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淵

相關(guān)人物:共 138 位
共 13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中山(今河北定州市)人。
少知名,歷位殿中都官二尚書、左將軍,封南郡公。
太武帝妹武威長公主,而出其妻輿氏。
官至尚書右仆射。
卒謚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3—557 【介紹】: 北周云中人,本名如愿。
善騎射,北魏孝明帝正光末與賀拔度同斬衛(wèi)可孤,由是知名。
后為武衛(wèi)將軍、大都督。
入朝,后單騎從魏孝武帝西遷,進(jìn)爵浮陽郡公,時荊州陷東魏,信為荊州刺史。
東魏將高敖曹、侯景等攻荊州,遂奔梁。
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三年歸,從宇文泰征戰(zhàn),以功累除隴右十一州大都督、秦州刺史。
示禮教,勸農(nóng)桑,州以富實,流民歸附。
宇文泰以其信著遐邇,賜名信。
孝閔帝即位,遷太宗伯,進(jìn)封衛(wèi)國公。
旋為宇文護(hù)所逼,自殺。
信長女為北周明帝后,四女為唐高祖母,七女為隋文帝后,歷周、隋、唐三代為外戚。
隋文帝追謚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武川人。
唐高祖李淵祖父。
西魏時從宇文泰討平曹泥,出戰(zhàn)東魏。
趙青雀之亂,輔魏太子出頓渭北。
西魏文帝大統(tǒng)中累官至太尉,封隴西郡公,與宇文泰、李弼等八人,以功參佐命,時稱為“八柱國家”,賜姓大野氏。
周受禪,追封唐國公,謚襄。
李淵建唐朝,追尊為景皇帝,廟號太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5—594 【介紹】: 隋僧。咸陽人。俗姓孟。七歲入道,博誦法言。受戒后志愈清厲,學(xué)行為同輩所推,號無上士,北周武帝以為周國三藏,任陟□(山左)寺主。入隋,住清禪寺。帝后欽敬,布施甚多。臨終,以衣資施于三寶,無疾而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出咸陽孟氏。
七歲入道。
循聽講肆。
久之依止禪師開公。
而攝念焉。
逮于受具。
其志逾清厲。
學(xué)僧祇。
十有馀遍。
而講解之。
致徒三百。
京輔以為宗。
后以言說無益。
更脩前行。
形若槁木。
心如死灰。
于是色想除。
而光明發(fā)。
六行偏精。
五門并達(dá)矣。
開公以上首稱之。
眾中同學(xué)歸敬。
開亡。
遂以其徒二百馀人。
委之訓(xùn)導(dǎo)。
聲馳隴塞。
化滿關(guān)河。
趨承下風(fēng)。
千里相屬。
周武帝尤加欽注。
詔曰。
崇禪師精悟獨絕。
所領(lǐng)學(xué)徒。
淑于德義。
未聞有犯。
可為國之三藏。
并陟岵寺主。
崇以職事滯淹。
假以他緣。
奏乞于免。
詔從之。
及廢教。
徇俗不自異。
詔授金紫光祿。
終無所屈。
大象初。
隋文帝以潛德秉周政。
大法且復(fù)。
詔先度百二十僧。
崇預(yù)其數(shù)。
住興善寺。
仍詔充寺主。
固辭。
乃募緣創(chuàng)寺。
以酬宿愿。
蓋以法運之否。
昔嘗許之云。
帝登極。
卒營九寺。
以足十?dāng)?shù)焉。
常是時。
唐高祖。
方以留守居太原。
亦割宅為清禪寺。
以致眾。
煬帝居晉邸。
斥民七十戶水硙碾等。
為寺基業(yè)。
開皇初。
賜帛一萬四千匹。
布五千端。
綿千屯。
綾二百匹。
錦二十匹。
上色米千石。
皇后錢五千貫。
氈五十領(lǐng)。
剃刀五十具。
其建浮圖也。
仍以神尼智仙所授舍利六粒。
用助弘業(yè)。
會教門載啟。
深契帝心。
詔匠杜崇如法營治。
賜錢三千馀貫。
為磚瓦費。
又悉斂內(nèi)宮。
及躬所御故服。
得一千三百襲。
使鬻之。
以資匱竭。
晉邸在楊越。
自其鎮(zhèn)造露盤十一級。
始開皇十一年。
至十四年乃畢工致。
而冠之浮圖之顛。
見者稱嘆。
其馀佛堂僧院。
皆王力焉。
詔崇出入禁籞。
無擁通宮籍。
以為常。
因為帝后。
述凈土業(yè)。
帝每自稱師兒。
后自稱師女。
其恩禮之重如此。
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
無疾卒于所居之房。
壽八十。
上哀慟。
詔所司營給喪事。
塔全身于終南山。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xí)禪篇之二
釋曇崇。姓孟氏。咸陽人。生知正見幼解信奉。七歲入道。博誦法言。勤注無絕。后循聽講肆雄辯無前。乃以慧燈欲全本資攝念。圣果將克必固定想。因從開禪師而從依止。逮乎受戒志逾清厲。遂學(xué)僧祇十有馀遍。依而講解。聽徒三百。京輔律要此而為宗。后弊于言說更崇前觀。額上鼻端是所存想。山間樹下為其居處。既而光明內(nèi)發(fā)。色相外除。形木若枯心灰猶死。偏精六行冠達(dá)五門。開公處眾稱為第一。遂得同學(xué)齊敬。又號為無上士也。及師亡遺囑令攝后徒。于時五眾二百馀人依崇習(xí)靜。聲馳隴塞化滿關(guān)河。尋路追風(fēng)千里相屬。填門盈室坐誨門人?;虺跣薏粌??;蚪K學(xué)人空。念彼慈悲弘斯正則。周武皇帝特所欽承。乃下敕云。崇禪師德行無玷精悟獨絕。所預(yù)學(xué)徒未聞有犯。當(dāng)是尊以德義。故則眾絕形清??蔀橹車啬耆乌灬菜轮?。即從而教導(dǎo)。僧尼有序響名稱焉。每為僧職滯蹤。未許游涉乃假以他緣遂蒙放免。末遺法淪蕩便從流俗。外順王威內(nèi)持道素。又授金紫光祿等銜。并不依就。雖沈厄運無癈利人。大象之初皇隋肇命。法炬還炤。即預(yù)百二十僧。敕住興善。尋復(fù)別敕令宰寺任。重勤辭遜又不受之。而道冠僧群。王公戒范。昔以佛法頹毀。私愿早隆。謹(jǐn)造一寺用光末法。因以奏上。帝乃立九寺以副崇愿。皆國家供給終于文世。高唐公素稟行門偏所歸信。遂割宅為寺引眾居之。敕以虛靜所歸禪徒有譽(yù)。賜額可為清禪。今之清明門內(nèi)寺是也。隋氏晉王欽敬禪林。降威為寺檀越。前后送戶七十有馀。水硙及碾。上下六具永充基業(yè)。傳利于今。天子昔所承名。今親正業(yè)。開皇之初敕送絹一萬四千疋布五千端綿一千屯綾二百疋錦二十張五色上米前后千石?;屎笥窒铝钏湾X五十貫氈五十領(lǐng)剃刀五十具。崇福感于今愿。流于后望。建浮圖一區(qū)。用酬國俸。帝聞大悅。內(nèi)送舍利六粒。以同弘業(yè)。于時釋教初開。圖象全闕。崇興此塔深會帝心。敕為追匠杜崇。令其繕績。料錢三千馀貫計。塼八十萬。帝以功業(yè)引費。恐有匱竭。又送身所著衣及皇后所服者總一千三百對。以助隨喜。開皇十一年。晉王鎮(zhèn)總楊越。為造露盤并諸莊飾。十四年內(nèi)方始成就。舉高一十一級。竦耀太虛。京邑稱最。爾后?遺相接。眾具繁委。王又造佛堂僧院。并送五行調(diào)度。種植樹林等事。并委僧眾。監(jiān)檢助成。崇既令重當(dāng)朝。往還無壅。宮閤之禁門籍未安。須有所論執(zhí)錫便進(jìn)。時處大內(nèi)為述凈業(yè)。文帝禮接自稱師兒。獻(xiàn)后延德又稱師女。及在于本寺則敕令載馳。問以起居。無晨不至。自所獲外利盡施伽藍(lán)。緣身資蓄衣缽而已。開皇十四年十月三十日。遷化寺房。春秋八十矣。皇情哀慘下敕葬焉。所須喪事有司供給。皂白弟子五千馀人。送于終南至相寺之右。為建白塔。勒銘存今。初崇未終七日。寺內(nèi)幡竿無故自折。門外汲井忽爾便枯。眾怪其由也。及至晦夜。崇遺告曰。吾有去處今須付囑。即以衣資施于三寶。及至后夜覺有異相。就而觀之方知氣絕。無疾而逝。形色如生。因以奏聞。莫不懷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隋隴西成紀(jì)人。
李虎子。
唐高祖李淵父。
北周武帝保定四年襲封為唐國公。
拜柱國大將軍,出任安州總管。
卒謚仁。
李淵建唐,追尊為元皇帝,廟號世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住武陵開元寺。性僻而高,好言人休戚。憲宗元和中,陳廣官武陵,昭見之,自言姓劉,為宋鄱陽王劉休業(yè)曾孫,年已二百九十歲,又言廣為宋長沙王劉叔堅六世孫。廣求為弟子,昭遁去,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不知何許人。元和十一年。居武陵之開元寺。時有陳廣者。方以孝廉調(diào)官此郡。昭見之。悲且喜曰。陳君何來之晚乎。廣愕然。心以為素不相識。而訝見之晚。豈無所謂哉。因請其說。昭曰。詎容倉卒。他日當(dāng)為子索言之。一夕廣詣?wù)阉?。遂對床傾倒所蘊。曰我劉氏子。宋孝文帝玄孫也。曾祖鄱陽王休業(yè)。祖士弘。并詳史傳。先人以文學(xué)。為齊竟陵王子良所知。仕至?xí)?。吾生于梁普通七年五月。年三十。筮仕陳宣帝。時旋棄去。與沈彥文游。后長沙王叔堅。始興王叔陵。皆致賓客。張聲勢。趨附權(quán)寵。吾偕彥文。處長沙門下。及始興之誅。吾輩亦從而逝矣。橡栗以供。旦暮短褐。以禦寒暑。匿深林窮谷。以樂天命。未幾。而一老沙門過之曰。二君骨相皆奇。然劉君尤壽。彥文再拜。愿得所餌藥。僧笑竟別。且告吾曰。世俗務(wù)名利。徒勞苦耳。愿復(fù)奚所成就哉。吾念獨釋氏之道。其庶幾。君尚勉旃。吾于是奉命。罔敢或墜。又十五年。陳亡。故后主諸王入長安。吾遂率彥文乞丐。西上謁吊長沙。于瓜州宿。留晉昌互羌塞。數(shù)年長沙殂。又?jǐn)?shù)年彥文亡。吾始依會稽之佛寺。而落發(fā)焉。則又去彥文之亡。已二十年。而吾固百歲矣。雖容體枯瘠。而筋力不衰。尚日行百里。唐受禪。偶??一僧。再游京師。武德六年。天下混一。僭叛舉戡定。吾獲遍歷河洛江淮三蜀五嶺之勝。所歷輒徘徊久之。以盡其趣。逮今茲則二百九十年矣。然吾身雖艱難驗岨所備嘗。而未始一日有負(fù)薪之憂。元貞之季。掛錫是寺。夜夢長沙謂吾曰。后十年。我六世孫廣。當(dāng)與子相見。子其幸教之。寤而記其夢于書筴間。計去年已盈其數(shù)。而詢之往來者。則君猶未至也。每悵然。以夢語之謬。豈意識君于今日哉。且君顴耏眉目。切肖長沙。是宜發(fā)吾何來晚之嘆也。因出書策示其記處。悲帵涕泣數(shù)行下。廣拜愿即為弟子。奉杖屨。昭曰。第圖之未可也。明日當(dāng)再來。廣明日詣?wù)?。則昭遁矣。大和初。廣赴巴州掾。道遇昭于山南逆旅。廣夜拜燈下。逝從游。無他志。昭許之。蚤作而昭逸。廣徒太息而已。
宋高僧傳·卷第十八 感通篇第六之一
釋慧昭。
未詳何許人。
其為僧也。
性僻而高。
恒修禪定。
貌頗衰羸。
好言人之休戚。
而皆必中。
與人交言且不馴狎。
閉關(guān)自處左右無侍童。
每日乞食。
里人有八十馀者云。
昭居此六十馀年。
其容貌無異于少時昔日也。
但不知其甲子。
元和中有陳廣者。
由孝廉調(diào)為武陵官。
而酷好浮圖氏。
一日因詣寺盡訪諸僧。
昭見廣且悲且喜曰。
陳君何來之晚乎。
廣愕然自揣。
平生不識此僧。
何言來晚。
乃曰未嘗與師游。
何責(zé)遲暮。
昭曰。
此非倉卒可言。
當(dāng)為子一夕靜話方盡此意。
廣甚驚異。
后時詣?wù)阉蕖?div id="t6qf5sq" class='inline' id='people_15939_2_30_comment'>
因請其事。
昭曰。
我劉氏子。
宋孝文帝之玄孫也曾祖鄱陽王休業(yè)祖士弘。
并詳于史氏。
先人文學(xué)自負(fù)。
為齊竟陵王子良所知。
子良招集賢俊文學(xué)之士。
而先人預(yù)焉。
后仕齊梁之間為會稽令。
吾生于梁普通七年夏五月。
年三十方仕于陳。
至宣帝時為卑官。
不為人知。
徒與沈彥文為詩酒之交。
后長沙王叔堅與始興王叔陵。
皆多聚賓客大為聲勢。
各恃權(quán)寵有不平心。
吾與彥文俱在長沙之門下。
及叔陵被誅。
吾懼不免。
因皆銷聲。
匿跡于林谷。
拾橡栗而食。
掬溪澗而飲。
衣一短褐雖寒暑不易。
以待所憂之所定。
無何有一老沙門至吾所居曰。
子骨法甚奇當(dāng)無疾耳。
彥文再拜請其藥曰。
子無劉君之壽奈何。
雖服吾藥亦無所補(bǔ)遂。
告別將去。
復(fù)謂我曰。
塵俗以名利相勝。
竟何有哉。
唯釋氏可以舍此矣。
恭納其言。
自是不知人事。
凡十五年。
又與彥文俱至建業(yè)。
時陳氏已亡宮闕盡毀。
臺城牢落荊榛蔽路。
景陽并塞結(jié)綺基頹。
文物衣冠蕩然而盡。
故老相遇相攜而泣。
且曰。
一人無良已至于是。
隋氏所滅良可悲乎。
又聞后主及諸王皆入長安。
乃率沈挈一囊。
乞食于路以至關(guān)中。
吾長沙王之故客也。
恩遇甚厚。
聞其遷往瓜州。
則徑往就謁。
長沙王長于綺紈而早貴盛。
雖流放之際尚不事生業(yè)。
時方與沈妃酣飲。
吾與沈再拜于前。
長沙悲慟久之。
瀝泣而起乃謂吾曰。
一日家國淪亡骨肉播遷。
豈非天乎。
吾自此且留晉昌氐羌之塞數(shù)年。
而長沙殂又?jǐn)?shù)年彥文亡。
吾因剔?為僧。
遁跡會稽山佛寺。
凡二十年。
時已百歲矣。
雖容體枯瘠而筋力不衰。
尚日行百里。
因與一僧同至長安。
唐高祖已有天下。
建號武德。
至六年吾自此或居京洛或游江左至于三蜀五嶺無不住焉。
殆今二百九十年矣。
雖烈寒酷熱未嘗有微恙。
貞元末于此寺夢一丈夫。
衣冠甚盛。
熟視乃長沙也。
吾迎延坐話舊。
傷感如平生時。
而謂吾曰。
后十年我之六世孫廣當(dāng)官于此郡。
師其念之。
乃問之曰。
王今何為。
曰冥官極尊。
既而又泣曰。
師存而我之六世矣悲夫。
吾夢覺因紀(jì)君之名于經(jīng)笥中。
至去歲凡十年。
乃以君之名氏訪于郡人。
尚怪君之未至。
昨因乞食里中。
遇邑吏訪之。
果得焉及君之來。
又依然長沙之貌也。
然自夢及今十一年矣。
故訝君之晚也。
已而悲惋泣下數(shù)行。
因出經(jīng)笥示之。
廣再拜愿執(zhí)屨錫為弟子。
昭曰。
君且去。
翌日當(dāng)再來。
廣受教而還。
明日至其居。
昭已遁去莫知其適時。
元和十一年也。
至大和初廣為巴州掾。
于山南道路逢昭。
驚喜再拜曰。
愿棄官請從師為物外之游。
昭亦許之。
其夕偕舍于逆旅。
至天將曙。
廣早起而省昭已去矣。
廣茫然若有所喪。
神情沮敗。
自是盡不知所往也。
然則昭自梁普通七年生。
于時歲在丙午。
下至唐元和十年乙未。
凡二百九十年。
則與昭言如合符契焉。
系曰。
慧昭既三百年住世也。
前不可測后未可涯。
與夫賓頭羅睺尊者一貫。
胡不念恩地之裔孫邪。
通曰。
神仙隔一塵。
猶未可與之游。
且廣是具縛凡夫。
昭為度世上士。
飛鳶與魚蹤跡相遠(yuǎn)。
此何怪歟。
孟靜素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2—638 【介紹】: 唐女道士。
江夏安陸人。
初笄離家修道,修習(xí)三皇內(nèi)文,九鼎丹法。
隋文帝開皇間,征赴京師,居至德觀,士俗從者甚眾。
唐高祖、太宗皆欽重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2—約618 【介紹】: 隋河南洛陽人,字文升。
初,北周武帝在藩時引為記室。
累遷至京兆尹。
入隋,歷仕淮州總管、資州刺史。
文帝仁壽初少數(shù)部族山民為亂,玄單騎往說利害,乃解兵去。
鎮(zhèn)撫當(dāng)?shù)夭孔澹昂髿w附者十余萬口。
除遂州總管,安撫劍南一帶。
煬帝即位,歷任工部尚書、刑部尚書、京兆內(nèi)史。
與代王楊侑留守京都。
李淵軍進(jìn)長安,憂懼稱疾歸,恭帝義寧中卒。
全隋文·卷二十三
玄字文升,河南洛陽人。周武帝為魯公時,引為記室,遷給事上士,襲父檦爵興勢公,轉(zhuǎn)宣納下大夫。建德中,拜益州長史,遷開府儀同三司、太府中大夫,治內(nèi)史事,領(lǐng)京兆尹。宣帝時,以忤旨免。大象中,檢校熊州事。隋受禪,遷淮州總管,進(jìn)封同軌郡公。坐事免。尋拜嵐州刺史,檢校朔州總管事,入為衛(wèi)尉少卿。仁壽初,拜資州刺史,除遂州總管。煬帝即位,復(fù)徵為衛(wèi)尉卿。遷工部尚書,拜魏郡太守。入為右候衛(wèi)大將軍,檢校左候衛(wèi)事。轉(zhuǎn)刑部尚書,拜金紫光祿大夫。遼東之役,拜京兆內(nèi)史,留守京師,加右光祿大夫。唐兵入關(guān),歸于家。義寧中卒。年七十七。
僧保恭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3—622 【介紹】: 隋唐時僧。
青州人,俗姓崔。
年十一出家,精邃經(jīng)旨。
隋文帝仁壽中征為禪定道場主,清肅有聞。
唐高祖武德中,舉十大德統(tǒng)攝僧尼,高祖獨以保恭任之,遂居諸大德之右。
全隋文·卷三十五
保恭,開皇中住蔣州棲霞寺。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七 攝念科
姓崔氏。
青州人。
晉永嘉南渡。
居建鄴。
父超道。
本州刺史。
恭年十一。
炅法師使誦觀音經(jīng)。
初夜一時即能覆誦。
遂許出家。
會炅逝去。
頃之夢。
兩蛇從炅足出。
入恭足。
而覺。
自爾神志異常日。
即依開善徹法師。
聽成實論。
而徹以義疏。
使習(xí)復(fù)之。
其文如蠅頭。
一領(lǐng)八紙。
曾無遺忘。
同學(xué)五百。
莫不推伏。
既受具。
稟定業(yè)于慧曉禪師。
又問成實疑沮于高昌嵩公。
因從究地持十地。
不逾年。
大義洞明。
而前疑冰釋。
乃約地持以制行。
而專講法華。
陳至德初。
攝山慧布?xì)w自北鄴。
相邀造棲霞寺。
以弘禪宗。
布亡誘掖加謹(jǐn)。
隋仁壽末。
獻(xiàn)后崩。
詔入京。
為禪定道場主綱正僧任。
齊王暕。
乞授戒。
施衣五百領(lǐng)。
皆分散無所畜。
國初避地藍(lán)田之悟真寺。
武德二年。
詔仍舊僧任。
改禪定。
為大莊嚴(yán)寺。
且舉十大德統(tǒng)攝。
當(dāng)時猶顧望。
未遽應(yīng)。
高祖使趣起恭而諸公稍進(jìn)。
四年十二月十九日。
卒于大莊嚴(yán)寺。
壽八十。
葬于京郊之西南。
秘書監(jiān)蕭德言銘。
其碑。
初恭嘗山行。
直過虎所踞地。
無少懼色。
楊玄感之亂。
或誣恭預(yù)其謀。
方升座豎義。
而兵刃突入捕逮。
眾驚駭欲散。
恭徐曰。
自省無他。
俟講罷。
當(dāng)就辨也。
其度量如此。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一 義解篇七
釋保恭。
姓崔。
青州人也。
晉永嘉南遷止于建業(yè)。
父超道本州刺史。
十一投炅法師。
將欲試其神采。
乃以觀音誦之。
初夜一時須臾便度。
自謂聞之如經(jīng)月頃。
即度出家。
會炅亡沒。
夢見兩蛇從師腳出入恭腳中。
忽爾驚覺。
自覺心志弘雅身相安怗。
便往開善徹法師所聽采成論。
義疏極細(xì)狀如蠅頭。
一領(lǐng)八紙不遺一字。
眾齊五百莫不推先。
受具已后隨惠曉禪師綜習(xí)定業(yè)。
深明觀行頻蒙印可。
又聽成實謂有馀悟。
反求所明翻成疑阻。
即以問諸講匠皆無通者。
逢高昌嵩公開揚地持十地。
因從受學(xué)。
不逾年稔大義皆明。
于前疑中。
又削其半。
乃行依地持偏講法華。
控引宗歸。
得其奧旨。
陳至德初。
攝山慧布。
北鄴初還欲開禪府。
苦相邀請建立清徒。
恭揖布慧聲便之此任。
樹立綱位引接禪宗。
故得棲霞一寺道風(fēng)不墜至今稱之詠歌不絕。
恭又從布聽采三論善會玄言。
于前諸疑都并消釋。
及布之亡委以徒眾。
既承付屬率誘如初。
而德素尊嚴(yán)見者皆憚。
整理僧務(wù)功在護(hù)持。
仁壽末年獻(xiàn)后崩背。
帝造佛寺綜御須人。
僉委聲實以狀聞奏。
下敕徵入為禪定道場主。
綱正僧網(wǎng)清肅有聞。
迄于隋代常蒞斯任。
隋齊王暕。
奉其道德禮以為師。
既受戒已施衣五百領(lǐng)。
一無所受乃從馀散。
唐運初興歸心泉石。
遂避官于藍(lán)田悟真寺。
棲息林岫將事終焉。
而御眾攝持聲光帝里。
武德二年。
下敕召還依舊檢校。
仍改禪定為大莊嚴(yán)。
及舉十德統(tǒng)攝僧尼。
京輦諸僧懾憚威嚴(yán)遂不登及。
高祖聞之曰。
恭禪師志行清澄可為綱統(tǒng)。
朕獨舉之。
既位斯任諸無與對。
遂居大德之右。
專當(dāng)剖斷。
平恕衷詣眾無怨焉。
以武德四年十二月十九日卒于大莊嚴(yán)寺。
春秋八十。
初恭弱年入道志力兼常。
不以利傾不以威動。
敦肅嚴(yán)毅深有大猷。
曾經(jīng)山行虎伏前道。
從邊直過情無顧及。
大業(yè)中年梟感起逆。
僧有競者言與同謀。
于時正在堂中登坐豎義。
兵衛(wèi)奄至圍繞階庭。
合眾驚惶將散其席。
恭曰。
自省無事。
待論議訖當(dāng)自辯之。
從容談敘都無異色。
斯例甚眾。
略陳一二。
由茲風(fēng)問陳隋唐代。
三國天子之所隆焉。
葬于京郊之西南。
其碑唐秘書監(jiān)蕭德言制文。
僧住力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4—623 【介紹】: 唐僧。陽翟人,俗姓褚。避地錢塘縣,因出家焉。隋煬帝時居揚州長樂寺。嘗自竭資建塔造寺。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護(hù)殿閣,寺賴以存。唐高祖武德六年,輔公祏起事,凡百寺觀??送江南,住力乃致書再請,愿在閣前燒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許。乃積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陽翟人。
后有避地于吳郡之錢唐者。
子孫因家焉。
八歲入道。
有聞緇俗。
久之陳宣帝。
于京城之左。
造秦皇寺。
詔董工役。
至德二年。
充寺主。
陳亡徙居江都之長樂寺。
隋開皇十三年建塔五層。
金盤輝耀近遠(yuǎn)。
十七年煬帝以晉王出鎮(zhèn)淮海。
委力總寺任。
乃復(fù)于丹陽龍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優(yōu)填王像。
王謐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閣。
旁挾二樓。
奉像其上。
宏壯顯特。
挺冠區(qū)宇。
大業(yè)四年。
益起四周齋房廊廡。
倉庫庖湢。
使凈侶游息無厭。
十年盡出己資。
購旃檀香木。
模刻瑞像。
并二菩薩。
并安閣上供養(yǎng)。
十四年。
隋室喪亂。
寇盜搶攘。
力則誓捐身命。
守護(hù)殿閣。
神堯受禪天下更始。
諸方版蕩。
而此等獨存。
武德六年。
賊帥輔公拓叛。
寺觀。
皆撤送江南。
力致書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聽。
力謂弟子曰。
吾無量劫來。
積集貪愛。
不能捐舍軀命。
以報法恩。
今像欲濟(jì)江。
所不忍見。
可積薪自燒。
以供養(yǎng)之。
衣資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滅后。
像南還矣。
遽湯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終。
而身則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燼。
壽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還。
門人慧安智頤等樹碑于寺之內(nèi)。
東宮庶子虞世南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住力。姓褚氏。河南陽翟人。避地吳郡之錢塘縣。因而家焉。宿植勝因早修慧業(yè)。甫及八歲出家學(xué)道。器宇凝峻虛懷接悟。聲第之高有聞緇俗。陳中宗宣帝。于京城之左造泰皇寺。宏壯之極罄竭泉府。乃敕專監(jiān)百工。故得揆測指撝面勢嚴(yán)凈。至德二年。又敕為寺主。值江表淪亡僧徒乖散。乃負(fù)錫游方訪求勝地。行至江都。乃于長樂寺而止心焉。隋開皇十三年。建塔五層。金槃景耀峨然挺秀。遠(yuǎn)近式瞻。至十七年。煬帝晉蕃又臨江海。以力為寺任繕造之功故也。初梁武得優(yōu)填王像神瑞難紀(jì)。在丹陽之龍光寺。及陳國云亡道場焚毀。力乃奉接尊儀及王謐所得定光像者。并延長樂身心供養(yǎng)。而殿宇褊狹未盡莊嚴(yán)。遂宣導(dǎo)四部王公黎庶。共修高閣并夾二樓。寺眾大小三百馀僧。咸同喜舍畢愿締構(gòu)力乃勵率同侶二百馀僧。共往豫章刊山伐木。人力既壯。規(guī)摹所指妙盡物情。即年成立。制置華絕。力異神工。宏壯高顯挺冠區(qū)宇。大業(yè)四年。又起四周僧房。廊廡齋廚倉庫備足。故使眾侶常續(xù)斷緒無因。再往京師。深降恩禮還至江都。又蒙敕慰。大業(yè)十年。自竭身資。以栴檀香木。模寫瑞像并二菩薩。不久尋成同安閣內(nèi)。至十四年。隋室喪亂道俗流亡。骸若萎朽充諸衢市。誓以身命守護(hù)殿閣。寺居狐兔顧影為儔。啜菽飲水再離寒暑。雖耆年暮齒。而心力逾壯。泥涂褫落周匝火燒??谡b不輟手行治葺。賊徒雪泣見者哀嘆。往往革心相佐修補(bǔ)。皇唐受命弘宣大法。舊僧馀眾并造相投。邑室雖焚此寺猶在。武德六年。江表賊帥輔公祐。負(fù)阻繕兵戈潛圖反叛。凡百寺觀撒送江南。力乃致書再請。愿在閣前。燒身以留寺宇。祐偽號尊稱。志在傾殄。雖得其書全不顧遇力謂弟子曰。吾無量劫來積習(xí)貪愛。不能捐舍形命以報法恩。今欲自于佛前取盡決。不忍見像濟(jì)江??煞e乾薪自燒供養(yǎng)。吾滅之后像必南渡。衣資什物并入尊像。泣服施靈理宜改革。便以香湯沐浴加趺面西。引火自焚卒于炭聚。時年八十。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命終火滅。合掌凝然。更足阇維。一時都化。初力在佛前焚時。群鵲哀鳴。其聲甚切。右繞七匝方始飛去。及身沒后像果南遷。殿閣房廊得免煨燼。法寶僧眾如疇昔焉。門人慧安智賾者。師資義重甥舅恩深。為樹高碑于寺之內(nèi)。東宮庶子虞世南為文。今像還歸于本閣云。
共 138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