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維章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鎮(zhèn)澄。
字月川。
別號空印。
金臺宛平李氏子。
幼聰慧弗群。
十五禮西山廣應(yīng)寺引公為師。
得度為沙彌。
登壇受具。
時一江澧西峰深守庵中諸大法師。
弘教于大都。
師親依輪下。
參窮性相宗旨。
靡不該練。
尤醉心華嚴(yán)圓頓法門。
如是者十馀年。
復(fù)從小山笑巖二老。
究西來密意。
殊有會焉。
自是聲光動遠(yuǎn)近。
后學(xué)仰而歸之。
妙峰舉無遮會于五臺。
師首其眾。
罷會。
居紫霞蘭若。
面迫冷壁者三年。
適塔院主人。
請修清涼傳。
隨以法席。
延致四方。
學(xué)士大集。
至室無所容。
尋與友人雪峰。
創(chuàng)獅子窟。
建萬佛琉璃塔。
遂成一大叢林。
日繞數(shù)千指。
演大華嚴(yán)。
寒巖冰雪中。
儼然金剛窟對談也。
時兩宮興福。
尤注意臺山。
聞師雅重之。
特賜龍藏。
尋延師入京。
館于千佛慈因二寺。
講大乘諸經(jīng)。
賜賚隆厚。
奉旨馳驛還山。
開古竹林居之。
有終焉意。
復(fù)修古南臺。
南臺竹林。
皆文殊現(xiàn)身處。
久廢。
得師而復(fù)興。
圣賢之跡隱顯在人也。
師自是疲于津梁。
謝遣諸弟子。
默然兀坐。
一切無預(yù)于懷。
眾固請說法。
師曰。
學(xué)者以究心為要。
多說何為。
爾曹勉之。
吾將行矣。
中夜端坐而逝。
時萬歷丁巳六月也。
師安重寡言笑。
律身至嚴(yán)。
御眾甚寬。
說法三十馀年。
處廣眾若無人。
不受飲食。
雖天廚薦至。
而粗糲自如。
居恒專注理觀。
安坐如山。
物莫之動。
度生衛(wèi)法之心。
至老彌篤。
故出師之門者。
皆凝厚之士。
諸方取法焉。
其于講演。
提綱挈要。
時出新義。
北方法席之盛。
稽之前輩。
無出師右者。
著述。
有楞嚴(yán)正觀金剛正眼般若照真論因明起信攝論永嘉集諸解。
皆盛行于世。

人物簡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號五峰。陜西人。律身嚴(yán)謹(jǐn)。遇事精勤。一夕與天童話次。童驀伸腳曰。你作么生。師以腳踢之。童笑曰未在未在。師曰和尚道看。童倒臥。師曰。也只是困。童曰。你又與么去也。師禮拜。一日辭行。童握拂曰。喚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不語。不得無語。不得錯舉。若不錯舉。即分付汝。師連跳兩跳曰。不要不要。童曰。猶是亂叫亂跳。更試舉看。師轉(zhuǎn)身曰。某甲去也。童乃付。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如學(xué),字無為,晚號五峰。
姓任氏,臨潼人。
降生之辰,白光滿室,與佛生同日,故蓮胎含素,鶴骨出塵,有自來也。
年二十,恃怙并失,薙發(fā)五臺,從天齊師觀修凈業(yè),晝夕思維向上,以了生死,斯心未安,決志行訪。
始謁熊耳無言,即往圓戒于澄律師,依止律堂,勤披藏卷。
復(fù)遍游金剛臺、虎跑、伏牛、終南,行力艱深,境界疊更,自得解釋。
歷抵黃檗、匡廬、云門、徑山,還至龍池參密云悟,深契法旨,及從入天臺通玄,親承煆煉,屢臨血捧,機(jī)不放過。
久之,入室請辭,悟握拂云:“喚作拂子則觸,不喚作拂子則背,不得拈起不得放下,不得下語不得無語,不得錯舉,若不錯舉即分付汝。
”學(xué)即躍起云:“不要不要。
”悟云:“猶是亂叫亂跳,更試舉看。
”乃轉(zhuǎn)身云:“學(xué)今去也。
”悟即付之,承受記別去。
后省悟于金粟。
崇禎辛未,來主大溈同慶,斬石誅茅,僅蔽風(fēng)雪,從侶朋興,宗緒丕振。
癸酉,出山將行化于五臺,至金陵,為余集生中丞請說法祗陀林,吼聲弘亮,四眾驚服,東南望為大法幢。
無何,自期厭世,是秋七月二十二日示寂。
先以手書入山屬法于養(yǎng)拙明使主溈山,示眾偈云:“痛舉鉗錘為阿誰?
可憐漆桶自狐疑。
為伊結(jié)下來生債,五夜霜花開玉墀。
”依法阇維,塔于大溈,羊城陶汝鼐為之銘。
先是,崇禎戊辰有圓上座者,騎犢披榛,把茆晏坐,覘枯杏復(fù)芽之異。
明年,大宗伯李公 騰芳來訪白牛尋源黃木,與圓公一宿樹下而去,屬同游者陶子汝鼒作記,胡子懋選造庵得前令周公瑞豹所請,復(fù)官田三十馀畝供香積,咸欽聚石之風(fēng),頗憶畫灰之語。
俄而學(xué)至,才舉南宗,遽還中印。
時有金銅瑞像,宮繡幢幡,赍自行僧,出于大內(nèi),諸方聞?wù)吣恢^“大溈之山興復(fù)有日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3 【介紹】: 明陜西城固人,字健沖。
天啟五年進(jìn)士。
崇禎間官御史,極論四川巡撫王維章貪劣。
出按云南,還言民力已竭。
遷浙江右參政,未任而罷。
崇禎十六年義軍克城固,欲用之。
不從被殺。
維基
張鳳翮(?
—1644年),字健沖,號慰堂,陜西漢中府城固縣人。
天啟元年(1621年)舉人,天啟五年(1625年)中進(jìn)士。
崇禎年間,擔(dān)任監(jiān)察御史,彈劾四川巡撫王維章貪污劣行,請求召還給事中章正宸,未得接納。
不久巡按云南,回朝時說:「陛下提議再征一年稅收,民力已枯竭,討賊大臣懈怠渙散,浪費(fèi)百萬金錢。
」崇禎帝采納,命兵部飛騎要求熊文燦進(jìn)攻,但張獻(xiàn)忠已反叛;其后因論事遷任浙江按察使,再升任江西巡撫。
張鳳翮為人倜儻,曾說:「不先在家鄉(xiāng)立功,怎能在天下立功?
」故此發(fā)跡后開建城東新堰,又修筑南樂義堡,并建議實(shí)行丁隨糧行。
到崇禎十五年(1642年)遷浙江右參政,惟未任而罷官;李自成攻陷城固,威脅他出仕,他拒絕而被殺。
張法孔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云南寧州人,字南魯。萬歷三十八年進(jìn)士。歷官四川布政使。清操絕倫,以地方節(jié)余銀三十萬助兵餉。后致仕歸,修學(xué)繕城。蜀藩特疏推薦,以太常寺少卿取用,有天下清官第一之譽(yù)。
維基
張法孔(?—?
年),字南魯,云南臨安府寧州民籍陜西岐山縣人。
性孝,母卒,血出柩隙,跪而舐之。
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丙午科云南中式舉人,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進(jìn)士。
歷官戶部郎中,天啟二年出為河南右參議,升四川威茂道副使,調(diào)提督建昌學(xué)道。
六年升河南右參政,七年二月調(diào)山西參政,分守河?xùn)|。
崇禎三年(1630年),升山東右布政使。
九年(1636年),又調(diào)任四川左布政使,清操絕倫,報撙剩銀三十萬以助兵餉。
崇禎十年(1637年),張法孔押送餉銀至夔州(今奉節(jié)),不料被劫。
此事被巡撫王維章參劾,導(dǎo)致他降級留任。
后來,蜀王上疏說張法孔異常清廉賢能,懇請朝廷表彰并重用,將以太常寺少卿取用。
但張法孔自己卻決意引退,辭官回鄉(xiāng),直到七十二歲去世。
崇禎時,張法孔被旌表為“天下清官最”。。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十一
釋正誨,字無跡,初祝發(fā)時名永燈,姓劉氏,當(dāng)陽人也。
母李氏,幼從外祖之宜都,十歲舍入石寶山,有塾師館于寺,與眾課讀多解文義,以未了梵咒為憾。
年十六西游憩圣水寺,見習(xí)瑜伽者,喟然嘆曰:法固如是耶?
去之,復(fù)歸石寶,讀書益力。
年二十,見僧持《緇門警訓(xùn)》者,誦之泣下,作偈曰:“善財與我原同性,不證菩提誓不休。
”遂詣荊南訪天柱于普仰寺,柱器之,為更名正誨,留居三年,遍閱大藏。
柱寂,乃游伏牛,尋其遺跡,因之兩都重登講席。
慈圣太后聞其清譽(yù),賜以千金,修葺玉泉,復(fù)請三藏存之寺中。
初當(dāng)陽舊有度門寺,荒廢已久,人多不知。
誨在普仰時,天柱曾口授北宗五十六字,云在度門秀國師碑后。
誨自都?xì)w,便訪度門,去玉泉七里見古寺破落,有石黝然,曰“大通秀國師之碑”,在榛莽中,撫之悽然,集工修治,因于塔前興復(fù)度門寺,曰:“吾將老此,為北宗之裔。
”自是,養(yǎng)晦此中,專志凈土。
崇禎元年正月,先期告逝,端坐說偈曰:“人間去住是尋常,處處名山古道場。
一念不生三世佛,誰能直下可承當(dāng)。
”有僧問曰:“究竟若何?
”誨以手撫案曰:“究竟到彼岸。
”遂寂,塔于楞伽峰麓秀國師之傍。
尋陵王憲使維章為之記。
誨所著有《識略莊子注》及詩文諸稿。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六四○
梁應(yīng)龍,號霖海。饒平人,世居海陽(今潮州)。明思宗崇禎元年(一六二八)進(jìn)士。授太平府推官,再補(bǔ)四川保寧府推官,預(yù)筑梁山、土地二關(guān)以扼農(nóng)民軍入川。蜀帥侯良柱冒功濫殺,眾大嘩,應(yīng)龍奉御史符戢平其亂。李自成破安龍、潼川等二十馀城,保寧震動,應(yīng)龍已被內(nèi)召,猶日與士大夫調(diào)度,戰(zhàn)守五閱月,圍始解。由兵部調(diào)戶部員外郎,升福建福寧道臺。明亡,棄官歸里,時抱故國之悲,隱居林下三十馀年。享年八十一。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康熙《饒平縣志》卷八有傳。
維基
梁應(yīng)龍(1597年—1677年),號霖海,廣東饒平人,同進(jìn)士出身。
應(yīng)龍中崇禎元年(1628年)戊辰科進(jìn)士,授太平府推官,再補(bǔ)保寧府推官。
崇禎十年,賊入犯四川,陷南江、通江,蜀帥侯良柱被下旨斥責(zé),良柱為脫罪,冒上捷功一千九百余級,遮殺行人以足其數(shù),眾大嘩,應(yīng)龍奉御史符按之,亂始戢。
十月,張獻(xiàn)忠破寧羌,分三路入川,總兵侯良柱戰(zhàn)死,成都告急。
巡撫王維章方守保寧,反在外,保寧震動,應(yīng)龍已得入京升職詔命,仍調(diào)度戰(zhàn)守,五月后賊軍退去始入京。
授兵部主事,轉(zhuǎn)戶部員外郎,升任福建布政使司參議,分巡福寧道。
明亡,棄官歸,寓居郡城(潮州)東郊,筑玉華山房,有梅花閣,擅一郡之勝。
永歷七年癸巳(1653年),郝尚久舉潮州反正,應(yīng)龍參與舉事,授太仆寺少卿,尚久兵敗,逃匿得免。
康熙十三年甲寅(1674年),劉進(jìn)忠叛清,亂定歸潮,卒年八十一。

人物簡介

維基
孫景燧(?
—1787年),字秋汀,中國浙江人,清朝官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起擔(dān)任臺灣知府,在林爽文事件中,不敵民軍,陣亡于彰化。
孫景燧于乾隆二十六年恩科(1761年)高中二甲進(jìn)士。
乾隆四十五年,接替滿人逑德任福建省延平府知府一職,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李振文接任。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擔(dān)任福建省臺灣府知府并兼任臺灣道道尹,后道尹由滿人永福接任。
臺灣天地會盛行,孫景燧取締之,捉拿了首領(lǐng)林爽文的叔伯,引來林爽文的憤怒,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廿七日(1787年1月16日),林爽文于大墩(今臺中)起事,孫景燧身為知府,前往距離大墩不遠(yuǎn)的彰化縣城守城。
因兵力懸殊,廿九日陣亡。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48—1799 【介紹】: 清廣東順德人,字簡民,一字未裁,號二樵,又號石鼎道人、百花村夫子。乾隆五十四年拔貢。詩畫書稱三絕,詩學(xué)李賀、黃庭堅(jiān),刻求新穎,書得晉人意。性喜山水,所居百花村,有眾香亭、藥煙閣等勝。名流來粵者無不過訪。有《五百四峰草堂詩文鈔》、《藥煙閣詞鈔》、《芙蓉亭樂府》等。
晚晴簃詩匯·卷一○七
黎簡,字簡民,一字未裁,號二樵,順德人。乾隆己酉拔貢。有《五百四峰草堂詩鈔》。
詞學(xué)圖錄
黎簡 (1747-1799) 字簡民,一字未裁,號二樵。
順德人。
乾隆五十四年拔貢,將赴廷試,以父喪未行,遂不復(fù)應(yīng)試。
一生未仕,賴賣畫、賣文及教館為生。
善書畫,稱大家。
詩學(xué)李賀、黃庭堅(jiān),刻意求新,峻拔清峭,自樹一格。
張維屏《國朝詩人征略》稱:"其詩由山谷入杜,而取煉于大謝,取勁于昌黎,取幽于長吉,取艷于玉溪,取瘦于東野,取僻于閬仙。
錘焉鑿焉,雕焉琢焉,于是成為其二樵之詩"。
因愛廣東省內(nèi)東樵(羅浮)、西樵二山之勝,故自號"二樵",又取東樵432峰、西樵72峰之意,把居室命名為"五百四峰堂"。
個性狂狷僻介,自稱"狂簡"。
曾寄居廣州慈度寺,住處四周種竹,名為竹平安館。
袁枚至廣州欲求一面被拒,一時轟動詩壇。
翁方綱任廣東學(xué)政時,未到廣州上任,先夢見二樵,傳為佳話,可見威望。
篆刻得漢人神髓,參以己意,淳厚蒼雄,意格甚高,1962年麥華三等輯成《二樵山人篆刻佚存》。
有《五百四峰堂詩鈔》、《五百四峰堂續(xù)集》、《藥煙閣詞鈔》,戲曲《芙蓉亭》等。
五百四峰堂詩鈔·自敘
簡自齠齔,先君子即教之為詩,既得其意而喜為之,其間存而慚,慚而焚者屢矣。既又復(fù)存,存又復(fù)慚,于二十馀年中,若有未可盡焚者。自乾隆辛卯至于乙卯,所得詩分廿五卷,梓之。少而壯,其漸以老,可概其心力之利鈍也,體格之仍變也。詩人之殊途,醫(yī)門之多病也,藥之雖偏疢乎,近之者又其性也。且彼風(fēng)氣者,方置吾于其樞,吾不能撓其柄也。昔所非而今是,今所是而后非,吾烏乎知其鵠之正也哉!嘉慶元年丙辰九日,黎簡自敘。(電子版錄入:顧青翎)

人物簡介

維基
劉海鰲(1830年1月27日—?
年),派名光綬,字仙洲,號曉瀾,道光十年庚寅正月初三日(1830年1月27日)生。
四川省夔州府云陽縣水田溝人,民籍,廩膳生。
咸豐二年壬子本省鄉(xiāng)試中式第43名,覆試一等第18名,會試中式第250名,覆第二等第22名,殿試二甲42名,朝考一等第29名,欽點(diǎn)翰林院庶吉士。
同治十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十三年六月充國史館協(xié)修,光緒元年大考二等第30名,六年二月充功臣館纂修,七年四月功臣館總纂,十二月充文淵閣校理,八年京察一等,奉旨交軍機(jī)處記名以道府用,三月充國史館纂修,六月充日講起居注官,十月補(bǔ)授詹事府右春坊右贊善,二十九日補(bǔ)授云南糧儲道。
劉海鰲在京頗有文名。
為趙爾豐家延為西賓,訓(xùn)誨趙爾豐、趙爾巽兄弟。
宣統(tǒng)末年,趙氏兄弟先后赴四川任總督。
趙爾豐曾專門起岸,欲面謁老師。
聽說劉已去世,只有師母貧居農(nóng)村,生活艱難,趙立命接師母下城。
面致慰問,并囑地方官照頤其生活。
趙離奉后,夔州府縣官為她購置田地五十石,怡養(yǎng)天年。
劉做過一任云南糧道官,奉慈禧之命,去云南巡視考察。
至某縣,劉在視察中用腳踢一糧倉木質(zhì)墻壁,墻壁“崆崆”發(fā)聲,劉心知其中已無存糧,并未露聲色。
但盜賣國庫糧食的貪官心中有鬼,就在接待筵席中下毒。
奸計得逞劉中毒身亡。
遺體運(yùn)回奉節(jié)甲高,葬于大旁,甲高人至今呼為“道臺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31—1880 【介紹】: 清浙江仁和人,字舜樂,號子松。咸豐六年進(jìn)士。同治間累擢兵部侍郎,兼刑部。光緒間遷吏部右侍郎,督江蘇學(xué)政。旋受命巡視黃河,閱沿江炮臺,所奏均合機(jī)宜。居官清廉,持家節(jié)儉。卒謚文敬。
晚晴簃詩匯·卷一五五
夏同善,字子松,仁和人。咸豐丙辰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吏部侍郎。謚文敬。
維基
夏同善(1831年—1880年),字舜樂,號子松,浙江仁和縣塘棲鎮(zhèn)(今屬臨平區(qū))人。
晚清政治人物。
夏同善幼年喪母,父夏建寅續(xù)娶烏鎮(zhèn)蕭氏,常隨繼母住外婆家,好讀書,遍讀外祖父蕭麒藏書,與胡雪巖有交情。
咸豐六年丙辰科進(jìn)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歷官庶常館庶子、詹事府詹事。
善寫文章,時人譽(yù)謂“在曾(國藩)、左(宗棠)之上”,甚得慈禧太后賞識。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同善反對議和。
太平軍陷杭州,夏同善在家服父喪,攜母到上海。
同治六年(1867年),升為少詹事。
同治十年(1871年)任兵部右侍郎。
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審理?xiàng)钅宋渑c小白菜一案聞名。
光緒元年(1875年),與內(nèi)閣學(xué)士翁同龢直毓慶宮授讀。
光緒四年,視學(xué)江蘇。
光緒六年(1880年)卒。
朝廷賜祭葬,謚文敬。
于大清嶺。
浙江圖書館今存夏同善手稿《夏子松先生函牘》。
浙江省桐鄉(xiāng)市烏鎮(zhèn)有夏同善翰林第。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