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百藥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3—631 【介紹】: 隋至唐初僧。
太原介休人,俗姓郭。
年十三,于鄴西云門寺出家,從僧稠授禪法。
尋往林慮山中修習。
北周毀佛時,避跡于白鹿山中。
隋初,出山與信行禪師同修禪業(yè)。
文帝開皇九年,被召入京,住化度寺。
卒后,塔銘由李百藥撰,歐陽詢書,為世所珍傳。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也。
祖憲荊州刺史父韶博陵太守邕神識沈靜。
幼齒上庠。
年十有三。
違親入道于鄴西云門寺。
依止稠公。
即授禪法。
才數(shù)日。
造詣殊深。
稠撫之。
謂諸門人曰。
五停四念。
盡在此子矣。
俄徙居林慮山周氏廢教。
遁于白鹿山中。
階開皇初定門載辟。
魏之信行禪師。
稔聞名譽。
愿與流通。
遣人招之下山。
九年信行被詔入京。
而邕偕戾止。
逮信行唱滅。
而邕則引眾承業(yè)。
罔替軌范。
貞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終于化度寺。
春秋八十有九。
上賻帛追福。
以表崇敬之意。
以其月二十二日。
奉遺命。
阇毗于終南山。
弟子收舍利起塔于信行塔左。
其碑則左庶子李百藥文。
率吏令歐陽詢書。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僧邕。
姓郭氏。
太原介休人。
祖憲荊州刺史。
父韶博陵太守。
邕神識沈靜冥符上德。
世傳儒業(yè)齒胄上庠。
年有十三違親入道。
于鄴西云門寺依止僧稠而出家焉。
稠公禪慧通靈戒行標異。
即授禪法。
數(shù)日便詣。
稠撫邕謂諸門人曰。
五停四念將盡此生矣。
仍往林慮山中。
棲托定門游逸心計屬周武平齊像法隳壞。
又入白鹿山深林之下。
避時削跡餌飯松朮。
三徑斯絕百卉為群。
麇麚伏其前。
山禽集其手。
初未之異也。
后乃梵音展禮焚香讀誦。
輒有奇鳥異獸。
攢聚庭宇。
貌如慕敬心疑聽受。
自非行感所及。
何以致斯。
自爾屢降幽靈。
勝言叵載。
開皇之始弘闡釋門。
重敘玄宗更聯(lián)榮問。
有魏州信行禪師。
深明佛法。
命世異人。
以道隱之晨。
習當根之業(yè)。
知邕遁世幽居。
遣人告曰。
修道立行。
宜以濟度為先。
獨善其身非所聞也。
宜盡弘益之方照示流俗。
乃出山與行相遇同修正節(jié)。
開皇九年行被召入京。
乃與邕同來至止帝城。
道俗莫匪遵奉。
及行之歿。
世綱總徒眾。
甚有住持之功。
以貞觀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終于化度寺院。
春秋八十有九。
主上崇敬情深贈帛。
為其追福。
以其月二十二日。
奉靈魄于終南山。
遵邕之遺令也。
門徒收其舍利。
起塔于行之塔左。
邕風范凝正行業(yè)精嚴。
卑辭屈己體道藏用。
及委質(zhì)寒林悲纏朝野。
僉以身死名滅世有斯人。
敢樹玄石用陳令范。
左庶子李百藥制文。
率更令歐陽詢書。
文筆新華多增傳本。
故累誦野外矣。
僧玄琬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3—637 【介紹】: 唐僧。弘農(nóng)華陰人。俗姓楊。初從洪遵學四分,后從曇遷禪師學一切經(jīng)。太宗貞觀初敕召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普光寺造就,琬居之。曾以減殺等四條戒太子,太宗聞其說,特為下詔斷屠。及卒,道俗哀悼。有《佛教后代國王賞罰三寶法》、《安養(yǎng)蒼生論》等。
全唐文·卷九百四
玄琬俗姓楊氏。宏農(nóng)華陰人。事曇延法師為師。貞觀初敕住普光寺。十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族出弘農(nóng)華陰楊氏。其先有徙雍之新豐者。子孫繁衍。因別譜諜焉。琬年志學薙落。為曇延法師弟子延公一代名匠。婉既登具。依洪遵律師。習四分三載。即敷演。儕類推敬。又聽曇遷法師攝論兼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皆研覈無馀蘊。然以延公在日。愿。造釋迦丈六金像。繼志述事。罔敢或愆。乃于仁壽二年。袖斂眾施。就所住京輦寺。設(shè)模以鑄。于時空色澄湛。杲日流輝。天華如云母。飄灑四至。終墜像前。觀者以為異。及脫模。光相殊特。視關(guān)輔間。無與比。且造經(jīng)四藏。備極莊嚴。其繕寫之際。必精加考證。使無所遺謬。每歲以二月八日。灌沐圣軀。開講設(shè)齋。眾兼悲敬。惟受戒以清凈為本。運當像末。恐致虧犯。故于春首。禮二十五佛。持千轉(zhuǎn)神咒。庶幾毀禁之流。澄源潔已。登檀納法。明白無疑。貞觀初詔為皇太子諸王。授菩薩戒。既而東宮創(chuàng)普光寺。召居之。且詔授皇后妃主。并六宮等戒。問遺填委。而隨以施予。及營建功德無蓄積。未幾皇后于苑內(nèi)德業(yè)寺。書經(jīng)一藏。于延興寺。構(gòu)藏并書經(jīng)。皆詔琬監(jiān)護。于是卷帙自周朝所殘毀者。悉從校正。而法寶之全伊琬之力也。九年正月。上書東宮。陳四條。以行慈戒殺。順氣奉齋。為之目。而覼縷數(shù)百言極切至。東宮優(yōu)答之。語多不錄。是歲詔禁殺。起三月盡五月。以琬再請。乃特聽盡此歲。十年冬有疾。上書東宮。委以大法。尋奉遺表。上國王賞罰三寶法。安養(yǎng)蒼生論。三德論。各一卷。十二月七日。卒于延興寺所居房。壽七十五。訃聞東宮哀慟。??贈如禮。詔惻悼加賜物。特進蕭瑀太府蕭璟宗正李伯藥詹事杜正倫等。并以躬嘗北面執(zhí)心喪。香華幢蓋。送者數(shù)萬人。弟子五百馀人。遵命阇維于終南山寺。建塔葬燼骨。奉靈像。太子洗馬蘭陵蕭鈞制銘宗正卿李伯藥制碑文。琬無恙日。從受具戒者。三千馀人。受歸戒者二千馀萬人。右仆射杜如晦臨終發(fā)誓愿歷劫為師。大將軍薛萬徹母及昆季。欽崇軌范。蔬素終身。普光道岳法師識洞幽微。稟承約飭。武德初天下喪亂??蜕善蜇?。琬悉估鬻假貸。以共給存濟。尤喜推獎材德。智首律師身處林泉。而名蜚輦轂。卒使毗尼之學。盛于有唐。則亦有所從來云。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二 明律下
釋玄琬。
俗姓楊。
弘農(nóng)華州人也。
遠祖因徙今居雍州之新豐焉。
青襟悟道履操沖明。
志在學年方游法苑。
事沙門曇延法師。
延震嶺宏標遺教法主。
隋文欽重立寺處之。
具見別傳。
而琬位居入室恭恪據(jù)懷及進具后。
便隨洪遵律師伏膺四分。
冠冤遮性镕汰持犯。
涉律三載便事敷演。
使于后進樂推前英嘆美。
乃旋踵本師。
涅槃真體。
捃掇新異。
妙寫幽微。
又欲欽佩唯識包舉理性。
于曇遷禪師稟學攝論。
并尋閱眾鋒。
窮其心計。
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
并資承茂實。
研覈新聞。
環(huán)循彌討。
其際搜會。
擢其玄理。
然顧福智相導有若輪馳。
慧業(yè)略剖于終。
標樹創(chuàng)開于始。
永惟延師存日。
愿造丈六釋迦。
經(jīng)略未圓奄便物故。
誓志營復克遂先摸。
于仁壽二年。
提洽有緣便事爐錘。
寺乃京皋沖要。
峙望歸心。
故使至感冥通控引咸遂。
當時空色清朗杲日流輝。
上天雨花狀如云母。
滿空飄灑終墜像前。
僚庶嘉其罕逢。
法屬慶斯榮瑞及開摸之后雅相逾圓。
即為關(guān)輔棟梁。
金像之大有未過也。
今在本寺。
每于靜夜清朝。
飛流八音之響。
而不測其來至。
又造經(jīng)四藏備盡莊嚴。
諸有繕寫皆資本據(jù)。
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誕沐之晨。
追惟舊緒敬崇浴具。
每年此旦建講設(shè)齋。
通召四眾供含悲敬。
辦羅七物普及僧儔。
又??\岠象末有虧歸禁。
至于授受遮難滋彰乃鎣飾道場尋諸懺法。
每春于受戒之首。
依二十五佛及千轉(zhuǎn)神咒。
潔齋行道。
使彼毀禁之流澄源返凈。
登壇納法明白無疑。
并傳嗣于今住持不絕。
從此而求。
可謂護法菩薩也。
而重法尊行。
晨夕相仍。
若值上德異人。
必揖對欣振咨承馀令。
雖聞同昔習。
而翹仰如新。
斯后已謙光。
罕有蹤矣。
逮貞觀初年。
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
有敕召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
故儲宮以下師禮崇焉。
有令造普光寺。
召而居之。
供事豐華廣沾會響。
又別敕延入為皇后六宮并妃主等。
受戒椒掖問德禁中。
授納法財日逾填委。
而欽若自守不顧有馀。
?施所資悉營功德。
尋有別敕。
于苑內(nèi)德業(yè)寺。
為皇后寫現(xiàn)在藏經(jīng)。
當即下令。
于延興寺更造藏經(jīng)。
并委其監(jiān)護。
琬以二宮所寄惟谷其誠。
祇奉不難義須弘選。
自周季滅法隋朝再興。
傳度法本但存卷秩。
至于尋檢文理。
取會多乖。
乃結(jié)義學沙門讎勘正則。
其有詞旨不通者并咨而取決。
故得法寶無濫于疑偽。
迷悟有分于本末。
綱領(lǐng)貞明自琬始也。
昔育王再集于周時。
今琬定宗于唐世。
彼此誠異。
厥致齊焉。
然其匠訓于世。
三藏含之。
偏以苦節(jié)自修德。
以律儀馳譽。
言為世范緇素收歸。
華夷諸國僧尼從受具戒者三千馀人。
王公僚佐爰及皂隸。
從受歸戒者二十馀萬。
左仆射蕭瑀兄弟。
人倫藻鏡久厭時煩。
每咨法華會三之旨。
龍樹明中之教。
沈吟移景奉佩而旋。
右仆射杜如晦。
臨終委命。
召為歷劫師資。
大將軍薜萬徹毗季。
并及母氏。
并欽崇戒約蔬素形終。
普光道岳法師。
解洞幽關(guān)辯開慧府。
敬奉戒香行菩薩道。
而汲引亡疲弘務終日。
因之革勵修習者計非恒準。
故京輔士庶繼踵煙隨。
禮供相尋日盈廚庫。
時有巫覡者云。
每至授戒說法。
異類鬼神。
諸方屯聚。
如承受相。
自非至功冥被孰能致乎。
琬以戒勸之至。
物我同欽。
義等風行。
事符草偃乃致書皇太子曰。
元正告始景福惟新。
伏惟殿下。
膺時納祐罄無不宜但琬夙縈沈痾不獲奉慶。
蒙降逮問無任荷戢。
感顧恩隆罔知攸厝。
今略經(jīng)中要務即可詳行者四條。
留意尋檢永綏寶祚。
初勸行慈。
引涅槃梵行之文。
令起含養(yǎng)之心存兼濟之救也。
二減殺者。
引儒禮無故不殺牛羊者。
皆重其生去其濫逸也。
又言。
王者修其教不易其俗。
齊其政不易其宜。
見其生不忍其死。
聞其聲不食其肉。
此即上帝悼損害之失。
樹止殺之漸也。
故佛經(jīng)有恕己之喻。
誡之殺打諸事也。
琬聞。
東宮常膳日多烹宰。
審如所承。
誠有大損。
殿下以一身之料遍擬群僚。
及至斷命所由。
莫不皆推殿下。
所以長懷夕惕。
望崇慈恕。
自今以往請少殺生。
東宮內(nèi)外咸減肉料。
則歷長命久仁育斯隆。
三順氣者。
如經(jīng)不殺曰仁。
仁主肝。
肝者木也。
春陽之時萬物盡生。
宜育群品用答冥造。
如其有殺是不順氣。
殿下位處少陽福居春月。
行慈以和正氣。
施惠以保天齡。
請年別春季斷肉停殺。
憫彼含育順此陽和。
四奉齋者。
如經(jīng)年三月六能潔六根便資五福。
伏愿遵行受持齋戒。
何者今享此重位咸資往因。
復能進德崇善用成其美。
則善知識者是大因緣。
玄琬道德疏微曲蒙顧眄。
謹率聞見敢塵聽覽。
登即答曰。
辱師所示妙法四科。
循覽周環(huán)用深銘佩。
法師旱祛塵累游神物表。
闡鷲嶺之微言。
探龍宮之秘藏。
洞開靈府凝照玄門。
固以高步彌天鄰幾初地。
遂能留情博施開導蒙心。
理實義周詞華致遠。
包括今古網(wǎng)羅內(nèi)外。
訓誘之至審諭之方。
縱圣達立言師傅弘道。
亦未足髣髴要津擬儀高論。
但行慈減殺順氣奉齋。
斯乃仁人之心。
以成大慈之行。
謹當緘諸心府奉以周旋。
永籍勝因用期冥祐。
馀文不載。
其言令之行化及此類。
九年下詔斷殺。
起于三月盡于五月。
琬以仁育兼濟。
乃上啟更延。
帝又特聽盡于歲暮。
貞觀十年杪冬。
遘疾知歸后世。
又致啟東宮累以大法。
又上遺封表于帝曰。
玄琬聞。
真容晦跡像教凌遲。
無不假緇素以住持設(shè)內(nèi)外而為護。
遂得法云再潤慧日重輝。
光葉萬乘紹隆千載。
竊尋住持之理義有多門。
弘護之方教乃非一。
若不依佛取舍。
仍恐賞罰乖宗。
如其準教驗時。
是則簡敬當理。
伏以僧尼等不依戒律致犯刑章。
聞徹闕庭塵勞聽覽。
琬等僧徒無任慚懼。
但恐馀年昏朽疾苦相仍。
弱命不存洪恩未答。
遂于經(jīng)中。
撰佛教后代國王賞罰三寶法及安養(yǎng)蒼生論并三德論各一卷。
伏愿圣躬親降披覽。
陛下廣開上書之路。
冀納芻蕘之言。
謹獻秘要之經(jīng)。
請詳金口之教。
但琬忝當傳法。
庶無匿教之??。
扶劣署封。
以酬終后之事。
不勝戀仰。
謹奉經(jīng)以聞。
又遺誡門人在于道檢。
言極詳切讀者垂淚。
又云。
馀蔭施諸眾生。
馀骸依古焚棄。
制服喪臨一無預懷。
遂以臘月七日。
卒于延興寺房。
春秋七十有五。
道俗失依皇儲哀慟。
天子下詔曰。
玄琬律師戒行貞固學業(yè)清通。
方寄弘宣正法利益群品。
不幸沒世。
情深惻悼。
賜物如別。
齋??所須事由天府。
春宮懿戚卿相重臣。
并舍金貝。
榮嘉赗贈營助追福。
暨于百日。
特進蕭瑀。
太府蕭璟。
宗正李百藥。
詹事杜正倫等。
并親奉戒約躬盡哀禮。
后旋??山寺。
幢蓋相映香花亂空。
從者如云眾盈數(shù)萬。
前儐達于終南。
后塵猶繼于城闕。
四十里間皂素充道。
皆云。
我?guī)熕雇觥?div id="jumefx0" class='inline' id='people_18201_3_292_comment'>
戒業(yè)誰保。
故為時宗如此也。
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遺旨。
爾時云高風靜水凈油香。
七眾彌山一心悲結(jié)。
乃命下火依法阇維。
薪盡灰飛廓然歸本。
仍于焚所建佛塔一區(qū)。
用津靈識儀像存焉。
東宮洗馬蘭陵蕭鈞制銘。
宗正卿李伯藥制碑立于塔所時為冠絕。
初琬自始及終意存弘濟。
生善福智無不綴心。
武德之初。
時經(jīng)剝喪粒食勇貴。
客僧無托。
乃自竭馀力。
行化魁豪。
隨得貨賄并充供給。
日到寺廚親問豐約。
故主客同慶焉。
又像季澆漓多輕戒律。
乃以身軌物引諸法屬。
親執(zhí)經(jīng)文依時附聽。
乃經(jīng)十遍遠嗣先塵。
智首律師德光榮問于帝京者。
寔資成贊能扇芳風。
自見令達。
罕能推挹如此人矣。
故使唐運搜舉歲拔賢良。
多是律宗。
實由琬之篤課也。
而容范端肅聲氣朗峻。
預瞻敬者莫不懔然。
故圖象厥相。
猶令人畏者。
弟子僧伽。
俗姓元氏。
清悟寡嗜欲。
常隨琬導物。
而立志貞正。
機諫變適不犯顏色。
以味靜為宗。
又不希人世。
依閑業(yè)道。
是所謀焉。
臨終清??歛容。
明誨而卒。
豈非師資謙德能世其塵。
而恨其早卒清規(guī)未遠。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楊。弘農(nóng)華陰人也。居雍州之新豐。青衿悟道。履操沖明。在志學年。方游法苑。事沙門曇延法師。振領(lǐng)宏標。隋文欽重。立寺處之。琬位居入室。恭恪據(jù)懷。及進具后。便隨洪遵律師。服膺四分。涉津三載。便事敷演。乃旋踵本師涅槃真體。捃掇新異。妙寫幽微。又欲欽佩惟識。包舉理性。于曇遷禪師。稟學攝論。并尋閱眾鋒。窮其心計。法華大集。楞伽勝鬘。地論中百等。并資承茂實。研竅新聞。延師存日。愿造丈六釋迦。經(jīng)略未圓。奄便物故。誓志營復。尅遂先模。于仁壽二年。提洽有緣。便事爐錘。當時空色清朗。杲日流輝。上天雨華。狀如云母。滿空飄灑。終墜像前。及開模之后。雅相逾圓。每于靜夜清朝。飛流八音之響。又造經(jīng)四藏。備盡莊嚴。諸有繕寫。皆資本據(jù)。又以二月八日。大圣誕沐之晨。開講設(shè)齋。逮貞觀初年。以琬戒素成治。朝野具瞻。有召敕為皇太子及諸王等。受菩薩戒。故儲宮以下。師禮崇焉。令造普光寺。召而居之。又別敕。延入為皇后六宮并妃主等。受戒。椒掖問德禁中。授納法財。日逾填委。而欽若自守。不顧有馀。?施所資。悉營功德。尋敕于苑內(nèi)德業(yè)寺。為皇后寫見在藏經(jīng)。并委監(jiān)護。昔育王再集于周時。今琬定宗于唐世。厥致齊焉。然其苦節(jié)自修。言為世范。僧尼從受具戒者。三千馀人。王公僚佐。爰及皂隸。從法歸戒者。二十馀萬。左仆射蕭瑀兄弟。人倫藻鏡。久厭時煩。每咨法華會三之旨。龍樹明中之教。沉吟移景。奉佩而旋。右仆射杜如晦。臨終委命。召為歷劫師資。大將軍薛萬徹昆季。并及母氏。并欽崇戒約。蔬素形終。琬致書皇太子。請少殺生。東宮內(nèi)外。咸減肉料。則歷長命久。仁育斯隆。三順氣者如經(jīng)不殺曰仁。仁主肝。肝者木也。春陽之時。萬物盡生。宜育群品。用答冥造。如經(jīng)年三月。六齋能潔六根。便資五福。伏愿遵行。受持齋戒。登即下詔斷殺。起于三月。盡于五月。琬以仁育兼濟。乃上啟更延。帝又特聽。盡于歲暮。貞觀十年杪冬遘疾。又致啟東宮。累以大法。又上遺封表。又遺誡門人。在于道檢。言極詳切。讀者垂淚。遂以臘月七日。卒于延興寺。春秋七十有五。道俗失依?;蕛ΠQ。天子下詔。情深惻悼。賜物齋殯。須由天府。特進蕭瑀太府。蕭璟宗正。李伯藥。詹事杜正倫等。并親奉戒約。躬盡哀禮。后旋殯山寺。幢蓋相映。香華蔽空。從者如云。眾盈數(shù)萬。前儐遠達于終南后塵猶繼于城闕。四十里間。皂素充道。弟子等五百馀人。奉遵遺旨。依法阇維。于焚所建佛塔一區(qū)。
僧波頗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5—633 【介紹】: 唐僧。中天竺人,剎利王種,姓剎利帝氏。通內(nèi)外學。高袒武德中至京,敕住興善寺。與慧乘、玄謨等譯有《寶星經(jīng)》及《般若燈大莊嚴論》等。卒于勝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華言作明知識。一名波頗。華言光智。中天竺人也。本王種。姓剎帝利。十歲出家。隨師習學。誦一洛叉大乘經(jīng)偈。受具后。因習律部。略通戒綱。心樂禪觀。更從勝德習定。閱十二年。南游伽陀國。那蘭陀寺。時戒賢師。方弘十七地論。復獲聽受。然以此論兼明小教。仍誦小乘論一洛叉偈。門人般若因陀羅跋摩傳燈本國。托以紹承。乃展轉(zhuǎn)北行。達于西面可汗葉護衙。以法訓勖。曾未浹旬。可污信向。武德九年。高平王使而見之。將載與俱。而葉護君臣未即許。高平驲奏聞。詔葉護津發(fā)。毋滯留。十二月偕高平詣京師。謁帝。詔居興善寺。賜?段納帔。從僧加常供給。問勞勤至。三年三月。詔所司。??揚碩德一十九人。就波頗所居寺傳譯。沙門慧乘等證義。沙門玄暮等譯語。沙門慧賾?;蹆?。慧明。法琛。等綴文。上柱國。尚書。左仆射。房玄齡。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參助銓定。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傊O(jiān)護。出寶星。勝光。般若燈。大莊嚴經(jīng)論。合三部三十五卷。六年繕寫云畢。上聞。賜波頗?百假。馀賜束帛有差。當是時?;蛑r以為故聚名達。廢棄講貫。僥倖取譽。誠非弘通本意者。監(jiān)護使以沙門靈佳之辨弗聽。會太子疾。迎入內(nèi)。承顧問。寵眷益隆渥。然其氣剛志確。終以前謗。不能平。遂分散衣資。造諸凈業(yè)。貞觀六年四月六日。觀佛坐逝于勝光寺。遺表施身。詔阇維收舍利起塔。
續(xù)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jīng)篇三
波羅頗迦羅蜜多羅。
唐言作明知識。
或一云波頗。
此云光智。
中天竺人也。
本剎利王種。
姓剎利帝。
十歲出家。
隨師習學。
誦一洛叉大乘經(jīng)可十萬偈。
受具已后便學律藏。
博通戒網(wǎng)心樂禪思。
又隨勝德修習定業(yè)。
因修不舍經(jīng)十二年末復南游摩伽陀國那爛陀寺。
值戒賢論師盛弘十七地論。
因復聽采。
以此論中兼明小教。
又誦一洛叉偈小乘諸論。
波頗識度通敏器宇沖邃。
博通內(nèi)外研精大小。
傳燈教授同侶所推。
承化門人。
般若因陀羅跋摩等。
學功樹績深達義綱。
今見領(lǐng)徒本國匡化。
為彼王臣之所欽重。
但以出家釋子不滯一方。
六月一移任緣靡定。
承北狄貪勇未識義方。
法藉人弘敢欲傳化。
乃與道俗十人展轉(zhuǎn)北行。
達西面可汗葉護衙所。
以法訓勖曾未浹旬。
特為戎主深所信伏。
日給二十人料。
旦夕祇奉。
同侶道俗咸被珍遇。
生福增敬日倍于前。
武德九年。
高平王出使入蕃。
因與相見。
承此風化將事東歸。
而葉護君臣留戀不許。
王即奏聞。
下敕徵入。
乃與高平同來謁帝。
以其年十二月達京。
敕住興善。
釋門英達莫不修造。
自古教傳詞旨。
有所未踰者。
皆委其宗緒。
括其同異。
內(nèi)計外執(zhí)指掌釋然。
徵問相讎披解無滯。
乃上簡聞。
蒙引內(nèi)見。
躬傳法理無爽對揚。
賜?四十段。
并宮禁新納一領(lǐng)。
所將五僧加料供給。
重頻慰問勞接殊倫。
至三年三月。
上以諸有非樂。
物我皆空。
眷言真要無過釋典。
流通之極豈尚翻傳。
下詔所司。
搜揚碩德備經(jīng)三教者一十九人。
于大興善創(chuàng)開傳譯。
沙門慧乘等證義。
沙門玄謨等譯語。
沙門慧賾慧凈慧明法琳等綴文。
又敕上柱國尚書左仆射房玄齡。
散騎常侍太子詹事杜正倫。
參助勘定。
光祿大夫太府卿蕭璟。
總知監(jiān)護。
百司供送四事豐華。
初譯寶星經(jīng)。
后移勝光。
又譯般若燈大莊嚴論。
合三部三十五卷。
至六年冬。
勘閱既周。
繕寫云畢。
所司詳讀乃上聞奏。
下敕各寫十部散流海內(nèi)。
仍賜頗物百段。
馀承譯僧有差束帛。
又敕太子庶子李百藥制序。
具如論首。
波頗意在傳法。
情望若弦。
而當世盛德自私諸己。
有人云。
頗僥倖時譽取馳于后。
故聚名達廢講經(jīng)論。
斯未是弘通者時。
有沙門靈佳。
卓犖拔群妙通機會。
對監(jiān)護使具述事理云。
頗遠投東夏情乖名利。
欲使道流千載聲振上古。
昔符姚兩代。
翻經(jīng)學士乃有三千。
今大唐譯人不過二十。
意在明德同證。
信非徒說。
后代昭奉無疑于今耳。
識者僉議攸同。
后遂不行。
時為太子染患眾治無效。
下敕迎頗入內(nèi)。
一百馀日。
親問承對不虧帝旨。
疾既漸降辭出本寺。
賜綾帛等六十段并及時服十具。
頗誓傳法化不憚艱危。
遠度蔥河來歸震旦。
經(jīng)途所亙四萬有馀。
躬赍梵本望并翻盡。
不言英彥有墜綸言。
本志頹然雅懷莫訴。
因而搆疾自知不救。
分散衣資造諸凈業(yè)。
端坐觀佛遺表施身。
下敕特聽。
尋爾而卒于勝光寺。
春秋六十有九。
東宮下令給二十人。
輿尸坐送至于山所。
阇維既了。
沙門玄謨收拾馀骸。
為之起塔于勝光寺。
在乘師塔東。
即貞觀七年四月六日也。
有識同嗟法輪輟軫。
四年之譯三帙獻功。
掩抑慧燈望照惑累。
用茲弘道未敢有聞。
既而人喪法崩歸??斯及。
伊我東鄙匪咎西賢。
悲夫。
僧法常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645 【介紹】: 唐僧。白水人,俗姓張。少習儒業(yè),頗知梗概。年十九,從曇延法師學。太宗貞觀中,召居普光寺,尋兼知空觀寺上座。時聽講者眾,四方而至,后皆為法匠。有《攝論義疏》、《玄章》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姓張氏。南陽白水人也。高祖隆。仕魏之河北。子孫因占籍焉。少業(yè)儒。性厭煩雜。年十九。投曇延法師祝發(fā)。即學涅槃。而隨以講說。聽者嘆異。延嘗三摩其頂曰。子當住持佛法矣。年二十二。攝論初興。常以師門。多守舊章。鮮獲奇致。于是歷游秦齊趙魏。盡覈成實毗曇華嚴地論之旨。積勞五年。而后出疏于上京以決群疑。隋齊王暕。以時望。召升高座。自是儔侶四臻。敷唱相續(xù)。大業(yè)間。詔居禪定道場。陶治尤盛。 國朝遐邇晏清?;L騰播。貞觀譯經(jīng)。資以證義。且詔常知翻譯任。普光寺成。詔居之。未幾。詔為皇太子。授菩薩戒。九年詔為中宮戒師。兼補空觀寺上座。新羅王金慈藏。棄位入道。航海求見。從受菩薩戒以歸。十四年。僧有誤陷憲網(wǎng)者。有司以聞。詔集京寺諸德于玄武門。普加責讓。于是常上殿奏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不能嚴奉律科。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寡于訓誨。不勝愧恥。遂引涅槃付囑之語。上然之。因詔宥大理獄囚。又賜食而退。后以上惑于姓所自來。詔李位釋上。屢疏爭之。不聽。俄發(fā)疾。終于所住寺。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壽七十九。七月二日。葬南郊高陽之原。弟子德遜等立碑。宗正卿李伯藥制文。惟常慈忍進脩。每感禎瑞。神王冠服皆素。擁部從旋繞。堂壁所畫樂天。一時起舞。觀音菩薩。身相瑰琦。佩服纓絡。從外入戶。上住空中。良久而滅。普賢菩薩。從東方來。去地五六丈。光奪曙彩。是豈可誕妄哉。吁異矣。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法常。
俗姓張氏。
南陽白水人也。
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
少踐儒林頗知梗概。
而厭其諠雜情欣出家。
奉戒自守不郡非類。
霜懷標舉為眾所推。
年十九。
投曇延法師。
登蒙剃落既預聽限。
大闡宏猷。
學不逾歲。
即講涅槃。
道俗聽者咸奇理趣。
自爾專親侍奉曉夕咨謀。
每擊幽致。
延欣其情理深當。
乃摩頂曰。
觀子所涉。
必住持正法矣。
于即研精覃思無釋寸陰。
時年二十二。
攝論初興。
隨聞新法仰其弘義。
于時論門初辟。
師學多途。
封守舊章鮮能回覺。
常乃博聽眾鋒校其铦銳。
秦齊趙魏靡不周行。
時積五年鉆覈名理。
至于成實毗曇華嚴地論。
博考同異皆為軌轍。
末旋踵上京慨茲異敘。
隨講出疏示顯群迷。
隋齊王暕。
召結(jié)時望盛演釋經(jīng)。
登預法座敷陳至理。
詞義弘遠罕得其門。
僉共美之嘉嘆。
成俗遂有。
胥徒歸湊。
相續(xù)依承。
四時講解以為恒任。
大業(yè)之始榮唱轉(zhuǎn)高。
爰下敕旨入大禪定。
相尋講肆成濟極多。
唐運初興遐邇清晏。
四遠投造增倍于前。
每席傳燈播揚非一。
貞觀之譯證義所資。
下敕徵召恒知翻任。
后造普光宏壯華敞。
又召居之。
衣服供給四時隨改。
又下敕令為皇儲受菩薩戒。
禮敬之極眾所傾心。
貞觀九年。
又奉敕召。
入為皇后戒師。
因即敕補兼知空觀寺上座。
撫接客舊妙識物心。
弘導法化長鎮(zhèn)不絕。
前后預聽者數(shù)千。
東蕃西鄙難可勝述。
及學成返國皆為法匠。
傳通正教于今轉(zhuǎn)盛。
新羅王子金慈藏。
輕忽貴位棄俗出家。
遠聞虔仰思睹言令。
遂架山航海遠造京師。
乃于船中夢矚顏色。
及睹形狀宛若夢中。
悲涕交流欣其會遇。
因從受菩薩戒。
盡禮事焉。
十四年。
有僧犯過。
下敕普責京寺。
大德綱維因集于玄武門。
召常上殿。
論及僧過。
常曰。
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
不能躬奉教網(wǎng)。
致有上聞天聽。
特由常等寡于訓誨。
恥愧難陳。
遂引涅槃付屬之旨。
上然之。
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馀人。
又延設(shè)供。
食訖而退。
及李道居先。
不勝此位。
率僧邀駕隨頓表上。
既不蒙遂。
因染馀疾。
的無痛所右脅而終于住寺。
春秋七十有九。
即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至七月二日。
葬于南郊高陽之原。
時炎景陵天游塵翳日。
逮至發(fā)引之前。
夜降微雨。
及于明旦。
天地清朗云霧四除。
纖塵不飛道路無擁。
京寺僧侶門人子弟等。
各建脩幢三十馀車。
前后威儀四十馀里。
信心士女執(zhí)素幡花列侍左右。
乃盈數(shù)萬。
卿相儐從。
僉以榮之。
初常涉詣義門妙崇行解。
故眾所推。
美歸于攝論。
而志之所尚慕涅槃。
恒欲披講未之欣悟。
遂依眾請專弘此論。
陶冶理味精貫匈懷。
依時赴講全無讀誦。
才有馀暇課業(yè)行道。
六時自勵片無違缺。
有大神王冠服皆素。
率其部從隨其旋繞。
道俗時見。
密以高之。
又曾宵夜至佛堂中。
壁畫樂天一時起舞。
后于中夜又在佛堂。
觀音菩薩從外入戶上住空中。
身相瑰奇佩服瓔珞。
晃發(fā)希有良久便滅。
后經(jīng)五年。
天將欲曙。
又感普賢菩薩從東而來。
去地五六丈許。
常之專精。
徵應為如此也。
故立志清峻逾久逾劇。
所獲法利多造經(jīng)像。
但務奇妙不言其價。
歲建檀會終盡京師。
悲敬兩田無遮供養(yǎng)。
自所服用粗弊而已。
講揚別供一不受之。
還布眾中持操無改。
著攝論義疏八卷玄章五卷。
涅槃維摩勝鬘等。
各垂疏記。
廣行于世。
弟子德遜等。
為立碑于普光之門。
宗正卿李百藥為文。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南陽白水人。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少踐儒林。情欣田家。年十九。投曇延法師剃落。學不逾歲。即講涅槃。道俗聽者。咸奇理趣。年二十二。攝論初興。隨聞新法。秦齊趙魏。靡不周行。時積五年鉆覈名理。至于成寔毗曇華嚴地論。博考同異。皆為軌轍。隋齊王暕。召結(jié)時望。盛演釋經(jīng)。常預法座。敷陳至理。詞義弘遠。僉共美之。大業(yè)之始。榮唱轉(zhuǎn)高。爰下敕旨。入大禪定。相尋講肆。成濟極多。唐運初興。遐邇清晏。四遠投造。增倍于前。貞觀之譯。證義所資。下敕徵召。恒知翻任。后造普光。宏壯華敞。又召居之。衣服供給。四時隨改。文下敕令為皇儲受菩薩戒。禮敬之極。眾所傾心。貞觀九年。又奉敕召。入為皇后戒師。因即敕補兼知空觀寺上座。弘導法化。前后預聽者數(shù)千。及學成返國。新羅王子金慈藏。輕忽貴位。棄俗出家。遠聞虔仰。思睹言令。遂架山航海。遠造京師。乃于船中夢想顏色。及睹形狀。宛若夢中。悲涕交流。欣其會遇。因從受菩薩戒。盡禮事焉。十四年。有僧犯過。下敕普責京寺大德綱維。因集于玄武門。召常上殿。論及僧過。常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不能躬奉教綱。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寡于訓誨。恥愧難陳。遂引涅槃付囑之旨。上然之。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馀人。又延設(shè)供。食訖而退。因染馀疾。右脅而終于住寺。春秋七十有九。乃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二日。葬于南郊高陽之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青州益都人。隋煬帝大業(yè)中為堯城令。竇建德招之,拒而去隱太行山。唐太宗貞觀六年詔拜興勢丞。官終秦川令。時有揚州錄事參軍鄭世翼遇之,聞信明有“楓落吳江冷”之句,愿見其余。信明欣然多出舊篇,世翼覽未終曰:“所見不逮所聞!”投卷于水,引舟去。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青州益都(今山東青州)人。
后魏七兵尚書崔光伯之曾孫。
少英敏,及長,博聞強記,下筆成章。
隋大業(yè)中,任堯城令。
其族弟在竇建德軍中,勸信明歸之,不肯從,逾城而走,隱于太行山。
太宗貞觀六年(632)應詔舉,授興勢丞,遷秦川令,卒。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唐才子傳》卷一。
信明恃才傲世,常賦詩吟嘯,自謂過于李百藥,時人多不許之。
全唐詩》存詩1首及“楓落吳江冷”斷句,此一名句盛傳當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衛(wèi)州衛(wèi)人,本姓直勒氏,其祖仕北齊,改姓謝。
偃初仕隋,為散從正員郎。
唐太宗貞觀初,應詔對策高第,引為弘文館直學士,遷魏王府功曹。
官終湘潭令。
偃善賦,而李百藥工詩,時人稱為“李詩謝賦”。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43 衛(wèi)州衛(wèi)縣(今河南??h西南)人。
仕隋為散從正員郎。
太宗貞觀初,應詔對策及第,授高陵主簿。
十一年(637)擢弘文館直學士,遷魏王府功曹參軍,預撰《括地志》。
嘗為《塵》、《影》二賦,甚工。
十七年,府廢,出為湘潭令,卒。
生平見新、舊《唐書》本傳。
李百藥工詩,偃善賦,時人稱為“李詩謝賦”。
新唐書·藝文志四》錄有《謝偃集》10卷,已佚。
全唐詩》存詩4首,《全唐詩續(xù)拾》補詩2句。
全唐文·卷一百五十六
偃。衛(wèi)州衛(wèi)人。本姓直勒氏。貞觀初應詔對策高第。歷高陵主簿。十一年谷洛溢。詔求直言。偃上封事。擢宏文館直學士。拜魏王府功曹。府廢。出為湘潭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徐州彭城人。
少志于學,與孫萬壽、李百藥友善。
高祖武德中為信都令。
高宗永徽初累轉(zhuǎn)著作郎、弘文館學士,與令狐德棻、陽仁卿等撰國史及實錄,以勞封陽城縣男。
終楚州刺史。
李? 朝代:唐初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艸岳}”,誤。
定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唐初名臣李百藥五世孫。
曾為縉云令。
約為代宗、德宗時人。
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
《括蒼金石志補遺》卷一收其詩1首,《全唐詩外編》據(jù)之收入,《全唐詩》誤以此詩為李陽冰作。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671 【介紹】: 唐安州安平人。
李百藥子。
幼聰辯,七歲屬文。
太宗貞觀初累除主客員外郎。
高宗永徽中遷中書舍人。
于武德殿內(nèi)修書,轉(zhuǎn)黃門侍郎,檢校東臺侍郎、同東西臺三品。
官終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卒謚烈。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安期。
宗王卿百藥子。
貞觀初累除主客員外郎。
龍朔中為司列少常伯參知國事。
出為荊州大都督府長史。
咸亨初卒。
謚曰烈。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年不詳。
深州安平(今河北安平)人。
李百藥五世孫。
德宗貞元中任殿中侍御史,累遷御史大夫。
卒于元和四年(809)前。
事跡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二上》、《太平廣記》卷三〇八引《續(xù)玄怪錄》。
全唐詩》存詩1首,托名于神。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