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克符道者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0—901 【介紹】: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黃。少習儒,性樂釋典,十九歲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臨川曹山,前來參問者常滿堂。有《注對寒山子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黃,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歲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其印可。后住臨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風,開曹洞一宗,世稱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謚元證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七均有傳。后人輯有《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詩,著有《對寒山子詩》7卷,已佚。其語錄及《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等書中錄存本寂詩偈1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錄其詩1首,題名耽章,實為大梅法常作。
禪林僧寶傳·卷第一
禪師諱耽章。
泉州莆田黃氏子。
幼而奇逸。
為書生不甘處俗。
年十九棄家。
入福州靈石山。
六年乃剃發(fā)受具。
咸通初。
至高安。
謁悟本禪師價公。
依止十馀年。
價以為類己。
堪任大法。
于是名冠叢林。
將辭去。
價曰。
三更當來。
授汝曲折。
時矮師叔者知之。
蒲伏繩床下。
價不知也。
中夜授章。
先云巖所付寶鏡三昧。
五位顯訣。
三種滲漏畢。
再拜趨出。
矮師叔引頸呼曰。
洞山禪入我手矣。
價大驚曰。
盜法倒屙無及矣。
后皆如所言。
寶鏡三昧。
其詞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護。
銀碗盛雪。
明月藏鷺。
類之弗齊。
混則知處。
意不在言。
來機亦赴。
動成窠臼。
差落顧佇。
背觸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屬染污。
夜半正明。
天曉不露。
為物作則。
用拔諸苦。
雖非有為。
不是無語。
如臨寶鏡。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嬰兒。
五相完具。
不去不來。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無句。
終必得物。
語未正故。
重離六爻。
偏正回互。
疊而為三。
變盡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剛杵。
正中妙挾。
敲唱雙舉。
通宗通涂。
挾帶挾路。
錯然則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屬迷悟。
因緣時節(jié)。
寂然昭著。
細入無間。
大絕方所。
毫忽之差。
不應律呂。
今有頓漸。
緣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規(guī)矩。
宗通趣極。
真常流注。
外寂中搖。
系駒伏鼠。
先圣悲之。
為法檀度。
隨其顛倒。
以緇為素。
顛倒想滅。
肯心自許。
要合古轍。
請觀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觀樹。
如虎之缺。
如馬之馵。
以有下劣。
寶幾珍御。
以有驚異。
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鋒相直。
巧力何預。
木人方歌。
石兒起舞。
非情識到。
寧容思慮。
臣奉于君。
子順于父。
不順非孝。
不奉非輔。
潛行密用。
如愚若魯。
但能相續(xù)。
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
其詞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識。
隱隱猶懷昔日嫌。
偏中正。
失曉老婆逢古鏡。
分明覿面更無真。
休更迷頭猶認影。
正中來。
無中有路出塵埃。
但能不觸當今諱。
也勝前朝斷舌才。
偏中至。
兩刃交鋒要回避。
好手還同火里蓮。
宛然自有沖天氣。
兼中到。
不落有無誰敢和。
人人盡欲出常流。
折合終歸炭里坐。
三種滲漏。
其詞曰。
一見滲漏。
謂機不離位。
墮在毒海。
二情滲漏。
謂智常向背。
見處偏枯。
三語滲漏。
謂體妙失宗。
機昧終始。
學者濁智流轉。
不出此三種。
綱要偈三首。
其一名敲倡俱行。
偈曰。
金針雙鎖備。
挾路隱全該。
寶印當空妙。
重重錦縫開。
其二名金鎖玄路。
偈曰。
交互明中暗。
功齊轉覺難。
力窮尋進退。
金鎖網(wǎng)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
偈曰。
理事俱不涉。
回照絕幽微。
背風無巧拙。
電火爍難追。
黎明章出山。
造曹溪禮祖塔。
自螺川還止臨川。
有佳山水。
因定居焉。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為曹。
示眾曰。
僧家在此等衣線下。
理須會通向上事。
莫作等閑。
若也承當處分明。
即轉他諸圣。
向自己背后。
方得自由。
若也轉不得。
直饒學得十成。
卻須向他背后叉手。
說什么大話。
若轉得自己。
則一切粗重境來。
皆作得主宰。
假如泥里倒地。
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問藥山曰。
三乘教中。
還有祖意也無。
答曰有。
曰既有。
達磨又來作么。
答曰。
只為有。
所以來。
豈非作得主宰。
轉得歸自己乎。
如經(jīng)曰。
大通智勝佛。
十劫坐道場。
佛法不現(xiàn)前。
不得成佛道言。
劫者滯也。
謂之十成。
亦曰斷滲漏也。
只是十道頭絕矣。
不忘大果。
故云守住耽著。
名為取次承當。
不分貴賤。
我常見叢林。
好論一般兩般。
還能成立得事么。
此等但是說向去事路布。
汝不見南泉曰。
饒汝十成。
猶較王老師。
一線道也。
大難。
事到此。
直須子細始得。
明白自在。
不論天堂地獄。
餓鬼畜生。
但是一切處不移易。
元是舊時人。
只是不行舊時路。
若有忻心。
還成滯著。
若脫得。
揀什么。
古德云。
只恐不得輪回。
汝道作么生。
只如今人。
說個凈潔處。
愛說向去事。
此病最難治。
若是世間粗重事。
卻是輕。
凈潔病為重。
只如佛味祖味。
盡為滯著。
先師曰。
擬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齋。
且喚什么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
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說破齋破戒。
即今三羯磨時。
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貪瞋癡。
雖難斷卻是輕。
若也無為無事凈潔。
此乃重。
無以加也。
祖師出世。
亦只為這個。
亦不獨為汝。
今時莫作等閑。
黧奴白牯修行卻快。
不是有禪有道。
如汝種種馳求。
覓佛覓祖。
乃至菩提涅槃。
幾時休歇成辦乎。
皆是生滅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
兀兀無知。
不知佛。
不知祖。
乃至菩提涅槃。
及以善惡因果。
但饑來吃草。
渴來飲水。
若能恁么。
不愁不成辦。
不見道計較不成。
是以知有。
乃能披毛戴角。
牽犁拽耒。
得此便宜。
始較些子。
不見彌勒阿閦。
及諸妙喜等世界。
被他向上人喚作無慚愧。
懈怠菩薩。
亦曰變易生死。
尚恐是小懈怠。
在本分事。
合作么生。
大須子細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
佛出世慢他不得。
恁么體會修行。
莫趁快利。
欲知此事。
饒今成佛成祖去。
也只這是。
便墮三涂地獄六道去。
也只這是。
雖然沒用處。
要且離他不得。
須與他作主宰始得。
若作得主宰。
即是不變易。
若作主宰不得。
便是變易也。
不見永嘉云。
莽莽蕩蕩招殃禍。
問如何是莽莽蕩蕩招殃禍。
曰只這個總是。
問曰如何免得。
曰知有即得。
用免作么。
但是菩提涅槃。
煩惱無明等。
總是不要免。
乃至世間粗重之事。
但知有便得。
不要免免。
即同變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
菩提涅槃。
此等殃禍。
為不小。
因什么如此。
只為變易。
若不變易。
直須觸處自由始得。
香嚴閑禪師會中有僧。
問如何是道。
閑曰枯木里龍吟。
又問如何是道中人。
閑曰髑髏里眼睛。
其僧不領。
辭至石霜。
問諸禪師曰。
如何是枯木里龍吟。
諸曰猶帶喜在。
又問如何是髑髏里眼睛。
諸曰猶帶識在。
又不領。
乃問章曰。
如何是枯木里龍吟。
章曰血脈不斷。
又問如何是髑髏里眼睛。
章曰乾不盡。
又問有得聞者否。
章曰盡大地。
未有一人不聞。
又問未審是何章句。
章曰不知是何章句。
聞者皆喪。
乃作偈曰。
枯木龍吟真見道。
髑髏無識眼初明。
喜識盡時消息盡。
當人那辨濁中清。
有僧以紙為衣。
號為紙衣道者。
自洞山來。
章問如何是紙衣下事。
僧曰。
一裘才掛體。
萬事悉皆如。
又問如何是紙衣下用。
其僧前而拱立。
曰諾即脫去。
章笑曰。
汝但解恁么去。
不解恁么來。
僧忽開眼曰。
一靈真性。
不假胞胎時如何。
章曰未是妙。
僧曰如何是妙。
章曰不借借。
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
章作偈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
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于玄體昧。
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
識鑒多端喪本真。
若向句中全曉會。
了然無事昔時人。
僧問五位君臣旨訣。
章曰。
正位即空界。
本來無物。
偏位即色界。
有萬形像。
偏中至者。
舍事入理。
正中來者背理就事。
兼帶者冥應眾緣。
不隨諸有。
非染非凈。
非正非偏。
故曰虛玄大道。
無著真宗。
從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要當審詳辨明。
君為正位。
臣是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
君視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
是兼帶語。
問如何是君。
曰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虛。
問如何是臣。
曰靈機宏圣道。
真智利群生。
問如何是臣向君。
曰不墮諸異趣。
凝情望圣容。
問如何是君視臣。
曰妙容雖不動。
光燭不無偏。
問如何是君臣道合。
曰混然無內(nèi)外。
和融上下平。
又曰。
以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
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
此吾法之宗要。
作偈曰。
學者先須識自宗。
莫將真際雜頑空。
妙明體盡知傷觸。
力在逢緣不借中。
出語直教燒不著。
潛行須與古人同。
無身有事超岐路。
無事無身落始終。
又曰。
凡情圣見是金鎖玄路。
直須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須具三種墮。
一者披毛戴角。
二者不斷聲色。
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者。
問曰。
披毛戴角是什么墮。
章曰是類墮。
問不斷聲色是什么墮。
曰是隨墮。
問不受食是什么墮。
曰是尊貴墮。
夫冥合初心。
而知有是類墮。
知有而不礙六塵是隨墮。
維摩曰。
外道六師是汝之師。
彼師所墮。
汝亦隨墮。
乃可取食。
食者正命食也。
食者亦是就六根門頭。
見覺聞知。
只不被他染污。
將為墮。
且不是同也。
章讀杜順傅大士所作。
法身偈曰。
我意不欲與么道。
門弟子請別作之。
既作偈。
又注釋之。
其詞曰。
渠本不是我(非我)。
我本不是渠(非渠)。
渠無我即死(仰汝取活)。
我無渠即余(不別有)。
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
我如渠即驢(二俱不立)。
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飯。
直須吐卻)。
何假雁傳書(不通信)。
我說橫身唱(為信唱)。
君看背上毛(不與你相似)。
乍如謠白雪(將謂是白雪)。
猶恐是巴歌。
南州帥南平鐘王。
雅聞章有道。
盡禮致之不赴。
但書偈付使者曰。
摧殘枯木倚寒林。
幾度逢春不變心。
樵客見之猶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尋。
天復辛酉夏夜。
問知事。
今日是幾何日月。
對曰六月十五。
章曰曹山平生行腳。
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
明日辰時吾行腳去。
及時焚香。
宴坐而化。
閱世六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夏。
門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塔曰福圓。
贊曰。
寶鏡三昧其詞要妙。
云巖以受洞山。
疑藥山所作也。
先德懼屬流布。
多珍秘之。
但五位偈。
三種滲漏之語。
見于禪書。
大觀二年冬。
顯謨閣待制朱彥世英。
赴官錢塘。
過信州白華巖。
得于老僧。
明年持其先公服。
予往慰之。
出以授予曰。
子當為發(fā)揚之。
因疏其溝封。
以付同學。
使法中龍象。
神而明之。
盡微細法執(zhí)。
興洞上之宗。
亦世英護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黃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舉措老成。識者知其為法器。成通初。禪學方盛。會悟本價禪師。住洞山。寂往來請益。洞山問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辭洞山。山問云什么處去。寂云不變異處去。洞云不變異豈有去耶。寂云去亦不變異。 后受請。出世撫之曹山。徙荷玉山。二處法席俱盛。 僧問眉與目還相識也無。寂云不相識。僧云為什么不相識。寂云只為同在一處。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卻疑。僧云和尚為什么卻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問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萬有。曰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絕氣者不著。曰既是包含萬有。為什么絕氣者不著。寂云。萬有非其功。絕氣有其德。曰向上還有事也無。寂云。道有道無即得。爭柰龍王按劍何。訓應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說。以詮其妙。復著對寒山子詩。行世。文辭雅麗可觀。尋示疾終。壽六十二。臘三十七。弟子樹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本寂。姓黃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振起。號小稷下焉。寂少染魯風率多強學。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fā)。年惟十九二親始聽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諸舉措若老苾芻。咸通之初禪宗興盛。風起于大溈也。至如石頭藥山其名寢頓。會洞山憫物高其石頭。往來請益學同洙泗。寂處眾如愚發(fā)言若訥。后被請住臨川曹山。參問之者堂盈室滿其所詶對邀射匪停。特為毳客標準。故排五位以銓量區(qū)域。無不盡其分齊也。復注對寒山子詩流行寓內(nèi)。蓋以寂素修舉業(yè)之優(yōu)也文辭遒麗號富有法才焉。尋示疾終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臘三十七。弟子奉龕窆而樹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銘云。
僧宗淵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8—980 【介紹】: 宋僧。密州高密人。俗姓宮。幼通經(jīng)籍。出家于東萊北禪院。僻好吟詩,嘗學“齊己體”,自言緣情在品物流形之外。居宜陽柏閣山,孤潔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見。有《洛西集》。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宮氏。高密人。幼習儒業(yè)。稍長忽辭親。落發(fā)于東萊北禪院。俄參歷江南諸禪席。以究明圓頓宗指。且嗜詩辭。每有吟詠。則以齊己為師法。曰吾當練字煅句之時。緣情錯慮。將高出曾霄之上。而深入重泉之下也。悉攬?zhí)煜律酱ㄐ蝿?。自以為無足愜己者。乃居宜陽柏阇山。以求其志。孤介脩潔。凡俗不易造見。日持誦觀音普門品。蓋嘗有善相者。以淵為不壽。而勉之也。太平興國五年十月。令工作龕座如鹿頂。且趣之曰。明日要用。毋緩也。明日果坐逝。年八十三。樹塔于寶云之原。而窆焉。所著述有西洛集。行世。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宗淵。
姓宮氏。
高密人也。
幼通經(jīng)籍察慧若神。
忽愿出家于東萊北禪院。
后參學江表岳中祖師勝友。
資神潤己往造實歸。
僻好吟詩于荊楚間。
嘗師學于齊己之體。
自言緣情在品物流形之外。
覽天下山川且曰。
步仞之丘巨獸無以隱其軀。
愛宜陽柏閣山居之以求其志。
其孤潔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見。
日別持觀音支品。
蓋曾有善相人。
言淵促齡。
勉令受持普門品也。
至太平興國五年十月。
預言終期。
令水土作坐如鹿頂形。
連促木工。
明日齋時要用。
至是果坐終焉。
鄉(xiāng)人無遠近皆來焚香設拜。
當年遷小塔于寶云寺之山原。
年八十三。
有洛西集著挽辭五十首。
一云。
舉世應無百歲人。
百年終作冢中塵。
余今八十有三也。
自作哀歌送此身。
紙衣一襲葬焉。
后開發(fā)神色宛然。
弟子淡然奉明葬之于巖穴之中矣。
論曰。
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萬物。
絪缊而出。
鼓動而萌。
由庶類以蚩蚩稟自然而歷歷。
自然者道。
道惟本心。
心無不通。
通物之理之謂道也。
道其不一。
蕃息流形。
若究天倪物亦惟一。
乾一也。
坤一也。
殆乎因動成變以變。
求占則生象不一歟。
至如鳥獸交氣草木構精。
或用其牡而疏其雄。
或同乎根。
而異乎實。
鱷飛似鳥橘移成枳。
交玃為傖羽嘉生鳳。
若此之倫物類糅錯之所致也。
雜之時大矣哉。
事有重貤物有紛綸。
乃彰雜名非一。
名而統(tǒng)盡。
故曰。
義雖博則知可以一名舉也。
昔梁傳中立篇第十曰唱導也。
蓋取諸經(jīng)中此諸菩薩皆唱導之首之義也。
唱者固必有和乎。
導者固必有達者。
終南釋氏觀覽此題。
得在乎歌贊表宣。
失在乎兼才別德也。
譬若別均天分重賦全才虎雙翼而飛鷹四足而擊也。
于是建立雜篇包藏眾德。
何止聲表無所不容。
或曰。
續(xù)傳改作名題自何稽古。
通曰。
象班孟堅加九流中雜流也。
如其立教。
如其為人。
匪獨陰陽不專刑律。
或兼名墨或涉縱橫。
則可目之為雜家流也。
漢書有變拾太史公之遺。
澄照建題正梁慧皎之僻。
或曰。
胡不聞楊子云疾其雜乎。
通曰。
彼惡夫淮南太史公不宗孔而無純德耳。
此則應雜而雜斷無雜咎歟。
今作傳者若游夏焉。
觀其起隱終哀。
何敢措一辭也。
或曰。
何忽變唱導成聲德耶。
通曰。
聲之用大矣哉。
良以諸佛剎土偏用一塵以為警悟。
唯忍土最尚音聲。
行為佛事。
及觀音說圓通。
世尊稱贊者為被聞熏。
故若毗目仙人香積世界。
樂不樂爰居之耳。
圜不入方鑿之穿。
是以影勝大王止前驅之象馬。
缽囊釋子動合會之人天。
返魂者隨唄聲而到家。
光潔者聞唄聲而歡喜。
乃可謂宮商佛法。
金石天音。
哀而不傷。
樂而不佚。
引之入慈悲之域。
勸之離系縛之場。
脫或執(zhí)受不精。
器能無取乃不可謂為聲德也。
于今搜有鄰之德。
聚兼講之才。
三人之師于斯見矣。
四戰(zhàn)之國孰敢攻乎。
得非備五彩而服章。
舍八風而成樂。
則有登天竺而作猿梵。
動塔鈴。
而貫虹霓。
副天請而都講隨。
占地理而宰臣應。
觀音摩其發(fā)頂。
彌勒訴其雷神。
始化倭民坐亡舉指。
見慈顏而不怒。
作詩式以安禪。
巨蟒不驚。
山魔懾伏。
臨神鑒而懸知澄汰。
禮天冠而誓隱靈蹤。
破甕飛烏勞身代畜。
衡山衣草禹寺明心。
養(yǎng)童女以身全。
遇毒流而命在。
德符禪月軀涉磧沙。
或辯之利通。
或聲之流靡。
猗嗟碩德于爍群公若諸根之互能。
同五事之俱舉。
故強名為雜也。
薝卜接栴檀之樹。
數(shù)倍馨香。
鷹鹯育金翅之巢。
千重猛鷙。
咨爾同道聽乎直言。
為僧不應于十科。
事佛徒消于百載。
如能以高為本以德為枝以修為華萼以證為子實。
然后婆娑挺蓋郁密成陰。
周覆三千大千。
號之曰大菩提樹也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江南人。
髫年北游。
獲落發(fā)。
聽講致名位。
尤通法華。
誦持專至。
后禮僧伽像塔至泗上。
太平興國八年。
詔宦者李神福。
以幡華上供。
且奉感應舍利。
至寺附新塔以葬。
德因誓。
以軀命供養(yǎng)。
乃先舍衣盂資生之物。
悉以飯僧。
然后服以灌油紙衣。
拜辭大眾。
手持雙燭。
登積薪上坐。
待煙??之熾。
而誦經(jīng)不輟。
既而身摧聲息。
灰燼迸散。
噫亦可謂勇猛精進者已。
則是年四月八日也。
頃之神福旋京師。
具以事聞。
上為之動容。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懷德。本江南人也。髫年離俗謹愿飾身。誦通法華經(jīng)得度。自爾雖登講肆終以誦持為專務。晚游泗上禮僧伽塔像。屬今上遣高品李神福赍幡華上供。并感應舍利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德遂誓焚軀供養(yǎng)。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齋僧一中。然后自衣紙服身纏油蠟禮辭僧眾。手持雙燭登柴??中。發(fā)火誦經(jīng)。觀者莫不揮涕。德至火熾熛高。其身聊側。猶微聞誦經(jīng)之聲。一城之人無不悲悼者。淘汰舍利甚多。乃太平興國八年四月八日也。使臣回奏。上為之動容焉。論曰。界系之牢不無我所。浮生之命連在色身。皆自貴而輕他。悉己多而彼少。而增靳固。但長慳貪。若驪龍之吝珠。猶??牛之愛尾??紫Т溆瘅曜o香臍也。其如儒氏彝倫孔門徽典。以己私之饑體曰父母之發(fā)膚。不敢毀傷恒知保慎。復有好自標遇三年不見于門生。且事尊嚴一坐不垂于堂廡。及乎心游方外教脫域中?;虼笊浦顺?。非小愆之能絆。許友以死殺身成仁。漸契不拘將鄰直道。至有黜禮樂薄忠信去健羨飲淳和。乃有洗耳辭榮抱石沈水。與儒則一倍相反。于釋則分寸相鄰佛乃為物捐軀利生損命。與其不拔脛毛為利也。伏臘殊時。與其惜父母之親體也。參辰各見如此乃驗教之深淺行之是非。譬猶出泉貨而既多入息利而不少。我世尊因地也。初唯減口次則脫身。車服越共弊之心。象馬過借人之乘。輟食菜之地判受封之成。用若拂塵舍猶脫屣。復次唼膚待飫剜自副求?;蛑溉灰粺??;蛏砭倥L。救羸虛之虎?;L偉之魚。因超劫歸彌勒之前。先成佛享釋迦之位。皆從旋習始外財而終內(nèi)財。及熟善根變難舍而成易舍。夫輟外財外財難舍。難舍凡夫也。捐內(nèi)財內(nèi)財易棄。易棄菩薩也。須知三世諸佛同贊此門。是真實修。是第一施。豈不見僧崖菩薩安詳陟于柴樓。大志道人慷愷焚其腕骨。人皆難色。彼有易容。蓋累世之曾為。致今生之又舍。舍而復舍。估七寶以非珍。空而又空。以三輪之絕軌。乘茲度岸。是曰真歸。得金剛堅固之身。留玉粒馱都之應。今之錄也。藏則當乎炎暑裸喂蚊虻。壽則試其浮圖坐中圓寂。定蘭感天王而還眼。鴻休拒大盜以償冤。明飼獸而破慳。超然燈而燼指。加其舌根不壞身溺不沈。入薪塔而。自焚露赤軀而受咋。以前諸德也。念業(yè)異熟為所依趣。知身是幻幻體何憑。悟質如漚漚形暫起?;脧男脑旒賯蜗鄬?。漚散水澄浮沈互有。是故大圣幾生所計。小乘潤生盡期。貴息苦依思除我倒。非謂視同糠秕觀若塵炱。譬之寄習學于茅廬附彎弧于土垛。為選登云之路。為求出塞之功。然后賜宅一區(qū)門羅八戟。方云貴土始利封侯。以其乳哺之囊轉得那羅之器。亦復如是或曰。用斯聲教化我中華。得非韓吏部所患非楊即墨而況加其佛乎。攻乎異端斯害孔熾。對曰。正談仁義則道德相懸。正說苦空則忠信可薄。還借韓之譬況。坐井窺天非天之咎??组T大旨未能知生焉能知死。莊子曰。勞我以生息我以死。若觀鼓盆而歌似知不死焉。二教曾不言人死神明不滅。隨其善惡業(yè)緣受報。故有好丑。若由業(yè)因也。是用將粗易細以弱商強售莧陸之脆形。博華鬘之珍服。既熏當種而起現(xiàn)行。生勝已生報強前報。刳肉眼而招佛眼。割凡軀而貿(mào)金軀。尼拘之子至微。蔭車之形不少。是為真語。非謂食言。菩薩利他適足以學?;蛟?。夫行然鍊。善人則不疑。其有不善之人。慣嘗刲割。謂疼痛。為詼諧。堪受凌遲。謂炙炮為戲劇。或敩人而偶作。或誑世而強為。此則栽何善根。自求辛螫耳。對曰。雖則頑民喜忍惡少耐傷。且經(jīng)念以然燒?;驕\誠而喂飼。冥招善報。已種良因。以浮泛心得浮泛報。昔有女子戲披袈裟。婆羅門醉著法服。其緣會遇道果終成也?;蛟?。義凈傳譯重累再三。今勿然煉。伊人親游西域備熟方宜。至乎教乘罔不詳究。不許毀傷何邪。對曰。此專縛阿笈摩之教。安能沮壞摩訶衍法耶。設或略舍內(nèi)財決定當圓檀度。故莊嚴論云。若能施自身命則為希有。成菩薩檀度也。將知四輪出世十善行時。有道則堯下足淳民。奉孝則曾家生令子。我圣上踐祚之四載。兩浙進阿育王盛釋迦佛舍利塔。初于滋福殿供養(yǎng)。后迎入內(nèi)道場。屢現(xiàn)奇瑞。八年二月望詔于開寶寺樹木浮圖僅登于尺。先藏是塔于深甃中。此日放神光亙燭天壤。時黑白眾中有煉頂指者。有然香炷者。宣賜物有差。茍非大權菩薩大福天王。安能激勸下民而捐身寶者乎。直令此地螺髻見而珍寶成。還覺其時鷲峰凈而土田變。范云綴史紀數(shù)色之徵祥。王劭編文書幾州之葬塔。隋分舍利。唐瘞真身。比乎我朝。田隴與鐵圍爭其疆畔耳。此篇所載。成傳開宗。令能忍難忍之人既亡若在。使舍身受身之者雖死猶生。圖五芝于草木之前。列四瑞于鱗毛之表。詩曰。儀刑文王。萬邦作式者也。
僧守干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
藁城人。
居龍興寺。
性聰慧,通經(jīng)好禪。
哲宗元祐間,賜號回照大師。
紙衣一襲付其徒,至旬,乃易衣誦經(jīng),合掌而逝。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吳興)人。初與佛鑒在蔣山分座說法。出住廬陵之禾山。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寧。稱佛燈守珣禪師,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四年卒,年五十六?!?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一九有傳。今錄詩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傳·卷第六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守珣號佛燈。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參廣鑒瑛和尚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夜霄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頓悟。鑒曰??上б活w明珠被這風顛漢拾得也。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鑒曰。玄沙道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即便休。鑒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竊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珣曰。樹高招風。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圓悟大稱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乞還障南。至十月四日續(xù)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道如曰。要長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阇維舌根不壞。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號佛燈。即郡之施氏子也。初參廣鑒瑛和尚。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于是晝坐宵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珣聞頓悟。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顛漢拾得也。乃詰曰。靈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鑒曰。玄沙道。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即便休。鑒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竊疑其未然。乃曰。吾須勘過始得。令人召至。因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珣曰。樹高招風。曰見與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圓悟大然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從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迄還鄣南。至十月四日。績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道如曰。要長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阇維舌根不壞。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守珣。號佛燈。安吉施氏子。初參廣鑒瑛禪師。不契。遂造太平。隨眾咨請。邈無所入。乃封衾自誓曰。不徹不展此。于是岌立宵晝。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師聞頓悟。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顛漢拾得也。因舉靈云悟桃語詰之。了無疑滯。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即便休。入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圓悟聞之。疑其未然。乃曰。須我勘過始得。令人召至。拉與游山。偶到一水潭。忽推師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隨聲應曰。潭深魚聚。曰。見后如何。曰。樹高招風。曰。見與未見時如何。曰。伸腳在縮腳里。悟大稱賞之。師出世凡四坐道場。聲光赫奕。后歿于天寧。將化。謂雙槐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辰。吾將至矣。乞還鄣南。四日。鄭公遣弟僧道如訊之。師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不與同條死。明早為我覓一只小船子來。高五尺足矣。越三日雞鳴。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師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火浴。舌根不壞。郡人陳師顏。寶函藏于家。痊骨于普應院之側。師法貌清整。舉揚宗旨。綽有祖父之風。有時謂眾曰。兄弟如有省悟處。不拘時節(jié)請來。露個消息。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門。師喚入。震威喝曰。雪深夜半。求訣疑情何為。威儀不具。僧顧視衣裓。師喝出。機鋒嚴峻類如此。其住何山也。因歲旱??な卣埗\于師。師勉從為升座。怒目瞪天罵曰。阿誰教爾強為天。雨應聲而至。人呼為珣罵天。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守珣。
號佛燈。
出吉安州施姓巨族。
早歲棄家。
得道于太平佛鑒勤公。
珣初參廣鑒瑛不契。
竟謁佛鑒。
佛鑒孤硬難入。
珣乃封其衾而矢曰。
此生不悟。
不展此也。
于是晝坐宵立。
逾七七日。
憊甚。
適佛鑒垂語曰。
森羅萬象一法所印。
珣踴躍便出法堂。
即投靈云。
見桃花頌曰。
終日看天不舉頭。
桃花爛熳始抬眸。
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
透得牢關即便休。
佛鑒曰。
如何是靈云不疑處。
對曰。
只今覓個疑處。
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未徹在。
那里是未徹處。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鑒喜之。
會佛果至。
鑒稱珣見處穩(wěn)實。
且曰。
此子自治。
嚴刻密室。
如對大賓。
后當有造。
佛果佯諾。
乃私招珣游山。
偶到一潭。
佛果推珣落水。
遽問曰。
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
珣對曰。
潭深魚聚。
見后如何。
珣曰。
樹高招風。
見與未見時如何。
珣曰。
伸腳在縮腳里。
佛果乃大笑。
宣和改元。
詔佛鑒住蔣山。
佛果移書與鑒。
必以珣首蔣山眾。
由是湖海知名。
建炎間。
住天圣。
開堂時。
內(nèi)翰王公問。
三圣逢人則出話。
珣笑曰。
公曾閱詩否。
曰館務之暇何所不覽。
珣曰。
詩云。
湖光瀲滟晴遍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王公乃大稱。
珣于朝待制潘良貴。
嘗以南泉斬貓話。
請益于珣。
珣曰。
如今士夫說禪說道。
秖依著義理便快活。
似將錢買油糍。
吃了便不饑。
其馀便道。
是瞞他亦可笑也。
貴領旨后。
以居士身。
弘珣之道。
珣遷何山。
晚居天寧。
每憐學者根器不妙。
委曲援引。
如瓶瀉秋河。
間有竊議。
不遑恤也。
嘗舉婆子燒庵話曰。
大凡扶宗立教。
須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
雖是個女人。
宛有丈夫作略。
二十年蓰油費醬。
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頭做個失落。
直得用盡平生腕頭氣力。
自非個俗漢。
知幾洎乎巧盡拙出。
然雖如是。
諸人要會么。
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難方見丈夫心。
又舉溈山一日見野火。
乃問道吾。
還見火么。
曰見。
溈曰。
從何處起。
曰除卻經(jīng)行坐臥。
請師別致一問來。
溈山休去。
乃曰。
連天野火了無涯。
起處猶來辨作家。
眼里瞳人雙翳盡。
面前遍界絕空花。
道吾老也堪誇。
且道畢竟從甚處起。
汲水僧歸林下寺。
待船人立渡頭沙。
有僧問賓中賓。
珣答。
客路如天遠。
候門似海深。
賓中主。
珣答。
長因送客處。
憶得別家時。
主中賓。
答相逢不必問前程。
主中主。
答一朝權祖令。
誰是出頭人。
僧曰。
向上宗乘又如何。
珣曰。
大海若知足。
百川應倒流。
又嘗謂眾曰。
兄弟若有省悟處。
不拘時節(jié)。
須來露個消息。
會雪夜有僧。
直扣丈室。
珣起秉燭。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決疑情。
因甚威儀不具。
僧顧衣裓。
珣便逐出。
紹興甲寅。
從天寧歸鄣南告寂。
侍者請遺偶。
珣曰。
不曾做得。
即逝火浴。
舌根不壞。
塔于寶應院。
珣初在廬山日。
有僧彥威。
冬月用荻花絮紙衣。
珣見大瞋曰。
你少年輒求溫煖如此。
豈有心學道耶。
威大驚。
退問兄弟。
時堂中有荻花衣者。
才三四人。
皆年七十馀矣。
贊曰。
佛燈于七七之際。
頓了大事。
圓悟尚剝啄之。
何也。
如海底珊瑚。
不以鐵綱舉而出之。
焉得珍灼于人間世哉。
然佛燈以清簡之風震一世。
足徵其源。
亦不愧也矣。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守珣,字佛燈,姓施氏,安吉人也。初參廣鑒瑛不契,遂謁佛鑒,隨眾咨請,亦無所入,乃對其衾曰:“今生若不徹去,誓不展此?!庇谑?,晝夜峭立,如喪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鑒上堂曰:“森羅及萬象,一法之所印?!鲍懧勵D悟。鑒曰:“可惜一顆明珠,被這風顛漢拾得也?!蹦嗽懺唬骸办`云道自從一見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處?”珣曰:“莫道靈云不疑,只今覓個疑處了不可得?!辫b曰:“玄沙道諦當甚諦當,敢保老兄未徹在,那里是他未徹處?”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鑒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終日看天不舉頭,桃花爛熳始抬眸。饒君更有遮天網(wǎng),透得牢關即便休?!辫b囑令護持。是夕,展衾厲聲曰:“這回珣上座穩(wěn)睡去也?!眻A悟聞之,竊疑其未然,乃曰:“我須勘過始得?!绷钊苏僦?,因與游山隅,到一水潭,圓悟推珣入水,遽問曰:“牛頭未見四祖時如何?”珣曰:“潭深魚聚?!痹唬骸耙姾笕绾??”珣曰:“樹高招風?!痹唬骸耙娕c未見時如何?”珣曰:“伸腳在縮腳里?!眻A悟大稱之。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寧。紹興甲寅,謂居士鄭績曰:十月八日是佛鑒先師忌日,吾時至矣。乞還障南。至十月四日,績遣弟僧道如訊之,珣曰:“汝來正其時也,吾雖與佛鑒同條生,終不同條死,明早可與我尋一只小船來?!钡廊缭唬骸耙L者?高者?”珣曰:“高五尺許?!痹饺?,雞嗚端坐如平時,侍者請偈,珣曰:“不曾作得。”言訖而逝。阇維,舌根不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印肅(一一一五~一一六九),號普庵,俗姓余,袁州宜春(今屬江西)人。六歲從壽隆院賢和尚出家,年二十七落發(fā),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于袁州開元寺受戒。游湖湘,謁大溈牧庵忠公,有省。十三年,歸壽隆。二十三年,主慈化寺。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始營梵宇。五年卒,年五十五。有《普庵印肅禪師語錄》,收入《續(xù)藏經(jīng)》。事見《語錄》卷上《年譜》、《悟道因緣》、《塔銘》。 印肅詩,輯自《普庵印肅禪師語錄》,編為三卷。
補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印肅。
號普庵。
袁州宜春余氏子。
生六歲。
夢一僧點其心。
曰他日當自省。
既覺以臆示其母。
見當心有一點。
紅瑩大如櫻珠。
未幾。
從壽隆院賢公出家。
年二十七。
落發(fā)具戒。
師容貌魁奇。
智性巧慧。
賢。
器之。
勉讀法華。
師曰。
嘗聞諸佛元旨。
必貴了悟。
數(shù)墨巡行。
何益于事。
遂辭師。
游湖湘。
謁牧庵忠公于大溈。
問。
萬法歸一。
一歸何處。
忠豎起拂子。
師遂有省。
尋歸受業(yè)院。
院有鄰寺慈化者。
眾請住持無嘗住。
師布衾紙衣
調(diào)粥二時。
禪寂外。
唯閱華嚴經(jīng)論。
忽大悟。
遍體汗流。
喜曰。
我今親契華嚴境界。
述頌曰。
捏不成團撥不開。
何須南岳又天臺。
六根門首無人用。
惹得胡僧特地來。
自后發(fā)為語句。
動悟幽顯。
有不期然而然者。
一日忽一僧冒雪至。
師目之。
喜曰。
此吾不請友也。
拉與寂坐。
交相問答。
或笑或喝。
僧曰。
師再來人也。
不久當大興吾教。
乃指雪書頌而行。
自是慕向者眾。
師隨宜說法。
或書偈與之。
有病患者。
折草為藥。
服之即愈。
或有疫毒人跡不相往來者。
與之頌。
咸得十全。
至于祈禳雨晹。
伐怪木。
毀淫祠。
靈響非一。
繇是。
鼎新梵宇。
或問師修何行而得此。
師當空一畫。
云會么。
云不會。
師曰。
止止不須說。
將化。
書偈于壁。
集眾垂示曰。
諸佛不出世。
亦無有涅槃。
入吾室者。
必能玄契矣。
善自護持。
無令退失。
索浴跏趺而逝。
乾道五年七月也。
世壽五十五。
僧臘二十八。
塔全身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四
普庵禪師。名印肅。政和乙未冬。生于袁州宜春。余姓肅生。祥光燭天。蓮生道周。異香遠馥。襁褓中即善世言。夢異僧點其胸曰。汝他日當自省去在。即寤白母王氏。視胸有赤點。如含桃狀。王氏恍悟初徵。遂舍肅于壽隆寺。師事沙門賢公。賢嘗授以法華經(jīng)。肅曰。諸佛玄旨。貴悟于心。數(shù)墨循行。何益乎道。賢大驚。以大器期之。遂遣行腳。侶戒修謁牧庵忠于溈山。度嶺。望叢谷中。有跨黃犢人。近之則忠公所跨者虎也。修擬避。肅下腰包。進前不審。忠微笑以手西指。令其前行。將及寺門回望。惟忠公策杖而來。失虎所在。二人具威儀。請益于忠。忠曰。何遲乎。望汝久矣。肅進曰。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忠以拂示之。肅有省。時年二十九矣。歸壽隆。袁州尹夢金甲人告曰。普庵大士。行道時至。言訖。天光五色。尹驚異。適劉長者亦感異徵。捐資鼎建大伽藍。袁尹俾物色于壽隆。請肅主之。號曰大慈化寺。肅既居慈化。楮衣糲食。脅不沾席。十有二年。一日誦華嚴論。至達本忘情知心體合。通身汗流。乃大聲示眾曰。我今親契華嚴法界矣。李公長者。于此大經(jīng)之首。痛下一椎。擊碎三千大千世界。如湯消雪。不留毫發(fā)。許于后進作得滯礙。普庵一見。不覺吞卻五千四十八卷?;梢粴?。充塞虛空。方信釋迦老子出氣不得之句。然后破一微塵。出此華嚴大經(jīng)。遍含法界。無理不收。無法不貫。便見摩耶夫人是我身。彌勒樓臺是我體。善財童子是甚茄子。文殊普賢是我同參。不動道場遍周法界。悲涕歡喜踴躍無量。大似死中得活。如夢忽醒。良久云。不可說不可說又不可說。即說偈曰。捏不成團擘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用。惹得胡僧特地來。復謂心齋圓通二子曰。達本情忘知心體。合汝作么生會。二人各以頌呈。肅不諾。乃引聲長吟。以示之曰。先天先地。何名何樣。阿曼陀無物比況。觸目菩提。自是人不肯承當。且輪回滯名著相。圓融法界無思無想。廬陵米不用商量。血脈才通。便知道擊木無聲。打虛空盡成金響。又曰。柏庭立雪一場敗缺。了無為當下休歇。百匝千圍但只者孤圓心月。不揩磨鎮(zhèn)常皎潔。無馀無欠。無聽無說。韶陽老只得一橛。十圣三賢聞舉著?;晗懥?。惟普庵迥然寂滅。俄有異僧。名稱道存。冒雪而來。肅大喜。互相徵詰。棒喝交馳。心心密契。存合爪嘆曰。師再來人也。大興吾道。非師而誰。乃指雪書頌而別。于是肅大唱佛眼宗旨。蓋其師牧庵忠觀水磨。發(fā)明心要于佛眼拂下。后嘗以白木劍。迫死心禪師。死心引頸而笑。忠作舞而出。故馮濟川曰。佛眼磨頭悟法輪之常轉。死心室內(nèi)容慧劍以相揮。忠出入江湖。人莫測之。宣和間。湘潭大旱。禱雨不應。忠躍入龍淵。呼曰。業(yè)畜當雨一尺。雨隨至。時以佛僧目忠。肅既見忠后。亦以神異。利濟含靈。藏污耐垢。不知有己。演釋談章咒。旋天地。轉陰陽。世盛傳之。布于弦譜。而弭災焉。至其異跡。不可勝紀。有問曰。師修何行業(yè)。而得此三昧。肅當空一畫云。會么。曰。不會。肅曰。止止不須說。歸宗賢禪師曰。慈化乃吾黨黃鐘也。惜哉時流獨傳其跡耳。肅道滿異邦。義學竊疑。其宗趣莫詳。肅憫而說偈曰。蒼天蒼天。悟無生法。談不說禪。開兩片皮。括地該天。如何是佛。十萬八千。一日書偈方丈西壁云。乍雨乍晴寶象明。東西南北亂云深。失珠無限人遭劫?;脩獧鄼C為汝清。乃結跏趺坐。令侍者鳴鐘眾集。瞑目而逝。時乾道己丑年。七月二十一也。 贊曰。荻葦之間。病鳥棲焉。六合之外。曲士藐焉。故肅公現(xiàn)三頭六臂。而傳持祖道。其心良苦矣。悠悠者獨以神通見推。則公之大慈悲愿足乎否邪。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永寧。
一源字也。
自號虛幻子。
淮東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歲入鄉(xiāng)校。
能了經(jīng)籍大義。
九歲離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屬僧司。
給牒度為沙門。
自是蓬累出游。
歷見諸禪老。
無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禪定。
稍涉睡昏。
則戴沙運甓。
懸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至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無用寬公。
公門庭嚴峻。
師方入戶。
厲聲叱出之。
師作禮于戶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許。
入見。
問曰。
何處人。
師曰通州。
曰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曰請和尚道。
公便暍。
師退就禪室。
徹夜不寐。
一旦聞公舉云門一念不起語。
聲未絕有省。
公命舉偈。
偈罷。
振威一喝。
師曰。
喝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匾擔。
捉住清風剝了皮。
師不覺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執(zhí)侍三年。
因以斷崖義所贊己像。
親署一花書。
授師曰。
汝緣在浙逢龍。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往廣德。
縛茅于大洞中居之。
無何。
宜興之龍池。
請師建立禪居。
師以名符懸記。
欣然赴之。
結屋數(shù)十間。
命曰禹門興化庵。
山顛有龍池。
龍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師召龍。
受三皈戒。
龍不復出。
師居之久。
復厭其未幽邃也。
擇絕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處。
斲木為棧。
鉤環(huán)連鎖棲板于空中。
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師以退隱為心。
間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歸龍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師主大華藏寺。
師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命補天童。
師堅以疾辭。
宋文憲謂。
師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為急。
及主大剎。
屢退養(yǎng)龍池。
雖天童實廁五山。
亦搖首弗顧。
其高風峻節(jié)。
如祥麟威鳳。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賢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說法于龍光殿。
上悅。
賜金襕法衣玉環(huán)師號。
尋奉旨。
函香至五臺。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辭南還。
道趣維揚。
鎮(zhèn)南王。
率嬪妃等。
延師入宮。
稟受大戒。
遣司馬護還龍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屬弟子裁紙制內(nèi)外衣。
曰。
吾將逝矣。
或以藥劑進。
麾去之。
自興化庵移龕。
至絕巘所居。
昧爽。
師起沐浴服紙衣。
索筆書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飛雪。
書畢。
側臥而化。
茶毗。
現(xiàn)五色光。
齒牙舌輪。
及所持數(shù)珠。
皆不壞。
舍利無算。
煙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競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獲者亦眾。
門人等。
分馀骨與不壞者。
五處建塔焉。
師氣貌雄偉。
身長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貴賤異其心。
所至無不傾向。
若中書右丞相朵兒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別不花。
趙文敏公孟頫。
馮內(nèi)翰子振。
尤所賓禮者也。
四民來獻薌幣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無虛日。
師受之即以施人。
曾無毫發(fā)系吝。
其自處則布袍糲食。
沛然若有馀。
凡發(fā)為文偈。
了不經(jīng)意。
引紙行墨。
而空義自彰。
有四會語錄。
行世。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十一
禪師。
出淮東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寧。
字一源。
其先東山演公之下開福寧。
寧七傳至無用寬。
寬乃永寧之師也。
寬居舒州太湖。
門士不滿百。
皆峣然自肯之輩。
其得寧最晚。
而寬特注之。
以為可繼開福。
而闡東山法門。
初永寧。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歲聞鄰壁治喪啼哭聲。
辭親棄俗。
依禾州之廣慧寺。
寺為州之望剎。
乃故淮海肇禪師說法處。
前一夕。
寺眾同夢肇公來。
次日獨寧至。
眾欣然。
疑為肇公再世也。
及為大僧。
汗游禪社。
走舒州見無用寬公。
公問。
何來。
對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虛若何。
對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寧擬進語。
公又喝。
寧擬退。
公連喝之。
寧大駭而趨出。
自是罷游。
堅依席下。
一日公舉云門答僧須彌山話。
寧聞之脫然。
公乃召曰。
掣電飛來。
全身不顧。
擬議之間。
圣凡無路。
速道速道。
對曰。
火迸星飛。
有何擬議。
覿面當機。
不是不是。
公喝。
寧曰。
作么。
公曰。
東瓜山前吞扁擔。
寧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處。
久之辭去。
公曰。
逢龍即止。
遇水即居。
金雞玉兔。
鞭影長驅。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以龍池致寧。
寧以為符其師讖。
欣就之。
連三載成叢林。
南國高人。
以見??為感。
同曰龍池尊宿。
不敢名之。
寧慕高峰之為人。
別業(yè)高崖。
至正間。
紫書三至。
不赴。
諸方勉之。
始受朝旨。
號佛心了悟禪師。
然足不越閫。
順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問寧之行略。
金對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劈華岳迅烈風雷。
吸淮海不留涓滴。
演東山是其遠祖。
寬無用容其入室。
雖經(jīng)三詔下龍池。
野老不知堯舜力。
洪武元年。
寧囑制紙衣木龕。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龕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場敗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飛雪。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八
釋永寧,字一源,別號幻虛子,姓朱氏,淮東通州人。
世為宦族,母隴西李氏。
寧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愛之,欲以為嗣。
年六歲入鄉(xiāng)校,始習經(jīng)籍,即能暗記,了明大意。
然非所樂,聞人誦佛號,心向往之,注耳以聽。
九歲,有離俗之思,請于二親。
初弗之許,后見其志堅,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廣慧寺。
利和,州之望剎,宋有淮海肇禪師說法度人,聲聞當世,前一夕,寺眾夢迎禪師。
旦而寧至,寺眾異之,謂肇禪師乘愿再來者也。
年十二,游揚之雍熙寺,會主僧來峰泰編《禪林類聚》成,寧覽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檢點何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屬僧錄司給牒薙度為沙彌,尋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東西,見諸宿老,下語無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蘇之萬壽,留之經(jīng)年。
乃入穹窿山謁克翁紹,紹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時年已十九,既而欲歸鄉(xiāng)省覲。
至毗陵,約明極昶于焦子山,精脩禪定,稍涉睡昏,則戴沙運甓,懸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極曰:“藏主見解且至,宜往參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無用,無用門庭嚴峻,方入戶,厲聲叱之。
合爪立于門外,久之,乃許入見。
詰其居處,知在通州,便問:“淮海近日虛盈若何?
”寧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無用未之許,退就禪室,徹夜不寐。
一日,聞無用舉云門一念不起,語聲未絕而有省,急趨入堂,無用便欣然知其領悟,令造偈拈趙州。
寧立就曰:“趙州狗子無佛性,萬家森羅齊乞命。
無底籃兒盛死蛇,多添少減無馀剩。
”無用嗒然一笑。
復舉《證道偈》問之曰:“閃飛電來,全身不顧,擬議之間,圣凡無路。
”寧曰:“火迸星飛,有何擬議,覿面當機,不是不是。
”無用喝曰:“東瓜山前呑匾擔,捉將清風剝?nèi)テぁ?div id="waecskg"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9_2_28_comment'>
”寧不覺汗下,曰:“今日方知用處無用閉著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斷厓義所贊己像,親署一書授寧曰:“汝緣在浙。
逢龍即住,逢池便居。
”寧遂還浙,時虛谷陵、元叟端、瀨翁慶、幻住本、天如則各據(jù)名山,遞展化機。
寧往叩擊,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譽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廣德,縛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實相寺,馬祖弟子澄公道場也,寧為重新之。
同時有無一全,遁跡于石溪,石溪與大洞相望,人稱“廣德二甘露門”云。
至治癸亥,宜興之龍池請寧建立禪居,寧以名符懸記,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門興化庵”。
先是山巔有龍池,其深叵測,龍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寧乃咒,黿受三歸依戒,不復為害。
久之復厭凡近,思涉幽邃,乃窮絕巘構室以居,至壁立如削處,斲木為棧,鉤環(huán)連鎖,棲版空中,足不越戶限者二年。
學侶聞風,遐邇奔赴。
帝師大寶法王稔其道行,降號曰“弘教普濟禪師”。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寧主之,為創(chuàng)寺一區(qū),以“九里”名之。
至順庚午,出世李山禪寺,瓣香酬恩,歸之無用。
俄有詔,集桑門千七百人,閱毗盧大藏經(jīng)。
一七日,寧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歸龍池。
時元叟主雙徑,月江印主云峰,皆虛首座招之,并辭不赴。
元統(tǒng)甲戌,浙西江東道廣教總管具疏請主常之天寧萬壽,州守戍將敦勸尤力,左右亦謂:“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嘗被災,方議經(jīng)營,至則為新釋迦佛殿,造菩薩、天神諸像,雄冠諸剎。
踰八年,有司以聞,詔錫“本覺妙明真凈”之號。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華藏寺,寧舉龍門膺代之。
明年,復命補天童景德,堅以疾辭,退歸龍池。
宜興銅官山舊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會昌士人潘敬之重構焉。
寧以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屬。
戊子,有旨趣入覲,說法于龍光殿,賜金襕法衣,紐以玉環(huán),加號曰“佛心了悟大禪師”。
帝師亦有絳袍毳帽之贈。
無何,奉旨函香至五臺山,曼殊大士為見祥光應之。
明年,陛辭南還,道過維揚,鎮(zhèn)南王波羅普化率妃嬪迎之入宮,稟受大戒,賜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馬護還龍池。
庚子,出領善卷,寺故廢壞,寧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寶坊。
明年,募善士萬人為萬善會。
及瘞兵后枯骨無萬數(shù)。
壬寅,退歸龍池。
癸卯,大旱,詢鄉(xiāng)民之請,結界誦咒,作法將終,大雨如瀉。
歲乃有秋,眾愈知敬,堅留不拾,強住麻蕻慈慧。
未幾,成大叢林。
有明洪武初元,復歸龍池,將不復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屬弟子宗珦裁紙為衣,曰:“吾將逝矣。
”自興化庵移龕至絕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紙衣,索筆書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場敗闕。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飛雪。
”擲筆而化,黑白戀慕,執(zhí)紼之人盈萬。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無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龍池、太平、齊山、紫云、麻蕻五處建塔藏焉。
壽七十八,臘六十五。
寧氣貌雄偉,身長七尺有馀,吐音鴻亮。
其接物也,不以貴賤異心,所至無不傾向。
右丞相呆兒只、左丞相別不花、趙文敏孟頫,尤所賓禮者也。
所為文偈了不經(jīng)意,引紙行墨空義自彰,有《四會語》行世。
寂后七年,弟子仁性,親撰《行業(yè)記》,徵宋文憲濂銘其塔云。

人物簡介

愛吟前草·附刻慈惺圃寄常理齋詩序
慈惺圃名國璋字奉峨惺圃其號也與常理齋居相近同學素契時相唱酬癸酉惺圃舉于鄉(xiāng)理齋猶未第也及理齋仕蜀惺圃尚家居郵筒往來遙為賡和不異曩時至戊戌腥【腥:惺】圃始捷南宮官農(nóng)曹而理齋死于難已六年又七年惺圃亦卒于京邸矣惺圃之逝也一子方幼理齋之蔭嗣衣軒已為唐縣宰聞其喪來吊見書笥紛然狼籍家人舁敝簏于庭將焚廢紙衣軒恐其有當存也止而撿之則愛吟草殉節(jié)錄及惺圃自為詩俱雜于其中焉衣軒得之大驚且悲且喜因寶持以付余余既為之刻理齋諸詩而惺圃之詩分年編錄觀其庚寅草有寄和理齋詩然后知愛吟草之所以幸存者以理齋之寄之也觀其癸巳草有哭理齋八首然后知殉節(jié)錄之所以幸存者以惺圃訪求而珍藏之也噫二人生前莫逆情見乎詞而是詩同出于故紙中其不為灰燼者幾希以理齋之清才峻節(jié)天固不忍沒亦豈非惺圃在堂之魂魄有以護持之而然耶用是于惺圃之詩有關于理齋者節(jié)錄而附刻之若其全詩則俟別為匯梓焉乾隆庚戌仲夏王爾烈敘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