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yàn)
詞格校驗(yàn)
曲格校驗(yàn)
對聯(lián)校驗(yàn)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xué)習(xí)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人物:
僧慧能
相關(guān)人物:
共 22 位
。
共 1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付法頌
南梁 ·
菩提達(dá)摩
吾本來唐國
(《景德傳燈錄》作「茲土」)
,傳教
⑴
救迷情。
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密經(jīng)六祖
慧能大師
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
。
⑴ 《景德傳燈錄》作「法」
讖
其九
南梁 ·
菩提達(dá)摩
捧
⑴
物何曾捧
(捧者,惠字。)
,言勤又不勤
(勤者,能也。六祖名能。)
。
唯書四句偈
(唯書四句偈者,神秀和尚呈四句偈,□
能和尚
亦呈四句偈,故言四句偈。)
,將
⑵
對瑞田人
⑶
。
⑴ 《天圣廣燈錄》作「奉」
⑵ 《天圣廣燈錄》作「為」
⑶ 瑞田人者,神秀和尚南陽嘉禾縣瑞田人。
僧舉臥輪禪師偈作此相示
(題擬)
初唐 ·
慧能
惠能
沒伎倆,不斷百思想。
對鏡心數(shù)起,菩提作么長。
偈
其二
初唐 ·
慧能
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臺。
明鏡本清凈,何處染塵埃?
見敦煌本《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六祖
慧能大師
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壇經(jīng)》(按:《全唐詩續(xù)補(bǔ)遺》卷二收
惠能
偈一首,原出于法海本《壇經(jīng)》,與敦煌本異,今重錄。)
自衡陽至韶州謁
能禪師
(711年春)
初唐 ·
宋之問
謫居竄
炎壑
,孤帆淼不系。
別家萬里馀,流目三春際。
猿啼山館曉,
虹飲
江皋霽。
湘岸竹泉幽,
衡峰
石囷
閉。
嶺嶂
窮攀越,風(fēng)濤極沿濟(jì)。
吾師在韶
(一作衡)
陽,欣此得躬詣。
洗慮賓空寂,焚香結(jié)精誓。
愿以有漏軀,聿
(一作幸)
薰無生慧。
物用益
(一作一)
沖曠,心源日
閑細(xì)
。
伊我獲此途,游道回
(一作悔)
晚計(jì)。
宗師信舍法,擯落文史藝。
坐禪羅浮中,尋異窮
(一作南)
海裔。
何辭禦魑魅,自可乘
炎癘
。
回首望舊
(一作故)
鄉(xiāng),云林浩
虧蔽
。
不作離別苦,歸期多年歲。
書
(一作答)
香
能和尚
塔
唐 ·
張說
五言絕句
大師捐世去,空馀法力在。
遠(yuǎn)寄無礙香,心隨到南海。
舒州山谷寺覺寂塔隋故鏡智禪師碑銘
(772年4月)
唐 ·
獨(dú)孤及
四言詩
桉前志。禪師號僧璨。不知何許人。出見于周隋間。傳教于惠可大師。摳衣于鄴中。得道于司空山。謂身相非真。故示有瘡疾。謂法無我所。故居不擇地。以眾生病為病。故至必說法度人。以一相不在內(nèi)外不在其中間。故足言不以文字。其教大略以寂照妙用攝偫品。流注生滅觀四維上下。不見法。不見身。不見心。乃至心離名字。身等空界。法同夢幻。亦無得無證。然后謂之解脫。禪門率是道也。上膺付囑。下拯昏疑。大云垂陰。國土為化。謂南方教所未至。我是以有羅浮之行。其來不來也。其去無去也。既而以袈裟與法。俱付悟者。道存形謝。遺骨此山。今二百歲矣?;实奂次缓笪迥辍q次庚戍。及剖符是州。登禪師遺居。周覽陳跡。明徵故事。其茶毗起塔之制。實(shí)天寶景戌中別駕前河南少尹趙郡李公嘗經(jīng)始之。碑版之文。隋內(nèi)史侍郎河?xùn)|薛公道衡唐相國刑部尚書贈太尉河南房公琯繼論撰之。而尊道之典。易名之禮。則朝廷方以多故而未遑也。長老比邱釋湛然。誦經(jīng)于靈塔之下。與澗松俱老。痛先師名氏未經(jīng)邦國焉。與禪眾寺大律師釋澄俊。同寅葉恭。亟以為請。會是歲嵩岳大比邱釋惠融至自廣陵。勝業(yè)寺大比邱釋開悟至自廬江。俱纂我禪師后七葉之遺訓(xùn)。日相與嘆塔之不命。號之不崇。懼像法之本根墜于地也。愿申無邊眾生之宏誓。以抒罔極。揚(yáng)州牧御史大夫張公延賞以狀聞。于是七年夏四月。上沛然降興廢繼絕之詔。冊謚禪師曰鏡智。塔曰覺寂。以大德僧七人灑掃供養(yǎng)。天書錫命。暉煥崖谷。眾庶踴躍。謂大乘中興。是日。大比邱眾議立石于塔東南隅。紀(jì)心法興廢之所以然。及以為初中國之有佛教。自漢孝明始也。歷魏晉宋齊。施及梁武。言第一義諦者。不過布施持戒。天下惑于報(bào)應(yīng)。而人未知禪。世與道交相喪。至菩提達(dá)摩大師。始示人以諸佛心要。人疑而未思?;菘纱髱煾刀种H怂级葱?。迨禪師三葉。其風(fēng)浸廣。真如法味。日漸月漬。萬木之根莖枝葉。悉沐化雨。然后空王之密藏。二祖之微言。始燦然行于世間。浹于人心。當(dāng)時問道于禪師者。其淺者知有為法。無非妄想。深者見佛性于言下。如燈之照物。朝為凡夫。夕為圣賢。雙峰大師道信其人也。其后信公以教傳宏忍。忍公傳
惠能
神秀。
能公
退而老曹溪。其嗣無聞焉。秀公傳普寂。寂公之門徒萬人。升堂者六十有三。得自在慧者一曰宏正。正公之廊廡龍象又倍焉?;蚧月濉;蛑G吳。自是心教之被于世也。與六籍侔盛。嗚呼。微禪師。吾其二乘矣。后代何述焉。庸詎知禪師之下生不為諸佛。故現(xiàn)比邱身以救濁劫乎。亦猶堯舜既往。周公制禮。仲尼述之。游夏宏之。使高堂后蒼徐孟戴慶之徒??傻枚嫜?。天以圣賢所振為木鐸。其揆一也。諸公以為司馬子長立夫子世家。謝臨川撰慧遠(yuǎn)法師碑銘。將令千載之后。知先師之全身。禪門之權(quán)輿。王命之丕顯。在此山也。則揚(yáng)其風(fēng)。記其時。宜在法流。及嘗味禪師之道也久。故不讓。其銘曰。
眾生佛性,莫非宿植。
知誘于外,染為妄識。
如浪斯鼓,與風(fēng)動息。
淫騃貪怒,為刃為賊。
生死有涯,緣起無極。
如來憫之,為辟度門。
即妄了真,以證覺源。
啟迪心印,貽我后昆。
閒生禪師,俾以教尊。
二十八劫,迭付微言。
如如禪師,膺期宏宣。
世溷法滅,獨(dú)與道全。
童蒙來求,我以意傳。
攝相歸性,法身乃圓。
性身本空,我無說焉。
如如禪師,道既棄世。
將三十紀(jì),妙經(jīng)乃屆。
皇明昭賁,億兆膜拜。
凡今后學(xué),入佛境界。
于取非取,誰縛誰解。
萬有千歲,此法無壞。
句
中唐 ·
靈澈
松樹有死枝,冢上唯莓苔。
石門無人入,古木花不開
(《道邊古墳》)
。
綠竹歲寒在,故人衰老多
(《答范校書》)
。
月色靜中見,泉聲深處聞
(《石帆山》)
。
古觀茅山下,諸峰欲曙時。
真人是黃子,玉堂生紫芝
(《題李尊師堂》)
。
禪門至六祖,衣缽無人得
(《題曹溪
能大師
獎山居》)
。
古墓碑表折,荒壟松柏稀
(《傷古墓》)
。
秋深知?dú)庹?,家近覺山寒
(《登梨嶺望越中》)
。
山僧不記重陽日,因見茱萸憶去年
(《九日》)
。
今非古獄下,莫向斗邊看
(《宿延平懷古》)
。
海月生殘夜,江春入暮年。
窗風(fēng)枯硯水,山雨慢琴弦
(《見雪浪齋日記》)
。
衡州般若寺觀音大師碑銘
中唐 ·
張正甫
四言詩
天寶三載。觀音大師終于衡岳。春秋六十八。僧臘四十八。元和十八年。故大弟子道一之門人曰惟寬懷暉。感塵劫遽遷。塔樹已拱。懼絕故老之口。將貽后學(xué)之憂。丕若貽謀。思揚(yáng)祖德。乃列景行。托于廢文。彊名無跡。以慰乎罔極之恩。曰自騰蘭演教于此土也。殆將千歲。達(dá)摩傳心至六葉也。分為二宗。不階初入。頓入佛惠。曹溪教旨。于是乎傳。宏而信之。觀音其人也。大師諱懷讓。京兆杜氏。其先因家安康。即為郡人。髫年俊發(fā)。聰悟絕眾。偫言所涉。一覽無遺。居常而未或好弄。在丑而不可褻近。嘗嘿觀止水。因而顧影。形儀禺若。宛在鏡中。三反厥像。如初沛然。而心乎獨(dú)得。還步未輟。聞于空中曰。佛法津梁。俟子而大。既應(yīng)付囑。爾盍勉之。乃深割愛緣。亟從剃落。以荊土律藏之微密也。大士智京在焉。攝衣從之。既進(jìn)而儀法峻整。冠于等輩。以嵩岳禪之泉海也。長安長老在焉?;鬃芍?。既授記而身心自在。超出塵垢。厭離文字。思會宗元。周法界以冥搜。指曹溪而遐舉。
能大師
方宏法施。學(xué)者如歸。涉其藩閫者十一二焉。躋其室堂者又十一焉。師以后學(xué)弱齡。分為末席。虛中而若無所受。善閉而惟恐有聞。
能公
異焉。置之座右。會一音。吹萬有。衍方寸。彌大千。同焉而交暢。異焉而吻合。同授秘印。目為宗師。乃陟武當(dāng)。窮棲十霜。朅來衡岳。終焉是托。惟般若圣槩。有觀音道場。宴居斯宇。因以為號?;蛭⒀晕隼?。辯士順風(fēng)而杜其口。或杖屨將撰。山靈借留而規(guī)于夢。遠(yuǎn)自梁益。近從荊吳。云趨景附。風(fēng)動川至。靈山圣會。今古一時。至矣哉。未始聞也。一公見性同德。宏教鐘陵。郁為名家。再揚(yáng)木鐸。而施及寬暉。繼傳心燈。共鎮(zhèn)國土。乃追琢琬炎。揭于故山。揚(yáng)其耿光。以示來劫。其受法弟子亦序列于左。式明我教之有開焉。銘曰。
不疾而速,平平南宗。
窮行其教,岳岳讓公。
秀發(fā)之英,激于童齒。
出塵之像,光于止水。
乃趨律會,儀范孔修。
乃探密藏,先覺同求。
曹溪實(shí)歸,般若觀妙。
體是宗極,湛乎反照。
一從委順,六紀(jì)于茲。
教跡未衰,靈峰巋而。
一公丕承,峻其廊廡。
寬暉繼起,重規(guī)謺矩。
乃掃塵塔,乃植豐碑。
率是教者,茲焉有歸。
唐故章敬寺百巖大師碑銘
中唐 ·
權(quán)德輿
四言詩
禪宗長老百巖大師之師。曰大寂禪師。傳佛語心法。始自達(dá)摩。至于
惠能
之化。行于南服。流于天下。大抵以五蘊(yùn)九識十八界皆空。猶鏡之明也。雖萬象畢呈。而光性無累。心之虛也。雖三際不住。而覺觀湛然。得于此者。即凡成圣。不然。一塵瞥起。六入膠固。循環(huán)回復(fù)于生死之中。風(fēng)濤火輪。迷忘不息。授受吻合。大師得之。一言宗通。深入無礙。師諱懷暉。姓謝氏。東晉流寓。今為泉州人。孩提秀發(fā)。博究書術(shù)。一旦慨然曰。我之祖先。今安在耶。四肢百體。視聽動用。孰使之然耶。漼然雨泣。改服緇褐。志在楞伽。行在曹溪。得圓明清凈之本。去妄想因緣之習(xí)。百八句義。照其身心。心離文字?;療o方所。于是抵清涼。下幽都。登徂徠。入太行。所至之邦。蒙被法味。止于太行百巖寺。門人因以百巖號焉。元和三年。有詔徵至京師。宴坐于章敬寺。每歲召入麟德殿講論。后以疾固辭。十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恬然示滅。其年六十。其夏三十五。弟子智朗志操等。以明年正月。起塔于灞陵原。凡一鐙所傳。一雨所潤。入法界者。不可勝書。著法師資傳一編。自雞足山大伽葉而下。至六祖
能
秀。論次詳實(shí)?;騿栃囊摺GE曰。心本清凈而無境者也。非遺境以會心。非去垢以取凈。神妙獨(dú)立。不與物俱。
能
悟斯者。不為習(xí)氣生死幻蘊(yùn)之所累也。故薦紳先生知道入理者多游焉。嘗試言之。以中庸之自誠而明。以盡萬物之性。以大易之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則方袍褒衣。其極致一也。向使師與孔圣同時。其顏生閔損之列歟。釋尊在代。其大慧綱明之倫歟。至若從師受具之次第。宰臣大官之尊信。誕生入滅之感異。今皆不書。德輿三十年前。嘗聞道于大寂。聿來京下。時款師言。頃因哀傷。似獲悟入。則知煩惱。不遠(yuǎn)菩提。雖聚散于此生。期會歸于彼岸。銘曰。
西方之教,南宗之妙。
與日并照,百巖得之。
為代導(dǎo)師,颎若琉璃。
結(jié)火燔性,愛流溺正。
癡冥奔命,即心是佛。
即色是空,師之通兮。
無來無去,
無縛
無解。
師之化兮,楬茲靈塔。
丹素周匝,示塵劫兮。
共 112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