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裴矩

相關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僧寶瓊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4—584 【介紹】: 名或作璚。南朝陳僧。東莞人,號稱白瓊。俗姓徐。幼年出家,師事沙門法通。后師南澗仙師。博通經(jīng)論,尤精《成實論》。受戒五年,即為法主。住揚州大彭城寺。自梁武帝大通年間即弘揚《成實論》。入陳,陳武帝請于重云殿講經(jīng)。文帝時敕為僧正,后又為宣帝講道。海東十二國慕其名,遣使奉金帛,求其畫像以歸。有《成實論玄義》、《成實論疏》等。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寶瓊。
姓徐氏。
本惟。
東莞避難辭莒。
后居毗陵曲阿縣焉。
祖邕齊右軍。
父僧達梁臨川王咨議。
并高器局崇遵儒素。
瓊潔潤山水峰瀾早被。
身長七尺五寸。
背胛龍文。
口三十九齒。
異相奇挺。
故能疏秀風采蘊籍威容。
少鄙錦裳便欣毳服。
綺年出俗。
師事沙門法通。
通初見而嗟重。
深為道器也。
不使服勤。
年過志學。
欲稟光宅寺云法師義。
但以經(jīng)藏飆拔聲實沸騰無礙奔涌談吐橫逸。
竊疑詞富兼駭唱高。
及移聽南澗仙師。
研精數(shù)論。
名解映徹洞殫義窟。
仙嘗覽瓊私記。
三復嗟賞。
后于高座普勸寫之。
自爾門徒傳寫此疏。
初受具年已能覆述。
未登五歲便為法主。
仍與仙公杭衡敷化。
梁高祖三教妙旨罔不疏通。
選揚名德分寄弘道。
瓊之高義簡在帝心。
爰降綸紱入壽光殿。
言重茂林更輕云閣。
便辭還鄉(xiāng)之建安寺。
上黃侯嘩分竹此邦。
每深尊敬情兼師友。
彼郡一旦老少相喧競云。
建安伽藍白龍出現(xiàn)。
奔排到寺惟見瓊講。
有識之士異而目之為白瓊焉。
素與簡子周弘正早申莫逆。
彼驟噫曰。
夫有希世之才。
而不在京華開導。
乘桴之嘆令人太息。
乃為學侶復請還都發(fā)成實題。
僧正慧令。
切難聯(lián)環(huán)。
瓊乃徐拂麈尾從容而對。
令乃引遠公舊責曰。
不疾而速杼軸何為答曰。
不思造業(yè)安得精固。
令閑舉止雅音調(diào)。
賓主相悅殊加稱嘗。
梁祖年暮惟事薰修。
臣下偃風情言扇俗。
搢紳學者必兼文義。
所以屢開理教。
維摩涅槃道被下筵惠飛上席。
解頤利齒木舌鋒牙。
畯塞駢羅煙隨霧涌。
亦有明王豐貂紆青拖紫車馬溢于寺衢。
衣簪滿于法座。
斯感物之盛罕有如也。
到茂灌民譽之重任孝恭詞筆之富。
皆執(zhí)卷稽疑伏膺請業(yè)。
恭息世謨。
蔬菲好學。
后進英華隨父共聽。
偏深玄義遂講涅槃。
傳瓶不失于茲乃驗。
未仍入道奄至無常。
頂暖信宿手屈三指。
復與諸天飛下住宅。
對父談話宛若平生。
褒贊出家稱揚法利。
俄將翼從凌虛而沒。
留香在室經(jīng)日不消。
故知彼此異人躬為學眾。
誠難測其本量也。
逮梁室版蕩有陳建業(yè)。
武帝尊法嗅味特深。
數(shù)引金言頻開玉諜。
降狎言笑詢訪名理。
永定三年夏。
于重云殿閣正弘大品。
夢朱衣神。
禮而諫曰。
波若多難。
仰祈疾講。
頻爾數(shù)轉(zhuǎn)詞逾懇到。
至七月十日。
乃白僧曰。
昨夜神人見催經(jīng)馀一卷。
午前取訖講竟出宮殿。
雷雹已響。
還才至寺驟雨便零。
震動云雷一時都盡。
豈非勝人宣法幽冥敬重。
陳祖升遐方知前告。
文帝纂歷禮異彌深。
郁下絲綸。
為京邑大僧正。
辭讓雖切敦喻更隆。
乃顧當仁俾膺范物。
遂之斯任。
然以金陵都會朝宗所依。
剎寺如林義筵如市。
五部六郡果含苗雜。
惟調(diào)水乳罕和鹽梅。
多沒象泥終枯鳥樹。
乃鎮(zhèn)之以清凈。
馭之以無為。
篇禁不煩遮罰每省。
故僧尼仰之自肅。
道俗稱之益敬。
七眾日用而不知。
四遠欽風而不足。
故得法位久司疵謗無玷。
屢陳表退去而復升。
始終惟令于是乎在。
自梁僧之于此任熏灼威儀。
翼衛(wèi)亞于王公。
服玩陳于鄭楚。
故使流水照于衢路。
吏卒喧于堂廡。
瓊臨已來頓祛前政。
自營靈壽惟從息慈。
壞色蔽身尼壇容膝。
蕭然率爾有位若無。
朝野嘉其真素。
同侶美其如法。
海東諸國圖像還蕃。
頂禮遙敬。
古人有言。
匪馳令譽孰動殊方。
其見賢如此。
以至德二年甲辰之歲二月二十三日。
才覺不豫。
建初寺寶瓊法師當時之偶對也。
少而共學聲德齊揚。
爾夕神人忽來報曰。
彭城僧正今先無常自夢上天有疏請講。
暨三月二十日。
正念告終。
遺誡掩坎不煩銘志。
春秋八十一。
有詔慰焉。
喪事所須隨由資給。
仍以天子鹵簿仗。
借為榮飾。
終古所希幸也。
以四月五日窆于鐘山之陽名僧舊墓。
爾時填逵咽陌哀慟相奔。
皂素驚嗟郊坰失色。
初瓊?cè)刖⑴R法席。
既無人識不許房居。
乃求僧正慧超寄南澗住。
超聞未許。
見而駭曰。
此少俊當紹吾今位。
法門所托何慮無房。
即命寺綱忻然處置。
及孝宣請講太子常迎。
屢見神人形甚長偉密來翼從。
末為大將軍章照達講。
通感亦然。
又非測也。
然其厚德容眾。
鳴謙儉約。
出處無忤。
言行無擇。
剋壯不休孜孜講道。
吐音遙奕發(fā)義昭彰。
或遇勍手時逢命的。
薄麾象扇灌已冰消。
故寔繁有徒服而無斁。
及晚僧望益重居處逾輕。
帷屏罔設飾用不置。
臘歲參謁黑白磨肩。
方便他行避斯榮供。
斯可謂狎人世而空閑。
綰司存而無事也。
又圣人至理開士微言。
月落參橫清誦無逸。
及燭然香馥懺禮方宵。
跡怠心勤外和內(nèi)秘。
宣揚之暇。
綽有馀閑。
兼采玄儒每窮子史彫蟲藁隸體物摛玄。
并入性靈悉能該洽。
又可謂不撓大猷無遺小道也。
凡講成實九十一遍。
撰玄義二十卷。
講文二十遍。
文疏十六卷。
講涅槃三十遍。
制疏十七卷。
講大品五遍。
制疏十三卷。
馀有大乘義十卷。
法花維摩等經(jīng)。
并著文疏。
故不備載。
布在州邑。
兄孫普光。
承藉風訓立履貞確。
思慕平昔追攀日永。
與同學道莊明解。
樹碑于金陵之舊墟。
其文慧日道場釋法論。
莊入室馳聲見于別紀。
解升堂流譽王領江都。
隋末尚存。
安危未測。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周氏。
徐州沛郡沛人。
祖奉叔。
齊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歸染。
員外散騎常侍沛郡太守。
母劉氏夢。
神人乘宮殿入懷。
而身等虛空。
覺則四體輕安。
因以有娠。
五辛雜味。
斥遠不御。
及朗生。
孝敬純備。
有志操。
稍長。
詔隸假節(jié)寧違將軍徐子彥北伐。
獨念以為。
兵兇器也。
身苦因也。
殺人以貴己。
雖戰(zhàn)勝而獲封侯之賞。
然且不為。
而況于未可知者。
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遂薙落于青州。
游學揚都。
從大明寺寶志禪師。
受禪法。
聽彖律師講律。
究成實于南澗仙師。
研毗曇于竹澗靖師。
譽動京邑。
但以鷲山絕唱。
龍樹遺風。
嗣續(xù)猶存。
固當探討。
于是攝山止觀寺僧詮法師。
方以先德朗公之道。
行于世。
乃復餐稟智度中百十二門論。
華嚴大品等經(jīng)。
永定二年十一月。
詔住興皇寺。
學徒云會。
揮汗屈膝。
闡經(jīng)論各二十馀遍。
太建十三年。
九月二十五日。
遷神寺房。
壽七十五。
即以其月之二十八日。
窆于江嵊縣羅落里攝山之西嶺。
初朗公。
既以中觀玄旨。
默授僧詮。
而詮以授朗及辨布勇等。
且謂此法精妙。
識者能行。
故經(jīng)云計我見者莫說此經(jīng)。
深樂法者不為多說。
良由藥病有以也。
于后展化。
皆莫高于朗焉。
昔神僧寶志嘗記。
寺有青衣開士。
弘大乘。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
年踰八十。
畢命歸心。
嘗夢。
寺內(nèi)幡華伎樂。
畐塞堂殿。
緇素充牣筵席。
至是尤驗。
凈人解齋擊鐘失候。
朗侵曉叩戶催之。
而?簴自響。
斯亦感應之道歟。
東宮叔寶義集春殿。
躬述朗所豎假名義。
卒復著銘。
以見志。
太子詹事濟陽江總志墓。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法朗。
俗姓周氏。
徐州沛郡沛人也。
祖奉叔齊給事黃門侍郎青州刺史。
父神歸梁員外散騎常侍沛郡太守。
朗托生之始。
母曰。
劉氏夢見神人乘樓殿入懷。
夢中如言。
身與空等。
既而覺寤。
四體輕虛有異恒日。
五辛雜味因此悉斷。
爰在齠齔卓出凡童。
孝敬純備志操貞立。
家雄六郡氣蓋三邊。
少習軍旅早經(jīng)行陣。
儉約治身。
寵辱無能移也。
俄而假節(jié)寧遠將軍徐子彥北伐。
門設長戟坐休大樹。
惟曰。
兵者兇器身曰苦因。
欲海邪林安能覺者。
年二十一。
以梁大通二年二月二日。
于青州入道。
游學楊都就大明寺寶志禪師受諸禪法。
兼聽此寺彖律師講律本文。
又受業(yè)南澗寺仙師成論竹澗寺靖公毗曇。
當時譽動京畿神高學眾。
所以天口之侶藏耳之賓。
心計目覽莫不奔競。
但以鷲山妙法群唱罕弘。
龍樹道風宗師不輟。
前傳所紀。
攝山朗公。
解玄測微世所嘉尚。
人代長往嗣續(xù)猶存。
乃于此山止觀寺僧詮法師。
餐受智度中百十二門論并花嚴大品等經(jīng)。
于即彌綸藏部探賾幽微。
義吐精新詞含華冠。
專門強學課篤形心。
可謂師逸功倍。
于斯為證。
永定二年十一月。
奉敕入京住興皇寺。
鎮(zhèn)講相續(xù)。
所以花嚴大品四論文言。
往哲所未談。
后進所損略朗皆指擿義理徵發(fā)詞致。
故能言氣挺暢清穆易曉。
常眾千馀?;蹚洀V。
所以聽侶云會揮汗屈膝。
法衣千領積散恒結。
每一上座輒易一衣闡前經(jīng)論各二十馀遍。
二十五載流潤不絕。
其間興樹四部。
兩宮法輪之華當時莫偶。
以太建十三年歲在辛丑九月二十五日中夜遷神寺坊。
春秋七十有五。
即以其月二十八日窆于江乘縣羅落里攝山之西嶺。
初攝山僧詮受業(yè)朗公。
玄旨所明惟存中觀。
自非心會析理。
何能契此清言。
而頓跡幽林禪味相得。
及后四公往赴三業(yè)資承。
爰初誓不涉言。
及久乃為敷演。
故詮公命曰。
此法精妙識者能行。
無使出房輒有開示。
故經(jīng)云。
計我見者莫說此經(jīng)。
深樂法者不為多說。
良由藥病有。
以不可徒行。
朗等奉旨無敢言厝。
及詮化往。
四公放言。
各擅威容俱稟神略。
勇居禪眾辯住長干。
朗在興皇。
布仍攝領。
福門宏敞慧聲遐討。
皆莫高于朗焉。
然辯公勝業(yè)清明。
定慧兩舉。
故其講唱兼存禪眾。
抑亦詮公之篤厲也。
然其義體時與朗違。
故使興皇座中排斥中假之誚。
布勇兩公見于別紀。
昔梁天監(jiān)十年六月七日。
神僧寶志記興皇寺云。
此寺當有青衣開士廣弘大乘。
及朗游學之時初服青納。
及登元席乃與符同。
又南陌居士杜法粲年踰八十。
頗識歸心。
昔夢寺內(nèi)有幡花天伎側(cè)塞殿堂。
緇素法眾充仞筵席洎朗來儀創(chuàng)會公私齋講。
又盛符焉。
又十二年五月七日。
帳下凈人解齋失曉。
朗夜扣閤催之。
而洪鐘自響。
良久不絕。
故其禎祥早著。
其例此也。
東朝于長春殿義。
集副君親搖玉柄。
述朗所豎諸師假名義。
以此榮稱。
豈惟釋氏宗匠。
抑亦天人儀表。
故其所獲檀嚫。
充造經(jīng)像修治寺塔濟給窮厄。
所以房內(nèi)畜養(yǎng)鵝鴨雞犬其類繁多。
所行見者無不收養(yǎng)。
至朗寢息之始。
皆寂無聲。
游觀之時鳴吠喧亂。
斯亦懷感之致矣。
侍中領軍廬陵王。
聲懋權衡資承戒約。
遂仰奏承華為之銘頌。
其墓志文。
太子詹事濟陽江總。
故陳主叔寶。
時在春宮。
為之頌曰。
洪源遠來傳芳馥蕙。
君子哲人英芬是繼。
朱旄既杖青組仍曳。
紉虎戎印珥貂狄制。
功可冠軍業(yè)非出世。
揖彼聲色超此津濟。
津濟伊何裂斷網(wǎng)羅。
忍衣早記乘樓夜過。
航斯苦海涸此愛河。
非此智士孰寄宣揚。
法云廣被慧日舒光。
既權衡櫓自辟金湯。
夢齊鼓說應異鐘霜。
識機知命同彼現(xiàn)病。
夙心棲遁度脫難竟。
化緣已矣乃宅丘阱。
智炬寂滅頹巖遼夐。
遼夐空岑搖落遠墅。
弦馀月暗霧曖松深。
香滅窮壟幡橫宿林。
切切管清遙遙鼓聲。
野煙四合孤禽一鳴。
風悽唄斷流急寒生。
神之凈土形沈終古。
勒此方墳用旌蘭杜。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廣陵郝氏子也。
世為將家。
有戎役。
年十五。
上疏愿領徒隸五千。
清蕩寇塞。
朝廷偉其志。
年十六。
兄既云喪。
乃悟非常。
亟欲引去。
而親眷以其素有武略。
可紹先業(yè)。
弗許。
至年二十有一。
始遂剃落。
即依揚都建成寺瓊法師。
學成實論。
已而去依攝山止觀寺僧詮法師。
弘大乘詮之徒通三論者。
且數(shù)百人。
其中故有四句朗。
領語辨。
文章勇得意布之。
目。
而布稱得意。
則其造詣可見。
后于大品善達章。
獲證。
入自爾誓不講說。
常樂禪寂。
北游見可禪師于鄴可曰。
法師能破我除執(zhí)。
其進道可既耶。
因縱觀筵肆。
理無二致。
獨盡寫章疏。
遺朗公。
資其敷演。
所蓄僅衣缽。
嘗造思禪師議論。
袞袞忘食。
息。
思以鐵如意。
擊桉嘆曰。
萬里空矣。
此土何可得哉。
尤見重于邈禪師。
持律嚴甚。
梁泰清末。
侯景叛。
值歲薦饑。
布嘗三日餓。
至四日困矣。
或遺之飯。
以有肉氣。
卻弗食。
故有足疾。
醫(yī)令服薤。
而愈。
亦每發(fā)露懺悔。
見諸人樂生西方者。
則曰。
其土雖凈非吾愿也。
吾所愿在化度眾生。
正欲生三途苦趣。
以相救濟。
然安能于蓮華中。
十劫受樂耶。
陳至德中邈公引恭禪師。
謀建棲霞寺于攝山。
眾推布結凈開滯。
才扣犍槌。
已居高座。
塊然端默。
見者敬慕。
陳主諸王。
并承戒范。
如佛無異。
慕。
年不參眾食。
詔給乳牛。
回施僧眾。
貞明元年。
壽躋七十。
忽敘別云。
布于命限。
可更住世三五年在。
但老困不能行道。
豈如早生邊地。
而作佛事之為快也。
各各努力珍重。
于是屏粒不食。
氣垂絕。
詔太醫(yī)就診視。
縮臂不許。
皇后沈氏。
愿傳香。
亦不許。
但以參學徒眾。
委之恭禪師而已。
十一月二十二日。
卒于棲霞新寺。
手屈三指。
伸之復如故。
布之將終也。
地連動七日。
及舁柩山地又動。
且太史臺奏。
道人星不見。
茲其所以關系者。
顧不重歟。
先見布謂人曰。
昨夜二菩薩見迎。
一是生身。
一是法身。
吾已許之矣。
尋有諸天迎。
吾不許也。
同寺侃禪師者。
亦以為夜有流光照室。
出戶視之。
見二人入布房。
豈即二菩薩耶。
且語之合。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慧布。姓郝氏。廣陵人也。少懷遠操。性度虛梗。年十五處于江陽。家門軍將。時有戎役。因愿領五千人為將清平寇塞。豈不果耶。眾偉其言。十六遭兄亡。悟世非常。思解俗網(wǎng)。親眷知有武略咸不許之。二十有一方從本愿。既蒙剃落便入楊都。從建初寺瓊法師學成實論。通假實之旨。物議所歸。而布恨斯至理未盡懷抱。承攝山止觀寺僧詮法師大乘海岳聲譽遠聞。乃往從之聽聞三論。學徒數(shù)百翹楚一期。至于洞達清玄妙知論旨者。皆無與尚。時號之為得意布?;蛟扑夹家?。故詮之解難。聽者似解而領悟猶迷。及依言領通。而構難疏略。致使談論之際每有客問必待布而為答。時人為之語曰。詮公四友。所謂四句朗。領語辯。文章勇。得意布。布稱得意最為高也。后于大品善達章中悟解大乘。煩惱調(diào)順。攝心奉律威儀無玷。常樂坐禪遠離囂擾。誓不講說護持為務。末游北鄴更涉未聞。于可禪師所暫通名見。便以言忤其意??稍?。法師所述可謂破我除見莫過此也。乃縱心諸席備見宗領。周覽文義并具胸襟。又寫章疏六馱。負還江表。并遣朗公令其講說。因有遺漏重往齊國。廣寫所闕赍還付朗。自無所畜。衣缽而已。專修念慧獨止松林。蕭然世表學者欣慕。嘗造思禪師與論大義。連徹日夜不覺食息。理致彌密言勢不止。思以鐵如意打案曰。萬里空矣。無此智者。坐中千馀人同聲嘆悅。又與邈禪師論義。即命公之師也。聯(lián)綿往還三日不絕。邈止之嘆其慧悟遐舉而卑身節(jié)行不顯其美。梁太清末。侯景作亂。荒餒累年三日失食。至第四日有人遺布飯。而微以豬肉覆之。雖腹如火然。結心不食。故得遭斯困厄不履非濫。又曾患腳氣。醫(yī)令服薤。自此至終常陳此罪。或見諸人樂生西方者。告云。方土乃凈非吾愿也。如今所愿化度眾生。如何在蓮花中十劫受樂。未若三途處苦救濟也。陳至德中。邀引恭禪師。建立攝山棲霞寺。結凈練眾江表所推。名德遠投稟承論旨。時為開滯理思幽微。不為僧師不役下位。常自縫洗六時無闕。才扣揵搥已居眾首。端坐如木見者懔然。名聞光遠請謁如市。陳主諸王并受其戒。奉之如佛。末以年暮不參眾食。敕給其乳牛。而布回充入眾。煢煢謹攝實高僧焉。年七十與眾別云。布命更至三五年在。但老困不能行道。住世何益。常愿生邊地無三寶處為作佛事去也。幸各好住愿努其力。于是絕谷不食命將欲斷。下敕令醫(yī)診之??s臂不許。沈皇后欲傳香信。又亦不許。臨終遺訣曰。長生不喜夕死無憂。以生無所生滅無所滅故也。諸有學士徒眾并委恭禪師。吾無慮矣。以陳禎明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卒于棲霞。終后手屈三指。捋之雖伸還屈。乃至林中一月猶爾。未終前大地連動。七日便卒。移尸就林。山地又動。太史奏云。得道人星滅矣。時以當之。初將逝告眾前云。昨夜二菩薩見迎。一是生身。一是法身。吾已許之。尋有諸天又來迎接。以不愿生故不許耳。流光照于侃禪師戶。侃怪光盛出戶見。二人向布房中不知是圣也。旦往述之。恰然符合。言已端坐而化。有見鬼者。望見幡花滿寺光明騰焰。不測其故。入山視之。乃布公去世。
僧智聚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8—609 【介紹】: 南北朝至隋時僧。俗姓朱。幼出家于蘇州虎丘寺。通習經(jīng)論,時以為釋門瑚璉。南朝陳時諸王頗欽禮之。后主至德二年,詔于太極殿講《金光明經(jīng)》。次年,歸住蘇州東山精舍。入隋,名臣楊素、蘇威禮重之。文帝開皇十二年,詔為僧官,齊王楊暕馳書召之,以疾辭。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族朱姓。神氣清遠。彰于襁褓。出家住蘇州之虎丘東山寺。寺有胤法師。道藝之元匠也。聚依以學。無怠分陰。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岳。復以辭林理窟相與發(fā)明。故能于弱冠之年。即事講說。尤慕莊嚴皭師成實。而服膺焉。咨質(zhì)既久。疑滯咸析。汝南周弘正。博通內(nèi)外。監(jiān)賞人倫。見而嘆曰。誠釋門之瑚璉也。陳鄱陽王伯山。新安王伯。周新蔡王叔齊。并加欽屬。至德二年。詔于太極殿。開金光明經(jīng)。天子躬御法筵。臣僚咸在。于時云興瓶寫。莫不歆艷。三年丁外憂。歸隱舊里。弘導不廢。開皇十一年。降璽書勞問。尚書令楚公素。左仆射邳公威。躬造道場。接足作禮。進施予以效誠敬。十二年。詔置僧官。以居平等之任。郡將宗成劉公。從受菩薩戒。齊王暕作牧淮海。貽書迎之。不起。大業(yè)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終。壽七十二。即以其年之十二月。窆于山之南嶺。弟子道恭等。樹碑旌行。秘書虞世南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 義解篇六
釋智聚。
姓朱氏。
住蘇州虎丘東山寺。
神氣清遠彰于襁褓。
深厭籠樊樂希寥廓。
初投武丘胤法師。
胤道藝之重羽儀當世。
聚分陰無怠請益深旨。
有同郡顧希憑會稽謝峻岳。
義府經(jīng)肆。
東南之美。
并欽高德同揖清風。
由是儒墨通弘真俗具舉。
宮墻重仞允得其門。
才踰弱冠便弘講說。
莊嚴?師。
新實一家鷹揚萬代。
遂伏膺咨質(zhì)百舍非遠。
斐發(fā)既精疑滯咸折。
汝南周弘正。
博通內(nèi)外鑒賞人倫。
常嘆嘉之。
以為釋門之瑚璉也。
陳鄱陽王伯山。
新安王伯周。
新蔡王叔齊。
并降貴慕道延請敷說。
至德二年。
奉敕于太極殿講金光明。
天子親臨法席具僚咸在故能寫此懸河振斯木鐸。
亹亹奇韻超超入神。
或有捷徑小道互持邪論。
莫不回車杜口改心易業(yè)。
人主嘆賞稱善久之。
至德三年。
丁外母憂。
泣血銜哀殆將毀滅。
因此言歸舊里。
止于東山精舍。
善說不休法輪常轉(zhuǎn)。
開皇十一年。
爰降敕書殷勤勞問。
法師棲身凈土援志法門。
普為眾生宣揚正教。
勤修功德率勵法徒專心講誦曠濟群品。
欽承德業(yè)甚以嘉之。
尚書令楚公素。
左仆射邳國公蘇威。
并躬到道場接足頂禮。
咸舍凈財資莊形命。
十三年敕置僧官。
道俗稽請居平等之任。
聚以雅道斯人。
直心應物。
和合之眾清風穆如也。
時郡將宗成劉公。
夙仰高名常欽盛德。
及部臨鎮(zhèn)。
請為菩薩戒師。
齊王暕以帝子之貴作牧淮海。
乃降教書至山延曰。
弟子下車舊楚亟改炎涼。
逖聽清規(guī)其來有日。
敬承幽棲山谷多歷年所。
道風勝氣獨擅當今。
故以德冠林遠道超生什。
炳斯慧炬以悟群迷獨步江東何甚之美。
未獲稽疑下筵餐承高義。
杼軸之勞載盈懷抱。
據(jù)虎之岫川途不遙。
翔鷺之濤風煙相接。
心愿振忍辱之衣。
赴翹勤之望。
乃固辭以疾。
事不獲從。
引藉平臺深加敬禮。
頻遣使人請弘大教。
聚惟志違人世心逸江湖。
詞翰懇惻固求東返。
王亦弘以度外得遂宿心。
資給所須將送甚重。
于是接浙晨征還居山寺。
現(xiàn)疾浹旬。
而神用無爽。
以大業(yè)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終于本住。
容貌若存。
頂暖身柔皆如平日。
聞諸前記。
乃感果之徵也。
春秋七十有二。
即以其年十二月。
窆于山之南嶺。
惟聚性托夷遠衿情閑澹。
等懷遇物弘量居心。
楚越拘情得喪兼遣。
方寸之地悠然罕測。
美風姿善談笑。
流連賞悟見者忘返。
加以樂說忘??偝譄o失。
講大品涅槃法華等各二十遍。
單經(jīng)適務者。
罕得記焉。
又居身清儉不在飾玩。
衣缽已外隨用檀舍。
方丈之內(nèi)虛室蕭然。
幾榻之間文疏而已。
故能道盛一時名重當世。
其所造丈八盧舍那無量壽荊州瑞像。
于寺供養(yǎng)。
并起澗西佛殿二所。
回廊周遍具二莊嚴。
弟子道恭。
猶子道順。
德惟上首。
業(yè)盛傳燈。
敢樹高碑用旌景行。
秘書虞世南為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6—629 【介紹】: 南北朝至隋時僧。潁川人,俗姓荀。北周時,入終南山紫蓋峰,獨棲安禪,與世隔絕。武帝滅佛,法藏初不知,經(jīng)四年,始得風聞。后至京師,請復佛法,宣帝不允。旋主陟岵寺,復還山。入隋,奉敕主大興善寺,為國行道。煬帝大業(yè)末,充太平宮寺上座。
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開皇中法濟寺沙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潁川潁陰荀氏子也。
三歲喪父。
十歲喪母。
孤獨孑遺。
無所依賴。
周天和二年。
藏生二十二歲矣。
上適于二月八日。
度僧以祈福。
藏因薙落。
四年皇子生。
詔選名德于醴泉宮。
藏復與其數(shù)。
時武帝在春坊。
趨至殿下。
以鮮卑語。
問眾僧。
眾僧不時對。
藏獨進以鮮卑語答所問。
廷臣皆喜。
詔謂道人身小而膽大。
乃敢答太子語如此。
仍賜錢獎諭。
由是恩眷優(yōu)渥。
建德二年。
徙居終南之紫蓋山。
三年正月八日。
偶得杏實七枚于絕頂。
食之甘美。
然地僻天寒。
卒不知所從來云。
未幾。
而廢教之禍起。
唯藏山居。
獨若無與。
如是八年。
每念下山。
以身徇法。
大象元年九月。
扣關將謁帝。
吏訶止之。
武侯府上大夫柘王猛。
次大夫乙婁謙。
詰所自。
及朋侶施主姓名。
藏辭曰。
貧道以山林為家居。
鳥獸為徒侶。
草木為糧粒。
且溥天之下。
莫非王土。
而紫蓋山陛下之畿甸。
若是則朋侶施主。
皆陛下也。
尚何他問哉。
猛等以聞。
詔曰朕欲以菩薩儀相治化。
此僧既近自紫蓋山來。
其今長須發(fā)。
著衣冠。
為陟岵寺主。
詔內(nèi)史沛國公宇文譯。
檢校施行。
內(nèi)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為非先制不奉詔。
十月復謁于城東。
引妙莊嚴王二子諫父事。
且曰陛下昔為臣子。
不能匡諫。
遂致先帝。
毀圣典。
冶靈像。
其酷甚于秦之焚書坑儒。
上怒。
詔即殺之。
沛公為營救。
上少解。
因問沛公曰。
道人怖否。
進曰。
道人愚戇。
不知忌諱。
身觸刑憲。
安能無怖。
上愁然變色曰。
此固佛經(jīng)所謂護鵝比丘也。
昔聞其事。
今見其人。
是又可殺乎。
宜原之。
賜菩薩衣冠。
主陟岵寺如前詔。
藏遽引辭。
愿自便。
詔御史鮑宏。
聽藏于萬年長安藍田盩屋鄠杜五縣。
游行。
以俟尋訪。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惰文帝以冢宰。
作興教法。
六月藏下山。
復從薙落。
施法服一具。
雜彩十五段。
青州棗一石。
還山。
七月又承命下山。
議化事。
十五日詔景陵公。
偕藏檢校。
度僧百二十人。
并賜法衣以歸。
獨留藏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隋受周禪。
改元開皇十五日。
詔追前度諸僧。
于大興善寺行道。
二年詔內(nèi)史舍人趙偉。
命所司。
月給藏伏苓棗杏蘇油柴炭等料物。
以為恒。
十四年。
自請罷所給料物。
武侯將軍素和業(yè)。
捐宅構寺。
以奉藏。
右仆射蘇威。
并建寺之大殿尊像。
藏齋萬僧。
以落之。
于是舍人裴矩。
宣詔曰。
藏禪師落發(fā)僧首。
且躬設大齋。
弘法之盛其孰可等。
今所住寺。
可名法濟。
久之慈及畜類。
鵝知時旋繞佛座。
犳過中不食。
煬帝居晉邸。
其少子夭殂。
寓瘞于藏寺。
將出鎮(zhèn)淮海。
手書銘。
以勒之曰。
世途若幻。
生死如浮。
殤子何短。
彭祖何脩。
嗚呼予子。
有逝無留。
永為法種。
長依梵儔。
因以靈壽杖。
施藏曰。
每策此時。
幸相憶也。
藏曰。
王以愛子。
留寄法門眷焉。
其情能復忘乎。
是猶杖之于藏也。
王不能忘。
藏其敢忘哉。
十六年。
上幸齊州不豫。
諸王貴人。
造觀音像。
為上祝禧。
詔迎置法濟寺供養(yǎng)。
仁壽元年。
上造等身釋迦六驅(qū)。
詔如前迎置。
大業(yè)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嚴薦功德。
必委藏營治。
大業(yè)之季。
詔易九宮為寺。
以藏補充太平宮寺上座。
貞觀初。
淮安王首隆敬慕。
俄而王薨。
藏亦云逝。
三年葬干阜南云際寺。
沙門孝才。
為銘辭。
刻之貞石。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法藏。
姓荀氏。
潁川潁陰人。
三歲喪父。
共母偏居。
十歲又亡。
只身而立。
因斯禍苦深悟無常。
投庇三寶用希福祐。
年二十二。
即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
便從出俗。
天和四年誕育皇子。
詔選名德至醴泉宮。
時當此數(shù)。
武帝躬趨殿下。
口號鮮卑問訊眾僧兀然無人對者。
藏在末行挺出眾立作鮮卑語答。
殿庭僚眾咸喜斯酬。
敕語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獨超群友報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
由是面洽每蒙慰問。
雖身居寺內(nèi)。
心念幽林。
古圣今賢皆依山靜。
建德二年二月。
刷心蕩志。
挾缽擎函。
投于紫蓋山。
山即終南之一峰也。
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
衣以百納。
餐以朮松。
面青天而沃心。
吸白云而填志。
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頂。
忽遇甘杏七枚。
即而啖之。
流味濃美。
周行更索全無來處。
即荷冥資但勤勵業(yè)。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毀像焚經(jīng)。
僧令還俗。
給優(yōu)二年。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隱。
綿歷八載常思開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謁帝。
意崇三寶。
到城南門。
以不許入進退論理。
武候府上大夫拓王猛。
次大夫乙婁謙。
問從何而來朋侶何在施主是誰。
藏報曰。
建德二年棄寺入山。
三年四月方禁僧侶。
惟藏在山。
馀并還俗。
乃以俗法抑出徒侶。
藏只一身在山。
林谷為家居。
鳥獸為徒侶。
草木為糧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既居紫蓋啖食山糧。
準此供給則至尊所施。
猛等報奏。
下敕曰。
朕欲為菩薩治化。
此僧既從紫蓋山來。
正合朕意。
宜令長發(fā)著菩薩衣冠為陟岵寺主。
遣內(nèi)史沛國公宇文繹檢校施行。
內(nèi)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
天下眾僧并令還俗。
獨度一人違先帝詔。
至十月于城東面別見宣帝。
問三教名。
朕欲菩薩治化。
或現(xiàn)天身。
或從地出。
或作鹿馬。
用斯化道以攝眾生如何。
藏引妙莊嚴王子諫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
遂令先帝焚燒圣典靈像鑄錢。
據(jù)斯逆害。
與秦始何異。
帝怒曰。
違朕先皇明詔。
可令處盡。
藏曰。
仰觸圣顏。
乞刑都市。
幽顯同見。
誠其本心爾。
時命若懸藤而詞氣無駭。
頻經(jīng)九奏安詞彌厲。
十奏既達。
帝曰。
道人怖不。
藏公曰。
人生所重無過于命。
處身極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聞愀然改色乃曰。
真人護法祐我群生。
此則護鵝比丘。
朕不殺無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須問。
賜菩薩衣冠。
依前為陟岵寺主。
頻降寵命。
得繼釋門。
既獲再生。
便辭帝。
往林泉山澤請欲幽潛。
御史鮑宏。
奉敕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
任藏游行。
朕須見日。
不可沈隱。
雖蒙恩敕終未開弘。
怏結心靈思懷圣道。
周德云謝隋祚將興。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
于虎門學六月。
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jīng)宿。
即蒙剃落。
賜法服一具雜?十五段青州棗一石。
尋又還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詳開化。
至十五日。
令遣藏共竟陵公檢校度僧百二十人。
并賜法服各還所止。
藏獨宿相第。
夜論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
丞相龍飛。
即改為開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
自此漸開方流海內(nèi)。
豈非藏戒行貞明禪心郁茂。
何能累入朱門頻登御榻。
爾后每有恩敕別加慰勞。
并敕王公咸知朕意。
開皇二年。
內(nèi)史舍人趙偉。
宣敕月給茯苓棗杏蘇油柴炭。
以為恒料。
而性在虛靜不圖榮利。
十四年自奏停料隨施供給。
武候?qū)④娝骱蜆I(yè)者。
清信在懷。
延至宅中。
異禮奉養(yǎng)。
積善所熏遂舍所住以為佛寺。
藏率俗課勵設萬僧齋。
右仆射蘇威。
每來參謁。
并建大殿尊儀。
舍人裴矩
宣敕藏禪師。
落發(fā)僧首。
又設大齋。
弘法之盛熟不可等。
其所住處可為濟法。
今之隆政坊北門僧寺是也。
嘗以慈仁攝慮。
有施禽畜依而養(yǎng)之。
鵝則知時旋繞。
狗亦過中不食。
斯類法律不可具紀。
煬帝晉蕃時。
臨太尉第三子綿疾夭殂。
瘞于斯寺。
乃勒銘曰。
世途若幻生死如浮。
殤子何短彭祖何修。
嗚呼余子有逝無留。
永為法種長依法儔。
教因施藏靈壽杖曰。
每策此杖時賜相憶。
答曰。
王殤幼子長就法門。
藏策靈壽何敢忘德。
十六年隋祖幸齊州失豫。
王公已下奉造觀音。
并敕安濟法供養(yǎng)。
仁壽元年。
文帝造等身釋迦六軀。
敕令置于藏師住寺。
大業(yè)二年。
元德太子薨。
凡營福業(yè)經(jīng)像佛殿皆委于藏。
大業(yè)末歲下敕九宮。
并為寺宇度僧。
綱管相續(xù)維持。
以藏名稱洽聞。
乃補充太平宮寺上座。
綏緝少達無替所臨。
及大唐建議人百一心。
淮安王創(chuàng)繕兵旗于斯寺宇。
因受王請終身奉養(yǎng)。
貞觀之始情奉彌隆思報罔極。
畢由造寺伺隙未展。
王便物故本祈不果。
藏亦終焉。
以貞觀三年終于鄠縣觀臺。
因殮武子堆南云際寺。
沙門孝才。
夙素知德。
為銘貞石。
在于龕側(cè)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荀。
潁川潁陰人。
三歲喪父。
共母偏居。
十歲母亡。
只身而立。
因斯禍酷。
深悟無常。
年二十二。
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
明帝度僧。
從便出俗。
天和四年。
誕育皇子。
詔選明德。
至醴泉宮。
武帝躬趨殿下。
口號鮮卑問訊。
眾僧兀然。
無人對者。
藏在末行。
出眾獨立。
作鮮卑語答。
殿庭僚眾。
咸喜斯酬。
敕語百官。
道人身小心大。
獨超群友。
報朕此言。
可非健道人耶。
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
由是面洽。
每蒙慰問。
雖身居寺內(nèi)。
心念幽林。
建德二年二月。
挾缽擎函。
投于紫蓋山。
山即終南之一峰也。
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
衣以百衲。
餐以木松。
三年正月八日。
游步山頂。
忽遇甘杏十枚。
即而啖之。
既荷冥資。
但勤勵業(yè)。
其年四月二十三日。
毀像焚經(jīng)。
僧令還俗。
惟藏山居。
依道自隱。
綿歷八載。
常思開法。
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
下山謁帝。
意崇三寶。
到城南門。
對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曰。
建德二年。
棄寺入山。
三年四月。
方禁僧侶。
惟藏在山。
馀并還俗。
藏一身在山。
林谷為家居。
鳥獸為徒侶。
草木為糧粒。
然自惟忖。
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既居紫蓋。
啖食山糧。
準此供給。
則至尊所施。
猛等執(zhí)奏。
下敕曰。
朕欲為菩薩治化。
此僧既從紫蓋山來。
正合朕意。
宜令長發(fā)。
著菩薩衣冠。
為陟岵寺主。
內(nèi)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
天下眾僧。
普令還俗。
獨度一人。
違先帝詔。
至十月。
于城東面。
別見宣帝。
問三教名。
朕欲菩薩治化。
或現(xiàn)天身。
或從地出。
或作鹿馬。
用斯化道。
以攝眾生如何。
藏引妙莊王二子諫父之事。
又曰。
陛下昔為臣子。
不能匡諫。
遂令先帝焚燒圣典。
靈像鑄錢。
據(jù)斯逆害。
與秦始何異。
帝怒曰。
違朕先皇明詔。
可令遽盡。
藏曰。
仰觸圣顏。
乞刑都市。
幽顯同見。
誠其本心。
爾時命若懸藤。
而詞氣無駭。
頻經(jīng)九奏。
安詞彌厲。
十奏既達。
帝曰。
道人怖不。
內(nèi)史沛公曰。
人生所重。
無過于命。
處身極刑之地。
何能不怖。
帝聞愀然改色。
乃曰。
真人護法。
祐我群生。
此則護鵝比丘。
朕不殺無事人也。
宜舍其刑。
一不須問。
賜菩薩衣冠。
依前為陟岵寺主。
頻降寵命。
得繼釋門。
既獲再生。
便辭帝往林泉山澤。
請欲幽潛。
御史鮑宏奏敕。
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
任藏游行。
朕須見日。
不可沉隱。
雖蒙恩敕。
終未開弘。
怏結心靈。
思懷圣道。
周德云謝。
隋祚將興。
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
隋祖作相于虎門。
六月藏又下山。
與大丞相。
對論三寶。
經(jīng)宿即蒙剃發(fā)。
賜法服一具。
雜?十五段。
青州棗一石。
尋又還山。
至七月初。
追藏下山。
更詳開化。
至十五日。
令藏共景陵公檢校度僧。
百二十八。
并賜法服。
各還所止。
藏獨宿相第。
夜論教始。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
承相龍飛。
即改為開皇之元焉。
十五日奉敕。
追前度者。
置大興善寺。
為國行道。
自此漸開。
方流海內(nèi)。
藏戒行貞明。
禪心郁茂。
數(shù)入朱門。
頻登御榻。
開皇二年。
內(nèi)史舍人趙偉宣敕。
月給茯苓棗杏。
酥油柴炭。
以為恒料。
而性在虛靜。
不圖榮利。
十四年。
自奏停料。
隨施供給。
武侯將軍素和業(yè)者。
清信在懷。
延至宅中。
冀禮奉養(yǎng)。
積善所熏。
遂舍所住。
以為佛寺。
藏率俗課勵。
設萬僧齋。
右仆射蘇威。
每來參謁。
并建大殿尊儀。
舍人裴矩宣敕。
藏禪師落發(fā)。
僧首又設大齋。
弘法之盛。
不可等倫。
以貞觀二年。
終于鄠縣觀臺。
因殮于阜南。
云際寺沙門孝才為銘。
貞石于龕側(cè)。
僧智滿 朝代:隋至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1—628 【介紹】: 隋至唐初僧。并州太原人。俗姓賈。七歲出家,從師習諸經(jīng),盡其大旨。遂往上黨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席頗盛。后避喧囂,徙居黎城南流泉精舍,息心修禪。文帝時,又遷嵐州土安山。隋末,率徒入城,初住并州真智寺。唐高祖武德元年,住義興寺。突厥侵境時,曾以僧兵拒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太原賈氏子也。七歲出家。即宗定業(yè)。弱冠登具。乃弘律乘。又聽涅槃。能通大指。住上黨石墨山。聚徒行道。隋初法運再隆。推而廣之。則滿之力為多。故禮懺以攝疏情。宴坐以陶凡累。而黑白仰為菩薩戒師。然非明證。法不輕授。未幾徙居黎城東山之流泉精舍。息心之士。從之如歸市。俄依瓚禪師于雁門。久之徙入京。益弘靜學。隋季之亂。復偕同志五十馀人。西遁嵐州土安山。方天下擾攘。而斯地深僻。曾不覺知。抑固道力所感歟。義旗初建。高祖詔于許公宅供養(yǎng)。及躬往頂禮。殊覺凜然。顧謂裴寂曰。孤于禪師。毛發(fā)驚竦何耶。寂曰。此則戒神所護而然。他日又見曰。弟子舉義師。以戟定天下。凡以濟拔眾生也。惟禪師慈悲加被。愿使往來無障。武德元年。詔以許公宅。為義興寺。俾滿居之。三年詔入京。時都督弘農(nóng)公劉護。以撿狁方??邊。人情恐駭。奏疏留之不遣。 貞觀二年夏四月示有微疾。而禪坐如常日。沙門道綽問曰。萬法本空。然或以觀相入?;蛞詸C緣悟。何也。答曰。緣無所緣。相無所相。如是悟入法亦無法。乃溘然而逝。是年六月九日也。壽七十八。建塔樹碑。葬于龍山童子谷。
神僧傳·卷第五
釋智滿者。俗姓賈氏。不知何許人也。戒行高潔居于安樂寺。時唐太宗在晉陽。與劉文靖首謀之夜高祖夢墮床下。又見遍身為蟲蛆所食。意甚惡之咨詢于滿。滿曰。此可拜賀也。夫床下者。所謂陛下也。群蛆食者。所謂群生共仰一人活耳。高祖嘉其言。又云。貧道頗習易。以掛之象明夷之兆。按易曰。巽在床下紛若無咎而早吉晚兇。斯固體大不可以小。小則敗大則濟。可作大事以濟群生。無往不亨乃必成乎。高祖動容曰。雖蒙善誘未敢當仁。師眄太宗曰。郎君與大人并葉兆夢。是謂干父之蠱考用無咎。天理人事昭然可知。不可固拒天之與也。天與不取必受其咎。無乃不可乎。高祖拜而謝曰。弟子何幸再煩鄭重叮嚀之意。敢不敬從。滿后不知所終。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智滿。
姓賈氏。
太原人。
立意矜特不群凡小。
七歲出家隨師請業(yè)。
凡所受道如說修行。
年登冠肇進受具戒。
律儀成范資訓彌弘。
又聽涅槃等經(jīng)。
盡其大旨。
名教略圓味靜終業(yè)。
遂往上黨石墨山。
聚徒行道。
門徒肅穆緇素歸依。
禮供駢羅積而能散。
時屬隋初創(chuàng)弘大法。
智滿蒸仍國化引而廣之。
故使聞風造者負笈奔注。
眾雜精粗時兼久近。
初則設儀。
禮懺用攝恒情。
后便隨其樂欲。
靜思宴坐。
滿躬事眾法身預僧倫。
形止方雅威嚴猛肅。
眉目濃朗白黑交臨。
預有參拜莫不神骸而毛動。
咸加敬仰為菩薩戒師。
而滿不重身名不輕正法。
雖苦邀請未即傳授。
乃親為竭誠方等。
行道要取明證。
夢佛摩頂。
并為說法。
宛如經(jīng)相。
方為授法。
故道俗思戒者相趍不絕。
而專意靜觀厭此諠浮。
乃徙居黎城之東山南流泉精舍。
息心之士又結如林。
禪懺兼修止觀齊舍。
志弘經(jīng)遠隨務或乖。
又往雁門川。
依瓚禪師。
涉緣念慧。
瓚僧中藻鏡定室羽儀言行清澄。
具如別傳。
滿嗟遇后展欣附有馀。
從瓚歷游所在宗習。
又依住開化結慮修心。
俄為文帝追瓚入京。
定門斯壞眾侶乖張。
滿乃錄其同志五十馀人。
西入嵐州土安山內(nèi)。
如前綜業(yè)。
大感學徒。
隋季道消。
賊徒蜂起。
生民墜于溝壑。
而滿眾宛然不散。
斯亦道感之會也。
大唐建義四眾歸奔。
乃率侶入城就人弘道。
初住晉陽真智寺。
以化聲廣被歸宗如市。
武皇別敕。
引勞令止許公宅中。
供事所須并出義府。
躬往禮問睹而懼之。
顧語裴寂曰。
孤見此禪師。
衣毛驚起何耶。
答曰。
計無馀相。
應是戒神所護耳。
重以他日修覲曰。
弟子濟拔蒼生。
今義興大造。
愿往還無障。
當為立寺。
既登京輦天下略平。
武德元年。
乃詔滿所住宅為義興寺。
四事供養(yǎng)一出國家。
至三年以滿德為物歸道聲更遠。
帝欲處之京室下敕徵之。
又以北蕃南侵百姓情駭。
都督弘農(nóng)公劉讓啟留滿住用鎮(zhèn)眾心。
有敕特聽同安朝寄。
武德五年。
獫狁孔熾戎車載飾。
以馬邑沙門雄情果敢。
烽耀屢舉罔弗因之。
太原地接武鄉(xiāng)兵戎是習。
乃敕選二千馀僧。
充兵兩府。
登又下敕。
滿師一寺行業(yè)清隆。
可非簡例。
由是重流景行光問遐邇。
晉川髦彥沙汰之馀。
睹滿坐受嘉慶。
皆來稱美。
或拜伏戒范者。
或依承習住者。
常數(shù)二百馀人。
而滿恒業(yè)無怠。
精厲其誠。
時或惰學親召別誡。
委引圣量誘化凡心。
預在聞命莫不淚流而身伏。
噎嘆良久并由承法。
行已感發(fā)前人。
故得機教不妄弘矣。
貞觀二年四月。
初因動散微覺不悆。
遂淹灰管本性無擾。
門人同集日遺誡勸。
有沙門道綽者。
夙有弘誓。
友而敬奉。
因喻滿曰。
法有生滅道在機緣。
觀相易入其門。
涉空頗限其位。
愿隨所說進道有期。
滿乃盱衡而告曰。
積年誠業(yè)冀此弘持。
緣虛無相可緣。
引實有何所引。
豈以一期要法累劫埋乎。
幸早相辭勿塵妄識。
綽乃退焉。
其堅白持微為若此也。
既而氣將漸弱。
而志力猶強。
侍人圍繞觀者充室。
滿端坐舉面徐視學徒。
時次昆吾溘然而卒。
春秋七十有八。
即貞觀二年六月九日也。
當終前夕大地振動寺樹摧枝。
合眾悲敬衰相現(xiàn)矣。
泰山其頹乎。
法人斯逝。
聯(lián)類如此。
舉邑酸切若喪其心。
即以其月十二日。
旋殯于龍山童子谷中。
立塔碑德。
自滿舍俗從道六十馀年。
潔己清貞冰霜取喻。
弊衣節(jié)食才止饑寒。
頻經(jīng)斷谷用約貪染。
目不邪視言不浮華。
凈色子女未嘗瞻對。
弱年登歲者不宿房中。
受具多夏者方令近侍。
約時臨眾誡以行科。
馀則靜處小房。
晬朝方出。
室中唯一繩床。
缽袋掛于壁上。
隨道資具坐外更無。
致使見者懔然改容不覺發(fā)敬矣。
又偏重供僧勤加基業(yè)。
慈接貧苦備諸藥療。
焭焭遑遑意存利物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6—622 【介紹】: 唐僧。婁縣曲阜人,字圓朗。俗姓趙。少出家,師事法流水寺僧滔法師。陳亡,遷居馬鞍山慧聚寺。工草隸,通圖史,尤善篇什。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字圓朗。
姓趙氏。
其先徐州下邳人。
晉渡江。
徙婁縣之曲阜。
性姿超邈。
小學之歲。
事流水寺滔法師出家。
服勤左右。
無怠寸陰。
未幾。
負笈趨大莊嚴爝法師。
以理前業(yè)。
為留一紀。
未愜所懷。
逮金陵失守。
海宇混一。
自爾東歸。
弘大法。
久之徙居馬鞍山慧聚寺。
而晦跡焉。
俄復出山。
利濟群眾。
既而江都發(fā)難。
天下土崩。
乃泛然無系。
而與道俱。
武德五年七月五日。
以疾終于天策城南。
武州刺史薛士通舍。
春秋六十有七。
是年十一月二十日。
途路夷靜。
弟子法度等。
始克奉柩。
歸于山中。
貞觀四年二月十五日。
弟子慧滿等。
設圓墳于西嶺以葬。
惟周靜研心性。
遠謝識情。
提獎后昆。
崇尚先達。
兼善圖史篇什。
篆隸草楷。
與兄寶愛。
并著名南北。
而事功之偉。
則周莫之讓焉。
時有回向寺沙門道恭。
為之贊文。
多不載。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釋智周。字圓朗。姓趙氏。其先徐州下邳人。有晉過江居于婁縣之曲阜也。然其神用超邈彰于青綺。小學年中違親許道。師事法流水寺滔法師。為力生也。滔乃吳國冠冕。釋門梁棟。周服勤左右分陰請業(yè)。受具之后志在博聞。時大莊嚴?法師者。義府經(jīng)笥道映雄伯。負帙淹留專功一紀。究盡端涯更同寒水。自金陵失御。安步東歸。本住伽藍開弘四實。學侶同萃言晤成群。但久厭城傍早狎丘壑。遂超然高舉?;捋E于馬鞍山慧聚寺。仁智斯合終焉不渝。而止水致鑒問道彌結。舊齒晚秀咸請出山濟益道俗不拘小節(jié)。乃又從之。橫經(jīng)者溢坐。杖氣者泥首。炎德既銷僧徒莫聚。乃翻飛舊谷。又遭土崩瓜剖。順時違難泛然無系。寂動斯亡。武德五年七月五日遘疾。終于大萊城南武州刺史薛仕通舍。春秋六十有七。其年十一月二十日。賊退途靜。弟子法度等。奉迎神柩歸于本山。當時人物凋疏塋隧未理。以貞觀四年二月十五日。弟子慧滿等。于寺之西嶺改設圓墳。惟周風情閑澹識悟淹遠。容止可觀進退可度。量包山海調(diào)逸煙霞。得喪一心慈惻萬類。窮通不易其慮。喜慍不形于色。崇尚先達提獎后進。道俗聞望咸取則焉。加以篤愛蟲篆尤工草隸。傍觀圖史大善篇什。與兄寶愛俱沐法流。陳氏二方俱馳聲績。講成論小招提玄章涅槃大品等。各十馀遍。兼造殿閣。門廊周匝壯麗當陽。彌勒丈六夾纻并諸侍衛(wèi)。又晉司空何充所造七龕泥象。年代綿遠圣儀毀落。乃迎還流水。漆布丹青彫繢綺華。允開信表法。回向寺釋道恭曰。余以擁腫拳曲不中規(guī)繩。而匠石輟斤忽垂顧眄。賞激流連殆逾三紀。披云對月。賦曹陸之詩。跂石班荊。辯肇融之論。故人安在。仰孤帳而荒涼。景行不追。望長松而咽絕。懼陵谷易遷竹素難久。托徽猷于貞紺。揚清塵于不朽。其銘曰。五蔭城郭六賊丘陵。膠固愛網(wǎng)縈回業(yè)繩。雄猛調(diào)御慈悲勃興。危涂倏靜穢海俄澄。八樹潛暉五師系軌。纂此遺訓克應開士。皎潔戒珠波瀾定水。有道有德知足知止。學總?cè)航?jīng)思深言外。樂說河寫餐風云會。七眾關揵四部襟帶。振綱頹網(wǎng)繄其是賴。世途淪喪適化江湄。去來任物隱顯從時。壞瓶何愛凈土為期。有生有滅何喜何悲。窀關昔隧封興舊隴。春郊草平故山松拱。林昏鳥思徑深寒擁。妙識歸真玄坰虛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7—641 【介紹】: 唐潭州臨湘人,字信本,一字少信。
歐陽紇子。
博貫經(jīng)史,仕隋為太常博士。
唐太宗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h男。
善書,初學王羲之,而險勁過之,世稱“歐體”,又稱“率更體”。
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
裴矩、陳叔達合撰《藝文類聚》。
有碑帖。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557—641) 字信本,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南)人。少為江總收養(yǎng),教以書計。仕隋,為太常博士。李淵微時,引為賓客。高祖武德初,累遷給事中。太宗貞觀初,官至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生平事跡見新、舊《唐書》本傳,《書史會要》卷五。詢博覽經(jīng)史,主編《藝文類聚》,為唐代著名類書,流傳至今。工書,初學王,后自成一家,世稱“歐體”。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能詩善文?!?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全唐詩外編》補詩1首。
全唐文·卷一百四十六
詢字信本。潭州臨湘人。武德中累擢給事中。貞觀初歷太子率更令宏文館學士。封渤??h男。卒年八十五。
僧彥琮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57—610 【介紹】: 隋僧,趙郡柏人人,俗姓李。少聰敏,過目不忘。十歲出家,改名道江。年十二在鄉(xiāng)寺講《無量壽經(jīng)》,趙郡佐王邵,聽而慕之,乃相友善。北周武帝時毀佛,更名彥悰。宣帝時授以禮部職官,不就。與朝士王劭、辛德源、陸開明等相善,號為文外玄友。入隋,召入京師掌翻譯。文帝仁壽中奉敕撰《眾經(jīng)目錄》、《西域傳》。自著有《沙門名義論》、別集等。
全隋文·卷三十三
彥琮俗姓李,趙郡柏人人。初名道江,齊武平中為都講。入周,更今名。隋開皇中,召住大興善寺,又住日嚴寺。大業(yè)六年,卒。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五 護教科
趙郡柏人。
李氏子。
世衣冠。
性姿強記。
十歲禮信都邊法師出家。
名道江聽十地論。
十二歲誦法華經(jīng)于巏嵍山。
頃之游鄴都歷諸講席。
仍反鄉(xiāng)寺。
開無量壽經(jīng)。
時郡佐太原王邵尤敬仰焉。
齊武平初。
入晉陽。
會文宣西幸。
承其譽。
詔講仁王經(jīng)于宣德殿。
帝及太后六宮。
文武寮穼咸會。
侍中高元海掖江升座。
國統(tǒng)僧都接侍。
徒眾二百皆英髦。
江神氣談吐堅朗。
剖析無底滯。
帝驚異以為希有。
時年才十四。
年十六丁父憂。
且進具戒。
戒本萬言。
次日晡皆暗誦。
周武黜釋尚老。
江始更前名。
縱發(fā)變服。
以大易老莊。
陪奉廷論。
而帝之所著道書。
無上秘要者。
亦與力焉。
宣帝尤嘉。
賞。
屢授官弗就。
朝士王邵辛德源陸開明唐怡等。
交善。
號文外玄友。
大像二年。
稍為諸賢談般若。
大定九年。
同沙門曇延等。
得請依舊薙染。
于是隋文帝方位冢宰。
而琮年二十又五矣。
二月十三日。
帝受周禪。
建元開皇。
詔講筵四時。
相繼勿怠。
沐道者萬計。
著內(nèi)典文會集。
??正沙門唱導法。
三年帝幸道壇。
見老子化胡晝像怪之。
詔沙門道士對誥。
且詔蘇威楊素何妥張賓等詳定。
時琮亦與焉。
道士伏其妄。
作辨教論二十五條。
援據(jù)切實。
詔贊譯新至梵夾。
駕東巡。
詔扈從。
時煬帝在晉邸。
出總河北。
旋途并部上謁。
講金光明勝鬘般若等經(jīng)。
秦王俊鎮(zhèn)太原。
居其宅。
一夕夢。
人身金色三丈。
授玻瓈酒碗曰。
可飲爾。
辭以律所遮不敢。
至是見王所事像如之。
十二年。
詔住大興善寺。
掌翻譯。
每設大齋。
琮為宣導。
曲盡衷誠。
帝顧之感動。
住晉王日嚴寺。
日閱大品法華楞伽維摩攝論十地等。
仁壽初。
送舍利葬并州開義寺。
末年又葬復州龍蓋寺。
瑞應莫殫紀。
作舍利瑞圖經(jīng)。
國家祥瑞錄。
大業(yè)二年。
東都新治。
沙門詣闕賀。
詔特留敘舊。
詔處洛陽上林翻經(jīng)館林邑平。
獲經(jīng)五百六十四甲。
一千三百五十馀部。
多梨樹葉昆崙書者。
詔送館。
琮披攬。
而編錄之為五卷。
又分七例。
所謂經(jīng)律贊論方字雜書也。
必用隋言譯。
則當成二千二百馀卷云。
裴矩脩天竺記。
前后譯經(jīng)。
凡二十三部。
一百許卷。
素患虛。
冷六年七月二十四日發(fā)痢卒于館。
年五十四。
喪歸柏人葬。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二
釋彥琮。
俗緣李氏。
趙郡柏人人也。
世號衣冠。
門稱甲族。
少而聰敏才藻清新。
識洞幽微情符水鏡。
遇物斯覽事罕再詳。
初投信都僧邊法師。
因試令誦須大拿經(jīng)。
減七千言。
一日便了。
更誦大方等經(jīng)。
數(shù)日亦度。
邊異之也。
至于十歲方許出家。
改名道江。
以慧聲洋溢如江河之望也。
聽十地論。
榮譽流振。
州邑所推。
十二在巏嵍山誦法華經(jīng)。
不久尋究。
便游鄴下因循講席。
乃返鄉(xiāng)寺講無量壽經(jīng)。
時太原王邵任趙郡佐。
寓居寺宇。
聽而仰之。
友敬彌至。
齊武平之初。
年十有四。
西入晉陽。
且講且聽。
當爾道張汾朔。
名布道儒。
尚書敬長瑜及朝秀盧思道元行恭邢恕等。
并高齊榮望。
欽揖風猷。
同為建齋講大智論。
親受披導嘆所未聞。
及齊后西幸晉陽。
延入宣德殿講仁王經(jīng)。
國統(tǒng)僧都用為承奉。
聽徒二百。
并是英髦。
帝親臨御筵。
文武咸侍。
皇太后及以六宮。
同升法會。
敕侍中高元海。
扶琮升坐。
接侍上下。
而神氣堅朗。
希世驚嗟。
析理開神。
咸遵景仰。
十六遭父憂。
厭辭名聞游歷篇章。
爰逮子史頗存通閱。
右仆射陽休之。
與立林館諸賢。
交共款狎。
性愛恬靜。
延而方造。
及初進具。
日次晡時。
戒本萬言誦試兼了。
自爾專習律檢。
進討行科。
及周武平齊。
尋蒙延入。
共談玄藉深會帝心。
敕預通道觀學士。
時年二十有一。
與宇文愷等周代朝賢。
以大易老莊陪侍講論。
江便外假俗衣。
內(nèi)持法服。
更名彥琮。
武帝自纘道書號無上秘要。
于時預沾綸綜。
特蒙收采至宣帝在位。
每醮必累日通宵。
談論之際因潤以正法。
時漸融泰頗懷嘉賞授禮部等官并不就。
與朝士王邵辛德源陸開明唐怡等。
情同琴瑟。
號為文外玄友。
大象二年。
隋文作相。
佛法稍興。
便為諸賢講釋般若。
大定元年正月。
沙門曇延等。
同舉奏度方蒙落發(fā)。
時年二十有五。
至其年二月十三日。
高祖受禪改號開皇。
即位講筵四時相續(xù)。
長安道俗咸拜其塵。
因即通會佛理。
邪正沾濡。
沐道者萬計。
又與陸彥師薛道衡劉善經(jīng)孫萬壽等一代文宗。
著內(nèi)典文會集。
又為諸沙門撰唱導法。
皆改正舊體。
繁簡相半。
即現(xiàn)傳習祖而行之。
開皇三年。
隋高祖幸道壇。
見畫老子化胡象。
大生怪異。
敕集諸沙門道士。
共論其本。
又敕朝秀蘇威楊素何妥張賓等。
有參玄理者。
詳計奏聞。
時琮預在此筵當掌言務。
試舉大綱未及指覈。
道士自伏陳其矯詐。
因作辯教論。
明道教妖妄者。
有二十五條。
詞理援據(jù)宰輔褒賞。
其年西域經(jīng)至。
即敕翻譯。
既副生愿欣至泰然。
從駕東巡旋途并部。
時煬帝在蕃任總河北。
承風請謁延入高第。
親論往還允愜懸佇。
即令住內(nèi)堂。
講金光明勝鬘般若等經(jīng)。
又奉別教撰修文疏。
契旨卓陳足為稱首。
又教住大興國寺。
爾后王之新詠舊敘恒令和之。
又遣簫懿諸葛穎等群賢。
迭往參問。
談對名理宗師有歸。
隋秦王后作鎮(zhèn)太原。
又蒙延入安居內(nèi)第。
敘問殷篤。
琮別夜寐夢見黃色大人身長三丈。
手執(zhí)頗梨碗授云。
碗內(nèi)是酒。
琮于夢中跪受之曰。
蒙賜寶器。
非常荷恩。
但以酒本律禁。
未敢輒飲。
寤已莫知其由。
及后王躬造觀音畫像張設內(nèi)第。
身量所執(zhí)宛同前夢。
于是私慰素抱。
悲慶交并。
至十二年。
敕召入京。
復掌翻譯。
住大興善。
厚供頻仍。
時文帝御寓盛弘三寶。
每設大齋皆陳懺悔。
帝親執(zhí)香爐。
琮為宣導。
暢引國情恢張皇覽。
御必動容竦顧。
欣其曲盡深衷。
其言誠感達如此類也。
煬帝時為晉王。
于京師曲池營第林。
造日嚴寺。
降禮延請永使住之。
由是朝貴明哲數(shù)增臨謁。
披會玄旨屢發(fā)信心。
然而東夏所貴。
文頌為先。
中天師表。
梵音為本。
琮乃專尋教典。
日誦萬言。
故大品法華維摩楞伽攝論十地等。
皆親傳梵書受持誦讀。
每日闇閱要周乃止。
仁壽初年。
敕令送舍利于荊州。
時漢王諒。
于所治城。
隔內(nèi)造寺。
仍置寶塔。
今所謂開義寺是也。
琮初至塔所。
累日云霧晦合。
及至下晨。
時正當午。
云開日耀天地清朗。
便下舍利痤而藏之。
又感瑞云夾日五色相間。
仁壽末歲。
又敕送舍利于復州方樂寺。
今名龍蓋寺也。
本基荒毀南齊初立。
周廢頹滅才有馀址。
而處所顯敞堪置靈塔。
令人治剪。
忽覺頭上癢悶。
因檢發(fā)中。
獲舍利一粒。
形如黍米光色鮮發(fā)。
兩斧試之。
上下俱陷而舍利不損。
頻更椎打。
光色逾盛。
掘深七尺又獲塼藏。
銅銀諸合香泥宛然。
但見清水滿合。
其底蹤跡似有舍利。
尋覓不見。
方知發(fā)中所獲。
乃是銀合所盛。
又覓石造函。
遍求不獲乃于竟陵縣界感得一石。
磨治既了忽變?yōu)橛瘛?div id="cddmlj1" class='inline' id='people_12044_3_223_comment'>
五色光潤內(nèi)徹照見旁人。
又于石中現(xiàn)眾色象。
引石向塔。
又感一鵝飛至函所。
自然馴狎。
隨石去住初無相離。
雖見同群了無顧眄。
逐去還來。
首尾十日恒在輿所。
有人將至馀處。
便即鳴叫飛翔踰院而入。
及至埋訖便獨守塔繞旋而已。
又感塔所前池有諸魚鱉并舉頭出水北望舍利。
琮便為說法。
竟日方隱。
又感塔所井水十五日間自然涌溢。
埋后乃止。
四月八日云滿上空。
正午將下收云并盡。
惟馀塔上團圓如蓋。
五色間錯映發(fā)日輪。
至藏舍利其云乃散。
琮欣感嘉瑞。
以狀奏聞。
帝大悅錄以為記。
藏諸秘閣。
仁壽二年下敕更令撰眾經(jīng)目錄。
乃分為五例。
謂單譯重翻別生疑偽。
隨卷有位。
帝世盛行。
尋又下敕。
令撰西域傳。
素所暗練周鏡目前。
分異訛錯深有徵舉。
故京壤名達。
多尋正焉。
有王舍城沙門。
遠來謁帝。
事如后傳將還本國請舍利瑞圖經(jīng)及國家祥瑞錄。
敕又令琮翻隋為梵。
合成十卷。
賜諸西域。
琮以洽聞博達素所關心。
文章騰翥京輦推尚。
凡所新譯諸經(jīng)。
及見講解大智釋論等。
并為之序引。
又著沙門名義論別集五卷。
并詞理清簡。
后學師欽。
大業(yè)二年。
東都新治。
與諸沙門詣闕朝賀。
特被召入內(nèi)禁。
敘故累宵談述治體呈示文頌。
其為時主見知如此。
因即下敕。
于洛陽上林園。
立翻經(jīng)館以處之。
供給事隆倍逾關輔。
新平林邑所獲佛經(jīng)。
合五百六十四夾。
一千三百五十馀部。
并昆崙書。
多梨樹葉。
有敕送館。
付琮披覽。
并使編敘目錄。
以次漸翻。
乃撰為五卷。
分為七例。
所謂經(jīng)律贊論方字雜書七也。
必用隋言以譯之。
則成二千二百馀卷。
敕又令裴矩共琮修纘天竺記。
文義詳洽條貫有儀。
凡前后譯經(jīng)。
合二十三部。
一百許卷。
制序述事備于經(jīng)首。
素患虛冷發(fā)痢無時。
因卒于館。
春秋五十有四。
即大業(yè)六年七月二十四日也。
俗緣哀悼歸葬柏人。
初大漸之晨。
形羸神爽。
問弟子曰。
齋時至未。
對曰未也。
還瞑目而臥。
如此再三。
乃回身引頸向門視日曰。
齋時已至。
吾其去矣。
索水盥手焚香。
迎彌勒畫像。
合掌諦觀。
開目閉目乃經(jīng)三四。
如入禪定奄爾而終。
持纊屬之方知已絕。
且琮神慧夙成。
彰于孩稚。
奉信貞恪松梓其心。
本師五臺山沙門道最。
最亦風采標映。
故琮不墜其門。
凡所游習澹然獨靜。
雖經(jīng)物忤曾無言及。
抑道從俗。
敕附文館。
屢逢光價能無會情。
斯乃立操虛宗。
游情靡測。
講誦相沿初未休舍。
會夢入地獄。
頗見苦緣。
由念經(jīng)佛等名。
蒙得解脫。
送往山樓之上。
尋又歷觀諸獄。
備睹同講名僧。
五苦加之。
具言其狀。
為說十善。
良久方覺。
至后數(shù)年更夢前事。
由稱佛菩薩名。
又蒙放免。
高祖具聞。
敕琮錄出賜諸道俗永為警誡。
自爾專思罪累。
屏絕人事。
息意言筌行方等懺。
供給貧病。
晚以所誦梵經(jīng)四千馀偈十三萬言。
七日一遍用為常業(yè)。
然琮久參傳譯。
妙體梵文。
此土群師皆宗鳥跡。
至于音字詁訓。
罕得相符。
乃著辯正論。
以垂翻譯之式。
其詞曰。
彌天釋道安每稱。
譯胡為秦。
有五失本三不易也。
一者胡言盡倒而使從秦。
一失本也。
二者胡經(jīng)尚質(zhì)。
秦人好文。
傳可眾心非文不合。
二失本也。
三者胡經(jīng)委悉。
至于嘆詠丁寧反覆。
或三或四不嫌其繁。
而今裁斥。
三失本也。
四者胡有義說。
正似亂詞。
尋檢向語文無以異。
或一千或五百。
今并刈而不存。
四失本也。
五者事以合成將更旁及。
反騰前詞已乃后說而悉除此。
五失本也。
然智經(jīng)三達之心。
覆面所演。
圣必因時時俗有易。
而刪雅古以適今時。
一不易也。
愚智天隔圣人叵階。
乃欲以千載之上微言。
傳使合百王之下末俗。
二不易也。
阿難出經(jīng)去佛未久。
尊大迦葉令五百六通迭察迭書。
今雖千年而以近意量截。
彼阿羅漢乃兢兢若此。
此生死人平平若是。
豈將不以知法者猛乎。
斯三不易也。
涉茲五失經(jīng)三不易。
譯胡為秦。
詎可不慎乎。
正當以不關異言傳令知會通耳。
何復嫌于得失乎。
是乃未所敢知也。
余觀道安法師。
獨稟神慧高振天才。
領袖先賢開通后學。
修經(jīng)錄則法藏逾闡。
理眾儀則僧寶彌盛。
稱印手菩薩豈虛也哉。
詳梵典難易。
詮譯人之得失。
可謂洞入幽微能究深隱。
至于天竺字體悉曇聲例。
尋其雅論亦似閑明。
舊喚彼方總名胡國。
安雖遠識未變常語。
胡本雜戎之胤。
梵惟真圣之苗。
根既懸殊。
理無相濫。
不善諳悉多致雷同。
見有胡貌即云梵種。
實是梵人漫云胡族。
莫分真?zhèn)瘟伎砂г铡?div id="qi4tt0r" class='inline' id='people_12044_3_435_comment'>
語梵雖訛比胡猶別。
改為梵學知非胡者。
竊以佛典之興。
本來西域。
譯經(jīng)之起。
原自東京。
歷代轉(zhuǎn)昌迄茲無墜。
久云流變稍疑虧。
動競逐澆波。
鮮能回覺。
討其故事。
失在昔人。
至如五欲順情。
信是難棄。
三衣苦節(jié)定非易忍。
割遺體之愛入道要門。
舍天性之親出家恒務。
俗有可反之致忽然已反。
梵有可學之理何因不學。
又且。
發(fā)蒙草創(chuàng)。
伏膺章簡。
同鸚鵡之言。
仿邯鄲之步。
經(jīng)營一字為力至多。
歷覽數(shù)年其道方博。
乃能包括今古網(wǎng)羅天地。
業(yè)似山丘文類淵海。
彼之梵法大圣規(guī)摹。
略得章本通知體式。
研若有功解便無滯。
匹于此域固不為難。
難尚須求。
況其易也。
或以內(nèi)執(zhí)人我外慚咨問。
枉令秘術曠隔神州。
靜言思之憫而流涕。
向使法蘭歸漢僧會適吳。
士行佛念之儔。
智嚴寶云之末。
才去俗衣尋教梵字。
亦沾僧數(shù)先披葉典。
則應五天正語充布閻浮。
三轉(zhuǎn)妙音并流震旦。
人人共解。
省翻譯之勞。
代代咸明。
除疑網(wǎng)之失。
于是舌根恒凈。
心鏡彌朗。
藉此聞思永為種性。
安之所述大啟玄門。
其間曲細猶或未盡。
更憑正文助光遺跡。
粗開要例。
則有十條字聲。
一句韻。
二問答。
三名義。
五經(jīng)論。
五歌頌。
六咒功。
七品題。
八專業(yè)。
九異本。
十各疏其相。
廣文如論。
安公又云。
前人出經(jīng)。
支讖世高。
審得胡本。
難繼者也。
羅叉支越。
斲鑿之巧者也。
竊以得本開質(zhì)斲巧由文。
舊以為鑿今固非審。
握管之暇試復論之。
先覺諸賢高名參圣。
慧解深發(fā)功業(yè)弘啟。
創(chuàng)發(fā)玄路早入空門。
辯不虛起義應雅合。
但佛教初流方音鮮會。
以斯譯彼仍恐難明。
無廢后生已承前哲。
梵書漸播真宗稍演。
其所宣出窮謂分明。
聊因此言輒銓古譯。
漢縱守本猶敢遙議。
魏雖在昔終欲懸討。
或繁或簡理容未適。
時野時華例頗不定。
晉宋尚于談說。
爭壞其淳。
秦梁重于文才。
尤從其質(zhì)。
非無四五高德緝之以道。
八九大經(jīng)錄之以正。
自茲以后迭相祖述。
舊典成法且可憲章。
展轉(zhuǎn)同見因循共寫。
莫問是非誰窮始末。
僧鬘惟對面之物。
乃作華鬘。
安禪本合掌之名。
例為禪定。
如斯等類固亦眾矣。
留支洛邑義少加新。
真諦陳時語多飾異。
若令梵師獨斷。
則微言罕革。
筆人參制。
則馀辭必混。
意者寧貴撲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
儻見淳質(zhì)請勿嫌怪。
昔日仰對尊顏瞻尚不等。
親承妙吼聽之猶別。
諍論起迷。
豫??涅槃之記。
部黨興執(zhí)。
懸著文殊之典。
雖二邊之義佛亦許可。
而兩間之道。
比丘未允其致。
雙林早潛一味初損。
千圣同志九旬共集。
雜碎之條。
尋訛本誡水鵠之頌。
俄舛昔經(jīng)。
一圣才亡法門即減。
千年已遠人心轉(zhuǎn)偽。
既乏寫水之聞。
復寡懸河之說。
欲求冥會詎可得乎。
且儒學古文變猶紕繆。
世人今語傳尚參差。
況凡圣殊倫東西隔域。
難之又難論莫能盡。
必慇勤于三覆。
靡造次于一言。
歲校則利有馀。
日計則功不足。
開大明而布范。
燭長夜而成務。
宣譯之業(yè)未可加也。
經(jīng)不容易理藉名賢。
常思品藻終慚水鏡。
兼而取之。
所備者八。
誠心愛法志愿益人不憚久時其備一也。
將踐覺場先牢戒足不染譏惡。
其備二也。
筌曉三藏義貫兩乘不苦闇滯。
其備三也。
旁涉墳史工綴典詞不過魯拙。
其備四也。
襟抱平恕器量虛融不好專執(zhí)。
其備五也。
沈于道術澹于名利不欲高衒。
其備六也。
要識梵言乃閑正譯不墜彼學。
其備七也。
薄閱蒼雅。
粗諳篆隸。
不昧此文。
其備八也。
八者備矣。
方是得人三業(yè)必長其風靡絕。
若復精搜十步應見香草。
微收一用時遇良材。
雖往者而難儔。
庶來者而能繼。
法橋未斷夫復何言。
則延鎧之徒。
不回隆于魏室。
護顯之輩。
豈偏盛于晉朝。
或曰。
一音遙說四生各解。
普被大慈咸蒙遠悟。
至若開源白馬。
則語逐洛陽。
發(fā)序赤烏。
則言隨建業(yè)。
未應強移此韻始符極旨。
要工披讀乃究玄宗。
遇本即依真為篤信。
案常無改世稱仰述。
誠在一心非關四辯。
必令存梵詎是通方。
對曰。
談而不經(jīng)旁慚博識。
學而無友退愧寡聞。
獨執(zhí)管錐未該穹壤。
理絕名想彌難穿鑿。
在昔圓音之下神力冥加。
滿字之間利根回契。
然今地殊王舍人異金口。
即令懸解定知難會。
經(jīng)音若圓雅懷應合。
直餐梵響何待譯言。
本尚虧圓譯豈純實。
等非圓實不無疏近。
本固守音譯疑變意。
一向能守十例可明。
緣情判義誠所未敢。
若夫孝始孝終治家治國。
足宣至德堪弘要道。
況復凈名之勸發(fā)心。
善生之歸妙覺。
奚假落發(fā)剪須苦違俗訓持衣捧缽頓改世儀。
坐受僧號詳謂是理。
遙學梵章寧容非法。
崇佛為主。
羞討佛字之源。
紹釋為宗。
恥尋釋語之趣。
空睹經(jīng)葉弗興敬仰總見梵僧例生侮慢。
退本追末吁可笑乎。
象運將窮斯法見續(xù)。
用茲紹繼誠可悲夫。
文多不載。
琮師尚宗據(jù)深究教源。
故章抄疏記諸無所及。
述制書論不敘丘墳。
著福田論僧官論慈悲論默語論鬼神錄。
通極論辯圣論通學論善知識錄等。
并賦詞弘瞻精理通顯。
初所著通極者。
破世術諸儒不信因果。
執(zhí)于教跡好生異端。
此論所宗。
佛理為極。
言辯圣者。
明釋教宣真孔教弘俗。
論老子教不異俗儒。
靈寶等經(jīng)則非儒攝。
言通學者。
勸引儒流遍師孔釋。
令知內(nèi)外備識俗真。
言善知識者。
是大因緣登圣越凡。
不因善友無人達也。
門人行者。
即琮兄之子。
為立行記流之于世。
少隨琮學。
咨訓葉經(jīng)。
東西兩館并參翻譯。
為性頗屬文翰。
通覽墳素。
夙為左仆射房玄齡所知。
深見禮厚。
貞觀初。
奏敕追入。
既達京室將事翻傳。
遂疾而終。
不果開演。
鄉(xiāng)族流慟接柩。
趙州所譯眾經(jīng)。
具在馀錄。
裴蘊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18 【介紹】: 隋河東聞喜人。
裴忌子。
初仕于陳。
以父在隋,乃陰奉表于文帝請為內(nèi)應。
及入隋,拜開府儀同三司。
歷洋、直、棣三州刺史,有能名。
煬帝初為太常少卿,知帝好聲色,乃奏集北周、北齊、梁、陳樂家子弟皆為樂戶,六品以下士庶有善音樂及倡優(yōu)百戲者直太常。
自此,異技淫聲咸萃樂府,帝大悅。
遷民部侍郎。
煬帝大業(yè)五年又以戶籍多脫漏,年齒不實,奏令“貌閱”,整頓戶籍。
遷御史大夫,與虞世基、裴矩等共掌機密。
伺帝意,曲法順情,妄加刑戮,引致奸黠,共為朋黨,侵擾百姓。
司馬德戡為亂時被殺。
共 2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