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清觀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僧慧賾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0—636 【介紹】: 隋唐時僧。荊州江陵人,俗姓李。九歲出家,初住江陵寺。年十二,會大興法席,即為法主。后住京師清禪寺。洽聞博達,能詩文,善書畫,精鑒賞,士大夫多樂與游。撰有《般若燈論》,亦名《中論》,又有《詠集》。
全唐文·卷九百四
慧賾俗姓李氏。荊州江陵人。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隋開皇中住江陵寺。后敕住清禪寺。大業(yè)末卜居終南高冠嶺。貞觀初敕召翻譯新經(jīng)。十年卒。年五十七。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李姓。荊州江陵人。九歲依本邑隱法師出家。為沙彌。執(zhí)卷誦文。紙盈四十。初聽涅槃。法華。后別聽三論。隋開皇中。鄉(xiāng)里以賾器質(zhì)夙成。請為法主。講涅槃。辨答率屈耆宿。時才十二歲。刺史空龍公元壽。聞而謁焉。大加褒賞。以其名聞。詔入京師。既引見。賜納僧伽梨。并馀衣一襲。仍住清禪寺。冠蓋日擁門。憚煩。從應禪師稟資心學。大業(yè)末。避地終南之高冠嶺。唐室隆興。出游都邑。屢建法筵。武德初。詔于延興寺。百座開仁王經(jīng)。公卿盛集。吉藏豎論。賾言清理詣。銳責鋒起。四部駭異。藏嘆伏。尤善楷書。太宗文皇帝。在秦邸。欲致之別第。以崇供養(yǎng)。使者六反。固辭。貞觀詔。簡僧傳譯。眾咸推讓。訖事奏上。詔賜帛百匹。衣服一襲。賾又著般若燈論敘。文多不載。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壽五十有七。葬京師之東郊。太常博士褚亮撰碑詞。有集八卷行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釋慧賾。
俗姓李。
荊州江陵人。
早悟非常神思鋒逸。
九歲投本邑隱法師出家。
隱體其精爽異倫。
即度為沙彌。
講授之暇誨以幽奧。
賾領(lǐng)牒玄理曾不再思。
執(zhí)卷誦文紙盈四十。
荊楚秀望欽而美之。
初從隱聽涅槃法華。
后別聽三論。
皆剖析新奇。
抗擬摽會。
開皇中年江陵寺。
大興法席群師云赴。
道俗以賾嘉績夙成。
咸欲觀其器略。
共請為法主。
顧惟披導有旨。
因而踐焉。
甫年十二。
創(chuàng)開涅槃。
比事吐詞義高常伯。
論難相繼。
辯答冷然。
少長莫不緘心。
頌聲載路。
荊州刺史宜龍公元壽。
聞其幼譽。
驚挺親駕謁焉。
素倍前聞大相褒賞。
以事奏聞云。
希世卓秀者也。
登即有詔。
令本州備禮所在恭送。
既達京輦殊蒙慰引。
賜納僧伽梨并衣一襲。
仍令住清禪寺。
從容法侶敦悅玄儒。
才藻屢揚汲引無竭。
預有衣冠士族。
皆來展造門庭。
莫不贊其洽聞博達。
機捷之謂也。
末厭煩梗思濟清神。
乃從應禪師。
稟資心學。
掩關(guān)兩載。
情??諸門。
遂語默于賢圣之間。
談授于經(jīng)緯之理。
值隋氏云喪法事淪亡。
道闋當年情欣棲靜。
以大業(yè)末歲。
移卜終南之高冠嶺。
因巖構(gòu)室疏素形心。
會唐運勃興蒼生攸濟。
賾不滯物我。
來從帝城。
講誨暫揚。
傾都請道。
武德年內(nèi)釋侶云繁。
屢建法筵皆程氣宇。
時延興寺。
百座講仁王經(jīng)。
王公卿士并從盛集。
沙門吉藏爰豎論宗。
聲辯天臨貴賤傾目。
賾才施銳責。
言清理詣思動幾微神彩驚越四部駭心百辟。
藏顧而嘆曰。
非惟論辯難繼。
抑亦銀鉤罕蹤。
今上在蕃親觀論府。
深相結(jié)納擬為師友。
六使來召令赴別第。
賾以生名殺身之累。
由來有人。
退讓馀詞一不聞命。
及貞觀開譯。
詔簡名僧眾以文筆知名兼又統(tǒng)詳論旨。
乃任為翻論之筆。
譯訖奏聞。
有敕賜帛百匹衣服一具。
賾又著論序曰般若燈論者。
一名中論。
本有五百偈。
借燈為名者。
無分別智有寂照之功也。
舉中標目者。
鑒亡緣觀等離二邊也。
然則燈本無心智也。
亡照法性平等。
中義在斯。
故寄論以明之也。
若夫?qū)ふ摐肌?div id="kakkggi"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97_comment'>
執(zhí)俗迷真。
顛倒斷常之間。
造次有無之內(nèi)。
守名喪實攀葉亡根者。
豈欲爾哉。
蓋有由矣。
請試陳之。
若乃構(gòu)分別之因。
招虛妄之果。
惑累熏其內(nèi)識。
惡友結(jié)其外緣。
致使慢聳崇山見深滄海恚火難觸詞鋒罕當。
聞?wù)f有而快心。
聽談空而起謗。
六種偏執(zhí)各謂非偏。
五百論師諍陳異論。
或?qū)⑿皝y正。
或以偽齊真。
識似悟而翻迷。
教雖通而更壅。
可謂捐珠玩石。
棄寶負薪。
觀畫怖龍。
尋跡怯象。
愛好如此。
良可悲夫。
龍樹菩薩救世挺生。
呵嗜欲而發(fā)心。
閱深經(jīng)而自鄙。
蒙獨尊之懸記。
然法炬于閻浮。
且其地越初依。
功超伏位。
既窮一實且究二能。
佩兩印而定百家。
混三空而齊萬物。
點塵劫數(shù)歷試諸難。
悼彼群迷故作斯論。
文玄旨妙破巧申工。
被之鈍根多生怯退。
有分別明菩薩者。
大乘法將體道居衷。
遐覽真言為其釋論。
開秘密藏賜如意珠。
略廣相成師資互顯。
至如自乘異執(zhí)郁起千端。
外道殊計紛然萬緒。
驢乘競馳于駕駟。
螢火爭耀于龍燭。
莫不標其品類顯厥師宗。
玉石既分玄黃也判。
西域染翰乃有數(shù)家。
考實析微此為精詣。
若含通本末有六千偈。
梵文如此。
翻則減之。
我皇帝。
神道邁于羲皇。
陶鑄侔于造化。
崇本息末。
無為太平。
守母存子不言而治。
以為圣教東流年淹數(shù)百。
而億象所負闕者猶多。
希見未聞勞于寤寐。
中天竺國三藏法師波頗蜜多羅。
學兼半滿博綜群詮。
喪我怡神搜玄養(yǎng)性。
游方在念利物為懷。
故能附弋傳身舉煙命伴。
冒冰霜而越蔥嶺。
犯風熱而度沙河。
時積五年途經(jīng)四萬。
以大唐貞觀元年。
頂戴梵文至止京輦。
昔秦徵童壽苦用戎兵。
漢請摩騰遠勞蕃使。
詎可方茲感應道契冥符。
家國休祥德人爰降。
有司奏見。
殊悅帝心。
敕住興善勝光。
即傳新經(jīng)之始。
仍召義學沙門及王公宰輔。
對翻此論。
研覈幽旨。
去華存實。
目擊則欣其會理。
函杖則究其是非。
文雖定而覆詳。
義乃明而重審。
歲在壽星。
檢勘云畢。
其為論也。
觀明中道。
而存中失。
空顯第一而得一乖空。
然司南之車本示迷者。
照膽之鏡為鑒邪人。
無邪則鏡無所施。
不迷則車不為用。
斯論破申。
其猶此矣。
雖復斥內(nèi)遮外盡妄窮真。
而存乎妙存。
破如可破。
蕩蕩焉。
恢恢焉。
迎之靡測其源。
順之罔知其末。
信是鎣心神之砥礪。
越溟海之舟輿。
駭昏識之雷霆。
照幽途之日月者矣。
此土先有中論四卷。
本偈大同。
賓頭盧伽為之注解晦其部執(zhí)。
學者昧焉。
此論既興可為龜鏡。
庶明達君子。
詳而味之。
序成未即聞上。
帝敕秘書監(jiān)虞世南作序。
見賾之所制。
嘆咽無以加焉。
因奏聞上。
仍以序列于卷首。
所在傳寫緘于經(jīng)藏。
以貞觀十年四月六日終于所住。
春秋五十有七。
葬于京郊之東。
列隧立碑頌其芳德。
太常博士褚亮為文。
自賾之知道。
倫等崇其辯機。
時俗以擬慧乘。
固為篤論。
詞注難窮。
無施不遂。
講華嚴大品涅槃大智度攝大乘及中百諸論。
皆筌釋章部決滯有聞。
又誦涅槃法華。
音文淳美。
時為眾述。
清囀動神。
又抽減什物。
用寫藏經(jīng)。
尋閱才止便修虔奉。
又善導達眾首舒暢物情。
為諸文雄之所稱敘。
特明古跡偏曉書畫。
京華士子屢陳真?zhèn)巍?div id="i8gay8q" class='inline' id='people_12283_3_249_comment'>
皆資其口實定其人世。
文章詞體頗預能流。
草??筆功名疏臺府。
每有官供勝集。
必召而處其中。
公卿執(zhí)紙請書填赴。
賾隨紙賦筆飛驟如風。
藻蔚雄態(tài)綺華當世。
故在所流詠耽玩極多。
懸諸屏障。
或銘座右。
著集八卷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