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盧祖皋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趙肅遠,茗嶼子。
盧祖皋申之)有唱和(《東甌詩存》卷七)。
今錄詩七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凈全(一一三七~一二○七),號無用,俗姓翁,諸暨(今屬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師宗杲,祝發(fā)受戒。累典大剎,最后住慶元府天童寺。寧宗開禧三年卒,年七十一。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寶慶會稽續(xù)志》卷六有傳。今錄詩七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凈全。
越州諸暨人。
姓翁氏。
世業(yè)農(nóng)。
少與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間。
必宴坐忘歸。
人異之。
甫冠即出家。
師授以經(jīng)典。
略無所解。
乃幡然入徑山。
謁妙喜。
喜問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問打坐何為。
曰。
若問何為。
直是無下口處。
喜奇之。
師生長田家。
樸野而無緣飾。
目不知書。
人呼為翁木大。
一日集眾采椒。
師與焉。
同輩戲之云。
汝試作一摘椒頌如何。
師即應聲云。
含煙帶露已經(jīng)秋。
顆顆通紅氣味周。
突出眼睛開口笑。
這回不戀舊枝頭。
眾大驚。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給度一人。
喜令侍者十輩。
各探籌卜其分。
緣師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誶語。
果命復探之。
師再獲。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發(fā)受戒。
拙庵光居靈隱。
俾典賓。
混源密。
主凈慈。
命分半座。
師志在晦藏。
無應世念。
然天資夙成。
不假師授。
雖不識一丁。
而吐辭發(fā)語。
形為偈頌。
老師宿學。
所不能及。
尚書尤公袤。
寶文王公厚之。
丞相錢公象祖。
皆與師為方外交。
嘗自贊曰。
匙挑不上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嬴得蒲江湖。
因自號無用。
累典大剎。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開禧三年示寂。
世壽七十一。
僧臘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嗣晦庵光。
光嗣妙喜。
則密乃師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為嫌要之古人闡化揚道。
肝腸是務。
不拘拘于形跡間。
故可貴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司馬儼,字季若。
孝宗淳熙五年(一一七八)知蒲江縣(明嘉靖《蒲江志略》卷三)。
十三年,知海陵縣(《燭湖集》司馬述序)。
李翔高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李翔高,號羽軒。
善為絕句,為寧宗慶元五年進士盧祖皋賞愛。
事見《貴耳集》卷上。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周師成,字宗圣,號雉山,長興(今屬浙江)人。
寧宗慶元五年(一一九九)進士。
工詩文,名聞一時,盧祖皋、趙師秀、劉克莊等皆與之游。
晚年若有所遇,如游仙散圣之人。
有集,已佚。
事見《貴耳集》卷中、《梅澗詩話》卷下。
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六九一四
周師成,字宗圣,號雉山,湖州長興(今浙江長興)人。慶元五年進士,曾為鹽官縣丞。少年秀麗,讀書善記。議論古今,落落可聽。有詩高遠,愛作選格。仕不得志,晚年若有所遇,如游仙散圣之徒。見《貴耳集》卷中,《漫堂集》卷五,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69 【介紹】: 宋潼川人,字逢原,一字叔剛。寧宗嘉定十六年進士。授小溪主簿,待次三年,朝夕討論六經(jīng)、諸子百家之言。知蒲江縣,后通判太平州,改福州。理宗初政,上書極論當時危亡之征。知慶元府,為沿海制置使,募水軍,造戰(zhàn)艦,蓄糧食。為沿江制置使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自建康至池州一帶,列寨置屋,屯戍兵力。度宗時,任參知政事、同知樞密院事。有《續(xù)言行錄》、《奏稿》、《橘州文集》。
全宋詩
姚希得(?~一二六九),一字逢原,字叔剛,潼川(今四川三臺)人。寧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進士,授小溪主簿。調(diào)嘉定府司理,知蒲江縣,通判太平州、福州,召為國子監(jiān)丞。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遷秘書丞(《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歷江西提刑,知靜江府、慶元府、建康府。景定五年(一二六四),召為兵部尚書。度宗即位,遷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尋授參知政事,以言罷。咸淳五年卒。有《橘州文集》,已佚?!?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二一有傳。
全宋文·卷七七二三
姚希得(?
——一二六九),字逢原,一字叔剛,潼川(今四川三臺)人。
嘉定十六年進士,授小溪主簿,歷知盤石、蒲江,通判福州。
召為國子監(jiān)丞,遷太府寺丞,知大宗正丞,進秘書丞。
出為提舉江西常平,改提刑,知靜江府。
召為秘書少監(jiān),遷宗正少卿兼權給事中。
出為兩淮宣撫司判官,知慶元府。
召為工部尚書,改刑部,為沿江制置使兼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淮西總領。
景定五年召為兵部尚書。
度宗即位,授同知樞密院事,拜參知政事。
以言罷。
起知潭州,辭。
咸淳五年卒。
有《續(xù)言行錄》、《奏稿》、《橘州文集》。
見《宋史》卷四二一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55—1809 【介紹】: 清安徽歙縣人,字次仲。乾隆五十五年進士,選寧國府教授。家境貧寒,群經(jīng)皆手鈔讀之。學術博通經(jīng)史,兼擅詞章,并勤于讀史,于疆域沿革、職官異同,均極熟悉。專精《》學。有《禮經(jīng)釋例》、《燕樂考原》、《元遺山年譜》、《校禮堂集》等。
詞學圖錄
凌廷堪(1757-1809) 字次仲,一字仲子。安徽歙縣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授寧國府學教授。少學賈,年二十五始為舉子業(yè)。入國子監(jiān)師事翁方綱,遂研治經(jīng)學。精三《》,通樂律,作《燕樂考原》,為乾嘉學派名儒。雅善屬文,工詩詞,尤工駢體。有《校禮堂集》、詞集《梅邊吹笛譜》。
梅邊吹笛譜·自序
少時失學,居海上,往往以填詞自娛。相倡和者,唯同里章君酌亭。后出游,漸知治經(jīng),得交儀徵阮君伯元,談說之馀,時或及此,蓋亦深于詞者。其他朋輩,多以小道薄之,不敢與論也。年二十許,遂屏去,一意向學,不復多填詞。舊稿久束之篋中,及官宛陵,暇日檢出閱之,頗有商海帚千金之想,乃編為二卷,酌亭已前卒,不得見矣。舊取白石《暗香》句意,名之曰《梅邊吹笛譜》,蓋詞人習氣,亦不復追改也。又少作但依舊詞填之,不知宮調(diào)為何物,近因學樂律,少少有所悟,而宋人之譜,多零落失傳,又以琵琶證琴聲,故燕樂二十八調(diào),多與雅樂異名也。今取其可考者,注宮調(diào)于其下,不可考者不注也。阮君今以侍郎巡撫浙江,命小史錄一本質(zhì)之,不審能傳于后否。稿中所用四聲,非于唐宋人有所本者,不敢輒為假借;所用韻,凡閉口不敢闌入抵腭、鼻音,至于抵腭與鼻音亦然。異時有揚子云,當鑒此苦心也。嘉慶五年負在庚申端午日,淩廷堪次仲書。
梅邊吹笛譜·跋
《梅邊吹笛譜》二卷,先師次仲先生所手定也。
其錦賦性拙魯,于此夙未究心,然嘗竊聞其緒論矣。
詞者,詩之馀也,昉于唐,沿于五代,具于北宋,盛于南宋,衰于元,亡于明。
以詩譬之,慢詞如七言,小令如五言。
慢詞北宋為初唐,秦、柳、蘇、黃如沈、宋,體格雖具,風骨未遒,片玉則如拾遺,骎骎有盛唐之風矣。
南渡為盛唐,白石如少陵,奄有諸家,高、史則中允、東川,吳、蔣則嘉州、常侍。
宋末為中唐,玉田、碧山風調(diào)有馀,渾厚不足,其錢、劉乎。
草窗、西麓、商隱、友竹諸公,蓋又大歷派矣。
稼軒為盛唐之太白,后村、龍洲亦在微之、樂天之間。
金、元為晚唐,山村、蛻巖可方溫、李,彥高、裕之近于江東、樊川也。
小令唐如漢,五代如魏晉,北宋歐、蘇以上如齊梁,周、柳以下如陳隋,南渡如唐,雖才力有馀而古氣無矣。
填詞之道,須取法南宋,然其中亦有兩派焉。
一派為白石,以清空為主,高、史輔之。
前則有夢窗、竹山、西麓、虛齋、蒲江,后則有玉田、圣與、公謹、商隱諸人,掃除野狐,獨標正諦,猶禪之南宗也。
一派為稼軒,以豪邁為主,繼之者龍洲、放翁、后村,猶禪之北宗也。
元代兩家并行,有明則高者僅得稼軒之皮毛,卑者鄙俚淫褻,直拾屯田、豫章之牙后。
我朝斯道復興,若嚴蓀友、李秋錦、彭羨門、曹升六、李耕客、陳其年、宋牧仲、丁飛濤、沈南渟、徐電發(fā)諸公,率皆雅正,上宗南宋,然風氣初開,音律不無小乖,詞意微帶豪艷,不脫《草堂》前明習染,唯朱竹垞氏專以玉田為??吩诒娙松?。
至厲太鴻出,而琢句煉字,含宮咀商,凈洗鉛華,力除俳鄙,清空絕俗,直欲上摩高、史之壘矣;又必以律調(diào)為先,詞藻次之,昔屯田、清真、白石、夢窗諸君,皆深于律呂,能自制新聲者,其用昔人舊譜,皆恪守不敢失,況其下乎。
吾師之詞,不專主一家,而尤嚴于律,嘗自謂幼年精力誤弊于此。
壬申冬,江鄭堂先生亦語錦曰:令師學問精博,悉臻絕詣,禮經(jīng)樂律,固其千秋大業(yè),即駢體文章,詩馀小技,亦不落第二流也。
爰案次為其目錄,置諸卷端,以便檢閱。
外有《花犯》一闋,與《折桂令》諸散曲,既不欲棄置,亦不敢竄入,惟補錄于后,以公同好云。
時道光六年仲秋月望日,受業(yè)宣城張其錦謹識。
吳應連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54 【介紹】: 清江西南城人。
道光元年舉人。
十三年,以知縣揀發(fā)四川。
歷署天全、涪州、永川、安岳、蒲江、新津、綿竹、仁壽諸州縣,補石泉,調(diào)彭縣。
仕蜀先后二十年,所至修塘堰,浚河渠,平治水陸道路,皆有實政。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明毅(1847年—1915年),字紹榮,號迪卿,又號棣琴,晚號培園逸叟。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中癸酉科第122名舉人,十三年(1874年)中甲戌科第82名進士。
光緒四年(1878年)授四川樂山知縣。
光緒十年(1884年),因父故丁憂服喪,又孝母養(yǎng)終,有意不再涉仕途,回石家坊閑居13年。
因人們對其離任頗有微詞,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母親病故后,又返回四川,歷任綦江、金堂、墊江、蒲江、梁山、安縣等縣知縣。
授花翎三品銜,后升補眉州直隸州知州,二品頂戴,四川補用道,誥授通議大夫,晉授資政大夫。
張明毅在川任職期間,請命放賑,嚴懲訟魁,責行新法,獎進文學,興修水利,資尚蠶桑。
受到當?shù)匕傩辗Q頌。
他在樂山符溪鑿山疏渠、清淤筑堰,惠及鄉(xiāng)里,被譽為“張公堰”。
為了防止污吏使奸,張明毅棹舟巡堤,并在舟中聽訟斷案。
有詩贊曰:但求民隱無留滯,一葉扁舟即訟庭。
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張明毅因病辭官,回歸故里,自號培園逸叟,日種菊陶情,夜呤詩明志。
著有《培園詩文稿》四卷,詩入《近代詩選》。
八年后,病逝于石甲坊崗高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