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于結(jié)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籍貫皆不詳。
約于代宗大歷中與于結(jié)同應進士試。
其后行跡無考。
事跡見《文苑英華》卷一八八省試州府試詩。
全唐詩》存詩1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桂州臨桂人,字堯賓。初為道士。返俗后,屢舉進士不中,后為邵州、容管等使府從事。工詩,與杜牧、李遠等友善。所作《游仙詩》,意境絢麗,頗為世傳誦。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7?—866? 字堯賓,桂州臨桂(今廣西桂林)人。初為道士,還俗后屢舉進士不中。后為邵州、容管等使府從事。與杜牧、李遠等有交往。生平見《唐才子傳》卷八。曹唐以游仙詩著稱,《唐才子傳》卷八謂有《大游仙詩》50篇(今存17首),《唐詩紀事》卷五八謂有《小游仙詩》百余篇(今存97首),影響頗大。其詩幻思豐贍,意境絢麗,張為《詩人主客圖》歸為瑰奇美麗主之入室者。警句頗多,如“洞里有天春寂寂,人間無路月茫?!?《仙子洞中有懷劉阮》)、“明月朗朗溪頭樹,白發(fā)老人相對棋”(《小游仙詩》),均膾炙人口。前人以為曹唐與李商隱“一樣靈心,兩般妙筆”(《一瓢詩話》),頗公允。其詩以《唐詩百名家全集·曹從事集》本較通行,乃明人輯本。今人陳繼明有《曹唐詩注》。《全唐詩》存詩2卷,《全唐詩續(xù)拾》補詩1首。
唐詩匯評
曹唐,生卒年不詳,字堯賓,桂州(今廣西桂林人)。初曾為道士,工詩文。大中中,舉進士不第?;蛟拼蠛椭羞M士。咸通中,為使府從事,卒。唐作《游仙詩》百馀篇,又作《病馬》詩以自兄,頗傳于時。有《曹唐詩》三卷,已佚?!?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二卷。

作品評論

詩人主客圖
瑰奇美麗主:武元衡……入室三人:趙嘏、長孫佐輔、曹唐。
北夢瑣言
唐進士曹唐,游仙詩才情縹渺,岳陽李遠員外每吟其詩而思其人。一日,曹往謁之,李倒屣而迎。曹生儀質(zhì)充偉,李戲之曰:“昔者未睹標儀,將謂可乘鸞鶴,此際拜見,安知壯水牛亦不勝其載!”時人聞而笑之。
唐詩紀事
(曹)唐詩屬對清切,如“鷓鴣思起歌聲動,鴝鵒身翻舞袖齊”、“斬蚊青海上,射虎黑山頭”,此類頗多。
瀛奎律髓
曹唐專借古仙會聚離別之事,以寓寫情之妙。
吳禮部詩話
于鵠、曹唐,僅如候蟲之自鳴者耳。
唐才子傳
唐始起清流,志趣澹然,有凌云之骨;追慕古仙子高情,往往奇遇,而己才思不減,遂作《大游仙詩》五十篇,又《小游仙詩》等,紀其悲歡離合之要,大播于時。
曹學佺《重刻二曹詩集序》
二曹之詩:堯賓《游仙》諸什,縹渺多世外語;鄴之師法古則,故不為近體。
唐音癸簽
曹堯賓詩能用多句,調(diào)頗充偉,為復類其儀質(zhì)邪?
《瀛奎律髓匯評》
紀昀:顏延年始作《織女贈牽?!吩?,流及曹唐,遂有《游仙》詩,殊為俗格。
石洲詩話
曹唐如巫婆念咒化齋,令人掩耳,欲其亟去。
《石園詩話》
(曹唐)《大游仙詩》,愚愛其“山川到處成三月,綠竹徑時即萬年”一聯(lián)。
他詩每于結(jié)句能寄規(guī)誨而見議論。
如《羽林賈中丞》云:“胸中別有安邊計,誰睬髭須白似銀。
”《贈南岳馮處士》云:“支頤冷笑緣名山,終日王門強曳裾。
”《奉送嚴大夫再領容州》云:“代北天南盡成事,肯將心許霍嫖姚。
”《送劉尊師祗詔闕廷》云:“五千言外無文字,更有何詞贈武皇?
”《病馬》云:“王良若許相抬策,千里追風也不難。
”可以想其胸次。
《詩學淵源》
(曹唐)以游仙詩得名,辭采略可觀,而格殊凡下,煙火氣盛,思致落實,極少凌云之概?!恫●R》詩句法警挺,顧少含蓄耳。絕句與胡曾俱傷于真率,辭旨不屬,轉(zhuǎn)合多滯,馀興索然矣。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江西新喻(今新馀)人。符觀子。任明代《韶州府治輿圖》一書主編。著作有《童蒙須知韻語》、《穎江渡稿》,撰《韶州府志》十卷。
明詩紀事·丁簽·卷九
錫字宜臣,新喻人。
弘治辛酉舉人,授韶州判官。
累遷太仆丞,出為韶州知府。
(《夢蕉詩話》:新喻符宜臣,予鄉(xiāng)舉時同年友也。
力學苦吟,尤癖于結(jié)字。
寧濠方蓄異志,動以禮幣鉤致賢俊,欲為之用。
或以宜臣言者,屬所親作詩諷以意。
宜臣用韻答之曰:「羹藜弗充虛,厚味乃耽毒。
薦稿豈潤榻,芒刺生重褥。
怡曠易處心,牢籠豈煩促。
原獸走索群,山禽鳴待旭。
遐想塵慮消,長歌振林曲。
」卒能自保以成其志,其視素擁虛譽,終不免于天下后世戮且笑者,不可同日語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31—1588 【介紹】: 明僧。浙江烏程人,號月亭,又號千松。嘗至中竺謁萬松禪師,松化去,改事祗園法師。后還經(jīng)山,力參數(shù)年得悟。居嘉興東禪寺,以傳法為己任。
大明高僧傳·卷第四 解義篇第二之四
釋明得號月亭。
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故又號千松。
湖州烏程周氏子也。
師生即穎異岐然不凡。
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
遂指壁間畫羅漢像問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僧也。
師慨然曰。
吾愿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
父母不聽。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
從僧真祥習瑜珈教。
越四載祝發(fā)。
聞有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公。
不契。
因而單衣芒屩遍游叢席。
匍匐叩請備歷艱辛。
自念般若緣薄。
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值明師。
道經(jīng)中竺。
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
萬松問曰。
大德何來欲求何事。
對曰。
欲叩普門求良導耳。
松豎一指曰。
且去禮大士卻來相見。
師泫然再拜求決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脫生死。
須知生死無著始得。
師聞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嚴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
恍然若云散長空寒蟾獨朗。
遂作偈呈曰。
楞嚴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
覿面何須問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臘月冷如冰。
松頷之囑曰。
汝既悟教乘。
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
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徑山。
師為眾負米采薪不憚勞苦。
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
師卓錫而前。
虎遁去。
嘗閱棗伯合論至十地品。
中宵隱幾而坐。
夢游兜羅綿世界。
登座闡華嚴奧旨。
于結(jié)座乃說偈曰。
從本已來無。
今日何曾有。
一毛頭上現(xiàn)。
虛空笑開口。
咄一咄下座。
寤白松。
松撫之曰。
此圣力之冥被耳。
非惟吾道之將行。
清涼一宗亦大振矣。
無何松化去。
師懸鐺守塔三載。
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
祇園亦默識而愛重。
其弟子沙泉頗自負不籍師名。
師遂掛錫報先寺。
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
故晨則持缽。
午則聽講。
夕則與同參十馀人敷其義趣。
于是眾日漸益香積不繼。
師陰禱于伽藍神曰。
倘吾與圣教有緣。
神其無吝訶護。
移時有外道自云間來施米百石。
自是報先之盛過于佛慧。
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
而謝還之。
瓣香為萬松拈出。
已而孑身復徑山凌霄峰。
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爾心境冥會疑滯冰釋。
乃躍然說偈曰。
千年翠竹萬年松。
葉葉枝枝是祖風。
云岳高岑棲隱處。
無言杲日普皆同。
趨禮萬松塔曰。
老漢不我欺也。
自此道譽益隆學者輻輳。
四方交聘歲無虛日。
開堂靈隱。
門庭嚴峻無賴。
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
竟以不測事誣師。
不終日事白天然坐誣遁。
馀黨笞死者二十人。
師南游赤城。
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
臺郡教乘之被實師始也闡玄談于大中庵。
三日庵災。
獨師之丈室?guī)h然無恙。
講圓覺疏鈔于法海。
地產(chǎn)白蓮華。
紫芝生于廁。
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蓮。
師居東禪夜夢。
文殊跨獅出。
乃遺獅乘空而去。
獅忽化為童子。
師故問曰。
爾方獅今童耶。
試開口。
童子啟頰口如丹朱。
師撫其背曰。
爾猶獅也。
童曰。
師口何如。
師張口示之。
童踴入咽。
師驚覺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數(shù)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大鈔。
眾常千指妙峰覺法師入室弟子也。
遙宗四明弘天臺教觀之道。
以師闡賢首未諳臺衡故。
質(zhì)六即蛣蜣之義。
師曰。
天臺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則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則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蜣十界皆蛣蜣也。
非蛣蜣上別有六即。
覺曰。
不然。
天臺六即不論世出世間有情無情。
物物皆具隨舉一法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觀彼優(yōu)劣哉。
師曰。
圣人設教誠為汲引迷涂。
若云隨舉一法六即在焉是為惟談世諦成于戲論。
學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所弗論。
如云究竟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礦。
似璧離璞。
是故如來初成正覺觀于九界。
一切眾生同時成佛。
非惟九界正報。
全體遮那則九界依報無非寂光。
所以嘆云。
奇哉眾生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蜣永無成佛日矣。
一切眾生而無一人發(fā)菩提心。
所謂十法界都為一隊無孔鐵錘。
若言究竟蛣蜣容有成佛。
如來何日復迷而作眾生金重為礦其失孰大。
覺曰。
究竟蛣蜣非是說也。
以其心體本具故曰理即。
色相已成方稱究竟。
一界既爾。
界界總?cè)弧?div id="6eqc6ec" class='inline' id='people_46704_1_176_comment'>
當界而論。
六即自備。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
師笑曰。
子去做一個究竟蛣蜣也。
聞者無不高其論。
吳俗尚崇事玄武。
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禮者。
師見故逆而問曰。
汝奚為而來。
曰禮祖師也。
師叱曰。
汝身為比丘心實外道。
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
教中所謂毗娑門天王是也。
彼以神力為佛外護。
稱其為祖師。
乃披七佛衣拜之。
不亦謬且倒乎。
遂毀其像易事達磨之像。
謂其僧曰。
此爾祖師也。
凡所過名蘭精舍有事玄武三官盡去之。
俾學人專心正道。
其護教概如此也。
師為人脩干孤高性度剛毅。
以傳法為已任。
故禍患不避其身而欣戚不形乎色。
至于登座則慈云靄然。
七眾無不渥其沛澤。
白椎則三千炳著八萬森嚴。
室中雖不橫施棒喝。
聞毒鼓而心死者眾矣。
萬歷丁亥秋告眾曰。
吾為汝等轉(zhuǎn)首楞嚴法輪作再后開示。
無復為汝更轉(zhuǎn)也。
冬示疾。
尤諄諄囑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
世壽五十有八。
臘四十有六。
荼毗塔于徑山。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號月亭。
以紹萬松林禪師法嗣。
故又號千松。
湖州烏程周氏子也。
生即穎異。
岐然不凡。
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
遂指壁間??羅漢像。
問父曰。
僧耶俗耶。
父曰。
僧也。
慨然曰。
吾愿為是矣。
年十三。
投郡之雙林慶善庵。
從僧真祥習瑜珈教。
越四載祝發(fā)。
聞有向上事。
乃首參百川海公不契。
因而單衣芒屩。
遍游叢席。
備歷艱辛。
自念般若緣薄。
擬投天竺。
哀懇觀音大士。
祈值明師。
道經(jīng)中竺。
聞萬松說法。
先入禮謁。
萬松問曰。
大德何來。
欲求何事。
對曰。
欲叩普門。
求良導耳。
松豎一指。
曰且去禮大士。
卻來相見。
師泫然。
再拜。
求決生死大事。
松曰。
子欲脫生死。
須知生死無著始得。
師聞罔然。
依受具足戒。
自爾朝參夕叩。
久無所入。
松不得已。
授以楞嚴大旨。
于是苦心研究。
至清凈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
恍然若云散長空。
寒蟾獨朗。
遂作偈呈曰。
楞嚴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
覿面何須問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
寒冬臘月冷如冰。
松頷之。
囑曰。
汝既悟教乘。
異日江南講肆。
無出爾右。
向上大事。
藉此可明。
松住徑山。
師為眾。
負米采薪。
不憚勞苦。
偶行林麓間。
有虎踞道。
師卓錫而前。
虎遁去。
常閱棗柏合論。
至十地品。
中宵隱幾而坐。
夢游兜羅錦世界。
登座闡華嚴奧旨。
于結(jié)座說偈。
窹白松。
松撫之曰。
此圣力冥被耳。
非惟吾道將行。
清涼一宗。
亦大振矣。
無何松化去。
師守塔三載。
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
戴笠投之。
祇園亦默識而愛重。
其弟子沙泉。
頗自負不籍師名。
師遂掛錫報先寺。
報先與佛慧。
咫尺之間。
故晨則持缽。
午則聽講。
夕則與同參十馀人。
敷其義趣。
于是眾日漸益。
香積不繼。
師陰禱于伽藍神曰。
倘吾與圣教有緣。
神其無吝訶護。
移時有外道。
自云間來。
施米百石。
自是報先之盛。
過于佛慧。
開堂之日。
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
師謝還之。
瓣香為萬松拈出。
已而孑身復徑山凌霄峰。
為礙膺未破。
又力參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
豁爾心境冥會。
疑滯冰釋。
乃躍然說偈曰。
千年翠竹萬年松。
葉葉枝枝是宗風。
云岳高岑棲隱處。
無言杲日普皆同。
趨禮萬松塔曰。
老漢不我欺也。
自此道譽益隆。
學者輻輳。
四方交聘。
歲無虛日。
開堂靈隱。
門庭嚴峻。
無賴僧徹空天然輩。
睨視不敢近。
竟以不測事誣師。
不終日事白。
天然坐誣。
遁。
馀黨笞死者二十人。
師南游赤城。
外道歸化者。
不可勝紀。
臺郡教乘之被。
實師始也。
闡玄談于大中庵。
三日庵災。
獨師之丈室。
巋然無恙。
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
產(chǎn)白蓮華。
紫芝生于廁。
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
通蓮。
師居東禪。
夜夢文殊跨獅出。
乃遺獅。
乘空而去。
獅忽化為童子。
師故問曰。
爾方獅。
今童耶。
試開口。
童子啟頰。
口如丹朱。
師撫其背曰。
爾猶獅也。
童曰。
師口何如。
師張口示之。
童躍入咽。
師驚覺而汗。
且喜曰。
文殊大智。
在我腹中矣。
不數(shù)月。
五臺陸公。
率眾命講華嚴大鈔。
眾常千指。
妙峰覺法師入室弟子也。
遙宗四明。
弘天臺教觀之道。
以師闡賢首。
未諳臺衡。
故質(zhì)六即蛣??之義。
師曰。
天臺六即。
在行人迷悟之分耳。
如我在名字。
則十界皆名字。
我證究竟。
則十界皆究竟。
若我蛣??。
十界皆蛣??也。
非蛣??上。
別有六即。
覺曰不然。
天臺六即。
不論世出世間。
有情無情。
物物皆具。
隨舉一法。
六即在焉。
何必以我迷悟。
觀彼優(yōu)劣哉。
師曰。
圣人設教。
誠為汲引迷途。
若云。
隨舉一法。
六即在焉。
是為惟談世諦。
成于戲論。
學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弗論。
如云究竟。
一究竟則一切皆究竟。
如金出礦。
似璧離璞。
是故如來初成正覺。
觀于九界一切眾生。
同時成佛。
非惟九界正報。
全體遮那。
則九界依報。
無非寂光。
所以嘆云。
奇哉眾生。
具有如來智慧德相。
乃因妄想不自證得。
豈非以我成佛觀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
其究竟蛣??。
永無成佛日矣。
一切眾生。
而無一人發(fā)菩提心。
所謂十法界。
都為一隊無孔鐵錘。
若言究竟蛣??。
容有成佛。
如來何日復迷。
而作眾生。
金重為礦。
其失孰大。
覺曰。
究竟蛣??。
非是說也。
以其心體本具。
故曰。
理即色相已成。
方稱究竟。
一界既爾。
界界總?cè)弧?div id="yc8mkqe" class='inline' id='people_46704_2_254_comment'>
當界而論。
六即自備。
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難耶。
師笑曰。
子去做一個究竟蛣??也。
聞者無不高其論。
萬歷丁亥秋。
告眾示疾。
諄諄囑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
吉祥而逝。
世壽五十有八。
臘四十有六。
茶毗塔于徑山。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明得。號月亭。以紹萬松禪師法。又號千松。烏程周氏子。幼歧嶷不凡。嘗隨父赴西資佛會。指??像問曰。是非僧耶。父曰然。遂求出家。依慶善庵祝發(fā)。初習瑜伽佛事。知非而棄之。謁海百川求出世。法機不契。遍參名宿。備歷艱辛。益發(fā)憤厲志。詣武林上竺哀吁大士。求值明師。乃遇萬松于中竺。問以來意。以禮普門對。萬松。豎一指曰。汝去見了觀音來。師方下頓有所省。再拜。求了生死之訣。萬松授以攝心念佛法。因留侍左右。朝夕參承。凡十載。一日閱楞嚴。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豁然契入。又入徑山。結(jié)茆凌霄峰絕頂。獨坐三年。四方禪侶。接踵而來。師隨機響應。無不迎刃而解遷傳衣庵。講楞嚴。既游天臺。彼中緇素。邪正淆混。師為講華嚴等經(jīng)?;獾酪郧в?。講甫畢。堂內(nèi)寶花遍生。今扁為涌蓮堂云。比歸。司寇韞庵吳公。時為杭守。延師演法于靈隱。僉憲東溟管君。以天池請。儀部觀頤沈君。延主圓證寺。五臺陸公。復延講華嚴于秀水之東禪。師樂其雅僻。乃相與葺法云堂以居。遂為師示寂之所矣。師為人。修干玉立。性度。高簡伉直。以道自重。遇公卿。未嘗降禮。作卑諂態(tài)。群小或憎詬之。百折不回。保護正法。毅然不為身謀。其寓天池日。有豪貴挾妓游僧寮。師會眾逐之。無所顧憚。世方崇事真武。師以彼不過玄武之神主。治一隅耳。何至奔走天下若狂也。我薄伽梵。為天人師。何不易彼事此耶。往往改像設而更廟貌。性喜汲引后學。而視外道如讎。同衣有過。譏彈不少借。以故招忌者之口。非有諸縉紳。為之金湯。幾不免矣。以萬歷十六年歸寂。壽僅五十有八。師與五臺公。有法喜深緣。而為銘王村之塔曰。惟師以苦行得見地。以強毅任永法。余獲交師三十年。所受教益非一。期晚年相與修東林故事。而師先化去。誰為余作蓮邦指南車耶。塔。后遷于徑山。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五
釋明得,字月亭,以紹萬松林法,故又號千松,烏程周氏子也。
生即穎異,岐然不凡。
髫時隨父入西資道場,遂指壁間畫羅漢像,問父曰:“是何人耶?
”父曰:“僧也。
”因慨然曰:“吾愿為是矣。
”于是力求出家,父母不聽。
至年十三,始投郡之雙林慶善庵,從僧真祥習瑜伽教,越四載祝發(fā),聞有向上事,乃首參百川海,不契,因而單衣芒屩,遍游叢席,匍匐叩請,備歷艱辛。
自念般若緣薄,擬投天竺哀懇觀音大士,祈值明師。
道經(jīng)中竺,聞萬松說法,先入禮謁。
萬松問曰:“大德何來?
欲求何事?
”對曰:“欲叩普門,求良導耳。
”松豎一指,曰:“且去禮大士,卻來相見。
”得泫然再拜,求決生死大事。
松曰:“子欲脫生死,須知生死無著始得。
”得聞罔然。
依受具足戒,自爾朝參夕叩,久無所入。
松不得已,授以《楞嚴大旨》,于是苦心研究,至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處,恍然若云散長空,寒蟾獨朗,遂作偈曰:“《楞嚴經(jīng)》內(nèi)本無經(jīng),覿面何須問姓名。
六月炎天炎似火,寒冬臘月冷如冰。
”松頷之,囑曰:“汝既悟教乘,異日江南講肆無出爾右,向上大事藉此可明。
”松住徑山,得為眾負米采薪,不憚勞苦。
偶行林麓間,有虎踞道,得卓錫而前,虎遁去。
嘗閱棗伯《合論》至《十地品》,中宵隱幾而坐,夢游兜羅綿世界,登座闡《華嚴》奧旨,至于結(jié)座,乃說偈曰:“從本已來無,今日何曾有。
一毛頭上現(xiàn),虛空笑開口。
”寤白松,松撫之曰:“此圣力之冥被耳,非惟吾道之將行,清涼一宗亦大振矣。
”無何,松化去,得懸鐺守塔三載。
聞佛慧祇園法師講席之盛,戴笠投之,祗園亦默識而愛重之。
其弟子沙泉頗自負,不籍得名,遂掛錫報先寺。
報先與佛慧咫尺之間,故晨則持缽,午則聽講,夕則與同參十馀人敷其義趣,于是眾日漸益,香積不繼,得陰禱于伽藍神曰:“倘吾與圣教有緣,神其無吝訶護。
”移時,有外道自云間來,施米百石,自是報先之盛過于佛慧。
開堂之日,祇園命侍僧奉以衣拂,得謝還之,瓣香為萬松拈出。
已而孑身登徑山凌霄峰,為礙膺未破,又力參三年。
一夕初夜趺坐,豁爾心境冥會,疑滯冰釋,乃躍然說偈曰:“千年翠竹萬年松,葉葉枝枝是祖風。
云岳高岑棲隱處,無言杲日普天同。
”趨禮萬松塔曰:“老漢不我欺也。
”自此道譽益隆,學者輻輳,四方交聘,歲無虛日。
開堂靈隱,門庭嚴峻,無賴僧徹空、天然輩睨視不敢近,竟以不測事誣得,不終日事白。
天然坐誣遁,馀黨笞死者二十人。
得南游赤城,外道歸化者不可勝紀,臺郡教乘之被,實得始也。
闡玄談于大中庵,三日庵災,獨所居丈室無恙。
講《圓覺疏鈔》于法海,地產(chǎn)白蓮華,紫芝生于前,五臺居士因匾其堂曰“涌蓮”。
得居東禪,夜夢文殊跨獅出,乃遺獅乘空而去,獅忽化為童子,得故問曰:“爾方獅,今童耶,試開口?
”童子啟頰,口如丹朱,得撫其背曰:“爾猶獅也。
”童曰:“師口何如?
”得張口示之,童躍入咽,得驚覺而汗,且喜曰:“文殊大智在我腹中矣。
”不數(shù)月,五臺陸公率眾命講《華嚴大鈔》,眾常千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