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竇軌

相關人物:共 9 位。
共 9 首
竇抗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1 【介紹】: 隋唐間扶風平陵人,字道生。
竇榮定子。
在隋,以帝甥見寵,累官幽州總管。
煬帝時坐事廢。
與李淵少相狎,聞淵已定京師,因歸長安,拜將作大將,尋為左武候大將軍。
淵以兄呼之。
從平薛舉,功第一。
又從討王世充,與從弟竇軌并冊勛于廟。
卒謚密。
韋云起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26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
韋澄從子。
隋文帝開皇中以明經補符璽直長。
煬帝大業(yè)中改通事謁者。
尋以率突厥兵破契丹功,拜治書御史。
高祖武德初,進上開府儀同三司、判農圃監(jiān)。
突厥入寇,詔總豳、寧以北九州兵御之。
改遂州都督、益州行臺兵部尚書。
竇軌有隙,因太子李建成事被害。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四
云起。
京兆萬年人。
隋大業(yè)中官大理司直。
高祖入關。
謁見長樂宮。
授司農卿。
封陽城縣公。
官至益州行臺兵部尚書。
竇軌有隙。
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范陽人,字子均,小字龍子。
盧思道從兄。
博覽經史,工行草書。
與思道為鄉(xiāng)里共目為盧家千里駒。
初仕北齊。
入隋,拜尚書祠部侍郎。
文帝嘗集群下令自陳功績,人皆競進而昌衡獨無所言。
高颎異之。
出為徐州總管,有能名,考績以“德為人表,行為士則”評之,論者以為美談。
煬帝大業(yè)初征為太子左庶子,道卒。
年七十二。
韋仁壽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
隋煬帝大業(yè)末,為蜀郡司法書佐,斷獄平恕。
唐高祖定巴蜀,拜??州長史。
后以其素有能名,令檢校南寧州都督。
仁壽承制置八州十七縣,授其豪帥為牧宰,法令清肅。
仁壽復請徙居南寧,以兵鎮(zhèn)守。
有詔特聽便宜從事,令益州給兵送之。
刺史竇軌害其功,不時發(fā)遣,經歲余,卒。
趙弘安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河南新安人。
趙弘智兄。
高祖武德四年,為益州行臺郎中。
竇軌為行臺左仆射,動輒遭榜,歲至數百。
后入朝為度支郎中,官終國子祭酒。
竇琮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扶風平陵人。
竇軌弟。
有武干。
隋末犯法亡命太原,依李淵。
李世民引為統(tǒng)軍,數從征有功。
高祖武德初為右屯衛(wèi)大將軍,詔留守陜。
使人說降羅士信。
東都平,檢校晉州總管。
從征劉黑闥,以功封譙國公。
卒謚敬。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樓煩人。
早年業(yè)涅槃晚入慧日道場大業(yè)初。
詔往巴蜀??舉藝能。
至邛僰。
而隋歷斯盡。
遂屏居弘唱。
以諧暮齒。
國朝以酂國公竇軌作填。
尤所崇禮。
武德九年。
朝京師。
勞問勤渥。
工部尚書段綸奏。
住所造靈化寺。
貞觀間。
詔入翻經館。
綴文證義。
且著館之序引。
以其年卒。
春秋七十。
慧在絳嘗處別院。
忽見神人。
形質奇詭。
致敬于前曰。
乞戒勖知事。
使勿耕墓。
慧猶未及言。
后復見。
理前事。
且謂茍終不語。
必殺此僧。
即問之。
方將耕故冢。
于是遽止之。
無他。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三慧。
婁煩人。
崇履涅槃以為正業(yè)。
行流河朔名振伊瀍。
大業(yè)初年。
以學功成采。
下敕徵入慧日道場。
東都晚進玄津通涉。
慧有功矣。
而神氣清嚴顧盻成則。
鼓言動論眾所憚焉。
帝以通道明機務須揚選。
乃敕往巴蜀搜舉藝能。
屬隋運告終寓居邛??。
流離從物因事引生。
而性絕煩囂屏居弘業(yè)。
酂國公竇軌作鎮(zhèn)庸蜀。
偏所咨崇。
服其處靜自虛。
致斯隆敬異等。
慧觀時制用。
故無虛影。
武德九年遠朝京闕。
敕見勞問任處黃圖。
工部尚書段綸。
宿樹善因造靈化寺。
欽慧道素上奏任之。
時復闡弘重移滎采。
頗傳筆記。
后學稱尋。
貞觀年中召入參譯。
綴文證義倫次可崇。
制翻經館序。
控情置列贍勇豐矣。
以其年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矣。
慧昔在絳州。
獨處別院感見神童。
形質希世。
致敬于慧云。
屈法師誡勖知事勿耕墓所。
言已便隱。
初未之為述。
后復重來還述前事。
若不為語。
當打彼僧必至死也。
登為問之。
乃正耕田中故冢。
遂令止之。
由是僧侶清晏卒無后患。
自非立正處懷。
焉使非人投告。
故慧之垂訓。
不許觸犯幽顯。
如所引云。
僧道因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7—658 【介紹】: 隋唐時僧。濮州濮陽人,俗姓侯。好老莊之學,所講經訓,該通內外。初詣靈巖寺求師誦習,后講《涅槃》,宿齒名流皆嘆服。隋末,避居益州多寶寺。入唐,召赴京師,與玄奘法師翻譯校定梵本,兼充證義。有《維摩章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侯氏。
濮陽人也。
七歲丁內艱免喪。
求師于鄉(xiāng)里之靈巖寺。
不浹旬。
誦通涅槃二帙。
落發(fā)益加砥礪即事講演。
及升戒品。
旋習律儀。
時彭城嵩法師。
傳攝大乘論。
門徒鼎盛。
因于眾中過見推揖。
每令覆講后隱太岳凡閱四秋。
將詣洛無與偕者。
方以時禁不可獨行。
但念觀音。
旁有皓首沙門。
從何許來相??入城。
忽不知所在。
人以為冥感所致。
避難三蜀之多寶寺。
開攝論維摩。
聽者千數。
寶暹法師東海人也。
尤負才藝。
傲視群眾。
每造因輒改容。
酬遣總管鄧國公竇琎行臺左仆射贊國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廉范陽公盧承慶。
岳牧官僚。
俱申虔仰。
而彭門山寺久經頹廢。
因以習道安居之暇構壞營圮。
蔚成凈坊。
盡刻三藏經典于寺之北巖。
玄奘法師。
翻譯于京師大慈恩寺。
詔起因校定。
兼充正義。
奘師深加嘆賞。
慧日寺主楷法師延請說法。
帝城緇侶。
得所未聞。
專業(yè)涅槃華嚴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
十地地持毗曇智度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
及四分律等。
攝論維摩有疏。
顯慶三年三月。
終于慧日。
明年反葬于彭門。
春秋七十有二。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篇第一之二
釋道因。
姓侯氏。
濮陽人也。
稟祜居醇含章縱哲。
覃吁之歲粹采多奇。
髫齔之辰殊姿特茂。
孝愛之節(jié)慈順之風。
率志于斯因心以極。
年甫七歲丁于內艱。
嗌粒絕漿殆乎滅性。
成人之德見稱州里。
免喪之后思酬罔極。
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詣靈巖寺求師誦習。
曾不浹旬通涅槃經二帙。
舉眾驚駭謂為神童。
落發(fā)已來。
砥礪其行揣摩義章。
即講涅槃。
宿齒名流咸所嘆服。
及升上品旋學律儀。
又于彭城嵩法師所傳攝大乘。
嵩公懿德玄猷蘭薰月映。
門徒學侶魚貫鳧趨。
講室談筵為之囂隘。
遂依科戒而為節(jié)文。
年少沙門且令習律。
曉四分者方許入聽。
因夏臘雖幼業(yè)行攸高獨于眾中迥見推揖。
每敷攝論即令覆講。
后隱泰岳凡經四秋。
將詣洛中。
屬昏李陵夷法綱嚴峻。
僧無徒侶弗許游方。
于是杖錫出山孑焉超邁。
恐羅刑憲靜念觀音。
少選之間有僧歘至。
皓然白首請與偕行。
迨至銅街暨于金地。
俯仰之際莫知所在。
咸謂善逝之力有感斯見。
未幾因避難三蜀居于多寶寺。
好事者素聞道譽。
乃命開筵攝論維摩。
聽者千數。
時有寶暹法師。
東海人也。
殖藝該洽尤善大乘。
昔在隋朝英塵久播。
學徒來請接武磨肩。
暹公傲爾其間。
仰之彌峻每至因之論席肅然改容。
沈吟久之方用酬遣。
因抗音馳辯雷驚波注。
盡妙窮微藏牙折角。
益州總管鄧國公竇琎行臺左仆射替國公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廉范陽公盧承慶。
及前后首僚西南岳牧。
并國華朝秀重望崇班。
共籍芳聲俱申虔仰。
乃于彭門山寺習道安居。
此寺往經廢毀院宇凋弊。
因慨然構懷專事營緝。
未移再稔蔚成凈場。
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
緬惟法盡將翳龍宮。
遂于寺之北巖刻書經典。
窮多羅之秘[袌-包+矢]。
盡毗尼之正文。
縱堯世之洪水襄陵。
任趙簡之北山燎狩。
必無他慮。
與劫齊休。
既而清猷遠暢峻業(yè)遐昭遂簡宸衷乃紆天綍。
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
與玄奘法師翻譯。
校定梵本兼充證義。
奘師偏獎賞之。
每有難文同加參酌新翻弗墜因有力焉。
慧日寺主楷法師者。
聰爽溫贍聲藹鴻都。
首建法筵請開奧義。
帝城緇俗具來咨稟。
欣焉相顧得所未聞。
因研幾史籍尤好老莊。
咀其菁華含其腴潤。
包四始于風律。
綜五聲于文緒。
故所講訓內外該通。
其專業(yè)者涅槃華嚴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十地地持毗曇智度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及四分等律。
其攝論維摩仍著章疏。
已而能事畢矣。
示疾終于長安慧日寺。
則顯慶三年三月十一日也。
春秋七十二。
越明年正月旋神座于益部。
二月八日窆于彭門光化寺石經之側。
道俗送葬數有數千。
弟子玄凝等。
嗣其香火。
至龍朔中中臺司藩大夫李儼制碑。
歐陽通書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幼出家。隸居成都??縣之法定寺。志行堅謹。素為鄉(xiāng)里所敬服。寺舊有浮圖。尤聳峻。一日雷霆震驚?;桁F擁蔽。浮圖中心之木。忽爾自出置旁地。正亦不知何以致然也。先是寺之彌勒像。靈應異常。忠因禱扣。以為浮圖者。諸佛菩薩舍利所托也。天龍神鬼所宜呵護。而忽動搖如此。則世間妄議所從發(fā)。謗法之罪。所從得矣。是故菩薩寧舍身命。不使眾生受謗法罪。惟愿大士加被焉。久之其木復處浮圖心如常時。而雷霆昏霧之變。無異于昨?;蛞娝纳袢恕I砼c浮圖齊。而扶掖其木者。豈非忠所感邪。忠竟示滅于寺。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惟忠。
少孺為僧勵精自行。
在乎群等莫不宗焉。
出家法定寺。
本是后漢永平中佛法始流中國。
便有置德凈伽藍。
神光屢現(xiàn)。
至宋釋惠持。
自廬阜辭遠公法兄誓化岷蜀。
屬譙縱不道。
令數輩操刃欲屠持。
持乃彈指其眾驚奔僵仆。
隋開皇四年改名法定焉。
寺有彌勒圣像。
唐武德中忽有枯查沿江而至。
夜發(fā)光明。
因雕作像首。
貞觀中竇軌為長吏劍門。
佛首光見引達于府。
竇公令人迎取。
數百人亦不能勝。
乃令祝之任欲何往遂言。
可就法定否。
乃一人能舉。
竇遂造佛身。
長史高士廉蓋殿以安之。
后有僧汎愛樹其浮圖。
而獲一巨蟹。
身足二尺馀。
是塔頗多靈異。
人或將酒肉乘醉詣圣佛前。
立見災禍矣。
忠于天寶中于寺愈加精苦。
無何塔為霆震拔其塔心柱出外。
忽有小木承代之意。
眾咸怪之。
罔測厥由。
忠乃叩搕于圣彌勒像。
告訴天龍合加畏重。
何輒震擊奪塔心柱邪。
是知庶女叫而雷擊景公臺。
誠有所感。
一日迅雷烈風。
還同前震。
覆睹之乃龍神送舊柱安置如故。
當其易柱陰云四合。
有四神人以身扶翼。
立與塔齊。
忠之感物也若此。
會昌坼寺之前。
舍利七粒出相輪上。
白光滿空向西飛去蜀。
皆所自睹。
將倒之時。
赤光見于半天焉。
又此寺有大棗樹。
將毀寺之年其樹枯瘁。
及大中再置其棗重樂也。
忠后終寺。
系曰。
教法興替得非數乎。
數算已定晷刻弗移。
如其會昌之前舍利預飛棗樹先瘁。
是。
知。
當替數之彊。
興數必弱。
興不勝其替矣大中之興。
替不勝其興矣。
若不為四相之遷。
非系興替之數也。
教法是有為之法。
詎免遷流者乎。
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