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裴休

相關人物:共 20 位。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龜山和尚 朝代:

人物簡介

東國僧尼錄·名僧
龜山和尚。
長慶棱禪師法嗣。
有舉相國裴公休
啟建法會。
問看經僧。
是什么經。
僧曰。
無言童子經。
公曰。
有幾卷。
僧曰兩卷。
公曰。
既是無言。
為什么卻有兩卷。
僧無對。
師代曰。
若論無言。
非唯兩卷(傳燈錄)。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為益昌令。
刺史崔樸春游出益昌旁,索民牽挽,易于以身引舟,樸大慚疾驅去。
民有死喪不能具葬者,以俸敕吏為辦。
督賦役不忍迫下戶,或以俸代輸。
饋給往來,傳符外一無所進。
遷羅江令,刺史裴休嘗至其邑,導侍不過三人。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三
偫玉字文山。
澧州人。
裴休薦徵拜校書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洪州鐘陵人。登進士第。憲宗元和中,為西川從事。十年,元稹薦其至江州謁見白居易。歷湘陽判官。十三年,罷歸鐘陵。以能詩名,與劉禹錫、靈澈、費冠卿等有唱和。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洪州鐘陵(今江西南昌)人。
登進士第。
憲宗元和中為西川從事。
十年(815)曾持元稹書札至江州會見白居易(詳白居易《與微之書》),歷湘陽(疑訛)判官。
十三年(818)罷歸鐘陵。
白居易罷江州司馬至洪州,有詩相贈。
與劉禹錫、費冠卿、靈澈相唱和。
事跡散見劉禹錫《送湘陽熊判官孺登府罷歸鐘陵因呈江西裴中丞二十三兄》詩、《唐詩紀事》卷四三、《唐才子傳》卷六。
辛文房謂其“下筆言語妙天下”。
《湘江夜泛》、《經古墓》等詩較傳誦。
全唐詩》存詩1卷。
唐詩匯評
熊孺登,生卒年不詳,鐘陵(今江西南昌)人。貞元中,居洪州部北龍沙,李兼、戴叔倫、權德輿均與之游宴唱和。元和中,累辟使府。八年,府罷歸鐘陵。過朗州,劉禹錫有詩送之。后復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府從事,歸江西過九江,與白居易相遇。后不知所終。孺登工詩,《全唐詩》存詩一卷。

作品評論

江西通志引《豫章書》
熊孺登……有詩名,與白樂天、劉夢得相唱和。白有《洪州逢孺登》詩云:“靖安院里辛夷下,醉笑狂吟氣最粗。”劉有《送孺登歸鐘陵》詩云:“篋留馬卿賦,袖有劉宏書?!?/blockquote>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0—836 【介紹】: 唐僧。天水人,俗姓趙。十歲出家,受戒于西明寺照律師,通《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德宗時被征,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論議。順宗親之若兄弟,恩禮特隆。憲宗時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卒謚大達。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趙氏。居天水。世為秦著姓。母張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舍利囊中。使吞之。及娩。見所夢僧。白晝入室。摩其頂曰。教法必賴以大興。言訖訖失所在。甫高顙深目。大頤方口。身六尺五寸。音吐如鐘。始十歲。以沙彌。事崇福寺道悟禪師。十七歲。受具戒為比丘。隸安國寺。學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師。傳唯識論于安國寺素法師。究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既而甫夢。梵僧以琉璃器。滿盛舍利。使吞之曰。三藏大教。盡納汝腹矣。自是妙智宏辨。囊括川注。而謁文殊于清涼。闡華嚴于太原。其聲聞之美。達于帝聰。德宗朝。出入宮禁。抗論儒道。詔賜紫方袍。歲時錫子異等夷。順宗在春坊。相與臥起。視若兄弟。恩禮特隆厚。憲宗御極。數幸其寺。常承顧問。待之不啻賓友。而甫儀范超邁。辭辯華贍。雖造次應對。未嘗不推致佛乘。而揚搉玄理。由是天子益重其為人焉。乃迎真骨以祈靈。開秘殿以請福。錄左街僧事。凡十年。其闡揚涅槃唯識。課持瑜伽悉地。轉上所施。以崇飾塔廟。務極雕繪。而丈室單床。惟日誦金剛經。默觀凈二而已。王公輿臺。壹以誠接。然豪門貴族。莫不瞻向。議者以為其有常不輕行。開成元年六月一日卒。其年七月六日。茶毗于長樂之南原。獲舍利圓瑩。謚大達。塔號玄秘。壽六十七。臘四十三。弟子僧尼千馀輩。會昌中。相國斐公休頌德樹碑原上。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端甫。
俗姓趙氏。
天水人也。
世為秦著姓焉。
初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
當生貴子。
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
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摩其頂曰。
必當大興法教。
言訖而滅。
既成人高顙深目大頤方口。
長六尺五寸。
其音如鐘。
夫將欲荷如來之菩提鑿生靈之耳目。
固必有殊祥奇表歟。
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
十七正度為比丘。
隸安國寺。
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師。
學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師。
傳唯識于安國寺素法師。
通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
甫又夢。
梵僧以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
且曰。
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
自是經律論無敵于當時。
囊括川注逢源會委。
滔滔然莫能濟其畔岸矣。
夫將欲伐株杌于情田雨甘露于法種者。
固必有勇智宏辯歟。
無何謁文殊于清涼。
眾圣皆現(xiàn)。
演大經于太原。
傾都畢會。
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
一見大悅。
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議論。
賜紫方袍。
歲時錫施異于他等。
復詔侍皇太子于東朝。
順宗皇帝深仰其風。
親之若昆弟。
相與臥起恩禮特隆。
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
常承顧問注納偏厚。
而甫符彩超邁辭理響捷。
迎合上旨皆契真乘。
雖造次應對。
未嘗不以闡揚為務。
繇是天子益知佛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議事。
當是時朝廷方削平區(qū)夏。
縛吳斡蜀潴蔡蕩鄆。
而天子端拱無事。
詔甫率緇屬迎真骨于靈山。
開法場于秘殿。
為人請福親奉香燈。
既而刑不殘兵不黷。
赤子無愁聲蒼海無驚波。
蓋參用真宗以毗大政之明效也。
夫將欲顯大不思議之道輔大有為之君。
固必有冥符玄契歟。
掌內殿法儀錄左街僧事。
以標表凈眾者凡一十年。
講涅槃唯識經論。
處當仁傳授宗主。
以開誘道俗者凡一百六十座。
運三密于瑜伽。
契無生于悉地。
日持諸部十馀萬遍。
指凈土為息肩之地。
嚴金經為報法之恩。
前后供施數十百萬。
悉以崇飾殿宇窮極雕繪。
而方丈單床靜慮自得。
貴臣盛族皆所依慕。
豪俠工賈莫不瞻向。
薦金寶以致誠。
仰端嚴而禮足。
日有千數不可殫書。
而甫即眾生以觀佛。
離四相以修善。
心下如地坦無丘陵。
王公輿臺皆以誠接。
議者以為成就常不輕行者。
唯甫而已矣。
夫將欲駕橫海之大航拯迷途于彼岸者。
固必有奇功妙道歟。
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脅而滅。
當暑而尊容若生。
終夕而異香猶郁。
其年七月六日遷于長樂之南原。
遺命荼毗得舍利三百馀粒。
方熾而神光月皎。
既燼而靈骨珠圓。
賜謚曰大達。
塔曰玄秘。
俗壽六十七。
僧臘可數。
門弟子僧尼約千馀輩。
或講論玄言。
或紀綱大寺。
修禪秉律。
分作人師五十。
其徒皆為達者。
會昌中相國裴公休。
為碑頌德焉。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俗姓趙。天水人。母張夫人夢梵僧謂曰。當生貴子。即出囊中舍利使吞之。及誕。所夢僧。白晝入其室。摩其頂曰。必當大興法教。言訖而滅。既成人。高顙深目。大頤方口。長六尺五寸。其音如鐘。始十歲。依崇福寺道悟禪師為沙彌。十七受具于西明寺照律師。學毗尼于崇福寺升律師。傳唯識于安國寺素法師。通涅槃經于福林寺崟法師。甫又夢梵僧。以舍利滿琉璃器。使吞之。且曰。三藏大教。盡貯汝腹矣。自是經律論。無敵于當時。無何謁文殊于清涼。眾圣皆現(xiàn)。演大經于太原。傾都畢會。德宗皇帝。聞其名徵之。一見大悅。常出入禁中。與儒道議。論賜紫方袍。復詔侍皇太子于東朝。順宗皇帝。深仰其風。親之若昆弟。相與臥起。恩禮特隆。憲宗皇帝。數幸其寺。待之若賓友。常承顧問。雖造次應對。未嘗不以闡揚為務。繇是天子益知佛為大圣人。其教有大不思議事。以開成元年六月一日。西向右脅而滅。茶毗。得舍利三百馀粒。賜謚曰大達。塔曰玄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1—853 【介紹】: 唐僧。
福州長溪人,俗姓趙。
依本郡法恒律師出家,受具足戒,學大小乘經律。
年二十三往江西參拜懷海,為上首弟子。
憲宗元和末,至潭州溈山,獨棲七年。
后建同慶寺,受相國裴休尊崇,世稱“溈山靈祐”。
卒謚大圓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1—853 俗姓趙,福州長溪(今福建霞浦)人。冠年出家。后至江西,嗣百丈懷海而得禪機。憲宗元和末,卜居潭州大溈山,建寺傳學,歷40余年,受學者甚眾。世稱溈山和尚。卒謚大圓禪師。其禪法后由仰山慧寂承傳,開溈仰一宗,為唐季禪門五宗之一?!?a target='_blank'>全唐文》卷八二〇收鄭愚撰碑銘?!?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并存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之收入。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靈祐俗姓趙氏。福州長溪人。從本郡法恒禪師出家。入天臺遇寒山子。造國清寺遇拾得。元和末至長沙。住大溈山同慶寺。大中七年卒。年八十三。詔謚大圓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趙。
福州長溪人。
童稚時嬉戲庭中。
俄有云氣盤礴。
天樂清亮。
神圣仙真之狀。
出沒空際。
頃焉一叟貌類罽賓。
挹其父而謂曰。
汝子來處高勝。
必當重光佛運。
此群靈所以標異也。
且彈指作聲數四而去。
祐執(zhí)役于法恒律師。
弱冠薙落。
越三年具戒。
學毗尼于錢唐沙門義賓。
游天臺之國清寺。
遇寒山拾得。
為說偈曰。
千山萬水。
遇潭即止。
獲無價寶。
賑恤窮子。
遂謁江西百丈大智禪師。
一日侍立次。
百丈云。
汝撥爐中。
有火否。
祐撥云無。
丈躬起深撥得小火。
舉以示之云。
者個聻。
祐有省。
禮謝呈所解。
丈云此是暫時岐路耳。
經云欲見佛性義。
當觀時節(jié)因緣。
時節(jié)既至。
方知己物不從他得。
故祖師云。
悟了同未悟。
無心得無法。
但除虛妄凡圣等心而已。
若是心法。
元自備是。
汝今既爾。
善自護持。
時司馬頭陀。
自湖南來。
百丈謂之曰。
老僧可往溈山否。
答云溈山奇絕。
可聚千五百眾。
和尚是骨人。
彼是肉山。
然非和尚所可住也。
丈云吾眾中。
莫有人住得否。
答云待歷觀之。
丈乃令侍者請首座。
喚典座來。
頭陀見首座不許。
見典座云。
此正是溈山主也。
首座有慍色。
丈即指凈瓶。
問云。
不得喚作凈瓶。
你二人喚作什么。
首座云。
不得喚作木??。
典座踢倒凈瓶。
丈笑曰。
首座輸卻山子也。
首座即華林。
典座即祐也。
丈遂遣祐住溈山。
既營梵宇。
連帥李景讓。
奏寺額號同慶。
相國裴公休。
亦嘗咨詢玄奧。
由是天下學者輻輳焉。
示眾云。
夫道人之心。
質直無偽。
無背無面。
無詐妄心行。
一切時中。
視聽尋常。
更無委曲。
但情不附物即得。
從上諸圣。
只是說濁邊過患。
若無許多惡覺情見想習之事。
便喚作無事道人。
有何不可。
時有僧問。
頓悟之人更有脩否。
答云。
若真悟得本。
脩與不脩。
是兩頭語。
如今初心雖從緣得個入處。
猶有無始以來習氣。
未能頓凈。
須教渠凈除現(xiàn)業(yè)流識。
即是脩也。
不道別有法。
教渠脩行。
從聞入理。
聞理深妙。
心自圓明。
不居惑地。
縱有百千妙義。
抑揚皆當。
此乃得座披衣。
自作活計時也。
以要言之。
則實際理地。
不受一塵。
萬行門中。
不舍一法。
若也單刀趣入。
凡圣情盡。
體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祐問仰山。
從何處歸。
仰云田中。
祐云。
禾好刈也未。
仰云。
好刈也。
祐云。
作青見。
作黃見。
作不青不黃見。
仰云。
和尚背后是什么。
祐云子還見么。
仰拈起一穗禾云。
和尚何曾問著者個。
祐云此是鵝王擇乳。
祐睡次。
仰山問訊。
祐面向壁。
仰云。
和尚何得如此。
祐轉身云。
我適來得一夢。
試與我原看。
仰山取一盆水。
與祐洗面。
少頃香嚴來問訊。
祐云。
我適來得一夢。
寂子原了。
汝更原看。
香嚴點一碗茶來。
祐云。
二子見解。
過于鹙子。
大中癸酉正月九日。
盥漱畢。
趺坐而滅。
壽八十三。
臘五十九。
葬于山之梔子園。
四鎮(zhèn)比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撰碑。
進士李商隱題額。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靈祐。俗姓趙。祖父俱福州長溪人也。祐丱年戲于前庭。仰見瑞氣祥云徘徊盤郁。又如天樂清奏真身降靈。衢巷諦觀耆艾莫測。俄有華巔之叟。狀類罽賓之人。謂家老曰。此群靈眾圣標異此童佛之真子也。必當重光佛法。久之彈指數四而去。祐以椎髻短褐依本郡法恒律師。執(zhí)勞每倍于役。冠年剃發(fā)三年具戒。時有錢塘上士義賓。授其律科。及入天臺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謂祐曰。千山萬水遇潭即止。獲無價寶賑恤諸子祐順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國清寺遇異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詣泐潭謁大智師。頓了祖意。元和末隨緣長沙。因過大溈山遂欲棲止。山與郡郭十舍而遙。夐無人煙比為獸窟。乃雜猿猱之間。橡栗充食。浹旬有山民見之群信共營梵宇。時襄陽連率李景讓統(tǒng)攝湘潭。愿預良緣乃奏請山門號同慶寺。后相國裴公相親道合。祐為遭會昌之澄汰。又遇相國崔公慎由。崇重加禮。以大中癸酉歲正月九日盥漱畢。敷座瞑目而歸滅焉。享年八十三。僧臘五十九。遷葬于山之右梔子園也。四鎮(zhèn)北庭行軍涇原等州節(jié)度使右散騎常侍盧簡。求為碑。李商隱題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41 【介紹】: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進士。于遂州遇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又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于興福寺塔院。宣宗追謚定慧禪師。有《華嚴經行愿品別行疏鈔》、《注華嚴法界觀門》、《圓覺經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圓禪師出家。住終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賜紫。會昌元年卒于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謚定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業(yè)儒。
蚤歲欲以所學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計吏入京。
道謁遂州圓禪師。
一見未及語。
深有所欣慕。
遽從薙染。
頃之進具于拯律師。
尋謁荊南張。
張曰。
傳教人也。
后當宣導于都邑。
復謁洛陽照。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晚謁上都華嚴觀。
觀曰。
毗盧華藏從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鄉(xiāng)里。
嘗赴齋民家。
偶受經。
得圓覺閱之。
妙領義趣。
于是誓傳是經。
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
即能講演。
由是著華嚴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四分律等疏鈔。
及法義類例。
禮懺脩證。
圖傳篡略。
諸宗禪言為禪藏。
并酬答書偈等。
凡二百馀卷。
圖六面。
皆本一心而貫諸法。
顯真體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對待。
冥物我而獨運者矣。
累入內殿。
詢問秘要。
大和二年。
慶成節(jié)。
詔賜紫方袍為大德。
尋請歸山。
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興福院。
貌加潤悅。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獲舍利藏之石室。
俗齡六十二。
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善。
甘露之禍。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
依密避難。
訓亦在。
且求剪發(fā)以匿。
不可。
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
至左軍立之廷。
而數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密徐曰。
貧道識訓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師遺訓。
故遵守惟謹。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魚恒志憫其誠。
而奏釋之。
聞者為出涕。
相國裴休嘗著論以辟。
或者學行不純之議。
多不錄。
宣宗御極。
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書。
欲干世以活生靈。
負俊才而隨計吏。
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
圓未與語密。
欣然而慕之。
乃從其削染受教。
此年進具于拯律師。
尋?荊南張。
張曰。
汝傳教人也。
當宣導于帝都。
復見洛陽照禪師。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末見上都華嚴觀。
觀曰。
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齋次受經。
得圓覺十二章。
深達義趣誓傳是經。
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
未嘗隸習。
即爾講之。
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
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
總而序之。
并酬答書偈議論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
凡二百許卷。
圖六面。
皆本一心而貫諸法。
顯真體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對待。
冥物我而獨運矣。
密累入內殿問其法要。
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
徵賜紫方袍為大德。
尋請歸山。
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
儼若平日容貌益悅。
七日遷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十粒。
明白而潤大。
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
悉斂藏于石室。
其無緣之慈可知矣。
俗齡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
遺誡令舁尸施鳥獸。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亂禪觀。
每清明上山。
必講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儀則當合律科。
違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內眾慕膻既如彼。
朝貴答響又如此。
當長慶元和已來。
中官立功。
執(zhí)政者孔熾。
內外猜疑人主危殆。
時宰臣李訓酷重于密。
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時王涯賈餗舒元輿。
方在中書會食。
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
唯李訓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
訓改圖趨鳳翔。
時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軍。
面數共不告之罪將害之。
密怡然曰。
貧道識訓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
不愛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魚恒志嘉之。
奏釋其罪。
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師為禪耶律耶經論耶。
則對曰。
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
人無得而名焉。
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
是故裴休論撰云。
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論。
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
乃為多聞之所役乎。
豈聲利之所未忘乎。
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
分而為戒定慧。
開而為六度。
散而為萬行。
萬行未嘗非一心。
一心未嘗違萬行。
禪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總諸法哉。
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為法。
隨愿而起者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
而不屬于萬法。
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
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說。
本非教不可以教傳。
豈可以軌跡而尋哉。
自迦葉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羅漢所度。
亦羅漢。
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
著論釋經。
摧滅外道。
為菩薩唱首。
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
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
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
或專心禪寂。
或蟬蛻而去。
或火化而滅。
或攀樹以示終。
或受害而償債。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轍跡者非善行。
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無以為大牛。
不超過無以為大士。
故師之道也。
以知見為妙門。
寂凈為正味。
慈忍為甲盾。
慧斷為劍矛。
破內魔之高壘。
陷外賊之堅陣。
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
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
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
窮子不歸貧女不富。
吾師恥之。
三乘不興四分不振。
吾師恥之。
忠孝不并化荷擔不勝任。
吾師恥之。
避名滯相匿我增慢。
吾師恥之。
故遑遑于濟拔汲汲于開誘。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聳。
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
雖童幼不簡于應接。
雖驁很不怠于叩勵。
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
貧則施。
暴則歛。
剛則隨。
戾則順。
昏則開。
墮則奮。
自榮者慊。
自堅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義。
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
起家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
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
揚袂而至實腹而歸。
所在甚眾不可以紀。
真如來付囑之菩薩。
眾生不請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
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
蓋同氣相求耳。
宣宗再闡真乘。
萬善咸秩。
追謚曰定慧禪師。
塔號青蓮。
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千百人矣。
系曰。
河東相國之論撰。
所謂極其筆矣。
然非夫人之為極筆。
于他人豈極其筆乎。
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
影待形起。
響隨聲來。
有宗密公。
公則有裴相國。
非相國曷能知密公。
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
其二公之道如然。
則知諦觀法王法。
則密公之行甚圓。
應以宰官身。
則裴相之言可度。
今禪宗有不達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
則吾對曰。
達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義教。
而寡學少知自既不能。
且與煩惑相應可不嫉之乎。
或有誚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
則吾對曰。
教法委在王臣。
茍與王臣不接。
還能興顯宗教以不。
佛言。
力輪王臣是歟。
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
或止為宗教親近。
豈不為大乎。
寧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義。
無可無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內。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閩人。
幼出家于黃檗山寺,額間隆起,號為肉珠。
晚謁江西馬祖,馬祖已示寂,乃往石門參百丈師。
觀察使裴休迎住龍興寺。
宣宗大中間示寂,謚斷際禪師。
有《語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
幼于洪州黃檗山出家。
曾游天臺山,終嗣百丈懷海。
后仍歸黃檗精舍,世稱黃檗和尚。
裴休對之禮敬有加。
武宗會昌二年(842)裴任江西觀察使,宣宗大中二年(848)任宣歙觀察使時,皆迎其至鎮(zhèn)居住。
大中間卒于山,賜謚斷際禪師。
希運論禪,倡直指單傳心要。
其門人義玄開臨濟宗,影響頗大。
祖堂集》卷一六、《宋高僧傳》卷二〇、《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
其語錄由裴休編為《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1卷,另有《黃檗斷際禪師廣陵錄》1卷。
全唐詩》錄其與宣宗聯(lián)句詩,置宣宗名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閩人。
蚤年即出家高安之黃檗山。
具戒后。
參詢遍至。
嘗偕一僧。
行天臺道中。
娓娓談笑。
皆穎脫可念。
目光閃爍。
旁射注前。
遇大溪橫沮。
方過雨湍漲。
不可揭厲度。
于是運乃卸笠支杖而佇。
其僧趣之。
曰度去好。
久佇奚為。
運詭曰。
要度自度。
毋督我。
俄而其僧竟度。
如履平陸。
既登彼岸。
招手曰。
度來度來。
運遙咄曰。
自了漢。
早知如此。
必斮折汝脛。
其僧隔水禮謝曰。
真大乘法器也。
我不如。
我不如。
竟去不復見。
又嘗游京師。
午則分衛(wèi)檀越家。
久候屏著間。
未有所得。
聞一姥誶語其內曰。
太無厭生。
運意以為未有所施。
而謂之無厭。
其必有說焉。
已而姥使童子召入置食。
問曰。
師亦曾見百丈山海禪師乎。
當今第一善知識也。
且老妾五障之身。
忝于慧忠國師處有省。
以師巍巍堂堂之相。
寧自棄哉。
自是見百丈。
問曰。
從上宗乘如何指示。
百丈良久。
運云。
恁么則后人斷絕去也。
丈云。
將謂汝是個人。
遽起入方丈。
運有省。
隨后入云。
希運特來。
丈云。
若爾則他后不得孤負老僧。
丈一日問運。
什么處去來。
運云。
山下拾菌子來。
丈云。
還見大蟲么。
運便作虎聲。
丈拈斧子作斮勢。
運打丈一摑。
丈吟吟而笑。
即上堂云。
大雄山下有大蟲。
老漢今日親遭一口。
汝等諸人好看。
運在南泉。
普請擇菜。
泉問。
什么處去來。
運云。
擇菜去來。
泉云。
將什么擇。
運舉起刀子。
泉云。
大家擇菜去。
一日泉謂運曰。
老僧偶作得牧牛歌。
請長老和。
運云。
某甲自有師了。
運辭泉。
泉門送。
提起運笠子云。
長老身才沒量大。
笠子太小生。
運云。
雖然如此。
大千世界。
總在里許。
泉云王老師聻。
運戴笠子便去。
后居洪之大安寺。
海眾奔輳。
相國裴公休方廉問其地。
迎至州問道。
且作傳心法要一編。
示運。
運接置于座。
略不披閱。
良久云會么。
公云不會。
運云。
若便恁會去。
猶較些子。
裴公由是深加尊奉。
凡仕官所在。
必執(zhí)弟子禮。
邀致闡演。
嘗贈之詩曰。
曾傳達士心中印。
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
浮杯今日渡章濱。
一千龍象隨高步。
萬里香花結勝因。
擬欲事師為弟子。
不知將法付何人。
大中間。
終于所住寺。
詔謚斷際。
塔號廣業(yè)。
事具傳燈錄。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希運。
閩人也。
年及就傅鄉(xiāng)校推其慧利。
乃割愛投高安黃檗山寺出家。
迨成長也身量減王商裁一尺所。
額間隆起號為肉珠。
然倜儻不羈人莫輕測。
而乃觀方入天臺。
偶逢一僧偕行。
言笑自若。
運偷窺之。
其目時閃爍爛然射人。
相比而行。
截路巨溪泛泛涌溢。
如是捐笠倚杖而止。
其僧督運渡去。
乃強激發(fā)之曰。
師要渡自渡。
言訖其僧褰衣躡波若履平陸。
曾無沾濕。
已到他岸矣。
回顧招手曰渡來。
運戟手呵曰。
咄自了漢。
早知必斯汝脛。
其僧嘆曰。
真大乘法器我所不及。
縱能傷我只取辱焉。
少頃不見。
運??恍自失。
及薄游京闕分衛(wèi)及一家門。
屏樹之后聞一姥曰。
太無厭乎。
運曰。
主不慁賓何無厭之有。
姥召入施食訖。
姥曰。
五障之身忝嘗禮惠忠國師來。
勸師可往尋百丈山禪師。
所惜巍巍乎堂堂乎。
真大乘器也。
運念受二過記莂攸同。
乃還洪井見海禪師。
開了心趣聲價彌高。
徇命居黃檗精舍。
升平相裴公休欽重躬謁。
有詩贈焉。
曾傳達士心中印。
額有圓珠七尺身。
掛錫十年棲蜀水。
浮杯今日渡漳濱。
一千龍象隨高步。
萬里香華結勝因。
愿欲事師為弟子。
不知將法付何人。
則裴相得法出運之門。
以大中中終于所住寺。
敕謚斷際禪師。
塔名廣業(yè)。
語錄而行于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梓州(今四川三臺)人。
裴休友善。
文宗開成二年(837),薦登進士第。
后歸梓州,頗游狎邪。
性狂縱倨傲,以詩譏東川節(jié)度使楊汝士。
汝士大怒,以書責其座主高鍇,棠懼,遂往劍州。
后參越巂軍事,夭卒。
事跡散見《云溪友議》卷中、《唐摭言》卷一三、《唐詩紀事》卷五八。
棠才思敏速,善詩。
全唐詩》存詩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澧州人。字文山。性曠逸,不樂仕進,以吟詠自適。裴度薦之,詔授弘文館校書郎,未幾乞歸,卒。有《李群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08?—862 字文山,排行四,澧州(今湖南澧縣)人。
少好吹笙,善書翰,屏跡林壑,苦心為詩。
宣宗大中八年(854),徒步遠至京師,獻詩三百。
以令狐绹、裴休薦,授弘文館校書郎。
與杜牧、姚合、方干、李頻、段成式等交往酬唱。
4年后銜冤歸鄉(xiāng),苦悶而卒。
光化三年(900),昭宗追賜進士及第。
生平見《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事》卷五四、《郡齋讀書志》卷四中、《唐才子傳》卷七。
張為《詩人主客圖》列之為“博解宏拔”之上入室。
李群玉詩五言警拔,七言流麗,名句甚多,為后世所傳誦。
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詩集3卷,后集5卷。
今人羊春秋輯注《李群玉詩集》(岳麓書社)搜集資料較詳備,??币噍^精審。
全唐詩》存詩3卷,《全唐詩續(xù)拾》錄詩1首。
唐詩匯評
李群玉(約808-約860),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縣)人。
工書能詩,不樂仕進,親友強其應試,一上而止,屏居澧州十年。
開成初,東游吳越,又曾西入三峽。
會昌中,客裴休湖南幕。
后南游廣州、桂州,依嶺南節(jié)度使李玭,復歸澧州。
又東游洪州,取道袁州、醴陵返鄉(xiāng)。
患消渴疾。
大中八年,襄、令狐绹為相,薦之。
入京,進詩三百首,授秘書省校書郎,后請告東歸,復東游,卒于洪州。
有《李群玉詩》三卷、《后集》五卷,今存。
全唐詩》編詩三卷。

作品評論

鄭處約《李群玉守宏文館校書郎敕》
李群玉放懷丘壑,吟詠性情。孤云無心,浮磬有韻。吐妍詞于麗則,動清律于風騷。冥鴻不歸,羽翰自逸,霧豹遠蹤,文采益奇。
唐摭言
李群玉,不知何許人,詩篇妍麗,才力遒健。
唐才子傳
夫澧浦,古騷人之國。屈平仕遭譖毀,不知所訴,心煩意亂,陚為《離騷》……群玉繼秉修能,翱翔大化,人不知而不恤,祿不及而不言,挹杜蘭之緒馨,款君門以披懷,沾一命而潛退。風景滿目,寧無愧子古人。故其格調清越,而多登山臨水、懷人送歸之制,如“遠客坐長夜,雨聲孤寺秋。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等句,已曲盡羈旅坎??之情。壯心千里,于方寸不擾、亦大難矣。
唐音癸簽
李文山有才健之目,而筆才實拙,通卷難覓全瑜。
《載酒園詩話又編》
文山雖生晚唐,不染輕靡僻澀之習,五言古頗有素風,但警拔處亦少。其于溫、李,不為亦不能也。
《中晚唐詩叩彈集》
文山詩筆妍麗,五言長篇尤佳,只嫌一色少變化耳。然于晚唐諸家,最為超邁。
石洲詩話
李群玉五古,實勝司空表圣,不可以名譽而甲乙之也。
《東目館詩見》
李群玉民律深穩(wěn),時出新異,七絕尤高絕。
三唐詩品
其源出于郭景純,奇采云詭,靈思霞譎,情詞幽秀,唯沉厲少衰。升仙秋怨,辟啼感春,拾軌清塵,頡心香草。至若湖中古愁,漢陽春晚,亦足攀嵇步阮,與古為新。七言瑰麗,乾??之流也。秣陵懷古,黃陵每怨,遙深一往,不以密藻傷神,是玉溪得力之處。
《詩學淵源》
李群玉……詩極類溫、李,五言古詩尤得齊梁之遺焉。
共 2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