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法安

相關(guān)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惟清(?~一一一七),字覺天,號靈源叟,俗姓陳,武寧縣(今屬江西)人。住隆興府黃龍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寶覺心禪師法嗣。徽宗政和七年卒,賜號佛壽。《禪林僧寶傳》卷三○、《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一
惟清(?——一一一七),又名懷清,洪州武寧(今江西武寧)人,法號佛壽,又號靈源叟,俗姓陳。謁祖心禪師得法。初住舒州太平,后嗣祖心主黃龍。能文善詠,黃庭堅(jiān)等師事之。后遷泐潭。政和七年卒。見《嘉泰普燈錄》卷六,《禪林僧寶傳》卷三○,《羅湖野錄》卷一、四。
禪林僧寶傳·卷第三十
禪師名惟清。
字覺天。
號靈源叟。
生南州武寧陳氏。
方垂髫上學(xué)。
日誦數(shù)千言。
吾伊上口。
有異比丘過書肆。
見之。
引手熟視之。
大驚曰。
菰蒲中有此兒耶。
告其父母。
聽出家從之。
師事戒律師。
年十七為大僧。
聞延恩院耆宿法安
見本色人。
上謁愿留就學(xué)。
曰。
汝苦海法船也。
我尋常溝壑耳。
豈能藏哉。
黃龍寶覺心禪師。
是汝之師。
亟行毋后。
時公至黃龍。
泯泯與眾作息。
問答茫然。
不知端倪。
夜誓諸佛前曰。
倘有省發(fā)。
愿盡形壽。
以法為檀。
世世力弘大法。
初閱玄沙語。
倦而倚壁。
起經(jīng)行。
步促遺履。
俯取之乃大悟。
以所悟告寶覺。
寶覺曰。
從緣入者永無退失。
然新得法空者。
多喜悅致散亂。
令就侍者房熟寐。
公風(fēng)神洞冰雪。
而趣識卓絕流輩。
龍圖徐禧德占。
太史黃庭堅(jiān)魯直。
皆師友之。
其見寶覺。
得記莂。
乃公為之地。
寶覺鐘愛。
至忘其為師。
議論商略。
如交友。
諸方號清侍者。
如趙州文遠(yuǎn)。
南院守廓。
張丞相商英。
始奉使江西。
高其為人。
厚禮致。
以居洪州觀音。
不赴。
又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
請住舒州太平。
乃赴。
衲子爭趨之。
其盛不減圓通。
在法云長蘆時。
寶覺春秋高。
江西使者王桓。
遷公居黃龍。
不辭而往。
未幾寶覺歿。
即移疾居昭默堂。
頹然坐一室。
天下想其標(biāo)致。
摩云昂霄。
余時以法門昆弟。
預(yù)聞其論。
曰。
今之學(xué)者。
未脫生死。
病在什么處。
在偷心未死耳。
然非其罪。
為師者之罪也。
如漢高帝。
紿韓信而殺之。
信雖曰死。
其心果死乎。
古之學(xué)者。
言下脫生死。
效在什么處。
在偷心已死。
然非學(xué)者自能爾。
實(shí)為師者。
鉗錘妙密也。
如梁武帝御大殿。
見侯景不動聲氣。
而景之心已枯竭。
無馀矣。
諸方所說。
非不美麗。
要之如趙昌??花逼真。
非真花也。
其指法巧譬。
類如此。
閑居十五年。
天下禪學(xué)者。
知而親依之可也。
公卿大夫。
何自而知。
亦爭親近之乎。
非雷非霆。
而聲名常在人耳。
何修而臻此哉。
平生至誠。
惻怛于道而已。
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
食罷掩房。
遣呼以棲首座至。
敘說決別。
乃起浴更衣。
以手指頂。
侍者為凈發(fā)訖。
坐而寂。
前十日。
自作無生常住真歸告銘曰。
賢劫第四尊。
釋迦文佛直下。
第四十八世孫惟清。
雖從本覺應(yīng)緣出生。
而了緣即空。
初無自性。
氏族親里。
莫得而詳。
但以正因一念。
為所宗承。
是廁釋迦之遠(yuǎn)孫。
其號靈源叟。
據(jù)自了因。
所了妙性。
無名字中。
示稱謂耳。
亦臨濟(jì)無位真人。
傅大士之心王類矣。
亦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唯證乃知。
馀莫能測者歟。
所以六祖問讓和尚。
什么處來。
曰嵩山來。
祖曰。
什么物恁么來。
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祖曰。
還假修證否。
曰。
修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即此不污染。
是諸佛之護(hù)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茲蓋獨(dú)標(biāo)清凈法身。
以遵教外別傳之宗。
而揀云。
報(bào)化非真佛。
亦非說法者。
然非無報(bào)化大功大用。
謂若解通報(bào)化。
而不頓見法身。
則滯污染緣。
乖護(hù)念旨。
理必警省耳。
夫少室道行。
光騰后裔。
則有云門偃。
奮雄音絕唱于國中。
臨濟(jì)玄。
振大用大機(jī)。
于天下。
皆得正傳。
世咸宗奉。
惟清望臨濟(jì)。
九世祖也。
今宗教衰喪。
其未盡絕滅者。
唯二家微派。
斑斑有焉。
然名多愧實(shí)。
顧適當(dāng)危寄。
而朝露身緣。
勢迫晞墜。
因力病釋俗從真。
敘如上事。
以授二三子。
吾委息后。
當(dāng)用依稟觀究。
即不違先圣法門。
而自見深益。
慎勿隨末法所尚。
乞空文于有位。
求為銘志。
張飾說。
以浼吾。
至囑至囑。
因自所敘。
曰無生常住真歸誥。
且系之以銘。
銘曰。
無涯湛海。
瞥起一漚。
亙乎百年。
曷浮曷休。
廣莫清漢。
歘生片云。
有無起滅。
隱顯何分。
了茲二者。
即見實(shí)相。
十世古今。
始終現(xiàn)量。
吾銘此旨。
昭示汝曹。
泥多佛大。
水長船高。
公遺言。
藏骨石于海會。
示生死不與眾隔也。
門弟子確誠克奉藏之。
而增修其舊。
不敢違其誡。
公賜號佛壽。
從樞密鄧公。
洵武請也。
贊曰。
初靈源訃至。
讀其自作志銘。
嘆曰。
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
自珍其道之深乎。
收涕為之詞曰。
今年九月十有八。
清凈凈身忽衰颯。
生死鶻崙誰劈破。
披露夢中根境法。
無生塔成自作銘。
人言無虧寧有成。
一切法空尚曰座。
此塔得離色聲。
障云方增佛日晚。
長蹉更失人天眼。
但馀荷負(fù)大法心。
乞與叢林照古今。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智度。號白云。處之麗水吳氏子。年十五??挥谐鰤m志。父母峻拒之。師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焉。父母無奈何。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公。剃發(fā)具戒。即寺側(cè)楞伽庵。深習(xí)禪定。每趺坐。達(dá)旦不寐。如是者數(shù)年。已而嘆曰。六合之大如此。頹然滯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閩。遍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者。旋浙。見靈石芝公于凈慈。又登天目。參斷崖義公。談鋒铦利。人莫之敢攖。時無見睹公。說法天臺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師往拜之。一見刳心焉。服勤數(shù)載。盡揭底蘊(yùn)。無見囑之曰。昔南岳。十五出家。受大鑒記莂。后得馬祖。授之以心法。針芥相投。豈在多言耶。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于行履。方為報(bào)佛之深恩耳。師佩伏之弗敢忘。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公。走云居。見小隱大公。皆無異辭。既而旋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二公?;ハ嗖邉?。如恐失之。后從御史中丞章公溢之請。出世龍泉之普慈。眾至八百人。移茅山。遷武峰。從者恒如初。國初吳元年。隱禪智之岑樓。洪武己酉。詔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師與焉。初力辭。戍將強(qiáng)起之。適師至。而會事解嚴(yán)。遂還杭。杭人奉師居虎跑。又入華頂。未幾示微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jiān)留之。師曰。葉落歸根。吾所愿也。遂回福林。五日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云。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太虛空中。何必釘橛。擲筆而逝。壽六十七。臘五十二。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院之西。師靜謐寡言。機(jī)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yán)厲之色。唯以實(shí)相示人。所至之處。人皆欽慕。如見古德?;虺窒慊üB(yǎng)。或繪像事之。不可以數(shù)計(jì)。見客無懈容。無蔓辭。有問則言。無則終日澄坐。所作偈語。不許人錄。故今無傳者。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二
禪師。
名智度。
號白云。
處州麗水吳氏子也。
初住普慈。
終于福林。
度居福林時。
以無見睹公藤杖手卷囑累古拙俊。
是為斷橋一脈。
有克肖之者也。
蓋睹公。
法繼方山寶。
寶嗣斷橋倫。
故度望斷橋。
為四葉之祖焉。
度為人沉默而曠達(dá)。
初受業(yè)于郡之白云空中假禪師。
假。
陰察度根器。
使行卑劣行以挫之。
每呼度名。
度每應(yīng)諾。
假曰。
將謂將謂。
度不領(lǐng)。
乃使度南詢曰。
善財(cái)。
是菩薩中行腳樣子也。
趙州。
是祖師中行腳樣子也。
龐蘊(yùn)。
是居士中行腳樣子也。
今人行腳。
不效此三老。
則枉費(fèi)芒鞋。
徒自困耳。
度即遍參南北禪席。
已而歸省。
假公喜曰。
你來也。
吾事畢矣。
一日說偈曰。
地水火風(fēng)先佛記。
掘地深埋第一義。
一免檀那幾片柴。
二免人言無舍利。
乃端坐蛻去。
度掩面哭曰。
蒼天蒼天。
或曰。
君哭遲矣。
度乃大笑。
遂廬于塔。
日取楞嚴(yán)圓覺研究。
悉能貫之。
然于日用之際。
又不能得大自在。
嘆曰。
參禪不求大徹癡禪也。
吾師豈虛語哉。
但恨游方時。
未抵天臺參無見睹。
當(dāng)是時。
睹公稱為宗門繡虎。
居華頂。
禪流憚之。
度即趨華頂謁睹。
以西來密意扣之。
睹掀眉視曰。
得娑羅峰點(diǎn)頭。
向汝道。
度以手搖曳。
睹便喝。
度悟旨曰。
娑羅峰頂。
白浪滔天。
花開芒種后。
葉落立秋前。
睹曰。
我家無殘羹餿飯。
曰即今亦不少。
睹欣而肯之曰。
我四十年住此山。
一老道者耳。
別無甚奇特。
惟先師未了公案。
今以責(zé)汝。
汝善保任。
睹便趨寂。
度住后。
以為先師遺囑在躬。
因時接物。
隨機(jī)開導(dǎo)。
聲重湖江。
與夢堂愚庵諸老齊名。
明洪武二年。
有詔赴京。
即疏辭還。
門下有以不耐事諫者。
度怒責(zé)曰。
汝不聞古德有言乎。
縱饒弄到帝王家。
也是一場乾打閧。
將來法門。
濫竿竊符之弊。
必汝輩也。
未幾。
遷化于福林。
有遺偈曰。
無世可辭。
有眾可別。
太虛空中。
何必釘橛。
火浴收五色舍利。
大如菽。
塔于寺西。
度隨所說法偈頌。
弗許記錄。
禪者竊書其語。
度乃瞋逐。
曰。
奴流敢裨販吾語。
作口頭人事以衒叢林耶。
復(fù)有老宿。
以未見度語句為恨。
潛探眾中。
值度入室。
徵判險(xiǎn)要。
如揭貫花。
老宿大喜曰。
不意斷橋猶在。
贊曰。
睹公居山四十載。
耽耽坐視。
非白云解其項(xiàng)下之鈴。
幾鈍置耳。
白云行道。
垂手低眉。
蓋亦蒼頡造書契。
而代結(jié)繩者耶。
及暮年。
仍襲睹公之風(fēng)。
翛然高枕。
瞋責(zé)子弟有竊符濫竽之弊。
又何異延恩安之笑法云秀也。
語云。
百花叢里過。
一葉不沾身。
其白云乎。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智度,字白云,姓吳氏,麗水人也。父德大,母葉氏,具有善愿。度生而靈穎,迥異凡近。年十五,灑然有出塵之趣,欲就浮屠學(xué)。父母方珍愛,峻辭拒之,因不火食者累日,若將滅性,父母知不可奪,使歸禪智寺,禮空中假薙發(fā),受具戒,習(xí)禪定。于楞伽庵,每趺坐達(dá)旦,如是者數(shù)年。已而嘆曰:“六合之大,如此頹然滯一室可乎?”遂出游七閩,遍歷諸山,無有契其意著。復(fù)還郡之白云山,因澄禪師道場遺址,筑福林院,為憩息之所。日取《楞嚴(yán)》、《圓覺》二經(jīng)鈔疏讀之。既熟,不假師授,章旨自通。久居此山,遂以為號。已而復(fù)嘆曰:“拘泥文字,如油入麥粉,了無出期,德山所謂‘窮諸玄義,若一豪置于大虛’者,信不誣也?!蹦巳ブ?,出游浙河之西,見靈石芝于凈慈。未幾,又上天目山,參斷崖義,譚鋒铦利,莫之敢攖。時無見睹說法天臺華頂峰,大振圓悟之道。更踰濤江叩之,曰:“西來密意何如?”無見曰:“待娑羅峰點(diǎn)頭,乃與汝言。”度儗答,無見遽喝,度曰:“娑羅峰頂,白浪滔天,花開芒種后,葉落立秋前?!睙o見頷之,服勤數(shù)載,乃翩然辭還。無見囑之曰:“昔南岳十五歲出家,受大鑒記莂,后得馬祖授之以心法,針芥相投,豈在多言?勿掉三寸舌誑人,須真正見解,著于行履,方為報(bào)佛深恩?!倍扰宸?,弗敢忘。然既有所證入,儼然如白云在天,卷舒無礙。又走長沙見無方普,入云居見小隱大,當(dāng)機(jī)問答,無異華頂。元至正甲申,縣令長徇緇素之請,迎還福林,與毒種曇、成山欽,互相策勵,如恐失之。甲午,復(fù)隱楞迦庵。壬寅,王府參軍胡公深安復(fù)請至福林。甲辰,御史中丞章公溢招致龍泉之普慈,徒侶景從,云輸川委,至八千馀指,而檀施日集,食用無缺。乙巳,移茅山。丙午,遷武峰。元季亂擾,復(fù)隱岑樓。明室龍興,首崇正教。洪武己酉,始建法會于蔣山,有詔起天下名僧,敷宣大法,而度與焉。初猶力辭,戍將疆起之。度曰:“心境雙忘,隨緣去住,復(fù)何拘礙?!彼煨校瑢⒅炼鴷?,乃還杭。杭人奉居虎跑,歷夏及秋,便趨華頂。明年春二月,示微疾,浩然有歸志,四眾堅(jiān)留之。度曰:“落葉歸根,吾所愿也?!彼煨A郑迦?,忽沐浴易衣,索筆書偈曰:“無世可辭,有眾可別。大虛空中,何必釘撅?!睌S筆而逝。時洪武庚戌三月一日也,壽六十七,臘五十二。阇維之夕,送者千馀人,火馀得五色舍利及齒牙數(shù)珠。弟子仁哲瘞骨院西,善女子唐凈德為建塔其上。度靜謐寡言,機(jī)用莫測,臨眾無切督之威,嚴(yán)厲之色,唯以實(shí)相示人。所至人皆欽慕,如見古德,或持香華供養(yǎng),或繪像事之,不可數(shù)計(jì)。蓋信心為一切功德之母,茍能信,奚道之不造,法之不明。自圓悟八傳,至于無見,究其所得所證,何莫不由于此。度自幼齡,即能信道,決可脫離死生,一息不少怠,所以卒能徹究心源,縱橫自在。平昔教人,隨機(jī)開導(dǎo),無懈容,無蔓辭,有問則言,否則終日澄坐而已。金華宋濂為之銘曰:“華頂之峰,有道所居。隨時演法,大音鏗如。當(dāng)機(jī)一喝,見者驚愕。言出霆奔,無蟄不作。振錫而歸,我亦何心。舉首睇之,白云在岑。乘運(yùn)而游,或出或處。落葉歸根,古今一軌。塵緣既盡,翛然而化。擲筆坐蛻,如人赴家。世相有滅,其性常在。誰謂師亡,青山不改?!?/block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