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寂默

相關(guān)人物:共 1 位。
共 1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清河臨清人。年十六。辭親出家。十九薙落。謙謹恭敏。專務實行。雖經(jīng)論備閱。而尤善律部。開皇之季。駐錫京師。日以持戒禮懺為業(yè)。又誦千佛名經(jīng)十二卷于太白山中。而每名則加拜焉。太白九隴山僧邕禪師者。素以道行著。稱美因奉之。以究心學。后還京。住慧云寺。從靜嘿禪師。靜嘿蓋道善禪師之神足。道善持己節(jié)約。四眾欽重。美事靜嘿馀十年。凡其施設(shè)。皆所經(jīng)歷而得其說。靜嘿滅度。一以委之。西循守不失。故悲敬二田。未嘗間歲。諸造福處。悉有饋慧。夏末蘭盆。亦隨寺送物。俗謂普盆錢。大業(yè)之季。夏集千僧。行道七日?;蛑^美曰。時既炎熱。不可使眾饑虛。何不打餅供養(yǎng)。美曰面易致耳。然而柰其餿敗何?;蛟晃夷苤5嘀美渌鑴t善矣。明日半衣起。溲面二十斛。作二日料。饔庖麇。至杖打刀切。湯鍋亦已沸矣。隨切隨投之湯中。已煮熟。則撈以投水中。投之湯者有盡。投之水者無窮。黎明行餅。莫不訝其堅韌也。眾以為至誠所感云。武德初。詔住會昌寺。乃于西院。造懺悔堂。像設(shè)嚴盛。棟宇宏麗。時則浴井忽竭。美為禱祈。泉涌如舊。平生畜舍利不多。而應驗莫測。隨以寶函。遇禱必給。力行頭陀。終身徒跣。以避蟲蟻?;?qū)W般舟而不坐?;?qū)W止過而不言。雜行紛紜。殆難殫舉。且口誦彌陀之號。心專凈土之歸。貞觀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合掌稱佛而逝。壽六十三。露尸于南山鴟鳴阜。骸塔楩梓谷。弟子樹碑。侍中于志寧文又沙門曇獻者。京邑人亦弘福業(yè)。功格前賢。身成令范。眾所推挹。故光明寶閣。冠絕寰中。慈悲佛殿。時所驚異。本微跡顯。茲不廣述。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德美。
俗姓王。
清河臨清人也。
年在童稚。
天然樂善。
口中所演恒鋪贊唄。
擁塵聚戲必先景塔。
每見形像生知禮敬。
由是親故密而異之。
知非紹續(xù)之胤也。
任從師學。
十六辭親投諸林野廣訪名賢用為師傅。
年至十九方蒙剃落。
謹敬謙恪專思行務。
雖經(jīng)論備閱而以律要在心。
故四分一部薄通宗系。
追求善友無擇遐邇。
潔然自厲不群非類。
開皇末歲。
觀化京師受持戒檢。
禮懺為業(yè)。
因往太白山誦佛名經(jīng)一十二卷。
每行懺時誦而加拜。
人以其總持念力功格涅槃。
太白九隴先有僧邕禪師。
道行僧也。
因又奉之而為師導。
從受義業(yè)亟染暄涼。
后還京輦住慧云寺。
默禪師又從請業(yè)。
即道善禪師之神足也。
善遵承信行普功德主。
節(jié)約形心不衣皮帛。
從受道。
聞見學之望重京都。
偏歸俗眾。
美依承十有馀年。
三業(yè)隨從深相器待。
所以每歲禮懺將散道場。
去期七日苦加勵勇。
萬五千佛日別一遍。
精誠所及多感徵祥。
自爾至終千有馀遍。
故默之弘獎福門開悟士俗廣召大眾。
盛列檀那利養(yǎng)所歸京輦為最。
積而能散。
時又珍重。
常于興善千僧行道。
期滿?奉人別十縑。
將及散晨外赴加倍。
執(zhí)事懼少依名付物。
聞告曰。
何有此理不成僧義。
必若約截凡圣難知。
但當供養(yǎng)不慮虛竭。
庫先無貯物出散之晨及設(shè)大會七眾俱集。
施物山積新舊咸充。
時又欽之。
謂其志大而致遠。
故使靈祇冥助也。
不然誰能睹斯不懼耶。
故自開皇之末。
終于大業(yè)十年。
年別大施。
其例咸爾。
將滅度。
以普福田業(yè)委于美。
美頂行之。
故悲敬兩田年常一施。
或給衣服。
或濟糇糧。
及諸造福處多有匱竭。
皆來祈造通皆賑給。
又至夏末。
諸寺受盆。
隨有盆處皆送物往。
故俗所謂普盆錢也。
往住禪定斯事無殆。
大業(yè)末歲。
夏召千僧七日行道。
忽感異人形服率然來。
告美曰。
時既炎熱。
何不打餅以用供養(yǎng)。
美曰。
面易辦也。
人多餅壞。
何由可致。
便曰。
易可辦耳。
且溲三十斛面。
作兩日調(diào)。
餅不壞也。
即隨言給。
但云多辦瓫水槽多貯冷水。
明旦將設(shè)。
半夜便起打面搥案。
鼓動人物。
僧俗聚觀驚亂眼耳。
須臾打切面已。
將半命人煮之。
隨熟內(nèi)水。
自往攪之。
及明行餅。
皆訝緊韌抽拔難斷。
千人一飽咸共欣泰。
試尋匠者通問失所。
馀有槽甕中餅。
日別供僧。
乃盡限期一無爛壞。
合眾悲慶感通斯應。
武德之始。
創(chuàng)立會昌。
又延而住。
美乃于西院造懺悔堂。
像設(shè)嚴華堂宇宏麗。
周廊四注復殿重敞。
誓共含生斷諸惡業(yè)。
鎮(zhèn)長禮悔潔凈方等。
凡欲進具必先依憑。
蕩滌身心方登壇位。
又于一時所汲浴井忽然自竭。
徒眾駐立無由洗懺。
美乃執(zhí)爐臨井。
苦加祈告。
應時泉涌。
還同恒日。
時共宗焉。
所畜舍利藏以寶函。
隨身所往必赍供養(yǎng)。
每諸起塔祈請散之。
百粒千粒隨須而給。
精苦所感隨散隨滿。
由是增信彌隆。
勤懇不絕。
又年經(jīng)秋夏。
常行徒跣。
恐蹈蟲蟻。
慈濟意也。
或行般舟。
一夏不坐。
或?qū)W止過。
三年不言。
或效不輕通禮七眾。
或同節(jié)食。
四分之一。
如斯雜行其相紛綸。
即目略舒差難備舉。
生常輟想專固西方。
口誦彌陀。
終于命盡。
以貞觀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稱佛卒于寺院。
春秋六十三矣。
乃送于南山鴟鳴堆。
后又收骸于楩梓谷起塔。
弟子等樹碑于會昌寺。
侍中于志寧為文。
又京邑沙門曇獻者。
亦以弘福之業(yè)功格前賢。
身令成范眾所推揖。
所造福業(yè)隨處成焉。
故光明寶閣冠絕寰中。
慈悲佛殿時所驚異。
人世密爾故不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