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張鳳翔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李長春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李長春(?
—17世紀(jì)),字叔茂,號東起,江西吉安府安??h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李長春是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江西鄉(xiāng)試三十三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會試二百六十六名,三甲三十二名進(jìn)士,本年獲授廣州府推官,四年本省同考,崇禎元年考選,升浙江道御史,上疏罷去緝較、錄用遺賢、減免漕舟、禁止私謁。
崇禎二年(1629年),崇禎帝在文華殿單獨(dú)召見周延儒,他和毛羽健、田時震為此事共同上疏:「漢朝大臣曾說過,公事應(yīng)當(dāng)著大臣公開地說;私事則不能接受。
這次皇上不在朝堂、不在上朝時召見;而在私下、在退朝后召見延儒,夜深時還開啟內(nèi)閣大門。
賢者必定形跡自遠(yuǎn),不冒昧獲得功名。
如果不是,為何任用這樣的人。
」上疏后,崇禎帝嚴(yán)厲責(zé)備他們。
之后李長春又彈劾周延儒圖謀私利、收受賄賂,崇禎帝生氣得將他遞捕入獄行刑,六科力救也沒有作用。
大學(xué)士成基命長跪會極門,自辰時到酉時都不起來,才讓他免死,派往駐守邊疆。
不久因為天旱,和錢龍錫、易應(yīng)昌、張鳳翔、杜齊芳一起釋放,有「五君子」之稱。
弘光帝繼位,起用他為湖廣道御史,轉(zhuǎn)太仆卿。
南京失守,他參與義師;得隆武帝擢任右僉都御史兼太仆卿。
福京淪陷,李長春隱居不出仕,到八十三歲時去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江西安福人,字偉奏。
天啟五年進(jìn)士。
授興化知縣。
崇禎四年以治行高等擢御史。
與給事中鄧英陳奸吏私派之弊。
后以薦張鳳翔、李邦華、劉宗周等獲罪罷官。
維基
王績燦,字偉奏,江西承宣布政使司吉安府安??h人。萬歷乙卯解元,天啟乙丑進(jìn)士。明神宗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中式乙卯科江西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解元)。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jìn)士。授興化縣知縣。崇禎四年(1631年)以治行擢監(jiān)察御史。與給事中鄧英痛陳奸吏私派之弊。以薦張鳳翔、李邦華、劉宗周等獲罪罷官。
張鳳翼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鳳翼(?
—1643年),字異羽,山東東昌府堂邑縣人。
父張道情,字和夫,孝弟力田,好行其德,歲祲捐粟賑貸,立義塾,施棺構(gòu),聞義冢,凡力所任,無不周舉。
鄰人受誣坐大辟,賣宅營救。
道情初受其券,事解復(fù)還之,不責(zé)直。
里有斗訟,片言立散,人呼為張父云云。
以子鳳翔封文林郎廣平府推官,累贈資政大夫工部尚書。
萬歷辛丑進(jìn)士、兵部尚書張鳳翔(字稚羽)弟。
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山東鄉(xiāng)試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乙丑科進(jìn)士,授兵部主事,歷武庫司郎中,出為河南參議,轉(zhuǎn)湖廣下湖南道副使。
崇禎六年,刑科都給事中陳贊化彈劾宜興周延儒,引鳳翼為證,周銜之刺骨,左遷霸州右參議,尋免職。
再起寧夏兵備道,崇禎十六年擢延綏巡撫,甫入境,李自成已陷延安府,鳳翼兼程赴援,至柳樹澗遇寇,死之。
姜思睿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姜思睿,字顓愚,一字謂明,浙江寧波府慈溪縣人。
思睿少孤,事母至孝。
天啟四年(1624年)甲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五年(1625年)聯(lián)捷乙丑科進(jìn)士,授中書舍人,改湖廣道御史。
崇禎四年上陳天下五大弊,皆切中時病,其所言加派之害民心,毒怨得小患,巨與節(jié)省無法裁至驛遞,遞民失所,必將驅(qū)而為盜,后盜益起,略如思睿所言。
四月管理屯馬,六月巡按順天。
四年,帝分命內(nèi)官往宣大、三邊監(jiān)視,思睿言祖法禁用宦官,不聽。
已,劾首輔周延儒奸邪,以家人周文為副將,弟素儒為錦衣,叔人瑞為中書,受賕行私諸不法狀,請罷斥之。
明年,給事魏呈潤、御史李日輔建言被謫。
踰月,仝官王績燦疏薦劉宗周、惠世揚(yáng)、李邦華、張鳳翔,下法司擬問。
思睿皆抗疏申救之,不聽。
五年七月,命巡按云南,瀕行自陳萬里遠(yuǎn)辭,百慮交集,竊見當(dāng)今事勢,四方無一寧宇,百姓無一安生,而閣部以阿順取容,諸司以委蛇自固,講幄之體貌日褻,言路之糾駁不靈。
撫按以案牘為事功,守令以催科為殿最,閫外之撫剿游移靡定,帷中之遙制牽掣不嘗,緹騎接踵于道途,冠裳駢跡于狴犴,舉朝拯焚救溺之精神,專用之摘抉細(xì)微,而以察吏詰戎,予奪大柄,僅付之于二三閹寺,實事不做,做事不實,嘉言不用,用言不嘉,厝火自安,不知變計。
悠悠天下,安望有太平之日哉!
疏上,旨切責(zé)之。
云南時普酋懷異死妻范氏,遂結(jié)諸峒反,出擾臨安、大理諸郡縣,撫鎮(zhèn)屢征不克。
思睿至,自隨數(shù)騎抵其峒,撫降之。
滇兩水,一昆明池,一澄江,皆廣二三百里,泓口淤塞,山雨奔漲,久之淹沒廬舍及田二百余萬畝。
思睿親行視,先募民修堤外子河,以防暴水。
后挖河中積灘,以泄大流。
筑洱淙、邢園、白塔等七壩,四月而工成。
又以滇咽喉要地,多空隙,未城,新筑城八,其舊土者皆易以磚,民咸賴之。
思睿為御史久,再劾輔臣周延儒、成基命,后溫體仁私書發(fā),復(fù)劾其欺誤,與溫體仁互相詆毀,奪俸。
出視山西河?xùn)|鹽政,為安邑故都御史曹于汴修建講學(xué)書院,公余親蒞書院講授。
云南、山西兩省俱肖像祀之,告假歸里,未幾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