(yán)若神。自大教東流。翻譯之盛。未有如法師者。雖滕蘭澄什康會(huì)竺護(hù)之流。無等級以寄言。其彬彬郁郁。已布唐梵新經(jīng)矣。自示疾至于升神。奇應(yīng)不可殫紀(jì)。蓋莫詳位次。非上地其孰能如此乎。又曰。
三藏之生,本乘愿來。
入自圣胎,出于鳳堆。
大業(yè)之季,龍潛于并。
孺子謁帝,與兄偕行。
神堯奇之,善果度之。
不為人臣,必為人師。
師法未足,自洛徂蜀。
學(xué)無常師,鳥必?fù)衲尽?div class="znrjdv5" id='poem_sentence_7_1374678_comment'>
跡窮夷夏,更討身毒。
寺入爛陁,師遇尸羅。
王逢戒日,論得瑜伽。
瑜伽師地,藏教泉府。
猬●98A7名數(shù),璽抽圣緒。
我握其樞,赤幡仍豎。
名高曲女,歸我真主。
主當(dāng)文皇,臣當(dāng)蔡梁。
天下貞觀,佛氏以光。
光光三藏,是護(hù)是付。
付得其人,經(jīng)綸彬彬。
梵語華言,胡漢相宣。
臺(tái)臣筆受,御膝前席。
積翠飛花,恩光奕奕。
太宗序教,天皇述圣。
揚(yáng)于王庭,百辟流詠。
三藏慰喜,靈祇介祉。
蔑彼滕什,曾無此事。
我功成矣,我名遂矣。
脫屣玉華,升神睹史。
發(fā)棺開殮,天香馥馥。
地位殊分,神人是卜。
中南地高,樊川氣清。
修塔者誰,林公是營。
門人令撿,實(shí)尸其事。
銘勒塔旁,撿真法子。
楓葉深紅秋色多,石門西日一竿斜。
霜濃略彴雙鞋冷,半日淹留慧遠(yuǎn)家。
香爐寺聯(lián) 晚清 · 田金楠
對聯(lián)
卷石兀然,也說從太華分來,遙指天外三峰,入想非想;
浮生幻耳,即此是內(nèi)翰坐處,要知和尚四大,似空不空。
集目鄢陵愧不才,藥師勤注碧筒杯(洗眼用碧琉璃杯。)。
東門疾自先賢繼,龍樹方頻治劑催。
空里千花生定幻,道言五色眩為災(zāi)。
淵魚察遍關(guān)何事,回向嵩南面壁來。
清泰庵即景(庵在城內(nèi)東北隅) 清末近現(xiàn)代初 · 何威鳳
七言律詩
彎彎曲徑倒顛行,清泰庵前品物亨。
一樹石榴垂紫菌,滿院苞谷帶紅纓。
門前黃犬能招客,河里青蛙亂打更。
偶然瞧見月初上,齋粑豆腐不勝情。
《輯稿》卷十三:右?guī)麨榭蛷d,顏曰“話樨禪處”,何翰伯威鳳書山谷句為聯(lián),曰:“高居大士是龍象,草堂丈人非熊羆?!庇?guī)麨樗律嫣茫悠渲?。禪房花木,備臻幽雅。額曰“啖芋軒”,亦翰伯書,并有跋語曰:“白衣山人在衡岳寺食懶殘煨芋,卒應(yīng)十年宰相之言。懶殘高行僧,殆異鄴侯仙骨矣。余盤桓此寺,食芋不知斗數(shù),未知和尚作何語云?獨(dú)嘗懷疇昔夢至梵剎,共諸羅漢食一物,如薯芋,仿佛甚甘美。吾師桂林韋伯謙先生闖至,謂:爾亦來此耶?此生平第一奇夢,亦與啖芋有緣否?”聯(lián)曰:“且為小園盛紅粟,難得閑人話白云。”翰伯孝廉,筆力近顏、柳,姿態(tài)則近張猛龍。其額其聯(lián),人爭寶重,不獨(dú)寺僧為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