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居幽州之城北。日以華嚴為業(yè)。其誦聲無近遠聞之。如在左右。人因名之。曰華嚴和尚云。萬歲通天中。都督張仁愿晨興。謂其妻曰。昨夜經(jīng)聲。卿聞已否。曰聞。曰卿以為聲發(fā)何地。曰其必發(fā)于衙署前爾。曰非也。發(fā)于城北。至今誦猶未已也。妻曰。城北去此遠。安得而聞也。于是遣小豎走馬覆視之而信。其妻大驚。一日見仁愿曰。君心愿盍趣償之。仁愿曰諾茲方制造袈裟五百領以施應真。曰君欲知應真所住之地乎。即今之馬鞍山竹林寺是已。異日如其言求之而得寺。然受袈裟者獨缺一人。而使歸之于華嚴和尚則知華嚴亦一應真也。
神僧傳·卷第六釋華嚴和尚。不知名氏。居在幽州城北。恒持華嚴經(jīng)以為凈業(yè)。時號之全取經(jīng)題呼召耳。其所誦時一城皆聞之。如在庭廡之下。萬歲通天年中韓國公張仁愿之為幽州都督也。夜聞經(jīng)聲品次歷歷然。及爾晨興謂夫人曰。昨宵城北道人諷誦。若在衙署前也。還聞已否。夫人曰。是何地遠可得聞乎。張君曰。如其不信可各遣小豎走馬往覆之。果無差謬。張君請召入城。及相見謂張君曰。有愿胡不報乎。答曰。現(xiàn)造袈裟五百緣布施羅漢去。華嚴曰。勿去馀處。但送往州西馬鞍山竹林寺內(nèi)施僧。及遣使赍香衣物登佛龕山。已去覓竹林寺且無蹤跡。如是深入陟高山見一翁。問之曰。旦隨吾來。倏睹云開寺現(xiàn)。景物非凡世所有。入寺散袈裟。畢而少二人。彼老宿曰。可赍還二分一與張仁愿一與華嚴和尚。自此方知華嚴和尚是竹林圣寺中來使留一宿。出已經(jīng)年。行化既久。及終坐亡。肉身不萎敗。范陽之人多往乞愿。時有徵應。塔近因兵革而廢矣。系曰。一口宣誦何能入遠近人人耳耶。通曰。近則若愿持經(jīng)善法力故。遠則一音演說隨類聞解。其人是圣寺員位。斷可知矣。
華嚴和尚。學于神秀。禪宗謂之北祖。嘗在洛都天官寺。弟子三百馀人。每日堂食和尚嚴整瓶缽必須齊集。有弟子夏臘道業(yè)高出流輩。而性煩褊躁。時因臥疾不隨眾赴會。一沙彌瓶缽未足。來詣此僧頂禮云。欲上堂無缽。如可暫借明日當自置之。僧不與曰。吾缽受持已數(shù)十年。借汝必恐損之。沙彌懇告曰。上堂食頃而歸。豈便毀損。至于再三。僧乃借之。曰吾愛缽如命。必若有損同殺我也。沙彌得缽捧持兢懼。食畢將歸。僧已催之。沙彌持缽下堂。不意塼破蹴倒遂碎之。少頃僧又催之。既懼遂至僧所作禮承過且千百拜。僧大叫曰。汝殺我也。怒罵至甚。因之病亟一夕而卒。爾后經(jīng)時。和尚于嵩山岳寺。與弟子百馀人方講華嚴經(jīng)。沙彌亦在聽位。忽聞寺外山谷中若風雨聲。和尚遂招此沙彌。令于己背后立。須臾見一大蛇長七八丈。大四五圍。直入寺來努目張口。左右皆欲奔走。和尚戒之不令動。蛇漸至講堂升階睥睨若有所求。和尚以錫杖止之云住。蛇欲至座遂俛首閉目。和尚戒之。以錫杖扣其首曰。既明所業(yè)。今當回向三寶。令諸僧齊聲為之念佛。與受三歸五戒。此蛇宛轉而去。時亡僧弟子已有登會者。和尚召謂曰。此蛇汝之師也。修行累年合證果位。為臨終之時惜一缽故怒此沙彌。遂作一蟒蛇。適此來者欲殺此沙彌。更若殺之當墮大地獄無出期也。賴吾止之與受禁戒。今當舍此身矣。汝往尋之。弟子受命而出。蛇行所過草木開靡如車路焉。行十四五里至深谷間。此蛇自以其首叩石而死矣。歸白和尚。和尚曰。此蛇今已受生在裴郎中宅作女。亦甚聰慧。年十八當亡。即卻為男。然后出家修道。裴郎中即我門徒。汝可入城為吾省問之。其女今已欲生而甚艱難。汝便可救之。時裴寬為兵部郎中。即和尚門人也。弟子受命入城。遙指裴家。遇裴請假在宅。遂令報云。華嚴和尚傳語。郎中出見神色甚憂。僧問其故。云妻欲產(chǎn)已六七日。燭燈相守甚危困矣僧曰。某能救之。遂令于堂門外凈床席。僧人焚香擊磬呼和尚者三。夫人安然而產(chǎn)一女。后果十八年而卒。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生卒】:約667—約726 【介紹】: 唐京兆杜陵人。八歲工詞賦,博涉經(jīng)史。武則天垂拱間登進士第,授亳州城父尉,轉華陰尉。大足元年,登文擅詞場科。歷美原尉、華原丞、鄠縣尉。睿宗景云二年,朔方總管張仁愿奏判軍事。累遷戶部員外郎,歷祠部、主爵、考功三郎中,擢給事中、中書舍人。遷兵部侍郎,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博聞好古,善文詞,工篆體。
【生卒】:667?—726? 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8歲工詞賦,博涉經(jīng)史。武后垂拱二年(686)前后登進士第,授亳州城父尉,轉華陰縣尉。大足元年(701)中文擅詞場科,轉美原縣尉、華原丞、鄠縣尉。睿宗景云二年(711)為朔方總管張仁愿奏分判軍事,擢拜左臺監(jiān)察御史,再遷殿中侍御史、戶部員外郎。轉祠部、主爵、考功三郎中,后拜給事中、中書舍人。遷兵部侍郎,出為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玄宗開元十四年(726)前后卒,年60。生平事跡散見《舊唐書·王徽傳》、《新唐書·王徽傳》、蘇颋《揚州大都督長史王公神道碑》。易從博聞好古,善文詞,工篆體。撰有文集20卷,已佚。《全唐詩》錄存其詩1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介紹】: 唐京兆人。中宗時任監(jiān)察御史,又入朔方軍總管張仁愿幕府,分判軍事。約睿宗時,為司勛郎中,遷兵部侍郎。玄宗開元中,拜平盧節(jié)度使,改河西節(jié)度使,曾招撫吐谷渾來降。又改劍南節(jié)度使,受敕修青城山常道觀。后拜河南尹,官太常卿。能詩,以邊詞知名。
唐詩匯評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七張敬忠,生卒年里貫均不詳。神龍三年為監(jiān)察御史,入朔方總管張仁愿幕,與何鸞、寇泚等分總軍事。開元初,官司勛郎中、靈武道行軍判官,北伐突厥。七年,拜平盧節(jié)度使。十二年,官劍南節(jié)度使。《全唐詩》存詩二首。
敬忠。中宗朝監(jiān)察御史。張仁愿在朔方奏判軍事。遷吏部司勛郎中。開元中為左散騎常侍益州大都督府長史劍南道節(jié)度大使。攝御史中丞本道采訪經(jīng)略大使。
人物簡介
【介紹】: 唐上谷昌平人。武則天長壽三年,中臨難不顧徇節(jié)寧邦科。中宗神龍三年,再中賢良方正科。景龍二年,為長安尉,充朔方隨軍。玄宗開元十二年,為中書舍人,宣慰河東。十三年,為兵部侍郎,玄宗親選為宋州刺史。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文·卷二百七十一
泚。中宗朝官長安尉。張仁愿在朔方奏判軍事。開元十三年。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
人物簡介
【介紹】: 唐彭城人。中宗景龍中,為始平主簿,朔方總管張仁亶奏為幕僚,分總軍事。玄宗開元二年,官偃師令,封博陽縣男。入為金部郎中,出為鄭州刺史,后累遷諫議大夫、衛(wèi)尉卿。
人物簡介
【生卒】:675—747 【介紹】: 唐揚州江都人,字泰和。李善子。早擅才名,工文善書,尤長以行楷寫碑,取法王羲之、獻之而自具面目。其父注《文選》,邕補益之,附事見義,兩書并行。玄宗即位,召為戶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稱李北海。性豪侈,不拘細行。天寶時,為李林甫所忌,遭羅織,受杖死。有文集。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人。李善之子。少知名。武后長安初李嶠等薦其詞高行直,授左拾遺。中宗時,出為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參軍事。少帝唐隆元年(710)召為左臺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又貶崖州舍城縣丞。玄宗開元三年(715),入為戶部郎中。又出為括州司馬,十三年,遷陳州刺史。以貪贓枉法貶為欽州遵化縣尉。二十三年后,以軍功累轉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寶初,為汲郡、北海太守。六載(747)為李林甫所害。官終北海太守,世稱“李北?!?。代宗時,追贈秘書監(jiān)。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書史會要》卷九,李昂《唐故北??な刭浢貢O(jiān)江夏李公墓志銘》。邕以文名天下,尤長碑頌,其詩《六公詠》為杜甫所推重(見《八哀詩·秘書監(jiān)江夏李邕》)。精于書法,行草之名尤著?!?a target='_blank'>新唐書·藝文志四》載有文集70卷,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補詩7首。黃鶴樓志·人物篇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泰和,其祖父遷至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后又隨父遷回江夏(今武昌)。歷官左拾遺、戶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稱“李北?!薄T缇卟琶?,能文能詩,《新唐書》著錄《李邕集》七十卷。尤擅書法,所作碑文自書自刻,并以黃鶴樓傳說取名號,傳世碑刻中曾署名“黃仙鶴”,開以名勝或傳說作名號之先例。自此后,以黃鶴(鵠)為名的人數(shù)十計。傳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訓碑》等。唐詩匯評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揚州江都(今江蘇揚州)。父善注《文選》,人號“書簏”。邕少知名,博聞強志。長安初,召拜左拾遺。中宗時,坐與張柬之善,出為南和令,又貶富州司戶。玄宗即位,召拜左臺殿中侍御史,改戶部員外郎,貶崖州舍城丞。開元三年召為戶部郎中,貶為括州司馬。征為陳州刺史,又貶欽州遵化尉。后歷括、淄、滑、衛(wèi)諸州刺史。邕素負美名,為執(zhí)政所忌,故屢遭貶謫。天寶初,為汲郡、北海二郡太守,世稱“李北?!?。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殺之。邕久擅才名,尤長碑頌,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明人輯有《李北海集》?!?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四首。
作品評論
新唐書本傳邕早擅才名,尤長碑頌。雖貶職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觀,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數(shù)百首,受納饋遺,亦至鉅萬。……其《張韓公行狀》、《洪州放生池碑》、《批韋巨源謚議》,文士推重之。
(李)嶠為內(nèi)史,與監(jiān)察御史張廷圭薦邕文高氣方直,才任諫凈,乃召拜左拾遺?!咧?,于碑頌是所長,人奉金帛請其文,前后所受鉅萬計。邕雖詘不進,而文名天下,時稱“李北?!?。盧藏用嘗謂:“邕如干將莫邪,難與爭鋒,但虞傷缺耳?!焙笞淙缪?。石林詩話
李邕、蘇源明詩中極多累句,余嘗痛刊去,僅各取其半,方為盡善。杜工部草堂詩話
《金石錄》曰:唐《六公詠》,李邕撰,胡履靈書。余初讀杜甫《八哀》詩云:“朗詠《六公》篇,憂來豁蒙蔽?!焙薏灰娖湓?。晚得石本,其文辭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下各為一章,狄丞相為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