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劉望之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大明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第一 解義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奉旨住上天竺。
常領(lǐng)徒千人。
大弘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
其詞辯若瀉懸河。
實為當(dāng)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幸上竺寺欲禮大士。
訥迎。
高宗問曰。
朕于大士合拜不合拜。
訥對曰。
不拜則各自稱尊。
拜則遞相恭敬高宗欣然致拜。
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
訥曰。
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
囑其護國護人。
后世祖師立為懺法。
令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
此盛世之典也。
上說授訥右街僧錄。
賜錢即修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召訥。
領(lǐng)僧五十入內(nèi)觀堂修護國金光明三昧。
賜齋罷訥登座說法。
上問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許經(jīng)卷。
訥曰。
有本者如是。
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
號曰慧光法師。
自是歲歲此日入內(nèi)修舉佛事。
賜絹帛五十疋。
七年八月召訥入內(nèi)賜齋說法稱旨恩寵隆渥加異。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若訥。
字希言。
嘉興孫氏子。
初依竹庵。
次謁證悟于赤城。
命首眾座下。
暨悟化。
遂嗣師道。
道大弘。
乾道三年。
孝宗幸上竺。
展敬大士。
師接候稱旨。
授右街僧錄。
因詔。
于山中建十六觀堂。
仍仿其制。
作堂于大內(nèi)。
即詔師領(lǐng)徒五十人。
于四月八日。
入內(nèi)觀堂。
修金光護國法。
上問曰。
佛法固妙。
安得如許經(jīng)卷。
師曰。
有本者如是。
上然之。
進左街僧錄。
九年。
召對選德殿。
問大士歷代靈跡。
及法華經(jīng)旨。
上曰。
最初得師。
發(fā)明此事。
遂以圓覺悟得法門。
譬如著棋。
勝負既分。
不但并去棋子。
棋盤亦須一時并去。
師曰。
并去者。
亦不可得。
上曰。
宗說俱通。
其師之謂。
有詔令講圓覺。
至此虛妄心。
若無六塵處。
師曰。
心本無形。
因塵有相。
塵滅心滅。
真心湛然。
上手書其語。
以賜。
又問金剛之義答皆稱旨。
上曰。
朕日讀此經(jīng)。
今更命眾。
合誦三萬卷。
乃降劄云。
平昔以來。
所食禽魚之類。
傷害為多。
今仗般若。
為除此過。
庶使群生。
俱承解脫。
時沂王尚幼。
上召師入禁中。
為王說法摩頂。
因以疾乞閒。
上曰。
且賜地筑室更數(shù)年。
彼此作閒人。
水邊石上。
共說無生。
淳熙十一年。
退處興福。
特授兩街都僧錄。
時光宗在東宮。
書歸隱之扁。
賜之。
仍制贊以稱其德。
及上退養(yǎng)重華宮。
召注金剛經(jīng)。
肩輿登殿。
止宿殿廬。
注成以進。
上披覽。
益有省發(fā)。
紹興二年十月旦。
謂侍人曰。
吾宗通法華。
宜以此終。
乃集眾修法華懺。
取道具進兩宮。
端坐而化。
壽八十二。
塔于正寢。
賜宗教廣慈法師普炤之塔。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若訥,住上天竺,常領(lǐng)徒千人,大宏三觀十乘五重六即之道。
其詞辯若瀉懸河,實為當(dāng)世四依也。
南宋淳熙三年,高宗臨幸,欲禮大士,訥出迎,高宗問曰:“朕于大士禮得拜否?
”訥對曰:“不拜則各自稱尊,拜則遞相恭敬。
”高宗欣然致拜。
又問:“歲修金光明懺,其意為何?
”訥言:“昔佛為梵釋四王說金光明三昧,囑其護國護人,后世祖師立為懺法,今僧每于歲旦奉行其法,為國祈福。
此盛世之典也。
”上說,授訥右街僧錄,賜錢即脩其道。
次年四月八日,召訥領(lǐng)僧五十入內(nèi)觀堂,脩護國金光明三昧,賜齋罷,訥登座說法,上問曰:“佛法固妙,安得如許經(jīng)卷?
”訥曰:“有本者如是。
”高宗大悅,進訥左街僧錄,號曰“慧光法師”。
自是每歲此日入內(nèi)脩舉佛事,賜絹帛五十疋。
七年八月,召訥入內(nèi),賜齋,說法稱旨,恩寵有加。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介然。
四明鄞人也。
受業(yè)于福泉山之延壽明智。
居南湖。
從其學(xué)悟教觀之旨。
元豐初。
專志凈業(yè)。
謂同行曰。
念佛三昧。
往生要法也。
乃然三指。
建十六觀堂。
中設(shè)西方三圣。
環(huán)以池蓮。
功成。
復(fù)然三指。
于是修觀之士。
有所依賴焉。
建炎四年。
金虜犯明州。
寺眾奔散。
師獨不去。
虜奄至訶之曰。
不畏死邪。
師曰。
貧道一生愿力。
建此觀堂。
今老矣。
不忍舍去以求生也。
虜酋義之。
謂曰。
為我歸北地作觀堂。
似此規(guī)制。
遂逼師以行。
后人悲思。
乃以去日為之忌。
遙尊之曰。
定慧尊者。
未詳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03—1176 【介紹】: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習(xí)經(jīng)論學(xué)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問答無滯,機鋒峻發(fā)。孝宗乾道中,居臨安靈隱寺。帝屢召入內(nèi)殿,咨論法要,賜號佛海大師。淳熙中,說偈預(yù)示終期,安坐而逝。
全宋詩
釋慧遠(一一○三~一一七六),號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屬四川)人。年十三隸藥師院為僧,后依靈巖徽禪師。會圓悟領(lǐng)昭覺,往見之,得悟,機鋒峻發(fā),眾目為鐵舌遠。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詔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補靈隱。曾召入禁中,賜號佛海禪師。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天寧佛果圓悟克勤禪師法嗣。有齊已等編《瞎堂慧遠禪師廣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周文忠集》卷四○《靈隱佛海禪師遠公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五、《五燈會元》卷一九、《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圻h詩,以輯自《佛?;圻h禪師廣錄》卷一至卷三者編為卷一,以見于《廣錄》卷四者編為卷二,輯自他書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和尚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fù)領(lǐng)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jǐn)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捧也未。遠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脩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爾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領(lǐng)旨住昭覺。遠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忽頓悟。仆于眾。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遠曰。禍不入謹(jǐn)家之門。悟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又喝。悟連喝兩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峻發(fā)。無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墜金環(huán)。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禿頂修羅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遠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喚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又手立曰。只這是。帝大悅。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帝曰。夢幻既非。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帝又問曰。前日在此閣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遠曰愿聞。帝曰。四海不為多。遠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遠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帝悅。賜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雅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慧遠。
號瞎堂。
眉山金流鎮(zhèn)彭氏子。
年十三。
??藥師院為僧。
聽習(xí)經(jīng)論。
棄而依靈巖。
徽公。
微有省發(fā)。
會圓悟領(lǐng)昭覺。
師即之聞。
舉龐居士問馬祖。
不與萬法為侶因緣。
師大悟。
仆于眾。
眾掖之。
師乃曰。
吾夢覺矣。
自是機鋒峻發(fā)。
眾目為鐵舌遠。
圓悟順寂。
師東下。
屢遷名剎。
繇虎丘。
奉詔住皋亭崇光。
時孝宗留心空宗。
召師入對選德殿。
或入內(nèi)觀堂見。
必延坐進茶。
稱師而不名。
禮數(shù)視諸師有加。
上曰。
前日睡中。
忽聞鐘聲遂覺。
未知夢與覺如何。
師曰。
夢覺無殊。
覺心不動。
上曰。
夢幻既非。
且鐘聲從何處起。
師曰。
從陛下問處起。
上曰。
然則畢竟如何。
免得生死。
師曰。
不悟大乘。
終不能免。
曰。
如何得悟。
師曰。
本有之性磨之。
歲月自然得悟。
曰。
悟后如何。
師曰。
悟后。
始知今日問答皆非。
曰。
一切處不是后如何。
師曰。
脫體現(xiàn)前。
更無可見之相。
上首肯之。
賜號佛海禪師。
一日車駕幸其室。
室掛行道影。
上指問師曰。
此是水墨空塵。
而真者安在。
師叉手近前曰。
春氣和暖。
恭惟圣躬萬福。
上大笑。
因書贊焉。
師一身系法門之望。
奇言妙句。
傳播諸方。
學(xué)者云奔川委。
視師所在為歸正。
如一佛出世。
乙未秋。
示眾曰。
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
鬧處莫出頭。
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種作貴人教。
誰賣柴炭向汝。
道不可毀不可贊。
體若虛空沒涯岸。
相喚相呼歸去來。
上元定是正月半。
都下喧傳而疑之。
至期諸王卿相皆至。
師升座說法。
遂入方丈扄閉。
師舊蓄一猿。
頗馴狎因衣之。
命曰猿行者。
久之。
眾窺窗隙聲息并無。
惟見猿持卷侍側(cè)。
亟入師已逝矣。
猿書。
乃辭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錘。
掀翻露布。
突出機光。
鴉飛不度。
留七日顏色不變。
塔全身于寺之烏峰。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瞎堂禪師者。名慧遠。生眉山之彭氏。為圓悟禪師之晚子也。圓悟復(fù)領(lǐng)昭覺時。年老。乃以化柄屬之門賢。其門賢已播海內(nèi)矣。以故摩竭之令。復(fù)行于昭覺。而遠新從靈崖來。靈崖為徽禪師所居。得起鐵拂為首座。敲唱黃龍宗旨。遠事之二載。于徽言下。得其概焉然起首座。屢誘掖之。遠無留意。乃抵昭覺。侯十日。始得通謁于悟公。公與語大奇之。嘆曰。吾道未衰也。許遠得非時入室。遠每大跪請益。公但笑曰。將謂吾老矣。故如此著急耶。遠屏氣自失。不敢進言。一日聞舉龐居士不與萬法為侶因緣。大徹其旨越眾進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立貧無一錢。戶破家殘。乞師賑濟。公曰。七珍八寶一時拿。曰賊不入謹(jǐn)家之門。公曰。機不離位。墮在毒海。遠便喝。公以拄杖擊禪床曰。吃得棒也未。遠又喝。公連喝兩喝。遠作禮趨而去。自此機發(fā)莫禦。叢林共加其號。為鐵舌遠。遂與元布袋輩齊名。紹興間。嵋守請居象耳山。不赴。未幾圓悟順世。遠勃然起曰。芳躅云亡。繼之者誰。高臥北窗。顧可得耶。扁舟出峽。抵淮南開化龍蟠。遷瑯琊。繇瑯琊遷普濟。繇普濟遷定業(yè)。繇定業(yè)遷光孝。歷十八載。名輩歸之。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遠曰。頂分丫角。非心非佛時如何。曰。耳墮金環(huán)。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禿頂修羅舞柘枝。又問。浩浩塵中如何辨主。遠曰。木杓頭邊鐮切菜。莫便是和尚為人處也無。曰。研槌撩馎饦。又問。不與萬法為侶。是甚么人。遠曰。腳踏轆轤。曰。庵里人為甚不知庵外事。遠曰。拄杖橫挑鐵蒺藜。又問。昔有一秀才。作無鬼論。論成。鬼叱曰。爭柰我何。意作么生。遠以手斫額曰。何似生。曰。祇如五祖以手作鵓鳩嘴曰。谷孤孤。又且如何。遠曰。自領(lǐng)出去。曰。東山水上行。明甚意旨遠曰。初三十一不用擇日。曰。十二時中如何用心。遠曰。蘸雪吃冬瓜。其機海無涯。約多類此。又過南岳寓南臺。是時璉禪師住龍王。與方廣行公。皆月庵高弟。道著湖湘。私相語曰。此間壁立萬仞。遠來何所措足乎。故請升座。設(shè)三十馀問。皆從上誵訛。險節(jié)關(guān)棙。遠畢酬之。辭旨超倫。璉等屈服。欲以名剎居遠。遠不顧。東隱天臺。來往國清護國鴻福三寺。乾道丁亥。平江守以虎丘迎遠。又奉旨歷崇光靈隱二處。孝廟常召見。咨詢法要。加號佛海禪師。名儒日繞座下。以居士身而嗣法者。則有內(nèi)翰曾開知府葛郯。郯號信齋。聞遠發(fā)揮即心即佛之案。有省。而呈頌曰。非心非佛亦非物。五鳳樓前山突兀。艷陽影里倒翻身。野狐跳入金毛窟。遠曰。公見處只可入佛。難入魔在。郯愕曰。何也。遠曰。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郯乃領(lǐng)旨。曾開字天游。久升圓悟大慧之堂。聞風(fēng)來訪。故問曰。如何是善知識。遠曰。露柱燈籠。貓兒狗子。曰。為甚贊即歡喜。毀即煩惱。遠曰。侍郎曾見善知識否。開變色曰。三十年參方。何言不見。曰。向煩惱處見。向歡喜處見。開擬議。遠喝之。開復(fù)擬進語。遠搖手曰。開口底不是。開愧汗透重襟。遠召曰。侍郎向甚處去也。開猛省踴躍。說偈曰。咄哉瞎驢。叢林妖孽。震地一聲。天機漏泄。有人更問意如何。拈起拂子劈口截。遠笑曰。也秖得一橛。妙喜在嶺南。因閱遠語錄。大駭曰。老師暮年有子如是耶。遂以圓悟所付法衣。寄贈之。于是江湖以為。遠公見超妙喜云。一日忽示眾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處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總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時都下喧傳。頗疑之。遂達上聽。至期無疾。升座如常。然士庶競集。上亦密遣中使。伺起居。遠命侍者。并赴堂。及齋畢。寢室窅然。白氣氤氳。侍者入帷。見猿行者手捧卷莊立榻前。遠已化矣。急取行者手卷視之。乃辭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四眾殷留十日。受朝廷最后之供。其顏不少異也。年七十四。坐五十九夏。遠公素蓄一黑猿。馴知人意。名曰猿行者。亦悠然脫去。其小師道濟及緇素。奉遠公塔于寺之烏峰。亦葬猿行者于其側(cè)焉。 贊曰。姬氏曰貞勝者也。余考佛海提唱。如赤帝子斷蛇。而神姥夜號。其出沒縱橫。與五祖演公類也。此妙喜寧不望風(fēng)而駭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慧遠,眉山彭氏子。年十三,從藥師院宗辯薙染。首詣大慈講肆,次參靈巖徽禪師,微有所入。會圓悟復(fù)住昭覺,遂投之。值悟普說,舉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因緣,遠頓悟,仆于眾中,眾掖之起,遠乃曰:“吾夢覺矣。”至夜小參,遠出問曰:“凈裸裸空無一物赤骨力,貧無一錢,戶破家亡,乞師賑濟。”悟曰:“七珍八寶一時拿?!边h曰:“禍不入謹(jǐn)家之門?!蔽蛟唬骸皺C不離位,墮在毒海?!边h便喝,悟以拄杖擊禪床云:“吃得棒也未?”遠又喝,悟連喝,遠便禮拜。自此,機鋒俊發(fā),無所抵午。初住皋亭山顯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詔遷靈隱,上堂,僧問:“即心即佛時如何?”曰:“頂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時如何?”“耳墜金環(huán)?!鄙唬骸安皇切?、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頹頂修羅舞柘枝?!逼吣昶咴率迦?,召入選德殿,賜坐,孝宗問:“如何免得生死?”遠對曰:“不悟大道,終不能免?!钡墼唬骸叭绾蔚梦颍俊边h曰:“本有之性,究之無不悟者?!钡墼唬骸拔蚝笕绾??”遠曰:“悟后始知脫體現(xiàn)前,了無毫發(fā)可見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遠曰:“目前無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遠正身叉手立,曰:“只這是?!钡鄞髳?。八年秋八月七日,召遠入東閣,賜坐,帝曰:“前日夢中忽聞鐘聲,遂覺,不知夢與覺是如何?”遠曰:“陛下問夢耶?問覺耶?若問覺而今正是寐語,若問夢而夢覺無殊,教誰分別?夢即是幻,知幻即離,覺心不動。故曰: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钡墼唬骸皦艋眉确?,鐘聲從甚處起?”遠曰:“從問處起?!钡塾謫栐唬骸扒叭赵诖碎w坐,忽思得不與萬法為侶,有個見處?!边h曰:“愿聞?!钡墼唬骸八暮2粸槎唷!边h曰:“一口吸盡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闕?!边h曰:“才涉思維,便成剩法,正使如斷輪如閃電,了無干涉。何以故?法無二故,見無二見,心無別心,如天無二日?!钡蹛偅n“佛海大師”之號。淳熙二年乙未秋,示眾說偈曰:“淳熙二年閏,季秋九月旦。鬧處莫出頭,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種作貴人,教誰賣柴炭。向你道,不可毀不可贊,體若虛空沒涯岸。相喚相呼歸去來,上元定是正月半?!泵髂暾?,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說偈曰:“拗折秤錘,掀翻露布,突出機先,鴉飛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顏色不異,全身塔焉。
劉之望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瀘州合江人。
高宗紹興間進士。
以薦除學(xué)官,遷秘書省正字。
有《觀堂集》。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師一(一一○七~一一七六),號水庵,俗姓馬,婺州東陽(今屬浙江)人。十六落發(fā),首參雪峰慧照禪師,又謁東禪月用庵果,晚依佛智于西禪,盡得其道。出住慈云。繼遷數(shù)剎。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始屆臨安府凈慈寺。淳熙三年卒于嘉禾光孝寺,年七十。為南岳下十六世,丹霞佛智蓬庵端裕禪師法嗣。有《水庵一禪師語》一卷,收入《續(xù)古尊宿語要》卷六?!?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有傳。今錄詩三十五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師一。
號水庵。
師得法弟子也。
師住持衲子務(wù)齊整。
唯水庵。
賦性沖澹。
奉身至薄。
昂然在稠人中。
曾不屑慮。
師亦不甚強之。
師沒。
水庵道大弘。
經(jīng)歷四郡。
住持八院。
所至兢兢業(yè)業(yè)以行道。
建立為心。
淳熙五年。
退西湖凈慈。
有偈云。
六年灑掃皇都寺。
瓦礫翻成釋梵宮。
今日功成歸去也。
杖頭八面起清風(fēng)。
士庶遮留。
不止。
終于秀之天寧。
東陽縣志云。
水庵馬姓。
十六出家。
從法云善遵為師受具。
過錢塘昭慶。
遇異人相之。
曰。
此僧中龍也。
笠雪鞋花。
歷參禪宿。
乾道七年。
自寶林住凈慈。
九年浴佛日。
入內(nèi)觀堂
投老嘉禾報恩。
為終焉計。
未幾示疾。
作書別郡官。
端坐而逝。
茶毗得五色舍利。
齒拳不壞。
辭世偈曰。
平生要用便用。
死蛇偏解活弄。
一拳打破虛空。
佛祖難窺罅縫。
有語錄若干卷。
大司成高文虎。
序之。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寶印(一一○九~一一九一),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嘉州龍游(今四川樂山)人。少從德山院清素得度具戒,聽《華嚴(yán)》、《起信》,既盡其說,棄依密印于中峰。會圓悟歸昭覺,留三年。后南游,謁佛性泰、月庵果、草堂清。晚至徑山,謁大慧宗杲禪師。大慧南遷,乃西還。后再出峽,住保寧、金山、雪竇。孝宗淳熙七年(一一八○),敕補徑山,召對選德殿。光宗紹熙元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謚慈辯。為南岳下十六世,華藏密印安民禪師法嗣。事見《渭南文集》卷四○《別峰禪師塔銘》,《嘉泰普燈錄》卷一九、《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有傳。今錄詩三十九首。
全宋文·卷四五七四
寶?。ㄒ灰弧鹁拧灰痪拧穑?,字坦叔,號別峰,俗姓李,龍游(今四川樂山)人。世居峨嵋之麓。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又從中峰密印禪師得悟。住臨邛、廣漢、崇慶、武信東禪、成都龍華、眉山中巖諸寺,復(fù)住金山。淳熙七年敕住徑山。十年,孝宗制賜《圓覺經(jīng)注》。紹熙元年卒,年八十二。謚曰慈辯,塔曰智光,庵曰別峰。門人集有《語錄》。見陸游撰《別峰禪師塔銘》(《渭南文集》卷四○)。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寶印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和尚得度。往聽華嚴(yán)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處來。曰西川。慧曰。未出劍門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坌萌弧:蟪龇钤t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shè)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yán)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蹉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實為至當(dāng)。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彼其澤者。若已推而內(nèi)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秖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秖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里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墳。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yán)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師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師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師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師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蹎柹跆巵怼T晃鞔??;墼?。未出劍門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曰不合起動和尚。慧忻然。后出。奉詔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師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帝曰。但圣人所立門戶則不同耳。如孔子以中庸設(shè)教。印曰。非中庸。何以安立世間。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華嚴(yán)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印曰。非獨后世不見夫子之心。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生平力量。只道得個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模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以此觀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此言寔為□□。帝曰。朕意亦謂如此。帝又問。莊子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諸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祇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祇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十年二月。帝注圓覺經(jīng)。賜師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決別。策問行日。師曰。水到渠成。索紙書云。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九字。果至期而化。留七日。顏色明閏。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隘曰慈辯。塔曰智光。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別峰禪師。
名寶印。
字坦叔。
生為龍游李氏子。
世居峨嵋之麓。
少而奇警。
然不喜在家。
乃從德山院清遠道人得度。
自成童時。
已博通六經(jīng)及百家之說。
至是。
復(fù)從華嚴(yán)起信諸名宿。
窮源探賾。
不高出同學(xué)不止。
時密印禪師民公。
說法于中峰道場。
乃挈一笠往從之。
一日密印舉。
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
頭叱曰是誰起滅。
師豁然大悟。
自是鋒不可觸。
密印恨相得之晚。
會圓悟自南歸成都昭覺。
乃遣師往省。
因隨眾入室。
圓悟舉從上諸圣以何法接人。
師舉起拳。
圓悟曰。
此是老僧用者。
孰為從上諸圣用者。
師即揮拳。
圓悟亦舉拳相交。
大笑而罷。
圓悟嘆異之曰。
是子。
他日必類我?guī)煛?div id="ocyuyqm"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93_4_36_comment'>
留昭覺三年。
密印猶在中峰。
以堂中第一座致師。
師辭。
密印大怒曰。
我以法得人。
人不我傳。
尚何以說法。
為欲棄眾去。
眾皇恐亟趨昭覺。
羅拜懇請。
圓悟亦助之請。
始行。
道望日隆。
學(xué)者爭歸之。
雖圓悟密印。
不能掩也。
久之。
南游歷見諸大禪老。
最后扣妙喜于徑山。
為師獨掃一室。
堂中皆大驚。
妙喜南遷。
師亦西歸。
始住臨邛鳳皇山。
舉香。
嗣密印。
道既盛行。
筑都不會庵。
松竹幽邃。
暇日名勝畢集。
聞師一言。
皆自謂意消稍或間闊。
輒相語曰。
吾輩鄙吝萌矣。
其道德服人如此。
俄復(fù)下硤挾金陵。
應(yīng)庵華方住蔣山。
館師于上方。
白留守張公燾。
舉以代己。
師聞。
即日發(fā)去。
會陳丞相俊鄉(xiāng)來。
為金陵。
以保寧延師。
俄徙京口金山。
學(xué)者傾諸方。
金山自兵亂后。
雖屢葺莫能成。
至是始復(fù)大興。
如承平時。
而有加焉。
異時居此山。
鮮踰三年者。
師獨安坐十五夏。
魏惠憲王牧四明。
虛雪竇來請。
住四年。
樂其山林。
有終老之意。
而名益重。
被敕住徑山。
淳熙七年五月也。
七月至行在所。
壽皇降中使。
召入禁中。
以老病足蹇。
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
賜食于觀堂。
引對于選德殿。
賜坐勞問良渥。
師目舉古宿云。
透得見聞覺知。
受用見聞覺知。
不墮見聞覺知。
上悅。
畢其說乃退。
后十馀日。
又命開堂于靈隱山。
中使赍賜御香。
恩禮備至。
十年二月。
上制圓覺經(jīng)注。
遣使馳賜。
且命作序。
師老益厭住持事。
門人懼其遠游不返。
相與筑庵于山北俟其歸。
光宗在東宮。
書別峰二大字榜之。
十五年冬。
奏乞養(yǎng)疾于別峰。
得請。
明年。
光宗受內(nèi)禪。
取向取賜宸翰。
識以御寶。
復(fù)賜焉。
紹熙元年冬十一月。
忽往見嗣住山智策告別。
策問行日。
師曰。
水到渠成。
歸取幅紙大書曰。
十二月七日夜雞鳴時。
如期而化。
奉蛻質(zhì)。
返寺之法堂。
留七日。
顏色精明。
須發(fā)皆長。
頂溫如沃湯。
是月十四日。
葬于別峰之西岡。
壽八十有二。
臘六十有四。
得法弟子實繁。
指不能一二屈。
有慧綽者。
山陰陸氏子。
當(dāng)以蔭得官辭之。
從師祝發(fā)。
得記莂。
遁跡巖岫。
終身不出。
師既示寂。
上為敕有司。
定謚曰慈辯。
塔曰智光。
庵曰別峰。
極方外之寵。
師說法數(shù)十年。
所至門人。
集為語錄。
晚際遇壽皇。
被宸翰咨詢法要。
皆對使者具奏。
別具行世。
此不悉著。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寶印禪師者。嘉州人。號別峰。初業(yè)儒。棄儒剃染。業(yè)華嚴(yán)。又棄華嚴(yán)。從華藏民禪師。悟明心要。其祖圓悟每譽之謂。印有超師之略。印之名遂著。乃通謁于妙喜。自稱西川法侄。時徑山多士。竊笑之。妙喜問曰。未出劍門關(guān)。與你三十棒了也。印遂展拜曰。不合起動和尚。妙喜忻然。顧左右曰。你們騎馬趁不及。是日萬指。叢林為之震動。于是西還開法。而兩川素稱義虎之雄者。皆從印游。印仍慰其開講曰。宗教無二致。而公白岐耳。公以無欺心而演教。教中之宗也。我以無欺心而弘宗。宗中之教也。我佛初轉(zhuǎn)四諦于鹿苑。而憍陳如乃無欺之首也。后拈枝花于靈峰。而迦葉乃無欺之終也。故其間談經(jīng)三百馀會。皆以無欺法。而利無欺眾。公但自反能無欺乎。既無欺矣。以無欺舌而流無欺教。則教與宗。是一是二乎。惟諸公勉之。印又出峽。住持保寧。次遷金山。自金山移雪竇。自雪竇補雙徑。其眾盛矣。嘗示眾曰。世尊初成正覺于鹿野苑中。轉(zhuǎn)四諦法輪。憍陳如比丘最初悟道。真凈拈云。今日新豐洞里。秖轉(zhuǎn)個拄杖子。遂拈拄杖卓左邊云。還有最初悟道者么。若無丈夫。自有沖天志。莫向如來行處行。遂喝一喝。下座。若是印上座不然。今日向鳳凰山里。初無工夫。轉(zhuǎn)四諦法輪亦無氣方。轉(zhuǎn)拄杖子。秖教諸人。行須緩步。語要低聲。何故欲得不招無間業(yè)。莫謗如來正法輪。又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只在一句。祖師門下半句也無。祗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諸佛是祖師是。若道祖是佛不是。佛是祖不是。取舍未忘。若道祖佛一時是。佛祖一時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大蟲裹紙帽。好笑又驚人。又曰。將心除妄。妄難除。即妄明心道轉(zhuǎn)。紆桶底趯穿。無忌諱等閒。一步一芙蕖。印年邁。日常宴坐。匡床頹然。一老比丘士夫訪拜床下。愛慕倍于父母。孝宗皇帝知而召之。印以足疾。辭不奉詔。帝賜肩輿。于東華門內(nèi)。迎入選德殿。初禮臣議。朝儀及見。印直登榻跏趺。群臣皆失色。帝喜其真率。乃問圓覺之旨。印隨機酬對。帝默有契。輒注圓覺經(jīng)。命印撰經(jīng)首之序。自是東華門置禪師輿。以備顧問。十五年冬。力請庵居。紹熙改元。過訪智策禪師。兼與言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歸索紙書十二月初七夜。雞鳴時。如期而化。奉蛻質(zhì)。返寺之法堂。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又七日擇退居之西岡而閟焉。謚慈辨禪師。塔曰智光。 贊曰。民禪師義壇之翅虎也。一入昭覺之門。翻然易轍與夫抱英敏之姿。負昂藏之表甘。若捉月之猿。趨陽之鹿者。豈非日劫相倍乎哉師。以己愈之方。施之別峰印。自然水乳合。而針芥投。為萬古我慢之正鑒。是則西山亮。何足為多耶。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三
釋寶印,字別峰,嘉州李氏子也。幼通六經(jīng),長窮七史。忽厭塵俗,志慕竺典,乃從德山清素得度。往聽《華嚴(yán)》、《起信》盡得旨,覺勞算沙,終非解脫,遂依中峰密印民禪師。密印舉“僧問巖頭起滅不停時如何?”巖叱曰:“是誰起滅?”印聞大悟。會圓悟歸昭覺,遣印往省,隨眾入室,悟問:“從上諸圣以何接人?”印豎起拳。悟曰:“此是老僧用底,何者是從上諸圣用底?”印以拳揮之,悟亦舉拳相交,大笑而止。又謁大慧于徑山,慧問:“甚么來?”曰:“西川?!被墼唬骸拔闯鰟﹂T關(guān),與汝三十棒了也?!痹唬骸安缓掀饎幼鹫?。”慧欣然。后住雪竇。淳熙七年秋,召印問道,賜肩輿入選德殿,帝曰:“三教圣人本同這個理否?”對曰:“譬如虛空,東西南北初無二也?!钡墼唬骸暗ト怂㈤T戶則不同耳,如孔子性以中庸設(shè)教?!庇≡唬骸胺侵杏谷绾伟擦⑹篱g?故《法華》云‘治世語言資生業(yè)等,皆與實相不相違背?!度A嚴(yán)》云‘不壞世間相,而成出世法。’”帝曰:“今時士大夫?qū)W孔子者多,只工文字語言,不見夫子之道,不識夫子之心。惟釋氏禪宗不以文字教人,直指心源,頓令悟入,不亂于生死之際,此為殊勝?!庇≡唬骸胺仟毢笫啦灰姺蜃又?,嘗見孔門顏子,號為具體,盡平生力量,只道得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竟捉摸不著,而夫子分明八字打開,向諸弟子道‘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源擞^之,夫子未嘗回避諸弟子,而諸弟子自錯過了也。昔張商英曰:‘吾學(xué)佛,然后能知儒?!搜詫崬橹廉?dāng)?!钡墼唬骸半抟庖嘀^如此?!钡塾謫枺骸扒f子若何如人?”印曰:“只是佛法中小乘聲聞以下人也。蓋小乘厭身如桎梏,棄智如雜毒,化火焚身入無為界,即如莊子所謂形固可使如稿木,心固可使如飛灰。若大乘人則不然,度眾生盡方證菩提。正如伊尹所謂:‘予,天民之先覺者也,將以斯道覺斯民也。有一夫不被其澤者,若己推而內(nèi)溝中也。’”帝大悅,詔住徑山。開堂曰:“三世諸佛以一句演百千萬億句,收百千萬億句秪在一句,祖宗門下半句也無,秪恁么合吃多少痛棒?諸仁者,且道諸佛是?祖師是?若道佛是祖不是,祖是佛不是,取舍未忘,若道佛祖一時俱是,一時俱不是,顢頇不少,且截斷葛藤一句,作么生道?”良久曰:“大蟲裹紙帽,笑人又驚人?!笔甓?,帝注《圓覺經(jīng)》賜印,命作敘流行。紹熙元年十一月,往見智策禪師訣別,策問行日,印曰:“水到渠成?!彼骷垥疲骸笆鲁跗咭?,雞嗚時也?!惫疗诙?,留七日,顏色明潤,發(fā)長頂溫,葬全身于西岡。謚曰“慈辯”,塔曰“智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1—1203 【介紹】: 宋僧。臨江軍新喻人,俗姓彭。幼失怙恃,年二十一出家于本郡光化寺,又云游江南諸地寶寺求法。孝宗淳熙三年,詔居臨安靈隱。召對論佛法,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賜號佛照,因進《宗門直指》一篇。寧宗慶元元年,歸老東庵。嘉泰間別眾書偈,坐寂而逝。謚普惠宗覺禪師。
全宋詩
釋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賜號佛照,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年十五,依本郡東山光化寺吉禪師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一年(一一四一),大慧宗杲禪師南遷,望見而慕之。后二年,謁月庵果、應(yīng)庵華、百丈震等,終不自肯。二十六年,聞宗杲住阿育王山,依之而大徹。杲歸徑山,光奉事益虔。杲入寂,光分座仰山。后住鴻福、光孝二寺。孝宗多次召對。淳熙七年(一一八○),歸老育王廣利寺。光宗紹熙三年(一一九二),遷徑山。寧宗慶元元年(一一九五),還育王。嘉定三年卒,年八十三,謚普慧宗覺大禪師。為南岳下十六世,徑山宗杲禪師法嗣。有《語錄》傳世,見《續(xù)藏經(jīng)》所收《古尊宿語錄》卷四八《佛照禪師奏對錄》、《續(xù)古尊宿語要》卷五《佛照光和尚語》?!?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二○、《補續(xù)高僧傳》卷一○、《寶慶四明志》卷九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德光(一一二一——一二○三),號拙庵,俗姓彭,臨江軍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少敏悟好學(xué),成年始出家,遍訪名師,得大徹悟,名公貴卿多從之游。孝宗皇帝雅聞其名,淳熙三年召住靈隱寺,應(yīng)對稱旨,賜號佛照禪師。丐閒山林,處以育王,紹熙中改蒞徑山。嘉泰三年坐化,年八十三,賜謚普慧宗覺大禪師。見周必大《文忠集》卷八○《圓鑒塔銘》。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軍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本郡光化寺吉和尚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曰。昨蒙和尚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吉乃震威喝曰。這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在。拈棒劈脊打出。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奉旨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全身于東庵。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德光。
臨江彭氏子。
彭氏故舊族。
母袁。
夢異僧入室。
驚窹而娠。
既生。
其祖曰。
吾家世積德。
此子必光吾門。
因是命名。
九歲值寇擾。
辟地于袁之木平寺。
有妙應(yīng)大師伯華善相曰。
是子。
伏犀貫頂。
出家必作法門梁棟。
俄失恃怙歸伯氏。
年二十一。
聞人誦金剛經(jīng)。
有省。
自伯母曰。
適聞?wù)b經(jīng)。
身心歡喜。
世間萬事。
真如幻夢。
兒愿出家。
即散家貲與其族。
詣光化院足庵老宿薙落。
足庵?jǐn)y之入閩。
語師曰。
是行。
為子擇所依。
東禪月庵果公。
具衲僧眼。
子依之。
時復(fù)有吾足矣。
見月庵。
機語相契。
是時老宿。
多集閩中。
如妙湛佛心圓覺。
望重叢林。
師無不參叩。
遍歷五十馀員善知識。
最后見大惠于育王。
為舉竹篦話。
師儗對。
痛棒隨之。
遂大悟。
從前所得。
為之冰釋。
惠曰。
爾這回始徹也。
說偈以頂相付之。
隨過蔣山。
謁應(yīng)庵。
庵稱賞不已。
謂人曰。
光兄插翅虎。
吾當(dāng)避之。
乾道丁亥。
住臺之鴻福。
徙光孝。
臺守李侍郎浩。
延之也。
孝宗。
雅聞師名。
淳熙三年。
被旨住靈隱。
入對選德殿。
問佛法大意曰。
朕心佛心。
是同是別。
對曰。
直下無第二人。
曰。
如是則佛即是心。
心即是佛耶。
對曰。
成一切性即心。
離一切相即佛。
又問。
釋迦雪山六年所成何事。
對曰。
將謂陛下忘卻。
上悅。
賜號佛照禪師。
自是召見無虛歲。
至留內(nèi)觀堂。
五宿而出。
恩遇異常。
紹熙改元。
孝宗御重華宮。
稱壽皇。
而徑山命下。
師力辭。
壽皇曰。
欲頻相見耳。
何以辭為。
慶元初。
請老許歸育王。
師之在內(nèi)觀堂也。
上時乘小輦過堂。
至則促席而坐。
或曳袂而行。
歡如平生。
宣賜金玉器用繒?。
計緡三萬馀。
及王臣長者所施。
悉以置育王贍眾之田。
國史陸游。
詳記其事。
自創(chuàng)數(shù)椽。
曰東庵。
掩關(guān)自娛。
以休世焉。
以嘉泰癸亥三月。
告眾曰吾世緣將盡。
未幾問左右曰。
今日月半耶。
對曰然。
即索紙作遺書。
與平昔所厚者。
集眾敘別。
皆法門之旨要。
無半語及他事。
索浴更衣。
大書云。
八十三年。
彌天罪過。
末后殷勤。
盡情說破。
泊然而逝。
弟子塔全身于庵后。
僧臘六十。
謚普慧宗覺大禪師。
塔曰圓鑒。
明河曰。
南渡后宗師。
唯妙喜老子。
得人為多。
開堂說法。
顯然為天人師者。
不下數(shù)十人。
然皆不數(shù)傳寂寂矣。
能使道脈長永。
枝葉繁茂。
不忝師門傳受。
唯師一人而已。
古稱妙喜。
能大圓悟之門。
愚謂。
妙喜之得師。
猶圓悟之得妙喜。
續(xù)燈舉妙喜之嗣。
契悟廣大者。
九人。
師不與焉。
已失其鑒。
至謂弟子之超卓者。
又蚤世不使久開法。
俾法嗣廣布。
然則師豈非超卓。
而夭者耶。
噫。
所謂瞋目而不見泰山也。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德光,賜號佛照,臨江彭氏子也。志學(xué)之年,即依郡之光化吉薙發(fā),受具。一日,入室,吉問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個甚么?”光罔措,通夕不寐。次日復(fù)登方丈,請曰:“昨蒙垂問,既不是心不是佛,又不是物,畢竟是甚么,望乞慈悲指示?!奔苏鹜仍唬骸斑@沙彌更要我與你下注腳!”拈棒劈脊一擊。于是有省。次謁月庵杲、應(yīng)庵華、百丈震皆無所入,適大慧住明州阿育王,四海英才鱗集,光亦造焉。入室,大慧舉竹篦問曰:“喚作竹篦則觸,不喚作竹篦則背,不得下語,不得無語!”光擬對,大慧便棒,光豁然大悟,從前所得到此瓦解冰消。侍久之。宋孝宗慕光道價,降詔命住靈隱,一日召問,對答稱旨,留宿內(nèi)觀堂。后示寂,塔于東庵。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號笑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無用禪師。歷住妙勝、金文、光笑、報恩、雪峰、靈隱、凈慈諸名剎。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見《釋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綱目》卷九。今錄偈二首。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妙堪。號笑翁。慈溪毛氏子。廣顙平頂。骨氣清豪。從野庵道欽受學(xué)。以廣記多聞稱。后一力參究。依息庵觀于金山。又走靈隱。見松源。皆不契。時無用居天童。徑造其室。用問曰。行腳僧游山僧。曰。行腳僧。用曰。如何是行腳事。提坐具便摵。用曰。此僧敢來這里持虎須。俾參堂。一日用舉狗子無佛性話。才儗開口。用以竹篦劈口打。應(yīng)聲呈偈曰。大涂毒鼓。轟天震地。轉(zhuǎn)腦回頭。橫尸萬里。用頷之。俾侍香。尋命分座出世。凡十坐道場。皆海內(nèi)名剎。三被詔旨。并諸名公卿推挽。不得已而后就也。雖荷禪宗重寄。而不以其道自封。其于佛淺深之說。無不融了。世出世法。無不兼弘。常曰。于心有取舍。識情未盡見。法有彼此。智眼未明。天臺舊無律宗。居報恩也。與大卿齊公議。合十寺為大剎。筑戒壇。命負毗尼學(xué)者。倡開遮持犯之法。風(fēng)勵新學(xué)。臺始行南山宗也。居靈隱。山門逼近屠沽??叭銎鋸]。揭關(guān)飛來峰外。以限喧寂。曰。不可使旃陀羅氣薰穢三寶也。荊湖總臣。以國乏用。奏僧道得以出貲。買紫衣師號。俾領(lǐng)住持。聞之嘆曰。茍如是。則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危矣。因抗疏。且致書秉鈞軸者。其議遂寢。詔徙天童。力辭。東歸翠巖。筑室。奉先世香火。育王虛席。有旨起師。再辭。不許。乃奉詔。表章大覺。祖述妙喜。秩然有序。未幾。復(fù)下天童之命。大參趙公。請主凈慈。皆固辭謝之。俄示疾。書遺表。作寺丞張公書通守。永嘉曹公來問疾。從容敘世契移頃。書偈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一搥擊碎。大道坦然。置筆泊然而逝。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五
禪師出四明毛氏。
名妙堪。
號笑翁。
十歲授以世典。
過目成誦。
不悅也。
乃從野庵欽。
潛心釋訓(xùn)。
竟為大僧。
受無用全禪師之囑。
住后以持綱不屈。
聲達朝廷。
朝廷屢以名山居堪。
堪去就自若淡如也。
一時爭慕之。
堪初參松源于靈隱不契。
偶禪者讀全無用自贊曰。
匙挑不上個村夫。
文墨胸中一點無。
曾把虛空揣出骨。
惡聲贏得滿江湖。
堪悚然欲見全。
未及發(fā)。
會全公訪靈隱。
堪心幸之。
松源引座。
全乃曰。
適來松源和尚。
舉竹篦話。
令天童納敗缺。
諸人要知么。
聽取一頌。
黑漆竹篦握起。
迅雷不及掩耳。
德山臨濟茫然。
懵底如何插嘴。
堪于此信入。
即隨至天童。
告香入室。
全公以趙州無字徵堪。
堪擬對。
全驟擊之。
堪大悟曰。
大涂毒鼓。
轟天震地。
轉(zhuǎn)腦回頭。
橫尸萬里。
全公可之。
堪后出世妙勝。
遷金文。
又廣孝。
始終不務(wù)姑息。
誠感徵應(yīng)。
紹興乙亥。
禱雨。
有司欲援徽宗事例。
以道居僧之左。
而尊其符水之術(shù)。
堪力言不可。
遂退歸雪竇。
天竟不雨。
童叟謠曰。
以右為左。
天曰不可。
四月五月。
池潭起火。
聞于朝。
復(fù)舊序。
雨乃大通。
衛(wèi)藩遂以臺山報恩請堪。
堪以臺山舊無律宗。
乃議十寺為壇。
弘施毗尼。
于是四眾云合。
化行南國。
乃至屠父行慈。
狗盜弭節(jié)。
奉詔住虎丘。
未幾升靈隱。
衛(wèi)王特建大慈寺。
請堪為開山首祖。
既而退隱上柏。
臺郡陳使君。
邀居瑞巖。
居無何。
又遷江心寺。
乃淳熙壬寅年也。
當(dāng)是時。
孝宗留神內(nèi)典。
常制圓覺楞嚴(yán)經(jīng)注。
普賜文臣。
又嘗召對諸禪宗。
如佛照光者。
出入禁廷。
以內(nèi)觀堂。
為禪師邸。
甚盛典也。
俄有奏。
令僧道買紫衣師號。
為大剎住持。
堪駭嘆曰。
審是。
則商賈皆可主法耶。
吾道危矣。
即詣闕抗疏。
切直數(shù)千言。
議寢。
紹熙癸丑年。
佛照再赴壽皇詔。
而育王席虛。
以堪補之。
堪歷主名坊。
機不虛發(fā)。
深憐根有利鈍。
而法無小大。
嘗以頌示諸學(xué)流曰。
車牛腦后痛加鞭。
棄卻黃金抱碌磚。
逐惡隨邪至今日。
即非心佛錯流傳。
又曰。
覺城東際老婆婆。
白發(fā)????意氣多。
與佛同生嫌見佛。
惡人無柰惡人何。
又曰。
柳毅傳書只自知。
得便宜是落便宜。
親生愛子都拋卻。
痛惜深憐乞養(yǎng)兒。
猶以柬致石鼓夷曰。
先師法道。
惟我與公。
我既日就衰頹。
無足道者。
公今應(yīng)跡靈隱。
利生接物。
去就當(dāng)如秋葉春云。
任緣聚散。
凡與公卿貴人相見。
務(wù)翻其窠窟。
絕其偷心。
若稍有院子。
一念掛在胸次。
模棱茍合。
便成流俗阿師。
雖為萬指住持。
何足貴也。
詞甚激切。
慶元庚申春。
書遺表上達。
并作短語。
挽張寺丞主后事。
乃趺坐白眾曰。
業(yè)鏡高懸。
七十二年。
一錘粉碎。
大道坦然。
再與曹通守訣別。
斂目而逝。
其僧臘六十也。
后嗣無文燦。
燦付愚叟鑒。
鑒閩人。
有實德。
元世祖詔住攴提。
賜號通悟明印。
明印去妙喜。
其世有五。
贊曰。
碩果不食。
厥功偉也。
當(dāng)南遷后。
司衡多建中之馀。
至今方外。
以市名職。
吾道微矣。
公乃毅然撥亂。
而反之正。
功孰大焉。
謂之碩果非耶。
殊不知浩然綱領(lǐng)之節(jié)。
又原于妙喜云。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一
釋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廣顙平頂,骨清氣寒。從野庵道欽受釋學(xué),依息庵觀于金山,參松源岳于靈隱,皆無所契。時無用居天童,徑造其室。用問之曰: “行腳耶?游山耶?”曰:“行腳耳?!蹦耸箙⑻檬抑校J竟纷訜o佛性語。一日擬議間,用以竹篦劈之,堪應(yīng)聲呈偈曰:“大荼毒鼓,轟天震地。轉(zhuǎn)腦回頭,橫尸萬里?!睙o用頷之,即命侍香。已而報恩約公,禮之分座。太守程公請主妙勝,遷金文,移光孝。尋以衛(wèi)王堂牒,除臺之報恩。天臺舊無律宗??芭c大卿齊公議,合十寺為大剎,筑壇場,命負毗尼學(xué)者。倡開遮持犯之法,風(fēng)勵新學(xué)。閩帥王公請居雪峰。未幾,詔住靈隱,嫌偪近屠沽,撤其廬,揭關(guān)飛來峰外避之。衛(wèi)王以大慈完美,力請開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臺州使君陳公以瑞嚴(yán)邀堪。無何,江心牒至,監(jiān)丞使公,強之乃起凈慈,詔下,固辭不獲。大參余公書來言:不可重違君命。明年,荊湖總臣奏令天下僧眾入訾,請紫衣封號者許之??蔼殤n焉,慨然謂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則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蹦俗嗍枵撝?,其事遂寢。終宋之世,法之不壞,堪之力也。詔徙天童,辭而東歸。翠巖育王虛席,有旨起堪,再辭不允。天童書至,大參趙公請主凈慈,謝之以疾。俄書遺表,草啟與張公,請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來問疾,猶從容敘世次。頃之,書偈曰:“業(yè)鏡高懸,七十二年。一槌擊碎,大道坦然?!睌S筆而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646 【介紹】: 明江西臨川人,字文止。
天啟七年舉人。
福王時官上杭知縣。
唐王擢禮部主事,未幾卒。
通經(jīng)學(xué),與艾南英、章世純、陳際泰立豫章社,同以八股文名家,時人多宗之,稱章、羅、陳、艾。
有《此觀堂集》。
葛遇朝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葛遇朝(?
—17世紀(jì)),字鼎如,廬州府無為州巢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葛遇朝是崇禎六年(1633年)的舉人,次年(1634年)成進士,崇禎九年擔(dān)任莒州知州,上任后立刻草擬十多條規(guī)條,遇上旱災(zāi)時捐俸助賑,救活不少居民眾;聽訟公正明決,有神君之稱。
之后調(diào)往澧州,分??紙龅萌诵?,升任戶部主事、員外郎后很快因病辭官歸鄉(xiāng)。
他年輕時對待父母孝順,兄長葛遇明在崇禎八年(1635年)在家鄉(xiāng)罵賊而死,他入朝后禮部獲準(zhǔn)撫恤。
南明年間葛遇朝和張弘弼、吳國斗、雍鳴鸞、趙明遠、許承欽、任弘震、區(qū)志遠、秦堈、夏時泰、曹璣、陸禹思、張大章、何應(yīng)璜、方岳朝、周憲申、蔡元宸、陳宗大、趙翼心、盛黃、周伯瑞、張永禧、劉世斗、侯鼎鉉、傅如湯、張鼎隅、趙悅心、王泰際、章甫、徐懋賢、倪元善一同在戶部共事,擔(dān)任浙江司郎中,不久投降清朝。
再次回鄉(xiāng)后他謝絕請謁,盡力協(xié)助他人,著有《春秋幾鑒》、《卓觀堂詩文》等作品,八十歲時去世。
兒子葛兆熙是歲貢,擔(dān)任常州府訓(xùn)導(dǎo)。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