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棲白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性溫敏。游鄴都肄。習(xí)涅槃于大莊嚴(yán)寺。武平四年夏。有客僧因疾投寺中。眾惡之。無肯容者。通觀其識量宏遠(yuǎn)。操履端雅。乃延之房。與共處。雖穢污弗恤也。情意日以接狎。間問其所學(xué)。曰涅槃。通以其同業(yè)。尤自喜。且時摘經(jīng)中疑義質(zhì)之。皆為披釋。無小滯。通愈益喜。手為治湯藥。旦夕撫尉無倦色。嘗夜持杯酒飲之曰。此去濕舒氣。服之于律無妨。遂嚬眉一咽而止。夏罷客辭去。通曰。今授衣之時逼矣。茲官寺例得衣賜??身毴迦?。當(dāng)有以贈??凸剔o。通亦固留而遺之衣。臨別。執(zhí)通手戒曰。脩道不欺暗室。法師昨以酒見餉。非理也。當(dāng)時不敢遽拒絕者。直恐傷來意爾。今而后。宜斷勿復(fù)事。既而又曰。鼓山石窟寺。亦豈會到否。小僧所居寺。正在石窟北五里。當(dāng)繞澗驛東有一小谷。東出即小寺。所謂竹林是也。茍有緣。幸無惜一過。通曰。重佩箴規(guī)。義圖展謝。明年夏。詔以石窟寺僧少。宜撥差莊嚴(yán)定國興圣總持等官寺僧百馀人為一番。于石窟坐夏。通時偶與其數(shù)。而獨(dú)念以為竹林之約。從爾可尋也。每于眾會。詢其寺。眾輒大笑曰。此流俗妄傳耳。勿信。通悉為眾道客之說非妄傳者。眾異之。共赍香華。隨通以往。及升隴阜。見一翁以巾帕額布裈短褐執(zhí)钁。驅(qū)馬墾荒坂。遙見僧。放馬而前曰。何物道人不由路而徑此耶。答曰。石窟僧也。欲往竹林。得無迷所向乎。翁忽怒詬曰。官寺僧誠無足道。去年縱牧畜。啖我田苗。我家兒子以遮護(hù)。被擊幾死。今復(fù)何面目見我。竟曳钁逐群僧。于是群僧奔迸走東谷以歸。然獨(dú)不逐通。語通曰。放汝入山喂虎。通又東出數(shù)里。所過澗水清淺。而林木森茂。循澗而東。聞南嶺上有諷誦聲。通隔林呼問竹林所在。應(yīng)聲曰。何從來。得非圓通法師乎。通曰是。已僧遽披林出。悲喜交集。略敘間闊。則曰。此不足以款曲。須到小寺可也。稍進(jìn)數(shù)里。有門樹雙闕長廊復(fù)道。松竹映蔽。門外馬槽滿盛粟豆。皆黑漆金鋪。首銜環(huán)。長百馀尺。列十行。傍多蹄跡。灑掃極嚴(yán)潔。僧使通立門左。謂曰。當(dāng)為白大和尚。頃之引入講堂。立西軒下。和尚坐大床上。年可七十馀。方環(huán)擁童吏五六人。憑按理文書。侍人贊通名字。禮謁。和尚曰。官寺厚供難舍。柰何屈臨。通具述其故。既安置。其僧將通巡房訊敬。至兩房。寶帳瓔珞侈麗。主人夷坐自若。振手語曰。此人何必見遣去。其僧慚。顧通曰。趣向不同。洙沮人意。且就小房消息。遂盤桓談敘。并具中食。食如世間常味。食訖遍觀圖像園池臺閣。通念欲住。因以其意告僧。僧曰。固小僧之心也。但須白大和尚。夜共臥。蚤作偕白和尚。和尚曰。甚知來意。不惜一房。然而既受官請。又欲住此。是兩處掛名矣。律僧不得掛兩處名。今且還去。后待除名官寺來。則相容耳。幸勿恨也。揮其僧送出。悵惋不忍別通。由是指途西邁。眷眷返顧。始猶門闕在百步外。更踰二里。欻無所睹。凡前日老翁墾荒之處。悉蕪蔓荊榛。狐貍出沒而已。入大乘論曰。尊者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大阿羅漢。散在諸山渚中。馀經(jīng)又曰。九十九億大聲聞眾。皆于佛前取籌。住壽于世。并在三方諸山海中。守護(hù)正法?;蛘咄ㄖ鍪且病7菤e。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圓通。不知氏族。少出家。汎愛通博以溫敏見稱。住鄴都大莊嚴(yán)寺。研諷涅槃。文旨詳覈。以高齊武平四年。夏中講下。有一客僧。形服疏素履操弘雅。因疾乃投諸寺中。僧侶以其所患纏附臭氣熏勃。皆惡之無敢停者。通觀其量識宏遠(yuǎn)。深異其度。乃延之房中。雖有穢污初無輕憚。日積情款。薄通其意。問何所學(xué)。答曰。涅槃通以素業(yè)相沿。宛然若舊。乃以經(jīng)中深要及先德積迷未曾解者。并敘而談之??蜕嗤渌鼮檎戮渑嗅尷淙谎庞衅渲?。通欣于道合。更倍由來。經(jīng)理湯藥曉夕相守。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盞云。客人寄患服此為佳??退靽姑硷嬛R谎时阒?。夏了病愈。便辭通去。通曰。今授衣將逼。官寺例得衣賜??纱迦臻g。當(dāng)贈一襲寒服??驮?。藉亂不少。何容更煩。通固留之。作衣遺已。臨別執(zhí)通手誡曰。修道不欺暗室。法師前以酒見及。恐傷來意。非正理也。從今已往此事宜斷。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小僧住下舍小寺。正在石窟北五里。當(dāng)繞澗驛東。有一小谷。東即竹林寺。有緣之次念相訪也。通敬謝前誡。當(dāng)必往展。于是而別。至明年夏初。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遂減莊嚴(yán)。定國興圣總持等官寺。百馀僧為一番。通時爾夏預(yù)居石窟。意訪竹林。乃大集客主。問寺所在。眾皆大笑誡通。勿傳此妖言。竹林竟無適莫。乃流俗之恒傳耳。通惟客僧見投。非??钣鲅约八故?。計(jì)非虛指。眾亦異焉。乃各赍香花與通俱行。至寺北五里小谷。東出劣通人徑。行可五里升于山阜。見一老公。手巾襪額布裈短褐。執(zhí)钁開荒二十馀畝。遙見群僧放馬而前曰。何處道人不依徑路。僧云。住在石窟。欲向竹林。公大怒曰。去年官寺放馬啖我生苗。我兒遮護(hù)被打幾死。今復(fù)將此面目來耶。曳钁來逐。群僧十馀望谷馳走。獨(dú)不逐通。語通曰。是爾干健不返。放使入山喂虎。通即東出數(shù)里。值一曲澗淺而森茂。尋澗又東。但聞南嶺上有諷詠之聲。通問竹林所在。應(yīng)聲答曰。從何處來。豈非圓通法師乎。通曰是矣。遂披林踰險就通。略敘離闊喜滿言情。曰下山小寺僧徒烏合。心性動止多不稱具瞻。雖然已能降重。終須到寺。相進(jìn)數(shù)里。忽見雙闕高門長廊復(fù)院。修竹干云青松蔽日。門外黑漆。槽長百馀尺。凡有十行。皆鋪首銜環(huán)。金銅綺飾貯以粟豆。旁有馬跡而掃灑清凈。乃立通門左告云。須前咨大和上。須臾引入至講堂西軒廊下。和上坐高床。侍列童吏五六十人。和上年可九十許。眉面峰秀狀類梵僧。憑案理文書旁有過事者。通禮謁卻立。和上命曰。既住官寺。厚供難舍。何能自屈。此寺誠無可觀。通具述意故。乃令安置。將通巡房禮訊。見兩房僧各坐寶帳。交絡(luò)眾飾映奪日光。語引僧云。彼是何人。輒敢來入。振手遣去。僧有慚色。顧謂通曰。情意不同令人阻望。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乃將入室。具敘昔緣。并設(shè)中食。食如鄴中常味。食后引觀圖像莊嚴(yán)園池臺閣。周游歷覽不可得遍。通因自陳曰。儻得廁跡風(fēng)塵常供掃灑。生愿畢矣。僧曰。相逢即以為意。但須咨和上。未知果不。夜與通宿。曉為咨白。和上曰。甚知來意。不惜一房。凡受官請為報不淺。依如僧法。不得兩處生名。今且還去。除官名訖來必相容。勿以為恨。即遣送出至馬槽側(cè)。顧慕流淚。自傷罪重不蒙留住。執(zhí)僧手別。西行百步?;赝q見門闕儼然。步步返望更行數(shù)里許。欻見峰?巉巖。非復(fù)寺宇。悵望尋路。行達(dá)開荒之地。了無蹤緒。但有榛木耳。識者評云。前者舉钁驅(qū)僧。假為神怪。令通獨(dú)進(jìn)。示現(xiàn)有緣耳。言大和上者。將不是賓頭盧耶。入大乘論。尊者賓頭盧羅睺羅等十六諸大聲聞。散在諸山渚中。又于馀經(jīng)亦說。九十九億大阿羅漢。皆于佛前取籌住壽于世。并在三方諸山海中。守護(hù)正法。今石窟寺僧。每聞異鐘唄響洞發(fā)山林。故知神宮仙寺不無其實(shí)。余往相部尋鼓山焉。在故鄴之西北也。望見橫石狀若鼓形。俗諺云。石鼓若鳴。則方隅不靜。隋末屢聞其聲。四海沸騰。斯固非妄。左思魏都云。神鉦迢遞于高巒。靈響時警于四表是也。自神武遷鄴之后。因山上下并建伽藍(lán)。或樵采陵夷工匠窮鑿。神人厭其諠擾。捐舍者多。故近代登臨罕逢靈跡。而傳說竹林。往往殊異。良由業(yè)有精浮。故感見多矣。近有從鼓山東面而上。遙見山巔大道。列樹青松。尋路達(dá)宮。綺華難紀(jì)。珍木美女相次歡娛。問其丈夫。皆云適往少室逼暮當(dāng)還。更進(jìn)數(shù)里。并是竹林。尋徑西行乃得其寺。眾僧見客。歡遇承迎供給食飲指其歸路。乃從山西北下。去武安縣不過十?dāng)?shù)里也。暨周武平齊。例無別服。鄴東夏坊有給事郭彌者。謝病歸家養(yǎng)素閭巷。洽聞內(nèi)外慈濟(jì)在懷。先廢老僧悉通收養(yǎng)。宅居讀誦。忽聞有扣門者。令婢看之。見一沙門執(zhí)錫擎缽。云貧道住鼓山竹林寺。逼時乞食。彌近門聲接。乃遙應(yīng)曰。眾僧但言乞食。何須詐圣。身自往觀四尋不見。方知非常人也?;谝暂p肆其口故致圣者潛焉。近武德初年。介山抱腹巖有沙門慧休者。高潔僧也。獨(dú)靜修禪。忽見神僧三人在佛堂側(cè)。休怪之謂尋山僧也。入房取坐具。將往禮謁。及后往詣。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大者在后乘虛。冉冉南趣高嶺。白云北迎??藹不見。后經(jīng)少時又見一僧東趣巖壁。休追作禮。遂入石中。此巖數(shù)有鐘鳴。依時而扣。雖蒙聲相不及言令。斯亦感見參差不可一準(zhǔn)。大略為言。巖穴靈異要惟虛靜。必事喧雜希聞奇相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少出家。
泛愛通博。
以溫敏見稱。
往鄴都大莊嚴(yán)寺。
研諷涅槃。
文旨詳覈。
以高齊武平四年夏中講。
時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
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諸寺中僧侶以其所患纏附。
臭氣薰勃。
皆惡之。
無敢停者。
通觀其量識宏遠(yuǎn)。
深異其度。
乃延之房中。
雖有穢污。
初無輕憚。
情款通意。
問何所學(xué)。
答曰涅槃。
通以素業(yè)相沿。
宛然若舊。
乃以經(jīng)中深要。
及先德積迷。
并敘而談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
更為章句。
判釋冷然。
雅有其致。
通欣于道合。
經(jīng)理湯藥。
曉夕相守。
曾于夜中。
持春酒一盞。
勸云服此為佳。
客遂顰眉飲之。
一咽便止。
夏了病愈。
便辭通去。
通曰今授衣將逼。
官寺例得衣賜。
可待三五日間。
當(dāng)贈一襲寒服。
客云藉庇不少。
何容更煩。
通固留之。
作衣遺已。
臨別執(zhí)通手誡曰。
修道不欺闇?zhǔn)摇?div id="jbcoeqn"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058_2_50_comment'>
法師前以酒見及。
恐傷來意。
非正理也。
從今已往。
此事宜斷。
頗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繞澗有一小谷。
東出即是竹林寺。
有緣之彼。
愿相訪也。
通敬謝前誡。
當(dāng)必往展。
于是而別。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
僧往者希。
遂減莊嚴(yán)定國興圣總持等官寺。
百馀僧為一番。
通時過夏。
預(yù)居石窟。
意訪竹林。
乃大集客主。
問寺所在。
眾皆大笑。
誡通勿傳此妖言。
竹林竟無。
乃流俗之恒傳耳。
通惟客僧見投。
非??钣觥?div id="yjzhmyz"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058_2_81_comment'>
言及斯事。
計(jì)非虛指。
眾亦異焉。
乃各赍香花。
與通俱行。
至寺北五里。
小谷東出。
略通人徑。
行可五里。
升于山阜。
見一老公。
手巾袹額。
在裈短褐。
執(zhí)钁開荒。
二十馀畝。
遙見群僧放馬而前曰。
何處道人。
不依徑路。
僧云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馬。
啖我生苗。
我兒遮護(hù)。
被打幾死。
今復(fù)將此面目來耶。
曳钁來逐。
群僧十馀。
望谷馳走。
獨(dú)不逐通。
語通曰。
是你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通即東出數(shù)里。
值一曲澗。
淺而森茂。
尋澗又東。
但聞南嶺上有諷誦之聲。
通問竹林所在。
應(yīng)聲答曰。
從何處來。
豈非圓通法師乎。
通曰是矣。
遂披林踰險就通。
通略敘離闊。
喜滿言情。
曰下山小寺。
僧徒烏合。
心性動止。
多不稱具瞻。
雖然。
已能降重。
終須到寺。
相進(jìn)數(shù)里。
忽見雙闕高門。
長廊復(fù)道。
修竹干云。
青松蔽日。
門外黑漆槽。
長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鋪百銜環(huán)。
金銅綺飾。
貯以粟豆。
傍有馬跡。
而灑掃清凈。
乃立通門左。
告云。
須前咨大和尚。
須臾引入。
至講堂西軒廊下。
和尚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尚年可七十。
眉面峰秀。
狀類梵僧。
憑案理文書。
傍有通事者。
通謁卻立。
和尚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難舍。
何能自屈。
此寺誠無可觀。
通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將通巡房禮訊。
見兩房僧。
各坐寶帳。
交絡(luò)眾飾。
映奪日光。
語引僧云。
彼是何人。
輒敢來入。
振手遣去。
僧有慚色。
顧謂通曰。
情意不同。
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
可以消息。
乃將入室。
具敘昔緣。
并設(shè)中食。
食如鄴中常味。
食后引觀。
圖像莊嚴(yán)。
園池臺閣。
周游歷覽。
不可得遍。
通因自陳曰。
儻得廁跡風(fēng)塵。
常供灑掃。
生愿畢矣。
僧曰。
相逢即以為意。
但須咨和尚。
未知果不。
夜與通宿。
曉為咨白和尚曰。
甚知來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請。
為報不淺。
依如僧法。
不得兩處生名。
今且還去。
除官名訖。
來必相容。
勿以為恨。
即遣送出。
至馬槽側(cè)。
顧慕流淚。
自傷罪重。
不蒙留住。
執(zhí)僧手別。
西行百步。
回望猶見。
門闕儼然。
步步返望。
更行兩里。
歘見峰崿巉巖。
非復(fù)寺宇。
悵望尋路。
行達(dá)開荒之地。
了無蹤緒。
但有榛木。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曾隱居終南山紫閣、白閣二峰,與賈島、薛能交往。
又漫游吳地,與許渾相過從。
一度赴宥州謁李權(quán)。
生平事跡散見賈島《送李溟謁宥州李權(quán)使君》、《長孫霞李溟自紫閣白閣二峰見訪》、許渾《送李溟秀才》等詩及《唐詩紀(jì)事》卷五八。
詩僧棲白稱其詩:“數(shù)篇正始韻,一片補(bǔ)亡心。
”(《贈李溟秀才》)。
張為將其列為清奇苦僻主孟郊及門之一(《詩人主客圖》)。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名或作德仁。穆宗長慶間以詩名。自文宗開成至宣宗大中三朝,昆弟皆擢顯仕,而得仁出入舉場三十年,卒無成。有詩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公主子。
穆宗長慶時以詩名。
其兄弟以貴戚故皆為顯貴,而得仁獨(dú)苦為文,文宗開成后,出入舉場20年,無所成。
曾賦詩自傷云:“外族帝王是,中朝親故稀。
翻令浮議者,不許九霄飛”。
卒后,韋莊、僧棲白等競相賦詩哀吊。
生平散見《唐摭言》卷一〇、《唐詩紀(jì)事》卷五三、《唐才子傳》卷六。
得仁苦心為詩,曾自言“刻骨搜新句,無人憐衣”、“永夜無他慮,長吟畢二更”。
尤擅五律,晁公武稱其“五言清瑩,獨(dú)步文場”(《郡齋讀書志》卷四中)。
新唐書·藝文志四》著錄《劉得仁詩》1卷。
全唐詩》存詩2卷,又5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bǔ)詩1首,斷句2。
唐詩匯評
劉得仁,生卒年里貫均未詳。公主之子。自文、武、宣三朝,弟尚公主,兄弟皆居顯位,獨(dú)得仁出入舉場二十馀年,屢試屢黜,競不得一第。約大中末年,時人哀之。得仁能詩,于五律尤工,與姚合、無可、段成式、厲玄、雍陶、顧非熊等交往酬和。有《劉得仁詩》一卷。《全唐詩》編詩二卷。
全唐詩補(bǔ)逸
劉得仁,貴主之子。補(bǔ)詩一首。

作品評論

司空圖《與王駕評詩書》
浪仙、無可、劉得仁輩,時得佳致,亦足滌煩。
詩人主客圖
清奇僻苦主:孟郊……及門二人:劉得仁、李溟。
郡齋讀書志
劉得仁,公主之子。長慶中以詩名,五言清瑩,獨(dú)步文場。
唐才子傳
(得仁)有寄所知詩云:“外族帝王是,中朝親故稀。翻令浮議者,不許九霄飛?!睉n而不困,怨而不怒,哀而不傷,鏗鏘金玉,難合同流,而不厭于磨淬。端能確守格律,揣治聲病,甘心窮苦,不汲汲于富貴。王孫公子中,千載求一人不可得也。
唐音癸簽
劉得仁詩思深,合處盡可味,奈筆笨難掉何?天子甥為一名終日哀吟,何自苦!
《重訂中晚唐詩人主客圖》
得仁詩,亦水部派也。前輩見其愁苦吟呻,擬之賈氏,其實(shí)唐末凄厲之音,大半相似,要自各有宗承,不相混。獨(dú)惜得仁三十年苦功,赍志以歿,后世并亦無能知者。引為張司業(yè)門人,或有傳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馀杭人,一說蘇州吳縣人。羅隱族弟。累舉進(jìn)士不第。昭宗光化中以韋莊奏,追賜進(jìn)士及第,贈官補(bǔ)闕。工詩,尤長七律。懿宗咸通、僖宗乾符中,與羅隱、羅虬合稱“三羅”。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31?—896? 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蛑^余杭人,不確。出身于豪富鹽鐵小吏之家,屢舉進(jìn)士不中。早年曾出塞,后入幕于池州、江西、東川等州郡,晚年歸吳縣閑居。生平見《唐摭言》卷二與卷一〇、《唐才子傳》卷八。與隱、虬號稱“三羅”,與方干、貫休等友善,詩風(fēng)亦相類?!班挷徘宥d致”(《唐摭言》卷一〇),“尤長于七言詩”(《唐詩紀(jì)事》卷六八)。今人何慶善有《羅鄴詩注》。《全唐詩》存詩1卷?!度圃娡饩帯芳啊度圃娎m(xù)拾》補(bǔ)詩3首,斷句1。
唐詩匯評
羅鄴,生卒年不詳,馀杭(今屬浙江)人。
父則,為鹽鐵小吏,二子俱以文學(xué)干進(jìn)。
鄴尤長七言詩,與宗人羅隱、羅虬齊名,時稱“三羅”。
曾赴職單于都護(hù)府,又曾赴許昌節(jié)度使辟命。
咸通末,崔安潛為江西觀察使,欲辟為僚佐,為幕吏所阻。
后俯就督郵,郁郁而卒。
與方干、棲白為友。
有《羅鄴詩》一卷。
全唐詩》編詩一卷。

作品評論

韋莊《乞追賜李賀、皇甫松等進(jìn)七及第奏》
詞人才子,時有遺賢,不沾一命于圣朝,沒作千年之恨骨。據(jù)臣所知,則有李賀、皇甫松、李群玉、陸龜蒙、趙光遠(yuǎn)、溫庭筠、劉德仁、陸逵、傅錫、平曾、賈島、劉稚圭、羅鄴、方干,俱無顯遇,皆有奇才,麗句清詞,遍在詞人之日;銜冤抱恨,竟為冥路之塵。伏望追賜進(jìn)上及第。
唐摭言
(鄴)家富于財,父則,為鹽鐵小吏,有子二人,俱以文學(xué)干進(jìn),鄴尤長七言詩,時宗人隱亦以律韻著稱,然隱十雄而粗疏,鄴才清而已綿致。
唐才子傳
鄴尤長律詩。時宗人隱、虬,俱以聲格著稱,遂齊名,號“三羅”。隱雄麗而坦率,鄴清致而聯(lián)綿,虬則區(qū)區(qū)而已……鄴素有英資,筆端超絕,其氣宇亦不在諸人下。初無箕裘之訓(xùn),頓改門風(fēng),崛興音韻,馳譽(yù)當(dāng)時,非易事也。
圍爐詩話
羅鄴詩云:“獲花蘆葉滿汀洲,一簇新歌在水樓。金管曲長人盡醉”,三句敘景已盡,第四句轉(zhuǎn)云“玉簪恩重獨(dú)生愁”,以“愁”字意總貫下文之“女蘿力弱難逢地,桐樹心孤易感秋。莫怪當(dāng)歡卻惆悵,全家欲上五湖舟”也。羅鄴此詩以“愁”字貫通篇,與崔玨《鴛鴦》同格。崔詩“情”字在次句,故易識;羅詩“愁”字在中間,實(shí)則上文三句皆愁也。崔詩板,羅詩生動。
《唐體馀編》
鄴屢試不第,然其傷時感遇散見于諸詩者,率皆惓惓忠厚,注望期必之意為多,蓋猶有風(fēng)人之遺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江蘇華亭人,字蒼水,號樗亭。董含弟。順治十七年舉人??滴跏四昱e博學(xué)鴻詞,未中。詩文與含齊名,時稱“二董”。著有《樗亭集》、《浮湘集》、《度嶺集》。
晚晴簃詩匯·卷三十一
董俞,字蒼水,華亭人。順治庚子舉人,有《浮湘》、《度嶺》諸集。
清詩別裁集
字蒼水,江南華亭人。順治庚子舉人。有《浮湘》、《度嶺》諸稿。○康熙初,江南奏銷案起,紳士同日除名者萬馀人,蒼水與其列。于是棄舉子業(yè),專心風(fēng)雅正變,天欲使之為詩人也。
玉鳧詞·序
憶庚子冬,樗亭兄弟公車入燕,握手而邸舍,不減故鄉(xiāng)之樂。
明春,閬石得雋,擬首唱第一,而臚傳時忽以他卷易之,樗亭歸而益自修砥,博涉風(fēng)騷,逖覽經(jīng)史,所著詩、古文,亦幾于等身矣。
偶以馀暇,工為小詞,無不抉體《花間》,奪胎《蘭畹》。
對清樽而惆悵,拾紅豆以纏綿,悅于魄而動于魂。
古人之言,豈欺我哉。
吾黨之詞,見稱于海內(nèi)者,陳李前驅(qū),轅文驂駕,俱已玉樹長埋,宿草可悼矣。
尚木清華,莼僧香麗,而或乘五馬以徙鱷魚,投三杼而棲白燕,近制寥寥,未易多得也。
今子璧峽文子山麗沖皆有專稿,為藝林膾炙,獨(dú)樗亭之詞出,而同人退舍,莫與頡頏,由其神力震蕩,足以推到智勇,開拓心胸耳。
客冬浪游還里,時樗亭以長歌見贈,爛若披錦,而余放廢衰頹,江郎之管,夢中為人攫去,忽忽未酬,深抱愧怍。
偶過邗溝,見無言新梓《玉鳧詞》,讀之塊絕。
燭跋未眠,澆以大白,因剪燈書之,并藉手以復(fù)樗亭。
槜李詩系·卷四十一
字蒼水,號樗亭,華亭孝廉。有浮湘度嶺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