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皎然

相關(guān)人物:共 29 位。
共 2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衛(wèi)州黎陽人。約唐初數(shù)十年間在世。幼時家境尚殷富,多讀詩書,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后家業(yè)敗落,遂皈信佛教。晚況蕭條,享年逾七十。喜作詩宣弘佛理,勸誡世人,多用村言俚語,唐時民間流傳頗廣。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衛(wèi)州黎陽(今河南??h)人。
桂苑叢談》謂其生于隋時,為黎陽人王德祖收養(yǎng);《云溪友議》卷下則謂其“生于西域林木之上,因以梵志為名”。
二書記載皆涉神異,不盡可信。
敦煌寫卷王道《祭楊筠文》稱其為“通玄學(xué)士”。
生活時代大致在唐初數(shù)十年間。
據(jù)詩中自述可知,其家境初時頗殷富,幼時多讀詩書,成年后家業(yè)敗落,晚況頗蕭條。
曾有妻室兒女,中年后皈信佛教。
享年可能達(dá)七、八十歲。
王梵志詩歌以說理議論為主,多據(jù)佛理教義以勸誡世人行善止惡,對世態(tài)人情頗多諷刺與揶揄,對社會問題間亦有所涉及。
詩風(fēng)平易淺顯,多用村言俚語,時帶詼諧幽默之趣,常寓生活哲理于嘲諧戲謔之間,寄嘻笑怒罵于瑣事常談之中。
其詩在民間流傳廣泛,在詩壇上曾產(chǎn)生不小影響。
寒山、拾得、龐蘊(yùn)等人所作詩偈,皆承其緒余而有所發(fā)展。
王維、皎然、白居易等詩人亦曾受其影響。
其詩在兩《唐書》中未曾著錄。
《日本國見在書目錄》成書之時相當(dāng)于唐末,已載有《王梵志詩》2卷,知唐時已傳至日本。
宋史·藝文志七》曾著錄《王梵志詩集》1卷,今不存。
唐宋人所著《詩式》、《歷代法寶記》、《云溪友議》、《鑒誡錄》、《林間錄》、《冷齋夜話》、《梁溪漫志》等書中收錄其詩20多首。
全唐詩》未收其詩。
敦煌遺書中唐五代寫本有王梵志詩歌抄本約30種。
1925年,劉復(fù)校理巴黎所藏兩種抄本,收入《敦煌掇瑣》。
1935年,鄭振鐸復(fù)校錄1卷,收入《世界文庫》。
此前,日本所編《大正藏》中,亦收有其詩1卷。
王梵志詩始為世人注意。
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今人張錫厚《王梵志詩校輯》,據(jù)28種寫本錄王詩336首,并予校訂注釋,一時頗稱完備。
此書出版后,俄羅斯所藏列一四五六卷王梵志詩始公布于世。
張錫厚將此卷與另一寫本拼合,另得詩60余首,刊于《文學(xué)遺產(chǎn)》1988年第六期。
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項楚《王梵志詩校注》,收詩390首,最為完備。
全唐詩補(bǔ)逸
王梵志,衛(wèi)州黎陽人。
編詩一卷,計一百十一首。
案:《全唐詩》無王梵志詩,生平事跡不可考。
太平廣記》所載,神誕不可信。
劉復(fù)《燉煌掇瑣》據(jù)巴黎國家圖書館藏二七一八號燉煌卷子錄出梵志詩一卷,另以三二六六號殘卷校之。
今即自劉本錄出,而取鄭振鐸本《梵志詩拾遺》補(bǔ)其缺。
(王梵志詩卷子原為三卷,上所云即其首卷,二卷今佚,三卷胡適藏之。
鄭本《拾遺》,即三卷中一部分。
)此外馀又見唐釋皎然詩式》及宋陳巖肖《庚溪詩話》引梵志詩各一首,今并錄附于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59—700,一作661—702 【介紹】: 唐梓州射洪人,字伯玉。陳元敬子。少任俠,后苦節(jié)讀書。舉光宅進(jìn)士。以上書論政,為武則天所贊賞,拜麟臺正字,轉(zhuǎn)右拾遺。隨武攸宜擊契丹,表掌書記,軍中文翰皆委之。圣歷元年以父老解職歸鄉(xiāng),旋居父喪。武三思指使射洪縣令段簡羅織罪名,將其下獄,冤死獄中。論詩標(biāo)舉“風(fēng)骨”、“興寄”,反對柔靡之風(fēng),為唐詩革新先驅(qū)。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9—700,一說661—702 字伯玉,排行大,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曾任右拾遺,后人因稱“陳拾遺”。陳子昂出身豪族,少任俠,成年后始發(fā)憤攻讀。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jìn)士第(此據(jù)趙儋《故右拾遺陳公旌德碑》。按《唐才子傳》云子昂登第在高宗開耀二年,誤),任麟臺正字。武周代唐,陳子昂上表稱頌,后升任右拾遺。曾兩度從軍至北方邊塞。武后圣歷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鄉(xiāng)。后為縣令段簡陷害,死于獄中。沈亞之以為段簡乃受武三思指使(見《上九江鄭使君書》)。生平見盧藏用《陳氏別傳》,新、舊《唐書》本傳。陳子昂于沿襲六朝余波之初唐詩壇深表不滿,慨嘆“漢魏風(fēng)骨,晉宋莫傳”,故欲革除“采麗競繁”之齊梁詩風(fēng),以繼承建安、正始之詩重比興寄托之傳統(tǒng)(見《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陳子昂之詩與其詩論相合,代表作為《感遇》38首,反映武周時代之社會現(xiàn)實甚為廣泛,抨擊時弊亦較深刻,抒寫胸臆之作則慷慨深沉,風(fēng)格近于阮籍《詠懷》。另有《登幽州臺歌》雖僅4句,然為歷來傳誦之名篇。陳子昂于唐詩有開啟之功,甚得李、杜等人之推崇,韓愈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薦士》)金元好問云:“論功若準(zhǔn)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論詩絕句》)其詩文集以四部叢刊本《陳伯玉文集》為通行,今人徐鵬校點之《陳子昂集》最完備。詩注本有彭慶生《陳子昂詩注》。《全唐詩》存詩2卷?!度圃娡饩帯费a(bǔ)詩1首。
唐詩匯評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睿宗文明元年(684)登進(jìn)士第,詣闕上書,拜麟臺正字。武后垂拱二年從軍北征,歸朝,補(bǔ)右衛(wèi)胄曹參軍,遷右拾遺。萬歲通天元年,以參謀從武攸宜北討契丹,立志許國,然不為所用,眨暑軍曹,軍回,辭官還鄉(xiāng)。為縣令段簡構(gòu)陷系獄,憂憤而卒。子昂為詩提倡“漢魏風(fēng)骨”,所為書疏,亦全用散體,為唐代文學(xué)風(fēng)氣轉(zhuǎn)變之先驅(qū)。有《陳伯玉文集》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卷。今人彭慶生有《陳子昂詩注》。
全唐文·卷二百九
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文明初舉進(jìn)士。詣闕上書。武后奇其才。擢麟臺正字。再轉(zhuǎn)右拾遺。圣歷初。以父老解官歸侍??h令段簡覬其富。因事系獄。憂憤卒。年四十三。

作品評論

后村詩話
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首唱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于黃初、建安矣!太白、韋、柳繼出,皆自子昂發(fā)之。
瀛奎律髓
陳拾遺子昂,唐之詩祖也。不但《感遇詩》三十八首為古體之祖,其律詩亦近體之祖也。
周履靖《騷壇秘語》
陳子昂初變齊梁之弊,以理勝情,以氣勝辭。祖《十九首》、郭景純、陶淵明,故立意玄遠(yuǎn)而造語精圓。
《唐詩品》
唐初律體聲華并隆,音節(jié)兼美,屬梁、陳之艷藻,鏟末路之靡薄,可謂盛矣,而古詩之流,尚阻蹊徑。拾遺洗濯浮華,斫新雕樸,《感遇》諸作,挺然自樹,雖頗峭徑,而興寄遠(yuǎn)矣。自馀七言諸體乃非所長,《春臺》之作純有楚聲,此意寥寥,幾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揚(yáng)波,宗稱百代,慷慨瑰奇之氣,尚詭于風(fēng)人之度耶?
李攀龍《唐詩選序》
唐無五言古詩,而有其古詩。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弗取也。
《藝苑卮言》
陳正字陶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而天韻不及;律體時時入古,亦是矯枉之過。
詩藪·內(nèi)編
唐初承襲梁、隋,陳子昂獨開古雅之源,張子壽首創(chuàng)清淡之派。盛唐繼起,孟浩然、王維、儲光羲、常建、韋應(yīng)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風(fēng)神者也;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氣骨者也。
詩藪·內(nèi)編
五言律體,極盛于唐,要其大端,亦有二格:陳、杜、沈、宋,典麗精工;王、孟、儲、韋,清空閑遠(yuǎn),此其概也。
唐詩歸
唐至陳子昂,治覺詩中有一世界。無論一洗偏安之陋,并開創(chuàng)草昧之意亦無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廣大清明氣象,真正風(fēng)雅。
唐音癸簽
唐人推重子昂,自盧黃門后,不一而足。
如杜子美則云:“有才繼騷雅”、“名與日月懸,韓退之則云:“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獨顏真卿有異論,僧皎然采而著之《詩式》。
近代李于麟,加貶尤劇,余謂諸賢軒輊,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復(fù)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詩,功為大耳。
正如夥涉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澤一呼,為群雄驅(qū)先,自不得不取冠漢史,王弇州云:“陳正字淘洗六朝鉛華都盡,托寄大阮,微加斷裁,第天韻不及。
”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雖不能遠(yuǎn)追魏晉,在唐初,自是杰出。
”斯兩言良為折衷矣。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陳、杜詩體渾大,非若中晚下細(xì)小工夫,作小結(jié)果。
《詩源辨體》
子昂五言近體,律雖未成,而語甚雄偉,武德以還,綺靡之習(xí),一洗頓盡。
《詩辯坻》
陳伯玉律詩,清雄為骨,綿秀為姿,設(shè)色妍麗,寓意蒼遠(yuǎn)。由初入盛,此公變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構(gòu)于此。
原詩·內(nèi)篇
盛唐諸詩人,惟能不為建安之古詩,吾乃謂唐有古詩。若必慕漢魏之聲調(diào)字句,此漢魏有詩而唐無古詩矣。旦彼所謂陳子昂“以其古詩為古詩”,正惟子昂能自為古詩,所以為子昂之詩耳。
《唐詩別裁》
唐初五言古、漸趨于律,風(fēng)格未遒。陳正字起衰而詩品始正,張曲江繼續(xù)而詩品乃醇,
《繭齋詩談》
子昂胸中被古詩膏液熏蒸十分透徹,才下筆時,便有一段元氣,渾顥驅(qū)遣,奔赴而來。其轉(zhuǎn)換吞吐,有掩映無盡之致,使人尋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曉者比。但是他見得理淺,到感慨極深處,不過逃世遠(yuǎn)去,學(xué)佛學(xué)仙耳,此便是沒奈何計較。
石洲詩話
子昂、太白皆疾梁、陳之艷薄,而思復(fù)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復(fù)古,太白以豪放復(fù)古,必如此乃能復(fù)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跡以求合,奚足言復(fù)古乎?
援鶉堂筆記
射洪風(fēng)骨矯拔,而才韻猶有未充,諷誦之次,風(fēng)調(diào)似未極跌蕩洋溢之致。
三唐詩品
骨格清凝,蒼蒼入漢,源于《小雅》,故有怨誹之音?!陡杏觥分T篇,璆然冠代,稱物既芳,寄托遙遠(yuǎn),固當(dāng)仰駕阮公,俯陵左相?!队闹荨泛莱?,述為名言,如《河梁贈答》,語似常談,而脫口天成,適如人意。海內(nèi)文宗,非虛譽(yù)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0—770 【介紹】: 唐僧。杭州錢塘人。俗姓范,字堅道。依蘇州支研寺出家。后抵江陵,依真公,修行三年。復(fù)游方尋禮,歷二百余郡。從善無畏受菩薩戒,從普寂傳楞伽心印。入五臺山,轉(zhuǎn)《華嚴(yán)經(jīng)》二百遍。玄宗開元二十六年,舉高行,隸名大林寺。代宗大歷二年,移住杭州靈隱寺。浙中名僧,多從之受業(yè)。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堅道。
姓范氏。
錢唐人。
齊信安太守瑝八葉孫。
既薙染。
遂依蘇之支硎寺圓大師。
受具戒。
登壇之夕。
獨見光長丈馀。
久之乃滅。
蓋其得戒之相也。
后依江陵之真公者三年。
乃遍禮天下圣跡。
以博所聞見。
尋從無畏三藏。
受菩薩戒。
普寂大師。
傳楞伽心印。
講起信論二十過。
南山律抄四十過。
始愿誦華嚴(yán)經(jīng)。
即于中夜夢。
神人以一珠施之。
覺而惘然。
如珠在握。
旋入五臺山中。
攬閱凡二百過。
以畢其愿。
且披大藏三過。
開元二十六年。
詔舉高行。
因隸貫廬山大林寺。
大歷二年。
移藉天竺靈隱峰。
五年三月。
寓止龍興凈土院。
謂其徒曰。
夫至德之人。
乘如而來。
乘如而去。
然彼欲以長繩系白日者。
豈足以同語此哉。
以其月之二十九日。
告終。
壽七十一。
臘四十五。
建塔以窆。
門人皎然如晝為之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守直。
字堅道。
錢塘人也。
姓范氏。
齊信安太守瑝之八葉。
禮既冠眾君子器之。
夙有丘園之期。
不顧玄纁之錫。
遂詣蘇州支硎寺圓大師所受具足律儀。
是夜眼中光現(xiàn)長一丈馀。
持久方滅。
蓋得戒之驗也。
后抵江陵依真公。
三年練行。
尋禮天下二百馀郡。
圣跡所至無不至焉。
見無畏三藏為受菩薩戒。
聞普寂大師傳楞伽心印。
講起信宗論二十馀遍。
南山律鈔四十遍。
平等一雨大小雙機(jī)。
在乎圓音未嘗少異乃立愿誦華嚴(yán)經(jīng)。
還于中宵夢神人施珠一顆。
及覺惘惘然如珠在握。
是歲入五臺山轉(zhuǎn)華嚴(yán)經(jīng)二百遍。
追夙心也。
宏覽大藏經(jīng)三過。
廣正見也。
至開元二十六年有制舉高行。
俗道請正名隸大林寺。
后移籍天竺住靈隱峰。
時大歷二年也。
至五年三月寓于龍興凈土院。
謂左右曰。
夫至人乘如而來乘如而去。
示其心然也。
而愚夫欲以長繩系彼白日。
安可得乎。
吾景落桑榆豈淹久也。
以其年此月二十九日告終春秋七十一。
僧臘四十五。
其間臨壇度人多矣。
顯名者洞庭辯秀湖州皎然惠普道莊會稽清江清源杭州擇鄰神偃常州道進(jìn)。
晝公著塔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丹陽人。俗姓張,字文允。少出家于鶴林寺。周覽群經(jīng),該通外學(xué),圓入一性。玄宗天寶中,預(yù)揚(yáng)州法慎律師講席,與曇一、靈一等同推為顏、冉。復(fù)與皎然為忘形交。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法海字文允。俗姓張氏。丹陽人。一云曲江人。出家鶴林寺。為六祖弟子。天寶中預(yù)揚(yáng)州法慎律師講席。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字文允。
生丹陽之張氏。
少隸鶴林寺薙染。
尋訪師友。
研究經(jīng)論。
于是東魯之書。
西來之指。
悉探其源奧。
嘗謂人曰。
佛學(xué)無他。
惟心地而已矣。
馀皆椎輪也。
天寶中。
預(yù)揚(yáng)州法慎律寺講席。
時曇一靈一等。
人共推為顏冉焉。
尤與杼山晝公交善。
黑白二徒為林下游者多從之。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法海字文允。
姓張氏。
丹陽人。
少出家于鶴林寺。
白駒匪食其場苗。
金翅俄翔其海面。
曲從師教周覽群經(jīng)。
大壑納川鄧林聚羽。
是以圓入一性學(xué)階空王。
擅當(dāng)代獨悟之名。
剖先賢不決之義。
一時外學(xué)六籍該通。
嘗謂人曰。
佛法一門極唯心地。
馀皆椎輪也。
天寶中預(yù)揚(yáng)州法慎律師講肆。
同曇一靈一等推為顏冉焉。
復(fù)與杼山晝公為忘形之交林下之游。
黑白二徒多從求益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劉氏。
漢楚王交裔孫也。
幼孤。
養(yǎng)于諸父。
出家。
事靈隱謀禪師薙落。
天寶四年。
納戒于東海鑒真師。
傳律于會稽曇一師。
至德中。
詔舉高行。
獲隸名吳郡之開元寺。
乾元中。
詔天下二十五寺。
各定大德七人。
長請律藏。
郡以秀應(yīng)命。
然尤專心凈土。
嘗謂人曰。
或聞西方以戒為有相大乘。
是不然。
何則。
夫出言即性。
發(fā)意皆如。
一色一香。
無非中道。
況正念乎。
大乘則已。
孰為有相。
孰為無相者。
建中元年六月十五日。
寢疾而終。
壽六十七。
臘三十五。
是年七月五日。
遷龕窆于虎丘西寺。
松門之右。
沙門如晝撰碑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18—778 【介紹】: 唐僧。俗姓孫。年十五辭親從師。嘗夢乘大艑直截滄溟,自此經(jīng)義不思而得。初居錢塘天竺寺,盛闡《華嚴(yán)經(jīng)》。代宗大歷時,居常州龍興寺。前后講大經(jīng)十遍。有《儀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孫氏。母夢吞明珠而娠。及生。奇相異表。不類群兒。從師薙落。依年受具。而遺形治性。隱居自得。于是地恩貞大師。以華嚴(yán)經(jīng)菩薩戒起信論付囑之。一夕夢。乘舟渡海。而山橫其前。已而所乘之舟。凌峰竟?jié)?。而不為所礙。既寤。駭汗喜莫之勝。由是貫華偈義無所底滯。天寶六年。繢盧舍那像于蘇州常樂寺。大歷二年。眾請于常州龍興寺開闡。將升法座。忽有神光。如曳紅縷。漸大漸明??M旋空中。久修行者先睹焉。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門惠覺。夢鉅塔三級陷地。繼而詵以疾卒。壽六十臘四十三。弟子太初正覺神秀嗣。墓則吳興晝公為碑。邗城肅公為頌。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法詵。
姓孫氏。
母初夢吞明珠。
遂黜魚惡葷。
誕彌厥月生有異表。
十五辭親從師依年受具。
行學(xué)一集蔚為教宗。
卷伊呂立功之致。
陋黃綺肆志之適。
遺形理性與山木為群。
故地恩貞大師囑之以華嚴(yán)經(jīng)菩薩戒起信論。
心以靜銑智與經(jīng)冥。
一夕夢乘大艑直截滄溟。
橫山當(dāng)前峻與天極。
不覺孤帆鳶戾懷襄上濟(jì)。
峰竦竦而忽高。
云溶溶而在下。
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輕醒。
自此句義不思而得。
一部全文常現(xiàn)心境。
事事無礙之旨如貫華焉。
天寶六年于蘇州常樂寺繢盧舍那像化示群品。
大歷二年于常州龍興寺講。
才登法座忽有異光如曳紅縷。
漸明漸大縈旋杳空。
久修行者會中先睹。
前后講大經(jīng)十遍。
撰儀記十二卷。
大歷十三年十一月七日。
沙門慧覺夢巨塔陷地二級。
無何詵示疾而終。
春秋六十一。
慧命四十二。
受法弟子太初付以香壚談柄。
潯陽正覺。
會稽神秀。
亦猶儒氏之有游夏焉。
詵初講天竺寺。
盛闡華嚴(yán)。
時越僧澄觀就席決疑深得幽趣。
及終吳興皎然為碑。
?城肅公為頌。
合揚(yáng)其美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汝州臨汝人。
玄宗天寶中,受知于蕭穎士。
九載,登進(jìn)士第。
肅宗至德間,任湖州參軍。
代宗初,入浙東幕,與嚴(yán)維等頗多唱和。
大歷八、九年間,為浙西從事,與顏真卿、皎然時為詩聯(lián)唱。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臨汝(今河南汝州)人。
玄宗天寶中受知于蕭穎士。
九載(750)登進(jìn)士第。
肅宗至德二載(757)任湖州參軍。
代宗廣德元年(763)至大歷五年(770)間入浙東節(jié)度幕,與鮑防、嚴(yán)維等數(shù)十人聯(lián)唱,結(jié)集為《大歷年浙東聯(lián)唱集》。
大歷八、九年間為浙西節(jié)度從事,時往湖州與顏真卿、皎然等聯(lián)唱。
事跡散見顏真卿《湖州烏程縣杼山妙喜寺碑銘》、《金石錄》卷七、《唐詩紀(jì)事》卷四七、《會稽掇英總集》卷一四。
全唐詩》存詩1首、聯(lián)句1首,《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聯(lián)句2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吳興人,字季蘭。女冠。工詩,劉長卿稱為女中詩豪。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4 冶,一作裕。
字季蘭,中唐女道士。
生于長江三峽一帶,何州縣不詳,后長期寓居江浙。
專心翰墨,善彈琴,工格律,與當(dāng)時詩人劉長卿、陸羽、皎然等有詩往還。
德宗建中間于長安陷朱泚之亂,上朱泚詩中有不敬朝廷語,德宗于貞元元年(784)平朱泚亂回長安后下令撲殺。
事跡散見《中興間氣集》卷下、《奉天錄》卷一。
其詩以五言擅場,唐高仲武評曰:“形氣既雄,詩意亦蕩,自鮑昭以下,罕有其倫。
如‘遠(yuǎn)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馀。
”(《中興間氣集》卷下)《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九著錄其集1卷。
后世有以與薛濤詩合刻為2卷者。
全唐詩》存詩19首。
唐詩匯評
李冶(?
—784),一作李裕,字季蘭,以字行。
烏程(今浙江吳興)人。
幼聰慧,六歲能詩,善彈琴,出家為女道士。
曾應(yīng)詔赴闕,留宮中月馀,放還。
大歷中在湖州,與詩僧皎然及劉長卿、陸羽等唱和,又與閻伯均最善,人目為“風(fēng)情女子”。
朱泚據(jù)長安反,季蘭曾上詩朱泚,故后為德宗命人撲殺。
有《李季蘭集》一卷。
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士有百行,女惟四德。季蘭則不然,形氣既雌,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如“遠(yuǎn)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蓋五言之佳境也。上仿班姬則不足,下比韓英則有馀。不以遲暮,亦一俊嫗。
唐詩紀(jì)事
劉長卿謂季蘭為女中詩豪。
唐才子傳
(季蘭)美姿容,神情蕭散,專心翰墨,善彈琴,尤工格律。
當(dāng)時才子,頗夸纖麗,殊少荒艷之態(tài)……時往來剡中,與山人陸羽、上人皎然意甚相得。
皎然嘗有詩云:“天女來相試,將花欲染衣。
禪心竟不起,還捧舊花歸。
”其謔浪至此。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
閨閣之詩,不能與士大夫爭勝,以其學(xué)力終淺也。獨李冶“遠(yuǎn)水浮仙棹,寒星伴使車”,比同時所稱劉長卿“楚國蒼山古,幽州白日寒”、錢起“破鏡催歸客,殘陽見舊山”、郎士元“荒城背流水,遠(yuǎn)雁入寒云”、韓翃“潮聲當(dāng)晝起,山翠近南深”、皇甫冉“岸明殘雪在,潮滿夕陽多”、于良史“風(fēng)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等句,殆皆有過無不及?!吨信d》高步,若準(zhǔn)周才之例,吾必以作者與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安定人,字孝常?;矢θ降堋P谔鞂氶g進(jìn)士。歷侍御史。后坐事貶舒州司馬,移陽翟令。工詩,出王維之門,詩名與兄相上下。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5 字孝常,排行十六,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郡望安定(今甘肅涇川)。
玄宗天寶十二載(753)登進(jìn)士第,安史之亂中避地吳越。
代宗廣德中至大歷初在京任殿中侍御史,大歷六、七年(771、772)間因事貶舒州司馬。
卸任閑居丹陽,九年春游湖州,與顏真卿、皎然等聯(lián)唱。
約大歷末任陽翟令。
德宗貞元元年(785)卒。
事跡散見獨孤及《唐故左補(bǔ)闕安定皇甫公(冉)集序》,《唐國史補(bǔ)》卷上,《極玄集》卷下,《新唐書·蕭穎士傳》,《新唐書·藝文志四》,《唐詩紀(jì)事》卷二七。
曾工詩,與兄冉齊名。
高仲武稱其詩“體制清潔,華不勝文”(《中興間氣集》卷下)。
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補(bǔ)詩2首。
唐詩匯評
皇甫曾(?
-785),字孝常,潤州丹陽(今屬江蘇)人。
天寶十二載,登進(jìn)士第。
代宗大歷初,官歷監(jiān)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坐事貶舒州司馬。
南返,在湖州與皎然、李縱等聯(lián)句唱和。
后又曾官陽翟令。
與其兄皇甫冉齊名,時人比之晉張載、張協(xié)。
有《皇甫曾集》一卷。
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中興間氣集
昔孟陽之與景陽,詩德遠(yuǎn)慚厥弟,協(xié)居上品,載處下流。今恃御之與補(bǔ)闕,文辭亦爾;體制清潔,華不勝文。然“寒生五湖道,春及萬年枝”、五言之選也,其為七林所尚,立哉!
《唐詩品》
景陽華凈,遂掩哲昆;平原英贍,競難家弟。是以世乏聯(lián)苞之鳳,情欣并蒂之華,物猶如此,況復(fù)人士耶!皇甫兄弟仕道既同,才名亦配,渤海高生猶持不足之嘆,豈憐才之本意乎?侍御律調(diào)澄泓,盧文平潔,俯視當(dāng)世,殆已飄然木末矣,雖紫霞碧落,求堪凌駕,亦何可少!
《大歷詩略》
孝常詩較哲昆豐神頓減,然結(jié)體沉重,在大歷間殆以鐘勝者。
《載酒園詩話又編》
“兩皇甫”殊勝“二包”,雖取境不遠(yuǎn),而神幽韻潔,有涼月疏風(fēng)、殘蟬新雁之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越州會稽人,字公緒。玄宗天寶末避亂剡溪,自稱東海釣客。后結(jié)廬于泉州南安九日山,號南安居士。注《老子》,彌年不出。與劉長卿、韋應(yīng)物友善,以詩相贈答。后東渡秣陵。年八十余卒。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20?—800? 字公緒,號東海釣客,排行十四,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玄宗天寶中赴京應(yīng)試未第,天寶末避亂歸越,隱居剡山。德宗建中元年(780)隱泉州九日山,三、四年間歸隱越州。貞元七年(791)徐泗節(jié)度張建封征為從事,檢校校書郎。十六年返居潤州茅山,未幾卒。生平事跡見《新唐書》本傳、宋高似孫《剡錄》卷三本傳、《唐詩紀(jì)事》卷二八、宋李昭??《跋秦系詩》、宋劉克莊《跋秦系詩》。近人趙昌平有《秦系年表》(附《秦系考》)。系工詩,以五言著稱。韋應(yīng)物贈詩云:“五言今日為君休”。(《答秦十四校書》)與劉長卿唱酬甚密,二人唱和詩曾編成《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權(quán)德輿為之序曰:“彼漢東守(劉長卿)嘗自以為五言長城,而公緒用偏伍奇師,攻堅擊眾,雖老益壯,未嘗頓鋒?!薄?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bǔ)收詩1首。
唐詩匯評
秦系(約725-約805),字公緒,越州會猜(今浙江紹興)人。
天寶末舉進(jìn)士不第。
至德中隱居剡溪。
大歷五年,薛嵩辟為右衛(wèi)率府倉曹參軍,辭不就。
大歷末,因與妻謝氏離異獲謗,遷居泉州南安,結(jié)廬九日山,穴石為硯,注《老子》,彌年不出。
刺史薛播往見之,歲時致牛酒。
建中末,返會稽。
貞元七年,徐州節(jié)度使張建封薦,就加校書郎。
晚年隱居茅山,年八十余年。
與劉長卿、韋應(yīng)物、戴叔倫、皎然等友善,唱和甚多。
有《秦系詩》一卷。
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權(quán)德輿《秦征君校書與劉隨州唱和集序》
(劉長卿)嘗自以為“五言長城”,而公緒用偏伍奇師,攻堅擊眾,雖老益壯,未嘗頓鋒。詞或約而旨深,類乍近而致遠(yuǎn),若珩佩之清越相激,類組繡之元黃相發(fā),奇采逸響,爭為前驅(qū)。
李昭圮《跋秦系詩》
系辭意清遠(yuǎn),諷而不怨,有古詩人之風(fēng)。一時與游者錢起、韋應(yīng)物、劉長卿、鮑防、耿湋,皆知名士,獨權(quán)德輿深愛之,非所謂大音希聲、大味必淡者歟?
后村詩話
韋蘇州與系詩:“莫道謝公方在郡,五言今日為君休?!表f公五言獨步一世,而憐才下士如此。
《唐詩品》
隱君夙慕林丘,早懷曠度,但氣過其文,遂乏華秀,外無清廟明堂之奏,內(nèi)無逍遙御風(fēng)之景,寥寥自得,亦可謂跨俗之致而已。至如“流水閑過院,春風(fēng)與閉門”,又“門前山色能深淺,壁上河光自動搖”,山人景象模榻殆盡。
《唐詩別裁》
劉長卿自謂“五言長城”,系欲以偏師攻之。然詩格近幽澀,未之許也。
《大歷詩略》
公緒人品高,詩品中中,而權(quán)載之謂文房“五言長城”,秦以偏師攻之,其亦別有意在耶?
共 29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