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錢俶

相關(guān)人物:共 60 位
共 6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蔡氏。漢東人也。弱齡穎慧。性脩潔。葷膻之物未嘗入口。出就師傳。通經(jīng)義。秉翰攄辭。有可觀者嘗入僧舍。覽佛經(jīng)。味玩不能已。嘆曰。出世之法。非造次可及。即辭親。造百丈山懷海禪師。咨詢心要。久之落發(fā)登戒品。尋受記莂。已而出世安六壽山院。 示眾云。神光不昧。萬古徽猷。入此門來。莫存知解。大和中振策東游天臺。遍覽形勝。得平田之地乃卜筑焉。有僧到參。岸打一柱杖。其僧近前。把住柱杖岸。云老僧適來造次。僧卻打岸一柱杖。岸云。作家作家。僧禮拜岸把住云。是阇梨造次。僧大笑。岸云者個師僧。今日敗闕也。又嘗有偈云。大道虛曠。常一真心。善惡勿思。神清物表。隨緣飲啄。亦復(fù)何為。會昌三年。集弟子垂訓(xùn)而滅。壽七十四。弟子全亮唯約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普岸。
姓蔡氏。
漢東人也。
沖弱之齡。
迥然聰敏。
骨目奇秀。
天生不嗜葷膻。
長有出塵之意。
其父嚴(yán)毅訓(xùn)授經(jīng)籍漸通其義。
秉翰伸辭宛然華藻。
因入僧舍暫執(zhí)經(jīng)卷。
乃嘆曰。
佛法玄微非造次可及。
決志辭親。
時懷海禪師居百丈山。
毳納之人駢肩累足。
時號大叢林焉。
岸叩其關(guān)。
海攝受之。
日隨普請施役。
夜獨(dú)執(zhí)燭誦經(jīng)。
曾不憚勞。
遂諧剃染。
及升戒品。
便習(xí)禪那壁坐忘疲。
觀心恒務(wù)。
瞻卜附風(fēng)而香遠(yuǎn)。
[虥-兒+巾]貓逢獸而吼高。
學(xué)者成圍。
請于安陸壽山院坐道場矣。
如是環(huán)拱可四百馀眾。
執(zhí)器聽瞿沙之說。
投籌待鞠多之度。
大利群機(jī)得道者眾。
大和年中謂眾曰。
吾山水之游未厭。
諸人勿相留滯。
天臺赤城。
道猷曾止息焉。
華頂石梁。
智者昔降魔矣。
將游之也。
自襄陽邐迤而來。
從沃洲天姥入天臺之西門。
得平川谷中峰名大舍。
號平田是也。
觀其山四舍郁翠。
東西山石門。
而有三井龍?zhí)丁?div id="umuqewa"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631_1_48_comment'>
東入石橋圣寺。
乃是綠身道猷尊者結(jié)茅居此。
未幾見虓虎乳子。
瞪目而視岸。
岸以杖按其頭曰。
貧道聞此山是神仙窟宅羅漢隱居。
今欲寄此安禪。
檀越勿相驚撓。
經(jīng)宿領(lǐng)子而去。
以大和七年癸丑十月二十七日營構(gòu)丈室。
攜一童侍給薪水耳。
八年春禪侶輻湊眾力義成此院。
號平田焉。
開成中宛是大道場。
會昌三年七月告眾入滅。
春秋七十四。
度弟子全亮。
俗姓陳氏。
悟師之道得鳳之毛。
一人唯約。
在上元入滅。
肉身不朽。
岸遷塔于是山。
前此寺置五百羅漢殿。
永嘉全億長史畫半千形像。
每一迎請必于石橋宿夜焚香。
具幢蓋螺鈸引導(dǎo)入于殿。
香風(fēng)送至。
幡幢之勢前靡而入門即止。
其石梁圣寺在石橋之里。
梵唄方作香靄始飄。
先有金色鳥飛翔后林樹。
石畔見梵僧。
或行或坐。
或招手之狀。
或臥空之形。
眴息之間千變?nèi)f化。
漢南國王錢氏頻年施供養(yǎng)。
祥瑞極繁。
今上太平興國三年。
于滋福殿宣問兩浙都僧正贊寧石橋長廣量度。
一皆實(shí)奏。
帝嘆嗟久之。
至八年因福田寺道者自詢誓斷腕然鍊乞重造此寺。
乃宣內(nèi)殿頭高品衛(wèi)紹欽張承貴革故規(guī)制。
若化出天宮焉。
今岸師影堂在寺之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6—908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閩人,俗姓謝。少憨黠好釣。唐懿宗咸通初,出家芙蓉山,后居福州玄沙院。王審知始有閩土,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后梁太祖開平間示寂。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908 俗姓謝,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早年常垂釣于南臺江。懿宗咸通初投芙蓉山出家,后至豫章開元寺受戒。初與雪峰義存為同學(xué),后以為師。住福州玄沙院,世稱玄沙和尚。王審知奄有閩土后,賜號宗一大師。從其受業(yè)者有700余人,其再傳弟子文益,開創(chuàng)法眼宗?!?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三、《祖堂集》卷一〇、《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后二書錄其詩偈8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禪林僧寶傳·卷第四
禪師名師備。福州閩縣謝氏子。少漁于南臺江上。及壯忽棄舟。從芙蓉山靈訓(xùn)禪師斷發(fā)。詣南昌開元道玄律師所。受具足戒。芒鞋布衲。食才接氣。宴坐終日。眾異之。兄視雪峰。而師承之。雪峰呼為頭陀。每見之曰。再來人也。何不遍參去。對曰。達(dá)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然之。備結(jié)屋玄沙。眾相尋而至。遂成叢林。說法與契經(jīng)冥合。諸方有未明要義。皆從決之。備曰。佛道閑曠。無有涂程。無門為解脫之門。無見作道人之見。不在三際。豈有升沉。建立乖真。不屬造作。動即涉塵勞之境。靜則沉昏醉之鄉(xiāng)。動靜雙泯。即落空亡。動靜雙收。即漫汗佛性。必須對其塵境。如枯木寒灰。但臨時應(yīng)用。不失其宜。如鏡照像。不亂光輝。如鳥飛空。不雜空色。所以十方無影像。三界絕行蹤。不墮往來機(jī)。不住中間相。鐘中無鼓響。鼓中無鐘聲。鐘鼓不交參。句句無前后。如壯士展臂。不借他力。如師子游行。豈求伴侶。九霄絕翳。何用穿通。一段光明。未曾昏昧。到這里。體寂寂。常皎皎。赤赫??。無邊表。圓覺空中。不動搖。吞爍乾坤。迥然照出世者。元無出入。蓋名相無體。道本如如。法爾天真。不因修證。只要虛閑。不昧作用。不涉塵泥。若纖毫不盡。即落魔界。且句前句后。是學(xué)人難處。所以云。一句當(dāng)機(jī)。八萬法門。生死路絕。直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扣擊以無虧。觸波瀾而不散。猶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如火銷冰。箭既離弦。無反回勢。所以牢籠不肯住。呼喚不迥頭。古圣不安排。至今無處所。步步登玄。不屬邪正。識不能識。智不能知。動便失宗。覺即迷旨。二乘膽戰(zhàn)。十地魂驚。語路處絕。心行處滅。直得釋迦掩室于摩竭。凈名杜口于毗耶。須菩提唱無說而顯道。釋梵絕視聽而雨花。與么?,F(xiàn)行無疑。此外更疑何事。勿棲泊處。離去來今。限約不得。尋思路絕。不因莊嚴(yán)。本來清凈。動用語笑。隨處明了。更無少欠。時人不悟。妄自涉塵。處處染著。頭頭系絆??v悟則塵境紛紛。名相不實(shí)。更擬凝心斂念。攝事歸空。隨有念起。旋旋破除。細(xì)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見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魂不散底死人。冥冥寞寞。無覺無知。塞耳偷鈴。徒自欺誑。我這里則不然也。更不隈門旁戶。分明句句現(xiàn)前。不屬商量。不涉文字。權(quán)名出家兒。畢竟無蹤跡。真如凡圣。地獄天堂。皆是療狂子之方。都無實(shí)事。虛空尚無改變。大道豈有升沉。悟則縱橫不離本際。到這里凡圣也無立處。若向句中作意。則沒溺汝。學(xué)人若向外馳求。又屬魔王眷屬。如如不動。沒可安排。恰似??爐。不藏蚊蚋。本來平坦。何用刬除動轉(zhuǎn)。施為是真解脫。纖毫不受。措意便差。借使千圣出頭來。也安排他。一字不得。又曰。仁者如今事不獲已。教我抑下多少威光??嗫谙鄤瘛0偾Х奖愕?。如此如彼。共相知聞。盡成顛倒知見。將此喉咽唇吻。祇成得個野狐精業(yè)。謾汝我。還肯么。只如今有過無過。唯我自知。汝又爭得會。若是恁么人出頭來。甘伏呵責(zé)。夫?yàn)槿藥熃场4蟛蝗菀?。須是善知識始得。我如今恁么道。方便助汝。猶尚不能覯得??芍袦喤e宗乘。是汝向什么處措手。還會么。四十九年是方便。祇如靈山會上。有百千眾。唯有迦葉一人親聞。馀皆不聞。汝道。聞底事作么生。不可道。如來無說說。迦葉不聞聞。便當(dāng)?shù)梅?。不可是汝修因成果。福智莊嚴(yán)底事。知么。且道吾有正法眼藏。付囑大迦葉。我道猶如話月。曹溪豎拂。還同指月。所以道。大唐國內(nèi)宗乘。未有一人舉唱。設(shè)有一人舉唱。盡大地人失卻性命。無孔鐵錘相似。一時亡鋒結(jié)舌去。汝諸人賴我不惜身命。共汝顛倒知見。隨汝狂意。方有申問處。我若不共汝與么知聞去。汝向什么處得見我。會么。大難大難。備疾大法難舉。罕遇上根。學(xué)者依語生解。隨照失宗。乃示綱宗三句。曰第一句。且自承當(dāng)?,F(xiàn)成具足。盡十方世界。更無他故。祇是仁者。更教誰見誰聞。都來是汝心王所為。全成不動智。只欠自承當(dāng)。渙作開方便門。使汝信有一分真常流注。亙古亙今。未有不是。未有不非者。然此句。只成平等法。何以故。但是以言。遣言以理逐理。平常性相。接物利生耳。且于宗旨。猶是明前。不明后。號為一味平實(shí)。分證法身之量。未有出格之句。死在句下。未有自由分。若知出格量。不被心魔所使。入到手中。便轉(zhuǎn)換落落地。言通大道。不墮平懷之見。是謂第一句綱宗也。第二句。迥因就果。不著平常一如之理。方便喚作轉(zhuǎn)位投機(jī)。生殺自在??v奪隨宜。出生入死。廣利一切。迥脫色欲。愛見之境。方便喚作頓超三界之佛性。此名二理雙明。二義齊照。不被二邊之所動。妙用現(xiàn)前。是謂第二句綱宗也。第三句。知有大智。性相之本。通其過量之見。明陰洞陽。廓周沙界。一真體性。大用現(xiàn)前。應(yīng)化無方。全用全不用。全生全不生。方便喚作慈定之門。是謂第三句綱宗也。因見亡僧。謂眾曰。亡僧面前。正是觸目菩提。萬里神光頂后相。學(xué)者多溟涬其語。梁開平二年戊辰十二月二十七日。示疾而化。閱世七十有四。坐四十四夏。備狀短小。然精神可掬。與閩帥王審知。為內(nèi)外護(hù)。審知盡禮。延至安國禪院。眾盈七百。石頭之宗。至是遂中興之。有得法上首羅漢琛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生閩之謝氏。
少隨其父。
漁南臺江中。
得魚輒縱之。
父雖怒不恤也。
咸通初。
出家芙蓉山。
即往豫章開元寺受具。
歸執(zhí)役隸業(yè)院。
辛苦無所憚。
布納芒鞋。
日中一食。
常坐不臥。
叢林以備頭陀稱之。
雪峰存禪師。
其同學(xué)兄也。
嘗謂之曰。
備頭陀何不遍參去。
備曰。
達(dá)磨不來東土。
二祖不往西天。
存深以為然。
出世玄沙。
毳士之相從者。
常七百許人。
備一日上堂。
默坐良久。
大眾將謂不說法。
一時散去。
備咄云。
看者一隊(duì)漢。
略無一個有智慧者。
但見我開者兩片皮。
盡來簇著。
覓言覓語。
是我真實(shí)為他。
卻總不會。
若恁么大難大難。
備有時垂語曰。
諸方老宿盡道。
接物利生。
且問汝三種病人來。
汝作么生接。
若拈椎豎拂。
盲者不見。
提唱古今。
聾者不聞。
待他對答。
啞者無言。
若接不得。
佛法無靈驗(yàn)。
有僧。
出云。
三種病人。
和尚還許人商量否。
備云。
汝作么生商量。
其僧便珍重而出。
備云。
不是不是。
羅漢云。
桂深現(xiàn)有眼見。
有耳聽。
又有口說話。
和尚作么生接。
中塔云。
三種病人。
即今在什么處。
備見僧來禮拜。
乃云。
因我得禮汝。
備問長生。
維摩觀佛。
前際不去。
后際不來。
見在不住。
汝作么生觀。
長生云。
放皎然過。
有個商量。
備云。
放汝過。
作么生商量。
長生良久。
備云。
情知汝向鬼窟里作活計(jì)。
僧問云。
是什么得恁么難見。
備云。
只為太近。
又問。
學(xué)人為什么道不得。
備云。
畐塞汝口。
爭解道得。
當(dāng)是時。
審知王氏。
以侍中據(jù)有閩土。
為奏賜紫伽梨。
師號宗一。
開平二年。
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終。
壽七十四。
臘四十四。
忠懿王為樹塔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師備。
俗姓謝。
閩人也。
少而憨黠酷好垂釣。
往往泛小艇南臺江自娛。
其舟若虛。
同類不我測也。
一日忽發(fā)出塵意。
投釣棄舟。
上芙蓉山出家。
咸通初年也。
后于豫章開元寺具戒還歸故里。
山門力役無不率先。
布衲添麻芒鞋續(xù)草。
減食而食語默有常。
人咸畏之。
汪汪大度雖研桑巧計(jì)不能量也。
備同學(xué)法兄則雪峰存師也。
一再相逢。
存多許與故目之為備頭陀焉。
有日謔之曰。
頭陀何不遍參去備對曰。
達(dá)磨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
存深器重之。
先開荒雪峰。
備多率力。
王氏始有閩土。
奏賜紫衣號宗一大師。
以開平二年戊辰十一月二十七日示疾而終。
春秋七十四。
僧臘四十四。
閩越忠懿王王氏樹塔。
備三十年演化。
禪侶七百許人。
得其法者眾推桂琛為神足矣。
至今浙之左右山門盛傳此宗法嗣繁衍矣。
其于建立透過大乘初門。
江表學(xué)人無不乘風(fēng)偃草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8—937或941 【介紹】: 五代時僧。
永嘉人,俗姓陳。
六歲削發(fā)于本州開元寺。
既而抵閩謁雪峰禪師,妙契宗旨,時謂小怤布衲。
歸住東府鏡清寺,倡雪峰之法,學(xué)者奔湊。
副使皮光業(yè)辭學(xué)宏贍,屢擊難之,退謂人曰:“怤師之高論,人莫窺其極也。
錢俶私署順德大師。
錢元瓘命主天龍寺,后創(chuàng)龍冊寺,延請居焉。
吳越禪學(xué)自此始興。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8—937 俗姓陳,溫州(今屬浙江)人,禪宗僧侶。早歲出家,嘗謁靈云志勤、曹山本寂,終為雪峰義存法嗣。參學(xué)諸方,凡對機(jī)緣,悉皆冥契。后自閩返越,居鏡清寺,世謂之鏡清和尚。吳越王錢镠父子深賞識之,命住天龍寺,又為造尤冊寺。私署順德大師。后晉高祖天福二年(937)卒?!?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〇、《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八有傳。后二書存詩偈9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陳氏。永嘉人。幼惡鯹血。親戚強(qiáng)啖之。輒嘔噦不已。因求出家于郡之開元寺。既受具。即遍參請。入楚抵臨川。尤于曹山寂公。微詰不小挫。入閩遂服膺雪峰。一日峰。問什么處人。怤答溫州。峰云恁么是一宿覺鄉(xiāng)人也。怤云只如一宿覺是什么處人。峰云好吃捧。且放過。 怤問峰云。古德以心傳心。心如何傳。峰良久。怤禮謝。峰云更問我一轉(zhuǎn)語好。怤云就和尚請取問頭。峰休去。其機(jī)鋒峻捷。時叢林稱小怤布納。蓋太原有與同名者。年臘稍高云。 出世居越之鏡清院。上堂如今事不得已。向汝道個著實(shí)親切處。到汝分上。因何特地生疏。只為汝拋家日久。流浪年深。一向緣塵。致見如此。所以喚作背覺合塵。亦名舍父逃逝。今勸兄弟。未歇歇去好。未徹徹去好。大丈夫兒。得恁么無氣槩。還惆快么。終日茫茫地。何不且覓取個管帶路好。時有僧問。如何是管帶路。怤噓噓云。要棒吃么。僧云。恁么即學(xué)人罪過也。怤云幾被汝打破蔡州。尤與皮公光業(yè)相往來。公日休子也。辭章宏贍。議論該博。篤志禪學(xué)。嘗謂人曰。鏡清深造遠(yuǎn)詣。莫臻其極。吳越錢氏欽慕之。命居天龍寺。及建龍??寺。請為第一世。天福元年丁酉八月示滅。壽七十四。茶毗于大慈山。塢塔舍利于龍姥山前。僧主匯征著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道怤。俗姓陳。永嘉人也。丱總之年性殊常準(zhǔn)。而惡鯹血之氣。親黨強(qiáng)啖以枯魚。且虞嘔噦。求出家于開元寺。具戒已游閩入楚。言參問善知識要決了生死根源。見臨川曹山寂公。大有徵詰若曇詢之間僧稠也。終頓息疑于雪峰。閩中謂之小怤布納。時太原同名年臘之高故。暨回浙住越州鑒清院。時皮光業(yè)者日休之子。辭學(xué)宏贍探賾禪門。嘗深擊難焉。退而謂人曰。怤公之道崇論閎議莫臻其極。武肅王錢氏欽慕命居天龍寺。私署順德大師。次文穆王錢氏創(chuàng)龍冊寺。請怤居之。吳越禪學(xué)自此而興以天福丁酉歲八月示滅。春秋七十。茶毗于大慈山塢。收拾舍利起塔于龍姥山前。故僧主匯征撰塔銘。今舍利院弟子主之香火相綴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5—945 【介紹】: 五代時僧。譙郡人,俗姓李。年十一,于亳州開元寺出家。通《法華經(jīng)》。受戒后,持律無缺。后梁太祖開平二年,住汴州相國寺藥師院。歷后唐、后晉諸朝,講經(jīng)傾動一時,從者甚從,朝廷崇重,賜號真行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譙郡人。祖世不仕。母張氏夢神人遺己寶珠而娠。方乳哺。善知人喜慍。稍長至佛宇僧舍。必徘徊顧盻。不忍去。年十一。師事毫城開元寺崇諲律主落發(fā)。誦法華經(jīng)。能覆憶。迨弱冠乃登戒。頃之訪道汴洛。稟法華經(jīng)義于智潛法師。梁開平二年。首闡所業(yè)于相國寺之藥師院。后唐長興二年。以疏鈔訓(xùn)迪門徒。門徒之升其堂者。馀二十人。晉天福二年。誨習(xí)華嚴(yán)義。敷揚(yáng)于五臺。以繼颙大師之武。緇素云萃。因鐫經(jīng)于石。列置殿之三面。以垂永久。又以四年。會僧俗二百四十人。使人誦一卷??偝扇俊R灾芤荒?。如是二十年。不少間曠。復(fù)施食以勸鬼神。發(fā)菩提心。上聞詔賜號真行大師。開運(yùn)二年。正月十六日示疾。右脅稱佛名號而逝。壽七十一。臘五十一。門人奉遺命。葬于隋河北之寺莊東原。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遵誨。
姓李氏。
譙郡人也。
祖世不仕。
母張氏夢神人授己寶珠乃有娠焉。
生且奇異。
乳哺之時善認(rèn)人之喜慍。
彌長見寺觀必任步遲回顧盻不舍。
年甫十一禮亳城開元寺崇諲律主為師范矣。
誦法華經(jīng)二周畢部。
由是勤于學(xué)問。
殆登弱冠受于戒律。
持彼律儀確乎轉(zhuǎn)石。
尋師西洛問道梁園。
初于智潛法師傳法華經(jīng)講。
精義入神雌黃滿口。
梁開平二年戊辰歲止相國寺藥師院。
首講所業(yè)。
至后唐長興二年辛卯歲門徒相續(xù)請其訓(xùn)導(dǎo)。
已周一十九遍。
升其堂者二十馀人。
洎天福二年。
有五臺山繼颙大師精達(dá)華嚴(yán)大經(jīng)。
躬入東京進(jìn)晉祖降圣節(jié)功德。
誨仰颙師辯浪經(jīng)江。
下風(fēng)趨附乃允講宣。
誨善下百川蔚成藏海矣。
梁宋之間以颙罷唱。
請誨敷揚(yáng)。
??匝虛堂緇素云萃。
募四眾鐫石壁華嚴(yán)經(jīng)一部于講殿三面焉。
嗟其油素易罹炎上之災(zāi)。
刻此貞珉寧患白蟫之食。
工未告終所施已足。
又召僧俗人各念一卷。
得二百四十人成三部。
四季建經(jīng)會。
近二十年更無間曠。
復(fù)別施鬼神水陸法食。
皆勸勵莊嚴(yán)菩提心行矣。
朝廷崇重旌表其功。
賜號真行大師。
開運(yùn)二年乙巳歲正月十六日示疾。
策杖教誡門弟子訖。
右脅而臥。
口誦佛名斯須長逝矣。
享壽七十一。
法臘五十一。
門生奉遺旨葬于隨河之北寺莊東原也。
次有杭州龍華寺釋彥求姓葉氏。
縉云人也。
梁貞明中納戒。
造景霄律席迥見毗尼秘邃。
方將傳講。
俄悟呇婆羅漢。
反求堅(jiān)固法。
乃游閩嶺得長慶禪師心決。
回浙受丹丘人請居六通院。
其道望惟馨與夫申椒菌桂。
爭其芬烈矣。
漢南國王錢氏欽其高行。
命住功臣院。
末歸州治龍華寺。
聚徒開演。
求好營眾事。
務(wù)必身先。
唯以利人為急受施必歸常住。
房無關(guān)鍵笥無扃鐍。
不容尼眾禮謁。
不茍聲勢。
常屬度戒四遠(yuǎn)人聚。
日供累千僧食。
未嘗告匱。
言前后計(jì)飯鉅萬人焉。
宋建隆中終于住寺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36 【介紹】: 五代時僧。太原文水人,俗姓李。幼于五臺山真容院出家。納戒后,出求禪法,通內(nèi)外典,善言辯,時難與敵。入閩,閩王禮敬之。后梁末帝乾化三年,至浙中,吳越王錢镠厚禮以待。尋泛海滄州,仍歸五臺。主院事十五年,賜號超化。病卒于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李氏。
太原文水人。
幼依臺山真容院浩威出家。
既納戒游方。
受心法。
辨論縱橫。
儕輩莫之抗。
俄南游。
謁王氏于閩。
忠懿王敬之。
至兩浙謁錢氏。
武肅王尤加敬焉。
然二王皆遣使送香茗。
而兩浙又以缽盂一萬副。
及斂諸州牧宰俸入。
泛大舶。
至滄州。
使歸為文殊供養(yǎng)。
時則降龍大師。
彈壓臺山諸剎。
眾所畏伏。
因?yàn)閭l之。
眾寡均等。
于是其徒致疏。
請嗣繼其師主院事。
詔補(bǔ)都綱職。
總轄臺山諸剎。
賜師號超化。
十五年。
興廢食饑。
不可殫紀(jì)。
天福元年遘疾。
九月五日。
遂示寂。
門人塔舍利。
至今存。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光嗣。
姓李氏。
太原文水人也。
沖幼孤靜罕雜童稚。
信尚臺山乃為真容院浩威之高足也。
納戒后器宇穹隆。
?系包桑。
出求禪法歷于年稔。
內(nèi)外之學(xué)優(yōu)長。
口海崩騰良難抗敵。
由是決意越重湖登閩嶺。
盛談文殊世界。
聞?wù)唏祫印?div id="u8qcwom" class='inline' id='people_12948_2_12_comment'>
忠懿王王氏大施香茗。
遣使送山寺焉。
癸酉歲至兩浙謁武肅王錢氏厚禮遲之。
施文殊圣眾供物香茶并缽盂一萬。
副應(yīng)吳越諸州牧宰。
皆刻俸入緣。
仍泛海至滄州。
運(yùn)物入山。
時降龍大師者。
率領(lǐng)彈壓。
緇伍畏焉。
為其分散諸寺蘭若眾寡均等。
時徒侶堅(jiān)請嗣主院。
宣補(bǔ)僧官轄諸臺寺院。
命曰都綱。
師號超化。
居于僧上若鯤鳳之領(lǐng)鱗羽焉。
十五年間興建梵宇齋飼僧尼不勝紀(jì)極。
以天福元年遘疾。
至九月五日遷滅。
門人起塔藏其靈骨。
舍利至今存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76—990 【介紹】: 五代時僧。
湖州人。
俗姓許。
少游歷諸方。
已而歸省父母,入定于舍旁陳司徒廟叢竹間,蟻蠹其衣,敗葉沒髀。
旋詣括蒼,參禪德嚴(yán),遂剃發(fā)為僧。
嘗摘桃山間,浹旬不歸,忽見攀桃倚石,泊然在定。
后晉出帝開運(yùn)中游江郎崖,睹石龕,命弟子慧興壘石塞門,入定經(jīng)年乃出。
后回信安烏巨山。
為吳越國君錢俶醫(yī)目疾,因賜號“開明禪師”。
宋太宗淳化元年示寂。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烏巨山儀晏禪師。
吳興許氏子。
于唐乾符三年。
將誕之夕。
異香滿室。
紅光如晝。
光啟中。
隨父鎮(zhèn)信安。
強(qiáng)為娶。
師不愿。
遂歷諸方。
機(jī)契鏡清。
歸省父母。
乃于郭南。
創(chuàng)別舍以遂師志。
舍旁陳司徒廟。
有凜禪師像。
師往瞻禮。
失其所之。
后郡守展祀。
祠下見師入定廟后叢竹間。
蟻蠹其衣。
敗葉沒?。
或者云。
是許鎮(zhèn)將子也。
自此三昧。
或出或入。
子湖訥禪師。
未知師造。
問曰。
子所住定。
蓋少乘定耳。
時方啜茶。
師呈起橐曰。
是大是小。
訥駭然。
尋謁栝倉唐山德嚴(yán)禪師。
嚴(yán)問汝何姓。
曰姓許。
嚴(yán)曰誰許汝。
曰不別。
嚴(yán)嘿識之。
遂與剃染。
嘗令摘桃。
浹旬不歸。
往尋見師攀桃倚石。
泊然在定。
嚴(yán)鳴指出之。
開運(yùn)中。
游江郎巖。
睹石龕。
謂弟子慧興曰。
予入定此山。
汝當(dāng)壘石塞門。
勿以吾為念。
興如所戒。
明年。
興意師長往。
啟龕視之。
師素發(fā)披肩。
胸臆尚煖。
徐自定起。
了無異容。
復(fù)回。
烏巨侍郎慎公。
鎮(zhèn)信安。
馥師之道。
命義學(xué)僧守榮。
詰其定相。
師不與之辯。
榮意輕之。
時信安人。
競圖師像而尊事。
皆獲舍利。
榮因愧服。
禮像謝??。
亦獲舍利。
嘆曰。
此后不敢以淺解測度矣。
錢忠懿王。
感師見夢。
遣使圖像。
至。
適王患目疾。
展像作禮。
如夢所見。
隨雨舍利。
目疾頓瘳。
因錫號開明。
及述偈贊。
寶器供具千計(jì)。
端拱初。
太宗皇帝聞師定力。
詔本州加禮津發(fā)赴闕。
師力辭。
僧再至諭旨。
特令肩輿入對便殿。
命坐賜茗。
咨問禪定。
奏對簡盡。
深契上旨。
丐歸。
復(fù)詔入對。
得請還山。
送車塞途。
淳化元年示寂。
壽一百十五。
臘五十七。
阇維白光屬天。
舍利五色。
邦人以骨塑像。
至今州郡雨旸禱之。
如向斯答。
江景房 朝代:吳越至宋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江景房,字漢臣(清光緒《開化縣志》卷九《人物志》),衢州常山(今屬浙江)人。初仕吳越,累官侍御史。入宋,為沁水尉。事見《北山小集》卷一八《衢州常山縣重建保安院記》。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一作江景防,宋衢州常山人,字漢臣。
五代時仕吳越為侍御史。
時吳越賦稅之額,加舊數(shù)倍,民皆困苦。
錢俶歸宋,景防當(dāng)上圖籍,恐宋按舊籍而定重稅,遂沉圖籍于河,自劾失亡狀。
太宗怒,謫沁水尉,遂屏居田里以卒。
吳越得減稅,實(shí)由景防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字漢臣,常山(今屬浙江)人。
吳越王錢俶時官侍御。
吳越納土,隨錢俶入汴京。
因感民苦苛斂已久,遂沉圖籍于河。
宋太宗怒欲誅之,后謫為沁水尉。
屏居鄉(xiāng)里而終。
十國春秋》卷八七有傳。
宋詩紀(jì)事補(bǔ)遺》卷二存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48 【介紹】: 五代時湖州人。
初以屠牛為業(yè),后從軍隸鎮(zhèn)海軍。
吳文穆王錢元瓘質(zhì)于宣州田頵所,進(jìn)思與戴惲親隨左右,履危機(jī)者數(shù)。
及元瓘立,用為大將,遷右統(tǒng)軍使。
忠獻(xiàn)王錢弘佐嗣位,進(jìn)思以舊將恃權(quán)專橫。
忠遜王錢弘倧嗣位,數(shù)面折進(jìn)思,進(jìn)思不自安,遂擁牙兵錮弘倧于內(nèi)院,迎忠懿王錢弘俶嗣立,數(shù)請除弘倧,弘俶不允。
進(jìn)思憂懼,居無何疽發(fā)背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五代時越州山陰人,字正臣。
吳越主錢镠時,歷授檢校戶部員外郎,尚镠女。
至錢弘倧時,累遷威武軍節(jié)度使。
錢弘俶乾祐三年,程密示援閩諸軍方略,獲南唐將查文徽,歸與元德昭同為丞相。
后周世宗攻江南,征吳越兵西擊南唐。
出師前,程與德昭有隙,致將相不和,及與唐戰(zhàn),程大敗。
弘俶怒,奪程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72 【介紹】: 五代宋初僧。
處州縉云人,俗姓陳。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
后唐莊宗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
后謁靜慧禪師文益,于是大悟。
至天臺山,見智顗遺跡,恍如舊居,建寺院道場,大興法道,歸依者眾。
吳越錢俶嗣位,迎至杭州,尊為國師。
有《傳燈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91-972) 俗姓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
17歲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開元寺。
后唐同光間曾歷參投子大同、龍牙居遁等,終嗣法眼文益。
歸住天臺山白沙道場。
臺州刺史錢弘俶曾從其問道。
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錢弘俶即吳越王位后,尊之為國師。
世稱天臺國師。
從其學(xué)者甚眾,以永明延壽最為有名。
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陳,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一說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宋高僧傳》卷一三)。
住天臺山,稱德韶國師。
后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吳越忠懿王錢俶即位,延請德韶,申弟子之禮。
宋太祖開寶四年卒,一說五年卒(同上書),年八十二。
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
今錄偈、頌各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天臺國師名德韶。
處州龍泉人。
生陳氏。
母葉。
夢白光觸體。
覺而娠。
生而杰異。
年十五。
有梵僧見之。
拊其背曰。
汝當(dāng)出家。
塵中無置汝所也。
乃往依龍歸寺剃發(fā)。
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滿分戒。
后唐同光中。
謁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造龍牙遁禪師問。
雄雄之尊。
因什么親近不得。
遁曰。
如火與火。
曰忽遇水來。
又作么生。
遁曰。
汝不會我語。
又問。
天不蓋。
地不載。
此理如何。
遁曰。
合如是。
韶惘然。
固要為說。
遁曰。
道者汝向后自會去。
時疏山有矮師叔者。
精峭號能齧鏃機(jī)。
韶問。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繩縛鬼子。
曰不落古今請師說。
矮曰不說。
曰為什么不說。
矮曰。
個中不辨有無。
韶曰師今善說。
矮駭之。
久而辭去。
所至少留。
見知識五十四人。
括磨搜剝。
窮極隱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隨眾而已。
無所咨參。
有僧問。
法眼禪師曰。
十二時中。
如何得頓息萬緣去。
法眼曰。
空與汝為緣耶。
色與汝為緣耶。
言空為緣。
則空本無緣。
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
韶聞悚然異之。
又有問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韶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滯。
渙若冰釋。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當(dāng)大宏吾宗。
行矣。
無自滯于是。
游天臺。
觀智顗禪師遺蹤。
如故居。
眷然有終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時。
吳越忠懿王
以國子刺臺州。
雅聞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禮。
日夕問道。
韶曰。
他日為霸主。
無忘佛恩。
漢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國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為國師焉。
韶說法簡而要。
撥去枝葉。
曰古圣方便。
猶如河沙。
六祖曰。
非風(fēng)幡動。
仁者心動。
是為無上心印。
至妙法門。
我輩稱祖師門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風(fēng)幡不動。
汝心妄動。
若言不撥風(fēng)幡。
就風(fēng)幡處通取。
若言風(fēng)幡動處。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須認(rèn)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風(fēng)幡動。
應(yīng)須妙會。
與祖師意旨了沒交涉。
既非種種解會。
合如何知悉。
若真見去。
何法門不明。
雖百千諸佛方便。
一時洞了。
或問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問不弱。
又問亡僧遷化。
向何處去。
曰終不向汝道。
曰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會。
問那吒太子。
析肉還母。
析骨還父。
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
為父母說法。
未審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見。
上座問。
故每曰。
大凡言句。
應(yīng)須絕滲漏乃可。
僧隨問。
如何是絕滲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眼中無色識。
色中無眼識。
眼識二俱空。
何能令見色。
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
云何見馀物。
古圣方便。
皆為說破。
若于此明得寂靜法。
不寂靜法也收盡。
明得遠(yuǎn)離法。
不遠(yuǎn)離法亦收盡。
未來現(xiàn)在。
亦無遺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義寂者。
謂韶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遠(yuǎn)。
必多散失。
唯新羅國有善本。
愿藉禪師慈力。
致之使再開。
東土人天眼目。
于是韶以聞忠懿王。
遣使航海。
傳寫以還。
而韶適與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開寶四年辛未。
華頂西峰忽摧。
聲震山谷。
六月有星。
隕于峰頂。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眾告別而化。
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贊曰。
聞僧問法眼。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韶乃開悟。
夫問詞答語。
無所增損。
所謂悟者。
何自而發(fā)之。
及觀韶所對問者。
如問古佛心。
對曰此問不弱。
如問如何是太子身。
對曰大家見上座問。
則問答之間。
不令意根椿立。
蓋嘗曰。
大凡言句。
須絕滲漏。
而學(xué)者方爭趨微妙之域。
欲見祖師之心。
譬如趨越而首燕也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縉云陳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尋訪知識。
初發(fā)心于投子。
次謁龍牙遁和尚問云。
雄雄之尊。
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與火。
問忽遇水來又作么生。
答汝不會我語。
又天不蓋地不載時如何。
答合如是。
韶不喻。
請益。
牙謂韶曰。
汝向后自會去。
問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繩縛鬼子。
進(jìn)云。
不落古今請師說。
疏云不說。
進(jìn)云。
為什么不說。
疏云。
個中不辨有無。
進(jìn)云。
師今善說。
疏大駭。
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
然韶亦倦于參請矣。
后至臨川但隨眾耳。
一日有僧問凈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韶則豁爾開悟于側(cè)。
遂以所見似慧。
慧云汝向后當(dāng)為國王師。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游天臺。
州牧錢俶。
以國王子。
向韶之名。
延請問道。
韶知其他日必貴。
因以佛法囑累焉。
漢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國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禮。
擇形勝地。
為作道場。
而般若其一也。
開堂說法。
凡十二會。
語多不錄。
得其旨者。
遍天下。
且智者顗公之傳鈔疏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亂。
放失海外。
新羅諸國。
至是而忠懿以書幣求于高句麗。
使一家教觀全璧而還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韶為智者后身云。
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
聲震遐邇。
韶曰吾寧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隕于峰頂。
林木變白。
韶方示疾于蓮華峰眾參問如常。
時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別而逝。
壽八十二。
臘六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德韶者。
姓陳氏。
縉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
屈指不勝其數(shù)。
初發(fā)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見臨川法眼禪師。
重了心要。
遂承嗣焉。
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
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
歸依者眾。
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
韶有先見之明。
謂曰。
他日為國王當(dāng)興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禪師號。
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jié)使。
錢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題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壽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類。
韶未終之前也。
華頂石崩振驚百里。
山如野燒蔓筵。
果應(yīng)韶終。
焚舍利繁多營塔。
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臘六十四。
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
語錄大行。
出弟子傳法百許人。
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術(shù)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
至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
論曰。
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也。
以其觸情念而無念。
終日修而無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簡邪思惟。
增遍計(jì)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
三摩提以觀如幻故。
若禪那者俱離靜幻故。
始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眾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諸圣住處既如彼。
諸圣度生復(fù)若何。
稽夫法演漢庭。
極證之名未著。
風(fēng)行廬阜。
禪那之學(xué)始萌。
佛陀什秦?cái)P而來。
般若多晉朝而至。
時遠(yuǎn)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jī)。
漸染施行依違祖述。
吳之僧會亦示有緣。
俱未分明肆多隱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禪翁繼傳三觀之妙。
天臺智者引而伸之。
化導(dǎo)陳隋。
名題止觀粵有中天達(dá)磨哀我群生。
知梵夾之雖傳為名相之所溺。
認(rèn)指忘月。
得魚執(zhí)筌。
但矜誦念以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
曲指則漸修也。
見性成佛者。
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畢了無異。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禪也。
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
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
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
又達(dá)磨立法要唯二種。
謂理也行也。
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權(quán)合道也。
爾時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唯慧可以神交。
亦猶白雪雖歌巴童寡和。
后則臨汧。
牧圉子孫終號于強(qiáng)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頭也。
忍生秀與能。
能傳信衣。
若諸侯付子孫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蔭車百輛。
尼拘樹而展轉(zhuǎn)垂枝施雨萬方阿耨龍而連筵布潤。
當(dāng)是時也應(yīng)其懸記屬于此人。
后來得道無央數(shù)。
是歟。
重之曰。
夫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
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龍得之破障纏。
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
故今之像末斗諍復(fù)生。
師足既傷資爭未已。
如聞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無。
或聞一路涅槃。
則曰。
八萬法門何在。
曾不知經(jīng)中發(fā)菩提心此見佛性也。
云何修菩薩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無明所迷溺喪忘歸。
何由復(fù)業(yè)。
或舉經(jīng)以示之。
則對曰。
此性宗法。
或謂之曰。
莫是魔說還可焚毀否。
且置而勿論。
又欲棄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闐諸部謂道行經(jīng)為婆羅門書。
烏茶小乘謗大乘學(xué)作空華外道。
西乾尚爾此何驚乎良以六代宗師一期舉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營一室之隳。
殊不知禪有理焉禪有行焉。
脫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資。
行不廢而理逾明。
法無偏而功兼濟(jì)。
然后如可與言禪已矣。
其如玄學(xué)多斥講家。
目為數(shù)寶之人。
終困屢空之室。
那不見經(jīng)是佛言禪是佛意。
諸佛心口定不相違。
施設(shè)逗根用有時處。
況以經(jīng)江高國紀(jì)之名。
論??偝谥畷嵋粚W(xué)軌范千途。
授形俱筑釋子之基。
唱隨行凈沙門之業(yè)。
擬捐三事何駕一乘。
終包不足之羞。
豈倒轉(zhuǎn)依之地。
通人不誚豎子何知。
佛事門中不舍一法。
吠聲貽責(zé)遷怒傷人。
因擊鼠以破盆。
為爭摶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須均。
縱橫盡而成一秦。
氣劑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從貞觀及于宋朝。
于山選山露須彌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騰空。
令其鉆仰之儔慕此堅(jiān)高之道矣。
吾徒通達(dá)無相奪倫。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藝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為師之訓(xùn)。
慎之哉。
慎之哉。
共 6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