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趙啟霖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維基
林紹年(1845年—1916年),字贊虞,福建閩縣人。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進(jìn)士,授翰林院編修。
光緒十四年(1888年)任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以極諫慈禧動用海軍經(jīng)費修頤和園,名噪四海。
二十六年(1900年)遷云南布政使,就擢巡撫,兼署云貴總督。
三十年(1904年)上奏朝廷,呼吁實行立憲改革。
光緒三十一年九月十一,由代貴州巡撫調(diào)任廣西巡撫。
光緒三十二年九月二十(1906年11月6日),解任以侍郎用。。
三十二年(1906年)內(nèi)召,以侍郎充軍機大臣,兼署郵傳部尚書,授度支部侍郎。
支持改革。
三十三年(1907年)因御史趙啟霖劾段芝貴案,林紹年替言官趙啟霖報不平,跟慶親王奕劻鬧翻,稱病退出軍機,外出任河南巡撫。
1910年調(diào)回中央任學(xué)部侍郎,后改任弼德院顧問大臣,隨即告病回鄉(xiāng),1916年病逝于福州故里。

人物簡介

維基
趙炳麟(1877年1月10日—1927年),原名浙杭,又名長樂、長榮,字竺垣,又字炳粵,號柏巖,別號養(yǎng)真子、清空居士。
室名潛并廬。
廣西全州縣紹水鎮(zhèn)樂家源人。
趙炳麟出身官宦家庭。
13歲中秀才,15歲中舉人。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9歲時,到北京參加會試,其間參與公車上書,后中進(jìn)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緒二十四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1898年,列名保國會。
1900年庚子事變時,一度避居北京城附近的高麗營,后奉派赴西安迎駕。
1905年,因父喪丁憂回鄉(xiāng)。
1906年30歲時任福建京畿道監(jiān)察御史,期間,和御史趙啟霖、江春霖因積極揭發(fā)營私舞弊而被稱為“三霖(麟)”,在北京城人稱“三塊布袍論政”。
他以《劾袁世凱疏》(1908年)以及彈劾內(nèi)閣總理大臣奕劻十二罪狀(1910年)而著稱。
因彈劾奕劻,宣統(tǒng)三年四月(1911年),以四品京堂候補,調(diào)回廣西,任桂全鐵路督辦。
1911年11月16日,被任命為廣西宣慰使,但未就任。
袁世凱任內(nèi)閣總理大臣后,為逃避迫害而回到家鄉(xiāng)。
中華民國成立后,1912年8月國民黨在北京湖廣會館成立,趙炳麟任參議。
他還兩次當(dāng)選為廣西出席國會的議員。
1915年袁世凱稱帝,1916年趙炳麟經(jīng)湖南赴廣西,幫助陸榮廷討袁。
袁世凱死后,1917年,為躲避廣西新舊桂系爭斗,任閻錫山的山西省實業(yè)廳廳長。
后來又任大總統(tǒng)徐世昌的高等顧問,不久任河?xùn)|鹽運使。
1927年,趙炳麟在北京病逝,享年51歲。

人物簡介

簡介
名明志,字漁叔,以字行。
湖南湘潭人,從鄉(xiāng)賢趙凈園啟霖)先生學(xué)詩文。
李漁叔的一生,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生活在湘潭的少年時期至三十歲,可稱之為早期;中期為其軍旅生涯,即從軍后參加抗日戰(zhàn)爭至勝利后;晚期為一九四九年卜居臺北后。
1932年任湖南省政府參議,1949年以后歷任臺灣省政府秘書、行政院秘書、總統(tǒng)府秘書,后任教于臺灣師范大學(xué)。
著有《墨子今注今譯》、《墨辯新注》、《墨子選注》等書,并有《花延年室詩》《三臺詩傳》存世。
李漁叔先生嘉惠學(xué)子匪淺,裁成甚眾,許多著名古典詩研究者如黃永武、張夢機、羅尚皆出其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