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涯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0—847 【介紹】: 唐太原人,居揚州,字舉之。王播弟。德宗貞元中擢進士第。累官尚書左丞。穆宗時,拜中書舍人,遷禮部侍郎,又為吏部侍郎。文宗時加集賢學(xué)士,改兵部侍郎,遷戶部尚書,判度支,出為河中節(jié)度使,遇災(zāi)荒,下令不得囤積糧食。召為兵部尚書。又出為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注意興修水利。武宗時,四知貢舉,選士皆知名者,人服其鑒。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同平章事,封魏郡公。卒謚文懿。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0—847 字舉之,排行十一。
其先太原(今屬山西)人,家于揚州(今屬江蘇)。
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
十九年登博學(xué)宏辭科,授集賢殿校書郎。
憲宗元和三年(808)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授渭南尉。
歷任中書舍人等職。
穆宗長慶元年(821)遷禮部侍郎,連掌貢舉兩年。
文宗開成三年(838)以兵部尚書充翰林侍講學(xué)士,文宗題詩太子笏以賜,詔畫像便殿,號“當(dāng)世仲尼”。
改太子少師。
武宗會昌三(843)、四(844)年復(fù)知貢舉,所選皆知名士。
封魏郡公,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充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卒謚文懿。
王起嗜學(xué)強記,書無不覽。
其所作《和周侍郎見寄》詩,門生同和者22人,一時傳為盛事。
與劉禹錫、白居易聯(lián)句,長達數(shù)十韻,稱“勍敵”。
生平事跡見《舊唐書》、《新唐書》本傳。
全唐詩》存王起詩6首。
唐摭言》卷三錄有佚詩《答廣宣》。
全唐詩》誤收作王涯詩,題作《廣宣上人以詩賀放榜和謝》。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一
起字舉之。宰相播弟。貞元十四年進士。登制策直言極諫科。元和時累官吏部侍郎。文宗朝拜兵部尚書。遷太子少師。武宗會昌四年拜左仆射。封魏郡公。擢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大中元年檢校司空。卒年八十八。贈太尉。謚曰文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泉州晉江人,字行周。德宗貞元八年進士,與韓愈、李觀等聯(lián)第,時稱“龍虎榜”。官終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卒年四十余。工散文。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晉江(今福建晉江)人。德宗貞元八年(792)登進士第,四試于吏部,方授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十五年上書宰相鄭馀慶求不次進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悅一樂妓,約以迎娶。過期不往,妓相思成疾,臨終,乃刃髻藏匣,附以詩。詹得匣,睹髻及詩,悲慟而卒。事跡散見孟簡《詠歐陽行周事》并序、《太平廣記》卷二七四引《閩川名士傳》、韓愈《歐陽生哀辭》、《新唐書》本傳。韓愈稱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復(fù),善自道?!逼湓姸喔芍]酬贈之作,葛立方以為“皆賦情不薄”(《韻語陽秋》卷一九)。有《歐陽詹集》10卷,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唐詩匯評
歐陽詹(約761-約801),字行周,泉州晉江(今福建南安)人。
貞元八年(792),與韓愈、李觀、李絳、崔群、王涯等同登進士第,時稱“龍虎榜”。
十三年,游興元、蜀中,獻詩嚴震、韋皋。
還京,官四門助教。
十五年,韓愈自汴州朝正京師,詹率其徒伏闕下,舉愈為博士,不果。
十六年,北游太原,與鄭儋、嚴綬唱和。
歸京,尋卒。
有《歐陽詹集》十卷,今存。
全唐詩》編詩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九十五
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舉進士。為國子監(jiān)四門助教。卒年四十馀。

作品評論

《全唐詩話》
歐陽詹,……初見拔于常袞袞,后見知于退之、元賓,終于四門助教。李貽孫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敘事重復(fù),宜其司當(dāng)代文柄,以變風(fēng)雅。命而卒,天其絕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6—794 【介紹】: 唐趙州人,字元賓。李華從子。德宗貞元中登進士第。舉宏辭。授太子校書郎。以文名。屬文不沿襲前人,時謂與韓愈相上下。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794 字元賓,排行三十,郡望隴西(今甘肅臨洮),家于吳(今江蘇蘇州)。德宗貞元八年(792)與韓愈同榜登進士第,同年又舉博學(xué)宏詞科,授太子校書郎。旋返吳覲省,有《東還賦》記其事。九年赴京師,次年卒。生平見韓愈《李元賓墓銘》、《新唐書》本傳。李觀為人敢于仗義執(zhí)言,曾兩次上書蘇州刺史韋應(yīng)物,為遭遇不幸者提出申訴,又樂于進賢,曾上書右補闕梁肅薦舉孟郊、崔宏禮。于文學(xué)能上承陳子昂、元結(jié)所倡之“復(fù)古”精神,鄙棄浮靡文風(fēng),故韓愈謂其“文高乎當(dāng)世?!苯翊妗独钣^集》3卷,外編2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外編》補聯(lián)句2。
唐詩匯評
李觀(766-794),字元賓,隴西(今屬甘肅)人。
貞元八年(792),與韓愈、歐陽詹、王涯等同登進士第。
又與裴度同舉博學(xué)宏辭科,授太子校書郎。
卒,孟郊以詩哭吊,韓愈為作墓志銘。
觀工文能詩。
唐末陸希聲輯其遺文,為《李觀文集》三卷,北宋趙昂復(fù)輯遺文為《外編》,今存。
全唐詩》存詩四首。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二
觀字元賓。檢校吏部員外郎華從子。貞元中舉博學(xué)宏詞。授太子校書郎。卒年二十九。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高古奧逸主:孟云卿?!昧耍豪钣^、賈馳、李宣古、曹鄴、劉駕、孟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66—837 【介紹】: 唐宜州華原人,字殼士,自號白云孺子。德棻后裔。憲宗時,以能為辭章,尤善箋奏制令,進中書舍人。以與皇甫镈、李逢吉結(jié)黨逐裴度,出為華州刺史。元和十四年,入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穆宗時進門下侍郎,出為宣歙觀察使,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敬宗時遷宣武節(jié)度使,召為尚書右仆射,拜彭陽郡公。所至皆有善政。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謚文。有《漆奩集》,又選有《元和御覽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6—837 字殼士,別號白云孺子,排行四。其先敦煌(今屬甘肅)人。家于太原(今屬山西)。德宗貞元七年(791)登進士第,為桂州、太原從事。憲宗元和年間入朝為右拾遺,累官至河陽節(jié)度使。元和十四年(819)拜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因親吏臟污事發(fā),貶宣歙觀察使,再貶衡州刺史。文宗大和末為尚書左仆射,封彭陽郡公。卒于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任所,謚文。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五。令狐楚才思俊麗,與劉禹錫、李逢吉、廣宣唱和甚多。曾向朝廷奏進張祜詩卷,又向李商隱傳授駢文。其詩“宏毅闊遠”(《吳禮部詩話》),尤長于絕句?!?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續(xù)拾》補2首,題2則。
唐詩匯評
令狐楚(766-837),字愨士,祖籍敦煌(今屬甘肅),實居并州(今山西太原)。貞元七年(791)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桂管觀察使王拱辟為從事。佐太原節(jié)度使府,歷掌書記、節(jié)度判官。元和初,入為右拾遺、禮部員外郎。丁父憂。免喪,為職方員外郎、知制誥,充翰林學(xué)士。十三年出為華州刺史,轉(zhuǎn)河陽懷節(jié)度使。十四年拜相,十五年貶為宣歙觀察使,再貶衡州刺史,量移郢州。長慶四年,自河南尹遷宣武軍節(jié)度使。大和二年,入為戶部尚書,歷東都留守及天平、河本二鎮(zhèn)。入為吏部尚書,遷尚書左仆射、領(lǐng)鹽鐵轉(zhuǎn)運事。開成初,出為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卒。楚工詩,長于樂府。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又與劉禹錫唱和詩《彭陽唱和集》三卷,與李逢吉唱和詩《斷金集》一卷,均佚。元和中編《御覽詩》一卷進呈,今存。《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五百三十九
楚字殼士。燉煌人。自言十八學(xué)士德棻之裔。貞元七年進士。元和十四年累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穆宗朝罷為宣歙觀察使。敬宗文宗朝歷宣武天平河?xùn)|節(jié)度使。大和七年入為吏部尚書。轉(zhuǎn)太常卿。進左仆射。封彭陽郡公。開成元年拜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卒年七十二。贈司空。謚曰文。子绹貴。累贈至太尉。

作品評論

吳禮部詩話
武元衡、令孤楚皆以將相之璽,聲蓋一時,其詩宏毅闊遠,與灞橋驢子上所得者異矣。
升庵詩話
令狐楚與王涯、張仲素同時為中書省舍人,其詩長于絕句,號“三舍人詩”,同為一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連江人,字夢周。代宗大歷間以獻詩得從事邕府。性清狂。曾謁皇甫湜,久未獲見,遂致書責(zé)之。在京師著草衣騎牛,聞有疑獄,白時相,愿往決之。其狂若此。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夢周,福州連江(今福建連江)人。
穆宗長慶四年(824)有詩吊韓愈。
文宗大和中為宰相王涯、李固言所知,獻詩于朝,授邕管從事。
事跡散見其《吊韓侍郎》詩及《八閩通志》卷六二。
工詩,長于諷刺。
全唐詩》存其詩4首,《全唐詩逸》補詩1首、又斷句2句。
全唐詩》又誤以王夢周另立目,所收詩1首重出。
唐詩匯評
王魯復(fù),生卒年不詳,字夢周,連江(今屬福建)人。曾為邕管經(jīng)略使府從事?!?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四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9或820 【介紹】: 唐宿州符離人,郡望河間,字繪之,一作繢之。德宗貞元十四年進士。復(fù)中博學(xué)宏辭,任武康軍從事。憲宗元和中歷屯田、司勛、禮部員外郎,與段文昌同任翰林學(xué)士。以司封郎中知制誥,終中書舍人。善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69—819 字繪之(一作繢之)。
郡望河間鄚縣(今河北任丘東北),符離(今安徽宿州符離)人。
晚唐宰相張浚之祖。
德宗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
復(fù)登博學(xué)宏詞科。
入徐州節(jié)度使張愔幕。
憲宗元和七年(812)任屯田員外郎,兼考判官,同年轉(zhuǎn)禮部員外郎。
歷司勛員外郎、禮部郎中、翰林學(xué)士。
十三年充翰林承旨學(xué)士。
次年遷中書舍人,卒。
曾受詔為盧綸編遺集。
生平事跡散見丁居晦《重修承旨學(xué)士壁記》、《唐詩紀事》卷四二等。
工賦,著《賦樞》3卷,已佚。
其詩“多警句,尤精樂府,往往和在宮商,古人有未能慮者”(《唐才子傳》卷五)。
其《燕子樓詩三首》詠關(guān)盼盼事,白居易愛其“詞甚婉麗”,作和詩3首。
其詩與王涯、令狐楚詩合編為《元和三舍人集》。
全唐詩》存詩1卷。
《全唐詩續(xù)拾》補斷句2。
唐詩匯評
張仲素(?
-819),字繪之,河間(今河北獻縣)人。
貞元十四年(798)登進士第。
為徐州張愔幕從事。
貨元末,入為司勛員外郎。
元和七年,以屯田員外為吏部考判官,遷禮部郎中。
十一年充翰林學(xué)士,累遷司封郎中、知制誥,中書舍人,卒。
仲素工樂府,元和中與令狐楚、王涯同在朝,詩歌唱和,編為《三舍人集》,今存,又有《詞圓》十卷、《賦柩》三卷,均佚。
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四
仲素。河間人。官中書舍人。

作品評論

唐才子傳
(仲素)善詩,多警句。尤精樂府,往往和葉宮商,古人有未能慮及者。
詩藪
江寧之后,張仲素得其遺響,《秋閨》、《塞下》諸曲俱工。
升庵詩話
令狐楚與王涯、張仲素同時為中書省舍人,其詩長于絕句,號“三舍人詩”,同為一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5 【介紹】: 唐河南人,字子美。德宗貞元十九年進士。工文辭。歷遷考工員外郎、知制誥、禮部侍郎。凡三典貢舉,得士七十五人,后多至名卿宰相。文宗大和九年,累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未幾,加集賢殿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醣局辛⒆猿?,及李訓(xùn)事發(fā),潛身民間,旋自投神策軍,被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5 字子美,河南(今河南洛陽)人。德宗貞元十九年(803)登進士第,憲宗元和三年(808)中賢良方正、能極言直諫科,授渭南尉。累遷考功員外郎,穆宗長慶二年(822)以本官知制誥,四年出為常州刺史。文宗大和三年(829)累進中書舍人,五年權(quán)知貢舉,正拜禮部侍郎,六、七年再知貢舉。轉(zhuǎn)兵部侍郎,八年遷京兆尹。九年拜相,十一月為宦官所害。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聯(lián)句1首,《全唐詩外編》補斷句2。
全唐詩續(xù)補遺
餗,字子美,河南人。
進士擢第,又登制策甲科。
文史兼美。
四遷至考功員外郎。
長慶、大和間。
歷官常州刺史、太常少卿、中書舍人、禮部侍郎、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xué)士,監(jiān)修國史。
李訓(xùn)事發(fā),為中人所陷,與王涯等皆族誅。
餗本中立,逢時多僻,死非其罪,世多冤之。
兩《唐書》皆有傳。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一
餗字子美。河南人。第進士。太和初拜中書舍人禮部侍郎。轉(zhuǎn)兵部。授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封姑臧縣男。九年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加集賢殿大學(xué)士。李訓(xùn)謀誅宦官。事敗。餗罹其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41 【介紹】: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進士。于遂州遇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又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于興福寺塔院。宣宗追謚定慧禪師。有《華嚴經(jīng)行愿品別行疏鈔》、《注華嚴法界觀門》、《圓覺經(jīng)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圓禪師出家。住終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賜紫。會昌元年卒于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謚定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業(yè)儒。
蚤歲欲以所學(xué)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計吏入京。
道謁遂州圓禪師。
一見未及語。
深有所欣慕。
遽從薙染。
頃之進具于拯律師。
尋謁荊南張。
張曰。
傳教人也。
后當(dāng)宣導(dǎo)于都邑。
復(fù)謁洛陽照。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晚謁上都華嚴觀。
觀曰。
毗盧華藏從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鄉(xiāng)里。
嘗赴齋民家。
偶受經(jīng)。
得圓覺閱之。
妙領(lǐng)義趣。
于是誓傳是經(jīng)。
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
即能講演。
由是著華嚴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四分律等疏鈔。
及法義類例。
禮懺脩證。
圖傳篡略。
諸宗禪言為禪藏。
并酬答書偈等。
凡二百馀卷。
圖六面。
皆本一心而貫諸法。
顯真體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對待。
冥物我而獨運者矣。
累入內(nèi)殿。
詢問秘要。
大和二年。
慶成節(jié)。
詔賜紫方袍為大德。
尋請歸山。
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興福院。
貌加潤悅。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獲舍利藏之石室。
俗齡六十二。
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xùn)善。
甘露之禍。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
依密避難。
訓(xùn)亦在。
且求剪發(fā)以匿。
不可。
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
至左軍立之廷。
而數(shù)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密徐曰。
貧道識訓(xùn)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師遺訓(xùn)。
故遵守惟謹。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魚恒志憫其誠。
而奏釋之。
聞?wù)邽槌鎏椤?div id="i5tigda" class='inline' id='people_14616_2_79_comment'>
相國裴休嘗著論以辟。
或者學(xué)行不純之議。
多不錄。
宣宗御極。
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書。
欲干世以活生靈。
負俊才而隨計吏。
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
圓未與語密。
欣然而慕之。
乃從其削染受教。
此年進具于拯律師。
尋?荊南張。
張曰。
汝傳教人也。
當(dāng)宣導(dǎo)于帝都。
復(fù)見洛陽照禪師。
照曰。
菩薩人也。
誰能識之。
末見上都華嚴觀。
觀曰。
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
得圓覺十二章。
深達義趣誓傳是經(jīng)。
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句義。
未嘗隸習(xí)。
即爾講之。
由是乃著圓覺華嚴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
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
總而序之。
并酬答書偈議論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
凡二百許卷。
圖六面。
皆本一心而貫諸法。
顯真體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對待。
冥物我而獨運矣。
密累入內(nèi)殿問其法要。
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
徵賜紫方袍為大德。
尋請歸山。
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
儼若平日容貌益悅。
七日遷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shù)十粒。
明白而潤大。
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
悉斂藏于石室。
其無緣之慈可知矣。
俗齡六十二。
僧臘三十四。
遺誡令舁尸施鳥獸。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亂禪觀。
每清明上山。
必講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儀則當(dāng)合律科。
違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內(nèi)眾慕膻既如彼。
朝貴答響又如此。
當(dāng)長慶元和已來。
中官立功。
執(zhí)政者孔熾。
內(nèi)外猜疑人主危殆。
時宰臣李訓(xùn)酷重于密。
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王涯賈餗舒元輿。
方在中書會食。
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
唯李訓(xùn)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
訓(xùn)改圖趨鳳翔。
時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軍。
面數(shù)共不告之罪將害之。
密怡然曰。
貧道識訓(xùn)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
不愛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魚恒志嘉之。
奏釋其罪。
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師為禪耶律耶經(jīng)論耶。
則對曰。
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
人無得而名焉。
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
是故裴休論撰云。
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
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wù)。
乃為多聞之所役乎。
豈聲利之所未忘乎。
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
分而為戒定慧。
開而為六度。
散而為萬行。
萬行未嘗非一心。
一心未嘗違萬行。
禪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總諸法哉。
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為法。
隨愿而起者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
而不屬于萬法。
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
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說。
本非教不可以教傳。
豈可以軌跡而尋哉。
自迦葉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羅漢所度。
亦羅漢。
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
著論釋經(jīng)。
摧滅外道。
為菩薩唱首。
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
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
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
或?qū)P亩U寂。
或蟬蛻而去。
或火化而滅。
或攀樹以示終。
或受害而償債。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轍跡者非善行。
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無以為大牛。
不超過無以為大士。
故師之道也。
以知見為妙門。
寂凈為正味。
慈忍為甲盾。
慧斷為劍矛。
破內(nèi)魔之高壘。
陷外賊之堅陣。
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
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
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
窮子不歸貧女不富。
吾師恥之。
三乘不興四分不振。
吾師恥之。
忠孝不并化荷擔(dān)不勝任。
吾師恥之。
避名滯相匿我增慢。
吾師恥之。
故遑遑于濟拔汲汲于開誘。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聳。
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
雖童幼不簡于應(yīng)接。
雖驁很不怠于叩勵。
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
故親師之法者。
貧則施。
暴則歛。
剛則隨。
戾則順。
昏則開。
墮則奮。
自榮者慊。
自堅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義。
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
起家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
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
揚袂而至實腹而歸。
所在甚眾不可以紀。
真如來付囑之菩薩。
眾生不請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
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為識達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
蓋同氣相求耳。
宣宗再闡真乘。
萬善咸秩。
追謚曰定慧禪師。
塔號青蓮。
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shù)千百人矣。
系曰。
河?xùn)|相國之論撰。
所謂極其筆矣。
然非夫人之為極筆。
于他人豈極其筆乎。
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
影待形起。
響隨聲來。
有宗密公。
公則有裴相國。
非相國曷能知密公。
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
其二公之道如然。
則知諦觀法王法。
則密公之行甚圓。
應(yīng)以宰官身。
則裴相之言可度。
今禪宗有不達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
則吾對曰。
達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義教。
而寡學(xué)少知自既不能。
且與煩惑相應(yīng)可不嫉之乎。
或有誚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
則吾對曰。
教法委在王臣。
茍與王臣不接。
還能興顯宗教以不。
佛言。
力輪王臣是歟。
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
或止為宗教親近。
豈不為大乎。
寧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義。
無可無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內(nèi)。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xué)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dāng)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35 【介紹】: 唐婺州東陽人。
憲宗元和八年進士。
文宗大和初拜監(jiān)察御史,再遷刑部員外郎。
自負奇才,銳于進取。
五年,獻文闕下,為宰相李宗閔所抑,改著作郎,分司東都。
與李訓(xùn)善,訓(xùn)為文宗寵遇,召為尚書郎,后為同平章事。
甘露之變,宦官仇士良率兵誅宰相王涯、李訓(xùn)等,元輿亦為左軍族誅。
有《牡丹賦》,時稱其工。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9—835 排行三。郡望江州(今江西九江),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憲宗元和八年(813)登進士第,授鄠縣尉。穆宗長慶中為裴度幕僚,以文檄豪健見推。文宗大和中為著作郎分司東都,與李訓(xùn)相結(jié)。八年(834)李訓(xùn)用事,引為尚書郎。九年九月遷御史中丞,兼判刑部侍郎,旋以本官同平章事。與李訓(xùn)謀誅宦官。十一月死于“甘露之變”。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卷。《寄李翱》詩贊揚潭州刺史李翱脫韋夏卿之女于樂籍,為傳誦之作。
唐詩匯評
舒元輿(?-835),婺州東陽(今浙江東陽)人。元和八年(813),登進士第,調(diào)鄠縣尉。長慶中,裴度表興元節(jié)度掌書記。大和初,召拜監(jiān)察御史,再遷刑部員外郎。為宰相李宗閔所抑,五年,改著作郎,分司東都,復(fù)入為尚書郎。九年,李訓(xùn)用事,驟遷右司郎中、御之中丞、刑部侍郎,遂為相。其年冬,與李訓(xùn)謀誅宦官,事敗,被殺。元輿能詩善文,名盛于時。有《舒元輿集》一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七
元輿。婺州東陽人。元和八年進士。大和時累官御史中丞兼刑部侍郎。以本官同平章事。與李訓(xùn)謀誅宦官事敗。為內(nèi)兵所擒。族誅。

作品評論

杜陽雜編
大和九年,誅王涯、鄭注后,仇七良專權(quán)恣意,上頗惡之,或登臨游幸,雖百戲駢羅,未嘗為樂。
……上于內(nèi)殿前看牡丹,翹足憑欄,忽吟舒元輿《牡丹賦》云:“俯者如愁,仰者如語,含者如咽。
”吟罷,方省元輿同,不覺嘆息良久,泣下沾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京兆始平人,字受章。
竇易直子。
文宗大和末,仕至渭南尉、集賢校理。
甘露之變,妻父王涯舉家被殺,紃獨以易直子得不死,貶循州司戶參軍。
后累遷至戶部郎中。
全唐文·卷七百五十九
紃。宰相易直子。官渭南尉。武宗朝入為戶部郎中集賢校理。貶秦州司戶參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