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了性

相關人物:共 18 位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道嵩者。
伍姓。
溫州樂清人。
受業(yè)于東庵。
放蕩不羈。
人目為嵩顛。
偶二水牯斗于路。
人莫敢近。
嵩直前。
兩持其角。
呼其名諭之。
牛解而去。
嘗有飯僧者。
欲召嵩。
潛書其名。
焚之中庭。
翼旦嵩至。
眾咸以其自來。
主人言始異之。
后亦坐脫。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清順,字怡然。神宗熙寧間居杭州西湖北山(《咸淳臨安志》卷七○)。王安石愛其詩,蘇軾晚年亦與之唱和,事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二三。今錄詩五首。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師(可久禪師)友清順。亦錢塘人。字怡然。詩與師齊名。而操行亦同。石林葉夢得曰。熙寧間。有清順可久二人。其所居皆湖山勝處。而清約介靜。不妄與人交。無大故不至城。士大夫。多往就見。時有饋之米者。所取不過數升。以瓶貯幾上。日取二三合食之。雖蔬茹。亦不嘗有。故人尤重之。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清順,宋至道中,知州事魏庠奏改虎邱律寺為云巖禪寺,迎清順主之。
虎邱自竺道壹、道生以來,主法席者多崇義解,至清始啟禪派,故后學奉清為鼻祖云。
又子英,字覺印,姓懷氏,錢塘人。
在母孕時,惡聞膻腥。
生質既異,不伍凡童。
年十五,從長老希言出家,又五年受具游方。
一夕,夢白衣大士注琉璃瓶水與飲,若甘露灌頂,自是豁然,遂得法于圓通秀公。
坐大法會者九,云巖其最后也。
英頎秀深靜,須發(fā)長數寸,目光炯然,如古圖中老僧在巖壁者,與人言不離忠孝慈順,開悟來學,隨其根性利鈍淺深,示以津梁,故人人歸信而名亦高。
說法三十馀年,得度二百五十馀人。
政和七年七月十四日卒,葬于虎邱東庵,開封府司士曹事何安中為撰塔銘。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有需,俗姓陳,莆田(今屬福建)人。
始居雪峰東庵,創(chuàng)萬安院于何巖。
部使者陳覺民延住福州鼓山。
后與陳易同隱于石門。
清乾隆《仙游縣志》卷四五有傳。
今錄詩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有需者。生莆田陳氏。亦得法于乾公。隱何巖南湖。懇田自食。學者漸至。隨時開導之。部使者陳覺民。聞其名。以禮延至福州鼓山。繼住雪峰。有二會語。為時傳誦。師接物應緣。皆人所強。不得已就之。非所愿也。后辭眾。結草庵于石門。作歌見志。其詞曰。吾結草庵蔡溪側。四顧峰巒皆峭壁。石門千仞鎖天津。來者欲登那措足。住此庵中是何緣。不詩不頌亦不禪。饑來苦菜和根煮。疊石為床困即眠。日照諸峰因驀驀。負暄孤坐情何適。馴伏珍禽趁不飛。猿猱捫我衣中虱。閑支瘦筇六七尺。山行野步扶危力。披云入草不辭勢。逢人打破脩行窟?;蛲K苫蜃lo聽溪泉漱鳴玉。源深洞邃來不休。聲聲奏盡無生曲。雜羽流商誰辯的。五音六律徒敲擊。有時乘興上高峰。大笑狂歌天地窄。初陳聘君易在京師。謁乾公。問乃鄉(xiāng)里尊宿。何人可親。公曰。子歸見需足矣。至是。與師偕隱石門。樂道終身焉。
黃彥遠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撫州金溪人,字思邈。
徽宗政和二年進士。
為平江府教授,值方臘兵逼邑境,官吏宵遁,彥遠率士民城守。
調吉水令,歸隱東庵。
有《五經指南》、《運氣要覽》、《東庵文集》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綿州人,俗姓雍,自號真歇。年十八,試《法華經》得度,住成都大慈寺習經論。嗣丹霞淳禪師。后抵長蘆,謁見祖照,一語投契,命為侍者。高宗建炎末,徙溫州龍翔寺。計九坐道場,四膺詔命。卒謚悟空禪師。
全宋詩
釋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號真歇,俗姓雍,左綿安昌(今四川安縣東北)人。
十一歲依圣果寺清俊出家,業(yè)《法華經》,十八歲得度,住成都大慈。
后投鄧州丹霞山子淳禪師,悟道。
北游五臺,已而至開封,禪講名席俱扣摭之。
沿汴水抵長蘆,為祖照道和禪師延為侍者。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為第一座。
五年夏,開堂嗣法。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
四年,為雁蕩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請,入院。
紹興五年(一一三五),退居東庵。
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山廣利寺。
七年,詔住蔣山。
八年,主溫州龍翔、興慶二院。
十五年,住臨安徑山。
二十年,歸真州長蘆。
二十一年,詔主崇先顯孝禪院,十月卒,年六十四。
謚悟空禪師。
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禪師法嗣。
有宋德初等編《真歇清了禪師語錄》二卷,收入《續(xù)藏經》。
事見《語錄》附宋正覺撰《崇先真歇了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九、《五燈會元》卷一四有傳。
 清了詩,以見于《真歇清了禪師語錄》卷上《真州長蘆了和尚劫外錄》者編為一卷,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綿州(治今四川綿陽)人,自號真歇。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試《法華》得度,尋棄親而力禪。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禪師得悟。歷游名剎,遂嗣長蘆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龍翔、興慶、徑山諸寺,病歸長蘆。慈寧太后自金還,建崇先顯孝寺,詔清了為開山第一世。紹興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敕謚悟空禪師。有《真歇清了禪師語錄》二卷,今存。見《崇先真歇清了禪師塔銘》(《語錄》附錄),《嘉泰普燈錄》卷九,《補續(xù)高僧傳》卷九,《釋氏疑年錄》卷六。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清了。號真歇。蜀左綿安昌雍氏子。兒時抱入寺。見佛喜動顏色。十一歲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又七年試法華得度。登講場習經論。能會大意。尋棄而力禪。傲然挾拄杖以行。途次道俗遮留。皆掉首不顧曰。鹍鵬時節(jié)可草草耶。出川徑造丹霞淳禪師。霞問。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師擬進語。霞與一掌。師豁然開悟。翊日。霞為上堂當眾。詰其證詣。猶珠影隨。如谷響答。蓋洞徹源底也。后游五臺。之京師。浮汴抵長蘆。謁祖照。祖照座下。龍象萬指。其中多英俊。師至。一語投機。延為侍者。未幾。舉首座。分座說法。一眾大驚。宣和二年。照以病退院。法座無主。夜夢人告曰。代師者蜀僧也。既窹疑之曰。佛果耶。佛眼耶。竟虛席二年。及經制使陳公至。儗補處乃首座也。即受請登座。為淳和尚燒香。照病中嘆曰。夢固云爾。吾求之遠也。照遷化。師執(zhí)喪盡禮。時江潮損田。秋虛無穫。眾遂絕糧。師躬行乞食。施者聞而風至。供億山積。不知所從。日撾鼓升堂。誨人無倦。大扇宗風。建炎二年。退院絕錢塘。過梅嶺禮大士跡。海濱漁戶七百馀家。聞師至。皆毀網棄所業(yè)。其化物如此。天臺守。三以國清致。不赴而赴雪峰。既被旨。遷明之育王。又遷溫之龍翔興慶二院。乞就閑。不許。移住臨安徑山。留五年。病歸長蘆。慈寧太后還自金。建崇先顯孝寺于皋亭之麓。詔師為開山第一世。以疾辭。不可辭。遂入院。冒暑而行?;家嫔?。猶升座說法。太后親臨。垂箔傾聽。出內帑修水陸大會。師疾弗瘳。中使絡繹候問。師從容稱謝。須臾呼首座曰。吾今行矣。于是瞑目。跏趺而逝。慈寧宮。降香賜祭。卜寺西桃花塢。建塔以瘞全身。送者萬人。痛心隕涕。皆有祖花彫零。禪林寒瘁之嘆。敕謚悟空禪師。靜照之塔。師儀相頎長。眉目疏秀。神宇靜深。量容機活。道無前而遜無后有。無外而虛無中。故人從其化。不自知也。圭竹庵。初住雁宕能仁。法緣未熟。師時在江心。特過江迎歸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翕然歸敬。任大法。不以門戶封溝。誠為祖域英標。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真歇拜竹庵。與照覺迎羅漢。但知弘道。不知為我。古人道德忠厚之至。此風絕響矣。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二
真歇禪師。諱清了。蜀之左綿安昌雍氏子也。生有慧根。眉目疏秀。神宇靜深。見佛則欣戀不舍。年十一。依圣果寺俊僧受業(yè)。又七歲試法華經得度。具戒聽講。玄解經論。以為言說終非究竟。出峽直抵沔漢??鄣は甲哟径U師。淳問。如何是空劫時自己。師擬對。淳掌之。師契旨。翌日淳上堂曰。日照孤峰翠。月臨溪水寒。祖師玄妙訣。莫向寸心安。師趨進曰。今日瞞某甲不得也。曰。試舉看。師良久。淳曰。將謂你瞥地。師便出。輒北游五臺京汴。南抵儀真。謁長蘆祖照。一語契合。命為侍者。踰載分座。照常以老疾擬閑退。夢人告曰。蜀僧可代。照未決。蜀僧為誰。至宣和壬寅。照病篤?;惺∏白?。蜀僧即了首座也。乃囑經使陳公。請了繼席。長蘆開法。以香酬丹霞淳。語曰。我于丹霞先師一掌下。伎倆俱盡。覓個開口處不可得。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徹底漢么。若無。銜鐵負鞍。各自著便。于是洞宗大振。禪流如歸。亦多照公遜席之力也。及照歿。師以父禮行喪事。亦宜矣。師居七載。建炎二年戊申。南游普陀。以漚和機。引導海山。七百馀家皆棄網業(yè)。庚戌應天臺國清寺。尋受閩之雪峰。紹興五年丙寅。奉旨補明州育王寺。育王院務曠販。不易承理。因遞代逋負幾二十萬貫。咸為師憂。而師居未幾間。償舊逋負十有八九矣。戊午詔遷蔣山。疾辭不赴。明年朝旨以溫之龍翔興慶二院。合一禪林。詔師主之。僧集如云。齋粥不繼。朝以法田千畝賜之。又詔主雙徑。慈寧太后建崇先寺居師。賜金襕銀絹法物。隆渥殊甚。師以為可作歸休計。上堂。轉功就位。是向去底人。玉韞荊山貴。轉位就功。是卻來底人。紅爐片雪春。功位俱轉。通身不滯。撒手無依。石女夜登機。密室無人掃。正恁么時。絕氣息一句。作么生相委。良久云。歸根風墮葉。照盡月潭空。尋示疾。中使問候。師從容敘謝。乃呼首座曰。吾行矣。跏趺瞑目而逝。時紹興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越世六十有二。坐四十五夏。凡七處說法。五承紫泥之詔。得度弟子四百。嗣法者宗玨等三十馀人。所編語錄二集若干卷。行世。其語曰。窮微喪本。體妙失宗。一句截流。玄淵及盡。是以金針密處。不露光芒。玉線通時。潛舒異彩。雖然如是。猶是交互雙明。且道巧拙不到。作么生相委。良久云。云蘿秀處青陰合。巖樹高低翠鎖深。師之語句精妙。約類如此。僧問。不落風彩還許轉身也無。師曰。石女行處不同功。曰向上事作么生。師曰。妙在一漚前。豈容千圣眼。僧禮拜。師曰。秖恐不恁么。師一日入廚看煮面次。忽桶疧脫。眾皆失聲曰??上гS。師曰。桶底脫自合歡喜。因甚煩惱。曰和尚即得。師曰。灼然可惜許一桶面。臨機勘辨。約類如此。 贊曰。師初于丹霞掌下。洞徹根源。便乃遨游南北衡抗。時機不無離師太早之譏。殊未知真龍不借涓滴。而能霖霈九天。豈與點額鈍鱗同日量論哉。況師夙承弘愿。以英偉之操。深明的旨。宜請假觀方。非分外也。不期際長蘆推代之風云。卒爾廣澤。宜矣。故曰。得時而動。則功成百世。其師之謂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號東山,俗姓陳,福州(今屬福建)人。
年十四出家,初學于圓悟、六祖,后至疏山,為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禪師法嗣。
高宗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住福州雪峰禪院,次年退歸東庵。
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五燈會元》卷一八、《東山慧空禪師語錄跋》)。
有《東山慧空禪師語錄》、《雪峰空和尚外集》傳世。
 釋慧空詩,以續(xù)藏經本《東山慧空禪師語錄跋》及日本舊刻《雪峰空和尚外集》(今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編為二卷。
全宋文·卷四一二○
慧空(一○九六——一一五八),一作惠空,號東山,福州(治今福建福州)人,俗姓陳氏。少時出家,曾參克勤于南康軍云居寺,尋往江西云門庵。后避寇至韶州曹溪,復趨臨川疏山,返閩寓古田秀峰。晚師泐潭善清,遂為其法嗣。紹興二十三年,應福建路安撫使張宗元之請,開法福州雪峰東山寺,凈侶奔湊。紹興二十八年卒,年六十三?;劭胀ㄊ赖?,能詩文,士大夫樂與之游。著有《雪峰空和尚外集》、《東山慧空禪師語錄》(存)。見《東山空傳》(《雪峰空和尚外集》卷首),《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5—1192 【介紹】: 宋僧。滁州全椒人,俗姓吳。法號足庵。兒時即喜佛書。嗣長蘆青了禪師,后參宗玨法緒,繼其任住明州雪竇寺。
全宋詩
釋智鑒(一一○五~一一九二),號足庵,俗姓吳。滁州全椒(今屬安徽)人。初依長蘆真歇了禪師,后為大休宗玨禪師器重,住明州雪竇寺。光宗紹熙三年卒,年八十八。為青原下十五世,天童大休宗玨禪師法嗣。事見《攻愧集》卷一一○《雪竇足庵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七、《五燈會元》卷一四、《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槜李詩系·卷三十
智鑒,滁州人。元祐時僧長。依真歇于長蘆。大休首眾即器之。后遁象山,百怪不能惑。復住雪竇,嘗居嘉興梅溪,有詩。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智鑒。
滁之全椒人。
生吳氏。
自兒時。
已喜佛書。
每以白紙為經。
跏趺端坐誦之。
聲瑯瑯動人。
母嘗與洗手瘍。
戲問。
是甚么手。
對曰。
佛手。
視母大笑。
俄二親俱喪。
依長蘆真歇。
了出家厲精。
脅不至席者數年。
時大休玨公。
為首座。
指為法器。
從道法師領戒。
入象山之鄭行山。
縛茆而居。
山當海岸孤絕處多妖怪。
師吊影其間百怪不能惑。
地高無水。
禱曰。
吾辦道來此。
神其惠我泉。
因鋤小坎。
移時而水溢。
食不繼啖。
松柏以療饑。
嘗深夜打坐。
聞庵后巖石震響。
如斗擊。
旦起視之。
有巨石飛墜。
越庵而立于門并庵。
大木無不摧拉。
而庵獨無恙。
一日有巨蟒入庵。
矯首怒視。
越數日。
復旋繞于床。
師不顧而去。
變怪百出。
師舉不為動徐亦帖然。
一夕深定中。
豁然開悟。
身心世界。
洞如琉璃。
自念云。
威音王已前。
無師自證。
威音王已后。
無師自證者。
皆天魔外道。
遂下山。
見延壽然曰。
日來肚大無物可餐。
庵小無床可臥。
若能與食展庵則住。
不然則去。
然與師反覆問答。
不能屈。
因叩其所得。
呈一頌。
然喜曰。
鑒公徹也。
復航海。
見大休于岳林。
試其機辯無礙。
嘆曰。
佛祖不奈爾何。
因為行乞。
擔二布囊。
隨得即受。
備歷艱勤。
人所不堪。
翠山宗白頭。
謂師曰。
為眾竭力。
不無其勞。
師云。
須知有不勞者。
宗曰。
尊貴位中收不得時如何。
師云。
觸處相逢不相識。
宗曰。
猶是途中賓主。
如何是主中主。
師云。
丙丁吹滅火。
宗以手掩師口。
師拂其袖。
宗遷雪竇。
挽師偕行。
荷負眾事。
時法堂新飾。
命師普說。
宗竊聽。
嘆曰。
吾生有耳。
未嘗聞也。
出世為大休燒香。
前后六坐道場。
皆王公大人推引。
紹熙二年。
謝事止于雪竇之東庵
明年七月。
示恙。
戒弟子曰。
吾行矣。
送終須務簡約。
勿素服哀慟。
言訖而逝。
閱世八十八。
坐夏五十三。
塔全身于山之左。
師天資樸厚。
見地穩(wěn)密。
操履苦硬。
至死不少變。
具大辯才。
浩瀚無際。
叩之滾滾無倦。
受施山積。
悉為公費。
故六主廢剎。
積逋動數千緡。
不過期月。
而百務一新。
目其所榻。
則丈室蕭然懸磬也。
加以精誠所感。
禱雨晹。
救疾苦。
其應如響。
神祠烹宰。
輒為易以素饌。
有藏其須發(fā)而得舍利者。
此皆世俗所創(chuàng)見。
師不欲人言之。
以為非此道之極致。
使其有之。
皆亦師之馀也。
師道聲震海內。
而跡曾不越四明之境。
故自號足庵云。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慧空(一一○六~一一七四),號中庵,俗姓蔡,贛州贛縣(今江西贛州市西南)人。
年三十六投本郡觀音寺落發(fā)。
往依仰山祖禪師有省。
次參翠巖廣照燈禪師。
辭謁大慧宗杲于徑山,宿疑盡去。
又見鼓山圭、凈眾岳,皆蒙印可。
后抵教忠晦庵彌光禪師,聞舉女子出定話,擬踵門,忽大悟。
高宗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彌光移住龜山,命繼席。
后遷大安及崇福。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謝事,寓雪峰東庵洋嶼云門。
六年,應知泉州王十朋之請,居泉州法石寺。
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
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彌光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今錄詩十一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1—1203 【介紹】: 宋僧。
臨江軍新喻人,俗姓彭。
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諸地寶寺求法。
孝宗淳熙三年,詔居臨安靈隱。
召對論佛法,稱旨,留宿內觀堂,賜號佛照,因進《宗門直指》一篇。
寧宗慶元元年,歸老東庵
嘉泰間別眾書偈,坐寂而逝。
謚普惠宗覺禪師。
全宋詩
釋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賜號佛照,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東山光化寺吉禪師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禪師南遷,望見而慕之。后二年,謁月庵果、應庵華、百丈震等,終不自肯。二十六年,聞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徹。杲歸徑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鴻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對。淳熙七年(一一八○),歸老育王廣利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徑山。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還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普慧宗覺大禪師。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有《語錄》傳世,見《續(xù)藏經》所收《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禪師奏對錄》、《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語》。《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學,成年始出家,遍訪名師,得大徹悟,名公貴卿多從之游。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熙三年召住靈隱寺,應對稱旨,賜號佛照禪師。丐閒山林,處以育王,紹熙中改蒞徑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賜謚普慧宗覺大禪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圓鑒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德光賜號佛照。
臨江軍彭氏子也。
志學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發(fā)受具。
一日入室吉問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
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復登方丈請曰。
昨蒙和尚垂問。
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
望乞慈悲指示。
吉乃震威喝曰。
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
拈棒劈脊打出。
于是有省。
次謁月庵杲應庵華百丈震。
皆無所入。
適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
四海英才鱗集。
光亦造焉入室。
大慧舉竹篦問曰。
喚作竹篦則觸。
不喚作竹篦則背。
不得下語不得無語。
光擬對。
大慧便棒。
光豁然大悟。
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
一日召問對答稱旨。
留宿內觀堂。
后示寂。
塔全身于東庵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德光。
臨江彭氏子。
彭氏故舊族。
母袁。
夢異僧入室。
驚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積德。
此子必光吾門。
因是命名。
九歲值寇擾。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應大師伯華善相曰。
是子。
伏犀貫頂。
出家必作法門梁棟。
俄失恃怙歸伯氏。
年二十一。
聞人誦金剛經。
有省。
自伯母曰。
適聞誦經。
身心歡喜。
世間萬事。
真如幻夢。
兒愿出家。
即散家貲與其族。
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攜之入閩。
語師曰。
是行。
為子擇所依。
東禪月庵果公。
具衲僧眼。
子依之。
時復有吾足矣。
見月庵。
機語相契。
是時老宿。
多集閩中。
如妙湛佛心圓覺。
望重叢林。
師無不參叩。
遍歷五十馀員善知識。
最后見大惠于育王。
為舉竹篦話。
師儗對。
痛棒隨之。
遂大悟。
從前所得。
為之冰釋。
惠曰。
爾這回始徹也。
說偈以頂相付之。
隨過蔣山。
謁應庵。
庵稱賞不已。
謂人曰。
光兄插翅虎。
吾當避之。
乾道丁亥。
住臺之鴻福。
徙光孝。
臺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聞師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靈隱。
入對選德殿。
問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別。
對曰。
直下無第二人。
曰。
如是則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對曰。
成一切性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又問。
釋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對曰。
將謂陛下忘卻。
上悅。
賜號佛照禪師。
自是召見無虛歲。
至留內觀堂。
五宿而出。
恩遇異常。
紹熙改元。
孝宗御重華宮。
稱壽皇。
而徑山命下。
師力辭。
壽皇曰。
欲頻相見耳。
何以辭為。
慶元初。
請老許歸育王。
師之在內觀堂也。
上時乘小輦過堂。
至則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歡如平生。
宣賜金玉器用繒?。
計緡三萬馀。
及王臣長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贍眾之田。
國史陸游。
詳記其事。
自創(chuàng)數椽。
東庵。
掩關自娛。
以休世焉。
以嘉泰癸亥三月。
告眾曰吾世緣將盡。
未幾問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對曰然。
即索紙作遺書。
與平昔所厚者。
集眾敘別。
皆法門之旨要。
無半語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書云。
八十三年。
彌天罪過。
末后殷勤。
盡情說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臘六十。
謚普慧宗覺大禪師。
塔曰圓鑒。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師。
唯妙喜老子。
得人為多。
開堂說法。
顯然為天人師者。
不下數十人。
然皆不數傳寂寂矣。
能使道脈長永。
枝葉繁茂。
不忝師門傳受。
唯師一人而已。
古稱妙喜。
能大圓悟之門。
愚謂。
妙喜之得師。
猶圓悟之得妙喜。
續(xù)燈舉妙喜之嗣。
契悟廣大者。
九人。
師不與焉。
已失其鑒。
至謂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開法。
俾法嗣廣布。
然則師豈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彭氏子也。
志學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發(fā),受具。
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
”光罔措,通夕不寐。
次日復登方丈,請曰:“昨蒙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
”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
”拈棒劈脊一擊。
于是有省。
次謁月庵杲、應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
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
”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
侍久之。
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觀堂。
后示寂,塔于東庵。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政言。許州長社人。姓王氏。九歲事資福院凈良長老。為師執(zhí)役。且十年辭良。游教庠。時浩公僧錄。居南京。講唯識論。言。往謁之。決擇性相。造理深至。浩公心醉焉。因命代演。聲稱隆起。講座方倚為重。遂改趨而縛禪。坐靜于嵩山龍?zhí)丁S旨慈曛葑显品褰Y茆。未有所入。聞慈照禪師唱道香山。乃往投之。慈照。舉金剛云如來者。即諸法如義。汝如何會。因忽有省。曰。諸緣不壞兮性無滅。云散長空兮天皎月。慈照可之。言終不自肯。走中都。見廣慧。廣慧命掌記室。久之始帖然。出世住仰天山。遷益都義安院。暨鄭州之普照。河南之法云。與天潭柘之龍泉。皆駐化之地。所至法音弘流。沾被如響。其舉揚宗旨。脫落窠臼。如鶻起長空。駿騰平野。奔逸絕塵。難為覯附。制頌古拈古各百篇。金剛經證道歌有。注金臺有。錄真心有。說皆行于世。且能以游戲馀力。崇飾伽藍。具有成績可考。又異乎枯槁寂莫。置事物于度外。為禪者也。老于穎濱之釣臺。以大定乙巳年。入寂。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六
釋政言,姓王氏,長社人。
九歲詣資福院凈良祝發(fā),受具戒后,參香山慈照。
嘗入丈室請益,慈照曰:“諸法如意,即諸如來。
”政于言下有省,即說偈:“諸緣不壞,了性無滅。
云散長空,碧天皎月。
”照可之。
后至中都,參竹林廣慧通理。
既而梁園大長公主暨東京留守曹王請住潭柘龍泉寺,遂繼惠公法席三歲。
制頌古、拈古各百篇,注《禪說金剛歌》,又著《金臺錄》、《真心真說》、《脩行十法門》皆行于世,后大定間說偈而化。
共 1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