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令超

相關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居幽州城南窯灶間。天祐中。燕薊饑。餓莩相枕藉。亡名方分衛(wèi)。聞道旁呱呱聲。視之則小女子。民所棄者。因持以歸。日求牛湩哺焉。年且毀齒。亡名為乞諸城中。得?帛制衣。逮笄。容色艷麗?;蜃I其非律者。亡名終無慚色。時劉仁恭僭號其地。出獵偶見之。遂以請于亡名。竟??以歸。而納之后宮。于是亡名之所守。益以見矣。仁恭乃為別造精舍。一旬兩謁。豈仁恭無故。而于亡名然歟。后亡名卒。遽訃女子。女子一慟以絕。
宋高僧傳·卷第三十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二
釋亡名。
履行尤峻獨居燕城南窯灶間。
天祐中幽薊不稔道殍相望。
因分衛(wèi)回聞車轍中呱呱之聲。
憫而收歸。
乃饑民所棄女子也。
以求牛乳哺之。
當七八歲引于城中。
求色帛以衣之。
及笄年也容色艷麗。
殆非凡俗。
或譏呵者僧終無渝志。
適遇燕帥劉仁恭從禽逐兔。
直入僧居窯內。
一卒見女子侍僧之側。
遂白帥劉往親見問其故。
皆以實對。
劉曰。
弟子欲收之可乎。
僧曰諾。
早驗無吝意自扶上馬歸府。
元真處子也。
劉益哀之。
不令伍于下位。
仍重其僧謂為果位中人也。
別造精舍以處之劉一旬兩往謁焉。
其僧疾沒。
門人入訃女方獨坐聞之。
哀慟而死焉。
劉為僧營塔標志矣。
又祝融峰禪者亡名。
為人抗直不事威儀。
每一舉揚善標宗要。
道俗歸之若市。
嘗飲酒遇毒。
當時吐下透落腐衣裂石。
體中無惱。
每有一蛇一虎為衛(wèi)護狀。
迨終阇維留骨一片。
大如琵琶槽。
僧眾構火重焚。
焚時色同火質。
火盡灰寒色白如雪。
豈非得全身分堅固設利羅乎。
至今岳中傳其言句。
立其浮圖號祝融峰道者焉。
王棲霞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82—943 【介紹】: 五代時齊魯人,字元隱,一名敬真。
七歲以神童及第。
唐天祐時南渡,從道士聶師道傳道法。
李昪輔吳,召之,館于元真觀。
昪建南唐,賜號元博大師,又加號真素先生。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八
棲霞一名敬真。字元隱。七歲以神童及第。天祐時避亂南渡為道士。徐知誥輔吳。召至金陵。館于元觀館。升元初加金印紫綬。賜號元博大師。又加號真素先生。保大元年卒。年六十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8—977 【介紹】: 五代時僧。
杭州臨安人,俗姓黃。
少出家于臨安朗瞻院,后至天臺山受戒。
已而至襄州清溪修禪,嗣清溪洪進。
后住洪州上藍精舍。
宋齊丘見而異之,歷請住舍利、幽谷、雙嶺諸剎,所至學徒自成規(guī)矩。
南唐李煜聞其名,召入禁中,敕住廬山圓通院。
卒謚道濟禪師。
禪林僧寶傳·卷第八
禪師名緣德。生杭州臨安黃氏。年十七。師事東山老宿勤公。剃發(fā)受具。神觀靖深。中空外夷。以精進為佛事。年二十四遍游諸方。爛熳叢席。至襄州清溪。謁進禪師。棲遲不去久之。江南李氏有國日。德混跡南昌之上藍寺。楚國宋公齊丘。至于經堂。僧眾趨迎。德閱經自若。宋公傍立睨之。德不甚顧答。宋公問。上座看甚經。德舉示之。宋公異焉。力請住舍利幽谷雙嶺諸剎。德無所事去留。所至頹然默坐而已。而學徒自成規(guī)矩。平生著一衲裙。以繩貫其褶處。夜申其裙。以當被。后主聞其名。致至金陵。問佛法大意。留禁中。又創(chuàng)寺以居之。昭惠后以其子宣城公薨。施錢建寺。于廬山之陰。石耳峰之下。開基日。得金像觀世音于地中。賜名圓通焉。本朝遣使。問罪江南后主。納土矣。而胡則者據守九江不降。大將軍曹翰部曲。渡江入寺。禪者驚走。德淡坐如平日。翰至不起不揖。翰怒呵曰。長老不聞。殺人不眨眼將軍乎。德熟視曰。汝安知有不懼生死和尚耶。翰大奇增敬。而已曰。禪者何為而散。德曰。擊鼓自集。翰遣裨校擊之。禪無至者。翰曰。不至何也。德曰。公有殺心故爾。德自起擊之。禪者乃集。翰再拜。問決勝之策。德曰。非禪者所知也。太平興國二年十月七日。升堂曰。脫離世緣。乃在今日。以衲衣并所著木屐。留付山中。使門人累青石為塔。曰他日塔作紅色。吾再至也。乃化。閱世八十。坐六十有三夏。謚曰道濟禪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74 【介紹】: 五代時僧。魏州人。初住洪州雙林院,次住洪州上藍山護國院及金陵龍光院。晚住金陵清涼院,嗣法眼文益。世稱法燈和尚。南唐李煜曾從其問法。善以歌詩演法。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74 魏州(今河北大名)人。五代南唐時禪僧,世稱法燈和尚。初住洪州雙林院,次住洪州上藍山護國院及金陵龍光院。晚住金陵清涼院,嗣法眼文益。后主李煜曾向其問法。《景德傳燈錄》卷二五、《五燈會元》卷一〇有傳?!?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存《古鏡歌》3首,《禪門諸祖師偈頌》存《擬寒山詩》10首?!度圃娎m(xù)拾》據之收入。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泰欽。
字法燈。
魏府人也。
辯才無礙。
入法眼之室。
雖解悟逸格。
未為人知。
性忽略不事事。
嘗自清涼。
遣化維揚。
不奉戒律。
過時未歸。
一眾傳以為笑。
法眼遣偈往呼之。
既歸。
使為眾燒浴。
一日法眼問大眾曰。
虎項下金鈴。
何人解得。
對者皆不契。
欽適自外至。
法眼理前語問之。
欽謂大眾何不道系者解得。
于是人人改觀。
法眼曰。
汝輩這回笑渠不得也。
出世。
初住洪州雙林。
次遷上藍護國院。
未幾。
李國主。
請住清涼道場。
乃曰。
山僧。
本擬深藏山谷。
遣日過生。
緣清涼老人有不了底公案。
所以出來。
為他了卻。
若有人問。
便說似伊。
時一僧出問。
欽曳杖擊之。
僧曰。
我有何過。
欽曰。
祖禰不了。
殃及兒孫。
國主從容問曰。
先師有何不了公案。
欽曰。
現分析者。
國主駭之。
開寶七年六月示疾。
告眾曰。
老僧住持。
將逾一紀。
每承國王助發(fā)。
至于檀越道侶主事小僧。
皆赤心為我。
默而難言。
或披麻帶布。
甚違吾道。
我之遺骸。
但于南山大智藏和尚左右。
乞一墳冢。
升沈皎然不淪化也。
又示眾曰。
但識口必無咎。
縱有咎因汝有。
珍重。
二十四日。
安坐而逝。
釋道齊 朝代:唐末宋初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禪師名道齊。
生金氏。
南昌人也。
幼依百丈明照禪師得度。
種性猛利。
經行燕坐。
以未明己事為憂。
持一缽遍歷叢林。
學心不息。
時法燈禪師。
住南昌上藍。
齊往依之。
法燈使知藏司。
法燈偶見齊呼曰。
每見舉祖師西來意話。
藏主如何商略。
齊曰。
不東不西。
法燈曰。
若與么會。
了無交涉。
曰未審尊意如何。
法燈良久曰。
西來有甚意便去。
齊于是頓悟其旨。
初住高安大愚。
有搜玄拈古代別之語。
盛行諸方。
號東禪。
嘗謂門弟子曰。
達磨言。
此方經唯楞伽。
可以印心。
吾讀此經。
偈曰。
諸法無法體。
而說唯是心。
不見于自心。
而起于分別。
可謂大慈悲父。
如實極談。
我輩自不領受。
背負恩德。
如恒河沙。
或問曰。
然則見自心。
遂斷分別乎。
齊曰非然也。
譬如調馬。
馬自見其影而不驚。
何以故。
以自知其影。
從自身出故。
吾以是知。
不斷分別。
亦舍心相也。
祇今目前。
如實而觀。
不見纖毫。
祖師曰。
若見現在。
過去未來亦應見。
若不見過去未來。
現在亦不應見。
此語分明。
人自迷昧。
或又問龍濟曰。
一切鐘鼓本無聲。
如何信之無聲齊。
曰祖師曰。
如鼓聲無有作者。
無有住處。
畢竟空故。
但誑凡夫耳。
若鼓聲是實有。
鐘聲俱擊。
應不相參。
所以玄沙曰。
鐘中無鼓響。
鼓中無鐘聲。
鐘鼓不交參。
句句無前后。
若不當體寂滅。
如何得句句無前后耶。
后移住幽谷山雙林禪院。
又遷住云居。
凡二十年。
至道三年丁酉九月示疾。
八日申時令擊鐘集眾。
維那白眾已集。
齊笑敘出家本末。
揖謝輔弼叢席者曰。
今日老僧以風火相逼。
特與諸人相見。
且向什么處見。
向四大五陰處見耶。
六入十二處見耶。
是種種處不可見。
則只今相問者是誰。
若真見得可謂后學有賴。
良久曰。
吾化后。
當以院事累契瑰。
乃化。
閱世六十有九。
坐四十有八夏。
贊曰。
余贊大愚東禪碑。
碑載齊悟契之緣。
法燈曰。
西來有甚意。
以校傳燈曰。
他家自有兒孫在。
之語誤也。
昔有僧問趙州。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
答曰庭前柏樹子。
又隨而誡之曰。
汝若肯我與么道。
我則辜負汝。
汝若不肯我與么道。
我則不辜負汝。
而昧者剿之。
使古人之意不完。
為害甚矣。
故并錄之。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六
禪師名法安。
生許氏。
臨川人也。
幼事承天沙門慕閑。
年二十。
以通經得度。
游方謁雪竇顯禪師。
顯歿。
依天衣懷禪師。
眾推其知見。
又遍歷諸家。
耆宿指目。
為飽參。
來皈臨川。
見黃山如意院。
敗屋破垣。
無以蔽風雨。
安求居之十年。
大廈如化成。
乃棄去。
下江漢。
航二浙。
上天臺。
溯淮汶。
而還。
所至接物利生。
未嘗失言。
亦未嘗失人。
白首懷道。
翩然無侶。
倚杖于南昌上藍。
又住武寧之延恩寺。
寺以父子傳器。
貧不能守易。
以為十方。
草屋數楹。
敗床不簀。
安安樂之。
令尹糾豪右。
謀為一新。
安笑曰。
檀法本以度人。
今非其發(fā)心。
而強之。
是名作業(yè)。
不名佛事也。
棲止十年。
而叢林成。
僧至如皈。
安與法云秀公昆弟。
且相得。
秀所居莊嚴妙天下。
而說法如云雨。
其威光可以為弟兄。
接羽翼。
而天飛也。
秀以書招安云云。
安讀之一笑而已。
問其故。
曰吾始見秀。
有英氣。
謂可語。
乃今而后知其癡。
癡人正不可與語也。
問者瞬視。
久之曰何哉。
安曰。
比丘法。
當一缽行四方。
秀既不能爾。
又于八達衢頭。
架大屋。
從人乞飯。
以養(yǎng)數百閑漢。
非癡乎。
安每謂人曰。
萬事隨緣。
是安樂法。
元豐甲子七月。
命弟子取方文文書。
聚火之以院事付一僧。
八月辛未歿。
閱世六十有一。
坐四十有一夏。
贊曰。
懷禪師五坐道場。
皆衰陋處。
而能使之成寶坊。
安真能世其家者也。
安笑秀公。
架大屋養(yǎng)閑漢為癡。
正當以漫晉卿墨戲并按也。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法安。臨川許氏子。幼謝父母。師事承天長老慕閑。年二十誦經。通授僧服。則無守家傳缽之心。求師問道。不見山川寒暑。初依雪竇顯。顯歿。依天衣懷。蒙印可。棲法席數年。同參皆推上之。法云秀。尤與之友善。年三十有七??灰郧f嚴佛土為己任。初居黃山如意院。破屋壞垣。無蔽風雨。師力新之。未十年大廈崇成。如天宮下降。衲子歸。遂為叢席。乃復謝去。至南昌某縣。又興延恩。始至草屋數楹。敗床不簀。師處之超然??h尹裴士章。欲合豪右。為師一新之。師曰。檀法本以度人。今不發(fā)心而強之。是名作業(yè)。非佛事也。固止之。亦居十年。凡安眾之地。冬燠而夏涼。鐘魚而粥。鐘魚而飯。來者息焉。師所歷足跡萬里。一缽蕭然。孳孳以接物。利生為務。因緣乖合。一付之度外。其居延恩也。人視之不堪其憂。是時法云秀公。有眾千百。說法如云雨。所居世界莊嚴。可以為兄弟接羽翼而天飛也。以書招師。師發(fā)書一笑而已。以元豐甲子歲七月示疾?;谘佣鲗嬍摇i喪懒幸?。坐四十有一夏。營塔于后山。距寺百步葬焉。靈源清禪師。語黃山谷曰。我初發(fā)心。實在延恩。安公告戒策勵。如父母師友。中心以謂。凡住山者。法如是爾。及游諸方。罕遇如安公者。以是提耳之誨。不忘于心。若安公名稱利養(yǎng)。實不能與天下衲師爭衡。然此自不滿安公之一笑。山谷因為銘塔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32—1098 【介紹】: 宋僧。饒州浮梁人。俗姓林,字覺老,號佛印。云門偃公五世法裔。博通中外,工書能詩,尤善言辯。神宗元豐中主鎮(zhèn)江金山寺,與蘇軾、黃庭堅等均有交游。有語錄行世。
全宋文·卷一七三九
了元(一○三二——一○九八),字覺老,號佛印。生饒州浮梁(今屬江西景德鎮(zhèn))林氏。幼業(yè)儒,后盡捐舊學,白父母出家。游廬山,后嗣江州承天法席,移淮山之斗方,廬山之開先、歸宗,丹陽之金山、焦山,江西之大仰,又四住云居,凡四十年。蘇軾久與之游。元符元年卒,年六十七。見《禪林僧寶傳》卷二九。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九
禪師名了元。
字覺老。
生饒州浮梁林氏。
世業(yè)儒。
父祖皆不仕。
元生三歲。
瑯瑯誦論語。
諸家詩。
五歲誦三千首。
既長從師授五經。
略通大義去。
讀首楞嚴經。
于竹林寺。
愛之盡捐舊學。
白父母。
求出家度生死。
禮寶積寺沙門日用。
試法華。
受具足戒。
游廬山。
謁開先暹道者。
暹自負其號。
海上橫行。
俯視后進。
元與問答捷給。
暹大稱賞。
以為真英靈衲子也。
時年十九。
已而又謁圓通訥禪師。
訥驚其翰墨曰。
骨格已似雪竇。
后來之俊也。
時書記懷璉。
方應 詔而西。
訥以元嗣璉之職。
江州承天法席虛。
訥又以元當遷。
郡將見而少之。
訥曰。
元齒少而德壯。
雖萬耆衲。
不可折也。
于是說法。
為開先之嗣。
時年二十八。
自其始住承天。
移淮山之斗方。
廬山之開先歸宗。
丹陽之金山焦山。
江西之大仰。
又四住云居。
凡四十年之間。
德化緇白。
名聞幼稚。
縉紳之賢者。
多與之游。
蘇東坡謫黃州。
廬山對岸。
元居歸宗。
詶酢妙句。
與煙云爭麗。
及其在金山。
則東坡得釋還吳中。
次丹陽。
以書抵元曰。
不必出山。
當學趙州上等接人。
元得書徑來。
東坡迎笑問之。
元以偈為獻(或作戲)曰。
趙州當日少謙光。
不出三門見趙王。
爭似金山無量相。
大千都是一禪床。
東坡?lián)嵴品Q善。
東坡嘗訪弟子由于高安。
將至之夕。
子由與洞山真凈文禪師。
圣壽聰禪師。
連床夜語三鼓矣。
真凈忽驚覺曰。
偶夢吾等謁五祖戒禪師。
不思而夢。
何祥耶。
子由撼聰公。
聰曰。
吾方夢見戒禪師。
于是起。
品坐笑曰。
夢乃有同者乎。
俄報東坡已至奉新。
子由??兩衲。
候于城南建山寺。
有頃東坡至。
理夢事問。
戒公生何所。
曰陜右。
東坡曰。
軾十馀歲時。
時夢身是僧。
往來陜西。
又問。
戒狀奚若。
曰。
戒失一目。
東坡曰。
先妣方娠。
夢僧至門。
瘠而眇。
又問戒終何所。
曰高安大愚。
今五十年。
而東坡時年四十九。
后與真凈書。
其略曰。
戒和尚不識人嫌。
強顏復出。
亦可笑矣。
既是法契(或云法器)。
愿痛加磨勵。
使還舊觀。
自是常著衲衣。
故元以裙贈之。
而東坡酬以玉帶。
有偈曰。
病骨難堪玉帶圍。
鈍根仍落箭鋒機。
會當乞食歌姬院。
奪得云山舊衲衣。
又曰。
此帶閱人如傳舍。
流傳到我亦悠哉。
錦袍錯落尤相稱。
乞與佯狂老萬回。
元所居方丈。
特高名妙高臺。
東坡又作詩曰。
我欲乘飛車。
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
弱水三萬里。
不如金山去。
清風半帆耳。
中有妙高臺。
云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
誰信平如砥。
臺中老比丘。
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
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
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云。
只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
請學長不死。
太子少保張公方平安道。
為滁州日。
游瑯琊山藏院。
呼梯梯梁。
得木匣發(fā)之。
忽悟前身。
蓋知藏僧也。
寫楞伽經。
未終而化。
安道續(xù)書殘軸。
筆跡宛然如昔。
號二生經。
安道欲刻以印施四方。
東坡曰。
此經在他人。
猶為希世之瑞。
況于公乎。
請家藏為子孫無窮之福。
元請東坡代書之。
鏤板金山。
時士大夫。
師歐陽文忠公為古文。
公佐韓子。
詆我以原性。
性者與生俱生之論。
為銓量。
元故以是勸之。
又嘗謂眾曰。
昔云門說法如云雨。
絕不喜人記錄其語。
見必罵逐曰。
汝口不用。
反記吾語。
異時裨販我去。
今室中對機錄。
皆香林明教以紙為衣。
隨所聞即書之。
后世學者。
漁獵文字語言。
正如吹網欲滿。
非愚即狂。
時江浙叢林。
尚以文字為禪。
謂之請益。
故元以是諷之。
高麗僧統(tǒng)義天。
航海至明州。
傳云。
義天棄王者位出家。
上疏乞遍歷叢林。
問法受道。
有詔朝奉郎楊杰次公。
館伴所經。
吳中諸剎。
皆迎餞如王臣禮。
至金山。
元床坐。
納其大展。
次公驚問故。
元曰。
義天亦異國僧耳。
僧至叢林。
規(guī)繩如是。
不可易也。
眾姓出家。
同名釋子。
自非買崔盧。
以門閥相高。
安問貴種。
次公曰。
卑之少徇時宜。
求異諸方。
亦豈覺老心哉。
元曰。
不然。
屈道隨俗。
諸方先失一只眼。
何以示華夏師法乎。
朝廷聞之。
以元為知大體。
觀文殿學士王公韶子淳。
出守南昌。
自以久帥西塞。
濫殺罰。
留神空宗。
祈妙語。
以藻雪之。
而元適至。
子淳請說法于上藍。
元炷香曰。
此香為殺人不眨眼上將軍。
立地成佛大居士。
一眾嘩曰善。
子淳亦悠然意消。
靈源清禪師在眾時。
廁云居法席。
痛自韜晦。
而聲名自然在人口。
元升座。
舉以為堂中第一座。
叢林服其公。
非特清公。
如感鐵面哲真如。
百丈肅。
仰山簡。
皆元所賞識也。
李公麟伯時。
為元寫照。
元曰。
必為我作笑狀。
自為贊曰。
李公天上石麒麟。
傳得云居道者真。
不為拈花明大事。
等閑開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風前嗅。
枯木無端雪里春。
對現堂堂俱不識。
太平時代自由身。
元符元年正月初四日。
聽客語有會其心者。
軒渠一笑而化。
其令??笑狀。
而贊之。
非茍然也。
閱世六十有七。
坐五十有二夏。
元骨面而秀清。
臨事無凝滯。
過眼水流云散。
其為人服義疾惡。
初舉感鐵面。
嗣承天。
感曰。
使典粥飯。
供十方僧。
可也。
如欲繼嗣。
則慈感已有師。
元奇之。
又舉宣長老住甘露。
宣后賣元。
元白于官曰。
宣演法未有宗旨。
乞改正。
宣竟以是遭逐。
楊次公曰。
牽牛蹊人之田。
而奪之牛也。
元不恤。
元嘗游京師。
謁曹王。
王以其名。
奏之神考。
賜磨衲。
號佛印。
東坡滑稽于翰墨。
戲為之贊。
世喜傳。
故并記之。
贊曰。
佛印種性從橫。
慧辨敏速。
如新生駒。
不受控勒。
蓋其材足以御侮。
觀其臨事。
護法之心深矣。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文準(一○六一~一一一五),號湛堂,俗姓梁,興元(今陜西漢中)人。初住豫章云巖寺,移居隆興府泐潭寺。為南岳下十三世,寶峰文禪師法嗣?;兆谡臀迥曜洌晡迨?。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嘉泰普燈錄》卷七、《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三十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五
文準(一○六一——一一一五),俗姓梁,興元府唐固(今陜西南鄭)人。八歲辭親從沙門虛普游,后師真凈。政和五年七月卒,年五十五。見《石門文字禪》卷三○《泐潭準禪師行狀》。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二
禪師諱文準。
興元府唐固梁氏子。
生始幼見佛像輒笑。
童牙不喜聞酒胾。
金仙寺沙門虛普乞食至其家。
師膺門酬酢。
始老成。
時年八歲。
即辭父母。
愿從普。
歸授以法華經。
伊吾即上口。
元豐僧檢童子較所習。
以籍名失后度。
師藝精。
坐年少。
不得奏名。
陜西經略范公過普廬。
普臘高。
應對領略。
師侍其傍。
伸辯詳明。
進止可喜。
范公欲攜與俱西。
師辭曰。
登山求玉。
入海求珠。
人各有志。
本行學道。
世好非素心。
范公陰奇其語。
度以為僧。
剔發(fā)。
既往依梁山乘禪師。
呵曰。
驅烏未受戒。
敢學佛乘乎。
師捧手曰壇場是戒邪。
三羯磨梵行阿阇黎是戒邪。
乘大驚。
師笑曰。
雖然敢不受教。
遂受具足戒于唐安律師。
遍游成都講肆。
唱諸部綱目。
即棄去曰。
吾不求甚解去。
師曇演佳其英特。
撫之曰。
汝法船也。
南方有大開士。
若溈山真如九峰真凈者。
可往求之。
師拜受教。
與同學志恭。
詣大溈。
久之不契。
乃造九峰見真凈。
問曰。
甚處來。
曰。
興元府。
問。
近離甚處。
曰。
大仰。
問。
夏在甚處。
曰溈山。
真凈展手曰。
我手何似佛手。
師罔然。
真凈呵曰。
適來句句。
無絲毫差錯。
靈明天真。
才說個佛手。
便成隔礙。
病在什么處。
師曰不會。
凈曰。
一切見成。
更教誰會。
師服膺。
就弟子之列馀十年。
所至必隨。
真凈晚居泐潭。
師一日舉杖決渠。
水濺衣。
因大悟。
走敘其事。
真凈罵曰。
此中乃敢用藞苴邪。
自是跡愈晦。
而名愈著。
待制李景直守豫章。
仰其風。
請開法于云巖。
未幾。
殿中監(jiān)范公帥南昌。
移居泐潭。
師辭辯注射。
迅機電掃。
衲子畏而慕之。
槌拂之下。
常數千指。
自號湛堂。
每曰。
我只畜一條拄杖。
佛來也打。
祖來也打。
不將元字腳涴汝枯腸。
如此臨濟一宗不致冷落。
一日新到相看展坐具。
師云。
未得人事。
上座近離甚處。
曰。
廬山歸宗。
師云。
宗歸何處。
僧曰。
嗄。
師云。
蝦蟆窟里作活計。
僧云。
和尚何不領話。
師曰。
是你豈不是從歸宗來。
僧云。
是。
師曰。
驢前馬后漢。
問。
第二上座近離甚處。
僧曰。
袁州。
師云。
夏在甚處。
曰。
仰山。
師曰。
還見小釋迦么。
僧云。
見。
師曰。
鼻孔長多少。
僧擬議。
師云。
話墮阿師。
問。
僧你來作么。
曰。
特來問訊和尚。
師云。
云在嶺頭閑不徹。
水流澗下太忙生。
僧云。
和尚莫暪人好。
師曰。
馬大師為什么從阇黎。
腳跟下走過。
僧無語。
師云。
卻是阇梨謾老僧。
僧云。
有口道不得時如何。
師云。
洞庭湖里倒撐船。
云居先馳到。
師問。
未離歐阜。
文彩已彰。
既到寶峰。
如何吐露。
馳云。
目前有路。
師舉起書云。
既是云居底。
為甚在寶峰手中。
馳云。
兵隨印轉。
將逐符行。
師云。
下坡不走拍一拍。
馳擬議。
師曰。
想先馳只有先鋒。
且無殿后。
一日法堂上逢首座。
便問。
自甚么處去。
座云。
擬與和尚商量一事。
師云便請。
座曰。
東家杯柄長。
西家杓柄短。
師云。
為甚拈起。
鞏縣茶瓶。
卻是饒州瓷碗。
座云。
臨崖看滸眼。
特地一場愁。
師云。
達磨大師葉屈。
座吐舌而退。
師在分寧。
遇死心和尚。
問。
你此回到山里么。
師云。
須去禮拜師兄。
心云。
你來時善看方便。
師曰何故。
心云。
我黃龍路滑。
師云。
曾跶倒幾人來。
心云。
你未到黃龍。
早腳澀也。
師云。
和尚何得閉門相待。
死心又問。
準老你安許多僧。
只是聚頭打閧了噇飯。
你畢竟將何為人。
師云。
因風吹火。
心云。
亂糺作么。
師云。
從來有些子。
師卻問。
和尚山中安多少眾。
心云。
四百人盡是精峭衲子。
師云。
師子窟中無異獸。
心云。
你來時也須照顧。
師云。
也待臨時。
心云。
臨時作么生。
師云。
喚來洗腳。
心云。
你川僧家開許大口。
師云。
準上座從來如此。
心云。
三十年弄馬騎。
問僧。
鄉(xiāng)里甚處。
云青州。
師云。
近離甚處。
云云居。
師云安樂樹下道將一句來。
僧無語。
師卻問傍僧云。
你道得么。
僧云。
某甲道不得。
卻請和尚道。
師云。
向北驢似馬大。
僧云。
與么那。
云。
你鼻孔為甚在寶峰手里。
僧便喝。
師云。
水里火發(fā)。
見僧看經。
問。
看什么經。
曰。
金剛經。
師云。
經中道。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是否。
僧云。
是。
師云。
為什么云居山高。
寶峰山低。
僧云。
是法平等。
無有高下。
師曰。
你卻做得個座主使下。
僧云。
和尚又作么生。
師云。
且放你鼻孔出氣。
一日廊下見僧。
問。
你還會也未。
僧云。
不會。
師曰。
左青龍右白虎。
僧云。
久向寶峰。
元來只是個賣卜巡官。
師乃點指云。
上座今日不好。
僧云。
老漢敗闕也。
師云。
路逢劍客須呈劍。
師問僧。
安樂么。
僧云。
無事。
師云。
你大有事在。
曰。
未審某甲有甚事。
師云。
近日上藍金剛興。
天寧土地相打。
僧無語。
師云。
元來無事。
問僧。
如何是上座得力處。
僧便喝。
師云。
好好相借問。
何得惡發(fā)。
僧又喝。
師云。
元來是作家。
僧以坐具便打。
師低頭。
噓一聲。
僧云。
放過一著。
師云。
遮里不可放過。
隨后便打。
師普說次。
眾欲散。
忽問僧。
明來明打。
暗來暗打。
你作么生會。
僧便喝。
師云。
點即不到。
僧又喝。
師云。
到即不點。
僧云。
忽遇不明不暗來時。
又作么生。
師云。
今日天寒。
且歸堂向火。
隨后喝一喝便起。
一日上堂云。
寶峰一夜睡不著計較。
今日上堂揣腹搜胸。
總思量不就。
而今臨時逼節(jié)。
事出急家門。
遂拈起拂子云。
準上座近日作得一柄子。
且權將供養(yǎng)大眾。
乃擲下云。
竹根棕葉麻繩擊。
樣度天然別一家。
政和五年夏六月。
??疾。
首座問。
和尚近日尊位如何。
師云。
跛驢上壁。
座云。
和尚也好吃一服藥。
師云。
朽木搭橋。
座云。
也知和尚不解忌口。
師云。
你作么生。
座擬進語。
師云。
你也好吃一服藥。
以七月二十二日。
更衣說偈而化。
閱世五十五。
坐三十五夏。
靈骨舍利塔于石門之南原。
丞相張無盡制其碑。
諫議洪駒父敘語錄。
名士李商老撰次逸事。
同門弟德洪覺范紀師行實。
其高道碩德。
可想見矣。
贊曰。
云居真牧和尚謂人曰。
出關走江淮。
閱三十年。
參一十八人善知識。
于中無出佛果佛眼死心靈源湛堂五大士而已。
誠哉斯言。
蓋真正宗師。
考其全才。
如此之難。
若佛果佛眼死心靈源之嗣。
固已光明于世。
獨湛堂開法日淺。
未有繼其高躅者。
然覽其遺編。
想其??次。
信馀子未易跂及也。
覺范稱準于真凈之門。
所謂家名辯才氣宇逸群者。
抑知言哉。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應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屬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輪寺。為南岳下十四世,黃龍惟清禪師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五燈會元》卷一八、《僧寶正續(xù)傳》卷三有傳。
大明高僧傳·卷第七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應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儀莊肅。幼厭塵穢少入空門。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謁真凈文機不諧。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痛劄。端負己解。妙入經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語及華嚴經旨相表酬答。靈源笑曰。汝舉馬祖百丈固錯矣。而華嚴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端憤然欲去。因辭揭簾。忽大悟汗流浹背。靈源見喜曰。子方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由是聲譽四馳道欽七眾。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堅命開堂。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遂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因風吹火渾閒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太湖三萬六千傾月在波心說向誰。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諱應端。
南昌余氏子。
依化度寺善月落發(fā)為大僧。
初游廬山圓通。
以般若夙熏。
談禪袞袞。
老衲多敬異之。
頗自以為至。
及會宗叔僧智嶼者折困之。
俾令實參。
繇是走歸宗。
依真凈禪師。
未幾真凈遷泐潭。
而羅漢小南禪師道價鼎盛。
往從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師方銳意于道。
遽失所從。
聞老演大本靈源之道。
欲見之。
而未能決。
即炷臂香。
禱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靈源。
時靈源首眾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傾心奉事。
雖咨參決擇無間。
而義象纏心。
未能脫灑。
靈源嘗痛劄之。
師必引援馬祖百丈機緣及華嚴宗旨為表佐。
靈源笑曰。
馬祖百丈固錯矣。
而華嚴宗旨與個事喜沒交涉。
師憤欲他往。
因造室請辭。
比至門。
方揭簾。
忽大悟。
遍體汗下。
靈源見而喜曰。
是子識好惡矣。
馬祖百丈文殊普賢。
幾被汝帶累也。
自是投機契會。
擊節(jié)賞音。
若合符契。
迨死心禪師出世云巖。
靈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機逸辯。
雷轟電掃。
學者莫敢嬰其鋒。
師為侍者。
每當機不少讓。
至差別因緣洞下語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撫愛之。
異乎等輩。
及靈源出世太平遷黃龍。
師皆枉焉。
去游京浙。
歷講肆。
學首楞嚴法界觀圓覺肇論。
尤邃于金剛般若。
崇寧中。
省親南昌。
厥父素誦此經。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義。
直注經文之下。
俾讀之易曉。
學者爭傳之。
目為金剛直解。
死心知之罵曰。
我欲此子荷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說義學邪。
師聞而笑曰。
以法報親。
庸何傷乎。
顯謨朱世英守臨川。
創(chuàng)昭默堂將迎致靈源。
靈源辭以疾。
舉師代行。
朱亦雅聞師名。
虛明水以遲其來。
師廉知謝曰。
若以道相期則可。
今爾乃世諦求我矣。
請從此辭。
世英欽嘆不已。
大觀中。
洪師。
范伯履請任雙嶺。
師宵遁他境。
久之歸云巖。
首眾分座。
以法施學者。
政和末。
大師張司成請出世百丈嗣法靈源。
僧問。
如何是賓中賓。
師云。
芒鞋竹杖走紅塵。
問。
如何是賓中主。
師云。
十字街頭逢上祖。
問。
如何是主中賓。
師云。
御馬金鞭混四民。
問。
如何是主中主。
師云。
金門誰敢抬眸覷。
問。
賓主既蒙師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師云。
昨夜霜風刮地寒。
老猿嶺上啼殘月。
僧請益大隨劫火洞然因緣。
師以頌答曰。
六合傾翻劈面來。
暫披麻縷混塵埃。
因風吹火渾閑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壞不壞。
隨不隨。
徒將聞見強針錐。
太湖三萬六千頃。
月在波心說向誰。
閱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樞密郭公三益帥豫章。
與徐公師川合謀。
欲師促席論道。
以觀音致請。
師力辭。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飾香輿鐃鼓。
江津候迎。
師聞之。
即由間道。
入據丈室。
而人輿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數千指。
二公每過從。
必以微言。
相滯彌日。
稍遷上藍。
建炎初。
郭鎮(zhèn)長沙。
再遷南岳之法輪。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罷。
會大眾茶。
客退。
徐入方丈。
令侍者遍告有眾。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眾未及至。
師聳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師性和易。
以慈攝物。
不事邊幅。
得樂說無礙辯才。
每患學者不善致問。
必自激以啟疑。
至會心處。
亹亹多忘??食。
不畜馀貲。
寺任一??執(zhí)事者。
每得人則歲粗給。
否則米鹽屢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師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錙銖是計。
顧與流俗何異哉。
后二年。
門弟子奉靈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贊曰。
昔張司成師豫章。
命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開法黃龍。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蓋一時眾中巉巉露頭角者也。
及司成歸見廟堂諸公。
首言出補獲三大士出世。
或問。
三大士謂誰。
張以其名答之。
厥后諸公求外補。
必以南州為請。
蓋欲面見所謂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樞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鳴呼賢者不出世。
抑可謂無賢哉。
蓋知賢而后為賢。
吾道濱茲叔世。
釋子不勵行。
外護不恤賢。
世與道交相喪矣。
悲夫。
新續(xù)高僧傳·習禪篇第三之一
釋應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儀整肅。幼厭塵穢,少入空門,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為大僧。謁真凈文,機不諧。時靈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礪,端自負已解妙入經論,乃援引馬祖、百丈機語及《華嚴》經旨相為酬荅,源見之笑曰:“舉馬祖百丈固誤矣,而《華嚴》宗旨與個事沒交涉?!倍藨嵢挥ィ蜣o,揭簾,忽大悟,汗流浹背。源見之,喜曰:“子方識好惡矣,馬祖、百丈、文殊、普賢幾為汝累?!庇墒牵u問四馳,道欽七眾。政和末,太師張司成虛百丈,堅命開堂。舉“僧問大隋,劫火洞然時,這個壞也不壞”話,遂曰:“六合傾翻劈面來,暫披麻縷混塵埃。因風吹火渾間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壞不壞,隨不隨,徒將聞見強針錐。太湖三萬六千頃,月在波心說向誰。”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法如(一○八○~一一四六),俗姓胡,臺州臨海(今屬浙江)人。依護國瑞禪師,祝發(fā)登具。備參浙右諸宗匠。晚至龍門寺,悟法于清遠禪師。住南康軍云居寺,為南岳下十五世,清遠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六年卒,年六十七。《嘉泰普燈錄》卷一六、《僧寶正續(xù)傳》卷五、《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名法如。
臺州臨海胡氏子。
依護國瑞禪師。
祝發(fā)受具。
遍參兩浙宗匠。
聞佛眼禪師居龍門道價甚重。
不遠千里造焉。
以力參所得。
質之佛眼曰。
此皆學解。
非究竟事。
欲了生死。
當求妙悟。
師駭然諦信其語。
居一日命為典座。
師固辭。
以道業(yè)未辦。
佛眼勉之曰。
姑就職。
是中大有人。
為汝說法。
未幾晨興開廚門。
望見圣僧。
豁然有省。
入見佛眼曰。
遮里還見圣僧么。
師于其前。
問訊叉手立。
佛眼肯首曰。
向汝道。
大有人。
為汝說法。
又嘗問曰。
天臺石橋夜來倒了也。
師遽捉住佛眼。
佛眼曰。
作么。
師曰。
又道石橋倒。
佛眼深可之。
后造圜悟禪師室。
問。
汝只參佛眼。
為復別見人來。
師曰。
亦曾見一人來。
曰。
是什么人。
師以手指??曰法如。
圜悟曰。
汝所見只一星許。
師曰。
已是多也。
高庵悟禪師與圜悟。
相繼主云居。
皆推師為第一座分席。
接衲學者親之。
建炎初。
上藍虛席。
洪帥胡直孺命出世。
唱佛眼之道。
未幾虜騎傳城。
隱于白水庵。
會云居燼于劫火。
紹興初。
四易主者。
皆以艱難遁去。
漕使曾公紆乃以屬師。
繇是宗風大振。
師識量沖廓。
機變如神。
見者靡不詟伏。
至于說法蒞眾。
辭氣粹溫。
旌禮賢者。
奄有古尊宿之體。
閱十馀年。
幻出寶坊。
靖深壯麗。
冠絕江表。
師益謙損。
不自以為功。
識者以此高之。
且以為弘覺再來也。
十六年三月十五日。
示疾。
升座別眾又十日。
沐浴更衣。
手寫法偈。
端坐而化。
世壽六十七。
僧臘四十二。
火滅得舍利。
合靈骨瘞于三塔。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