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懷海

相關(guān)人物:共 23 位。
共 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
習堪輿家言,歷覽洪都諸山。
一日,至奉新參百丈禪師,告湖南見一山,乃一千五百善知識所居之地。
百丈問可住否,答以和尚骨相非彼山主。
時華林覺為首座,詢之亦不許。
一見典坐靈祐(溈山),謂為山主人。
后果如其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guān)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
姓姜氏。
潞州銅鞮人也。
幼慕空門黍累世務。
初止藍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
后隸京師慈恩寺。
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
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
送葬者數(shù)萬人。
中書侍郎嚴挺之躬行喪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杰。
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
而未嘗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傳教二十馀載。
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
召其徒戒其終期。
兵部侍。
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預造焉。
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
且曰。
吾沒日昃當為此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謂房曰。
與張公游有年矣。
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其勉之。
言訖而終。
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
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
皆終福之言矣。
又釋行思。
姓劉氏。
廬陵人也。
濡潤厥躬貞諒其性。
出塵之后納戒已還。
破觚求圓斲雕為樸。
厥志天然也。
往韶陽見大鑒禪師。
一言蔽斷猶擊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還復吉州闡化。
四方禪客繁擁其堂。
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
敕。
謚大師號。
曰洪濟。
塔曰歸真。
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上黨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潔。搢紳士庶翕然歸依。嘗從駕往東都。所歷郡縣人皆傾向。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學徒。告以將終。兵部侍郎張均。中書侍郎嚴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禮部侍郎韋涉。常所禮謁。是日亦同相造焉。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乃曰。吾歿于是日當以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宿歲餌金丹。爾來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義福謂房曰。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乃攜房之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公其勉之。言訖而終。及祿山之亂。張均陷賊庭授偽署。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0—756 【介紹】: 唐時新羅僧。本為新羅國王子,于本國出家受戒。玄宗開元十六年,渡海入唐。至長安,玄宗召見,住禪定寺。后入蜀,至資州謁智詵。異僧處寂名其為無相。山居修禪定,久而入城市,晝居冢間,夜坐樹下。信士為構(gòu)精舍。玄宗幸蜀時,迎入內(nèi)殿。后居成都凈眾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新羅國王之子也。
開元十六年。
汎海舶東至京師。
既廷對。
詔隸禪定寺。
后入蜀之資中。
謁智詵禪師。
有契悟。
先見異僧處寂。
知其來厚遇之。
且授以則天所賜磨納九條衣。
囑之曰。
幸毋相忘。
因遁居溪谷間。
每燕坐輒五日。
始出定。
偶一夕有二黑犢。
交角跪床下。
稍復移近。
忽覺一手毛而甚冷。
自相袖入。
捫摸至腹。
又嘗大雪昉霽。
二虎餓劇外來。
相為循撫。
裸臥其前以待啖。
虎則遍嗅首足而去。
久之。
發(fā)長衣弊。
獵者疑其非人類。
將射而復輟。
天寶末。
以故舊。
見上皇行在所。
成都縣令揚翌以為妖。
命吏逮。
吏之至者。
皆戰(zhàn)剽莫能前。
大風卒起。
沙石穿簾幕。
飄擲聽事。
翌懼扣頭悔罪。
乃已。
檀越四合。
于是凈眾大慈菩提寧國等伽藍作矣。
而獨常居凈眾后院云。
尋鑿寺前地為小池二。
曰左羹右飯也。
缺資費則淘浚之。
以來供施屢驗。
樹浮圖門外。
尤峻拔。
植稚柏其下曰。
柏齊浮圖寺當毀。
會昌之變。
始信。
或有以樵?愿役寺中。
而不取傭直者。
然亦不識其何自而至也。
蓋相之出家而入中國也。
諸兄亦喪逝隨盡。
國人乃立其弟。
其弟常恐相歸以廢己。
使客至成都。
狙刺相。
一夕樵?者。
得而殺之。
竟遁去。
相聞而嘆曰。
仇對有在。
于我乎何累焉。
至德元年五月十九日。
無疾而終。
春秋七十七。
塔號東海大師。
乾元間。
刺史韓汯撰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無相。
本新羅國人也。
是彼土王第三子。
于本國正朔年月生。
于群南寺落發(fā)登戒。
以開元十六年泛東溟至于中國到京。
玄宗召見隸于禪定寺。
后入蜀資中謁智詵禪師。
有處寂者。
異人也。
則天曾召入宮賜磨納九條衣。
事必懸知且無差跌。
相未至之前。
寂曰。
外來之賓明當見矣。
汝曹宜灑掃以待。
間一日果至。
寂公與號曰無相。
中夜授與摩納衣。
如是入深溪谷巖下坐禪。
有黑犢二交角盤礴于座下。
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
其冷如冰捫摸至腹。
相殊不傾動。
每入定多是五日為度。
忽雪深有二猛獸來。
相自洗拭裸臥其前。
愿以身施其食。
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
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
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fā)長。
獵者疑是異獸將射之復止。
后來入城市。
晝在蒙間夜坐樹下。
真行杜多之行也。
人漸見重。
為構(gòu)精舍于亂墓前。
長史章仇兼瓊來禮謁之屬明皇違難入蜀。
迎相入內(nèi)殿供禮之。
時成都縣令楊翌。
疑其妖惑。
乃帖追至。
命徒二十馀人曳之。
徒近相身一皆戰(zhàn)慄心神俱失。
頃之大風卒起沙石飛飏直入廳事。
飄簾卷幕。
楊翌叩頭拜伏踹而不敢語。
懺畢風止。
奉送舊所。
由是遂勸檀越造凈眾大慈菩提寧國等寺。
外邑蘭若鐘塔不可悉數(shù)。
先居凈眾本院。
后號松溪是歟。
相至成都也。
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
相之弟本國新為王矣。
懼其卻回其位危殆將遣刺客來屠之。
相已冥知矣。
忽日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
今夜有客曰灼然。
又曰。
莫傷佛子。
至夜薪者持刀挾席。
坐禪座之側(cè)。
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
遂躍起以刀一揮。
巨胡身首分于地矣。
后門素有巨坈。
乃曳去瘞之。
復以土拌滅其跡而去。
質(zhì)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
已不見矣。
嘗指其浮圖前柏曰。
此樹與塔齊寺當毀矣。
至會昌廢毀。
樹正與塔等。
又言。
寺前二小池。
左羹右飯。
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
果來供設(shè)。
其神異多此類也。
以至德元年建午月十九日無疾示滅。
春秋七十七。
臨終或問之曰。
何人可繼住持乎。
乃索筆書百數(shù)字。
皆隱不可知。
諧而葉韻。
記莂八九十年事。
驗無差失。
先是武宗廢教。
成都止留大慈一寺。
凈眾例從除毀。
其寺巨鐘乃移入大慈矣。
洎乎宣宗中興釋氏。
其鐘卻還凈眾。
以其鐘大隔江。
計功兩日方到。
明日方欲為齋辰。
去迎取巳時已至。
推挽之勢直若飛焉。
咸怪神速非人力之所致也。
原其相之舍利分塑真形。
爾日面皆流汗。
上足李僧以巾旋拭。
有染指者。
其汗頗咸。
乃知相之神力自曳鐘也。
變異如此。
一何偉哉。
后號東海大師塔焉。
乾元三年資州刺史韓汯撰碑。
至開成中李商隱作梓州四證堂碑。
推相為一證也。
神僧傳·卷第七
釋無相。新羅國人也。是彼土王第三子。玄宗召見隸于禪定寺號無相。遂入深溪谷巖下坐禪。有黑犢二交角盤礴于座下。近身甚急。毛手入其袖。其冷如冰。捫摸至腹。相殊不傾動。每入定多是五日為度。忽雪深有二猛獸來。相自洗拭裸臥其前。愿以身施其食。二獸從頭至足嗅匝而去。往往夜間坐床下搦虎須毛。既而山居稍久衣破發(fā)長。獵者疑是異獸將射之復止。復構(gòu)精舍于亂墓間。成都縣令楊翌。疑其幻惑。乃追至。命徒二十馀人曳之。徒近相身一皆戰(zhàn)慄心神俱失。頃之大風卒起。沙石飛飏直入廳事。飄簾捲幕。楊翌叩頭拜伏喘不敢語。懺畢風止。奉送舊所。相至成都也。忽有一力士稱舍力伐柴供僧廚用。相之弟本國新為王矣。懼其卻回其國危殆。將遣刺客來屠之。相已冥知矣。忽曰。供柴賢者暫來謂之曰。今夜有客曰灼然。又曰。莫傷佛子。至夜薪者持刀挾席。坐禪座之側(cè)。逡巡覺壁上似有物下。遂躍起揮刀。巨胡身首分于地矣。后門素有巨坑。乃曳去瘞之。復以土拌滅其跡而去。質(zhì)明相令召伐柴者謝之。已不見矣。嘗指其浮圖前柏曰。此樹與塔齊。塔當毀矣。至會昌廢毀正與塔齊。又言。寺前二小池。左羹右飯。齋施時少則令淘浚之。果來供設(shè)。其神異多此類也。以至德元年卒。壽七十七。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之潘氏子。
蚤年祝發(fā)。
即納戒于嵩陽會善寺研窮經(jīng)論。
俄禮大智海禪師于百丈山。
遂明心要。
居無何。
浮杯抵吳越。
入秦望山。
見松有盤屈可坐者。
因跏趺其上。
風雨霜露無所避。
雖鵲巢其旁相安也。
如是閱四十寒暑。
世謂鳥窠和尚云。
每郡太守至。
聞其名。
計不可以屈致。
必躬造其下見之。
元和初裴公常棣尤加敬愛。
始治庵其地。
請為眾說法。
且造招賢伽藍。
以待燕息。
太和七年。
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
凝然歸寂。
壽九十九。
臘八十。
葬之石甑山下。
南岳沙門惟貞銘其塔。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圓脩。
姓潘氏。
福州閩人也。
生而岐嶷長而俊邁。
忽思拔俗尋事名師。
剔發(fā)變衣。
年滿于嵩陽會善寺納戒。
既而儀表容與日新厥德。
研窮經(jīng)論。
俄約觀方。
百丈山海禪師根教相符遂明心要。
持杯振錫而抵于杭。
見秦望山峻極之勢有長松枝繁結(jié)蓋。
遂棲止于松巔。
時感鵲復巢于橫枝。
物我都忘。
羽族馴狎。
由茲不下近四十秋。
每一太守到任。
則就瞻仰。
號鳥窠禪師焉。
洎元和初邦伯裴常棣酷重其道。
請下結(jié)庵者至于三四。
或為參請者說法。
裴侯命八屬宰官同力造伽藍。
移廢額曰招賢。
以居之。
太和七年癸丑歲九月二十二日端坐怡然歸寂。
享年九十九。
僧臘八十。
杭之累政良守無不傾重。
稅駕樹陰請談玄極。
不覺更仆移辰矣。
今塔在石甑山下。
南岳僧唯貞為塔銘焉。
近有盜發(fā)其塔。
且多怪異。
止收得銘志而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0—823 【介紹】: 唐僧。富陽人,俗姓秦。工詩。初出家于靈隱山,為海和尚弟子。肅宗至德二年,試經(jīng)得度,居天竺寺。代宗永泰初,從□法師學律。嘗為寺經(jīng)營十二年,置田畝,歲收萬斛。德宗貞元中,退居西嶺,人稱西嶺和尚。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出富春秦氏。七歲。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見而撫其頂曰。此兒目如青蓮。茍能舍家。以從吾游。必有善稱。其父以為然。至德二年。詔天下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聽為比丘。標以其選得度。仍隸住天竺寺。永泰初。依顗律師。受具于靈光寺。時已推其善于護持。貞元中。別治室西嶺下。謂之草堂。而吟嘯之樂。非世間名利之跡所可到。杭人號西嶺和尚。辭章高媲古作者。與吳興如晝。會稽靈徹。相酬唱時。語見晝傳。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重名之下。果有斯文。景陵陸羽云。夫日月云霞為天標。山川草木為地標。圣賢豪杰為人標。推能歸美為德標。居閑趣寂為道標。嗚呼品藻之極至。引天地人。以匹擬之。則其誠敬誠慕之心何如。故一時名公鉅卿。林下英彥。莫不綢繆投分??犊摻?。長慶三年六月七日。示滅于所居。是冬之十月二日。葬之山中。壽八十四。臘五十八。開成五年鄭素卿。立碑頌德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道標。富陽秦氏。七歲。神氣清茂。有沙門過而識之。勸令出家。至德二年。詔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命為比丘。師首中其選。得度。居南天竺寺。護戒甚嚴。永泰中。住持奏賜寺額。居十二年。其徒多歸之。常于靈鷲峰之南西嶺下葺茅為堂。號西嶺草堂。怡然養(yǎng)浩。不干人事。尤工詩章。搜鍊精巧。與吳興皎然會稽靈徹鼎立齊聲。時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譽。稱西嶺和尚。一時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陸羽之流皆敬之。長慶三年示寂。葬于山中。 贊曰。 出塵異相  挺見垂髫  業(yè)真空法  怡然養(yǎng)高 適意吟詠  配雅與騷  名標當世  可摩云霄
宋高僧傳·卷第十五 明律篇第四之二
釋道標。
富陽人也。
俗姓秦氏。
其遠祖與羸同姓。
世為汧隴大族。
及晉東渡衣冠隨之。
后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為吏。
故州里尊奉之。
標生則孤明。
長而深趣。
老而堅固。
蓋良善之因有自來矣。
年七歲時神清氣茂不雜凡童。
倏有大沙門手摩其頂曰。
此孺子目秀如青蓮。
得非我釋氏之威鳳乎。
茍能舍家必有善稱。
不然乘云霓薄天漢。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請。
遂為靈隱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麗。
娑竭之宮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詔白衣通佛經(jīng)七百紙者。
命為比丘。
標首中其選。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靈光寺顗律師。
登以護戒嚴謹為時所推毗奈多羅之言罔不該貫。
凡度人戒計六壇為眾紏繩。
經(jīng)一十二載。
置田畝歲收萬斛。
置無盡財與眾共之。
貞元中以寺務克豐。
我宜宴息。
乃擇高爽得西嶺之下。
葺茅為堂。
不干人事。
用養(yǎng)浩氣焉。
標經(jīng)行之外尤練詩章。
辭體古健比之潘劉。
當時吳興有晝。
會稽有靈澈。
相與詶唱遞作笙簧。
故人諺云。
霅之晝能清秀。
越之澈洞冰雪。
杭之標摩云霄。
每飛章寓韻。
竹夕華時。
彼三上人當四面之敵。
所以辭林樂府常采其聲詩。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書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還京師有以誇耀。
又景陵子陸羽云。
夫日月云霞為天標。
山川草木為地標。
推能歸美為德標。
居閑趣寂為道標。
名實兩全品藻斯當。
爾后聲價軼于公卿間。
故與之深者有相國李公吉甫大司空嚴公綬。
右仆射韓公皋。
禮部侍郎呂公渭。
滑毫節(jié)制盧公群。
襄陽節(jié)制孟公簡。
同州刺史李公敷。
鳳翔尹孫公璹。
浙東廉使賈公全中書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劉公長卿。
戶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樞。
秘閣嚴維。
小諫朱放越。
廉問薛戎夕。
拜盧元輔。
常州釋元浩。
潤州釋南容。
金華釋乾輔。
吳門釋光嚴。
上都釋智崇等。
并心交塵外分契林中。
萬境在空驅(qū)之為射御。
五峰滿眼立之為疆場。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戰(zhàn)自勝者也。
以長慶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歸滅于所居蘭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舊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臘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行儉省言常儉智猷日超等。
皆得師之法。
仿仰不遑。
空圍繞于栴檀恨滿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謂之西嶺和尚矣。
開成五年中鄭素卿錄德行刊碑頌。
立于天竺山之東墟存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廬江何氏。
童年貌重遲。
見佛像僧儀。
必禮敬。
天寶初試經(jīng)獲度千泉之南安。
蓋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進具。
見大寂禪師一公于建陽佛跡巖及南康龔公山。
密契深領(lǐng)。
有不可知者。
貞元二年。
因謁石頭禪師遷公。
益進所學。
四年大寂將入滅。
謂通曰。
玉石之山。
資汝道業(yè)。
遇可居之。
秋與伏牛自在禪師。
觀覽京洛。
至唐別。
見一山蔥茜可愛。
問之鄉(xiāng)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巔則有石紫色。
瑩然如玉。
乃嘆曰。
茲非先師之所記歟。
遂掛錫解囊其間。
參學之徒霧擁。
僧問。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汝在里許。
得多少時也。
進曰畢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礙白云飛。
于頔相公問。
教中道。
黑風吹其船舫。
飄墮羅剎鬼國。
如何是飄墮羅剎鬼國。
通咄曰。
于頔客作漢。
問這般事作么。
頔變色。
通指曰。
飄墮羅剎鬼國也。
一日又問。
如何是佛。
通喚相公。
頔應諾。
通曰。
切忌別求。
刺史李公道古尋為伽藍。
弟子金藏別從百丈海禪師扣請。
元和八年。
偶歸省。
通喜曰。
汝來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無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通。
姓何氏。
廬江人。
其為童也持重寡辭。
見佛形像必對禮嘆詠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緇誦經(jīng)。
合格敕度之。
當天寶初載也。
時道一禪師肇化建陽佛跡巖聚徒。
通往焉。
一師于臨川南康龔公山。
亦影隨而去。
然誓游方吳越之間。
臺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錫江西泐潭山門。
勵心僧務不憚勤苦。
貞元二年往南岳見石頭禪師。
猶采縷加朱藍之色也。
四年大寂禪師垂欲歸化。
昌言曰。
夫玉石潤山秀利益汝道業(yè)。
遇可居之。
通聞此言。
且同隱讖。
殊不詳練。
其年秋與伏牛山自在禪師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絕人煙實有塵外之趣。
乃問鄉(xiāng)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憶大寂之懸記。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見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瑩然。
嘆曰號紫玉者合其稱也。
先師之言非虛記也。
掛錫解囊。
參學之徒霧集。
始則誅茅構(gòu)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為建禪宮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參禮百丈山海禪師。
回見通。
通愀然作色。
汝其來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徑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國于頔最所歸心尚書李翱禮重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7—826 【介紹】: 唐僧。金陵人,俗姓范。年幼即有出家志,往雍京安國寺受具足戒。憲宗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義興芙蓉山,所居感化,自此江南多悟禪理者。敬宗寶歷元年至宛陵禪定寺,二年告歸齊云山,尋示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金陵范氏。年才一紀。即事牛頭山慧忠禪師出家。往雍京安國寺受具。戒。未幾謁太寂禪師于洪府。而獲法印焉。元和十三年。止毗陵之義興芙蓉山。感動悅隨。戶屨盈萬。居士龐蘊。三到其地。一日行食與居士。居士接食次。毓云生心受施。凈名早呵。去此一機。居士還甘否。居士云。當時善現(xiàn)。豈不作家。毓云。非關(guān)它事。居士云食到口邊。被它敚卻。毓便下食。居士云。不消一句。居士又問。馬大師著實為人處。還分付吾師否。毓云某甲尚未見它。作么知它著實處。士云只者見知。也無討處。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說。士云。一向言說。師又失宗。若作兩向三向。師還開得口否。毓云。直是開口不得。可謂實也。居士撫掌而出。相國崔公群出鎮(zhèn)宣城。以禪定請居之。寶歷元年至禪定。明年歸齊云山。九月示滅于山院。享年八十。僧臘五十八。十月塔葬院庭。大和二年。相國韋處厚以事聞上。詔謚大寶禪師。塔號楞伽。越州刺史陸亙撰碑文。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太毓。
姓范氏。
金陵人也。
年才一紀志在出家。
乃禮牛頭山忠禪師而師事焉。
于是勇猛精進求其玄旨。
法器外朗神?內(nèi)融。
雖明了一乘而具足萬行。
往雍京安國寺進受具戒。
袖然出眾。
加復威儀整肅妙相殊特。
如大海之不可測。
如虛空之不可量。
巡禮道場攝心凈域。
雖智能通達不假因師。
而印可證明必從先覺。
遂謁洪井大寂禪師。
睹相而了達法身。
剎那而頓成大道。
于時天下佛法極盛無過洪府。
座下賢圣比肩得道者。
其數(shù)頗眾。
毓與天徹禪師大宣教禪師大智禪師
皆昆仲也。
既而南北觀方曾無告憚。
俾廣聞見閑養(yǎng)圣胎耳。
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義興芙蓉山。
故得名于山焉。
毓為緣作因有應無著。
故所居感化所至悅隨。
道俗相望動盈萬數(shù)。
自此江南之人悟禪理者多矣。
時相國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
后為華州由三峰出鎮(zhèn)宣城。
其地雖邇其人則遐。
崔公深樂禮謁。
致命誠請。
毓以感念而現(xiàn)大悲為心莫不果欲隨緣游方。
順命寶歷元年至于宛陵禪定寺。
所以隨順而揚教也。
至明年告歸齊云山。
九月合朔色相不動而示滅于山之院。
享年八十。
僧臘五十八。
是日也天地如慘草木如摧。
鳥獸悲啼云泉斷咽。
緇徒士庶孺慕充窮。
十月棲神于院之庭。
從其宜也。
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
慨吾師示滅而后學徒存。
太和二年。
相國韋處厚素尚玄風道心惇篤。
以事奏聞。
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禮。
追謚號塔名。
越州刺史陸亙摛翰論撰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翊。唐福州閩縣人,字載物。德宗貞元進士。官終戶部員外郎、知制誥。以文章名于時,又工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一作陳翊,字載物,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
德宗貞元九年(793)在泉州,與歐陽詹等過往唱酬。
十三年登進士第。
憲宗元和九年(814)為江西從事,后官終戶部郎中知制誥。
事跡散見其《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歐陽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舉秀才于東湖亭序》、《新唐書·藝文志四》、《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記考》卷一四。
全唐詩》存詩7首,《全唐詩續(xù)拾》補收2句。
全唐文·卷四百四十六
詡(一作翊)字載物。閩縣人。大歷中進士。貞元中官戶部郎中知制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陳詡,名或作翊。唐福州閩縣人,字載物。德宗貞元進士。官終戶部員外郎、知制誥。以文章名于時,又工詩。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陳詡,生卒年不詳。
一作陳翊,字載物,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
德宗貞元九年(793)在泉州,與歐陽詹等過往唱酬。
十三年登進士第。
憲宗元和九年(814)為江西從事,后官終戶部郎中知制誥。
事跡散見其《唐洪州百丈山故懷海禪師塔銘》、歐陽詹《泉州刺史席公宴邑中赴舉秀才于東湖亭序》、《新唐書·藝文志四》、《淳熙三山志》卷二六、《登科記考》卷一四。
全唐詩》存詩7首,《全唐詩續(xù)拾》補收2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福州(今屬福建)人。
中唐時禪僧。
初于本州大中寺出家,后至洪州,嗣百丈懷海。
歸住福州古靈寺,世稱古靈和尚。
聚徒10余年而卒。
祖堂集》卷一六、《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
后書錄詩偈1首。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共 2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