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唐武宗

相關(guān)人物:共 67 位。
共 6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居錢塘靈隱寺,精守戒范。善長嘯,聽者悲涼,謂之哀松梵。于澗邊養(yǎng)一白猿,有時逸去,呼之即至,時稱白猿梵,稱智一為猿父。后群猿繼至,每眾僧齋訖,斂飯送猿臺所,后人名為飯猿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居靈隱山中。標致高潔。翛然有出塵韻。望之知其為世外士也。姿性善嘯。引聲一發(fā)。窅眇入云。抑楊縱翕。殊合律呂。颼飗凄切。聽者生哀。謂之哀松梵。養(yǎng)一白猿。遠放林壑。佇立呼之。調(diào)極清婉。猿則隨至。謂之白猿梵。眾因以猿父目之。若乃像前贊詠。塔下歌謠?;騿h起經(jīng)筵?;蝽灹鼾S會。使物類感之。則此心之虛靈。進于善矣。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智一者。
不詳何許人也。
居靈隱寺之半峰。
精守戒范而善長嘯。
嘯終乃牽曳其聲。
杳入云際。
如吹笳葉若揭游絲。
徐舉徐揚載哀載咽。
颼飗凄切聽者悲涼。
謂之哀松之梵。
頗生物善。
或在像前贊詠流靡。
于靈山澗邊養(yǎng)一白猿。
有時驀山踰澗久而不還。
一乃吮吻張喉作梵呼之則猿至矣。
時人謂之白猿梵。
召一公為猿父。
猶狙公也。
其后澗邊群狙聚焉。
每至眾僧齋訖。
歛生飯送猿臺所。
后令山童呼三二聲。
則群猿競至。
洎乎唐武宗廢教。
伊寺毀除焉。
鞠為茂草之墟飯猿于臺。
事皆堙滅一師不詳所終。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曾任倉部員外郎。
文宗、武宗之際,李固言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其時詩人袁不約等人均入其幕,圓亦以檢校司門員外郎入幕為從事。
事跡散見《云溪友議》卷中、《唐詩紀事》卷五九。
全唐詩》存詩1首。
李濆 朝代: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一
濆。
武宗朝官洛陽令。
遷滁州刺史。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隸成都福感寺。
即俗所謂大石寺也。
而阿育王舍利塔在焉。
始塔在寺西南。
天寶之季。
章仇兼瓊來為長史。
至劍門。
見一人長丈馀。
持戟遮馬曰。
我福感寺護塔神也。
聞公捧檄視郡事。
故此奉迎。
然有小事。
欲以訴公。
惟公其幸聽之。
今塔所處地未極善。
請遷之東北四十二步。
則可爾。
且下有大石。
愿勿掘也。
仇許諾。
到郡才數(shù)日。
即以所見。
白府主。
議遷塔。
命先掘地。
果得大石。
不可動。
雖镵鑿之。
輒復(fù)平滿如故。
于是遣胥卒。
夜候其旁。
見白彘數(shù)十。
以喙擁碎石塞鏨鑿處。
隨以舌舐。
則堅剛?cè)玷F。
固非人力比也。
卒遷塔如神所訴。
而寺以石名。
武宗既廢教。
光反儒服。
建宣宗立法門愈益振。
光獲歸寺。
力起頹弛。
尋募赤金萬馀斤。
鑄大鐘。
鼓籥之次。
忽有煙焰五色如虹蜺。
分兩道出塔相輪上。
荏苒遍空界。
觀者訝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定光者。
不知何許人也。
爰從入法厥性弗拘。
糲食斷中粗襦卒歲。
方于庸蜀化導(dǎo)有緣。
事或多魔教鐘中??。
俄遭武宗毀廢例反儒宗。
及乎佛日重暉僧倫咸序。
光同締構(gòu)寺宇。
因鑄大鐘計赤金萬馀斤。
爾日鼓籥灰飛投爐火熾。
有祥煙兩道。
自浮圖相輪最高處出。
冉冉射上若虹蜺焉。
萬人引望五色騰凌。
相感如然信鼓斯應(yīng)。
其塔是阿育王藏舍利之所。
大和初南蠻蒙傞顛剽掠入益城。
分蠻卒舍于寺內(nèi)。
廊廡皆烹炙熏灼。
僧皆奔迸。
時塔頂出四道濃煙。
分穗直上空虛。
至夜蠻蜑睹此奇異。
乃禁止污穢。
此塔先在西北四十馀步。
天寶末長史章仇兼瓊赴在。
至劍門見一人長一丈馀。
持戟當路。
兼瓊驚問。
對曰。
某是大石寺護塔神。
故來奉迎。
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
緣大石寺塔在西南未為極善。
今請移東北四十二步。
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鎮(zhèn)舍利。
兼瓊曰。
此易耳。
遂隱厥形。
到府數(shù)日。
乃令量其地處先掘。
果得巨石。
其深無際。
促石匠數(shù)十人鏨鑿之。
至夜輒填滿遣人潛伺之。
見有白彘數(shù)十。
以喙推石末塞之。
隨以舌舐其堅如鐵銅矣。
章仇止令勿鑿。
遂移塔于今所。
即金華舊寺基也。
光鐘亦移入新寺焉。

人物簡介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貞干。
俗姓武氏。
云中人也。
神宇高邈以禪默為務(wù)。
曳錫踽步南訪靈跡。
及至故障有昆山寺者。
林泉秀茂。
則宋支曇諦嘗考室于此。
味道崇化二十馀載。
基蹠存焉。
至元嘉中創(chuàng)成大伽藍。
武宗廢教。
其寺屏除。
干至止于茲。
與范陽盧君襲同興弘覺法師第二生名跡。
寺成進士姚扶有詩。
干后游今秀州長水。
見靈光寺邑民欲樹巨殿。
時盧令移邑字民。
欣然相遇。
干悉先知。
或云。
得他心宿命之明焉。
遂請干首唱。
而惡偃室之囂。
寓殿基后。
編苫為淺室而居。
四方檀信弗召自臻。
又與僧令恭君道等累歲方成今殿。
其最高廣海內(nèi)罕比。
事畢[挈-刀+力]弊囊振舊錫歸北。
莫知其終。
釋道鑒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生吳郡馮氏。隸居歷下靈巖山寺。以道行聞于時。卒年七十八。元和中。吳郡馮生以明經(jīng)待選。留長安。一日與老僧遇。謂之曰。吾于子鄉(xiāng)同姓同。寧無意于同游哉。遂來往靡間。既歲馀。生調(diào)尉東越方治。裝。僧亦負錫詣別。生問僧奚之。曰吾廬齊之靈巖寺西廡下。游京師且十年。于茲矣。今將歸子而不鄙則他日幸以相過也。生許諾。既而果訪焉。無有也。生獨念。曰鑒公純直豈謾語者。于是蹭蹬行寺中。至西廡下。見壁畫殊肖鑒。且其旁有石記曰。馮氏子吳郡人年十八為浮圖。卒年七十八。乃與昔日老僧語不小誤。生因驚異而去 又姑蘇靈巖寺者。吳王闔廬之館娃宮也西去城二十里。梁天監(jiān)十五年??途邮坎偎?。就殿隅西北廡下。畫梵僧像。一丈五寸。于堊堵間神貌奇古。靈蹤化跡。往住為世利益。先天二年。魯公陸像先子以疾求醫(yī)。未效。公慮其增劇憂甚。適僧分衛(wèi)過門。入視之索水以噀病即已。公喜厚以幣謝不受。問問所在。答曰。蘇之吳縣西靈巖寺也。郎君揚歷其行李之便?;蚩梢酝黝櫼?。久之陸子果補尚書祠部郎遷桂管廉使意獲迂道其寺以展疇昔然遍扣而力探之。終莫能得。俄睹畫像注目察之曰。此非前日起我之死者歟。寺之人因縱言其感通應(yīng)變事。陸子益施香火資數(shù)萬緡。以致殷勤云。會昌初。見夢于山鄰陸宣曰。吾茲將西歸天竺矣。宣遽命工模其畫五年。詔毀天下寺四十馀所。而靈巖與焉。大中既復(fù)教。寺亦仍舊。咸通七年?;壬跏⒅痢1翁靵円?。植物之可食者無遺類。被城郭輒嚙人衣服肌發(fā)。百姓苦之。時耆文吳元讓等數(shù)十百人。爇香泣禱畫像前?;染乖骄碂o所損。乾符五年。寺僧詣闕請鐘備法器。既投牒右神策。軍吏訝曰。昨嘗有僧請鐘矣。計會其州縣寺額正爾。抑己乃出于重乎。徐物色之則像也。后稱智積菩薩傳者以為始有梵僧來禮謂然。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道鑒。
姓馮氏。
吳郡人未知從來。
而居歷下靈巖山寺。
蹤跡神異不測僧也。
元和中有馮生者。
亦吳郡人也。
以明經(jīng)調(diào)選未捷。
因僑寄長安。
一日見老僧來詣。
馮居謂之曰。
汝吾姓也。
因相與往還。
僅于歲馀遂注擬作尉于東越。
方務(wù)治裝。
鑒負錫來告去。
馮問師去安所詣乎。
鑒曰。
吾廬在齊州靈巖之西廡下。
薄游神京至今正十年矣。
幸得與子游。
今歸舊所。
故來相別。
然吾子尉于越鄉(xiāng)。
道出靈巖寺下。
當宜一訪我也。
馮諾之曰。
謹受教矣。
數(shù)日馮出關(guān)東之赴任。
至靈巖寺門立馬望曰。
豈非鑒師所居寺乎。
即入訪之。
時一僧在庭。
馮問。
道鑒上人廬舍安在。
僧曰。
此寺無道鑒。
馮疑異默而計曰。
鑒公純直豈欺我乎。
于是獨游寺中。
行至西廡下。
忽見壁畫一僧與鑒師貌同。
馮大驚嗟。
鑒師果異人歟。
且能降神與我交。
久之視其真相旁題云 馮氏子吳郡人也。
年十歲學(xué)浮圖法。
以道行有聞。
卒年七十八。
馮閱其題方悟云。
汝吾姓也。
言非謬矣一說蘇州西去城二十許里。
有靈巖山寺西北廡下畫沙門形云。
是梁天監(jiān)十五年作游方居士狀。
經(jīng)過山寺寓過宵宿。
而于僧廚借筆硯。
僧眾皆不留意。
詰旦僧遍搜索而亡有客。
見殿隅畫一梵僧。
面骨權(quán)奇膚色皴黑。
眉長且垂眸子電轉(zhuǎn)。
眥間青白。
昂鼻方口。
張唇露齒擎拳倚右肩之上。
身屈可長一丈五寸。
衣粗衲袈裟臂擐大珠徒跣。
眾見驚懾莫測其來。
遠近咸格有焚香禮嘆者。
有請福禳災(zāi)者。
或于晴夜殿中析窣聞有行道之聲。
由是鳥雀不敢污踐檐楹之間矣。
然則鄉(xiāng)人謂之靈巖和尚。
或云靈巖圣僧。
嘗見形謂一老姥曰。
貧道好食茭粽。
疑是圣者。
翌日持簟入殿供養(yǎng)。
乞今年別三月三日民競送之。
以菰蔣葉角黍米??之。
吳人謂之茭粽也。
唐先天二年陸魯公子疾。
醫(yī)工未驗。
公憂慮增劇。
門遇一僧分衛(wèi)屈入。
遂索水器含噀之即時病間。
魯公喜贈物頗豐。
了不回視。
遂問和尚居處何寺。
答曰。
貧道住蘇州吳縣西靈巖寺。
郎君為官江表望入寺相尋。
斯須已去。
未久調(diào)補尚書刑部郎。
續(xù)遷桂州廉使。
常念當年救病之僧。
迂路姑蘇入靈巖寺覓焉。
乃說其形貌。
合寺僧云。
非此所有。
陸盡日徘徊不忍去。
忽于殿中見圣者形曰。
往年療某者此僧也。
寺僧說其由致通感難知。
陸舍錢數(shù)萬備香火之資。
卻留旬日供養(yǎng)方去。
又寺中凈人每于像前占燭燈。
添油助燼意盜油涂發(fā)耳。
居無何其發(fā)焦卷而墮。
傍人勸令禮懺。
別買麻膏增炷平復(fù)如初。
武宗將廢佛教也。
近寺有陸宣者夢圣者云。
受弟子供施年深今來相別。
且歸西天去也。
宣急命畫工圖寫真貌。
至?xí)迥隁Р鹚掠睢?div id="pxn71t1"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08_1_115_comment'>
方知告別之意焉。
距咸通七年蝗災(zāi)。
爾時彌空亙野食人苗稼。
至于入人家食繒帛之物。
百姓徬徨莫能為計。
時民人吳延讓等。
率耆艾數(shù)十百人。
詣像前焚香泣告。
即日蟲飛越境焉。
乾符五年寺眾當詣闕乞鐘歸寺。
差僧選日登途。
圣者先入右神策軍本局。
預(yù)陳囑托。
及正請鐘僧到見。
司吏怪問。
數(shù)日前有僧來云。
隸蘇州靈巖山寺。
其僧曰某。
行無伴侶。
后右軍胥因事游吳。
見壁畫云。
此是七月中曾來司內(nèi)計會鐘僧也。
然吳中極彰靈異。
且不測厥由。
曾有梵僧來禮畫像云。
智積菩薩何緣在此。
嘆嗟彌久。
而自此號智積應(yīng)身也。
系曰。
同異之說史氏多之。
今詳寺曰靈巖。
僧畫像此為同也。
州曰歷下始蘇。
遇者曰陸與馮。
此為異焉。
斯蓋見聞不齊記錄因別也。
原夫圣人之應(yīng)身也。
或南或北。
或漢或胡。
或平常之形。
或怪差之質(zhì)。
故令聞見必也有殊。
復(fù)使傳揚自然多說。
譬猶千里之外望日月。
以皆同其時。
邊旁云物狀貌有異耳。
既是不思議應(yīng)現(xiàn)矣。
則隨緣赴感。
肆是難同可發(fā)例云。
所傳聞異辭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750—842 【介紹】: 唐僧。俗姓李,為宗室后裔,生于海汀郡,一作海門郡。自幼出家,依本郡云琮禪師。后詣南岳,從智嚴習(xí)律。終至南康,從馬祖道一傳禪法。憲宗元和末,年逾七十,遷住蕭山法樂寺。晚住杭州鹽官海昌院,世稱鹽官和尚。卒謚悟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宗室子也。其先播遷。于是生安于海門郡。始娠終娩。皆有瑞相。童時。有異僧款門求見。為摩頂曰。鳳穴振儀。龍宮藏寶。紹隆之業(yè)。其在斯乎。稍長亟請于父母。愿出家。父母不能禁。卒聽依郡之云琮禪師。祝其發(fā)。年滿登具。詣南岳智嚴律師。進毗尼學(xué)。后從大寂禪師于南康龔公山。妙領(lǐng)心地法門。元和末游越之蕭山法樂寺。寺雖古制。然楹堵靡完。補壞扶傾。聊復(fù)燕坐。時杭之海昌法昕者。緇林之翹楚也。肇葺治鹽官放生池壖廢地。以擬偃息。聞安在越。遽迎之而舉。以讓焉。 僧問。如何本身盧舍那。安云。與我將凈瓶來。僧即取凈瓶。安云卻安本處著。僧安瓶于舊處。再理前問。安云。古佛過去久矣。 有座主來參。安問云。蘊何事業(yè)。座云。講華嚴經(jīng)。安云華嚴法界有幾種。座云。廣說則重重?zé)o盡。略有四種。安豎起拂子云。者個是弟幾種。座未及答。安咄云思而知慮而解。是鬼家活計。日下孤燈。果然失照。 安一日喚侍者云。將犀牛扇子來。侍者云扇子破也。安云扇子破還我犀牛來。侍者無對。 示眾云虛空為鼓。須彌為椎。是什么人打得。眾無對。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雜堂眾安默識之。命為記室。嘗使撰疏語以丐。而所獲尤豐羨。安嘆其福氣之盛。且曰時至矣。母滯泥蟠。因以佛法囑累云。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及帝登極。聞而愴悼。即詔中官盧簡求建塔謚悟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齊安。
俗姓李。
實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門郡焉。
深避世榮終秘氏族。
安在胎母夢日兆詳。
既誕而神光下燭。
數(shù)歲有異僧款門。
召見摩頂曰。
鳳穴振儀龍宮藏寶。
紹終之業(yè)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請出家。
父母訶止。
安曰。
祿利之養(yǎng)止于親爾。
冥報之利不其遠邪。
圭組之榮止于家爾。
濟拔之益不其廣邪。
二親感其言而順從。
遂依本郡云琮禪師。
雖勒勞謙默和光同塵。
而螢月殊暉雞鶴異態(tài)。
年滿登具乃詣南岳智嚴律師。
外檢律儀內(nèi)照實相。
后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隨化度人慈緣幽感。
裹足振錫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論持不倦。
及其蛻去。
安盡力送終。
元和末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蕭山法樂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補壞扶傾不克宴坐。
時海昌有法昕者。
緇林翹楚。
于放生池壖廢地。
肇葺禪居焉。
昕謙而不自有。
延請安主之。
四海參學(xué)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安不言寒暑不下堂廡。
無流眄無傾聽。
如此者蓋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莊嚴。
眉毫紺垂顱骨圓聳。
望之者如仰嵩華而揖滄溟。
曾無測其高深也。
以會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爾示滅。
先時竹柏盡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響叩戶祥光滿室。
如環(huán)佩之鏘鳴。
若劍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別錄。
又安懸知宣宗皇帝隱曜緇行將來法會。
預(yù)誡知事曰。
當有異人至此。
禁雜言止橫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腳僧數(shù)人參禮。
安默識帝。
遂令維那高位安置。
禮殊他等。
安每接談話益知貴氣。
乃曰。
貧道謬為海眾圍繞患齋不供。
就上座邊求一供疏。
帝為操翰攄辭。
安覽驚悚。
知供養(yǎng)。
僧赍去。
所護豐厚殆與常度不同。
乃語帝曰。
時至矣無滯泥蟠。
囑以佛法后事而去。
帝本憲宗第四子穆宗異母弟也。
武宗恒憚忌之。
沈之于宮廁。
宦者仇公武。
潛施拯護。
俾髡發(fā)為僧縱之而逸。
周游天下險阻備嘗。
因緣出授江陵少尹。
實惡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軍中尉楊公諷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聞安已終愴悼久之敕謚大師曰悟空。
乃以御詩追悼。
后右貂盧簡求為建塔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李。
實唐帝系。
深避世榮。
終秘氏族。
安在胎。
母夢日兆祥。
既誕而神光下燭。
數(shù)歲。
有異僧款門。
召見摩頂曰。
鳳穴振儀。
龍宮藏寶。
紹終之業(yè)。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請出家。
父母順從。
遂依本郡云琮禪師。
年滿登具。
乃詣南岳智嚴律師。
外檢律儀。
內(nèi)照實相。
后聞南康龔公山大寂禪師。
隨化度人。
裹足振錫。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論不倦。
及其蛻去。
安盡力送終。
元和末。
安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越之蕭山法樂寺。
時海昌有法昕者。
緇林翹楚。
于放生池壖廢地。
肇葺禪居。
請安主之。
四海參學(xué)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安懸知宣宗皇帝。
隱曜緇行。
將來法會預(yù)誠知事曰。
當有異人至此禁雜言。
止橫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腳僧數(shù)人參禮。
安默識帝。
遂令維那。
高位安置。
禮殊他等。
安每接談話。
益知貴氣。
乃曰。
貧道謬為海眾圍繞。
患齋不供。
就上座邊。
求一供疏。
帝為操翰攄辭。
安覽驚悚。
知供養(yǎng)僧赍去。
所獲豐厚。
殆與常度不同。
乃語帝曰。
時至矣無滯泥蟠。
囑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憲宗第四子。
穆宗異母弟也。
武宗恒憚忌之。
沉之于宮廁。
宦者仇公武。
潛施拯護俾髡發(fā)為僧。
縱之而逸。
周游天下。
險阻備嘗。
武宗崩。
左神策軍中尉楊公。
諷宰臣百官迎立。
聞安已終。
愴悼久之。
敕謚悟空。
以御詩追悼。
建塔焉。
僧日照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岐下人。俗姓劉。幼博覽經(jīng)籍,后從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受經(jīng)法,無所不精。因游嵩岳,問圓通之訣。后至衡山,登昂頭峰,有終焉之志,庵居二十年。宣宗大中中率徒于昂頭峰舊基構(gòu)舍,復(fù)居十五年。懿宗咸通中卒,年一百八歲。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劉氏。岐人。世豪貴。讀書通經(jīng)史莊老。然意殊陋之。遂趨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求出家。既受具。謁嵩岳得印記。為黃梅法胤。后游南岳昂頭峰。愛其秀麗竦拔。迥脫塵累。有終焉之志。庵居閱二十載。屬會昌廢教。照因木食澗飲。僅延喘息深巖窮谷中。大中初。詔除舊禁。乃復(fù)率其慕向之徒??樦喂手?。以受來學(xué)。如是又十五年。咸通元年示寂。春秋百八。越三年二月三日。遷尸于塔。建碑垂永久。天下謂之昂頭照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日照。
姓劉氏。
岐下人也。
家世豪盛。
幼承庭訓(xùn)博覽經(jīng)籍。
復(fù)于莊老而宿慧發(fā)揮。
思從釋子。
即往長安大興善寺曇光法師下。
稟學(xué)納戒。
傳受經(jīng)法靡所不精。
因游嵩岳問圓通之訣。
欣然趨入。
后游南岳登昂頭峰。
直拔蒼翠便有終焉之志。
庵居二十載。
屬會昌武宗毀教。
照深入巖窟。
飯栗飲流而延喘息。
大中宣宗重興佛法。
率徒六十許人。
還就昂頭山舊基。
結(jié)苫蓋構(gòu)舍宇。
復(fù)居一十五年。
學(xué)人波委。
咸通中示滅。
春秋一百八歲。
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
天下謂其禪學(xué)為昂頭照是歟。
僧崇圭 朝代:中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6—841 【介紹】: 唐僧。汝州郟城人,俗姓姜。父為商佐于鞏洛間。父亡,遂出家。年十八,得通經(jīng)業(yè)。俄游南岳,棲息數(shù)年,后住潤州茅山棲霞寺。李德裕鎮(zhèn)浙西時,延住慈和寺,與談甚契。次年,遷居嵩山岳寺。文宗開成元年,李德裕請住洛陽龍興寺。兩京僧俗,多從問道。卒后,白居易為撰塔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陜之姜氏子。其先以儒術(shù)致顯貴。自天寶來。亂離相繼。父因商賈鞏洛間而喪焉。圭嘅然行求出家。年十八。以試經(jīng)得度。無何游南岳。棲息者數(shù)年。又依南徐茆山之棲霞寺。聲譽益起。會贊皇李公德裕。廉問是邦。延見于慈和寺。與語意相得。圭曰。吾有幽憂之疾。城隍聚落??删锰幰?明年抵嵩少掛錫岳寺。大和戊申。洛旱。惟岳中雨不愆候?;蛞詾楣缰滤性?。開成初。贊皇公入相。請闡化于洛之龍興寺。其所提唱。本秀公而利益多矣。既而唱滅。壽八十六。會昌元年八月十日。遷全身于塔侍郎白公居易撰銘。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崇圭。
姓姜氏。
郟城人也。
門傳儒素相綴簪裾。
自天寶已來。
安史之亂侵敗王略。
家族遷蕩父為商賈。
趨利遵涂。
于鞏洛間父亡于逆旅。
圭慨責(zé)曰。
少遭不造。
孑遺哀煢遂議出家。
至年十八經(jīng)業(yè)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興游南岳。
棲息數(shù)齡起回樂南徐茅山。
乃依棲霞寺。
圭已登徑門道聲洋溢。
會贊皇李公德裕廉問是邦。
延諸慈和寺。
一交雅談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憂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歲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歲。
洛下亢陽。
唯岳中雨信相繼。
或謂為圭之德動龍神之故也。
開成元年贊皇公攝冢宰。
請圭于洛龍興寺化徒。
兩京緇白往來問道。
檀施交駢。
其所談法宗秀之提唱。
獲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眾決別。
入方丈而滅。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銘。
會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次淮南都梁山釋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稟異操。
自言學(xué)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榮光禪院大智下求度。
師頗嚴謹。
約其誦經(jīng)受具后至洛陽參問禪法。
徹了無疑。
辭師觀方。
至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衛(wèi)文卿命于州治長壽寺化徒。
衛(wèi)侯問將來佛法隆替若何。
植曰。
真實之物無振。
自古于今往復(fù)軌躅。
有為之法四相遷流。
法當堙厄。
君侯翹足可見。
預(yù)言武宗毀教也。
植終年九十三。
門人建塔立碑。
會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圖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57—843 【介紹】: 唐僧。
德州平原人,俗姓周。
出家于本州延和寺。
登戒后,問道嵩山。
尋入居太一山。
文宗大和間,李德裕薦入內(nèi)殿,文宗宣問而悅之,遂留內(nèi)道場。
累辭歸山,詔住長安圣壽寺。
武宗毀佛時,避入終南山,卒于山舍。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周氏。平原人也。幼入鄉(xiāng)校。然于儒書。略不加意。見佛經(jīng)則玩味莫釋手。后就郡之延和寺詮澄法師薙染。既登戒。問道嵩少。遁居三峰。以養(yǎng)圣胎。無幾何。入太乙山。受徒闡化。 大和中。上嗜蜃蛤。太官每以進沿海諸郡并緣為民害。一日其殼。有力擘之而堅莫能開者。上異焉。焚香以禱。俄而自開?,F(xiàn)觀音菩薩像。僅寸許于內(nèi)。儀容服飾。比世所塑??者。尤可愛。上命盛以金粟檀香合。覆以玉綿錦帕。賜興善寺供養(yǎng)。因集群臣宣問。以何祥瑞。宰相李公德裕進曰。此非臣所能知。惟知陛下圣德所昭感爾。若其他佛法大意。則有終南山恒政禪師在。于是詔問政。政對曰。貧道聞之。物無虛應(yīng)。此所以啟沃陛下之信心爾。故經(jīng)云。應(yīng)以此身得度者。即現(xiàn)此身而為說法也。上曰。菩薩此身則已見矣。然所謂說法則未之聞。政曰。今陛下見此為常耶。非常耶信耶不信耶。上曰。非常之事。朕深信焉。政曰。如是則陛下已聞?wù)f法矣。上大悅。因留政內(nèi)道場中。累辭還山詔居圣壽寺。武宗初即位。謂人曰。吾仇至矣??刹槐芎蹂岫萑虢K南山。久之卒于山舍。壽八十七。阇維獲舍利四十九粒。會昌三年九月四日。塔葬焉。后詔廢教避仇之語果驗。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恒政。姓周氏。平原人也。未入法前隨入鄉(xiāng)校。殊不嗜書籍?;蛞姺鸾?jīng)耽味不舍。后棄俗從師。就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下受誦經(jīng)法。既登戒已問道于嵩少。決了無壅。遁跡三峰放蕩自在。無幾入太一山中。甫行風(fēng)教學(xué)人蟻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沿海官吏先時遞進。人亦勞止。一日御饌中盈柈而進。有擘不張呀者。帝觀其異即焚香祝之。俄為菩薩形。梵相克全儀容可愛遂致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綿錦覆之。賜興善寺令致禮之。始宣問群臣斯何瑞也。相國李公德裕奏曰。臣不足知。唯知圣德昭應(yīng)其諸佛理。聞終南山有恒政禪師大明佛法博聞強識。詔入宣問。政曰貧道聞物無虛應(yīng)。此乃啟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jīng)中應(yīng)以此身得度者即現(xiàn)此身而為說法也。帝曰。菩薩身已見未聞?wù)f法。政曰。陛下睹此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聞?wù)f法了?;是閻傇サ梦丛小k诽煜滤略焊髁⒂^音像以答殊休。其菩薩至?xí)龤Х鹕崮送鏊?。因留政?nèi)道場中。累辭入山。宣住圣壽寺。至武宗即位忽入終南。或問其故。曰吾避仇烏可已乎哉。后終山舍年八十七。阇維收舍利四十九粒。以會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后有廢教之敕。政之先見若合符節(jié)焉。 系曰。蜃蛤中胡得菩薩像乎。通曰。有所警發(fā)時一現(xiàn)耳。近聞偽唐李氏國境薦饑陂湖間多生螷蚌。百姓競?cè)《场F淠昝忾杵驼呤衅甙?。明年豐。民猶采之。無何有獲巨蚌可二尺馀。提歸擘磔擊??曾無少損。其人咒垂放之。俄自開張吐出佛像。長僅尺許。相好具全若真珠色。號曰珠佛焉。獻李氏。后遺與梵僧焉。此意所不及處?,F(xiàn)形者蓋經(jīng)中化肉山魚米以資饑饉。歲既豐登。胡不屬厭。故現(xiàn)相止足之地。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周。平原人。未入法前。幼入鄉(xiāng)校。見佛經(jīng)。耽味不舍。就本州延和寺詮澄法師。受誦經(jīng)法。既登戒已。問道于嵩少。決了無壅。遁跡三峰。放蕩自在。無幾入太一山中。甫行風(fēng)教。學(xué)人蟻慕。太和中。文宗皇帝酷嗜蜃蛤。一日御饌中。盈柈而進。有擘不張呀者。帝觀其異。即焚香祝之。俄為菩薩形。梵相克全。儀容可愛。遂至于金粟檀香。合以玉綿錦覆之。賜興善寺致禮。始宣問群臣。斯何瑞也。相國李公德??奏曰。臣不足知惟知圣德昭應(yīng)其諸佛理。聞終南山有恒政禪師。大明佛法。博聞強識。詔入宣問。政曰。貧道聞物無虛應(yīng)。此乃啟沃陛下之信心耳。故契經(jīng)中。應(yīng)以此身得度者。即現(xiàn)此身而為說法。帝曰菩薩身已見。未聞?wù)f法。政曰。陛下睹此為。常非常耶。信非信耶。帝曰。希奇事。朕深信焉。政曰。陛下已聞?wù)f法了。皇情悅豫。得未曾有。敕天下寺院。各立觀音像以答殊休。因留政內(nèi)道場中。累辭入山。宣住圣壽寺。至武宗即位。忽入終南?;騿柶涔?。曰吾避仇。烏可已乎哉。后終山舍。年八十七。阇維。收舍利四十九粒。以會昌三年九月四日入塔。
共 6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