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質(zhì)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七
禪師名法遠(yuǎn)。鄭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見三交嵩禪師。求出世法。嵩曰。汝當(dāng)剃落。墮三寶數(shù)。乃可受法。遠(yuǎn)曰。法有僧俗乎。嵩曰。與其為俗。曷若為僧。僧則能續(xù)佛壽命故也。于是斷發(fā)。受具足戒。謁汾州昭公。又謁汝海省公。皆受記莂。天禧中。游襄漢隋郢。至大陽。機語與明安延公相契。延嘆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無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遠(yuǎn)曰。當(dāng)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許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為證。偈曰。楊廣山前草。憑君待價焞。異苗翻茂處。深密固靈根。其尾云。得法者。潛眾十年。方可闡揚。遠(yuǎn)拜受辭去。依滁州瑯琊覺禪師。應(yīng)舒州太平興國寺請。說法為省公之嗣。次住姑蘇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于會圣巖。因閱班固九流。遂擬之作九帶。敘佛祖教義。博采先德機語。參同印證。其一曰。佛正法眼帶。其二曰。佛法藏帶。其三曰。理貫帶。其四曰。事貫帶。其五曰理事縱橫帶。其六曰屈曲帶。其七曰妙挾兼帶。其八曰金針雙鎖帶。其九曰。平懷常實帶。學(xué)者既已傳誦。遠(yuǎn)曰。若據(jù)圓極法門。本具十?dāng)?shù)。今此九帶。已為諸人說了。更有一帶。還見得么。若也見得親切分明。卻請出來。說看。說得分明。許汝通前九帶圓明道眼。若見不親切。說不相應(yīng)。唯依吾語。而為己解。則名謗法。大眾到此如何。眾無語。遠(yuǎn)叱去之。舉僧問夾山。如何是夾山境。答曰猿抱子歸青嶂后。鳥銜花落碧巖前。法眼曰。我二十年來。將作境語會。遠(yuǎn)曰不作境會。作么生會。僧曰。師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或遠(yuǎn)云。直饒不作境語會。亦未會在。何謂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也)。遠(yuǎn)玉骨插額。目光外射。狀如王孫。凜然可畏。初歐陽文忠公。聞遠(yuǎn)奇逸。造其室。未有以異之。與客棋。遠(yuǎn)坐其旁。文忠收局。請遠(yuǎn)因棋說法。乃鳴鼓升座曰。若論此事。如兩家著棋相似。何謂也。敵手知音當(dāng)機不讓。若是綴五饒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閉門作活。不會奪角沖關(guān)。硬節(jié)與虎口齊彰。局破后徒勞逴斡。所以道。肥邊易得。瘦肚難求思。行則往往失黏。心粗而時時頭撞。休誇國手。謾說神仙。贏局輸籌即不問。且道黑白未分時一著。落在什么處。良久曰。從前十九路。迷悟幾多人。文忠嘉嘆久之。遠(yuǎn)偈語妙密。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贊曰。黃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動。無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贊。曰。黑狗爛銀蹄。白象昆崙騎。于斯二無礙。木馬火中嘶。遠(yuǎn)雅自稱柴石野人。歿時已七十馀。少時與達(dá)觀穎公。薛大頭七八輩游蜀。幾遭橫逆。遠(yuǎn)以智脫之。眾以其曉吏事。號遠(yuǎn)錄公。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禪師。
名法遠(yuǎn)。
鄭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十九出家。
先謁汾州。
得一盼相印。
復(fù)參葉縣省公。
與天衣懷。
同往葉縣住持。
枯淡嚴(yán)密。
諸方畏之。
師至值雪寒。
縣喝罵驅(qū)逐。
至以將水潑。
眾僧衣履皆濕。
怒而散去。
唯師與懷。
自若整衣。
敷具復(fù)坐如故。
縣到。
呵曰。
汝更不去。
待我打耶。
師近前不審。
云。
某數(shù)千里而來參。
叩和尚為明大事。
豈以杓水潑之便去。
縣笑。
因而遂留。
相依數(shù)年。
萬方挫折。
師始終一如。
所謂真金烈火。
愈鍛而愈明。
縣始以衣法付之。
開堂日拈香曰。
汝海。
枯木上生花。
別迎春色。
蓋指葉縣也。
師與王質(zhì)。
待制論道。
畫一圓相。
問曰。
一不得匹馬單鎗。
二不得衣錦還鄉(xiāng)。
鵲不得喜。
鴉不得殃。
速道速道。
王罔措。
師曰。
勘破了也。
師暮年休會圣巖。
敘佛祖奧義。
作九帶。
啟迪學(xué)者。
與因棋說法一事。
莫不家喻戶曉。
師玉骨插額。
目光外射。
狀如王孫。
凜然可畏。
雅自稱柴石老人。
歿時已七十馀。
范文正公。
銘其塔曰。
嗚呼遠(yuǎn)公。
釋子之雄。
禪林甘澤。
法海真龍。
壽齡有限。
慧命無窮。
寒巖瘞骨。
千載清風(fēng)。
師平生貴尚真實。
參證痛抑浮辯。
嘗謂道吾真公曰。
學(xué)未至道。
衒耀見聞。
馳騁機解。
以口舌辯。
利相勝者。
猶如廁屋涂污丹雘。
秪增其臭耳。
得法弟子道臻者。
繼大覺璉。
住凈因。
法道大弘于京師。
當(dāng)英神啟三朝。
數(shù)入宮說法。
恩遇隆渥。
為人渠渠靜退。
似不能言者。
奉身至約。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脛。
不多為叢褶。
曰徒費耳。
無所嗜好。
嘗雪方丈之西壁。
命文與可掃墨竹。
謂人曰。
吾使游人見之。
心目清涼。
此君蓋替我說法也。
元祐八年歿。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六一
王端(一○○七——?
),大名莘縣(今山東莘縣)人,王質(zhì)幼弟。
天圣六年為御史。
質(zhì)當(dāng)遷官,拜章乞召試,賜進(jìn)士出身。
景祐初提點梓州刑獄。
嘉祐中任職方員外郎,判吏部南曹。
熙寧中為秘書監(jiān)。
九年,坐知鄭州日盜死柳木入己,特免除名,降太常少卿致仕,年已七十。
見《宋會要輯稿》職官六五之四一、選舉二七之二二、兵一一之一五,《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八,《宋史》卷一六○《選舉志》六,《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1—1127 【介紹】: 宋永靜軍東光人,字子能,舉進(jìn)士。
累官大司成,以訓(xùn)導(dǎo)失職,貶提舉崇福宮。
又知光、汝州,由知洪州改禮部侍郎。
欽宗即位,拜少宰。
金兵犯汴京,與康王質(zhì)于金,割地請和。
為河北路割地使。
上書者攻其通敵,黜為中太一宮使,罷割地議。
靖康初京師陷,被金人冊立為帝,僭號“大楚”。
高宗即位,特與免貸,責(zé)授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
以其僭立時穢亂宮廷,賜死。
全宋文·卷三五○一
張邦昌(一○八一——一一二七),字子能,永靜軍東光(今河北東光)人。舉進(jìn)士。歷知光、汝二州,政和末由知洪州改禮部侍郎,宣和初除尚書右丞,轉(zhuǎn)左丞,遷中書侍郎。欽宗即位,拜少宰。金兵犯汴京,力主和議。與康王為質(zhì)于金,割地請和,進(jìn)太宰兼門下侍郎、河北路割地使。上書者攻其私敵,黜為觀文殿大學(xué)士、中太一宮使,罷割地議。靖康二年春,被金人冊立為帝,號「大楚」。金兵既還,奉迎康王,請元祐皇后垂簾聽政,以太宰退處??低跫椿实畚?,徙太保、奉國軍節(jié)度使,封同安郡王。以李綱極論,責(zé)授昭化軍節(jié)度副使、潭州安置,既而賜死,年四十七?!?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七五《叛臣傳》上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