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紳

相關(guān)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鄖,一作云,誤。
代宗大歷間江南詩人,與李紓、皇甫冉過從唱酬。
事跡散見李紳《建元寺》詩序、《唐詩紀(jì)事》卷三一。
其《寒食寄李補闕》詩大歷中傳為絕唱。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唐氏。
湖州之安吉人。
母梅。
感異夢生光。
及薙落。
誦法華經(jīng)。
三月即能憶持。
游京師。
肅宗燕見之熟視之曰。
疇昔之夜。
朕夢。
僧聲演大乘。
而口出光明者。
茲非其人乎。
因賜今名。
屬上生辰。
召齊于定國寺。
館之千福寺。
看經(jīng)道場。
遣中官趙溫等。
宣諭以送。
仍賜墨敕。
許隨意住持天下名山。
后徙藍(lán)田精舍。
精舍之僧先夢。
天童降謂曰。
大光經(jīng)聲。
徹于有頂。
功德不可量也。
一日忽有臂從天下。
撫其心匈。
又夢。
僧引乳使光吮其湩。
自爾神形舒暢。
氣貌融裕。
久之山行。
偶墜窮谷龍泉中。
心不迷亂。
但發(fā)愿持多寶塔品十萬遍。
俄覺此身躍然而出。
如有物捧持之者。
龍朔初。
詔住資圣寺。
寺即趙國公長孫無忌宅也。
二年詔為文德皇后追福。
七年資圣災(zāi)。
棟宇器物俱燼。
惟諸經(jīng)卷無所損。
事聞。
所賜殊渥。
百姓亦捐棄財幣盈鉅萬。
寺以再成。
未幾。
疏乞歸省。
詔未即允。
光隨得疾莫療。
欲赴水死。
強起跨驢往。
驢伏不行。
烏群噪其上。
人稍知之。
交開諭乃解。
復(fù)頂戴經(jīng)卷行道。
尋有詔允所請。
既歸。
構(gòu)塔于烏程。
日持多寶品。
以償昔愿。
永泰元年。
浙西廉使韋元甫。
表請光為六郡持念之首。
且為別立道場。
大歷間。
魯公顏真卿刺郡。
烏程宰則李紳公垂之父也。
生未期而疾作。
名光脩治佛事而愈。
小字光。
蓋以此。
貞元中。
官于朝。
間出刺拜于持經(jīng)道場。
永貞元年十二月既望之夕示滅。
壽七十。
時以相國制文勒碑。
噫榮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四 讀誦篇第八之一
釋大光。
俗姓唐氏。
生于邑之安吉也。
母梅氏寄孕而夢協(xié)靈祥。
在娠乃惡葷臭焉。
既誕能言。
不為戲弄。
未齔之歲思求佛乘矣。
愿念法華三月通貫。
經(jīng)聲一發(fā)頑鄙革心。
及遂出家而尋登戒。
西游京邑。
朝見肅宗帝召對禁中。
拱而嘆曰。
昔夢吳僧口持大乘五光隨發(fā)。
音容宛若適朕愿兮。
因賜名大光。
屬帝降誕節(jié)齋于定國寺。
因賜墨詔。
許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
令中官趙溫送于千福寺住持經(jīng)道場。
其誦經(jīng)作吳音。
遼遼通于圣聽。
帝甚異其事。
令中官而宣諭焉。
后居藍(lán)田精舍。
先期而寺僧夢天童來降曰。
大光經(jīng)聲通于有頂。
光一日宴坐自見神手從天而下?lián)崞湫摹?div id="hmsgndq"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55_1_28_comment'>
乃憶先達(dá)抱玉大師嘗志斯言。
令高其法音當(dāng)有神之輔翼。
又別夕夢神僧乳見于心命光口吮。
自爾功力顯暢形神不勞。
又尋山探幽偶墜窮谷。
龍泉莫測淪溺其間。
心靈了然都無惑亂。
因思本經(jīng)多寶塔。
為誠愿持此支品十萬遍。
恍然奮身脫泉。
若有神捧焉。
后詔住資圣等。
此寺趙國公長孫無忌宅。
龍朔二年為文德皇后追福造。
長安七年遭火蕩盡。
唯于灰中得數(shù)部經(jīng)。
不損一字。
以事奏聞。
百姓舍施。
數(shù)日之間已盈鉅萬。
遂再造其寺。
光覽此經(jīng)倍加精進。
后以偏感有親在吳未答慈力。
表乞歸省養(yǎng)。
詔旨未允。
遂生有妄之疾。
策蹇強力將投于淵。
驢伏不前群烏拂頂。
心既曉覺疾亦隨瘳。
乃以經(jīng)頂荷行道。
忽有詔許還。
既止烏程構(gòu)營寶塔。
日持華偈成報往愿焉。
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韋元甫表請。
光為六郡別敕道場持念之首。
大歷癸丑歲顏魯公真卿領(lǐng)郡。
相國李紳父為烏程宰。
未期歲。
乳病暴作而不啼。
不鑒者七辰。
召光至命乳母洗滌焚香。
乃朗諷經(jīng)分別功德品。
遂超席而坐拱手開眸。
光授飲杯水令強乳哺之。
疾乃徐愈。
光笑而謂曰。
汝何愿返之遄速乎。
因以光名易小字。
貞元中重游霅上。
泊舟之次。
光早遲佇于溪側(cè)而笑言。
戲撫之若稚孺焉。
刺于吳興飲醉于館。
光引宿于道場。
夜分將醒白光滿室朗然若晝。
往覘光公宴坐梵音方作。
光起面門如開毫相。
經(jīng)音向息光色隨斂。
歸京相辭。
光曰。
汝得徑山之言。
吾則無以為諭。
行矣自愛。
去留有時。
他日位處廟堂。
以教法為外護乎。
永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滅于持經(jīng)道場。
獸嗥鳥墜。
山木驚振。
異香芬馥信宿不消。
刺史顏防深愴悼之。
光一納四十歲無浣濯。
而戒香郁然。
一飯七十載。
徵驗絕多。
故相李公。
素于空門寡信頗規(guī)僧過。
而敦重光公。
自著碑題云墨詔持經(jīng)大德神異碑銘布衣楊夔書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4—837 【介紹】: 唐僧。
鄆州東平人,俗姓段。
初于鄆州龍興寺出家。
游方問道,參嵩山善寂得心法。
后居淮浦都梁山,四方商客多附之。
李紳鎮(zhèn)淮南時,召其入府談?wù)?,特加歸信,延住揚州慧照寺。
卒于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生東平段氏。出家為龍興寺慧超法師弟子。游方見普寂禪師于嵩陽。獲印心地。后居都梁山。受徒揚化。山當(dāng)淮泗之會。商旅駢擁。毳袍之客雜處焉。時李相國紳鎮(zhèn)廣陵。負(fù)材學(xué)。凌轢儕類。見衲子輒唾去。或有以演名聞?wù)?。遣衙吏章幼成。召入府。坐頃之其語嘿背神詣天造。削涯岸。出畛域。固非紳世俗之學(xué)。所可企及也。乃大降嘆。請居慧照寺。以使承問。四海玄侶。相尋而至者。僅千輩。開成二年終。春秋八十四。以其年十月二十三日塔葬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崇演。姓段氏。東平人也。出家于本州龍興寺慧超法師之門。游方問道見嵩陽善寂禪師。示其心法。后居都梁山。當(dāng)于淮浦。四面來商毳客影附焉。相國李公紳鎮(zhèn)撫廣陵。而性剛嚴(yán)少所接與偏輕釋子。或允相見必問難鋒起。祇應(yīng)不供者多咄叱而出。紳遣衙吏章幼成傳意。召演入府。詶對詣理談?wù)撶H然。紳惘然翻不測其畛域特加歸信請居慧照寺?;瘜?dǎo)同聲相應(yīng)僅于千眾。開成二年終于凈院。春秋八十四。以十月二十三日全身入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5—829 【介紹】: 唐吳興人,字蔚章。
錢起子。
德宗貞元初進士。
憲宗元和中累官至中書舍人。
穆宗長慶元年為禮部侍郎,主進士試,因不受段文昌、李紳請托,為文昌所劾,貶江州刺史。
遷華州刺史。
文宗即位,召拜尚書左丞。
以吏部尚書致仕。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55—829 字蔚章,排行七,吳興(今浙江湖州)人。錢起子。德宗貞元初登進士第。又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憲宗元和初入為左補闕。元和三年(808)為翰林學(xué)士,八年加承旨,十一年罷學(xué)士,出為虢州刺史。穆宗長慶元年(821)以禮部侍郎知貢舉,試士失職,出刺江州。遷湖州。后兩任華州刺史。文宗大和二年(828),以吏部尚書致仕。次年卒。謚貞。兩《唐書》有傳。工詩,與白居易、劉禹錫、韓愈等酬唱頻繁,詩作多已亡佚?!?a target='_blank'>白氏長慶集》、《韓昌黎集》附存其詩1首,斷句2?!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徐州彭城人,字子夏。代宗大歷進士,德宗貞元中官虞部員外郎,后遷禮部郎中,出為汴州觀察使,辭疾歸舊業(yè),隱居義興。好道術(shù),工畫山水樹石,亦工樂府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久居長安(今陜西西安)。登進士第,代宗大歷初任合肥令。德宗貞元中歷汴州觀察推官、檢校虞部郎中。去官為道士,隱常州義興山中,一云隱湖州武康山中,煉藥求仙。貞元十年(794)尚在,卒于憲宗元和九年(814)前。事跡散見武元衡《劉商郎中集序》、《元和姓纂》卷五、《新唐書·藝文志四》、《歷代名畫記》卷一〇、《唐詩紀(jì)事》卷三二。商工詩,長于歌行,其《胡笳十八拍》最著名。武元衡稱其詩“皆思入窅冥,勢含飛動,滋液瓊瑰之朗潤,浚發(fā)綺繡之濃華,觸境成文,隨文變象,是謂折繁音于孤韻,貫清濟于洪流者也?!?《集序》)《全唐詩》存詩2卷又1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句。
唐詩匯評
劉商,生年年不詳,字子夏,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登進士第。大歷元年,官合肥令。后歷汴州觀察判官、檢校虞部郎中。辭官返揚州。晚夕好神仙,隱于義興張公洞,約貞元末、元和初卒。商性好山水,妙極丹青,初師吳郡張璪,后自成一家。工詩,尤擅樂府,早年所著《胡笳十八拍》,傳誦甚廣。有《劉商詩集》十卷,已佚。《全唐詩》編詩二卷。

作品評論

武元衡《劉商郎中集序》
著歌行等篇,皆思入窅冥,勢含飛動,滋液瓊鑲之朗潤,浚發(fā)綺繡之濃華。觸境成文,隨文變象,是謂折繁音于孤韻,貫清濟于洪流者也。
唐才子傳
卷四:樂府歌詩,高雅殊絕。擬蔡琰《胡笳曲》,膾炙當(dāng)時。
三唐詩品
七言源出李巨山,雖泛散音多,而宮商中鐸,固當(dāng)出短李一頭。
《胡笳拍》意往托古,詞來切今,幽魄之音,端然易好。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徐州彭城人。
劉餗孫。
德宗貞元間,與李紳等游于蘇州。
后佐宣城幕,奉公守正。
憲宗元和中,自前監(jiān)察御史除右補闕。
八年,充翰林學(xué)士。
卒于文宗以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2或773—831或832 【介紹】: 唐扶風(fēng)平陵人,字友封。竇庠弟。憲宗元和二年進士。袁滋辟為從事及掌書記。入朝拜刑部郎中。元稹觀察浙東,奏為副使、檢校秘書少監(jiān)、兼御史中丞。平居與人言不出口,時號“囁嚅翁”。工五言詩。與兄竇常、竇牟、竇群、竇庠合有《竇氏聯(lián)珠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2—831 字友封,排行七,人稱囁嚅翁,京兆金城(今陜西興平)人,郡望扶風(fēng)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父叔向,有詩名。鞏于憲宗元和二年(807)登進士第,為滑州節(jié)度從事。歷佐山南、荊南、平盧節(jié)度幕。敬宗寶歷元年(825)入為侍御史,轉(zhuǎn)司勛員外郎、刑部郎中。文宗大和四年(830)為武昌節(jié)度使元稹副使,五年稹卒,鞏回長安,卒。生平事跡見褚藏言《竇鞏傳》,新、舊《唐書·竇群傳》附傳。竇鞏有詩名。白居易稱賞其絕句,收入所編《元白往還集》中(《與微之書》)。褚藏言稱其“遇境必言詩,言之必破的,佳句不泯,傳于人間”(《竇鞏傳》)。今存《竇氏聯(lián)珠集》5卷,收鞏與兄常、牟、群、庠詩各1卷?!?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入。
唐詩匯評
竇鞏(769—831)字友封,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人,郡望扶風(fēng)(今陜西興平東南)。元和二年登進士第,授校書郎,為袁滋滑州、江崚二府掌書記。元和末,入薛平青州幕,官掌書記、判官、副使,累遷大理評事、監(jiān)察殿中侍御史、檢校祠部員外郎。寶歷元年,隨薛平入朝,除侍御史,遷司勛員外郎判度支、刑部郎中。大和四年,元稹出鎮(zhèn)武昌,奏為觀察副使,檢校秘書少監(jiān)、兼御史中丞。五年,北歸,卒。大中中,褚藏言編鞏及其兄五人詩為《竇氏聯(lián)珠集》,今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三十九首。

作品評論

褚常言《竇氏聯(lián)珠集序》
竇氏五昆皆能詩,友封(鞏)尤長絕句,為元、白所稱。
唐詩紀(jì)事
樂天與微之書云:君興有馀力,且與仆悉索還往詩中,取其尤長者,如張十八古樂府,李二十新歌行(也),盧、楊二秘書律詩(貞與巨源),竇七(鞏也)、元八絕句,博考精掇,編而次之,號《元白往還詩集》。
眾君子得擬議于此者,莫不踴躍歡喜,以為盛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3—829 【介紹】: 唐京兆萬年人,字德載。本名淳,避憲宗諱改。通《五經(jīng)》,博覽史籍,文思贍遠(yuǎn)。憲宗元和元年進士。初為秘書郎,遷右拾遺,并兼史職。參與修《德宗實錄》,時稱信史。穆宗以其學(xué)有師法,召入翰林,為中書舍人。時判度支張平叔欲官自糶鹽,處厚條件駁奏,其事遂寢。敬宗立,拜兵部侍郎。文宗即位,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監(jiān)修國史,封靈昌郡公。在相位,務(wù)在濟時,以理財制用為本,撰《大和國計》。性嗜文學(xué),聚書逾萬卷,多手自刊校。奉詔修《元和實錄》,其統(tǒng)例取舍,皆處厚創(chuàng)起。暴疾一夕而卒,人共惜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3—828 初名淳,避憲宗諱改。
字德載,排行大,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憲宗元和元年(806)登進士第,又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授集賢殿校書郎。
四年舉賢良方正異等,累官至禮部員外郎,翰林侍講學(xué)士。
十一年由考功員外郎貶開州刺史。
累遷至翰林承旨學(xué)士、兵部侍郎。
李紳遭誣,曾力加救護。
敬宗寶歷二年(826)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進爵靈昌郡公,當(dāng)國二年,頗得時譽。
卒于任。
生平詳見劉禹錫《韋處厚集紀(jì)》及《舊唐書》、《新唐書》本傳。
全唐詩》存《盛山詩》12首。
韓愈謂“讀而歌詠之,令人欲棄百事往而與之游”。
當(dāng)時和者甚眾,“聯(lián)為大卷,家有之焉”(韓愈《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
《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又3句。
全唐文·卷七百十五
處厚字德載。京兆萬年人。本名淳。避憲宗諱改今名。元和初進士。又擢才識兼茂科。穆宗朝拜兵部侍郎。文宗立。以佐命功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封靈昌郡公。太和二年卒。年五十六。贈司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79—831 【介紹】: 唐河南人,字微之。歷舉明經(jīng)、書判拔萃、才識兼茂明于體用諸科,憲宗元和初拜左拾遺。論事為執(zhí)政者所忌,出為河南尉,復(fù)遷監(jiān)察御史。與內(nèi)官爭廳,貶江陵士曹參軍。元和末召拜膳部員外郎。穆宗長慶中,荊南監(jiān)軍宦官崔潭峻進其歌詞于帝,擢知制誥,進中書舍人、翰林學(xué)士承旨,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因裴度彈劾而罷相,出為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節(jié)度使,卒。稹詩風(fēng)平易,與白居易齊名,時稱元白,號“元和體”。宮中呼為“元才子”。在越州與竇鞏唱和,號“蘭亭絕唱”。所作傳奇《會真記》為后來《西廂記》所本。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別字威明,排行九,洛陽(今屬河南)人。
北魏鮮卑族拓跋部后裔。
八歲喪父,受異母兄排擠,隨生母鄭氏遠(yuǎn)赴鳳翔,依倚舅族。
貞元九年(793)以明經(jīng)擢第。
十九年,登書判拔萃科。
元和元年(806),登才識兼茂明于體用科。
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監(jiān)察御史,勇于彈劾,得罪宦官權(quán)貴,貶為江陵府士曹參軍。
歷通州司馬、虢州長史。
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轉(zhuǎn)而依附宦官崔潭峻。
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員外郎。
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誥,遷中書舍人,充翰林學(xué)士承旨。
長慶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
居相位三月,為李逢吉所傾,出為同州刺史,歷浙東觀察使、尚書左丞、武昌軍節(jié)度使,卒于鎮(zhèn)。
其生平見白居易所撰墓志銘,新、舊《唐書》本傳,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譜》。
元稹為著名之傳奇作家和詩人。
其詩與白居易齊名,并稱“元白”。
風(fēng)格相近,合稱“元白體”。
元稹詩歌創(chuàng)作中,樂府詩占重要地位。
素推崇杜甫之創(chuàng)作,繼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與李紳、白居易等一同創(chuàng)作新樂府。
其后,又與劉猛、李馀一同創(chuàng)作“雖用古題,全無古義”、“頗同古義,全創(chuàng)新詞”之古樂府。
在元稹詩中,艷體詩與悼亡詩最具特色。
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時情人之作,后者則為悼念亡妻韋叢而作。
在詩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韻,此風(fēng)始盛于元、白,皮、陸”(宋嚴(yán)羽《滄浪詩話·詩評》)。
元稹與李紳合撰《鶯鶯傳》及《歌》,是貞元、元和間新興之傳奇體裁(參閱今人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第一章)。
評者認(rèn)為:“中唐詩以韓、孟,元、白為最。
韓、孟尚奇警,務(wù)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務(wù)言人所共欲言。
……此元、白較勝于韓、孟。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四)元稹詩文合集,名《元氏長慶集》,《四部叢刊》本及文學(xué)古籍刊行社影印鈔本較通行,中華書局《中國古典文學(xué)基本叢書》本《元稹集》較完備。
注本有今人楊軍《元稹集編年箋注》。
全唐詩》編其詩為28卷。
《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0首,斷句53。
唐詩匯評
元?。?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陽)人。貞元九年(793),以明經(jīng)登第,十八年,舉書判拔萃科,授秘書省校書郎。元和元年,復(fù)登制舉甲科,授左拾遺,貶河南尉。四年,拜監(jiān)察御史,奉使東川,又分司東臺,以執(zhí)法不回觸怒權(quán)貴,貶江陵士曹參軍。九年,移唐鄧從事,歷通州司馬、虢州長史。十四年,征為膳部員外郎,累遷祠部郎中知制誥、翰林學(xué)士、中書舍人。長慶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東觀察使。大和三年,入為尚書左丞,尋出為武昌節(jié)度使,卒于鎮(zhèn)。稹與白居易為至交,同倡新樂府,唱和極多,世稱“元白”,詩稱“元白體”。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輯有《元氏長慶集》六十卷行世?!?a target='_blank'>全唐詩》編詩二十八卷。
黃鶴樓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詩人、文學(xué)家。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孫。少時即有才名,貞元十九年(803)以明經(jīng)登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參軍、翰林承旨學(xué)士等職,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軍節(jié)度使任所,追贈尚書右仆射。與摯友白居易共倡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有《元氏長慶集》。曾數(shù)次在黃鶴樓宴游,其副手竇鞏詩云:“時奉登樓宴,閑休上水船?!被矢γ丁对∨膈幍苗R》云:“丞相元稹之鎮(zhèn)江夏也,嘗秋夕登黃鶴樓?!薄?a target='_blank'>太平廣記》中亦載有元稹在黃鶴樓“烹鯉得鏡”的軼事。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經(jīng)判入等。補校書郎。元和元年舉制科。對策第一。拜左拾遺。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誥。入翰林為承旨學(xué)士。長慶二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貶同州刺史。改浙東觀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節(jié)度使。卒年五十三。贈右仆射。

作品評論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銘》
(?。┯裙ぴ?,在翰林時,穆宗前后索詩數(shù)百篇,命左右諷詠,宮中呼為“元才子”,自六宮兩都八方至南蠻東夷國,皆寫傳之。每一章一句出,無脛而走,疾下珠玉。
顧陶《唐詩類選沿序》
若元相國稹、白尚書居易,擅名一時,天下稱為“元白”、學(xué)者翕然,號“元和詩”。
杜牧《唐故平盧軍節(jié)度巡官隴西李府君墓志銘》
述李戡語:自元和己來,有元、白詩者,纖艷不逞,非莊士雅人,多為其所破壞。流于民間,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語,冬寒夏熱,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無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詩人主客圖
廣大教化主:白居易?!胧胰耍簭堨?、羊士諤、元稹。
黃滔《答陳磻隱論詩書》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滄溟無際,平岳干天,
韋轂《才調(diào)集序》
暇日因閱李、杜集,元、白詩,其間天?;烀?,風(fēng)流挺特。
《舊唐書?元稹傳》
稹聰警絕人,年少有才名,與太原白居易友善。工為詩,善狀詠風(fēng)態(tài)物色,當(dāng)時言詩者稱“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閭閻下俚,悉傳諷之,號為“元和體”。
蘇軾《祭柳子玉文》
元輕白俗。
謝邁《書元稹遺事》
稹與白居易同時,俱以詩名天下,然多纖艷無實之語,其不足論明矣。
歲寒堂詩話
元、內(nèi)、張籍詩,皆自陶、阮中出,專以道得人心中事為工,本不應(yīng)格卑。但其詞傷于太煩,其意傷于太盡,遂成冗長皂陋爾。比之吳融、韓偓俳優(yōu)之詞,號為格卑,則有間矣。若收斂其詞,而少加含蓄,其意味豈復(fù)可及也!
《臞翁詩評》
元微之如李龜年說天寶遺事,貌悴而神不傷。
詩林廣記
高秀實云:元微之詩,艷麗而有骨。
后村詩話
元、白皆唐大詩人。余觀古作者必以艱深文淺近,必以尖新革塵腐,二公獨不然。
元好問《論詩三十首》
排比鋪張?zhí)匾煌?,藩籬如此亦區(qū)區(qū)。少陵自有連城璧,爭奈微之識賦玞。
唐才子傳
稹詩變體,往往宮中東色皆誦之,呼為才子。然綴屬雖廣,樂府專其警策也。
詩譜
白詩祖樂府,務(wù)欲為風(fēng)俗之用。元與白同志。白意古詞俗,元詞古意俗。
詩鏡總論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盡言,言必盡興,然其力足以達(dá)之。微之多深著色,樂天多淺著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偨越蹈駷?。凡意欲其近,體欲其輕,色欲其妍,聲欲其脆:此數(shù)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則縱肆為之矣。
唐詩歸
鐘云:元、白淺俚處,皆不足為病,正惡其太直耳。詩貴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謂也;直則不必為詩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語或異,是其大病。所謂同調(diào),亦不在語語同也。
唐音癸簽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畢矣。降時錢、劉,神情未遠(yuǎn),氣骨頓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驟不足。
唐音癸簽
元微之以杜之鋪陳終始,排比故實,大或千言,小猶數(shù)百,為非李所及。白樂天亦云:杜詩貫穿古今,診縷格律,盡善盡美,過于李。二公蓋專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優(yōu)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該,筆力變化,亦不專在排比鋪陳,貫穿診縷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
《詩源辨體》
元微之少年與白樂天角靡騁博,故稱“元白”,然元實不如白。白五言古入錄者,雖長篇而體自勻稱,意白聯(lián)絡(luò);元體多冗漫,意多散緩,而語更輕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樂天儔耳。
《詩源辨體》
東坡言“元輕白俗”,昔人謂為定論。嘗讀微之《連昌宮詞》及七言律一二入選者,聲氣似勝,烏得為輕?既而讀其集,惟五言排律長篇及窄韻者稍工,馀不免太輕率耳。
《詩源辨體》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觀張文潛淪樂天,及微之《酬樂天詩序》,便可知矣。
《載酒園詩話又編》
詩至元白,實又一大變。兩人雖并稱,亦各有不同。選語之工,白不如元;波瀾之闊,元不如白。白蒼莽中間存古調(diào),元精工處亦雜新聲。既由風(fēng)氣轉(zhuǎn)移,亦自材質(zhì)有限。
《唐音審體》
元、白號稱大家,皆以長篇擅勝,其于七肓八句,竟似無意求工。
《唐音審體》
元相用筆專以段落曲折見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長,《才調(diào)集》所載多靡艷。
《唐音審體》
元相詩以風(fēng)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輕”之目……元白絕唱,樂府歌行第一,長韻律詩次之,七言四韻又其次也。
香祖筆記
李長吉詩云:“骨重神寒天廟器?!薄肮琴p神寒”四字,可喻詩品?!?、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貴。
原詩
元稹作意勝于白,不及內(nèi)舂容暇豫。白俚俗處而雅亦在其中,終非庸近可擬。二人同時得盛名,必有其實,俱未可輕議也。
《唐詩別裁》
白樂天同對策,同倡和,詩稱“元白體”,其實遠(yuǎn)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語纖,又流于澀。東坡品為“元輕白俗”,非定論了。
一瓢詩話
元、白詩,言淺而思深,意微而詞顯,風(fēng)人之能事也。
至于屬對精警,使事嚴(yán)切,章法變化,條理井然,其俚俗處,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
蓋因元和、長慶間,與開元、天寶時,詩之運會,又當(dāng)一變,故知之者少。
而其即用現(xiàn)前俚語,如“矮張”、“短李”之類,斷不可學(xué)。
隨園詩話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獨豎一幟者,正為其不襲盛唐窠臼也。
石洲詩話
張、王已不規(guī)規(guī)于格律聲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縮柚換,至于不可思議,一層之外,又有一層,古人必?zé)o依樣臨摹以為近者也。
石洲詩話
詩至元、白,針線鉤貫,無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盡耳。
《讀雪山房唐詩鈔?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強登也。
三唐詩品
其源與香山同出一科,而氣格就衰,神情又減,《遣興》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籟,乃偶得之?!督耆龎簟罚瑒t潘岳悼亡,江淹清減,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韻,與樂天諷喻同規(guī)?!哆B昌》一篇,足媲華清《長恨》。
《元白詩箋證稿》
微之自編詩集,以悼亡詩與艷情分歸兩類……微之以絕代之才華,抒寫男女生死離別悲歡之情感,其哀艷纏綿,不僅在唐人詩中不可多見,而影響于后來之文學(xué)者尤臣。
《元白詩箋證稿》
讀微之打題樂府,殊覺其旨趣豐富,文采艷發(fā),似勝于其新題樂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義興人,字子徵,一作子微。
年十八,父誡令作《秋河賦》,授筆即成。
李紳與元稹共薦之,自右補闕充翰林學(xué)士,加司封員外郎,知制誥。
后坐事,出為汀州刺史,改連州。
作有傳奇《霍小玉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字子徵,一字子微,常州義興(今江蘇宜興)人。憲宗元和中歷官右拾遺、右補闕。穆宗長慶元年(821)充翰林學(xué)士,二年加司封員外郎,三年加知制誥。四年貶汀州刺史。敬宗寶歷元年(825)改連州刺史,文宗大和二年(828)改袁州。入朝為中書舍人,卒于五年至開成元年(836)間。事跡散見《重修承旨學(xué)士壁記》、《唐詩紀(jì)事》卷四一、《咸淳毗陵志》卷一六、《郎官石柱題名考》卷六。防工詩文,尤長于傳奇,所撰《霍小玉傳》為唐傳奇名篇?!?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1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句。
全唐文·卷七百十九
防字子微。義興人。元和中官司封郎中知制誥。進翰林學(xué)士。出為汀州刺史。
共 1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