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1545 【介紹】: 明廣東揭陽人,字尚謙,號中離。薛俊弟。正德十二年進士。乞歸養(yǎng),師事王守仁。世宗即位,授行人,進司正。十年,上疏請定皇儲,觸帝所諱,斥為民。講學自娛卒。有《研幾錄》、《圖書質(zhì)疑》、《中離集》。全粵詩·卷二一七
薛侃(一四八六 — 一五四五),字尚謙。揭陽人。明武宗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登進士,以母老請歸養(yǎng)。隨師事王守仁于贛。十六年,始赴銓選,授行人。尋服母喪,居中離山,與士子講習,人稱中離先生。世宗嘉靖七年(一五二八),補官。以疏請早定皇儲罷官。歸羅浮永福寺講學,嘉靖二十四年始還。卒年六十。穆宗隆慶初,追贈御史。侃為潮州八賢之一。從王守仁游,歸語其兄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往師之。王氏之學盛行嶺南自侃始。有《研幾錄》、《薛中離先生全書》等。《明史》卷二〇七、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傳。薛侃詩,以民國四年公昌印務(wù)公司鉛印本《薛中離先生全書》為底本。維基
薛侃(1486年—1545年),字尚謙,號中離,世人稱之為中離先生,廣東潮州府揭陽縣(現(xiàn)屬潮州市潮安區(qū)庵埠鎮(zhèn)薛隴)人。明朝學者。廣東鄉(xiāng)試第十名舉人。薛侃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擢丁丑科會試第七十名,三甲一百七十一名進士,都察院觀政,疏乞歸養(yǎng),往贛州師從王陽明四年,“乃今之著者,唯薛氏學耳。” 正德十六年(1521年)授行人、而后官至司正。嘉靖十年(1531年)七月上言于親藩中擇其親而賢者迎取一人入京為守城王,他日東宮生長,其為輔王亦不可缺。觸怒明世宗,被下獄拷問所交通親王及主使者,時首輔張孚敬與夏言不和,張孚敬指使其黨彭澤將此事牽引至夏言主使,都御史汪鋐乃攘臂聲稱夏言實為主使,夏言拍案大罵,欲毆打汪鋐,給事中孫應(yīng)奎、曹汴請張孚敬回避,張孚敬怒,上疏彈劾,夏言、孫應(yīng)奎、曹汴被下獄。經(jīng)過三法司審訊,夏言被釋放出獄,張孚敬令致仕,彭澤充軍山西,薛侃納贖為民。歸田后在桑浦山設(shè)宗山書院講陽明學,使陽明學在嶺南有了更大的影響。嘉靖四年(1525年)為解決內(nèi)河交通,倡導浚通桑浦山東側(cè)的河道,溝通了龍溪、榕江兩大水系,全長7.5公里,后世人稱之為“中離溪”,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去世,隆慶元年(1567年)復官,贈御史。
人物簡介
彭澤(1489年—?),字仁卿,號芝田,廣東承宣布政使司廣州府南??h(今廣東省廣州市)人,軍籍,進士出身。廣東鄉(xiāng)試第十二名舉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丁丑科會試一百三十名,廷試二甲九十八名進士,大理寺觀政,授吏部驗封司主事,后改吏部考功司主事。嘉靖三年,升任吏部驗封司員外郎。嘉靖五年,再升稽勛司郎中。次年,改吏部文選司郎中。同年十月,改右春坊右諭德。嘉靖八年,收掌文書官。八年八月,首輔張璁去職,彭澤以其黨,被調(diào)外任,不久上疏乞休,因自言無過,止以議禮得罪于人,詔令供職如故。九年七月升太常寺卿、提督四夷館。十年七月因慫恿行人司司正薛侃上疏選親王一人入京為守城王,輔佐東宮,觸怒世宗,薛侃被下獄審訊,牽涉至夏言、給事中孫應(yīng)奎、曹汴,俱下獄,經(jīng)過審訊,首輔張孚敬被令致仕,彭澤被充軍遣戍山西。后遇赦釋放歸鄉(xiāng),卒于家。
人物簡介
曹延咨,四川重慶府巴縣人。曾祖曹汴,號自山,嘉靖八年進士,官戶科給事中。祖曹大野,隆慶二年進士,官江西巡撫。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曾任原武縣知縣,調(diào)繁商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