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印宗

相關(guān)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8—636 【介紹】: 隋唐時僧。河南洛陽人,俗姓孟。年十五出家,為僧粲弟子。隋時,召住大禪定道場。入唐,太宗貞觀中,預(yù)宏文館論義,發(fā)言如流,大為太子所贊賞,遂以為普光寺主。有《十八部論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孟氏。
河南洛陽人也。
父皓仕隋臨淄令有治聲。
隱士西門義以道自高。
未嘗于謁。
忽求見歸美焉。
皓因出紹續(xù)績等諸子。
使品目之。
義曰。
府君六子。
皆偉器也。
然其三季。
必非世俗所可縻縶。
蓋指凈土寺曠法師。
及岳等也。
稟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
復(fù)究攝論于道尼師。
憚煩因入太白山。
投慧安師。
研精其指。
后住京師明覺寺。
閉門五載。
無食息暇。
自爾無小凝滯矣。
至于外義伏文。
非疏莫了。
三藏所錄。
并留南中。
仍為賂遺啇賈。
使必致之。
果于廣州顯明寺得凱師筆跡。
三藏口傳。
俱沙論本。
并十八部論記。
顯明即凱師所住寺也。
頓愜所懷。
尋依安卒業(yè)于太白。
安許之共給。
綿歷歲敘。
無所匱乏。
時雖兇歉。
德緒益進(jìn)。
俄謝安出山。
安留之又二載。
隋大業(yè)八年。
召住大禪定道場眾時三百馀。
皆以岳學(xué)無師授。
未宜弘闡。
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辨慧明等。
相與引重。
而請焉。
乃以三藏本疏。
判通俱沙。
或初猶未信。
及舉綱頓網(wǎng)。
宏密叵測。
而諍鋒遽息。
。
武德初。
臥疾藍(lán)谷感化寺巖有乳泉。
岳手承之。
可得二升而絕曰。
吾無以感之耳。
方默念誦。
輒沸觱間一日可得一升。
以資飲食。
疾良差。
二年以三藏疏本。
文句繁多。
刊削成部。
合二十二卷。
減疏本三分之二。
以便觀覽。
且著十八部論疏。
行世。
貞觀初西域波頗三藏至京師詔翻譯。
而岳亦有職。
其間頗聞岳善俱沙而心疑之曰。
此吾西國之極則者。
今言其善。
謬耳。
間問以大義。
則岳答如流。
頗曰。
智慧人智慧人。
今上嘗延宗法師于宮集眾。
立三宗義。
而岳問以八正通局賢圣。
無對。
道士劉進(jìn)喜創(chuàng)開老子。
岳問。
以道生一二徵據(jù)前后。
道士但瞪目而已。
岳戲曰。
先生高視前彥。
豈謂目擊取通乎。
眾大笑。
六年八月。
兄曠化。
悲悼不自勝。
或勸之裁抑。
岳??淚曰。
同居火宅。
共溺愛流。
生死未斷。
何得不悲。
八年秋。
皇太子集諸碩德。
于弘文館論義。
岳慷慨談吐。
特拔其類。
太子顧曰。
此法師為誰。
左庶子杜正倫曰。
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
總持則隋之禪定。
太子曰。
于寺何職。
答曰。
未也。
太子乃曰。
皇帝為寡人造寺。
正將以收召名德。
張大教法。
而上人如此。
其無職可乎。
即屈知寺任允副。
虛襟屢辭。
不許。
徙住普光寺。
九年弟明略來省。
固留之。
略善涅槃。
住東洛天宮寺。
十年二月疾。
太子醫(yī)饋相望。
卒于所住寺。
壽六十九。
喪事取給太子家。
令葬郊南杜城西隅。
略既送葬歸。
疚痛纏結(jié)。
十二年卒。
壽六十七。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三 義解篇九
釋道岳。姓孟氏。河南洛陽人也。家世儒學(xué)專門守業(yè)。九歲讀詩易孝經(jīng)。聰敏強識卓異倫伍。父皓仕隋為臨淄令。治聲遠(yuǎn)肅。有隱士西門義者。博物疏通肥遁巖谷。前后令召莫能致之。至是步自山阿來儀府舍。謂鈴下吏曰。西門義故謁。遽為吾白。即以事聞。令素仰高風(fēng)。駭其萃止。延席曰。先生道扇三古德重四民。何能輕舉。義曰。吾自弱歲隱淪。于茲暮齒。誠不欲干游人世。抱誠棄智。頃者吠聲既靜。則良政字民。五褲興謠兩岐成詠。有欣美化。故不以韜隱自私。敢敘斯事。令述其不逮。問其治術(shù)。對答若神。情兼明舉。乃命諸子紹續(xù)績曠岳略等。列于義前。令其顧指。義曰。府君六子。誠偉器也。自長而三。州縣之職。保家自若也。已下之三。其志遠(yuǎn)其德高。業(yè)心神道求解言外。固非世局之所常談也。曠年十七遂得出家。操行貞固志懷明約。善大論及僧祇。深鏡空有。學(xué)徒百數(shù)。禪觀著績物務(wù)所高。即洛陽凈土明曠法師是也。岳十五出家。依僧粲法師為弟子。少樂學(xué)問經(jīng)論是欣。及具篇禁更宗律部。指途持犯性不議非。而體貌魁美風(fēng)操高厲。容止儼然不妄交于道俗。后習(xí)成論雜心于志念智通二師。備窮根葉辭義斯盡。有九江道尼者。創(chuàng)弘攝論海內(nèi)知名。以開皇十年至自楊都來化京輦。親承真諦業(yè)寄傳芳。岳因從受法。日登深解。以眾聚事?lián)?。惟其廢習(xí)。將欲棲形太白服業(yè)倫貫。時太白寺慧安者。倜儻多知世數(shù)闊達(dá)。方丈一字方寸千文。醫(yī)術(shù)有工經(jīng)道偏練。日行四百相同夸父。世俗所謂長足安是也。岳友而親之。便往投造告所懷曰。毗曇成實學(xué)知非好。攝大乘論誠乃清微。而傳自尼公。聽受又鮮。今從物化精益無從。中路徘徊伊何取適。昔天親菩薩作俱舍論。真諦譯之。初傳此土。情寄于此耳。安曰。愿聞其志。岳曰。余前學(xué)群部。悉是古德所傳。流味廣周未盡于后。惟以俱舍無解。遂豈結(jié)于當(dāng)來耶。安曰。志之不奪。斯業(yè)成矣。后住京師明覺寺。閉門靜故尋檢論文。自讀其詞仍洞其義。一習(xí)五載不出住房。惟除食息初無閑暇。遂得釋然開發(fā)了通弘旨。至于外義伏文。非疏莫了。承三藏本義并錄在南方。思見其言。載勞夢寢。乃重賂遺南道商旅。既憑顧是重。所在追求。果于廣州顯明寺。獲俱舍疏本并十八部記。并是凱師筆跡。親承真諦口傳。顯明即凱公所住寺也。得此疏本欣戴仰懷。諷讀沈思忘于寢食。乃重就太白卒其先志。于即慶吊絕緒尋繹追功。口腹之累惟安供給。時谷食不豐菜色相顧。安庶事經(jīng)營令無匱乏。綿歷歲序厥志彌隆。內(nèi)慚諸己。乃謝安曰。岳今至愚為累獨學(xué)成譏。輒不量力欲悕非分。一不可也。食為民本名作實賓。茍求虛譽遂勞同志。二不可也。斯過弘矣。誠可退跡浮浮。更勞重累。則不可也。安曰。功業(yè)將成幸無異志。嘉會難再無思別慮。復(fù)延兩載方始出山。乃以己所尋知。將開慧業(yè)。游諸講肆清論莫窮。大業(yè)八年被召住大禪定道場。今所謂大總持寺是也。時年三十有四。少齒登器莫匪先之。此時僧眾三百馀人。令聽風(fēng)規(guī)互相推謝。岳以后至名重學(xué)不從師。雖欲播揚未之有許。時有同德沙門法常智首僧辯慧明等。并名稱普聞眾所知識。相為引重創(chuàng)為請主。岳撝謙藏器退辭師授。徒累清言終慚疏略。慧明等越席揚言曰。法師何辭耶。吾等情均水乳義結(jié)相成。掩德移機(jī)恐爽靈鑒。又人世飄寄時不再來幸不相累。岳顧諸意。正乃首登焉。遂以三藏本疏判通俱舍。先學(xué)后進(jìn)潛心異論。皆曰。斯文詞旨宏密學(xué)爽師資??v達(dá)一朝誠自誣耳。當(dāng)伺其談敘得喪斯及矣。岳自顧請主虛宗初無怯憚。舉綱頓網(wǎng)大義斯通。雖諍論鋒臨而響應(yīng)隨遣。眾咸不識其戶牖。故無理頓聯(lián)辭。由是名振學(xué)宗法筵繼席。歲舉賢良推師有寄。武德初年。從業(yè)藍(lán)谷化感寺側(cè)。巖垂乳水。岳往承之可得二升懸渧便絕。乃曰。吾無感也。故水輟流。遂以殘水寫渧下瀅中。一心念誦。日取一升經(jīng)六十日?;紦p方復(fù)。又至二年。以三藏本疏文句繁多學(xué)人研究難用詳覽。遂以真諦為本。馀則錯綜成篇。十有馀年方勒成部。合二十二卷。減于本疏三分之二。并使周統(tǒng)文旨字去意留。兼著十八部論疏。通行于世。以為口實。又初平鄭國。有宗法師者。神辯英出時所異之?;噬涎尤雰?nèi)宮立三宗義。岳問以八正通局圣賢。后責(zé)才施無言以對。坐見其屈。乃告曰。京室學(xué)士談衒寔希。三宗之大于何自指。及高祖之世。欲使李道東移被于鳥服。度人授法盛演老宗。會貞觀中廣延兩教。時黃巾劉進(jìn)喜創(chuàng)開老子。通諸論道。岳乃問以道生一二。徵據(jù)前后。遂杜默焉。岳曰。先生高視前彥。豈謂目擊取通乎。坐眾大笑而退。故岳之深解法相。傳譽京國矣。至六年秋八月。岳兄曠公從化。悲痛纏懷。徒屬慰曰。人皆有死。惟自裁抑。岳捫淚曰。同居火宅共溺愛流。生死未斷何得不悲。聞?wù)咦h之。以為善居道俗之間也。貞觀初年。有梵僧波頗。在京傳譯。岳為眾舉。預(yù)其同例。頗聞善于俱舍。未始重之。謂人曰。此論本國學(xué)者之英華浮情。不敢措意。今言善者不有謬耶。因問以大義并諸異論。岳隨其慧解應(yīng)答如流。頗曰。智慧人智慧人。不言此慧吾與爾矣。自爾情敦道術(shù)。厚密加恒。八年秋。皇太子召諸碩德集弘文館講義。岳廣開衢術(shù)。延對諸賓。酬接覆卻神旨標(biāo)被。太子顧曰。何法師。若此之辯也。左庶子杜正倫曰。大總持寺道岳法師也。法門軌躅學(xué)觀所宗。太子曰?;实蹫楣讶嗽焖聫V召名德。而此上人猶未受請何耶。倫曰。虞舜存許由之節(jié)。夏禹順伯成之志。彼乃俗流。猶從矯逸。況方外之士。棄名之人。臣輒從其所好耳。乃下令曰。今可屈知寺任。允副虛襟。岳動容辭曰。皇帝深惟固本。歸誠種覺。所以考茲福地建此仁祠。廣召無諍之僧。用樹無疆之業(yè)。貧道識量未弘德行無紀(jì)。今蒙知寺任誠所不安。愿垂含恕。敢違恩旨。屢辭不免。遂住普光。以貞觀十年春二月?lián)k疾彌留。諸治無效。春坊中使相望于路。遂卒于住寺。春秋六十九。皇太子令曰。普光寺上座。喪事所資取給家令。庶使豐厚無致匱約。仍贈帛及時服衣等。俄而有敕。復(fù)公給葬儀。送于郊南杜城之西隅。岳弟明略。身長七尺三寸。十九出家。志懷遠(yuǎn)悟容儀清肅。特善涅槃。學(xué)人從集有聲京洛。住東洛天宮寺。貞觀九入年朝奉慰。時四海令達(dá)總集帝京。惟岳及略。連支比曜。時共美之。及事緣將了。言歸東夏。岳惘然曰。吾同氣四人。并先即世。唯余與爾相顧猶影。自曠師沒后。心常怏怏??痔偈蠼磺謿H然長逝。異生難會可不思耶。吾行年耄矣。其能久乎。集會又難。爾其且止。因斯便住。恰至明春岳便辭世。略之銜疚。痛鐘纏結(jié)帶疾還寺。以十二年卒于所住。春秋六十七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19 【介紹】: 唐僧。越州會稽人,俗姓王。幼于龜山妙喜道場出家。游方諸處,謁五祖弘忍,遂隨順修禪。后遇道岸于光州,又習(xí)律儀。歸住越州妙喜寺,四眾依歸者頗眾。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王氏。
會稽人。
稚齒即于龜山妙喜寺出家。
其寺建于梁時。
故所居者。
皆耆宿。
達(dá)獨年少。
尋游方至黃梅見忍禪師。
曹溪見印宗禪師光州見道岸律師。
于是造詣日深。
聲名日廣。
負(fù)錫而歸之者。
如水之宗海。
開元七年。
以疾而終。
年八十二。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釋僧達(dá)。
姓王氏。
會稽人也。
稚齒英奇不參戲弄。
于龜山妙喜道場出俗。
其寺南梁初建。
后樂游方見黃梅忍禪師。
若枯苗得雨。
隨順修禪罔有休懈遇印宗禪師重磨心鑒光州見道岸律師。
更勵律儀。
四眾依歸如水宗海。
開元七年示疾而終。
春秋八十二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38—713 【介紹】: 名或作惠能。唐僧。嶺南新州人,祖籍范陽,俗姓盧。與神秀同師禪宗五祖弘忍禪師。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币毁实煤肴藤澰S,密傳其衣缽,成禪宗第六祖。后居韶州曹溪山寶林寺,弘揚“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神秀在北方倡行之“漸悟”相對,分稱南宗、北宗。卒,憲宗謚其為大鑒禪師。弟子輯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38—713 一作惠能。俗姓盧,新州(今廣東新興)人。早年聽人誦佛經(jīng),頗能領(lǐng)會,遂北行訪師。高宗咸亨間入黃梅東禪寺,參禪宗五祖弘忍,弘忍命于碓房舂米,時稱為盧行者。因所作禪偈為弘忍所賞,于夜間傳其法衣,并命其速往南方隱遁。隱居韶州曹溪十余年后,始至廣州法性寺,出示法衣,并剃發(fā)受戒。后歸住韶州寶林寺,為眾說法,歷三十余年,影響遍于南方。卒于新州國恩寺。憲宗時賜號大鑒禪師。生平見《舊唐書》本傳。慧能為南宗禪之創(chuàng)始人,其為學(xué)倡“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頓悟法門,與北宗禪之漸悟說不同。后人尊其為禪宗六祖。其語錄由門人輯為《六祖法寶壇經(jīng)》。此書及《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詩偈20余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全粵詩·卷五
釋惠能(六三八 — 七一三),一作慧能,俗姓盧。新州(今新興縣)人。幼年喪父,家貧,不識字,以采樵為生。二十四歲時,聞人誦《金剛經(jīng)》,決心學(xué)佛,乃往投湖北蘄州黃梅縣東山禪宗五祖弘忍門下,得傳衣缽,南歸隱遁十六年。唐高宗儀鳳元年(六七六),薙發(fā)于廣州制旨寺,受具足戒于法性寺。后于韶州曹溪寶林寺大倡頓悟法門,宣揚“見性成佛”,為佛教南宗開創(chuàng)者、禪宗之六祖。唐玄宗先天二年圓寂,年七十六。唐憲宗詔謚大鑒禪師。弟子編其語錄為《六祖壇經(jīng)》。事見《壇經(jīng)》及釋法海撰序,又王維、柳宗元、劉禹錫撰碑銘、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慧能俗姓盧氏。
其先范陽人。
以父行瑫官南海。
遂為新州人。
咸亨中至樂昌。
就智遠(yuǎn)禪師出家。
復(fù)至蘄春。
就宏忍禪師受具。
后至南海。
印宗法師剃染。
住法性寺。
上元中移具寶林寺。
詔赴京邑。
謝病不起。
神龍三年敕住韶州能居寺。
改額法泉。
是為南宗六祖。
先天二年卒。
憲宗時追謚大鑒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姓盧氏。
南海新興人也。
其先出范陽。
父行瑫始官中朝。
武德中以譖左遷。
為州司馬。
貞觀十二年戊戌。
生能于官舍。
未幾而父喪母寡。
貧甚。
能于民間日售薪。
共甘旨。
一日聞旅館有客誦經(jīng)。
至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之語而寤。
固。
問客此何經(jīng)。
曰金剛般若經(jīng)也。
又問何從得之。
曰得之蘄州黃梅馮茂山忍大師所。
大師且以為誦此經(jīng)即當(dāng)見性成佛。
能曰我志欲見大師。
然以母累。
柰何。
時一客又以白金十兩。
俾安家而趣使往。
咸亨中。
道過韶陽。
信士劉志略。
延以恩禮。
志略之姑尼也。
方讀涅槃。
問疑義。
能為解析。
因問字。
曰不識也。
尼怪而詰其故。
則曰諸佛妙義。
不墮文字。
尼嘆服。
呼為行者而稱之鄉(xiāng)里間。
眾遂筑辟寶林舊寺。
請居之。
以便趨向。
能念曰。
吾以求師至是。
遽以自安可乎。
明日往依樂昌縣之智遠(yuǎn)禪師于西石窟。
遠(yuǎn)尤加器重。
曰必蚤獲印證于蘄。
而后轉(zhuǎn)以見教也。
至蘄。
忍師問。
來何自。
曰自嶺南。
曰何求。
曰求作佛。
曰嶺南人無佛性。
曰人有南北。
佛性豈爾。
乃服役。
至懸石腰間踏舂碓。
以效勤苦。
先是神秀上座奉忍命。
書偈于壁。
以著己見解。
能亦倩客。
夜書一偈其旁。
忍見之。
陰召而傳其所受之衣缽。
曰自吾先師。
以此表信。
今妄庸者。
莫不覬覦。
故其所在之地。
命若懸絲焉。
汝其亟逝。
無滯此也。
于是逃于四會懷集之間。
久之南海法性寺印宗法師
以風(fēng)幡之辨。
求見所受衣缽。
而為之落發(fā)。
從智光律師。
登壇受具。
其壇蓋宋三藏求那跋摩筑者。
記云。
后有肉身菩薩。
于此得戒。
梁三藏真諦。
又手植菩提樹于壇側(cè)。
記云。
后一百二十年。
有大士。
于此說無上乘法。
上元中。
忍大師示寂于蘄之東山。
能懸知之曰。
吾師其真歸矣。
既而訃至。
徙居寶林寺。
刺史韋璩以大梵寺迎焉。
力辭入曹溪。
由是天下心學(xué)之士。
歸曹溪。
而武后中宗。
以神秀禪師奏舉。
婁降璽書。
詔赴闕。
繼遣中官薛簡敦致。
皆謝疾不起。
后賜磨衲袈裟一。
缽一。
編珠織成經(jīng)巾一。
綠質(zhì)紅暈華綿巾一。
帛五百匹供養(yǎng)。
舍新興宅為寺。
請額國恩。
神龍三年。
詔韶州繕治其寺。
務(wù)盡壯麗。
易賜其額法泉。
延和元年。
預(yù)命弟子。
建塔于法泉寺。
先天二年。
八月三日。
歸而唱滅。
春秋七十六。
十一月反葬曹溪。
追謚大鑒。
塔曰元和正真。
宋太平興國三年。
詔易曹溪法泉寺為南華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慧能。
姓盧氏。
南海新興人也。
其本世居范陽。
厥考諱行瑫。
武德中流亭新州百姓。
終于貶所。
略述家系。
避盧亭島夷之不敏也。
貞觀十二年戊戌歲生能也。
純淑迂懷惠性間出。
雖蠻風(fēng)?俗漬染不深。
而詭行么形駁維難測。
父既少失母且寡居。
家亦屢空業(yè)無腴產(chǎn)。
能負(fù)薪矣日售荷擔(dān)。
偶聞廛肆間誦金剛般若經(jīng)。
能凝神屬垣遲遲不去。
問曰。
誰邊受學(xué)此經(jīng)。
曰從蘄州黃梅馮茂山忍禪師勸持此法。
云即得見性成佛也。
能聞是說若渴夫之飲寒漿也。
忙歸備所須留奉親老。
咸亨中往韶陽遇劉志略。
略有姑無盡藏恒讀涅槃經(jīng)。
能聽之即為尼辨析中義。
怪能不識文字。
乃曰。
諸佛理論若取文字非佛意也。
尼深嘆服。
號為行者。
有勸于寶林古寺修道。
自謂己曰。
本誓求師而貪住寺。
取乎道也何異卻行歸舍乎。
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石窟。
依附智遠(yuǎn)禪師侍座談玄。
遠(yuǎn)曰。
行者迨非凡常之見龍。
吾不知吾不知之甚矣。
勸往蘄春五祖所印證去。
吾終于下風(fēng)請教也。
未幾造焉。
忍師睹能氣貌不揚。
試之曰。
汝從何至。
對曰。
嶺表來參禮。
唯求作佛。
忍曰。
嶺南人無佛性能曰。
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
曰汝作何功德。
曰愿竭力抱石而舂供眾而已。
如是勞乎井臼。
率凈人而在先。
了彼死生與涅槃而平等。
忍雖均養(yǎng)心何辨知。
俾秀唱予致能和汝。
偈辭在壁見解分岐。
揭厲不同淺深斯別。
忍密以法衣寄托曰。
古我先師轉(zhuǎn)相付授。
豈徒爾哉。
嗚呼后世受吾衣者。
命若懸絲小子識之。
能計回生地。
隱于四會懷集之間。
漸露鋒穎。
就南海印宗法師涅槃盛集論風(fēng)幡之語。
印宗辭屈而神伏。
乃為其削椎髻于法性寺智光律師邊受滿分戒。
所登之壇即南宋朝求那跋摩三藏之所筑也。
跋摩已登果位。
懸記云。
后當(dāng)有肉身菩薩于斯受戒。
又梁末真諦三藏于壇之畔手植菩提樹。
謂眾曰。
種此后一百二十年有開士。
于其下說無上乘度無量眾。
至是能爰宅于茲。
果于樹陰開東山法門。
皆符前讖也。
上元中正演暢風(fēng)慘然不悅。
大眾問曰。
胡無情緒耶。
曰遷流不息生滅無常。
吾師今歸寂矣。
兇赴至而信。
乃移住寶林寺焉。
時刺史韋據(jù)命出大梵寺。
苦辭入雙峰曹侯溪矣。
大龍倏起飛雨澤以均施。
品物攸滋逐根荄而受益。
五納之客擁塞于門。
四部之賓圍繞其座。
時宣秘偈或舉契經(jīng)。
一切普熏咸聞象藏。
一時登富悉握蛇珠。
皆由徑途盡歸圓極。
所以天下言禪道者。
以曹溪為口實矣。
洎乎九重下聽萬里懸心。
思布露而奉迎。
欲歸依而適愿。
武太后孝和皇帝。
咸降璽書。
詔赴京闕。
蓋神秀禪師之奏舉也。
續(xù)遣中官薛簡往詔。
復(fù)謝病不起。
子牟之心敢忘鳳闕。
遠(yuǎn)公之足不過虎溪。
固以此辭。
非邀君也。
遂賜摩納袈裟一緣缽一口編珠。
織成經(jīng)巾綠質(zhì)紅暈花綿巾絹五百匹充供養(yǎng)云。
又舍新興舊宅為國恩寺焉。
神龍三年敕韶州可修能所居寺佛殿并方丈。
務(wù)從嚴(yán)飾。
賜改額曰法泉也。
延和元年七月命弟子于國恩寺建浮圖一所。
促令速就。
以先天二年八月三日俄然示疾。
異香滿室白虹屬地。
飯食訖沐浴更衣彈指不絕。
氣微目瞑全身永謝。
爾時山石傾墮川源息枯。
鳥連韻以哀啼。
猿斷腸而叫咽。
或唱言曰。
世間眼滅吾疇依乎。
春秋七十六矣。
以其年十一月遷座于曹溪之原也。
弟子神會若顏子之于孔門也。
勤勤付囑語在會傳。
會于洛陽荷澤寺崇樹能之真堂。
兵部侍郎宋鼎為碑焉。
會序脈。
從如來下西域諸祖外震旦凡六祖。
盡圖繢其影。
太尉房琯作六葉圖序。
又以能端形不散如入禪定。
后加漆布矣。
復(fù)次蜀僧方辯。
塑小樣真肖同疇昔。
能曾言。
吾滅后有善心男子必取吾元。
汝曹勿怪。
或憶是言加鐵環(huán)纏頸焉。
開元十一年。
果有汝州人受新羅客購潛施刃其元。
欲函歸海東供養(yǎng)。
有聞?chuàng)翳F聲而擒之。
其塔下葆藏屈眴布郁多羅僧。
其色青黑碧縑復(fù)袷。
非人間所有物也。
屢經(jīng)盜去。
迷倒卻行而還褫之。
至德中神會遣弟子進(jìn)平送牙癢和一柄。
朝達(dá)名公所重有若宋之問。
謁能著長篇有若張燕公說。
寄香十斤并詩。
附武平一至。
詩云。
大師捐世去。
空留法身在。
愿寄無礙香。
隨心到南海。
武公因門人懷讓鑄巨鐘。
為撰銘贊。
宋之問書。
次廣州節(jié)度宋璟來禮其塔。
問弟子令韜無生法忍義。
宋公聞法歡喜。
向塔乞示徵祥。
須臾微風(fēng)漸起。
異香裛人。
陰雨霏霏。
只周一寺耳稍多奇瑞逭繁不錄。
后肅宗下詔能弟子令韜。
韜稱疾不赴。
遣明象赍傳法衣缽。
進(jìn)呈畢給還。
憲宗皇帝追謚曰大鑒。
塔曰元和正真也。
迨夫唐季劉氏稱制番禺。
每遇上元燒燈。
迎真身入城為民祈福。
大宋平南海后。
韶州盜周思瓊叛換。
盡焚其寺塔將延燎。
平時肉身非數(shù)夫莫舉。
煙熛向逼二僧對舁。
輕如夾纻像焉。
太平興國三年今上敕重建塔。
改為南華寺矣。
系曰。
五祖自何而識一介白衣便付衣耶。
通曰。
一言知心更無疑貳。
況復(fù)記心輪間如指之掌。
忍師施一味法何以在家受衣缽乎。
秀師則否。
通曰。
是法寧選緇白。
得者則傳。
周封諸侯乃分分器。
同姓異姓別也。
以祖師甄別精粗以衣為信。
譬如三力士射堅洛叉。
一摩健那射則中而不破。
二缽羅塞建提破而不度。
三那羅延箭度而復(fù)穿馀物也。
非堅洛叉有強弱。
但由射勢力不同耳。
南能可謂那羅延射而獲賞焉。
信衣至能不傳。
莫同夏禹之家天下乎。
通曰。
忍言。
受傳衣者命若懸絲。
如是忍之意也。
又會也稟祖法則有馀。
行化行則不足。
故后致均部之流。
方驗?zāi)軒熤扔X。
不傳無私吝之咎矣。
故曰。
知人則哲也。
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754 【介紹】: 唐僧。烏程人,字慧明。俗姓傅。九歲出家。后至光州從岸律師受具足戒。博覽經(jīng)論,尤精《涅槃經(jīng)》。曾從天臺宗慧威學(xué)《法華》等經(jīng),又依恭禪師重修觀法。隱居左溪巖,世稱“左溪尊者”。有《法華經(jīng)科文》。
全唐文·卷九百十五
玄朗字慧明。俗姓傅氏。東陽烏傷人。大士六世孫浦江。江夏太守拯公之后。九歲出家。如意元年敕度清泰寺。天寶十三年卒。年八十二。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字慧明。姓傅氏。其先浦陽郡人。自江夏太守拯避地江左。遂占藉婺之烏傷。朗則梁大士翕之六世孫也。母葛氏夢。乘羊車行虛空中。寤有妊。逮產(chǎn)笑而不啼。甫九歲即出家。依師誦竺典。日能覆習(xí)七紙。如意元年。五月十九日。詔度配居清泰寺。弱冠依岸律師受具于光州。學(xué)貫毗尼。后于經(jīng)論。無不研究。而尤善涅槃。稔聞天臺宗旨之妙。乃詣東陽天宮寺。稟慧威師止觀法門。遁跡左溪巖中。世因以為號。發(fā)愿期生兜率。嘗于寺之殿壁。繢觀音賓頭盧像。偶焚香斂念。輒感五色神光。觀者群擁。時有盲狗。每至則長嗥宛轉(zhuǎn)于地。朗憐之為懺悔。僅旬浹狗雙目竟明。 優(yōu)游丘。壑。誨飭徒眾。日不怠。疏衣糲食。四十馀年。無小變。且使弟子稟靈營構(gòu)屋廬??樦蜗裨O(shè)。復(fù)磚累二塔。而所居之規(guī)撫益。備。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以微疾終。春秋八十二。僧夏六十一。靈輿塔之巖中。其平生所著。法華經(jīng)科文二卷。以付弟子道賓慧徒法源神邕守真。道遵道原清辨等。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六 興福篇第九之一
釋玄朗。
字慧明。
姓傅氏。
其先浦陽郡江夏太守拯公之后。
曹魏世避地于江左。
則梁大士翕之六代孫。
遂為烏傷人也。
母葛氏初妊夢乘羊車飛空躡虛。
而覺身重。
自茲已后葷血惡聞。
殆乎產(chǎn)蓐亦如初寐。
覺后心輕體安。
嬰兒不啼唍爾而笑。
九歲出家。
師授其經(jīng)日過七紙。
如意元年閏五月十九日敕度配清泰寺。
弱冠遠(yuǎn)尋光州岸律師受滿足戒。
旋學(xué)律范。
又博覽經(jīng)論搜求異同。
尤切涅槃。
常恨古人雖有章疏。
判斷未為平允。
往在會稽妙喜寺。
印宗禪師商確秘要。
雖互相述許大旨未周。
聞天臺一宗可以清眾滯。
可以趣一理。
因詣東陽天宮寺慧威法師。
威稟承括州智威。
時傳威是徐陵后身灌頂師之高足也。
朗親附之不患貧苦。
達(dá)法華凈名大論止觀禪門等。
凡一宗之教跡研覈至精。
后依恭禪師重修觀法。
博達(dá)儒書兼閑道
無不該覽。
雖通諸見獨以止觀以為入道之程。
作安心之域。
雖眾圣繼想而以觀音悲智為事行良津。
游心十乘諦冥三觀。
四悉利物六即體遍。
雖致心物表身厭人寰情捐舊廬志棲林壑。
唯十八種十二頭陀。
隱左溪巖。
因以為號。
獨坐一室。
三十馀秋。
麻纻為衣糲蔬充食。
有愿生兜率宮必資福事。
乃構(gòu)殿壁。
繢觀音賓頭盧像。
乃焚香斂念。
便感五色神光。
道俗俱瞻嘆未曾有。
此后或猿玃來而捧缽。
或飛鳥息以聽經(jīng)。
時有盲狗來至山門。
長嗥宛轉(zhuǎn)于地。
朗憫之焚香精誠為狗懺悔。
不踰旬日雙目豁明。
至開元十六年。
刺史王上客屈朗出山暫居城下。
朗辭疾仍歸本居。
厥后誨人匪倦講不待眾。
一郁多羅四十馀年。
一尼師壇終身不易。
食無重味居必偏廈。
非因?qū)そ?jīng)典不然一燭。
非因覲圣容不行一步。
其細(xì)行修心蓋徇律法之制。
遂得遠(yuǎn)域沙門鄰境耆耋擁室填門。
若冬陽夏陰弗召而自至也。
其寺宇凋弊。
乃指授僧靈稟建其殿宇。
形像累二磚塔。
繢事不用牛膠。
悉調(diào)香汁。
天臺之教鼎盛何莫由斯也。
一日顧謂門人曰。
吾眾事云畢年旦暮焉。
以天寶十三年九月十九日薄疾而終。
春秋八十有二。
僧夏六十一。
置塔于巖所。
生常撰法華經(jīng)科文二卷。
付法弟子衢州龍丘寺道賓。
凈安寺慧從。
越州法華寺法源神邕。
常州福業(yè)寺守真。
蘇州報恩寺道遵。
明州大寶寺道原。
婺州開元寺清辯。
齠年慕道志意求師。
不踰三年思過半矣。
行其道者號左溪焉。
第其傳法號五祖矣。
禹山沙門神迥著乎真贊矣。
系曰。
觀其唐世已上求戒者。
得自選名德為師。
近代官度以引次排之。
立司存主之。
不由己也。
朗之求戒不其是乎。
如是師資相練恩義所生。
脫臨事請為則喻同野馬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空,曾參妙喜宗杲禪師。
事見《雪山集》卷一四《吊法空詩》自注。
全宋詩
釋法空,從妙喜(宗杲)參禪。卒后二十年,王質(zhì)有詩追吊。事見《雪山集》卷一四《吊法空》注。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六
釋本智,字慧光。
姓李氏,曲靜人也。
先世居金陵,后徙滇南。
生而倜儻,夐然自遠(yuǎn),隱有出塵之志。
曲城之陽有朗目山,智父白齋出家居此。
智年十二住 依之,遂薙發(fā)為驅(qū)烏。
后行腳遇黃道月舍人,與語相得,為更其號曰“朗目”。
白齋以《華嚴(yán)》為業(yè),智多所熏發(fā),即從事焉。
年十九,受具。
白齋將寂,智請益,乃瞿然曰:“是惡知不旦暮為人婿也。
”因發(fā)憤,決志操方,北游中原,遍??名山,足跡半天下。
南北法門,若伏牛之大方、印宗,南岳之無盡,廬山之大安,薊門之遍融、月心,皆一時教禪師匠,咸及其門,經(jīng)爐冶鉗錘。
故若若教,得其指歸,但于參究己躬,恐未悟徹,乃立禪一十二年,始得心光透露,由是機(jī)辯自在。
發(fā)跡北游,過六安,劉公為新中峰華嚴(yán)蘭若居之,未幾去。
白下給諫宇淳鐘公頗研內(nèi)典,然多才傲物,素少沙門,無攖其鋒者。
一日至天界問主者,曰:“善世法門,可有禪者否?
”主者推智出見,便爾請問:“天界寺還在心內(nèi)、心外?
”智曰:“寺且置,借問爾以何者當(dāng)作心?
”給諫默然。
智曰:“莫道天界,即三千諸佛,只在山僧拂子頭上。
”鐘良久作禮,退然心服,始知法門有人。
陶公允宜官比部時,即與莫逆,及左遷廬州別駕,署篆六安,創(chuàng)“鏡心精舍”以待,未暇及也。
皖之東九十里曰“浮山”,昔遠(yuǎn)師與歐陽公說法處,有華嚴(yán)道場古剎,為一闡提所破廢。
吳太史觀我,每慨之,欲興而未能也。
智自淝水,飄然一錫而來,吳太史一見,與語相印契,再拜而啟曰:“浮度固為九帶宗乘,近為古亭演化地。
華嚴(yán)道場,即重豎剎竿也。
今為有力者負(fù)之以趨,其如茲山何!
古亭為滇南人,師豈其后身適來,胡不理前愿耶?
”智聞而愕然曰:“予少時每對古亭肉身,瞻戀無已,抑聞開法浮度,不知即此山也。
”因思華嚴(yán)乃出家本始,皆若宿契,遂欣然許之。
于是禱于護(hù)法神,遂戛然而去,太史猶未知所向也。
智至淮陰沁水,劉中丞東星建節(jié)于淮,夙慕方外友,邂逅于龍興寺,睹其機(jī)警,喜愜素心,乃館之公舍。
暇與語,間 (問,閒)及浮度因緣,劉公忻然曰:“此彈指之力耳。
”即檄下郡邑,令一行闡提懾伏,盡歸侵地。
百五十年之廢墜,一言而興之,豈非愿力耶。
寺既復(fù),乃北入京師,會神廟為慈圣皇太后敕頒印施大藏尊經(jīng),智乃奉璽書,持大藏歸浮山。
始戊戌,訖壬寅,五年之間,而浮山華嚴(yán)寺,巍然如從地涌出,寶光瑞色,照耀人寰,非有夙因,孰能致此。
叢林就緒,即付其徒。
聞劉公薨,感其誼好,走沁水吊焉。
沈王為佛法金湯,聞智入國,欲致一見。
乃語使者曰:“久向賢王深心,外護(hù)法門,若以世法相見,則不敢辱王之明德。
”使者覆,王曰:“愿聞法要。
”詰朝,王坐中殿,延之入,智長揖問王曰:“喜哉,世主!
富有國土,貴無等倫,作何勝因,感斯妙果?
”王曰:“從三寶修來。
”智曰:“若然,因何見僧不禮,生大我慢。
”王悚然下座,請入存心殿,爇香成禮,請問法要。
因言《華嚴(yán)梵行品》云:“身語意業(yè),佛法僧寶,俱非梵行,畢竟何者是梵行?
”智曰:“一切俱非處,正是清凈梵行。
”王聞之喜,遂執(zhí)弟子禮。
所供種種,獨受一紫伽黎,及水晶念珠,留鎮(zhèn)浮度山門。
王亦竟為華嚴(yán)檀越。
乙巳冬,慈圣圣母周三百六十甲子,建法會于都南之廣慈,懿旨請講《楞嚴(yán)》,未及二軸,忽告眾曰:“生死去來,皆目眚所見耳,吾行矣。
”華藏莊嚴(yán),吾所圖也,今歸矣。
踞座端然而逝,時萬歷乙巳十二月二十四日也。
訃聞,圣母悼恤,賜金造塔,返靈骨于浮度妙高峰之南麓,從其志也。
吳太史觀我為之銘,有云:“古座歸路為來路,遠(yuǎn)錄宗乘入教來。
”皆實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