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玄策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河南洛陽人,俗姓王,玄策侄。
早于少林山出家,樂誦文典,頗工文筆。
曾至蘄州,從五祖弘忍習禪。
復南行,與無行結伴,于合浦登舟渡海,至室利佛逝國,復至師子洲,參禮佛牙。
尋北行,至東印度,入大覺寺,瞻禮習經。
在中印度居八年,歷參諸勝跡。
擬從北印度歸國。
后不詳。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智弘律師者。洛陽人也。即聘西域大使王玄策之侄也。年才弱歲早狎沖虛。志蔑輕肥情懷棲遁。遂往少林山餐和服餌。樂誦經典頗工文筆。既而悟朝市之諠嘩。尚法門之澄寂。遂背八水而去三吳。舍素禔而擐緇服。事瑳禪師為師稟承思慧而未經多載即髣髴玄關。復往蘄州忍禪師處重修定瀲。而芳根雖植崇條未聳。遂濟湘川跨衡嶺。入桂林而托想。遁幽泉以息心。頗經年載。仗寂禪師為依止。睹山水之秀麗。玩林薄之清虛。揮翰寫衷掣幽泉山。賦申遠游之懷。既覽三吳之法匠。頗盡芳筵。歷九江之勝友。幾閑妙理。然而宿植善根匪由人獎。出日中府欲觀禮西天。幸遇無行禪師與之同契。至合浦升舶長泛滄溟。風便不通漂居上景。覆向交州住經一夏。既至冬末復往海濱神灣。隨舶南游到室利佛逝國。自馀經歷具在行禪師傳內。到大覺寺住經二載。瞻仰尊容傾誠勵想。諷誦梵本月故日新。閑聲論能梵書。學律儀習對法。既解俱舍復善因明。于那爛陀寺則披覽大乘。在信者道場。乃專功小教。復就名德重洗律儀。懇懇勤勤無忘寸影。習德光律師所制律經。隨聽隨譯實有功夫。善護浮囊無虧片檢。常坐不臥知足清廉。奉上謙下久而彌敬。至于王城鷲嶺仙苑鹿林祇樹天階庵園山穴。備申翹想東契幽心。每掇衣缽之馀。常懷供益之念。于那爛陀寺則上餐普設在王舍城中乃器供常住。在中印度近有八年。后向北天羯濕彌羅。擬之鄉(xiāng)國矣。聞與琳公為伴。不知今在何所。然而翻譯之功其人已就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4—823 【介紹】: 唐僧。
韶州始興人。
大歷間止國一禪師門下,后歸大寂法集。
時禪客仰慕,蜂擁請問,室不能容,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
后居長沙東寺,與相國崔群為師友。
長慶間圓寂,敕謚傳明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韶州始興人。大歷八年。謁國一于徑山后見大寂于是道德進。而名譽起矣。時叢林謂之折床會以其勤于坐禪。而床為之折也。未幾出世。說法長沙之東寺。蓋俗所謂夾山者。四方玄侶輻輳。大寂之風益振。相國崔公群以??得罪憲宗南遷。為觀察使。見會問曰。師于此事。自何而得。答曰見性得。會時方病眼。公因譏之曰。既去見性。其奈眼何。答曰性非眼見。病者非眼。公稽首謝之。仰山來參。會曰已相見了。更不用上來。仰曰。恁么相見莫不當否。會便閉卻方丈門。仰歸舉似溈山。溈云寂子是什么心行。仰云若不恁么。爭識得佗。長慶癸卯終于寺。壽八十。建塔寺之城南。及李公翱之廉問也。凡墳塔之近城者。命悉毀以全形勝。然獨留會所葬塔。且曰庶幾以別賢愚。謚傳明塔號永際。鎦膳部軻著文勤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如會。韶州始興人也。大歷八年止國一禪師門下。后歸大寂法集。時禪客仰慕決求心要。僧堂之內床榻為之陷折。時號折床會。猶言鑿佛床也。后徇請居長沙東寺焉。自大寂去世其法門鼎盛時無可敵。諺謂東寺為禪窟。斷可知矣。時相國崔公群慕會之風來謁于門。答對瀏亮辭咸造理。自爾為師友之契。初群與皇甫镈。議上憲宗尊號。因被镈搆出為湖南觀察。閑豫歸心于會也。至穆宗長慶癸卯歲終于寺。春秋八十。時井泉預枯異香馝馥。遷塔于城南。廉使李翱盡毀近城墳塔。唯留會所瘞浮圖。以筆題曰。獨留此塔以別賢愚矣。劉膳部軻著碑焉。敕謚傳明大師。塔曰永際。亦呼所居為夾山和尚是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17 【介紹】: 唐僧。
蘇州吳門人,俗姓秦,字廣成。
住蘇州開元寺。
從師荊溪湛然禪師,默記暗誦,罕為人說,后始著《涅槃經解述》。
元和中圓寂,葬于蘇州虎丘東山南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字廣成。姓秦氏。吳人。蚤歲依晉陵靈山寺惠日禪師出家。具滿分律。配居本州龍興寺。尋為荊溪湛然禪師得法弟子。嘗敘其所注涅槃經曰。予聞先覺之大寶曰常。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率土知化而歸境曰行。交感人心之至極曰證。然則以道御時。以法性合運。當應物之際。與顯晦同其光?;謴堉粱6运阎?。實播于鴻名。欽恭聞思。恊和至極。四德克彰者。實存乎妙體。格變群家。歷觀諸行至典克脩。庶績有成者。實賴乎宗本。信以授人。大明宗極。敷暢厥旨。庶幾有補于將來者。寔存乎妙用。博綜群言以立成訓。風行十方。率用歸順者。實存乎妙教。此浩之論議。則其所造詣??芍印T褪晔辉率蝗?。右脅累足。入于涅槃。明年十一月十三日。阇維。起塔于蘇州虎丘東山之南原。浩無恙時。與上都云華寺華嚴澄觀法師友善。其注涅槃也。蓋翰林學士梁公肅。蘇州刺史田公敦請之。受業(yè)沙門智恒子瑜道儒仲儀仲良。比丘尼識微道巽志真悟極等。樹其塔。刺史崔恭銘。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元浩。姓秦氏。字廣成。吳門人也。綺歲依晉陵靈山寺慧日禪師出家。具滿律戒。配本州龍興寺。尋為荊溪湛然禪師囑累弟子。初受法華止觀已得醍醐。唯以裂大網感大果成大行歸大處以為大愿。宴居三昧常隨佛后。希夷自得人莫能知。其秘密深遠如海印三昧。不言出處常行佛事。與夫難行苦行更相祖述。默傳心要為論為記。靈芝瑞草以為功德。傳于后世者不同日而語矣。浩注解大涅槃經。為文首序。德美圓實志愿顯現(xiàn)。蓋錄其所證之意而見于文。曰余聞先覺之大寶曰常。在宥布和之盛典曰教。率土知化之歸宗曰行。交感人心之至極曰證。然則以道御時。以法性合其運。當應物之際。與顯晦同其光?;謴堉粱?。而自他昭著者。實播于鴻名。欽恭聞思協(xié)和至極。四德克彰者實存乎妙體。格變群家歷觀諸行。至典克修庶績有成者。實賴乎宗本。信以授人。大明宗極敷暢厥旨。庶幾有補于將來者實存乎妙用。博綜群言以立誠訓。風行十方率用歸順者實存乎妙教矣。此浩之法要。如王輔嗣之法系辭司馬遷之自敘管仲能言輕重孟子之傳春秋。雖儒釋不同其義一也。以元和十二年十一月十一日示疾。右脅累足入于涅槃。非二乘境界。真如來定也。明年十一月十三日阇維。起塔于蘇州西北虎丘東山南原也。浩耽學味道不涉馀事。常隨然師聽其言說。曾無倦色分析義理。派流川注必默記而暗誦。一言不失。數(shù)年之后人始知之。然師曰?;匾踩缬?。罕為人說。多辭以不能。及被梁田二君苦勸請之。始著涅槃經解述。浩與上都云華寺華嚴澄觀法師。若孔門之游夏焉。其儒流受業(yè)翰林學士梁公肅蘇州刺史田公敦。緇流受業(yè)者智恒子瑜道儒仲儀仲良五人。持經講論傳之無窮。大比丘尼識微道巽志真悟極。此四人者高潔之倫深練禪觀。初浩為二官所請注經。預夢甚為奇特。又庭階生花非人間恒所見者。祥鳥飛馴五彩絕異。刺史崔恭撰塔碑立于虎丘山羅漢石壇之左。后有行滿道暹明曠。皆著述廣天臺之道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22—908 【介紹】: 唐僧。泉州南安人。俗姓曾。年十七出家,謁芙蓉山恒照大師。后北游吳、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于幽州寶剎寺。懿宗咸通中歸芙蓉山,后住雪峰山廣福院,因稱雪峰義存。四方僧人,云集法席,門徒常數(shù)千人。僖宗賜號真覺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22—908 俗姓曾,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人。12歲出家,17歲落發(fā)。宣宗大中間,北游吳楚、梁宋等地,于幽州受戒。后至武陵,嗣德山宣鑒。懿宗咸通六年(865)歸住福州芙蓉山。后于福州西二百里雪峰山建院而居,世稱雪峰和尚。僖宗時賜號真覺大師。四方禪侶從學者,常年有1500人,歷40年而不衰。唐末五代間,其門人遍布閩粵江浙一帶,開云門、法眼二宗?!?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七、《宋高僧傳》卷一二、《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独m(xù)藏經》有《雪峰義存禪師語錄》二卷,錄其談禪之語,并錄詩偈4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曾氏。泉之南安人。家世奉佛。九歲求脫俗。父母以其幼。未許也。年十二。父游莆田之玉潤寺。存侍焉。寺有律師慶玄。操行峻特。存見而遽拜之曰。我?guī)熞?。遂留不肯歸。十七年落發(fā)。謁芙蓉山恒照大師。屬會昌之禍。遂遁止其所。久之大中既中興大法。北游吳楚梁宋燕秦。受具戒于幽州之寶剎寺。歷攬名山。遍扣禪會。卒獲益于武陵之德山。咸通六年。始營雪峰之居。天下錫衲響應影隨。乾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中和中。司空潁川陳公。俱仰入府。問道要?;蛞月勚易诨实?。遣閩人陳延效賜紫伽梨。并真覺師號。歲辛亥。杖屨游丹丘四明。明年王氏審知。始以侍中入閩。據有其地。而存適不在。若相避然。后二年。還自吳。王氏大加禮異。齋僧構宇。設像鑄鐘。復時迎而館之于府之東西甲第?;蛴痛?。臨席聽法。其熊罷之士。漁獵之民。皆變情易行。薰其德而善矣。 僧問。祖意教意是同是別。存云。阇梨行腳為什么事。 存問僧。近離什么處。僧云離浙中。存云。船來陸來。僧云。二途不涉。存云。爭得到者里。僧云有什么隔礙。存便打。 上堂。舉拂子云。者個為中下。僧問上上人來如何。存舉拂子。僧云。又道者個為中下。存以拂子驀口打。 存因舉六祖風幡話。乃云。大小祖師。龍頭蛇尾。好與二十柱杖。時大原孚上座侍立。聞之咬齒。存云我適來與么道。也好與二十柱杖。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王使醫(yī)以藥進。存卻不受。夏五月二日夜乃滅。壽八十七。臘五十九。其月十五日入塔。嗣其法者。則玄沙師備。云門文偃。洞巖可休。鵝湖智孚。長慶慧棱。鼓山神晏。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釋義存。
長慶二年壬寅生于泉州南安縣曾氏。
自王父而下皆友僧親佛清凈謹愿。
存生而鼻逆葷血。
乳抱中或聞鐘磬或見僧像。
其容必動。
以是別垂愛于膝下。
九歲請出家。
怒而未允。
十二從家君游蒲田玉潤寺。
有律師慶玄持行高潔。
遽拜之曰。
我?guī)熞病?div id="iijpewl" class='inline' id='people_14652_3_12_comment'>
遂留為童侍焉。
十七落發(fā)來謁芙蓉山恒照大師。
見而奇之。
故止其所。
至宣宗中興釋氏。
其道也涅而不緇。
其身也袖然而出。
北游吳楚梁宋燕秦。
受具足戒于幽州寶剎寺。
訖巡名山扣諸禪宗。
突兀飄飖云翔鳥逝。
爰及武陵一面德山。
止于珍重而出。
其徒數(shù)百咸莫測之。
德山曰。
斯無階也吾得之矣。
咸通六年歸于芙蓉之故山。
其年圓寂大師亦自溈山擁徒至于怡山王真君上升之地。
其徒孰(就師已嗣德山)累累而疑關。
存拒而久之。
則有行實者。
始以存同而議曰。
我之道魏魏乎。
法門圍繞之所不可造次。
其地宜若布金之形勝可矣。
府之西二百里有山焉。
環(huán)控四邑峭拔萬仞。
崷崒以支圓碧。
培樓以??群青。
怪石古松棲蟄龜鶴。
靈湫邃壑隱見龍雷。
山之巔先冬而雪盛夏而寒。
其樹皆別垂藤蘿。
?茸而以為之衣。
交錯而不呈其形奇姿異景不可殫狀。
雖霍童武夷無以加之。
實閩越之神秀而古仙之未攸居。
誠有待于我也。
祈以偕行去。
秋七月穿云躡蘚陟險升幽。
將及之。
存曰。
真吾居也。
其夕山之神果效靈。
翌日巖谷爽朗煙霞飛動。
云庵既立月構旋隆。
繇是柅法輪于無為。
樹空門于有地行實乃請名其山曰雪峰。
以其冬雪夏寒取鷲嶺猴江之義。
斯則庚寅逮于乙未。
存以山而道任。
山以存而名出。
天下之釋子不計華夏。
趨之若召。
乾符中觀察使京兆韋公。
中和中司空穎川陳公。
每渴醍醐而不克就飲。
交使馳懇。
存為之入府從人愿也。
其時內官有復命于京語其道。
其儕之拔俗悟空者。
請蛻浮華而來脫屣。
僖宗皇帝聞之。
翰林學士訪于閩人陳延效得其實奏。
于是乃錫真覺大師之號。
仍以紫袈裟俾延效授焉。
存受之如不受。
衣之如不衣。
居累夏。
辛亥歲朔遽然杖屨。
其徒啟而不答。
云以隨之。
東浮于丹丘四明。
明年屬王侍中之始據閩越。
乃洗兵于法雨致禮于禪林。
馥存之道常東望頂手。
后二年自吳還閩大加禮異。
及閩王王氏誓眾養(yǎng)民之外雅隆其道。
凡齋僧構剎必請問焉。
為之增宇設像。
鑄鐘以嚴其山。
優(yōu)施以充其眾。
時則迎而館之于府之東西甲第。
每將儼油幢聆法論未嘗不移時。
僅乎一紀勤勤懇懇。
熊羆之士因之投跡檀那。
漁獵之逸其或弭心鱗羽。
戊辰年春三月示疾。
閩王走醫(yī)。
醫(yī)至粒藥以授存曰。
吾非疾也。
不可罔子之工。
卒不餌之。
其后札偈以遺法子。
函翰以別王庭。
夏五月二日鳥獸悲鳴云木慘悴。
其夜十有八刻時滅度。
俗壽八十有七。
僧臘五十有九。
以其月十五日塔而藏之。
爾日奔走閩之僧尼士庶。
巷無居人。
閩王漣如出涕。
且曰。
師其舍予一何遽乎。
遣子延稟躬祭奠之。
復齋僧焉。
存之行化四十馀年。
四方之僧爭趨法席者不可勝算矣冬夏不減一千五百。
徒之環(huán)足其趨也。
馳而愈離。
辯而愈惑。
其庶幾者。
一曰師備。
擁徒于玄沙(今安國也)次曰可休。
擁徒于越州洞巖。
次曰智孚。
擁徒于信州鵝湖。
其四曰惠棱。
擁徒于泉州招慶。
其五曰神晏。
住福州之鼓山分燈化物。
皆膺圣獎賜紫袈裟。
而玄沙級宗一大師焉。
系曰。
雪峰道也恢廓乎駿奔四海學人。
所出門生形色不類何邪。
玄沙乘楞嚴而入道。
識見天殊。
其猶諺曰青成藍藍謝青。
師何嘗在明經。
故有過師之說。
一則雪峰自述塔銘。
已盡其致也。
一則玄沙安立三句決擇群見。
極成洞過歟。
今江表多尚斯學。
此學虛通無系了達逍遙勿拘。
知乘急也。
雪峰化眾切乎杜默禪坐。
知戒急也。
其能各舍一緩以成一全。
則可乎。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59—1112 【介紹】: 宋僧。溫州樂清人,俗姓賈氏,字伯威,號潛澗。少敏悟,經史過目能誦。出家于明慶院,宗天臺宗。后至錢塘從南屏臻禪師,明《法華》諸經。與名僧道潛、思聰?shù)扔焉?。博學能文,作詩詞尤典雅,書法有晉宋遺規(guī)。哲宗元祐間出游歸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寺,門徒甚眾。卒后弟子輯其遺文為《潛澗集》。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處嚴。
字伯威。
溫州樂清賈氏子。
母萬。
方娠。
一夕夢黑龍自天躍而下。
俄化為道人入其家。
及產有異相。
警悟不凡。
經史過目輒成誦。
少長不茹葷。
母強之。
卒不從。
一日游精舍。
歸白其母曰。
兒蔬食。
居俗非所宜。
愿出家學佛。
落發(fā)于明慶院。
初習講教義。
發(fā)明師說。
了無疑滯。
同輩尚編錄。
務相詰難。
師心非之。
遂棄教而崇禪。
歷訪先輩老宿。
叩擊玄旨。
多所契會。
有以座首命之者。
師弗顧而去。
師于己事外。
博學能詩文。
醇重典雅。
且工書。
有晉宋法。
時道潛思聰二公。
與東坡游。
聲名籍甚。
或勸以所作謁縉紳求知己。
師笑曰。
古之桑門。
與士大夫游。
非求之也。
道自合焉爾。
故終身不以一字干謁。
識者高之。
元祐間。
還永嘉。
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剎。
其徒翕然宗之。
扣門請益者。
履相躡也。
師訓以本業(yè)。
外復以詩書子史導之。
凡經指授者。
咸見頭角。
元符初。
歸故山。
誅茆結廬。
循除蓄流。
自號潛澗。
賦詩鼓琴以自娛。
有古人林下風。
師有辭辯。
長于講釋。
鄉(xiāng)里巨室。
欲屈師講經莫能致。
因具法筵。
集廣眾。
預設巍座。
俟師至。
與眾迫之。
師匇遽就席。
闡揚奧旨。
緣飾以文。
音吐鴻亮。
聽者驚悅。
郡守張公平。
從師受楞嚴大義。
初以僧正命師。
又命主禪席。
皆力辭弗受。
每詣府。
手提一笠。
又以師為府座所尊。
因囑以事。
師。
正色峻拒。
府政有不便于民者。
委曲以告。
守改容聽之。
瑞安令呂公勤。
邂逅師喜甚。
與俱還邑。
筑庵于廳治后園。
命師居之。
為留三宿而去。
晚景絕人事。
精修凈業(yè)。
諷誦楞嚴圓覺維摩光明法華等經。
精熟如流。
靜夜孤坐。
焚香暗誦。
瑯瑯之聲。
出于林表。
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
報母德。
又書華嚴經八十卷。
首末不懈。
字法益工。
以政和壬辰正月二十日示寂。
年五十四。
僧臘三十九。
阇維。
得舍利數(shù)百顆。
明瑩如珠。
植塔于故廬之后。
以遺骨并舍利葬焉。
師于佛學。
無不通曉。
尤深于禪。
而接物以教。
故以阇黎著名。
平生制述甚多。
稿隨毀失。
圓寂后。
弟子收拾遺文。
編成二卷。
曰潛澗集。
人有得其片紙只字。
皆寶藏之。
其文翰見重于人如此(王梅溪十朋之母有娠。
產之日。
夢師來惠以金環(huán)。
夢覺時。
傳師適坐化。
翌日梅溪生。
人皆謂為師后身。
故其為師作銘序有云。
師歿之歲。
而某始生。
師舊書石橋寺碑。
梅溪。
僉判紹興。
道經寺。
寺僧先夢迓嚴阇黎。
次日梅溪至。
僧以夢告。
有詩云。
人喚我為嚴首座。
前身曾寫石橋碑。
甄龍友。
和公雙峰詩云。
詩老前身法號嚴。
正用此事)。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一
釋處嚴,字伯威。姓賈氏,樂清人也。父靖,居鄉(xiāng)以長者稱。母萬氏,方娠,夢黑龍自天而下,俄化為道人,入其家。及嚴生有異相。幼時警悟不凡,經史過目輒能成誦。舅氏東平先生規(guī),邑之名儒也。試之聯(lián)語,隨聲應答,由是奇之。少長,不茹辛膻,母強之,卒不從。一日游精舍,歸白其母曰:“兒蔬食居俗非所宜,愿出家學佛,惟慈親割愛?!彼焱镏髟簯c禮僧知性為師。既落發(fā)受具,游歷郡剎。初學律,未幾,習天臺教觀,慨然嘆曰:“吾邦僻在海隅,見聞不廣。”遂之錢塘,依南屏臻公聽天臺大部,明法華諸經。時學者尚編錄,務相詰難,嚴聽法罷,端然默坐。同輩問之,發(fā)明師說,了無遺誤,因謂之曰:“文字分別,馳驄法相,吾不能為?!蹦诉h游禪林,訪尋老宿,叩擊玄旨。嚴志節(jié)清高,學識超邁,扙錫所至,道眼相契為多。會有以首座詔之者,嚴曰:“吾宅心世外,逍遙自適,能為人役耶?”于是西游帝都,觀伊洛,南周旋江淮間,凡名山勝境,叢林巨剎,靡不至焉。時道潛、思聰與東坡居士游,聲名籍甚,二僧咸與嚴善,數(shù)以篇章往來。嚴博學能文,詩詞尤典雅,且工書,有晉宋法?;騽褚运髦]縉紳,求知己,嚴笑謝曰:“古之桑門,上首與士大夫游,非求之也,道自合焉爾。”故終身不以一字干謁,識者高之。元祐間,還永嘉,寓凈光、大云、開元諸寺,其徒翕然歸之,扣門請益者,屢相躡也。嚴訓以本業(yè),復以《》、《》、《子》、《史》導之,凡經指授者,咸見頭角。時開元建護國天王殿,命嚴作記,文辭雄偉,太守范公見之稱嘆良久,命刻之石,昭垂來許。元符初,歸故山誅茅結廬,循除蓄流,自號“潛澗”,賦詩鼓琴以自娛,有古林下風。嚴有辭辨,長于講釋,里中巨室欲屈之講經,恐不能致,因具法筵,廣集眾侶,預設巍座,俟其至,與眾迫之,忽遽就席,闡揚奧旨,緣飾以文,吐音鴻亮,聽者忻悅。明慶自創(chuàng)業(yè)幾七百年,無文跡可考,嚴始為撰記并書之,時稱二絕??な貜埞铰勂涿远Y致之,躬受《楞嚴》大義,欲授以僧正,且請主禪席,皆力辭之。每詣府手提一笠,未嘗輿也。人以為府座所厚,或屬以事,則正色峻拒,然政有不便于民者,委曲以告,守改容聽之。瑞安令呂公勤,慕其道學,初相邂逅,要與俱還,為筑庵于廳治后圃,為留三宿而去。邑令丁公湛,每訪嚴,談道終日忘返。晚歲絕人事,惟精修凈業(yè)。所諷《楞嚴》、《圓覺》、《維摩》、《光明》、《法華》諸經,精熟流暢,靜夜孤坐,焚香高誦,瑯瑯之聲,出于林表。嘗手書《法華》、《光明》二經,以報母德。又書《華嚴經》八十卷,首末不懈,字法益工。宋政和壬辰正月二十一日示寂,年五十四,臘三十九。三月,阇維得舍利數(shù)百,明瑩如珠。明年九月,植塔于故廬之旁,以遺骨并舍利葬焉。后四十馀年,縣人梅溪王十朋為之銘。十朋之生也,即嚴寂日。其母夢嚴來,惠以金環(huán),覺而舉子,忽聞嚴化,以此異之。十朋之大母,嚴之同母娣。嚴弟子寶印,又十朋之叔父也。嘗以伏臘相過從,故其母識嚴。及十朋長,道經石橋寺,寺僧先夕夢迎嚴和尚,詰旦而十朋至,故其詩云:“人喚我為嚴首座,前身曾寫石橋碑?!便懹袆e致,見《梅溪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