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智亮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苾芻法朗者。
梵名達(dá)摩提婆(唐云法天)襄州襄陽人也。
住靈集寺。
俗姓安。
實乃家傳禮義門襲冠纓。
童年出家欽修是務(wù)。
遂離桑梓游涉嶺南。
凈至番禺報知行李。
雖復(fù)學(xué)悟非遠(yuǎn)而實希尚情深。
意喜相隨同越滄海。
未經(jīng)一月屆乎佛逝。
亦既至此業(yè)行是修。
曉夜端心。
習(xí)因明之秘冊。
晨昏勵想。
聽俱舍之幽宗。
既而一簣已傾。
庶罔隤于九仞。
三藏虔念。
擬剋成乎五篇。
弗憚劬勞性有聰識。
復(fù)能志托弘益抄寫忘疲。
乞食自濟但有三衣。
袒膊涂跣遵修上儀。
雖未成于角立。
終有慕于囊錐。
凡百徒侶咸希自樂。
爾獨標(biāo)心利生是恪。
恪勤何始專思至理。
若能弘廣愿于悲生。
冀大明于慈氏。
年二十四矣。
其僧貞固等四人。
既而附舶俱至佛逝。
學(xué)經(jīng)三載梵漢漸通。
法朗須往訶陵國。
在彼經(jīng)夏遇疾而卒。
懷業(yè)戀居佛逝不返番禺。
唯有貞固道宏相隨。
俱還廣府。
各并淹留且住更待后追。
貞固遂于三藏道場敷揚律教。
未終三載染患身亡。
道宏獨在嶺南。
爾來迥絕消息。
雖每顧問音信不通。
嗟乎四子俱汎滄波。
竭力盡誠思然法炬。
誰知業(yè)有長短各阻去留。
每一念來傷嘆無及。
是知麟喻難就危命易虧。
所有福田共相資濟。
龍華初會俱出塵勞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惠明,華亭縣普照寺僧,與道濟同時。能詩,因素風(fēng)顛,人稱明顛。事見《夷堅三志》辛卷三,《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九有傳。今錄詩二首。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嘗住華亭普照寺。能詩。潦倒猖狂,人莫能測,談災(zāi)福輒驗。與濟顛齊名,人稱明顛。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濟顛者。
名道濟。
明顛者。
名□明。
二師。
示跡同時而各郡。
然皆以素風(fēng)顛。
人因稱濟顛。
明顛。
濟顛之顛。
為尤甚。
飲酒食肉。
與市井浮沉。
喜打筋斗。
不著裈形媟露。
人姍笑。
自視夷然。
出家靈隱寺。
寺僧無不唾罵。
逐之居凈慈寺。
為人誦經(jīng)。
下火得酒食。
不待召而赴。
吟詩曰。
何須林景勝瀟湘。
只愿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
一浪來時吞一口。
息人之諍。
救人之死。
皆為之于戲謔談笑間。
神出鬼沒。
人莫能測。
年七十三示化。
明顛者。
潦倒猖狂。
衣不蔽體。
大雪中。
袒膊跣足而行。
手弄摩鐵釘。
遇瓦礫拾置袖中。
人誠語相向。
則答以機鋒。
或侮之。
則酬以狂言。
入市。
群兒爭挽袖覓錢。
或與之一錢兩錢。
或不與。
喧叫語笑。
衢路闐塞。
人或飯之。
不問遠(yuǎn)近識不識。
皆凌晨而至。
或受?。
或不受?或反探袖出錢置幾上。
不謝而去。
一時倭奴見之。
羅拜云。
曾向海中失風(fēng)。
得此僧幸免于死。
且能詩。
或持菖蒲索題。
隨口云。
根下塵泥一點無。
性便泉石愛清孤。
當(dāng)時不惹湘江恨。
葉葉如何有淚珠。
與濟顛實未相識。
偶遇于朱涇。
目之曰咦。
濟顛贈之詩曰。
青箬笠前天地闊。
碧蓑衣底水云寬。
不言不語知何事。
只把人心不自謾。
二顛俱南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能師。
嘉禾人。
少學(xué)能仁。
入懺室四十載。
六時行道。
雖病不廢。
唯不食數(shù)日。
其病自愈。
行人之名。
遂聞江浙。
年既老。
讀文如初學(xué)。
草庵戲之曰。
未忘筌耶。
師曰。
筌何所忘。
庵大慚。
嘗暑曬衣嘆曰。
慷慨丈夫。
反同臧獲。
于是散去馀長。
惟留一弊絮袍。
夏則束梁梠間。
袒膊入林施蚊。
一日逢二虎。
以身就之。
虎俛首而去。
山神興供一方嘗與交接。
適香積有乏。
知事來告。
師力拒之。
明旦施自至。
皆曰。
昨夜行人巡門相報。
始知山神荷師。
以往圓覺。
慈公有能仁之命。
師與文首座。
然指以請。
及其至。
晝夜請益。
大有開發(fā)。
未詳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7或1148—1209 【介紹】: 宋僧。臺州天臺人,俗姓李,字湖隱。年十八就杭州靈隱寺落發(fā)出家,狂嗜酒肉,人稱濟顛,或稱方圓叟,后世俗稱濟公。復(fù)居凈慈寺,火發(fā)寺毀,行化諸地。相傳屢顯神通,事跡甚多。寧宗嘉定初坐逝,葬虎跑塔中。
全宋詩
釋道濟(一一四八~一二○九),號湖隱,又號方圓叟,俗姓李,天臺臨海(今浙江臨海市)人。年十八于靈隱寺落發(fā),嗜酒肉,人稱濟顛。后依凈慈長老德輝為記室。寧宗嘉定二年卒(明嘉靖《浙江通志》卷六八、《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九謂卒年七十三)。有《鐫峰語錄》十卷及《道濟詩》(《凈慈寺志》卷一九),已佚。事見《北澗集》卷一○《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凈慈寺志》卷一○有傳?!〉罎?,《續(xù)藏經(jīng)》所收《錢塘湖隱濟顛禪師語錄》,實為小說,內(nèi)容多有偽托,如記道濟圓寂后尚有詩寄少林長老等。姑與《禪宗頌古聯(lián)珠通集》等書所錄,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六三
道濟(一一三七——一二○九),字湖隱,號方圓叟,俗姓李,臺州臨海(今浙江臨海)人。幼生宦室,年十八依杭州靈隱寺佛海禪師出家。為人放蕩不拘,破裈袒裎,飲酒食肉,浮沉市井,人稱濟顛。以是為靈隱所逐,入杭州南屏山凈慈寺為書記。浪游數(shù)十年,足跡幾半天下。嘉定二年卒,年七十三(一云年六十,又云紹興十八年生)。后世稱為濟公活佛。有文十馀篇傳世,后人編次為《濟祖師文集》。見釋居澗《北澗集》所載《湖隱方圓叟舍利銘》,《補續(xù)高僧傳》卷一九,《敕建凈慈寺志》卷一○。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濟顛者。
名道濟。
明顛者。
名惠明。
二師。
示跡同時而各郡。
然皆以素風(fēng)顛。
人因稱濟顛。
明顛。
濟顛之顛。
為尤甚。
飲酒食肉。
與市井浮沉。
喜打筋斗。
不著裈形媟露。
人姍笑。
自視夷然。
出家靈隱寺。
寺僧無不唾罵。
逐之居凈慈寺。
為人誦經(jīng)。
下火得酒食。
不待召而赴。
吟詩曰。
何須林景勝瀟湘。
只愿西湖化為酒。
和身臥倒西湖邊。
一浪來時吞一口。
息人之諍。
救人之死。
皆為之于戲謔談笑間。
神出鬼沒。
人莫能測。
年七十三示化。
明顛者。
潦倒猖狂。
衣不蔽體。
大雪中。
袒膊跣足而行。
手弄摩鐵釘。
遇瓦礫拾置袖中。
人誠語相向。
則答以機鋒。
或侮之。
則酬以狂言。
入市。
群兒爭挽袖覓錢。
或與之一錢兩錢。
或不與。
喧叫語笑。
衢路闐塞。
人或飯之。
不問遠(yuǎn)近識不識。
皆凌晨而至。
或受?。
或不受?或反探袖出錢置幾上。
不謝而去。
一時倭奴見之。
羅拜云。
曾向海中失風(fēng)。
得此僧幸免于死。
且能詩。
或持菖蒲索題。
隨口云。
根下塵泥一點無。
性便泉石愛清孤。
當(dāng)時不惹湘江恨。
葉葉如何有淚珠。
與濟顛實未相識。
偶遇于朱涇。
目之曰咦。
濟顛贈之詩曰。
青箬笠前天地闊。
碧蓑衣底水云寬。
不言不語知何事。
只把人心不自謾。
二顛俱南宋。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書記禪師。出浙東天臺李氏貴族。名道濟。母夢吞日而孕。娩時紅光燭室。國清本禪師。以為法中之寶。摩頂而讖之。濟年十八。走靈隱。見瞎堂遠(yuǎn)公。遠(yuǎn)即為濟斬發(fā)。未逾年。神悟絕倫。遠(yuǎn)為印可。然濟性狂簡。出入僧堂。每大言忤眾。眾以濟犯規(guī)。白遠(yuǎn)。遠(yuǎn)曰。禪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耶。自后常出冷泉亭。與少年撲跤?;蚩窀杈扑痢;蛉ズ粼扯?。引猿同翻觔斗?;驍y葷酒。污看經(jīng)處。主事復(fù)白遠(yuǎn)。遠(yuǎn)惟以顛僧保護之。是以呼為濟顛云。遠(yuǎn)公歿。濟之顛酒愈甚。寺不容住。遂掛搭凈慈。凈慈德輝長老。奇濟行履。以書記延之。然終不能忍酒。凈慈之眾。亦短濟于輝前。輝之曲護亦如瞎堂。書記常私游十六聽朝官之門。毛陳二太尉。日以香醪饋之。人不敢非。書記醉則賦詩千百言。言超意表。識者尚之。一晚醉臥十里松寺。主令人扶歸。憨睡廚下。初夜分忽起繞廊??窈艋鸢l(fā)。眾以為顛。中夜羅漢堂琉璃火。延幡腳寺燬。輝公乃留偈。承光化去。書記遂請嵩少林主方丈。嵩之賢書記亦如輝公。書記則曲設(shè)靈機。而夢感朝廷。不二載。萬礎(chǔ)千楹。頓還舊觀。又以兩廊影壁未就。欲達(dá)臨安新任王安撫而成之。嵩止曰。不可。我聞王公微時。常投齋僧寺。業(yè)被寺僧所賣。王公怒。題寺壁曰。遇客頭如鱉。逢齋項似鵝。今凡見僧皆恨。汝干之可得耶。眾亦阻之。書記笑而唯。徑投府前。值王公升堂。書記則探頭引望。王公大怒。令陰執(zhí)擬笞之。書記曰。吾乃凈慈書記濟顛僧也。有段因緣。惟閣下能省。特來計較耳。公亦微聞濟顛詩酒之名。意稍解。書記遂以王公昔年題壁事。造妙語諷之。王公大笑。留濟公。宿內(nèi)衙。濟公徐以影壁意扣之。王公遂捐鈔三千貫。以懺前非。濟公之演化無礙。約類如此。至若釋結(jié)弭災(zāi)。游戲三昧。異跡饒剩。不勝述也。一日入城訪舊。與張?zhí)狳c。飲酒賦詩。歸便臥疾。嵩下安樂堂。問公。公撫榻謝曰。慚愧。乃請嵩為沈萬法披剃。萬法為人誠重。事公有年。公隨命萬法。報諸詩酒故檀。即沐浴跏趺書偈。瞑目而逝。太尉朝官俱赴凈慈。諸山宿德畢集會。送者千萬人。至虎跑寺前。茶毗。獲無數(shù)舍利?;刂羶舸人虑?。有二行腳僧。謁嵩曰。某甲適從六和塔過。遇濟公。寄書一緘僧鞋一雙。嵩大驚曰。濟公終時。我以此鞋。易其敝屣。對眾啟緘。其辭懇切。計二百零九言。紙馀又附頌曰??床恢?。錯認(rèn)笊籬是木杓。昨夜三更月正西。麒麟撼斷黃金索。幼年曾到雁門關(guān)。老少分明醉眼看。憶昔面前當(dāng)一箭。至今猶是骨毛寒。只因面目無人識。又往天臺走一番。又旬馀。有錢塘差使。過天臺山下。會濟公。復(fù)寄來詩二首。又后五十年。有范村人。送木料于凈慈。言近屬濟公所化。 贊曰。濟公徹樞旨于瞎堂言下。遂以格外玄機?;焖淄瑝m?;虺帮L(fēng)弄月。發(fā)明佛祖心宗。時不怪。以顛僧目之。幸也。及示化天下。始同稱公。為不可測人。豈非末后實效光明之被于萬物也。博矣。于戲鑒公生平。若非賢圣應(yīng)世。求不巧盡拙。生亦不可得也。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如照,字元明,一號寂室,出晉江蔡氏。
初從袒膊院道符出家,符業(yè)白良,苦照化之,更嘗世難,不一變志。
元至元二十年,祝發(fā),受具。
再踰年,而合剎議定開元、袒膊并為一家,延妙恩開山,照實左右之。
已而辭去,負(fù)簦游方,咨訪甚力,天慧內(nèi)發(fā),深有所悟。
嘗典客雪峰,刺血書《法華經(jīng)》。
及歸故業(yè),復(fù)血書《華嚴(yán)》、《楞嚴(yán)》。
恩益禮之,及恩遷化,契祖繼席,命之知藏。
未幾,出主安溪泰山巖,不數(shù)月,歸者如市,百廢具興。
大德延祐八年,祖命還山,已有付屬意,及祖寂,宣政命照補其處。
照不宿怨,無親疏卑尊,一遇以誠,而延接四方,亹亹若不及,其說明白嚴(yán)正,大厭服人。
佛成道日,上堂曰:“雪滿于山,星回于天。
一見便見,更待六年。
瞿曇瞿曇,無端引得眾生起顛倒,東土望西天。
”又曰:“雪窖生埋幸可憐,六年曾不動機緘。
眼皮爆綻三更后,明破星兒即不堪。
”道譽上聞,錫“佛果弘覺”之號。
至順二年四月十七日,無疾而化。
年七十有四,腦四十有九。
阇維,藏靈骨于故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