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無名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8—611 【介紹】: 隋僧。吳郡錢塘人。俗姓范,字圣達(dá)。幼聰敏,博覽經(jīng)史,工詩文,能琴棋。后出家,住杭州天竺寺。文帝開皇十四年,郡亢旱,州刺史劉景延請講海龍王經(jīng)。尋驟雨滂沱,旱情得解。煬帝大業(yè)七年感夢而逝。著有詩賦碑集等五十余卷。(《高僧傳二集》卷四〇)
全隋文·卷三十四
真觀字圣達(dá),俗姓范,吳郡錢唐人。陳時,住泉亭光顯寺。入隋,住靈隱山天竺寺,大業(yè)中卒。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字圣達(dá)。吳郡錢唐人。姓范氏。祖延蒸給事黃門侍郎。父兌通直散騎常侍。母桓氏。念無嗣息。因誓誦藥師觀世音金剛般若等經(jīng)。以求智子。又刻寫定林上寺迦毗羅王像事之。躬效祈禱。依藥師經(jīng)七日行道。至第三夕。游光照身。自爾有娠。及生。左右掌文。成仙人字。口流津液。膚體潤澤。雖老未嘗患渴。舌有羅綺紋。音吐如鐘。辨說敏給。五歲即蔬素。坐衣篋上。揮扇帚戲。效諸德開講。八歲能和庾尚書林擒詩。十六淹貫孔老典章之言。旁涉琴奕。嘗遇善風(fēng)鑒者。迎拜曰。少年當(dāng)為人天師。宜自愛。后專誦凈名般若。丐父母脫俗。父母難之。迦毗羅降夢。乃許焉。既獲詔旨并賜衣缽。興陽生法師落發(fā)。云陽真律師任和尚授戒。俄從華林國法師受成實。且欲憶持法華。日一卷。感夢曰。汝大乘根器。毋自滯。遽聽摩訶衍于興皇朗公輪下。開善大忍法師。慝影鐘山。時從扣激忍。嘆曰。龍樹之道東矣。辨勇二師。頻挹重席。叢林為之語曰。錢唐出真觀。當(dāng)天下一半。洪偃者儒英釋杰也。面譽之曰。顴高多智。耳白有名。我有四絕。汝具八能。由是王公貴游。咸愿納交。始興王將之國邀以俱。于時興皇義集。眾推其先。登座之頃。開二諦宗。百難縱橫。一言水泮。學(xué)士傅縡喟曰。三千稱首。七十當(dāng)初。彼上人者難為酬對。 既至?xí)?。住香?yán)寺。闡大涅槃。興皇遣書三度召之。曰。燕趙齊秦引領(lǐng)翹足。法門所寄。惟在于子。子宜速返。時以伐周失律。議括沙門之無名者罷道。觀奮致書于仆射徐陵。命遂寢。江夏王鎮(zhèn)越。復(fù)固邀之。朗公哽咽言曰。能住三年者。請以講堂相委。然終不可以留也。若夫特進杜棱永陽鄱陽二王。皆極延仰。東浙法輪屢動。天臺智者名行絕倫。年臘斯等。義諧昆季。共歸秦嶺陵云舊房。朝談慧照。夕安禪寂。及智者就微。觀復(fù)敷演。永陽還朝。亟稱其德。尋加特詔。而陳祚告終。隋文三遣皇華。秦王再延帥府。悉辭以疾。齊王于江浦。躬伸頂禮。傳以香火。送居故邑之眾善寺。開皇十四年旱。刺史劉景安謁觀禱雨。為講海龍王經(jīng)。序王竟驟霔。而東南之民。敬之若神??h南有靈隱山。昔與道安禪師頭陀石室。檀越陳仲寶。率侶拓基。構(gòu)立精舍。號南天竺。后文宣造塔。亦于此者。則其幽勝可知矣。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司馬李子深講大涅槃經(jīng)。至現(xiàn)病品。夢三人容服甚盛。執(zhí)幡禮云。凈居遣迎。六月六日方臥病。夢與智者同輿。翼佛還山。寤而嘆曰。吾六十二當(dāng)終。以講法華。獲延一紀(jì)。今七十四。尚復(fù)奚求。即集徒垂訓(xùn)。爾月適天臺致書送香蘇石蜜。觀覽書曰。是為最后信。豈非宿世因緣邪。命以一如意報之。七月一日。中夜盥漱整服。跏趺而坐。忽自語曰。有人請講菩薩戒。遂怡然而滅。明日午時。??頂猶煖。右手內(nèi)屈三指。流汗遍身。信宿而止。至四日入龕。時屬流火。炎威尚熾。而股體柔軟。容色不變。二十五日。四方道俗咸華。皆就靈手傳香表別。香華供獻。日有千群。齊日開龕。色相光潔。眉毛更長。二十六日。遷龕窆于靈隱山。 觀開成之跡。繼踵昔賢。匡護之功。比肩前哲。開皇十一年。王師平江南。有猖獗者。卒為厲階。元師楊素。反旆而驅(qū)。因悉瓦解。俘虜誅剪。三十馀萬。以觀名聲昌盛。囚有妄指其為檄者。時與金陵才士鮑亨謝瑀俱被逮系。不俟訊鞠。即將斬決。素臨而責(zé)之曰。道人當(dāng)坐禪讀經(jīng)。何因為作檄書。以干刑憲。死奚所辭。觀曰。道人所學(xué)。誠如公言。然不作檄書。無辜就死。惟公明鑒。素怒示以檄曰。此誰作耶。觀讀畢徐曰。茍如此。焉能動人。觀不作爾。使觀果作必勝此。因指擿其語三五處曰??缮霞埡?。顧皆庸妄所為。公毋遽信也。素頗以為然。觀歷數(shù)鮑謝等三十馀人于素前。而謂之曰。是并觀國賓王之流。愿公加慮。使無怨辜。素笑曰。道人不自愁。而更愁他人乎。觀曰。生死常也。何足愁。然陷人于非辜。乃可愁耳。素曰。久被系必愁。宜作愁賦。顧左右給紙筆。觀攬筆驟書如流。頃之紙盡。命更進。素隨讀之驚異。遽起立。呼使對坐。以盡其辭。文多不載。 觀平昔謹(jǐn)操履。每盥遺??。地不為濡。居眾善寺。皋亭神姓陳名重。附巫語請講法華。遺以錢物。且舍廟堂五間創(chuàng)殿。門人玄鏡。寔克荷負(fù)。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
釋真觀。
字圣達(dá)。
吳郡錢唐人。
俗姓范氏。
祖延蒸給事黃門侍郎。
父兌通直散騎常侍。
母桓氏溫良有德。
嘗悱憤無胤。
潔齋立誓。
誦藥師觀世音金剛波若。
愿求智子紹嗣名家。
時獻統(tǒng)所圖迦毗羅王者。
在上定林寺。
巨有靈異。
躬往祈禱。
刻寫容影。
事像若真。
依藥師經(jīng)七日行法。
至于三夕覺游光照身。
自爾志性非恒。
言輒詣達(dá)。
豈非垂天托人寄范弘釋者也。
及其誕育。
奇相不倫。
左掌仙文右掌人字。
口流津液充閏榮府。
從幼至終未嘗患渴。
故體膚光偉雖老不衰。
舌文交加狀如羅綺。
故得含章蘊辯開神明晤。
又聲韻鐘鈴。
捷均風(fēng)雨。
其見聞?wù)吣惑@異。
小有大概。
五歲能蔬齋。
或登衣篋。
或執(zhí)扇帚。
戲為談講。
八歲通詩禮。
和庾尚書林檎之作。
十六儒道群經(jīng)柱下河上無所遺隱。
時又流涉棋琴。
暢懷文集。
日新月異。
師友驚忻。
嘗共友人逍遙津渚。
有善相者迎而拜曰。
年少當(dāng)為大法師。
后即專誦凈名般若。
志存入道。
伺機承色。
二親弗許。
乃曰。
迦毗降夢。
子欲開籠。
拘令在網(wǎng)。
此非黠慧。
父母咸開心隨喜。
啟敕降言并賜衣缽。
義興生法師行潔小震。
躬為剪落。
大功德貞律師道藹云陽。
請任和上。
研思十誦一遍能述。
又從華林園法師受成實論。
十遍十覆超振前標(biāo)。
自謂解成。
可填以行也。
始誦法華。
日限一卷。
因斯通夢。
汝有大根忽守小道。
深可惜也。
遂往興皇聽摩訶衍。
質(zhì)疑明難唐突玄門。
朗公精通綽然復(fù)加脂粉。
吾出講八年。
無一問至此。
能使妙義開神。
真吾師矣。
仍從北面數(shù)載研尋。
開善大忍法師。
匿影鐘山游心方等。
將欲試瞻先達(dá)問津高士。
因操桴扣寂用程玄妙。
乃嘆曰。
龍樹之道方興東矣。
辯勇二師當(dāng)涂上將。
頻事開折亟經(jīng)重席。
時人語曰。
錢唐有真觀。
當(dāng)天下一半。
沙門洪偃。
才邁儒英。
鉤深釋杰。
面相謂曰。
權(quán)高多智耳目有名。
我有四絕爾具八能。
謂義導(dǎo)書詩辯貌聲棋是也。
由此王公貴游多所知識。
始興王東臨禹井。
請以同行。
于時興皇講筵。
選能義集。
觀臨途既促。
咸推前次。
既登高座開二諦宗百并縱橫一言冰泮。
學(xué)士傅繹在席嗟曰。
三千稱首七十當(dāng)初。
是上人者當(dāng)為酬對。
金陵道俗見知若此。
既達(dá)東夏住香嚴(yán)寺。
講大涅槃。
四方義集復(fù)增榮觀興皇又三追曰。
吾大乘經(jīng)論。
略已弘通。
而燕趙齊秦。
引領(lǐng)翹足。
專學(xué)雖多。
兼該者寡。
宜速反東蕃法門相寄。
于斯時也征周失律朝議括僧無名者休道。
觀乃傷迷嘆曰。
夫剎利居士皆植福富強。
黎庶廝小造罪貧弱。
欲茂枝葉反剋根本。
斯甚惑矣。
人皆惜命偷生。
我則亡身在法。
乃致書仆射徐陵。
文見別集。
陵封書合奏。
帝懔然動容。
括僧由寢。
據(jù)斯以言。
非但梁柱佛法。
亦乃明略佐時矣。
江夏王出鎮(zhèn)于越。
復(fù)請同行。
朗師吞咽良久言曰。
能住三年。
講堂相委。
復(fù)屬英王尚法利益。
深不可留也。
仍于禹穴屢動法輪。
特進杜棱。
請歸光顯傳教學(xué)徒。
及永陽鄱陽二王司空司馬消難。
并相次海運延仰浙東。
故得涂香慧炬以業(yè)以煥頂敬傾心盡誠盡節(jié)。
天臺智者行絕倫。
先世因緣敦猷莫逆。
年臘既齊為法兄弟。
共游秦嶺凌云舊房。
朝陽澄景。
則高談慧照。
夕陰匿采。
則深安禪寂。
及智者徵上闕庭。
觀便孤園敷說。
大流法味。
載廣俗心。
永陽還京仰奏清德。
舉朝僧正同請絲綸。
遂逢祚終斯事便寢。
隋祖尚法惟深。
三敕勞問。
秦王蒞蕃。
二延總府。
皆辭以疾。
確乎不就。
齊王晚迎江浦。
躬申頂禮。
傳以香火。
送還舊邑之眾善寺。
開皇十四年時極亢旱。
刺史劉景安。
請講海龍王經(jīng)。
序王既訖驟雨滂霔。
自斯厥后有請便降。
吳越宗仰其若神焉。
縣西有靈隱山者。
舊曰仙居。
峰吐蓮華洞藏龍穴。
信江東之秀岳也。
觀既仁智內(nèi)冥山水外狎。
共道安禪師頭陀石室。
檀越陳仲寶。
率諸同侶開藏拓基。
構(gòu)立精舍號南天竺。
遂即去邑還谷。
棲止終焉。
眾善講堂付門人玄鏡。
鏡承瓶瀉相從不絕。
及文皇造塔。
形勝所歸不謀同集。
取決于觀。
乃指崔嵬高石。
可安塔基。
雖發(fā)誠言孰為可信。
俛仰穿鑿洞穴。
自然狀似方函。
宛如奩底。
天工神匠冥期若符。
自爾在山常講法華。
用為心要。
受持讀誦躬自書弘。
五種法師于斯乎在。
又特于經(jīng)旨明練深趣。
談吐新奇非尋紙墨。
智思擊揚迥飛文外。
又感盥洗遺渧地不為濡。
事理異人。
經(jīng)之力也。
睪亭神姓陳重。
降祝請講法華一遍。
遺以錢物。
又降祝舍其廟堂五間。
為眾善佛殿。
據(jù)斯以言。
感靈通供誠希有也。
大業(yè)七年四月八日。
司馬李子深。
更延出邑。
講大涅槃。
初出天竺。
自標(biāo)葬地。
至現(xiàn)病品。
夢見三人容服甚盛把幡俱禮云。
凈居遣仰。
至六月六日以疾而臥。
又夢與智者同輿。
夾侍尊像。
翼佛還山。
覺已嘆曰。
昔六十二應(yīng)終。
講法華力。
更延一紀(jì)。
今七十四復(fù)致斯應(yīng)。
生期畢矣。
即集內(nèi)眾。
訓(xùn)將來事曰。
欲生善道。
欲備神力。
欲出生死。
欲具佛法。
宜須持戒修定學(xué)慧弘通正法。
勿令空過無所得也。
爾日天臺送書并致香蘇石蜜。
觀覽書曰。
宿世因緣最后信矣。
命兩如意。
一東向天臺。
一留西法。
志諸雜服式吾眼自分。
一還僧羯磨。
二成第五僧施。
嘗有人夢。
飛殿來迎。
沙門寶慧又聞空中鼓樂。
至七月一日中夜跏坐。
盥嗽整服曰。
有人請講菩薩戒也。
端坐怡然。
不覺已滅逝于眾善之舊寺。
從子至午心頂俱煖。
身體柔軟顏色不變。
右手內(nèi)掘三指。
信宿流汗遍身。
至四日移入禪龕。
時屬流火。
焰氣尚嚴(yán)。
而儼若生存。
寔資神力。
從此至二十五日。
四方輻湊六縣同集。
道俗公私一期咸萃。
皆就尸手傳香表別。
敘德號慕悲起纏云。
追惟戒德泣垂零雨。
至香花供獻日有千群。
隨次大齋開龕瞻奉而色相光潔。
眉毫更長。
倍異生前。
咸加奇嘆。
至二十六日。
乃永窆于靈隱山。
真容掩方墳。
寫狀留天竺。
是日四部亙一由旬。
香蓋成蔭幢幡蔽野。
存亡榮慶非可勝言。
初觀聲辯之雄。
最稱宏富。
江表大國莫敢爭先。
自正法東流。
談導(dǎo)之功。
衛(wèi)安為其稱首。
自爾詞人莫不宗猷于觀。
是知五百一賢代興有日。
佛法榮顯寔賴斯乎。
開皇十一年。
江南叛反。
王師臨吊。
乃拒官軍。
羽檄競馳兵聲逾盛。
時元帥楊素。
整陣南驅(qū)。
尋便瓦散。
俘虜誅剪三十馀萬。
以觀聲昌盛光揚江表。
謂其造檄。
不問將誅。
既被嚴(yán)系無由申雪。
金陵才士鮑亨謝瑀之徒。
并被擁略將欲斬決。
來過素前。
責(zé)曰。
道人當(dāng)坐禪讀經(jīng)。
何因妄忤軍甲。
乃作檄書。
罪當(dāng)死不。
觀曰。
道人所學(xué)誠如公言。
然觀不作檄書。
無辜受死。
素大怒將檄以示。
是爾作不。
觀讀曰。
斯文淺陋未能動人。
觀實不作。
若作過此。
乃指擿五三處曰。
如此語言何得上紙。
素既解文。
信其言也。
觀曰。
吳越草竊出在庸人。
士學(xué)儒流多被擁逼。
即數(shù)鮑謝之徒三十馀人。
并是處國賓王。
當(dāng)世英彥。
愿公再慮。
不有怨辜。
素曰。
道人不愁自死。
乃更愁他。
觀曰。
生死常也。
既死不可不知。
人以為深慮耳。
素曰。
多時被縶。
叵解愁不。
索紙與之令作愁賦。
觀攬筆如流。
須臾紙盡。
命且將來更與一紙。
素隨執(zhí)讀。
驚異其文。
口唱師來。
不覺起接。
即命對坐。
乃盡其詞。
故賦略云。
若夫愁不一。
愁理多方。
難得覼縷。
試舉宏綱。
或稱憂憒。
或號酸涼。
蓄之者能令改貌。
懷之者必使回腸。
爾其愁之為狀也。
言非物而是物。
謂無象而有象。
雖則小而為大。
亦自狹而成廣。
譬山岳之穹隆。
類滄溟之滉瀁。
或起或伏。
時來時往。
不種而生。
無根而長。
或比煙霧。
乍同羅網(wǎng)。
似玉葉之晝舒。
類金波之夜上。
爾乃過違道理。
殊乖法度。
不遣喚而輒來。
未相留而忽住。
雖割截而不斷。
乃驅(qū)逐而不去。
討之不見其蹤。
尋之靡知其處。
而能奪人精爽。
罷人歡趣。
減人肌容。
損人心慮。
至如荊軻易水。
蘇武河梁。
靈均去國。
阮叔辭鄉(xiāng)。
且如馬生未達(dá)。
顏君不遇。
夫子之詠山梁仲文之撫庭樹。
并?慸于胸府。
俱贊揚于心路。
是以虞卿愁而著書。
束皙憑而作賦。
又如蕩子從戎倡婦閨空。
悠悠塞北。
杳杳江東。
山川既阻夢想時通。
高樓進月傾帳來風(fēng)。
愁眉歇黛淚瞼銷紅。
莫不咸悲枕席結(jié)怨房櫳。
乃有行非典則。
心懷疑惑。
未識唐虞之化。
寧知禹湯之德。
霧結(jié)銅柱之南。
云起燕山之北。
箭既盡于晉陽。
水復(fù)乾于疏勒。
文多不載。
素大嗟賞。
即坐釋之。
所達(dá)文士免死而為仆隸。
觀以才學(xué)之富。
弘導(dǎo)不疲講釋開悟。
榮光俗塵具于前敘。
其所講大乘四十二載。
又造藏經(jīng)三千馀卷。
金銅大像五軀。
搆塔五層。
五僧德施。
造寺二所。
著諸導(dǎo)文二十馀卷。
詩賦碑集三十馀卷。
近世竊用其言眾矣。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真觀。字圣達(dá)。錢塘范氏。世本顯仕。師生有奇相。舌紫羅紋。手左右掌為仙人字。出家通經(jīng)律論。時彥曰。錢塘有真觀。佛法當(dāng)天下一半。尋謁天臺智者。請受禪觀。智者以師齊年。止為法兄弟。開皇十五年。于靈隱山頭陀石室宴坐。眾于南去建南天竺寺請師居焉。是為開山始祖。常講法華。以為心要。感皋亭神請講。舍祠宇為佛殿。每盥洗馀滴。地不為濡。人尤異之。師有雅操。文帝三徵。秦王兩延。皆以疾辭。大業(yè)中。因山行。自標(biāo)葬地。未幾示寂。夢與智者同輩翼佛還山。覺而嘆曰。吾六十二應(yīng)終。以講法華力延一紀(jì)。今七十四。生期畢矣。中夜入寂。塔在東岡。久廢不治。天禧中。慈云重修。 贊曰。 一乘妙法  闡自臺祖  年齊道同  宜襲其武 徵命頻繁  弗移砥柱  清風(fēng)凜然  可激千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西河平遙人。玄奘弟子。玄奘新翻諸經(jīng)論,宗哲就之學(xué),備窮經(jīng)典,于玄奘門下號為“得意哲”。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西河平遙人也。稚歲天資聰穎。既尋師范。屬三藏奘公。方翻經(jīng)論哲從之。時歷周星。學(xué)窮諸典。其淹貫該博。于奘門下。號得意。啟后又謂之為法江哲。哲曰。為謝諸人。毋為此目殊。不知法海近在乎太原也。所指者。蓋浮丘云。嘗著義例沼法師以其佛位三事喻中。三點三目。強分上下。勝劣配屬。太成巧誣。噫是豈知哲哉。
宋高僧傳·卷第四 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宗哲。
西河平遙人也。
稚歲而有奇相聰穎天資。
既尋師范砥節(jié)飾躬。
屬玄奘三藏新翻諸經(jīng)論。
哲就其門請益無替。
凡幾周星。
備窮諸典。
若指于掌。
于奘門下號為得意哲猶隋慧布之題目焉。
后因講唱厥義日新。
時謂之為法江。
哲曰。
為吾謝此品藻焉。
殊不知法海在乎大原矣。
所指者蓋浮丘為滄溟也。
哲憫學(xué)者不達(dá)其意。
而師悖哉。
乃著義例。
寰海之內(nèi)莫不企羨。
其如說佛位三事喻中。
沼法師言。
三點三目強分上下。
勝劣配屬太成巧誣。
哲云。
三事俱得。
無名師品量。
退而省之。
哲其得矣。
號之得意。
豈虛也乎。
沼師所以成馀師之說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山陰人,俗姓夏侯。住五臺山清涼寺,博綜經(jīng)論。德宗延入譯場,使造疏,遂編成十卷以進。好游名山。憲宗時賜號清涼國師,尋示寂,年七十余。弟子傳法者百余人。有《毗廬疏》、《隨疏演義》、《華嚴(yán)綱要》、《三圣圓融觀》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澄觀字大休。俗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年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元和中住太原府大崇福寺。后住清涼山大華嚴(yán)寺。開成三年卒。謚清涼國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會稽之夏侯氏。
年十一。
依應(yīng)天山寶林寺霈禪師。
誦法華經(jīng)。
年十四。
以恩澤。
獲隸此寺落發(fā)。
即走四方。
訪求師友。
乾元中。
從閏州棲霞寺醴律師。
及鄉(xiāng)里曇一。
究律部。
詣金陵玄壁法師。
稟關(guān)河三論。
大歷中。
傳起信涅槃于瓦官寺。
受東海起信疏義于淮南。
然后溫習(xí)華嚴(yán)大經(jīng)。
于天竺法詵門下。
往剡溪扣成都惠量。
覆探三論十年。
就蘇州習(xí)天臺止觀于湛然法師。
兼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
復(fù)咨決南宗禪旨于牛頭山忠?guī)煛?div id="wedguah" class='inline' id='people_18102_2_24_comment'>
徑山欽師。
洛陽無名師。
北宗于惠云師。
于是旁覽泛問。
天竺悉曇。
四囲。
五明。
秘咒。
儀軌。
東土經(jīng)史。
子傳。
三雅。
訓(xùn)詁。
世間技藝。
莫不該綜。
每曰。
五地圣人。
身證真如。
猶于后得智中。
起世俗念。
況于方居學(xué)地。
能忌是乎。
大歷十一年。
巡禮五臺峨嵋。
備瞻圣像。
俄還居五臺大華嚴(yán)寺。
專行方等懺法。
既因寺主賢林所請。
為講經(jīng)論。
乃惙然長想。
以為華嚴(yán)合文殊之智。
普賢之理。
表彰毗盧遮那萬行之極。
而舊疏文繁義約。
不足發(fā)明。
于寤寐間。
見金色人立日中。
捉觀納口。
咀嚼都盡。
駭汗而覺。
喜曰。
此吞受光明遍照之徵。
可不疏華嚴(yán)。
以報三圣之德哉。
乃始興元元年正月。
終貞元三年十二月。
成二十卷。
飯千僧以落之。
自爾欲求可以付授者。
夜而夢。
已化為大龍。
鱗鬣耀日。
拿攫碧落。
矯首于南臺。
蟠尾于北臺。
頃之身出小龍千數(shù)。
蜿蜒騰躍。
分散青冥。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
請開新疏。
七年河?xùn)|節(jié)度使李自良。
復(fù)請開于崇福寺。
德宗朝。
遣中使李輔光宣詔。
即日入都。
參預(yù)罽賓三藏般若譯事。
烏茶國王所進后分。
辭以明年。
詔許焉。
又明年至蒲津。
中令梁公。
留安居于中條之棲巖寺。
寺有異僧。
所為莫測。
而語多應(yīng)驗。
初觀未至前。
忽驅(qū)僧眾灑掃曰。
不久菩薩至此。
先是寺多妖祟。
及戾止俱息。
五月中使霍仙鳴宣詔以趣。
至則上加禮敬。
即延入館。
刊正所譯。
為四十卷。
詔造疏于終南山草堂寺。
成十卷。
仍詔兩街各開新疏一遍。
方其撰疏之際。
堂前池中蓮華五朵。
有雙蒂三節(jié)之瑞。
尋詔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
職綴文。
當(dāng)順宗之在春宮也。
時觀居五臺。
承教述了義一卷。
心要一卷。
食肉得罪因緣等。
至是入朝。
意尤欽屬。
觀夙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
但三衣一缽。
不畜長。
二當(dāng)代利。
去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報受。
長誦法花經(jīng)。
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
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yán)大經(jīng)。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代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心。
故觀能循持。
而行之終身焉。
卒于元和之初。
壽七十馀。
弟子嗣法者百馀人。
若相國齊抗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quán)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太常韋渠牟襄陽節(jié)度使嚴(yán)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
咸服戒訓(xùn)。
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
華嚴(yán)綱要一卷。
法界玄覽一卷。
三圣圓融觀一卷。
華嚴(yán)。
法華。
楞伽。
中論等。
別行小鈔疏。
共三十卷。
設(shè)無遮大齋十二會。
云花寺般若閣下。
畫華嚴(yán)世界圖相。
其諸塑繢尊像。
繕寫經(jīng)典。
具見門人清沔所述記。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澄觀。
姓夏侯氏。
越州山陰人也。
年甫十一依寶林寺(今應(yīng)天山)霈禪師出家。
誦法華經(jīng)。
十四遇恩得度。
便隸此寺。
觀俊朗高逸。
弗可以細(xì)務(wù)拘。
遂遍尋名山旁求秘藏。
梯航既具壸奧必臻。
乾元中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學(xué)相部律。
本州依曇一隸南山律。
詣金陵玄璧法師傳關(guān)河三論。
三論之盛于江表觀之力也。
大歷中就瓦棺寺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受海東起信疏義。
卻復(fù)天竺詵法師門。
溫習(xí)華嚴(yán)大經(jīng)。
七年往剡溪。
從成都慧量法師覆尋三論。
十年就蘇州。
從湛然法師習(xí)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
解從上智性自天然。
所學(xué)之文如昨拋舍。
鮑靜記井。
蔡邕后身。
信可知矣。
又謁牛頭山忠?guī)煆缴綒J師洛陽無名師。
咨決南宗禪法。
復(fù)見慧云禪師了北宗玄理。
觀自謂己曰。
五地圣人身證真如棲心佛境。
于后得智中起世俗念學(xué)世間技藝。
況吾學(xué)地能忘是心。
遂翻習(xí)經(jīng)傳子史小學(xué)蒼雅天竺悉曇諸部異執(zhí)四圍五明秘咒儀軌至于篇頌筆語書蹤。
一皆博綜。
多能之性自天縱之。
大歷十一年誓游五臺。
一一巡禮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求見普賢。
登險陟高備觀圣像。
卻還五臺居大華嚴(yán)寺。
專行方等懺法。
時寺主賢林請講大經(jīng)。
并演諸論。
因慨華嚴(yán)舊疏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普賢主理。
二圣合為毗盧遮那。
萬行兼通即是華嚴(yán)之義也。
吾既游普賢之境界。
泊妙吉之鄉(xiāng)原。
不疏毗盧有辜二圣矣。
觀將撰疏。
俄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
當(dāng)陽挺立以手迎抱之。
無何咀嚼都盡。
覺即汗流自喜。
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
起興元元年正月。
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
成二十軸。
乃飯千僧以落成也。
后常思付授。
忽夜夢身化為龍。
矯首于南臺。
蟠尾于山北。
拿攫碧落鱗鬣耀日。
須臾蜿蜓化為千數(shù)小龍。
騰耀青冥分散而去。
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
四年春正月寺主賢林請講新疏。
七年河?xùn)|節(jié)度使李公自良。
復(fù)請于崇福寺講。
德宗降中使李輔光。
宣詔入都。
與罽賓三藏般若。
譯烏荼國王所進華嚴(yán)后分四十卷。
觀苦辭請明年入敕允。
及具行至蒲津。
中令梁公留安居。
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
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
字曰癡人。
披短褐操長策狂歌雜語。
凡所指厈皆多應(yīng)驗。
觀未至之前狂僧驅(qū)眾僧。
灑掃曰。
不久菩薩來此。
復(fù)次壁畫散脂大將及山麋之怪。
往往不息。
觀既止此寺。
二事俱靜。
五月內(nèi)中使霍仙鳴。
傳宣催入。
觀至。
帝頗敦重。
延入譯場刊正。
又詔令造疏。
遂于終南草堂寺編成十卷。
進呈。
敕令兩街各講一遍為疏。
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
一華皆有三節(jié)。
人咸嘆伏。
尋譯守護國界主經(jīng)。
觀綴文潤色。
順宗在春宮。
嘗垂教令述了義一卷心要一卷。
并食肉得罪因緣。
洎至長安頻加禮接。
朝臣?xì)w向。
則齊相國杭韋太常渠牟皆結(jié)交最深。
故相武元衡鄭絪李吉甫權(quán)德輿李逢吉中書舍人錢徽兵部侍郎歸登襄陽節(jié)度使嚴(yán)綬越州觀察使孟簡洪州韋丹。
咸慕高風(fēng)。
或從戒訓(xùn)。
以元和年卒。
春秋七十馀。
弟子傳法者一百許人。
馀堪講者千數(shù)。
觀嘗于新創(chuàng)云花寺般若閣下。
畫華藏世界圖相。
又著隨疏演義四十卷。
允齊相請述華嚴(yán)經(jīng)綱要一卷法界玄鑒一卷三圣圓融觀一卷華嚴(yán)法華楞伽中觀論等別行小鈔疏共三十卷。
設(shè)無遮大會十二中。
其諸塑繢形像繕寫經(jīng)典不可殫述。
門人清沔記觀平時行狀云。
觀恒發(fā)十愿。
一長止方丈但三衣缽不畜長。
二當(dāng)代利棄之如遺。
三目不視女人。
四身影不落俗家。
五未舍執(zhí)受長誦法華經(jīng)。
六長讀大乘經(jīng)典普施含靈。
七長講華嚴(yán)大經(jīng)。
八一生晝夜不臥。
九不邀名惑眾伐善。
十不退大慈悲普救法界。
觀逮盡形期。
恒依愿而修行也。
神僧傳·卷第八
釋澄觀。姓夏侯氏。越州山陰人也。年甫十一依寶林寺霈禪師出家。誦法華經(jīng)。十四遇恩得度。便隸此寺。觀俊朗高逸弗可以細(xì)務(wù)拘。后將撰華嚴(yán)疏。于寤寐之間見一金人。當(dāng)陽挺立以手迎抱之。無何咀嚼都盡。覺即汗流。自喜吞納光明遍照之徵也。起興元元年正月。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成二十軸。乃飯千僧以落成之為疏。時堂前池生五枝合歡蓮華一華。皆有三節(jié)。人咸嘆伏。觀常思付授。忽夜夢身化為龍。矯首于南臺蟠尾于山北。拿欋碧落鱗鬣耀日。須臾蜿蜒化為千數(shù)小龍。騰躍青冥分散而去。蓋取象乎教法支分流布也。遂于中條山棲巖寺住。寺有禪客拳眉剪發(fā)。字曰癡人。被短褐操長策??窀桦s語。凡所指斥皆多應(yīng)驗。觀未至之前。狂僧驅(qū)眾僧灑掃曰。不久菩薩來此。以元和年中示滅。春秋七十馀。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夏侯。
越州山陰人。
觀俊朗高逸。
不拘細(xì)務(wù)。
遍尋名山。
旁求秘藏。
乾元中。
依潤州棲霞寺醴律師。
學(xué)相部律。
本州依曇一。
隸南山律。
詣金陵玄璧法師。
傳關(guān)河三論。
大歷中。
就瓦棺寺。
傳起信涅槃。
又于淮南法藏。
受海東起信疏義。
卻復(fù)天竺詵法師門。
溫習(xí)華嚴(yán)大經(jīng)。
七年。
住剡溪。
從成都慧量法師。
覆尋三論。
十年就蘇州從湛然法師。
習(xí)天臺止觀法華維摩等經(jīng)疏解。
又謁牛頭山忠?guī)煛?div id="tskgyqm" class='inline' id='people_18102_5_26_comment'>
徑山欽師。
洛陽無名師。
咨決南宗禪法。
復(fù)見慧云禪師。
了北宗玄理。
大歷十一年。
誓游五臺。
一一巡禮。
祥瑞愈繁。
仍往峨嵋。
求見普賢。
登險陟高。
備觀圣像。
卻還五臺。
居大華嚴(yán)寺。
專行方等懺法。
時寺主賢林。
請講大經(jīng)。
并演諸論。
因慨華嚴(yán)舊疏。
文繁義約。
惙然長想。
況文殊主智。
普賢主理。
二圣合為毗盧遮那。
萬行兼通。
即是華嚴(yán)之義也。
吾既游普賢之境界。
泊妙吉之鄉(xiāng)原。
不疏毗盧。
有辜二圣矣。
觀撰疏。
起興元元年正月。
貞元三年十二月畢功。
成二十軸。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80—1358 【介紹】: 元僧。慶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應(yīng)。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遷杭州徑山,賜號慧性宏覺普濟大師。有《古鼎外集》。
元詩選
祖銘,字古鼎,奉花應(yīng)氏子。年十八,從金峨橫山錫公學(xué)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書記,后遍參諸尊宿,聞元叟在靈隱,往謁焉。言下豁然開悟,元統(tǒng)元年,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遷普陀,復(fù)遷中天竺。至正七年,還主徑山,錫號慧性文敏宏學(xué)普濟禪師。十七年,退居妙明庵。十九年書偈而逝,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徹玄微,踔厲縱橫,袁伯長、胡汲仲、黃晉卿、虞伯生、歐陽原功皆稱慕之。原功贈詩,有「上人能舉龍文鼎,坐斷淩霄第一關(guān)」之句。初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夜宿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詰旦以事質(zhì)其僧,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苟矶鴱缴矫?,聞?wù)弋愔?/blockquote>
皇明名僧輯略
師諱銘。臨濟十五世孫。四坐道場。將示寂。謂其徒曰。觀世音持蓮華至矣。安坐而逝。火化。舌根齒牙數(shù)珠不壞。五色舍利無數(shù)。國史危先生為之碑。有四會語錄行世。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祖銘。字古鼎。奉化應(yīng)氏子。幼穎悟。不近葷食。稍長學(xué)通百氏書。而尤嗜佛典。年十八厭處塵俗。從金峨錫公。學(xué)出世法。二十五得度受具戒。出游諸方。首依竺西坦公。掌記室。復(fù)走閩浙。多所參訪。莫有契者。時元叟在靈隱。師往謁焉。一語之下。遂坦然無疑滯。久之。臻其閫奧。一時德譽藹著。所與交游。皆雅望之士。去留為叢林重輕。而師愈謙抑自持。有以輿從為相迎者。悉謝絕之。唯杖履而已。順帝元統(tǒng)元年。師五十有四。始自徑山出。住昌國之隆教。學(xué)者不憚步險。爭愿趨往座下。后八年。遷普陀。浙東都元帥完者都公。威震海上。而于師至禮甚恭。日本商航。數(shù)奉國命。盛赍金幣來聘。師每避去。未幾。遷中天竺。至正七年。還主徑山。師在中竺時。有童子仇姓者。從師荷包笠。夜宿蘇之承天寺。見空中有一寶鼎。左右翼衛(wèi)皆天神。若有所告曰。天帝以此鼎。還賜徑山。詰旦以事質(zhì)。其僧曰。此必古鼎師。還遷徑山也。因與之俱來。為求給役。俄而徑山命下。聞?wù)弋愔?。朝廷以師法席之盛。錫號慧性文敏宏學(xué)普濟禪師。十一年。穎豪亂作。師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曰。吾將老于是。十七年。杭再受兵。師退而庵居。又?jǐn)?shù)月。苗獠焚掠徑山。丞相達(dá)識帖木邇。延師入云居庵。暇則詣師問道。請禮彌篤。一日請看經(jīng)次。師惟默坐。公問。長老何不看經(jīng)。師云。尋行數(shù)墨為看經(jīng)耶。公無語。師翻經(jīng)云。老僧看經(jīng)。看經(jīng)去也。公以手覆經(jīng)云。請與說破。師云。伊尹周公阿誰做。公遂領(lǐng)悟。已而示微疾。更衣危坐。致書丞相。囑以外護佛法之意。俄而指語其徒曰。觀世音金臺至矣。吾平生兼修之功。有驗也。乃大書偈曰。生死純真。太虛純滿。七十九年。搖籃繩斷。書已擲筆而逝。留七日。顏貌如生。行院概郡府官僚。設(shè)俎奠于道。茶毗。舌根數(shù)珠不壞。得五色光舍利無算。建塔于徑山及隆教普陀青山。有四會語錄。暨外集若干卷。傳于世。師意度直率。不為緣飾。居處物用。清苦淡泊。晨興盥颒以至浣濯。未嘗役童仆。自幼至耆年。未嘗少休。修凈業(yè)禮觀音像。日必千拜。而于大法。洞徹玄微。開示直截。踔厲縱橫。應(yīng)變無窮。雖門庭峻拔。若不可少殺。隨其夙器。慈悲誘掖成就為多。至于文學(xué)。乃師之世業(yè)。里中袁文清公桷。金華胡公長孺。黃公溍。蜀郡虞文靖公集。長沙歐陽公玄。咸稱慕之。見諸文字者。舉可徵已。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古鼎禪師。
諱祖銘。
出于四明應(yīng)氏。
風(fēng)骨軒昂。
談?wù)摮艘獗怼?div id="wzrfaoj" class='inline' id='people_39658_4_4_comment'>
得道于元叟端公。
出世。
談禪之會有四。
皆名山廣澤之中。
四眾圍繞。
其升堂入室之鼓。
日不停聲。
當(dāng)是時。
六宗之徒。
互相犯諍。
銘著書千百言以解之。
聲達(dá)朝廷。
朝廷賜銘號。
曰慧性文敏弘學(xué)普濟禪師。
叢林共美其功。
楚石琦有語曰。
具眼宗師。
超方哲匠。
傳列祖之燈。
息六宗之抗。
身非身相非相。
天教擎在千峰上。
蓋銘初與楚石。
同參元叟端。
端公喜怒不測。
所舉者皆流俗鄙事。
所訶者皆賢圣章句。
銘大疑之。
乃詣端公之室。
端呵呵大笑。
銘曰。
自遠(yuǎn)趨風(fēng)。
師何謔耶。
端公驀起頓足曰。
山僧罪過不少。
銘瞠愕而卻。
會書記寮虛職。
林首座知銘。
欲舉銘補之。
端曰。
見彈而求鸮炙。
不亦早乎。
林曰。
何謂也。
曰。
待渠識得西來意方可耳。
不然流成文字蠹魚。
何益哉。
銘聞大慚隕涕。
自誓求決大事。
一日參罷。
銘復(fù)進曰。
黃龍南傾心。
請益于慈明。
慈明屢詬罵之。
何也。
端曰。
趙州道。
臺山婆子。
被我勘破。
與慈明笑曰。
是罵耶。
為復(fù)肝膽相似。
為復(fù)鼻孔不同。
銘曰。
一對無孔鐵錘。
曰。
南立悟去。
又且如何。
銘曰。
病眼見空花。
端曰。
金沙混雜。
政未得在。
銘又?jǐn)M進語。
端震聲喝之。
銘失聲笑曰。
祖銘此回做得書記也。
端公亦笑而許之。
住后僧問。
如何是佛。
銘曰。
秤錘蘸醋。
又曰。
如何是佛向上事。
銘曰。
仰面不見天。
僧曰。
云門乾矢橛。
又作么生。
曰。
不是好心。
僧曰。
乾矢橛與秤錘蘸醋。
相去多少。
曰。
鑊湯里??跳。
僧又?jǐn)M問。
銘便喝。
銘言行平易。
不以繩墨制學(xué)者。
嘗曰。
滄海有擇流之心。
則成牛跡。
春日有偏炤之意。
仍似螢光。
所以大冶烹金。
不須九轉(zhuǎn)。
眾生成佛。
只在剎那。
分之別之。
遠(yuǎn)之棄之。
豈大慈長者之心哉。
晚住徑山。
禪流益心歸之。
恕中慍。
早受業(yè)于元叟。
既出游方。
聞銘繼徑山之席。
乃歸訪銘。
銘請慍歸蒙堂。
間與商確古今。
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
及慍出世靈巖。
法嗣紫籜道公。
銘復(fù)稱之。
或曰。
慍公向親先老人。
今其背德承紹無名老衲
師反獎之。
何也。
銘曰。
不然。
當(dāng)今吾老人之望。
故重天下矣。
裨販之徒。
往往承虛接響。
慍公得意于紫籜。
不以聲名而忘其本。
節(jié)操如此。
豈可及哉。
銘年垂耄。
愛攜衲子山游。
不計遠(yuǎn)近。
意得即到。
歸便高枕。
鼻息如雷。
一日命侍者遍插香。
聲鐘告寂。
眾趨繞之。
銘則宴然側(cè)身長往矣。
有遺偈曰。
生死純真。
太虛純滿。
七十九年。
搖籃繩斷。
其門下繼居徑山者。
象源淑也。
居徑山。
百爾躬先率之。
勤奮乃言。
先老人。
弗以絮務(wù)勞賢者。
淑曰。
安有賢者。
而弗勞乎。
于是。
冰風(fēng)四峻。
廉士大集。
一日趨出門。
大叫曰。
殺來了。
殺來了。
眾驚集。
淑乃莊立蛻去。
其次門人力金者。
主持天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