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方至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60 【介紹】: 五代時僧。
福州人,俗姓吳。
七歲依雪峰義存出家。
受戒后,游方至筠陽,參九峰道虔,遂為其法嗣。
后住吉州禾山大智院,學(xué)徒云集。
南唐李璟召問之,詔居揚(yáng)州祥光院。
復(fù)乞歸山,棲止翠巖院。
卒謚法性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五
禪師名無殷。
殷生吳氏。
福州人也。
七齡雪峰存禪師見之。
愛其純粹。
化其親令出家。
年二十。
乃剃落受具。
辭游方至九峰虔公。
問汝遠(yuǎn)來何所見。
當(dāng)由何路。
出生死。
對曰重昏廓辟。
盲者自盲。
虔笑以手揮之曰。
佛法不如是。
殷不懌。
請曰。
豈無方便。
曰汝問我。
殷理前語。
問之。
曰奴見婢慇勤。
殷于是依止十馀年。
虔移居石門。
亦從之。
及虔歿。
去游廬陵。
至永新。
見東南山奇勝。
乃尋水而往。
有故寺基。
蓋文德中。
異僧達(dá)奚道場。
遂定居學(xué)者云集。
唐后主聞其名。
詔至金陵。
問佛法大意。
久之有旨。
延居楊州祥光寺。
懇辭歸西山。
詔住翠巖。
又住上藍(lán)寺。
賜號澄源禪師。
建隆元年庚申二月示有微疾。
三月二日令侍者開方丈。
集大眾曰。
后來學(xué)者。
未識禾山。
即今識取。
于是泊然而化。
閱世七十。
坐夏五十。
謚法性禪師。
塔曰妙相。
贊曰。
石霜言。
遍界不曾藏。
而其子聞公。
臨化曰。
今日分明說似君。
我斂目時齊聽取。
九峰言。
盡乾坤是汝當(dāng)人自體。
何處安眼耳鼻舌。
而其子殷公臨化曰。
后來學(xué)者。
未識禾山。
即今識取。
予觀其父子兄弟。
語言行履。
如形著影出。
聲呼谷應(yīng)。
而近世禪者。
尚佇思。
可悲憐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80—1052 【介紹】: 宋僧。遂州人。俗姓李,字隱之。家世豪富,以儒業(yè)傳。幼承家學(xué)而志存出世,因離俗入道。得法于智門祚禪師。居明州雪竇寺。仁宗皇祐中賜號明覺大師。有《瀑泉集》。
全宋詩
釋重顯(九八○~一○五二),字隱之,俗姓李,號明覺大師,遂寧(今屬四川)人。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釋仁銑為師。出游荊渚間,又北游至復(fù)州,從北塔祚禪師學(xué)五年。真宗天禧中至靈隱(《三寶贊》自序),滯留數(shù)年,后主明州雪竇寺。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有《祖英集》兩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禪林僧寶傳》卷一一有傳?!≈仫@詩,據(jù)《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鐵琴銅劍樓藏宋刊本《祖英集》、《頌古集》為底本?!?a target='_blank'>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頌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釋海島刊本(簡稱元刊本),編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顯(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隱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寧)人。
幼出家,受具足戒。
方至隨州,參云門宗大師智門光祚,居五年,盡得其道。
池州景德寺為首座,講僧肇《般若無知論》。
后為蘇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
受曾會請,住持明州雪竇山賢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賜號明覺大師。
重顯工翰墨,曾舉古代公案百則,以韻語頌其奧旨,此即《雪竇頌古》,于禪宗影響深,云門宗風(fēng)由是大振,世稱「云門中興」。
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著作除《頌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門人集其著述及語錄,后合編為《明覺禪師語錄》六卷(存)。
事跡詳見呂夏卿《明覺大師塔銘》(大正藏卷四七《明覺禪師語錄》卷六附)。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一
禪師名重顯。字隱之。遂州人。太平興國五年四月八日。生于李氏。幼精銳。讀書知要。下筆敏速。然雅志丘壑。父母不能奪。竟依益州普安院。沙門仁銑為師。落發(fā)受具。出蜀浮沈。荊渚間歷年。嘗典客大陽。與客論趙州宗旨??驮弧7ㄑ鄱U師。昔解后覺鐵觜者。于金陵。覺趙州侍者也。號稱明眼。問曰。趙州柏樹子因緣。記得否。覺曰。先師無此語。莫謗先師好。法眼拊手曰。真自師子窟中來。覺公言無此語。而法眼肯之。其旨安在。顯曰。宗門抑揚(yáng)。那有規(guī)轍乎。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貌寒寢侍其旁。輒匿笑而去??屯?。顯數(shù)之曰。我偶客語。爾乃敢慢笑。笑何事。對曰。笑知客智眼未正。擇法不明。顯曰豈有說乎。對以偈曰。一兔橫身當(dāng)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后來獵犬無靈性??障蚩輼杜f處尋。顯陰異之。結(jié)以為友。顯盛年工翰墨。作為法句。追慕禪月休公。嘗游廬山棲賢時。諟禪師居焉。簡嚴(yán)少接納。顯藞苴不合。作師子峰詩譏之(師子峰在棲賢之后)。曰踞地盤空勢未休。爪牙安肯混常流。天教生在千峰上。不得云擎也出頭。顯與齊岳者為侶。同謁五祖戒禪師。顯休于山前莊。遣岳先往。機(jī)語不契。顯亦竟不見。北游至復(fù)州。北塔祚禪師者。香林遠(yuǎn)公嫡子。云門之孫也。祚遠(yuǎn)皆蜀人。知見高。學(xué)者莫能覯其機(jī)。顯俊邁。祚愛之。遂留止五年。盡得其道。顯與學(xué)士曾公會厚善。相值淮上。問顯何之。曰將游錢塘絕西興。登天臺雁蕩。曾公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以書薦顯。顯至靈隱。三年。陸沈眾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訪顯于靈隱。無識之者。時堂中僧千馀。使吏撿床歷。物色求之。乃至曾公問。向所附書。顯袖納之曰。公意勤。然行腳人非督郵也(一本曰。然行腳人。于世無求。敢希薦達(dá)哉)。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吳江翠峰虛席。舉顯出世。開法日。顧視大眾曰。若論本分相見。不必高升此座。乃以手指曰。諸人隨山僧手看。無量佛土一時現(xiàn)前。各各子細(xì)觀瞻。其或涯際未知。不免拖泥帶水。于是登坐。又環(huán)顧大眾曰。人天普集合。發(fā)明何事。豈可互分賓主。馳騁問答。便當(dāng)宗乘去。廣大門風(fēng)。威德自在。輝騰今古。把定乾坤。千圣只言自知。五乘莫能建立。所以聲前悟旨。猶迷顧鑒之端。言下知?dú)w。尚昧識情之表。諸人要識真實(shí)相為么。但以上無攀仰。下絕己躬。自然常光現(xiàn)前。個個壁立千仞。還辯明得也無。未辯辯取。未明明取。既辯明得。便能截生死流。踞佛祖位。妙圓超悟。正在茲時??皥蟛粓笾?。以助無為之化。后住明州雪竇。宗風(fēng)大振。天下龍蟠。鳳逸衲子。爭集座下。號云門中興。顯嘗經(jīng)行植杖。眾衲環(huán)之。忽問曰。有問云門。樹凋葉落時如何。曰體露金風(fēng)。云門答遮僧耶。為解說耶。有宗上座曰。待老漢有悟處。即說。顯熟視。驚曰。非韓大伯乎。曰老漢瞥地也。于是令撾鼓眾集。顯曰。大眾今日。雪竇宗上座。乃是昔年大陽韓大伯。具大知見。晦跡韜光。欲得發(fā)揚(yáng)宗風(fēng)。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問。寶劍未出匣時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問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僧退。宗乃曰。寶劍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雖易得。一將實(shí)難求。便下座。一眾大驚。暮年悲學(xué)者尋流失源。作為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diǎn)不揩磨。貪生逐日區(qū)區(qū)去。喚不回頭爭奈何。馀敷揚(yáng)宗旨。妙語遍叢林?;实v四年六月十日。沐浴罷。整衣側(cè)臥而化。閱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建塔山中。得法上首天衣義懷禪師。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雪竇禪師。名重顯。字隱之。遂州李氏子。幼精銳抗志塵表。依普安詵上人。出家受具。遍歷講筵。游刃經(jīng)論。問辯風(fēng)馳。同學(xué)斂氣。不敢伸。棄而歸禪。出蜀入楚。嘗典客大陽。與客論趙州宗旨。客曰。法眼禪師。昔解后覺鐵觜于金陵。覺趙州侍者也。號稱明眼。問曰。趙州柏樹子因緣。記得么。覺曰。無此語莫謗先師。法眼拊手曰。真自師子窟中來。覺公言無此語。法眼肯之。其旨安在。師曰。宗門抑揚(yáng)。那有規(guī)轍乎。時有苦行名韓大伯者。貌寒寢侍其傍。輒匿笑而去??屯?。師數(shù)之曰。我偶客語耳。乃敢慢笑。笑何事。對曰。笑知客眼未正。擇法不明。師曰。有說乎。對以偈曰。一兔橫身當(dāng)古路。蒼鷹才見便生擒。后來獵犬無靈性??障蚩荽慌f處尋。師陰異之。結(jié)以為友。師盛年工翰墨。作為法句。追慕禪月休公。有詩云。紅芍藥邊方舞蝶。碧梧桐里正啼鶯。離亭不折依依柳。況有春山送又迎。嘗依棲賢湜公。機(jī)不合。作師子峰詩而去。與齊岳者為侶。同謁五祖戒師。休于山莊前。遣岳先往。機(jī)語不契。師亦竟不見。遂南游。謁智門祚禪師。祚者。香林遠(yuǎn)公嫡子。云門之孫也。知見高。學(xué)者。莫能覯其機(jī)。師俊邁。智門愛之。一日伸問曰。不起一念云何有過。智門召師。師近前。智門以拂子驀口。打擬開口。隨又打。師豁然開悟。依止五年。盡得其道。師與學(xué)士曾公會厚善。相值淮上。問師何之。曰將游錢塘絕西興。登天臺雁蕩。曾公曰。靈隱天下勝處。珊禪師吾故人。以書薦師。師至靈隱。三年陸沉眾中。俄曾公。奉使浙西訪師。靈隱無識者。時堂中僧千馀。使吏撿床歷。物色求之。乃至曾公問向所附書。師袖納之曰。公意勤然。行腳人非督郵也。曾公大笑。珊公以是奇之。師出世。初住吳江翠峰。后遷明州雪竇。曾公守越時。敦請也。上堂云。春山疊亂青。春水漾虛碧。寥寥天地間。獨(dú)立望何極。便下座卻顧謂侍者曰。適來有人看方丈否。曰有。師曰。作賊人心虛。師舉揚(yáng)宗教三十馀年。海內(nèi)奇衲子爭赴之。暮年。悲學(xué)者尋流失源。作為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早過。靈臺一點(diǎn)不揩磨。貪生逐日區(qū)區(qū)去。喚不回頭爭奈何。又書壁文。戒進(jìn)后學(xué)。其略曰。身如行廁。利稱軟賊。百年非久。三界無安??上Т珀帯.?dāng)求解脫。讀者鼻為之酸師一日偶經(jīng)行。植杖于林下。眾衲環(huán)之。忽問曰。有問云門樹凋葉落時如何。曰體露金風(fēng)。云門答這僧耶。為解說耶。有宗上座出眾對曰。待老漢有悟處即說。師熟視驚曰。非韓大伯乎。曰老漢瞥地也。于是令撾鼓。眾集。師曰。大眾。今日雪竇宗上座。乃是昔日大陽韓大伯。具大知見?;捋E韜光。欲得發(fā)揚(yáng)宗風(fēng)。幸愿特升此座。宗遂升座。僧問。寶劍未出匣時如何。曰。神光射斗牛。又問。出匣后如何。曰。千兵易得。一將難求。僧退。宗乃曰。寶劍未出匣。神光射斗牛。千兵容易得。一將實(shí)難求。便下座。一眾大驚。宗即承天宗禪師也。師一日游山。四顧周覽。謂侍者。何日復(fù)來此。侍者哀乞遺偈。師曰。平生惟患語之多矣。翌日出杖履衣盂。散及徒眾。乃曰。七月七日復(fù)相見耳。至期盥沐攝衣。北首而逝。閱世七十三。坐五十夏。塔全身于寺之西塢。賜號明覺禪師。 系曰。云門一宗。得雪竇而中興。不然亦撲撲矣。師器宇凝重。即袖中一書。三年仍還本人。便足氣壓千古。家聲浩浩。子孫繩繩。豈偶然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重顯,字隱之,姓李氏,遂寧人也。依普安仁銑出家,受具后,橫經(jīng)講席,究理窮玄,詰難轉(zhuǎn)深,機(jī)辨無敵,咸欽法器。元瑩講《圓覺疏》于大慈寺,顯往復(fù)辯難,瑩不能屈,曰:“聞南方有得諸佛清凈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往詣石門,留居三年,殊無所契。負(fù)簦南游,首造智門??,即申問曰:“不起一念,云何有過?”門召近前,擊以拂子。方儗陳詞,又忽擊之,遂豁然開朗,無可言說。將造錢塘,值曾學(xué)士于淮南以書薦于珊禪師。顯至靈隱,浮沈眾中,忽焉三載。曾奉使歸訪之靈隱,無識之者,乃于凈頭寮舍物色得之。曾詢薦書,顯出袖中納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腳人非書郵也?!鄙河墒瞧嬷?。有《為道日損偈》曰:“三分光陰二蚤過,靈臺一點(diǎn)不楷磨。區(qū)區(qū)逐日貪生去,喚不回頭爭奈何?”出住翠峰,忽遷凈慈,未幾移主雪竇。上堂,僧問:“雪覆蘆花時如何?”曰:“點(diǎn)?!痹唬骸叭绾蝿t為祥為瑞也?”顯乃頌曰:“雪覆蘆花欲暮天,謝家人不在漁船。白牛放卻無尋處,空把山童贈鐵鞭?!币蝗沼紊?,四顧瞿瞿,悠然神遠(yuǎn)。久之,謂侍者曰:“何日復(fù)來于此?”侍者哀乞遺偈,顯曰:“平生唯患語之多矣。”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眾,乃曰:“七月七日,復(fù)相見耳?!敝疗?,盥沐攝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塢,追謚“明覺”。嘗同于秘丞賦瀑泉:“大禹不知鑿,來源亦自成。色應(yīng)憐眾白,聲合讓孤清。遠(yuǎn)勢曾吞海,飛流未噴鯨。靈槎如可放,天際問歸程。”《雪竇漫興》:“春山亂疊青,春水漾虛碧。寥寥天地間,獨(dú)立望何極?!薄度漳河螙|澗》:“極目生晚照,幽情春蘭芷。白蘋葉里風(fēng),不在秋江起?!薄端蜕卵└]》:“云衣輕拂下層巒,松桂生風(fēng)觸袖寒。誰問親游乳峰意,百千年后與人看?!薄都拇笃饺稹罚骸扒Ф湮7彖渺\間,石房長帶瀑聲寒。鳥啼花發(fā)尋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無詰(《咸淳臨安志》卷七○),常州無錫(今屬江蘇)人。
為天衣懷禪師法嗣,青原下十一世。
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
又十年,剃發(fā)受具。
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謁景德義懷禪師。
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興教二寺。
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歸蘇州福臻院。
未幾,召對,命住相國寺慧林院。
哲宗即位,加號圓照禪師。
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請歸。
晚居蘇州靈巖寺。
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
禪林僧寶傳》卷一四、《五燈會元》卷一六有傳。
今錄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四
圓照禪師。諱宗本。出于管氏。常州無錫人也。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方道價重。叢林歸之者如云。本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以供給之。夜則入室參道。升曰。頭陀荷眾良苦。亦疲勞乎。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shí)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又十年。剃發(fā)受具。服勤三年。乃辭升。游方遍參。初至池州景德。謁義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嘗為侍者。而喜寢。鼻息齁齁。聞?wù)邊捴?。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精進(jìn)幢也。汝輩他日。當(dāng)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本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居吳江之圣壽院。部使者李公復(fù)圭。過懷公。夜語曰。瑞光法席虛。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人者耳。既至瑞光。集眾擊鼓。鼓輒墮。圓轉(zhuǎn)震響。眾驚卻。有僧出呼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俄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眾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以承天興教。二剎堅請。欲往而蘇人留之益甚。又以凈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嘖嘖曰。誰不欲作福。蘇人識其意。聽赴之。學(xué)者又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吾師三年。今九載矣。義當(dāng)見還。欲奪以歸。杭州守使??h尉持卒徒護(hù)之。乃不敢奪。元豐五年。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于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懼力不勝。欲發(fā)而未敢也。時會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本。而得其至要。因謁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辭去。本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于是歸本于穹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 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有四院為八。禪二律六。以中貴人梁從政。董其事。驛召本主慧林。既至。遣使問勞三日 詔演法于寺之門。萬眾拜瞻。法會殊勝。以為彌勒從天而降人間也。翌日召對 延和殿。有司使習(xí)儀而后引。既對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驚相顧。本自若也。賜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 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以方興禪宗。宜善開導(dǎo)之旨。既退 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凵?。及上元日 車駕幸相國寺。止禪眾無出迎。師奉承 睿獎。闡揚(yáng)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召本入福寧殿說法。左右以本嘗為 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自勝 哲宗加號禪師。皇叔荊王親赍敕授之。元祐元年。以老求歸 朝廷從其請 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fēng)加櫓棹。船子下楊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本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wù)吣涣魈?。其真慈善?dǎo)。感人如此。非特然也。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訴。遂買而畜之。其住凈慈。歲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張氏有女子死。夢其母曰。我以罪為蛇。既覺得蛇于棺下。持以詣本。乃為說法。復(fù)置故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當(dāng)入籠中。當(dāng)持汝再詣凈慈。如其祝。本復(fù)為說法。是夕夢女曰。二報已解脫矣。其顯化異類。又如此。本平居恂恂。未嘗以辯博為事。至其說法。則雖盛名隆勢。無所少假。高麗僧統(tǒng)義天。以王子奉國命。使于我朝。聞本名。請以弟子禮。見問其所得。以華嚴(yán)經(jīng)對。師曰。華嚴(yán)經(jīng)三身佛。報身說耶。化身說耶。法身說耶。義天曰。法身說。本曰法身遍周沙界。當(dāng)時聽眾。何處蹲立。義天茫然自失。欽服益加。太子少保李公端愿。世以佛學(xué)自名。本問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xué)無為。既曰無為。作么生學(xué)。李公不能答。雪竇道法。至本大盛。老居靈巖。閉門頹然。而四方從者相望。于道不釋也。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名滿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qiáng)起安座。本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個什么。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素筆大書五字曰。后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贊曰。富鄭公居洛中。見颙華嚴(yán)。誦本之語。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富鄭公弼。得心要于颙華嚴(yán)。有偈寄本曰)。因見颙師悟入深。寅緣傳得老師心。東南謾說江山遠(yuǎn)。目對靈光與妙音。王顯謨漢之。初見本登座。以目四顧。乃證本心。余聞馬鳴云。如來在世。眾生色心殊勝。圓音一演。隨類得解。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而能使王公貴人。聞風(fēng)而悟。瞻顏而證。則常隨而親炙之者。可知矣。故江西八十馀人。而本則倍之。近代授法之盛。無能加者。非愿宏法道。行契佛心。何以臻此哉(一本云。自瞻顏而證之下。但云。則其大愿真慈之力。無愧紹隆之職者也)。
神僧傳·卷第九
釋圓照。諱宗本。出于管氏。常州無錫人也。性質(zhì)直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訴。遂買而畜之。其住凈慈。歲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鰻魚因浚為井投魚其間。寺眾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張氏有女子死。夢其母曰。我以罪為蛇。既覺得蛇于棺下。持以詣本。乃為說法。復(fù)置故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當(dāng)入籠中。當(dāng)持汝再詣凈慈。如其祝。本復(fù)為說法。是夕夢女曰。二報已解脫矣。其顯化異數(shù)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qiáng)起安坐。索筆大書五字曰。后事付守榮。擲筆憨臥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門弟子塔師全身于靈巖寺。閱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宗本。常州管氏子。性質(zhì)少緣飾。貌豐碩。言無枝葉。年十九。師事蘇州承天永安道升禪師。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以供大眾。夜則入室參。道升勞之。對曰。若舍一法。不名滿足菩提。實(shí)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勞。升陰奇之。又十年剃發(fā)受具。服勤三年。乃辭升游方。初至池州。謁懷禪師。言下契悟。眾未有知者。嘗為侍者。喜寢。鼻息齁齁。聞?wù)邊捴?。言于懷。懷笑曰。此子吾家精進(jìn)幢也。汝輩。他日當(dāng)依賴之。無多談。眾乃驚。及懷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薦福。皆從之。治平初。懷公退居吳江之壽圣。部使者李公復(fù)圭。過懷公。夜語曰。瑞光法席虛。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懷指本曰。無踰此道人耳。既至瑞光。眾大集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陳公襄。以凈慈懇請之曰。借師三年。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學(xué)者倍于瑞光。既而蘇人。以萬壽龍華二剎。請擇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我?guī)熑辍=窬泡d矣。欲奪以歸。杭守使縣尉。持卒徒護(hù)之。不得奪。元豐五年。以道場付其門人善本。而居瑞峰庵。蘇人聞之。謀奪之益急。懼力不勝。未敢發(fā)也。時待制曾公孝序。適在蘇。蓋嘗問道于師者。因謁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辭去。師送之登舟。語笑中載而歸。以慰蘇人之思。于是。歸師穹窿山福臻院。時年六十三矣。未幾。神宗皇帝。辟相國寺六十四院。為八禪二律。驛召師主慧林。既至。召對延和殿。山呼罷。登殿賜坐。即就坐。盤足跏趺。侍衛(wèi)驚相顧。師自若也。上問受業(yè)何寺。對曰。承天永安。茶至。舉盞長吸。又蕩撼之。上喜其真。喻曰。禪宗方興。宜善開導(dǎo)。既退。上目送之。謂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車駕幸相國止師。眾無出迎。師奉承睿獎。闡揚(yáng)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師入福寧殿說法。左右以師為先帝所禮敬。見之嗚咽不勝。元祐元年。以老求歸。朝廷從其請。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辭眾曰。本是無家客。那堪任便游。順風(fēng)加櫓棹。船子下?lián)P州。既出都城。王公貴人送者。車騎相屬。師誨之曰。歲月不可把玩。老病不與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為。聞?wù)吣桓刑椤M砭屿`巖。其嗣法傳道者。不可勝紀(jì)。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將入滅。沐浴而臥。門弟子環(huán)擁請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無偈。幸強(qiáng)起安坐。師熟視曰。癡子。我尋常尚懶作偈。今日特地圖個甚么。尋常要臥便臥。不可今日特地坐也。遂酣臥若熟睡。撼之已去矣。弟子塔全身于靈巖山。閱世八十。夏五十有二。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釋宗本,字無哲。姓?氏,無錫人。既受度,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凈慈寺。歲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鰻魚,浚為井,寺僧千馀賴以汲飲。張氏有女死,母夢女為蛇。既覺,得蛇棺下,持詣本為說法。俄有黑蟬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籠中,當(dāng)再持詣凈慈?!比缙渥#緩?fù)為說法。是夕,女復(fù)見夢曰:“二報已解脫矣?!逼淠敢騿枺骸吧垒喕厥切庞兄?,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轆轤,無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當(dāng)?shù)妹摱n羻杻舸确ㄖ骱??”其顯化類如此。本嘗奉詔入東京慧林寺,賜號“圓照禪師”。生平密修凈業(yè)。雷峰才法師神游凈土,見一殿殊麗,問之,旁一人曰:“以待凈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華,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蓮華無數(shù),云以待受度者?;蛴形?,云是退墮人也。”晚居姑蘇靈巖寺。元符間,將示寂,沐浴而臥。弟子環(huán)擁請偈,本曰:“我向無偈,今復(fù)何為?尋常猶臥,今日何須坐?”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44—1115 【介紹】: 宋僧。韶州人,俗姓黃。氣節(jié)蓋眾,好面折人。初詣隆興府黃龍寺謁寶覺,談辨得悟。自號死心悟新禪師。出住云巖,晚遷黃龍,學(xué)者云集。
全宋詩
釋悟新(一○四三~一一一四),俗姓黃,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guān))人。初謁棲賢秀鐵,自號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晚遷黃龍。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心禪師法嗣?;兆谡退哪曜洌昶呤ā夺屖弦赡赇洝忿D(zhuǎn)引《五燈全書》卷三八)?!?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一七、《補(bǔ)禪林僧寶傳》有傳。
全粵詩·卷二四
釋悟新(一○四三 — 一一一四),自號死心叟,俗姓黃。
韶州曲江(今韶關(guān))人。
初謁棲賢秀鐵,壯依佛陀院德修,祝發(fā)進(jìn)具后,游方至黃龍謁晦堂,初住云巖,次遷翠巖,晚住黃龍。
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祖心禪師法嗣。
卒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年七十二。
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一七、《補(bǔ)禪林僧寶傳》有傳。
詩二首。
禪林僧寶傳·補(bǔ)禪林僧寶傳
禪師諱悟新。王氏。韶州曲江人??逗诿?。如梵僧。壯依佛陀院落發(fā)。以氣節(jié)蓋眾。好面折人。初謁棲賢秀鐵面。秀問。上座甚處人。對曰。廣南韶州。又問。曾到云門否。對曰。曾到。又問。曾到靈樹否。對曰。曾到。秀曰。如何是靈樹枝條。對曰。長底自長。短底自短。秀曰。廣南蠻。莫亂說。新曰。向北驢。只恁么。拂袖而出。秀器之。而新無留意。乃之黃龍。謁寶覺禪師。談辯無所抵捂。寶覺曰。若之技止此耶。是固說食耳。渠能飽人乎。新窘無以進(jìn)。從容白曰。悟新到此。弓折箭盡。愿和尚慈悲。指個安樂處。寶覺曰。一塵飛而翳天。一芥墮而覆地。安樂處。政忌上座許多骨董。直須死卻無量劫來偷心。乃可耳。新趨出。一日默坐下板。會知事捶行者。新聞?wù)嚷?。忽大悟。奮起忘納其屨。趨方丈見寶覺。自譽(yù)曰。天下人總是學(xué)得底。某甲是悟得底。寶覺笑曰。選佛得甲科。何可當(dāng)也。新自是號為死心叟。榜其居曰死心室。蓋識悟也。久之去游湘西。是時哲禪師。領(lǐng)岳麓。新往造焉。哲問。是凡是圣。對曰。非凡非圣。哲曰。是什么。對曰。高著眼。哲曰。恁么。則南山起云。北山下雨。對曰。且道是凡是圣。哲曰。爭奈頭上漫漫。腳下漫漫。新仰屋作噓聲。哲曰。氣急殺人。對曰。恰是。拂袖便出。謁法昌遇禪師。遇問。近離甚處。對曰。某甲自黃龍來。遇云。還見心禪師么。對曰。見。遇曰什么處見。對曰。吃粥吃飯?zhí)幰?。遇插火箸于爐中云。這個又作么生。新拽脫火箸。便行。新初住云巖。已而遷翠巖。翠巖舊有淫祠。鄉(xiāng)人禳禬。酒胾汪濊無虛日。新誡知事毀之。知事辭以不敢掇禍。新怒曰。使能作禍。吾自當(dāng)之。乃躬自毀拆。俄有巨蟒盤臥內(nèi)。引首作吞噬之狀。新叱之而遁。新安寢無他。未幾再領(lǐng)云巖。建經(jīng)藏。太史黃公庭堅為作記。有以其親墓志。镵于碑陰者。新恚罵曰。陵侮不避禍若是。語未卒。電光翻屋。雷擊自戶入。折其碑陰中分之。視之已成灰燼。而藏記安然無損。晚遷住黃龍。學(xué)其云委。屬疾退居晦堂。夜參豎起拂子云??纯捶髯硬 K佬牟?。拂子安。死心安。拂子穿卻死心。死心穿卻拂子。正當(dāng)恁么時。喚作拂子。又是死心。喚作死心。又是拂子。畢竟喚作什么。良久云。莫把是非來辯我。浮生穿鑾不相干。有乞末后句者。新與偈云。末后一句子。直須心路絕。六根門既空。萬法無生滅。于此徹其源。不須求解脫。生平愛罵人。只為長快活。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晚。小參說偈。十五日。泊然坐逝。訃聞諸方。衲子為之嗚咽流涕。荼毗得舍利五色。閱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贊曰。馀閱死心悟門。政所謂渴驢奔泉。怒猊抉石者也。當(dāng)其凡圣情盡。佛祖在所詆訶。況馀子乎。山谷謂。其雍雍肅肅。觀者拱手。此老蓋亦憚之矣。
神僧傳·卷第九
釋悟新。姓王氏。韶州曲江人也??逗诿嫒玷笊疇睢R婪鹜釉郝浒l(fā)。以氣節(jié)蓋眾好面折人。初住云巖。已而遷翠巖。舊有淫祠。鄉(xiāng)人禳禬酒胾汪穢無虛日。新誡知事毀之。知事辭以不敢掇禍。新怒曰。使能作禍吾自當(dāng)之。乃躬自毀折。俄有巨蟒蟠臥內(nèi)。引首作吞噬之狀。新叱之而遁。安寢無他。未幾再領(lǐng)云巖。建經(jīng)藏。太史黃公庭堅為作記。有以其親墓志镵于碑陰者。新恚怒曰。陵侮不避禍若是。語未卒靈光翻屋雷擊自戶入析其碑陰中分之。視之已成灰燼。而藏記安然無損。晚還住黃龍。學(xué)者云委。屬疾退居晦堂。政和五年十二月十五日泊然而逝。訃聞諸方衲子為之嗚咽流涕。茶毗得舍利五色。閱世七十二。坐四十五夏。塔于晦堂之后。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法因庵主,俗姓朱,平江府嵎山(今浙江德清)人。
居覺海,為南岳下十四世、慧日文雅禪師法嗣。
年二十四,游方至東林謁文雅,居廬阜三十年,不與世接。
高宗建炎中東歸。
晚年稱五松散人。
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有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法因。姑蘇嵎山朱氏子也。少汩塵俗無意出纏。年二十四始披緇服。不終五夏遽爾游方。謁慧日雅禪師于東林?;廴张e靈云見桃花悟道因緣問之。擬對。日曰。不是不是。忽有所契。呈偈曰。巖上桃花開。花從何處來。靈云才一見?;厥孜枞_?;廴战湓弧W与m見已入微。更假著鞭當(dāng)明大法。于是居廬阜三十年。不與世接。四方仰之學(xué)者川騖蟻屯就其壚鞴。因亦不辭煅煉隨機(jī)說法。宋建炎末盜起江左。乃順流東歸。覺海緇白踵門問道。嘗謂眾曰。汝等當(dāng)飽持定力。弗憂晨炊干求外務(wù)也。晚年放浪自若。稱曰五松散人。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法因,姑蘇嵎山朱氏子也。少泊塵俗,無意出纏。年二十四始披緇服,不終五夏,遽爾游方,謁慧日雅于東林。慧日舉靈云見桃花悟道因緣問之。擬對,日曰:“不是、不是?!焙鲇兴?,呈偈曰:“巖上桃花開,花從何處來。靈云才一見,回首舞三臺?!被廴战湓唬骸白与m見已入微,更猛著鞭,當(dāng)明大法?!庇谑?,居蘆阜三十年,不與世接,四方仰之,學(xué)者奔赴,就其爐鞴。因亦不辭煆煉,隨機(jī)說法。宋建炎末,盜起江左,乃順流東歸,覺海,緇白踵門問道。嘗謂眾曰:“汝等當(dāng)飽持定力,弗憂晨炊,干求外務(wù)也。”晚年放浪自若,稱曰“五松散人”。

人物簡介

御訂全金詩增補(bǔ)中州集·卷六十一
遺山集::通真子諱志安,字彥容,出于陵川秦氏。
略生二子,通真其長也。
自蚤歲趣尚高雅,三舉進(jìn)士,于得喪澹如也。
貞祐初,避亂南渡,親舊以祿養(yǎng)為言,不獲已,復(fù)一試有司,至御簾罷歸。
正大中,通真子已四十,遂置家事不問,放浪嵩少間,稍取方外書讀之,以求治心養(yǎng)性之實(shí)。
遇披云老師于上黨,略數(shù)語即有契,因執(zhí)弟子禮事之。
居玄都垂十稔,雖日課校讎,其參玄學(xué),受章句,自遠(yuǎn)方至者,源源不絕。
所著林泉集二十卷,行于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46—1323 【介紹】: 宋元間豫章人,字與可,號彭蠡釣徒。
宋度宗咸淳十年進(jìn)士。
元初隱居,教授《三禮》,后以薦為福建、廬陵兩郡教授。
所至,考古篆籀文字,調(diào)律呂,協(xié)歌詩,以興雅樂。
秩滿,調(diào)建安縣主簿,不赴。
晚以福清州判官致仕。
說經(jīng)旨文義,老益不倦,得其所指授者,多為聞人。
學(xué)者稱天慵先生。
有《瑟譜》、《天慵文集》。
元詩紀(jì)事
朋來字與可,豫章人。宋咸淳登進(jìn)士第,入元仕為教授。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張九方,字應(yīng)皋,號月林,無錫人。
景泰庚午舉人。
授汝寧推官。
著有《天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