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彭汝礪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能長老,住觀音寺,與彭汝礪同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0 【介紹】: 宋僧。南雄州始興人,俗姓鄔。少為書生。年十九而目盲,遂出家,后復(fù)明。往依黃檗南公,繼其法席,住隆興黃龍寺。名其方丈曰“晦堂”,人因以呼之。黃庭堅曾師事之。賜號寶覺禪師。
全宋詩
釋祖心(一○二五~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今屬廣東)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十九出家,初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謁云峰悅禪師,留止三年,往依黃檗南公。后繼席黃龍。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五燈會元》卷一七、《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四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祖心(一○二五 — 一一○○),號晦堂,俗姓鄔。南雄始興人。為南岳下十二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少為儒生,有聲。年十九而目盲,父母許以出家,忽復(fù)明,乃依龍山寺沙門惠全。后參云峰悅禪師,三年無所得。往依黃檗南禪師,四年不大發(fā)明。復(fù)上云峰,會悅謝世,就止石霜,因閱《傳燈》,自此開悟,徑回黃檗,后繼席黃龍。宋哲宗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宋釋惠洪《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詩十三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七
祖心(一○二五—— 一一○○),俗姓鄔,或云姓郭,南雄州始興(今廣東始興)人。本儒生,年十九出家,歷訪名師。入南昌黃龍山依臨濟宗大師慧南,終得其法。后繼慧南主講席十有二年,法門大興。然性真率,不樂從事,五求解去,乃得謝事閑居,嘗以「晦」名其堂,人稱晦堂禪師。黃庭堅曾師事之。元符三年卒,年七十六,賜號寶覺大師。著有《宋鏡會要》二卷(存)、《寶覺禪祖心禪師語錄》一卷(存)。見《豫章文集》卷二四《黃龍心禪師塔銘》,《禪林僧寶傳》卷二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禪師出于鄔氏。
諱祖心。
南雄始興人也。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許以出家。
輒復(fù)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沙門惠全。
明年試經(jīng)業(yè)。
而公獨獻詩。
得奏名。
剃發(fā)繼住受業(yè)院。
不奉戒律。
且逢橫逆。
于是棄之。
入?yún)擦帧?div id="mwgsou0" class='inline' id='people_34059_4_15_comment'>
謁云峰悅禪師。
留止三年。
難其孤硬。
告悅將去。
悅曰。
必往依黃檗南公。
公至黃檗四年。
知有而機不發(fā)。
又辭而上云峰。
會悅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試閱傳燈。
至僧問多福禪師曰。
如何是多福一叢竹。
福曰。
一莖兩莖斜。
僧曰不會。
福曰。
三莖四莖曲。
此時頓覺親見二師。
徑歸黃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公亦踴躍自喜。
即應(yīng)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
到無用心處。
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公從容游泳。
陸沉眾中。
時時往決云門語句。
南公曰。
知是般事便休。
汝用許多工夫作么。
公曰。
不然。
但有纖疑在。
不到無學(xué)。
安能七縱八橫。
天回地轉(zhuǎn)哉。
南公肯之。
已而往翠巖真禪師。
真與語大奇之。
依止二年。
而真歿。
乃還黃檗。
南公使分座令接納。
后來南公遷住黃龍。
公往謁。
泐潭月禪師。
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
聞諸方同列笑之。
以謂政不自歇去耳。
乃下喬木入幽谷乎。
公曰。
彼以有得之得。
護前遮后。
我以無學(xué)之學(xué)。
朝宗百川。
中以小疾醫(yī)寓漳江。
轉(zhuǎn)運判官夏倚公立。
雅意禪學(xué)。
見楊杰次公。
而嘆曰。
吾至江西。
恨未識南公。
次公曰。
有心上座。
在漳江。
公能自屈。
不待見南也。
公立見公劇談。
神思傾豁。
至論肇論會萬物為自己者。
及情與無情共一體。
時有狗臥香卓下。
公以壓尺擊狗。
又擊香卓曰。
狗有情即去。
香卓無情自住。
情與無情。
如何得成一體。
公立不能對。
公曰。
才入思惟。
便成剩法。
何曾會萬物為自己哉。
又嘗與僧論維摩曰。
三萬二千師子寶座。
入毗耶小室。
何故不礙。
為是維摩所現(xiàn)神力耶。
為別假異術(shù)耶。
夫難信之法。
故現(xiàn)此瑞。
有能信者。
始知本來自有之物。
何故復(fù)令更信。
曰。
若無信入。
小必妨大。
雖然既有信法。
從何而起耶。
又作偈曰。
樓閣門前才斂念。
不須彈指早開。
扄善財一去無消息。
門外春來草自青。
其指法親切。
方便妙密。
多類此。
南公入滅。
公繼住持十有二年。
然性真率。
不樂從事于務(wù)。
五求解去。
乃得謝事閑居。
而學(xué)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
守潭州。
虛大溈以致公。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公曰。
愿見謝公。
不愿領(lǐng)大溈也。
馬祖百丈已前。
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
于空閑寂寞之濱而已。
其后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
為天人師。
今則不然。
掛名官府。
如有戶藉之民。
直遣伍伯追呼之耳。
此豈可復(fù)為也。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見之。
公至長沙。
師直愿受法訓(xùn)。
公為舉其綱。
其言光明廣大。
如青天自日之易識。
其略曰。
三乘十二分教。
還同說食示人。
食味既因他說。
其食要在自己親嘗。
既自親嘗。
便能了知其味。
是甘是辛。
是咸是淡。
達磨西來。
直指人心。
見性成佛。
亦復(fù)如是。
真性既因文字而顯。
要在自己親見。
若能親見。
便能了知。
目前是真是妄。
是生是死。
既能了知。
真妄生死。
返觀一切語言文字。
皆是表顯之說。
都無實義。
如今不了。
病在甚處。
病在見聞覺知。
為不如實知。
真際所詣。
認此見聞覺知。
為自所見。
殊不知此見聞覺知。
皆因前塵而有分別。
若無前塵境界。
即此見聞覺知。
還同龜毛兔角。
并無所歸。
師直聞所未聞。
又答韓侍郎宗古問曰。
承諭昔時開悟。
曠然無疑。
但無始已來習(xí)氣。
未能頓盡。
然心外無剩法者。
不知煩惱習(xí)氣是何物。
而欲盡之。
若起此心。
翻成認賊為子也。
從上以來。
但有言說。
乃至隨病設(shè)藥。
縱有煩惱習(xí)氣。
但以如來知見治之。
皆是善權(quán)方便。
誘引之說。
若是定有習(xí)氣可治。
卻是心外有法。
而可盡之。
譬如靈龜曳尾于涂。
拂跡跡生。
可謂將心用心。
轉(zhuǎn)見病深。
茍能明心。
心外無法。
法外無心。
心法既無。
更欲教誰頓盡耶。
公以生長極南。
少以宏法。
棲息山林。
方太平時代。
欲觀光京師。
以餞馀年。
乃至京師。
駙馬都尉王詵晉卿。
盡禮迎之。
庵于國門之外。
久之南還。
再游廬山。
彭器資之守九江。
公見之。
器資從容問公。
人臨命終時。
有旨決乎。
公曰。
有之。
曰。
愿聞其說。
公曰。
器資死即說。
器資起增敬曰。
此事須是和尚始得。
蓋于四方公卿。
合則千里應(yīng)之。
不合則數(shù)舍亦不往。
有偈曰。
不住唐朝寺。
閑為宋地僧。
生涯三事衲。
故舊一枝藤。
乞食隨緣去。
逢山任意登。
相逢莫相笑。
不是嶺南能。
可以想見公人物。
黃龍南公。
道貌德威。
極難親附。
雖老于叢林者。
見之汗下。
公之造前。
意甚閑暇。
終日語笑。
師資相忘。
四十年間。
士大夫聞其風(fēng)。
而開發(fā)者眾矣。
惟其善巧無方。
普慈不間。
人未之見。
或慢謗。
承顏接辭。
無不服膺。
公既臘高。
益移庵深入。
棧絕學(xué)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十一月十六日中夜而歿。
閱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賜號寶覺。
葬于 南公塔之東。
號雙塔。
有得法上首。
惟清自有傳。
贊曰。
公于南公圓寂之日。
作偈曰。
昔人去時是今日。
今日依前人不來。
今既不來昔不往。
白云流水空裴回。
誰云秤尺平。
直中還有曲。
誰云物理齊。
種麻還得粟。
可憐馳逐天下人。
六六元來三十六。
追玩南公曰。
隨汝顛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之語。
此老為克家之子。
嗚呼隕此偉人。
世間眼滅。
惟此未嘗不心折。
讀其陳跡。
尚若雨霽之夕。
望東南之月。
皎然萬星之中。
忘其身在唾霧間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祖心。
南雄始興鄔氏子。
少為書生有聲。
年十九而目盲。
父母許以出家。
輒復(fù)見物。
乃往依龍山寺惠全。
明年試經(jīng)業(yè)。
獨獻詩。
試官奇之。
遂以合格聞。
繼住受業(yè)院。
不奉戒律。
且逢橫逆。
棄之謁云峰悅公。
難其孤硬告行。
峰曰。
必往依黃檗南公。
居黃檗四年。
知有而機不發(fā)。
又辭而上云峰。
會峰謝世。
因就止石霜。
無所參決。
后閱傳燈。
至僧問如何是多福一叢竹(云云)。
此時頓覺。
親見二師。
往歸黃檗。
方展坐具。
南公曰。
子入吾室矣。
師踴躍自喜。
即應(yīng)曰。
大事本來如是。
和尚何用教人看話下語。
百計搜尋。
南公曰。
若不令汝如此究尋。
到無用心處。
自見自肯。
吾即埋沒汝也。
往見翠巖真。
真與語大奇之。
又見泐潭月。
月以經(jīng)論精義入神。
聞諸方同列笑之。
以為下喬入幽。
師曰。
彼以有得之得。
護前遮后。
我以無字之學(xué)。
朝宗百川。
初南公使分座。
公遷化。
師繼其席。
凡十有二年。
法道大振。
然性真率。
不樂從事。
五求解去。
乃得謝事閑居。
學(xué)者益親。
謝景溫師直。
守潭。
虛大溈以致。
三辭不往。
又囑江西轉(zhuǎn)運判官彭汝礪器資。
請所以不赴長沙之意。
愿見謝公。
不愿領(lǐng)大溈也。
馬祖百丈以前。
無住持事。
道人相尋于空山寂寞之濱而已。
其后雖有住持。
王臣尊禮。
如天人師。
今則掛名官府。
若編戶民直。
遣五伯追呼之耳。
豈可復(fù)為。
師直聞之。
不敢以院事屈。
愿一見之。
至長沙。
師直愿受法訓(xùn)。
為舉其綱。
師直聞所未聞。
后一至京師。
尋還廬岳。
器資守九江。
問曰。
人臨命終時。
有旨決乎。
曰有。
曰。
愿聞其說。
曰。
器資死即說。
器資起增敬。
曰。
此事須是和尚始得。
蓋于四方公卿。
合則千里應(yīng)之。
不合則數(shù)舍不往。
南公道貌德威。
極難親附。
雖老于叢林者。
見之汗下。
師直造前。
意甚閑暇。
終日語笑。
師資相忘四十年間。
士大夫聞其風(fēng)。
而開發(fā)者甚眾。
惟其善巧無方。
普慈不間。
人未見者。
或慢謗。
承顏接詞。
無不服膺。
臘既高。
益移庵。
深入棧絕學(xué)者。
又二十馀年。
以元符三年冬歿。
閱世七十有六。
坐五十有五夏。
賜號寶覺。
葬于南公塔之東。
號雙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91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伯通。仁宗慶歷間進士。為撫州軍事判官,知建德縣。神宗熙寧六年,為梓夔路察訪使,擊降瀘州蠻。八年,又招降渝州南川少數(shù)部族。進知制誥,分司西京,歷知滁、廣、桂州。入為吏部侍郎,終知洪州。有文集、奏議。
全宋詩
熊本(一○二六~一○九一),字伯通,其先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徙鄱陽(今江西鄱陽)。
既冠,舉進士,為撫州軍事判官。
英宗治平間,知池州建德縣,改遂州錄事參軍。
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知滁州,歷廣州、桂州、洪州、杭州、江寧府。
哲宗元祐六年,復(fù)知杭州,未行召還,行次真州卒,年六十六。
事見宋彭汝礪《熊公墓志銘》(一九七八年出土于鄱陽縣,參《文史》一九八三年第一七輯),《宋史》卷三三四有傳。
全宋文·卷一○四七
熊本(一○二六——一○九一),字伯通,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慶歷中進士及第,為撫州軍事判官,稍遷秘書丞、知建德縣。熙寧初,上書稱旨,除提舉淮南常平、檢正中書禮房事。七年,以邊功擢刑部員外郎、集賢殿修撰、同判司農(nóng)寺。河、湟初復(fù),為秦鳳路都轉(zhuǎn)運使。八年,神宗稱其文,遂知制誥。元豐元年,落知制誥,為屯田員外郎。三年,提舉太平宮。四年,知滁州,改廣州。五年,召為工部侍郎,以邊事,道除龍圖閣待制、知桂州,遂為廣南西路經(jīng)略使。七年,入為吏部侍郎。八年,力請外,知洪州。元祐初,徙杭州、江寧府。六年五月,再知洪州。九月召還,卒于道,年六十六。著有文集三十七卷、奏議二十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睦州桐廬人,號茅岡,學(xué)者稱千乘先生。博學(xué)能文。仁宗嘉祐中官縣尉。又主桐廬講席,弟子千人。有《周易口義》。
全宋詩
倪天隱,字茅岡,學(xué)者稱千乘先生,桐廬(今屬浙江)人。曾官縣尉。師承胡瑗,仁宗嘉祐間,主講桐廬縣學(xué)(《宋史翼》卷二三)。約卒于熙寧、元豐間(《鄱陽集》卷七《送梁晦之詩序》)。
全宋文·卷一一一八
倪天隱,字茅岡,睦州桐廬(今浙江桐廬)人。
官至縣尉。
博學(xué)能文,嘉祐中主講邑校有聲,學(xué)者稱千乘先生。
述其師胡瑗之意為《周易口義》十二卷(存)、《系辭》上、下及《說卦》三卷。
見《宋史》卷三四六《彭汝礪傳》,《宋史翼》卷二三,《宋元學(xué)案》卷一,《宋元學(xué)案補遺》卷一。
彭汝方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6—1121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宜老。
彭汝礪弟。
以蔭任滎陽尉、臨城主簿。
汝礪卒,棄官歸葬。
豐稷留守南京,辟為司錄。
徽宗宣和初,通判衢州,有治狀,擢知州事。
三年,守孤城抗拒方臘,城陷死。
謚忠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饒州鄱陽人,字巖老。
彭汝礪弟。
第進士。
以曾布薦,累擢殿中侍御史,由是附布。
歷官侍御史。
徽宗初,為布劾罷門下侍郎李清臣,遂得諫議大夫。
鞫趙諗反獄,窮其黨與。
又參預(yù)重興元祐黨案,使司馬光以下復(fù)貶。
及布失位,罷知泰州,尋謫濮州團練副使。
后以顯謨閣待制卒。
全宋文·卷二三五七
彭汝霖,字巖老,饒州鄱陽(今江西波陽)人,汝礪弟。第進士。以曾布薦,為秘書丞,擢殿中侍御史,由是附布。遷侍御史。及布失位,罷知泰州,又謫濮州團練副使,后以顯謨閣待制卒?!?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四六有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