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盧鴻一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06—706 【介紹】: 唐僧。汴州尉氏人。禪宗北宗創(chuàng)始人。俗姓李。少覽經(jīng)史,博學(xué)多聞。后出家?guī)煻U宗五祖弘忍于蘄州雙峰山東山寺。弘忍卒,傳法于荊州當(dāng)陽山玉泉寺,學(xué)人甚眾。倡“漸悟”禪學(xué)。九十余歲時,武則天召至洛陽,又至長安內(nèi)道場,親加禮拜。卒謚大通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約606—706 俗姓李,汴州尉氏(今河南尉氏)人。隋末出家。高祖武德間在洛陽受戒。50歲時至蘄州雙峰東山寺,嗣禪宗五祖弘忍。歷6年,升為上座僧。高宗咸亨間,弘忍命門人作偈以明禪旨,神秀所作,弘忍以為未盡,遂付袈裟于慧能。弘忍卒后,神秀移住江陵當(dāng)陽山玉泉寺,歷20余年,開禪門北宗一派。武后久視元年(700)召至洛陽,住內(nèi)道場。卒謚大通禪師?!?a target='_blank'>舊唐書》有傳?!?a target='_blank'>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存其詩偈1首?!度圃娡饩帯肥沾嗽娰省?/blockquote>
全唐詩續(xù)補遺
神秀,開封尉氏李氏子。師黃梅弘忍(謚大滿)禪師,奉楞伽為心要,為北宗之祖,亦稱六祖。住荊州玉泉寺。武后召至都,命于當(dāng)陽山置度門寺以旌異之。神龍二年卒,年百馀歲。謚大通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四 傳宗科
生洛陽尉氏。
李氏。
小年從師薙染受法。
后值忍大師于蘄州東山雙峰寺。
開示心要。
嘆曰此吾志也。
敢不力。
雖躬事樵汲。
無所憚。
會有行者慧能。
竟得從上諸祖表信衣缽于大師。
而大師遽亦示寂。
于是秀往居江陵之當(dāng)陽山。
以闡化導(dǎo)眾。
四海禪侶。
向風(fēng)而靡。
則天聞其名。
詔肩輿赴闕。
入內(nèi)道場。
躬拜跪。
執(zhí)弟子禮。
供施豐縟。
以致崇重道德之意。
仍詔于前所居地。
建后度門寺。
當(dāng)是時。
王公貴人。
逮夫士庶。
皆屣履造庭。
伏謁聽訓(xùn)誨。
方能公禪師以承嗣之嫡。
留韶陽。
秀因累疏舉薦。
以為其操履之素。
出已上。
當(dāng)必召以淑天下。
不宜捐棄裔土。
使本朝有輕教。
名宜手牘喻上指于能公。
中宗朝尤進言不已。
然能公終莫之動也。
語載能禪師傳。
神龍二年。
秀卒。
名士達官之服喪會葬者不可勝紀。
岐王范。
燕公張說。
徵士盧鴻。
各為碑誅。
門人普寂義??私B宗緒。
詔謚大通中宗朝。
又詔以舊邸。
為報恩寺。
宋高僧傳·卷第八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神秀。
俗姓李氏。
今東京尉氏人也。
少覽經(jīng)史博綜多聞。
既而奮志出塵剃染受法。
后遇蘄州雙峰東山寺五祖忍師。
以坐禪為務(wù)。
乃嘆伏曰。
此真吾師也。
決心苦節(jié)以樵汲自役而求其道。
昔魏末有天竺沙門達磨者。
得禪宗妙法。
自釋迦佛相傳授。
以衣缽為記。
世相傳付。
航海而來。
梁武帝問以有為之事。
達磨貴傳徑門心要。
機教相乖若水投石。
乃之魏隱于嵩丘少林寺。
尋卒。
其年魏使宋云于蔥嶺見之。
門徒發(fā)其冢。
但有衣履而已。
以法付慧可。
可付粲。
粲付道信。
信付忍。
忍與信俱住東山。
故謂其法為東山法門。
秀既事忍。
忍默識之。
深加器重。
謂人曰。
吾度人多矣。
至于懸解圓照無先汝者。
忍于上元中卒。
秀乃往江陵當(dāng)陽山居焉。
四海緇徒向風(fēng)而靡。
道譽馨香普蒙熏灼。
則天太后聞之召赴都。
肩輿上殿親加跪禮。
內(nèi)道場豐其供施。
時時問道。
敕于昔住山置度門寺以旌其德。
時王公已下京邑士庶兢至禮謁。
望塵拜伏日有萬計。
洎中宗孝和帝即位。
尤加寵重。
中書令張說嘗問法執(zhí)弟子禮。
退謂人曰。
禪師身長八尺。
厖眉秀目威德巍巍。
王霸之器也。
初秀同學(xué)能禪師與之德行相埒。
互得發(fā)揚無私于道也。
嘗奏天后請追能赴都。
能懇而固辭。
秀又自作尺牘序帝意徵之。
終不能起。
謂使者曰。
吾形不揚。
北土之人見斯短陋或不重法。
又先師記吾以嶺南有緣。
且不可違也。
了不度大庾嶺而終。
天下散傳其道。
謂秀宗為北。
能宗為南南北二宗名從此起。
秀以神龍二年卒。
士庶皆來送葬。
詔賜謚曰大通禪師。
又于相王舊邸造報恩寺。
岐王范燕國公張說。
徵士盧鴻各為碑誄。
服師喪者名士達官不可勝紀。
門人普寂義福并為朝野所重。
蓋宗先師之道也。
系曰。
夫甘苦相傾氣味殊致。
甘不勝苦則純苦乘時。
苦不勝甘則純甘用事。
如是則為藥治病。
偏重必離也。
昔者達磨沒而微言絕。
五祖喪而大義乖。
秀也拂拭以明心。
能也俱非而唱道。
及乎流化北方。
尚修練之勤。
從是分岐南。
服興頓門之說。
由茲荷澤行于中土。
以頓門隔修練之煩。
未移磐石。
將弦促象韋之者。
空費躁心。
致令各親其親同黨其黨。
故有盧奕之彈奏神會之徙遷。
伊蓋施療專其一味之咎也。
遂見甘苦相傾之驗矣。
理病未效乖競先成。
秖宜為法重人。
何至因人損法。
二弟子濯擊師足。
洗垢未遑折脛斯見。
其是之喻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紹】: 唐僧。魏州昌樂人,一說鉅鹿人。俗姓張,名遂。張公瑾孫。少聰明,博覽經(jīng)史,尤精歷象、陰陽、五行之學(xué)。武三思慕其學(xué)行,就請與結(jié)交,而一行匿避。二十一歲出家為僧。后從善無畏、金剛智學(xué)密法。助善無畏譯《大日經(jīng)》,并作《大日經(jīng)疏》。睿宗即位,數(shù)以禮征,不應(yīng)命。玄宗開元初,令強起之。至京,置于光太殿,訪以安國撫人之道,言皆切直,無有所隱。時《麟德歷》推步漸疏,遂奉敕考前代諸家歷法,改撰新歷,乃與梁令瓚等創(chuàng)黃道游儀、水運渾儀。曾據(jù)南宮說所測,推算出相當(dāng)于子午線緯度長度。卒賜大慧禪師。著《大衍歷》、《七政長歷》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一行俗姓張氏。鉅鹿人。本名遂。武后時佐命剡國公公謹支孫。幼依普寂禪師出家。后往天臺山國清寺受算法。造大衍歷。元宗召入集賢院。尋詔住興唐寺。開元十五年卒于京師華嚴寺。謚大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張氏。
鉅鹿人。
佐命功臣公謹之諸孫。
髫齔岐嶷。
讀書不再覽。
俄從普寂禪師得心法。
因禮寂為師。
以出家焉。
寂嘗設(shè)大會時徵士盧鴻
方隱居別峰。
朝廷屢聘不起。
寂請為文。
以開導(dǎo)邑社。
于是袖出其文。
置幾上。
謂寂曰。
事僻語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當(dāng)先以指授之也。
寂趣使呼行至。
行伸紙視之。
微笑而已。
無所問。
復(fù)置文幾上去。
私怪其輕脫。
及鐘梵俱作。
千眾駢集庭宇。
行攘袂而進。
抗音傾瀉。
無少遺誤。
??眙嘆息。
因語寂學(xué)宜縱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貫。
尤善陰陽讖緯之書。
千里尋訪。
必得乃已。
聞天臺山國清寺。
有妙于數(shù)學(xué)者。
行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遙聞其人布算聲。
謂侍者曰。
今日當(dāng)有弟子遠來。
而未之見者。
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行承言而見。
稽首足下。
盡得其術(shù)焉。
道士邢和璞不測人也。
謂尹愔曰。
漢洛下閎造歷。
以為更八百歲。
當(dāng)差一日。
則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歷。
既正其謬。
又當(dāng)其運。
則洛下閎之言斯信。
而和尚之為圣人可知矣。
玄宗詔問其能。
對曰能記憶。
帝命中官。
取宮籍試之。
行閱畢。
唱數(shù)幅習(xí)熟如素。
帝不覺降榻拜曰。
師圣人也。
嗟異良久。
自是動靜皆從。
扣災(zāi)福。
號之天師。
尋詔住唐興寺。
有王媼者。
行未出家時鄰里也。
一日詣行涕泣。
求救其子殺人罪。
行命多與之金使去曰。
國家刑憲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媼因悉數(shù)其微時事。
大詬不已。
行嘿念有所報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凈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靜地以俟。
曰遇生物。
則捕以投囊中急歸。
凈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見老?引七豚至。
逐之。
?走而豚得。
行即以閉巨壅中。
祝數(shù)番。
明日詔問。
司天監(jiān)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行對以為昔后魏失熒惑幾至亡國。
以其能戒懼而免此。
則人主轉(zhuǎn)禍為福之兆也。
今失帝車。
豈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歟。
夫匹夫匹婦。
有所憤激。
猶隕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釋門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觀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見。
七夜而復(fù)其初。
久之獲證金剛?cè)赝恿_尼秘印。
登前佛壇。
受法王寶。
復(fù)偕無畏三藏。
譯毗盧遮那佛經(jīng)開后佛國。
睿宗玄宗并加寵遇。
每詔入集賢院。
備顧問。
開元中嘗大旱。
詔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龍狀者。
詔中官遍閱內(nèi)庫。
皆弗類。
異日得古鑒。
行指其鼻喜曰。
此真龍也。
遂以入壇場。
頃之雨。
帝從容于大明宮。
密以社稷吉兇。
祚運脩短。
問之。
行不應(yīng)徐以他語亂其意。
帝詰不已。
遂曰。
陛下當(dāng)有萬里之行。
社稷畢德終吉。
且遺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彈丸。
堅不可發(fā)。
撼之有聲。
云事急則開。
后幸蜀。
倉皇漫莫記省。
至成都發(fā)之。
則當(dāng)歸藥也。
復(fù)見萬里橋。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謝。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則昭宗初封吉王。
其太子為德王云。
開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駕幸新豐遂辭帝歸嵩山謁寂寂。
方接款河南尹裴寬。
忽謝寬曰。
小間愿有復(fù)也。
寬因屏以窺之。
見寂坐堂上。
受行禮足起。
寂附耳語再三。
行竟降階入南室。
手閉其戶。
寂召侍者聲鐘曰。
一行滅度矣。
左右趨視。
則已瞑目。
無復(fù)氣息。
先是九月間。
得疾于華嚴寺將輿病入辭。
以小間而止。
帝于是夕夢瞰禪居。
繩床紙槅歷歷。
曉使人問疾。
且驗之。
如所夢。
乃召京城名德。
為設(shè)道場祈福。
其神交于帝。
豈非夙有緣契耶。
著所翻經(jīng)疏七卷。
攝調(diào)伏藏六十卷。
釋氏系錄一卷。
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
又規(guī)鐵為黃赤二道。
造游儀。
以正歷。
葬全身于銅人原。
謚大慧。
御制塔銘樹冢上。
宋高僧傳·卷第五 義解篇第二之二
釋一行。
俗姓張。
鉅鹿人也。
本名遂則。
唐初佐命剡國公公謹之支孫也。
丱歲不群聰黠明利。
有老成之風(fēng)。
讀書不再覽已暗誦矣。
因遇普寂禪師大行禪要。
歸心者眾。
乃悟世幻禮寂為師出家剃染。
所誦經(jīng)法無不精諷。
寂師嘗設(shè)大會。
遠近沙門如期必至。
計逾千眾。
時有徵士盧鴻隱居于別峰。
道高學(xué)富。
朝廷累降蒲輪。
終辭不起。
大會主事先請為導(dǎo)文序贊邑社。
是日自袖出其文。
置之機案。
鐘梵既作。
謂寂公曰。
某為數(shù)千百言。
況其字僻文古。
請求朗俊者宣之。
當(dāng)須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呼行。
伸紙覽而微笑復(fù)置機案。
怪其輕脫。
及僧聚于堂中。
行乃攘袂而進。
抗音典裁一無遺誤。
愕視久之。
降嘆不能已。
復(fù)謂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導(dǎo)也。
當(dāng)縱其游學(xué)。
自是三學(xué)名師罕不咨度。
因往當(dāng)陽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達毗尼。
然有陰陽讖緯之書。
一皆詳究。
尋訪算術(shù)不下數(shù)千里。
知名者往詢焉。
末至天臺山國清寺見一院。
古松數(shù)十步門枕流溪淡然岑寂。
行立于門屏聞院中布算。
其聲蔌蔌然。
僧謂侍者曰。
今日當(dāng)有弟子自遠求吾算法。
計合到門必?zé)o人導(dǎo)達耶。
即除一算子。
又謂侍者曰。
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dāng)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請法盡授其決焉。
門前水復(fù)東流矣。
自此聲振遐邇。
公卿籍甚。
玄宗聞之詔入。
謂行曰。
師有何能。
對曰。
略能記覽他無所長。
帝遂命中官取宮籍以示之。
行周覽方畢覆其本。
記念精熟如素所習(xí)。
唱數(shù)幅后。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
師實圣人也。
嗟嘆良久。
尋乃詔對無恒。
占其災(zāi)福若指于掌。
言多補益。
時邢和璞者道術(shù)人莫窺其際。
嘗謂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圣人也。
漢洛下閎造歷云。
八百歲當(dāng)差一日。
則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畢矣。
屬大衍歷出。
正其差謬則洛下閎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預(yù)于斯矣。
又于金剛?cè)貙W(xué)陀羅尼秘印。
登前佛壇受法王寶。
復(fù)同無畏三藏譯毗盧遮那佛經(jīng)。
開后佛國。
其傳密藏必抵淵府也。
睿宗玄宗并請入內(nèi)集賢院。
尋詔住興唐寺。
所翻之經(jīng)遂著疏七卷。
又攝調(diào)伏藏六十卷。
釋氏系錄一卷。
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
其歷編入唐書歷律志以為不刊之典。
又造游儀黃赤二道。
以鐵成規(guī)。
于院制作。
次有王媼者。
行鄰里之老嫗。
昔多贍行之貧。
及行顯遇常思報之。
一日拜謁云。
兒子殺人即就誅矣。
況師帝王雅重。
乞奏減死以供母之殘齡。
如是泣涕者數(shù)四。
行曰。
國家刑憲豈有論請而得免耶。
命侍僧給與若干錢物。
任去別圖。
媼戟手曼罵曰。
我居鄰周給迭互。
繃褓間抱乳汝。
長成何忘此惠耶。
行心慈愛終夕不樂。
于是運算畢召凈人。
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閑靜地。
午時坐伺得生類。
投囊速歸。
明日果有??彘引豚七個。
凈人分頭驅(qū)逐??母走矣。
得豚而歸。
行已備巨甕。
逐一入之閉蓋。
以六乙泥封口。
誦胡語數(shù)契而止。
投明中官下詔入問云。
司天監(jiān)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見何耶。
對曰昔后魏曾失熒惑星。
至今帝車不見。
此則天將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
猶隕霜天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之。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
釋門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見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
北斗一星見。
七夜復(fù)初。
其術(shù)不可測也。
又開元中嘗旱甚帝令祈雨曰。
當(dāng)?shù)靡黄魃嫌旋垹钫叻娇芍掠辍?div id="79d7rvn"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68_3_148_comment'>
敕令中官同于內(nèi)庫中遍視之。
皆言弗類。
數(shù)日后指一古鑒鼻盤龍。
喜曰。
此真龍也。
乃將入壇場一日而雨。
其異術(shù)通感為若此也。
玄宗在大明宮。
從容密問社稷吉兇并祚運終畢事。
行對以他語。
帝詢之不已。
遂曰。
陛下當(dāng)有萬里之行。
又曰。
社稷畢得終吉。
帝大悅。
復(fù)遺帝一金合子。
形若彈丸。
內(nèi)貯物撼必有聲發(fā)之不得。
云有急則開。
帝幸蜀倉黃都忘斯事。
及到成都忽憶啟之。
則藥分中當(dāng)歸也。
帝曰。
伊藥產(chǎn)于此。
師知朕違難至蜀當(dāng)歸也。
復(fù)見萬里橋。
曰一行之言信其神矣。
命中官焚香祝之。
乃告謝也。
及昭宗初封吉王。
至太子德王。
唐為梁滅。
終行之言。
社稷畢得終吉也。
開元十五年九月于華嚴寺疾篤。
將輿病入辭。
小間而止。
玄宗此夜夢瞰禪居。
見繩床紙隔開扇。
曉而驗問。
一如所睹。
乃詔京城名德。
致大道場為行祈福。
危疾微愈。
其寵愛如是。
十月八日隨駕幸新豐。
身無諸患口無一言。
忽然浴香水換衣趺坐。
正念怡然示滅。
一云辭告玄宗。
后自駕前。
東來嵩山謁禮本師。
即寂也。
時河南尹裴寬正謁寂。
寂云。
有少事未暇與大尹款話。
且請踟躕休息也。
寬乃屏從人止于旁室伺寂何為。
見潔凈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
斯須叩門連聲云。
天師一行和尚至(僧號天師始見于此。
言天子師也)。
行入頗匆切之狀禮寂之足。
附耳密語。
其貌愈恭。
寂但頷應(yīng)曰。
無不可者。
語訖又禮。
禮語者三。
寂唯言是是無不可者。
行語訖降階入南室自閉其戶。
寂乃徐召侍者曰。
速聲鐘。
一行已滅度。
左右疾走視之瞑目而坐。
手掩伺息已絕。
四眾弟子悲號沸渭撼動山谷。
乃停神于罔極寺。
自終及葬凡經(jīng)二七日。
爪甲不變髭發(fā)更長。
形色怡悅時眾驚異。
帝覽奏悲愴曰。
禪師舍朕。
深用哀慕。
喪事官供。
詔葬于銅人原。
謚曰大慧禪師。
御撰塔銘。
天下釋子榮之。
神僧傳·卷第七
釋一行。
俗姓張氏。
鉅鹿人也。
本名遂。
早歲不群聰黠明利有老成之風(fēng)。
讀書不再已暗誦矣。
師事普寂禪師出家剃染于嵩山。
師嘗設(shè)食于寺。
大會群僧及沙門。
居數(shù)百里者皆如期而至。
且聚于數(shù)人。
時有盧鴻者。
道高學(xué)富隱于嵩山。
因請為文贊嘆其會。
至日持其文至寺。
其師授之致于幾案上。
鐘梵既作。
謂普寂曰。
某為文數(shù)千言。
況其字僻而言怪。
盍于群僧中選其聰悟者。
當(dāng)親為傳授。
寂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紙微笑止于一覽。
復(fù)致于幾上。
輕其疏脫而竊怪之。
俄而群僧會于堂。
一行攘袂而進。
抗音典裁一無遺忘。
驚愕久之。
謂寂曰。
非君所能教導(dǎo)也。
當(dāng)縱其游學(xué)。
一行因窮大衍。
自此求訪師資不遠數(shù)千里。
嘗至天臺國清寺見一院。
古松數(shù)十株門前有流水。
一行立于門屏間聞院中僧于庭布算。
其聲蓛蓛。
既而謂其徒曰。
今日當(dāng)有弟子求吾算法。
已合到門。
豈無人導(dǎo)達耶。
即除一算。
又謂曰。
門前水合卻西流弟子當(dāng)至。
一行承言而入。
稽首請法盡授其術(shù)。
而門水復(fù)東流矣。
自此聲振遐邇。
玄宗聞之召令入內(nèi)。
謂曰。
卿何能。
對曰。
善記覽。
玄宗因召掖庭取宮人籍以示之。
周覽既畢覆其本。
記念精熟如素所習(xí)讀。
數(shù)幅之后。
玄宗不覺降榻為之作禮。
呼為圣人。
嗟嘆良久。
尋乃詔對無恒。
占其災(zāi)福若指于掌。
言多補益。
刑和璞嘗謂尹愔曰。
一行其圣人乎。
漢之洛下閎造大衍歷云。
后八百歲當(dāng)差一日。
則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畢矣。
而一行造大衍歷正其差謬。
則洛下閎之言信矣。
一行又嘗詣道士尹崇。
借揚雄太玄經(jīng)。
數(shù)日復(fù)詣崇還其書。
崇曰此書意旨深遠。
吾尋之積年尚不能曉。
吾子試更研求何遽見還也。
一行曰。
究其義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圖及義決一卷以示崇。
崇大嗟伏。
謂人曰。
此后生顏子也。
初一行幼時家貧鄰有王姥。
前后濟之約數(shù)十萬。
一行嘗思報之。
至開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無不可。
未幾會王姥兒犯殺人。
獄未具。
姥詣一行求救。
一行曰。
姥要金帛。
當(dāng)十倍疇也。
君上執(zhí)法難以請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罵曰。
何用識此僧。
一行從而謝之。
終不顧。
一行心計渾天寺中工役數(shù)百。
乃命空其室內(nèi)。
徙一大甕。
于中。
密選常住奴二人。
授以布囊。
謂曰。
某方某角有廢園。
汝中潛伺從午至昏。
當(dāng)有物入來。
其數(shù)七者可盡掩之。
失一則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后果有群豕至。
悉獲而歸。
一行大喜。
令寘甕中覆以木蓋。
封以六一泥。
朱題梵字數(shù)十。
其徒莫測。
詰朝中使叩門急召至便殿。
玄宗迎問曰。
太史奏。
昨夜北斗不見。
是何祥也。
師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
后魏時失熒惑至今帝車不見。
古所無者天將大警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
則隕霜赤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舍。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擊乎。
釋門以瞋心壞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如臣曲見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從之。
又其夕太史奏。
北斗一星見。
凡七日而復(fù)。
帝嘗問國祚幾何有留難否。
行曰。
鑾輿有萬里之行。
社稷終吉。
帝驚問其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進之曰。
至萬里即開。
帝一日發(fā)合視之。
蓋當(dāng)歸少許。
及祿山亂駕幸成都。
至萬里橋忽悟。
未幾果歸。
昭宗初封吉王。
唐至昭宗而滅。
故終吉。
至開元末裴寬為河南尹。
寬深信佛法師事普寂禪師。
日夕造焉。
或一日寬詣寂。
寂云。
方有少事未暇款語。
且請遲回休息。
寬乃屏賓從止于空室。
見寂潔滌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聞扣門連聲云。
天師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詣寂作禮。
禮訖附耳密語。
其貌絕恭。
寂但頷云。
無不可者。
語訖復(fù)禮禮訖又語如是者三。
寂唯云是是無不可者。
一行語訖降階入南堂自闔其戶寂。
乃徐命弟子云遣。
聲鐘一。
行和尚滅度矣。
左石疾走視之一如其言滅。
度后寬服缞绖。
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輟朝三日。
停龕三七日。
行容貌如生。
帝親制碑書于石。
出內(nèi)庫錢五十萬建塔銅人原。
謚曰大慧禪師。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
鉅鹿人丱歲不群。
讀書不再覽。
悟世幻。
禮寂為師。
出家剃染。
所誦經(jīng)法。
無不精諷。
寂師嘗設(shè)大會。
遠近沙門。
如期必至。
計逾千眾。
時有徵士盧鴻。
隱居于別峰。
道高學(xué)富。
大會主事。
先請為導(dǎo)文序。
贊邑社。
是日自袖出其文。
置之幾案。
鐘梵既作。
謂寂公曰。
某為數(shù)千百言。
況其字僻文古。
請求朗雋者宣之。
當(dāng)須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呼行伸紙。
覽而微笑。
復(fù)置幾案。
怪其輕脫。
及僧聚于堂中。
行乃攘袂而進。
抗音典裁。
一無遺誤。
愕視久之。
降嘆不能已。
復(fù)謂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導(dǎo)也。
當(dāng)縱其游學(xué)。
自是三學(xué)名師。
罕不咨度。
因往當(dāng)陽。
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達毗尼。
兼有陰陽讖緯之書。
一皆詳究。
尋訪算術(shù)。
不下數(shù)千里。
知名者往詢焉。
末至天臺山國清寺。
見一院。
古松數(shù)十步。
門枕流溪。
淡然岑寂。
行立于門屏。
聞院中布算。
其聲簌簌然。
僧謂侍者曰。
今日當(dāng)有弟子。
自遠求吾算法。
計合到門。
必?zé)o人導(dǎo)達耶。
即除一算子。
又謂侍者曰。
門前水合卻西流。
弟子當(dāng)至。
行承其言而入。
稽首請法。
盡授其訣焉。
門前水復(fù)東流矣。
自此聲振遐邇。
公卿籍甚。
玄宗聞之詔入。
謂行曰師有何能。
對曰略能記覽。
他無所長。
帝遂命中官取宮籍以示之。
行周覽方畢。
覆其本。
記念精熟。
如素所習(xí)唱數(shù)幅后。
帝不覺降榻稽首曰師實圣人也。
嗟嘆良久。
尋乃詔對無恒。
占其災(zāi)福。
若指于掌。
言多補益。
時邢和璞者道術(shù)。
人莫窺其際。
嘗謂尹愔曰。
一行和尚。
真圣人也。
漢洛下閎造歷云。
八百歲當(dāng)差一日。
則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畢矣。
屬大衍歷出。
正其差謬。
則洛下閎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如是。
又于金剛?cè)亍?div id="1ztdvt7"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68_5_100_comment'>
學(xué)陀羅尼秘印。
登前佛壇。
受法王寶。
復(fù)同無畏三藏。
譯毗盧遮那佛經(jīng)。
開后佛國。
睿宗玄宗并請入內(nèi)集賢院。
尋詔住興唐寺。
所翻之經(jīng)。
遂著疏七卷。
又攝調(diào)伏藏六十卷。
釋氏系錄一卷。
開元大衍歷五十二卷。
其歷編入唐書歷律忘。
以為不刊之典。
有王媼者。
行鄰里之老嫗。
昔多贍行之貧。
及行顯遇。
常思報之。
一日拜謁云。
兒子殺人。
即就誅矣。
況師帝王雅重。
乞奏減死。
以供母之殘齡。
如是泣涕者數(shù)。
四行曰。
國家刑憲。
豈有論請而得免耶。
命侍僧給與若干錢物。
任去別圖媼戟手曼罵曰。
我居鄰周給。
迭互繃褓間[抪-巾+巳]。
乳汝長成。
何忘此惠耶。
行心慈愛。
終夕不樂。
于是運算畢召凈人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
于某坊閑靜地。
午時坐伺。
得生類投囊速歸。
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個。
凈人分頭驅(qū)逐。
猳母走矣。
得豚而歸。
行已備巨甕。
逐一入之閉蓋。
以六乙泥封口。
誦番語數(shù)契而止。
投明。
中官下詔入問云。
司天監(jiān)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見。
何耶對曰。
昔后魏曾失熒惑星。
至今帝車不見。
此則天將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婦不得其所。
猶隕霜天旱。
盛德所感。
乃能退之。
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見。
七夜復(fù)初。
其術(shù)不可測也。
又開元中嘗旱甚。
帝令祈雨。
曰當(dāng)?shù)靡黄魃嫌旋垹钫摺?div id="vpnldtv"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68_5_171_comment'>
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于內(nèi)庫中偏視之。
皆言弗類。
數(shù)日后。
指一古鑒鼻盤龍。
喜曰。
此真龍也。
乃將入壇場。
一日而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汶水人,字緯卿。玄宗開元中由進士補秘書郎。張九齡深器之,擢左補闕、司勛員外郎。名盛氣高,少所卑下,為飛語所中,左遷齊、邠、鄭三郡司馬。以受安祿山偽官,貶永州司戶。起為主客員外郎,道病卒。有詩名,雅而不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fēng)。有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字緯卿,排行八,郡望范陽(今河北涿州),家居汶上(今山東泰安、曲阜一帶)。
盧鴻侄。
玄宗開元中進士及第,歷仕秘書省校書郎、左補闕、司勛員外郎、膳部員外郎。
安史亂起,象于洛陽被執(zhí),受偽職,貶為果州長史,肅宗乾元二年(759),又貶為永州司戶,移吉州長史,召為主客員外郎,于赴任回京路上,病死于武昌。
生平事跡見劉禹錫《唐故尚書主客員外郎盧公集紀》、《新唐書·藝文志四》之《盧象集》注、《唐才子傳》卷二。
盧象工詩,多寫山水田園,與王維、李頎、李白、綦毋潛、祖詠等詩人交游。
劉禹錫評其詩:“始以章句振起于開元中,與王維、崔顥比肩驤首,鼓行于時,妍詞一發(fā),樂府傳貴。
”殷璠評曰:“象雅而不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fēng)。
”(《河岳英靈集》卷下)其孫盧元符于象死后七十三年,集其詩文凡十二卷,請劉禹錫為之序,今已佚。
全唐詩》存詩1卷,《全唐詩外編》補1首,《全唐詩續(xù)拾》補3首。
唐詩匯評
盧象(?—約763),字緯卿,汶上(今屬山東)人。開元中,登進士第。補秘書肩校書郎,轉(zhuǎn)右衛(wèi)倉曹掾。張九齡為相,擢為左補闕,歷河南府司錄、司勛員外郎。為飛語所中,左遷齊州司馬,轉(zhuǎn)汾、鄭二州司馬。入為膳部員外郎。安史亂中,為叛軍所執(zhí),授偽職。肅宗還京論罪,貶果州長史,再貶永州司戶,移吉州長史。后征為主客員外郎,道病留武昌,卒。象工詩,與王維、崔顥齊名,又與李頎、李白、賀知章等交游。有《盧象集》十二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全唐文·卷三百七
象字緯卿。汶水人。開元中由前進士補秘書郎。轉(zhuǎn)右衛(wèi)倉曹掾。擢左補闕河南府錄事。遷司勛員外郎。左遷歷齊邠鄭三郡司馬。入為膳部員外郎。安祿山之亂。受偽署。貶永州司戶。起為主客員外郎。

作品評論

河岳英靈集
象雅而不素,有大體,得國士之風(fēng)。曩在校書,名充秘閣。其“靈越山最秀,新安江甚清”,盡東南之?dāng)?shù)郡。
劉禹錫《唐故尚書主客員外郎盧公集紀》
(象)始以章句振起于開元中,與王維、崔顥比肩驤首,鼓行于時。妍詞一發(fā),樂府傳貴。
唐百家詩選
時天彝評:盧象,開元時人,詩亦清妙,要非后來所及也。
《唐詩箋要》
盧君排律,才藻深厚,音節(jié)宏振,較崔司勛、王龍標似為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