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魏犨

相關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晉國人,亦稱魏莊子。
魏犨少子。
初任中軍司馬。
晉悼公會諸侯,公弟楊干亂陣次,絳戮其仆。
后任下軍主將,任以政事,力主和戎族,稱和戎有五利。
公使監(jiān)諸戎。
鄭人賄晉以樂。
悼公以樂之半賜之。
絳辭不受,且諫悼公應居安思危。
以是晉復強。
卒謚莊。
一說謚昭。
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魏出周文王庶子畢公高之后。畢萬仕晉,封于魏,以邑為氏。萬曾孫絳,事悼公為列大夫,進中軍司馬,佐新軍。謚曰莊子,一云昭子。六世至武侯擊,與韓、趙三分晉地,滅晉后。
魏顆 朝代:春秋晉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春秋時晉國人。
魏犨子。
仕為卿。
有寵妾,未生子,及疾,命顆必嫁之。
疾篤,又命顆必以之為殉。
卒,顆以病重則命亂,乃依前命嫁之。
相傳拒秦師于輔氏時,有一老人結草以顛躓秦將杜回,遂獲之。
夜夢老人自承為所嫁婦女之父,結草以報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573 【介紹】: 春秋時齊國人。
一作國差,亦稱賓媚人。
謚武,稱國武子。
大夫。
鞍之戰(zhàn),齊大敗,奉命出使與晉議和。
齊靈公八年,齊國內亂,佐殺死大夫慶克,在谷地叛亂。
次年,被齊侯派人殺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492 【介紹】: 即季桓子。春秋時魯國人。季孫意如子。魯定公五年嗣父為大夫。家臣陽虎為亂,囚之而與為盟。八年,陽虎欲盡去三桓,劫魯定公以伐孟氏、季氏,戰(zhàn)敗出奔。十二年,受齊人女樂,與定公觀之,廢朝禮??鬃訒r任大司寇,因而去魯赴衛(wèi)。卒謚桓。
全上古三代文·卷三
斯,平子意如子,武子之孫。
謚曰桓子。
蕭昭胄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1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景胤。
蕭子良子。
武帝永明八年,為寧朔將軍、會稽太守。
明帝永泰元年,帝誅高、武子孫,會稽太守王敬則起兵反,敗死。
明帝死,東昏侯立,殺大臣徐孝嗣等,江州刺史陳顯達反,昭胄懲往時之懼,逃奔江西,變形為道人。
崔慧景舉兵,出投之,兵敗,首出投臺軍。
后謀廢東昏自立,事泄伏誅。
元鑒 朝代:北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字紹達。武昌王拓跋平原次子。兄和為沙門,奉詔襲爵。頗覽書傳,沉默少言。孝文帝太和時為齊州刺史,時帝力改舊制,鑒采齊舊風,更改吏治,變風易俗皆合規(guī)矩,帝下詔褒美,頒之天下。宣武帝初,轉徐州刺史,適徐、兗大水,人多饑餓,鑒表加賑恤,人賴以濟。卒謚悼。
全后魏文·卷十五
鑒字紹達,道武子,河南王曜之曾孫。
太和中襲爵,拜通直散騎常侍,尋加冠軍將軍,守河南尹,進平南將軍,除左衛(wèi)將軍,出為征虜將軍、齊州刺史。
宣武即位,轉徐州刺史。
正始中薨,謚曰悼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8—499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字元暉。
蕭鳳子。
襲封始安王。
初為員外郎。
蕭鸞(明帝)輔政,誅賞諸事唯遙光共謀議。
及明帝即位,累遷大將軍,勸明帝誅高、武子弟。
永泰元年,帝疾甚。
河東王鉉等七王一夕見殺,即出遙光之意。
東昏侯立,遙光輔政,與江祏兄弟謀自樹立。
祏誅,遙光懼,據(jù)東府反,被殺。
全齊文·卷六
遙光字元暉。高帝兄子。襲父道生爵始安王,歷員外郎,轉給事黃門郎、太孫洗馬,轉中書郎。明帝即位,以為前將軍、揚州刺史,進撫軍將軍,加散騎常侍,進大將軍。東昏奉遺詔,加侍中、中書令。永元元年,據(jù)東府反,伏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1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字文若。臨淮王拓跋譚曾孫。襲封。以博古、文學著名當時。累遷侍中、兼尚書左仆射。爾朱榮入洛,殺害元氏,彧南奔梁,梁武帝禮待之。孝莊帝即位,以母老請還,梁武帝禮送之。歷位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爾朱榮死,彧為司徒公,防河陰。爾朱兆率眾至,被俘,為眾所毆,死。
全后魏文·卷十八
彧,字文若,本名亮,字仕明。
武子,臨淮王譚之孫。
宣武時,拜前軍將軍、中書侍郎,除給事黃門侍郎。
襲封臨淮王,長兼御史中尉。
累遷侍中、衛(wèi)將軍、左光祿大夫、兼尚書左仆射,攝選。
孝明末,為東道行臺。
尋奔梁。
孝莊即位,歸為尚書令、大司馬、兼錄尚書,進司徒。
為爾朱兆所害。
孝武即位,贈太師、太尉、雍州刺史。
蕭昭粲 朝代:南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91—498 【介紹】: 南朝齊南蘭陵人。
蕭長懋子。
郁林王立,封永嘉郡王,南徐州刺史。
蕭鸞(明帝)廢郁林王,立海陵王,昭粲出為荊州刺史,加都督。
明帝立,為右將軍、中書令。
建武二年,改封桂陽王,四年為太常。
永泰元年,明帝殺高、武子孫十王,昭粲被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6—629 【介紹】: 南北朝至隋時僧。潁川人,俗姓荀。北周時,入終南山紫蓋峰,獨棲安禪,與世隔絕。武帝滅佛,法藏初不知,經四年,始得風聞。后至京師,請復佛法,宣帝不允。旋主陟岵寺,復還山。入隋,奉敕主大興善寺,為國行道。煬帝大業(yè)末,充太平宮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開皇中法濟寺沙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潁川潁陰荀氏子也。三歲喪父。十歲喪母。孤獨孑遺。無所依賴。周天和二年。藏生二十二歲矣。上適于二月八日。度僧以祈福。藏因薙落。四年皇子生。詔選名德于醴泉宮。藏復與其數(shù)。時武帝在春坊。趨至殿下。以鮮卑語。問眾僧。眾僧不時對。藏獨進以鮮卑語答所問。廷臣皆喜。詔謂道人身小而膽大。乃敢答太子語如此。仍賜錢獎諭。由是恩眷優(yōu)渥。 建德二年。徙居終南之紫蓋山。三年正月八日。偶得杏實七枚于絕頂。食之甘美。然地僻天寒。卒不知所從來云。未幾。而廢教之禍起。唯藏山居。獨若無與。如是八年。每念下山。以身徇法。大象元年九月。扣關將謁帝。吏訶止之。武侯府上大夫柘王猛。次大夫乙婁謙。詰所自。及朋侶施主姓名。藏辭曰。貧道以山林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紫蓋山陛下之畿甸。若是則朋侶施主。皆陛下也。尚何他問哉。猛等以聞。詔曰朕欲以菩薩儀相治化。此僧既近自紫蓋山來。其今長須發(fā)。著衣冠。為陟岵寺主。詔內史沛國公宇文譯。檢校施行。內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為非先制不奉詔。十月復謁于城東。引妙莊嚴王二子諫父事。且曰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遂致先帝。毀圣典。冶靈像。其酷甚于秦之焚書坑儒。上怒。詔即殺之。沛公為營救。上少解。因問沛公曰。道人怖否。進曰。道人愚戇。不知忌諱。身觸刑憲。安能無怖。上愁然變色曰。此固佛經所謂護鵝比丘也。昔聞其事。今見其人。是又可殺乎。宜原之。賜菩薩衣冠。主陟岵寺如前詔。藏遽引辭。愿自便。詔御史鮑宏。聽藏于萬年長安藍田盩屋鄠杜五縣。游行。以俟尋訪。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惰文帝以冢宰。作興教法。六月藏下山。復從薙落。施法服一具。雜彩十五段。青州棗一石。還山。七月又承命下山。議化事。十五日詔景陵公。偕藏檢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賜法衣以歸。獨留藏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隋受周禪。改元開皇十五日。詔追前度諸僧。于大興善寺行道。二年詔內史舍人趙偉。命所司。月給藏伏苓棗杏蘇油柴炭等料物。以為恒。十四年。自請罷所給料物。武侯將軍素和業(yè)。捐宅構寺。以奉藏。右仆射蘇威。并建寺之大殿尊像。藏齋萬僧。以落之。于是舍人裴矩。宣詔曰。藏禪師落發(fā)僧首。且躬設大齋。弘法之盛其孰可等。今所住寺??擅?。久之慈及畜類。鵝知時旋繞佛座。犳過中不食。煬帝居晉邸。其少子夭殂。寓瘞于藏寺。將出鎮(zhèn)淮海。手書銘。以勒之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殤子何短。彭祖何脩。嗚呼予子。有逝無留。永為法種。長依梵儔。因以靈壽杖。施藏曰。每策此時。幸相憶也。藏曰。王以愛子。留寄法門眷焉。其情能復忘乎。是猶杖之于藏也。王不能忘。藏其敢忘哉。十六年。上幸齊州不豫。諸王貴人。造觀音像。為上祝禧。詔迎置法濟寺供養(yǎng)。仁壽元年。上造等身釋迦六驅。詔如前迎置。大業(yè)二年。元德太子薨。凡嚴薦功德。必委藏營治。大業(yè)之季。詔易九宮為寺。以藏補充太平宮寺上座。貞觀初?;窗餐跏茁【茨健6矶蹀?。藏亦云逝。三年葬干阜南云際寺。沙門孝才。為銘辭。刻之貞石。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法藏。
姓荀氏。
潁川潁陰人。
三歲喪父。
共母偏居。
十歲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禍苦深悟無常。
投庇三寶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即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從出俗。
天和四年誕育皇子。
詔選名德至醴泉宮。
時當此數(shù)。
武帝躬趨殿下。
口號鮮卑問訊眾僧兀然無人對者。
藏在末行挺出眾立作鮮卑語答。
殿庭僚眾咸喜斯酬。
敕語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獨超群友報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
由是面洽每蒙慰問。
雖身居寺內。
心念幽林。
古圣今賢皆依山靜。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蕩志。
挾缽擎函。
投于紫蓋山。
山即終南之一峰也。
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
衣以百納。
餐以朮松。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頂。
忽遇甘杏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濃美。
周行更索全無來處。
即荷冥資但勤勵業(yè)。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毀像焚經。
僧令還俗。
給優(yōu)二年。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隱。
綿歷八載常思開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謁帝。
意崇三寶。
到城南門。
以不許入進退論理。
武候府上大夫拓王猛。
次大夫乙婁謙。
問從何而來朋侶何在施主是誰。
藏報曰。
建德二年棄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侶。
惟藏在山。
馀并還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侶。
藏只一身在山。
林谷為家居。
鳥獸為徒侶。
草木為糧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蓋啖食山糧。
準此供給則至尊所施。
猛等報奏。
下敕曰。
朕欲為菩薩治化。
此僧既從紫蓋山來。
正合朕意。
宜令長發(fā)著菩薩衣冠為陟岵寺主。
遣內史沛國公宇文繹檢校施行。
內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眾僧并令還俗。
獨度一人違先帝詔。
至十月于城東面別見宣帝。
問三教名。
朕欲菩薩治化。
或現(xiàn)天身。
或從地出。
或作鹿馬。
用斯化道以攝眾生如何。
藏引妙莊嚴王子諫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
遂令先帝焚燒圣典靈像鑄錢。
據(jù)斯逆害。
與秦始何異。
帝怒曰。
違朕先皇明詔。
可令處盡。
藏曰。
仰觸圣顏。
乞刑都市。
幽顯同見。
誠其本心爾。
時命若懸藤而詞氣無駭。
頻經九奏安詞彌厲。
十奏既達。
帝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無過于命。
處身極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聞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護法祐我群生。
此則護鵝比丘。
朕不殺無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須問。
賜菩薩衣冠。
依前為陟岵寺主。
頻降寵命。
得繼釋門。
既獲再生。
便辭帝。
往林泉山澤請欲幽潛。
御史鮑宏。
奉敕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
任藏游行。
朕須見日。
不可沈隱。
雖蒙恩敕終未開弘。
怏結心靈思懷圣道。
周德云謝隋祚將興。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門學六月。
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宿。
即蒙剃落。
賜法服一具雜?十五段青州棗一石。
尋又還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詳開化。
至十五日。
令遣藏共竟陵公檢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賜法服各還所止。
藏獨宿相第。
夜論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龍飛。
即改為開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
自此漸開方流海內。
豈非藏戒行貞明禪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門頻登御榻。
爾后每有恩敕別加慰勞。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開皇二年。
內史舍人趙偉。
宣敕月給茯苓棗杏蘇油柴炭。
以為恒料。
而性在虛靜不圖榮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隨施供給。
武候將軍索和業(yè)者。
清信在懷。
延至宅中。
異禮奉養(yǎng)。
積善所熏遂舍所住以為佛寺。
藏率俗課勵設萬僧齋。
右仆射蘇威。
每來參謁。
并建大殿尊儀。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禪師。
落發(fā)僧首。
又設大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處可為濟法。
今之隆政坊北門僧寺是也。
嘗以慈仁攝慮。
有施禽畜依而養(yǎng)之。
鵝則知時旋繞。
狗亦過中不食。
斯類法律不可具紀。
煬帝晉蕃時。
臨太尉第三子綿疾夭殂。
瘞于斯寺。
乃勒銘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殤子何短彭祖何修。
嗚呼余子有逝無留。
永為法種長依法儔。
教因施藏靈壽杖曰。
每策此杖時賜相憶。
答曰。
王殤幼子長就法門。
藏策靈壽何敢忘德。
十六年隋祖幸齊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觀音。
并敕安濟法供養(yǎng)。
仁壽元年。
文帝造等身釋迦六軀。
敕令置于藏師住寺。
大業(yè)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營福業(yè)經像佛殿皆委于藏。
大業(yè)末歲下敕九宮。
并為寺宇度僧。
綱管相續(xù)維持。
以藏名稱洽聞。
乃補充太平宮寺上座。
綏緝少達無替所臨。
及大唐建議人百一心。
淮安王創(chuàng)繕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請終身奉養(yǎng)。
貞觀之始情奉彌隆思報罔極。
畢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藏亦終焉。
以貞觀三年終于鄠縣觀臺。
因殮武子堆南云際寺。
沙門孝才。
夙素知德。
為銘貞石。
在于龕側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荀。潁川潁陰人。三歲喪父。共母偏居。十歲母亡。只身而立。因斯禍酷。深悟無常。年二十二。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從便出俗。天和四年。誕育皇子。詔選明德。至醴泉宮。武帝躬趨殿下。口號鮮卑問訊。眾僧兀然。無人對者。藏在末行。出眾獨立。作鮮卑語答。殿庭僚眾。咸喜斯酬。敕語百官。道人身小心大。獨超群友。報朕此言。可非健道人耶。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由是面洽。每蒙慰問。雖身居寺內。心念幽林。建德二年二月。挾缽擎函。投于紫蓋山。山即終南之一峰也。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衣以百衲。餐以木松。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頂。忽遇甘杏十枚。即而啖之。既荷冥資。但勤勵業(yè)。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毀像焚經。僧令還俗。惟藏山居。依道自隱。綿歷八載。常思開法。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下山謁帝。意崇三寶。到城南門。對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曰。建德二年。棄寺入山。三年四月。方禁僧侶。惟藏在山。馀并還俗。藏一身在山。林谷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然自惟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居紫蓋。啖食山糧。準此供給。則至尊所施。猛等執(zhí)奏。下敕曰。朕欲為菩薩治化。此僧既從紫蓋山來。正合朕意。宜令長發(fā)。著菩薩衣冠。為陟岵寺主。內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天下眾僧。普令還俗。獨度一人。違先帝詔。至十月。于城東面。別見宣帝。問三教名。朕欲菩薩治化?;颥F(xiàn)天身?;驈牡爻?。或作鹿馬。用斯化道。以攝眾生如何。藏引妙莊王二子諫父之事。又曰。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遂令先帝焚燒圣典。靈像鑄錢。據(jù)斯逆害。與秦始何異。帝怒曰。違朕先皇明詔??闪铄岜M。藏曰。仰觸圣顏。乞刑都市。幽顯同見。誠其本心。爾時命若懸藤。而詞氣無駭。頻經九奏。安詞彌厲。十奏既達。帝曰。道人怖不。內史沛公曰。人生所重。無過于命。處身極刑之地。何能不怖。帝聞愀然改色。乃曰。真人護法。祐我群生。此則護鵝比丘。朕不殺無事人也。宜舍其刑。一不須問。賜菩薩衣冠。依前為陟岵寺主。頻降寵命。得繼釋門。既獲再生。便辭帝往林泉山澤。請欲幽潛。御史鮑宏奏敕。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任藏游行。朕須見日。不可沉隱。雖蒙恩敕。終未開弘。怏結心靈。思懷圣道。周德云謝。隋祚將興。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隋祖作相于虎門。六月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宿即蒙剃發(fā)。賜法服一具。雜?十五段。青州棗一石。尋又還山。至七月初。追藏下山。更詳開化。至十五日。令藏共景陵公檢校度僧。百二十八。并賜法服。各還所止。藏獨宿相第。夜論教始。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承相龍飛。即改為開皇之元焉。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自此漸開。方流海內。藏戒行貞明。禪心郁茂。數(shù)入朱門。頻登御榻。開皇二年。內史舍人趙偉宣敕。月給茯苓棗杏。酥油柴炭。以為恒料。而性在虛靜。不圖榮利。十四年。自奏停料。隨施供給。武侯將軍素和業(yè)者。清信在懷。延至宅中。冀禮奉養(yǎng)。積善所熏。遂舍所住。以為佛寺。藏率俗課勵。設萬僧齋。右仆射蘇威。每來參謁。并建大殿尊儀。舍人裴矩宣敕。藏禪師落發(fā)。僧首又設大齋。弘法之盛。不可等倫。以貞觀二年。終于鄠縣觀臺。因殮于阜南。云際寺沙門孝才為銘。貞石于龕側。
共 1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