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煦

相關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9—1085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徙居開封,字禹玉。仁宗慶歷二年進士。歷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等。神宗熙寧三年,拜參知政事。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歷仕三朝,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冊,多出其手。自執(zhí)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嘗監(jiān)修《兩朝國史》,書成奏進。卒謚文恭。有《華陽集》。
全宋詩
王圭(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華陽(今四川成都)人。
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
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
累官知制誥,翰林學士,知開封府,侍讀學士。
神宗熙寧三年(一○七○),拜參知政事。
九我,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哲宗即位,封岐國公,卒于位。
謚文恭。
圭仕英宗、神宗、哲宗三朝,以文章致位通顯。
有集百卷,已佚。
清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輯成《華陽集》六十卷,附錄十卷。
武英殿聚珍版印時,刪編為四十卷。
事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上集卷八葉清臣撰《王文恭圭神道碑》,《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王圭詩,以武英殿聚珍版《華陽集》(其中詩六卷)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
另輯得集外詩,編為第七卷。
全宋文·卷一一二○
王圭(一○一九——一○八五),字禹玉,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慶歷二年,舉進士甲科,通判揚州。召直集賢院,為鹽鐵判官、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知審官院,為翰林學士、知開封府。神宗即位,遷學士承旨。熙寧三年,拜參知政事。九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元豐五年,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八年,封岐國公。是年五月,卒于位,年六十七。贈太師,謚曰文恭。圭在相位無所建明,然其文閎侈瑰麗,自成一家。典內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策,多出其手,詞林稱之。嘗監(jiān)修《兩朝國史》、《國朝會要》。有《華陽集》一百卷。《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094 【介紹】: 宋建昌人,字溫伯。
曾以字為名,別字圣求。
仁宗皇祐間進士。
神宗熙寧中,歷編修中書條例、知制誥、御史中丞、翰林學士。
有文名,一時制作,獨倚其力。
哲宗立,一夕草制二十二。
進翰林學士承旨,撰《神宗實錄》。
為梁燾所劾,出知亳州。
哲宗親政,首陳紹述之說,拜尚書左丞。
全宋詩
鄧潤甫(一○二七~一○九四),字溫伯,曾以字行,別字圣求,建昌(今江西永修西北)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江西詩徵》卷七),為上饒尉、武昌令。神宗熙寧中,除集賢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諫院、知制誥。擢御史中丞,遷翰林學士。落職知撫州。元豐二年(一○七九),移杭州。四年,徙知成都府(《乾道臨安志》卷三)。哲宗立,進翰林學士承旨,修撰《神宗實錄》,為吏部尚書。出知亳州、蔡州,移知永興軍。元祐末,為兵部尚書。紹圣元年,拜尚書左丞,卒,年六十八?!?a target='_blank'>東都事略》卷九六、《宋史》卷三四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一五七八
鄧潤甫(一〇二七——一〇九四),字溫伯,嘗避諱以字為名,別字圣求,后皆復之。建昌南城(今江西南城)人?;实v進士,歷上饒尉、武昌令。熙寧中,為編修中書條例、檢正中書戶房事,除集賢校理、直舍人院,改知諫院、知制誥,擢御史中丞。遷翰林學士,為蔡確所陷,落職知撫州,移杭州、成都府,召復翰林學士。哲宗立,進翰林承旨,修撰《神宗實錄》,為吏部尚書。出知亳州,復召為承旨,除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出知蔡州,移永興軍。元祐末,以兵部尚書召。紹圣初,拜尚書左丞,無何暴卒,年六十八,謚安惠?!?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1 【介紹】: 宋蘇州吳縣人,字堯夫。
范仲淹次子。
仁宗皇祐元年進士。
嘗從胡瑗、孫復學。
父沒始出仕,知襄城縣。
累官侍御史、同知諫院。
言王安石變法妨民,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以新法不便,戒州縣未得遽行。
哲宗立,除給事中。
元祐元年,同知樞密院事。
后拜相。
哲宗親政,累貶永州安置。
徽宗立,連除觀文殿大學士,促入覲,以目疾乞歸。
卒謚忠宣。
有《范忠宣公集》。
全宋詩
范純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堯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早年以父蔭為太常寺太祝,舉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均因侍父不仕。父卒,初知襄城縣,移許州觀察判官、知襄邑縣。英宗治平元年(一○六四)擢江東轉運判官,召為殿中侍御史。因“濮議”事出通判安州,改知蘄州。神宗即位,召為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因忤王安石,出知河中府,移知慶州、信陽軍、齊州。請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復知慶州,未幾,召為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哲宗親政,用章惇為相,遂堅辭執(zhí)政,出知潁昌府。后因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永州安置?;兆诩次?,分司南京、鄧州居住。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有《范忠宣集》二十卷、《彈事》五卷、《國論》五卷、《言行錄》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今存文集二十卷,奏議二卷,遺文一卷。事見《曲阜集》卷三《范忠宣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一四有傳?!》都內试?,以清康熙四十六年(一七○七)歲寒堂刊《范忠宣集》(其中詩五卷)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閣本)、元刊明修本。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四五
范純仁(一○二七——一一○一),字堯夫,蘇州(治今江蘇蘇州)人,仲淹次子。皇祐元年進士,父死乃出仕,以秘書省著作佐郎知汝州襄城縣,簽書許州觀察判官事、知襄邑縣。治平元年為江東轉運判官,擢殿中侍御史,屢奏不當追尊濮王,遂出通判安州,改蘄州,歷京西提點刑獄,京西、陜西轉運副使。召拜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加直集賢院、同修起居注,改判國子監(jiān)。因反對王安石變法,語多激切,出知河中府,徙成都路轉運使,左遷知利州、慶州,黜知信陽軍,移齊州。乞罷,提舉西京留司御史臺,再知河中。哲宗立,復知慶州,召除給事中,進吏部尚書、同知樞密院事。元祐三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明年出知潁昌府,踰年知太原府,徙河南。八年,召復拜右仆射,再出知潁昌府,忤章惇意,累貶永州安置?;兆诹ⅲ瑲w許養(yǎng)疾。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七十五,謚忠宣。著有《彈事》五卷、《國論》五卷、文集二十卷。見曾肇《范忠宣公墓志銘》(《曲阜集》卷三),《宋史》卷三一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097 【介紹】: 宋京兆藍田人,字微仲。呂大忠弟。仁宗皇祐初進士。調馮翊主簿,改永壽令。英宗即位,為太常博士,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諫英宗勿追崇濮王。神宗時除知制誥,坐環(huán)慶兵變,降知臨江軍。元豐初徙永興軍,時用兵西夏,大防調度有方,務在寬民。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遷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元祐三年,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與范純仁等同掌國政,凡八年。紹圣中,以黨論累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卒謚正憫。有《呂汲公文錄》、《韓吏部文公集年譜》等。
全宋詩
呂大防(一○二七~一○九七),字微仲,藍田(今屬陜西)人。
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清雍正《陜西通志》卷三○)。
調馮翊主簿、知永壽、青城縣,入權鹽鐵判官。
英宗即位,改太常博士、監(jiān)察御史里行。
神宗熙寧元年(一○六八),知泗州。
召直舍人院,除知制誥。
四年,知延州,以事落知制誥,以太常博士知臨江軍,徙華州、秦州。
元豐初,徙永興。
數(shù)年,知成都。
哲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權開封府。
元祐元年(一○八六),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封汲郡公。
三年,超拜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哲宗親政,以黨籍,奪學士,知隨州,貶秘書監(jiān),分司南京。
紹圣四年,再貶舒州團練副使,循州安置,至虔州信豐病卒,年七十一。
謚正憫。
宋史》卷三四○、《東都事略》卷八九有傳。
今錄詩六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7—1103 【介紹】: 宋成都人,字元鈞,號凈德。仁宗皇祐間進士。神宗熙寧三年舉制科,對策枚數(shù)王安石新法之過,出通判蜀州。哲宗元祐初,擢殿中侍御史,首上邪正之辨,劾新黨蔡確、韓縝、張璪、章惇等。累遷中書舍人,進給事中。哲宗親政,知陳州。坐元祐黨奪職,責衡州居住。徽宗立,復集賢殿修撰、知梓州,致仕。有《凈德集》。
全宋詩
呂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鈞,叫凈德,眉州彭山(今屬四川)人(《全蜀藝文志》卷五三《呂氏族譜》)。
仁宗皇祐進士,官銅梁、壽陽令,太原府判官。
神宗熙寧三年(一○七○)又舉制科,改蜀州通判,遷知彭州。
因反對榷茶,貶監(jiān)懷安商稅。
哲宗即位,起知廣安軍,召為司門郎中,擢殿中侍御史,遷左司諫。
元祐二年(一○八七),涉洛蜀黨爭,出為梓州、成都路轉運副使。
七年,復入為起居舍人,遷中書舍人,進給事中。
哲宗親政,出知陳州,徙河陽、潞州。
紹圣三年(一○九六)坐元祐黨籍謫提舉潭州南岳廟。
徽宗即位,起知梓州。
崇寧元年(一一○二)致仕(《凈德集》馬騏序)。
著有《呂陶集》六十卷(《宋史·藝文志》),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凈德集》三十八卷。
宋史》卷三四六、《東都事略》卷九七有傳。
 呂陶詩,以武英殿珍版《凈德集》為底本,參校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閣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
三本收詩數(shù)量稍有不同,以文淵閣本收詩最少,錯訛較多。
新輯得的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五八九
呂陶(一○二八——一一○四),字元鈞,號凈德,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实v五年進士,調銅梁令,知太原壽陽縣,府帥唐介辟為簽書判官。熙寧三年應制舉,對策枚數(shù)新法之過,雖入等,才通判蜀州。改知彭州。十年,屢上書言禁榷蜀茶之弊,責監(jiān)懷州商稅。起知廣安軍,召為司門郎中。元祐元年,擢殿中侍御史。二年,因與蘇軾兄弟同賈易、朱光庭等爭論,被目為蜀黨。后出任梓州、成都府路轉運副使。七年,回朝任起居舍人,改中書舍人,進給事中。紹圣初,出知陳州,移潞州、梓州。后奪職分司、衡州居住,徽宗立,復集賢殿修撰、知梓州。崇寧元年致仕。是年秋被列入元祐黨人碑。三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凈德集》?!?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又參本集《乞別給致仕狀》及戴揚本《關于呂陶生卒年歲的辨誤》(載《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一九九六年第三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0—1097 【介紹】: 宋永靜軍東光人,字莘老。
仁宗嘉祐中進士。
以薦召試,補館閣???。
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疏反對新法,謫監(jiān)衡州鹽倉。
神宗元豐中除右司郎中,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劾新黨并罷常平、免役法。
拜尚書右丞,累遷右仆射。
以言官劾其援引私黨等,罷知鄆州。
哲宗親政,連貶新州安置。
有《忠肅集》。
全宋詩
劉摯(一○三○~一○九七),字莘老,永靜軍東光(今屬河北)人。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試南宮令,徙江陵觀察推官。
英宗治平中,以韓琦薦補館閣校勘。
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書論列新法不便,貶監(jiān)衡州鹽倉。
數(shù)年后,召入同知太常禮院。
元豐初,為開封府推官,遷右司郎中。
因建議執(zhí)政合廳辦事,被言者劾以他故,罷官歸鄉(xiāng)。
明年,起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
元祐六年(一○九一。
拜尚書右仆射。
摯性峭直,勇于去惡,旋為讒者羅織,出知鄆州,徙青州。
紹圣初哲宗親政,以元祐黨人累貶鼎州團練副使,新州安置。
四年,卒于貶所,年六十八。
有《忠肅集》四十卷,已佚。
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所錄,輯為二十卷,其中詩六卷。
宋史》卷三四○有傳。
 劉摯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王灝編《畿輔叢書》本(簡稱畿輔本)。
輯得之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一六六五
劉摯(一○三○——一○九八),字華老,永靜東光(今河北東光)人。
嘉祐四年進士,調試南宮令,治平中以韓琦薦召試館職,補館閣???。
熙寧四年遷監(jiān)察御史里行,屢上疏論列新法擾民,遂貶責監(jiān)衡州鹽倉。
元豐中,歷右司郎中,知滑州。
哲宗立,召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
元祐元年進尚書右丞。
后連進左丞,中書、門下侍郎,為朔黨領袖。
六年拜右儀射,旋為言官彈劾,出知鄆州。
哲宗親政,累貶新州安置,紹圣四年末卒于貶所。
著作有《忠肅集》等。
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102 【介紹】: 宋人,世居魏縣,徙安陽,字邦直。仁宗皇祐五年進士。神宗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撰河渠、律歷、選舉諸志。歷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哲宗時,累拜中書侍郎,恢復青苗、免役法,變元祐之政。后坐事罷知河南,又落職知真定府。徽宗立,入為門下侍郎,逾年罷知大名府。
全宋詩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屬河南)人。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遷晉州和川令。神宗時,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元豐四年(一○八一),拜吏部尚書。六年,遷尚書右丞。哲宗即位,轉尚書左丞?;兆诮ㄖ芯竾辏ㄒ灰弧鹨唬?,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有詩文一百卷,已佚。事見《雜肋集》卷六二《資政殿大學士李公行狀》,《宋史》卷三二八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
李清臣(一○三二——一一○二),字邦直,安陽(今河南安陽)人。
皇祐五年舉進士,調邢州司戶參軍、和川令。
治平二年試秘閣為第一,對策入等,以秘書郎簽書平江軍判官。
以歐陽修薦,得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
神宗器其才,召為兩朝國史編修官,同修起居注,進知制誥、翰林學士。
元豐中,自吏部尚書拜尚書右丞,哲宗立,轉左丞。
因反對廢除新法,罷知河陽,徙河南、永興等地。
哲宗親政,拜中書侍郎。
范純仁去位,清臣獨顓中書。
后坐事罷知河南,尋落職知真定府。
徽宗立,入為門下侍郎,尋出知大名府。
崇寧元年卒,年七十一。
贈金紫光祿大夫。
著有詩文一百卷、奏議三十卷、《平南事覽》二十卷、《吳書實錄》三卷、《真宗圣政記》一百五十卷、《政要》十卷、《仁宗觀文覽古圖記》十卷、《元豐土貢錄》二卷。
宋史》卷三二八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5—1106 【介紹】: 宋建州浦城人,寓居蘇州,字子厚。
仁宗嘉祐四年進士。
神宗熙寧初王安石秉政,擢為編修三司條例官。
察訪荊湖,用兵溪洞,拓境數(shù)百里,置沅州。
元豐二年參知政事。
坐事罷知蔡州,徙陳、定二州。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除知樞密院事。
與司馬光力辯免役法不可廢,為劉摯、蘇軾等所劾,黜知汝州。
哲宗親政,起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引用蔡卞、蔡京等,倡“紹述”之說,盡復青苗、免役諸法。
排擠元祐黨人,報復仇怨,株連甚眾。
又反對還西夏故地,斷絕歲賜,戰(zhàn)爭重興。
哲宗死,力阻議立徽宗。
及徽宗立,累貶舒州團練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湖州。
全宋詩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徙居蘇州。
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進士(《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九),恥名位于侄衡下,委敕而出。
再舉甲科,調知商洛縣。
神宗熙寧初,歷湖南、湖北察訪使,入為右正言、知制誥,直學士院,出知湖州。
十年(一○七七),入為翰林學士(宋《乾道臨安志》卷三),知審官院。
元豐三年(一○八○),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
四年,出知蔡、陳、定三州。
五年,召拜門下侍郎。
哲宗即位,知樞密院事,旋黜知汝州,提舉洞霄宮。
哲宗親政,起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
徽宗立,封申國公,為山陵使。
罷知越州,尋貶武昌軍節(jié)度副使,再貶雷州司戶參軍。
崇寧二年(一一○三),改舒州團練副使,睦州居住,徙越州,改湖州。
四年卒,年七十一。
政和三年(一一一三),追贈太師。
東都事略》卷九五、《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八、實錄《章丞相惇傳》、《宋史》卷四七一有傳。
今錄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九五
章惇(一○三五——一一○五),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
嘉祐二年舉進士,恥出侄衡下,四年再登甲科,調商洛令,與蘇軾游。
熙寧初,王安石用為編修三司條例官,經(jīng)制南北江群蠻,命為湖南、北察訪使。
召還,擢知制誥,直學士院、判軍器監(jiān)。
因言者論,出知湖州,徙杭州,入為翰林學士。
元豐三年,拜參知政事,罷知蔡州,歷陳、定二州,五年召拜門下侍郎。
哲宗即位,知樞密院事。
宣仁聽政,駁司馬光所更役法,黜知汝州。
哲宗親政,起惇為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復熙、豐之政,力排元祐黨人,報復仇怨,株連甚眾,天下怨憤。
徽宗初,罷知越州,尋貶武昌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徙睦州。
崇寧四年卒,年七十一。
著有《導洛通汴記》一卷(存)、《熙寧新定孝贈式》一五卷、《元符敕令格式》一三四卷。
見《宋史》卷四七一《奸臣傳》一,卷二○三、二○四《藝文志》二、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1—1098 【介紹】: 宋成都華陽人,字淳甫,一字夢得。
范鎮(zhèn)從孫。
仁宗嘉祐八年進士。
從司馬光修《資治通鑒》,書成,除秘書省正字。
哲宗立,除著作佐郎,充修《神宗實錄》檢討官,歷給事中、翰林學士。
哲宗親政,出知陜州。
紹圣初,言者論其所修《實錄》詆斥神宗,附會司馬光變更新法,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昭州別駕,永州安置。
卒謚正獻。
撰《唐鑒》,論述唐高祖至昭宣帝三百年間政治得失;又有《范太史集》。
全宋詩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作淳夫、純父),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初仕資州龍水令(本集《送七主簿赴龍水》),后從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居洛陽十二年(本集,初到玉堂)詩》。神宗元豐元年(一○七八),為秘書省正字。哲宗元祐元年(一○八六),除著作佐郎、修《神宗實錄》檢討,遷著作郎兼侍講。四年,拜右諫議大夫,遷給事中,兼國史院修撰,為禮部侍郎。六年,拜翰林學士,因叔百祿在中書,改侍講學士。八年,因反對章惇入相,以龍圖閣學士出知陜州。后以元祐黨籍連貶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昭州別駕,安置永州、賀州,又徙賓州、化州。元符個元年卒,年五十八。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追復龍圖閣學士,寧宗時謚正獻。有《唐鑒》二十四卷、《帝學》八卷,及《范太史集》五十五卷等?!睹急畟麋废录硪痪拧ⅰ?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范祖禹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為底本,酌校他書引錄。新輯集外詩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二一一五
范祖禹(一○四一——一○九八),字淳甫,一字夢得,成都華陽(今四川成都)人,范鎮(zhèn)從孫,百祿侄。嘉祐八年登進士甲科,授試校書郎、知資州龍水縣。熙寧三年,司馬光辟為同編修《資治通鑒》,隨光十五年(其中在洛陽十三年),有唐三百年叢目及長編,祖禹實掌之。元豐七年《通鑒》成,遷秘書省正字。歷右正言、著作佐郎、實錄院檢討官、著作郎兼侍講。元祐四年,遷右諫議大夫,依前兼侍講,充實錄院修撰;尋拜給事中。次年監(jiān)修國史,進禮部侍郎。七年,為翰林學士、翰林侍講學士。八年,又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知制誥、兼知國史院事。紹圣初,哲宗親政,復行新法,祖禹以「元祐舊黨」,出知陜州,繼逐于永州、賀州、賓州、化州等地安置。元符元年十月卒于化州,年五十八。祖禹久在經(jīng)筵、史館,與修《神宗實錄》,著《唐鑒》、《帝學》、《古文孝經(jīng)說》(此三種今存)等多種,《唐鑒》尤為著名,時稱「唐鑒公」。又有文集五十五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6—1101 【介紹】: 宋神宗后。
懷州河內人。
向經(jīng)女。
英宗治平三年,歸神宗于潁邸,封安國夫人。
哲宗即位,尊為皇太后。
哲宗死,無嗣,后獨決策迎立端王,是為徽宗。
徽宗立,請權同處分軍國事。
越半年即還政。
卒謚欽圣憲肅。
全宋文·卷二三五二
向皇后(一○四六——一一○一),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向敏中曾孫。
治平三年歸于潁邸。
神宗即位,立為皇后。
哲宗立,尊為皇太后。
元符三年哲宗崩,獨決策迎端王,是為徽宗,遂權同處分軍國事,才六月,即還政。
建中靖國元年卒,年五十六。
謚欽圣憲肅。
見《宋史》卷二四三《后妃傳》下。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