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云

相關(guān)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魏博陵安平人,初名景俊,孝文帝賜名逸。
崔辯子。
性梗正,好古博涉,以經(jīng)明行修,征拜中書博士。
歷侍御史、主文中散。
奉命接南朝齊武帝使蕭琛、范云。
后為員外散騎侍郎,與著作郎韓興宗參定朝儀,遷國子博士,常被詔獨進。
博士特命,自逸始。
官終廷尉少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40—514 【介紹】: 南朝梁濟陽考城人,字懋賓。
早孤。
博涉多通,尤悉魏晉以來吉兇故事,為沈約、范云所稱道。
宋世,起家奉朝請。
入齊,累遷太子家令。
歷國子博士、給事黃門侍郎、御史中丞。
齊武帝永明中,魏使至,岫以有詞辯,詔命接使于界首。
入梁,為度支尚書、晉陵太守、祠部尚書,仕至金紫光祿大夫。
居官廉潔。
有《禮論》、《雜儀》等。
全梁文·卷四十五
岫字懋賓,濟陽考城人,晉徵士宣五世孫,仕宋,至齊,累遷輔國將軍,行南徐州事,入梁終金紫光祿大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450—約510 【介紹】: 南朝梁南鄉(xiāng)舞陰人,字子真。
少孤貧。
師劉瓛。
博通經(jīng)術(shù),尤精《三禮》。
起家齊寧蠻主簿。
為竟陵王蕭子良賓客。
子良崇信佛教,縝盛稱無佛。
著《神滅論》,主張“形謝則神滅”。
子良集眾僧與辯,不能屈。
齊武帝永明中,曾出使北魏和親,與從弟范云等皆著名鄰國。
入梁,官至國子博士。
梁武帝崇信佛教,曾親撰《敕答臣下神滅論》,并集王公朝貴六十余人駁斥其《神滅論》,縝終不屈。
有文集,已佚。
今存《神滅論》、《答曹舍人》等。
全梁文·卷四十五
縝字子真,南鄉(xiāng)舞陰人,晉安北將軍汪六世孫,齊初為寧蠻主簿,遷尚書殿中郎,建武中遷領(lǐng)軍長史,出為宜都太守,中興建,徙晉安太守,天監(jiān)四年徵為尚書左丞,坐事徙廣州,還為中書郎、國子博士,有集十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9—532 【介紹】: 南朝梁會稽山陰人,字慶緒。
齊明帝建武年間,州舉秀才,與王融友善,薦于竟陵王為西邸學(xué)士。
入梁,為太學(xué)博士,為沈約、范云等所重。
諳練故實,熟讀晉、宋起居注,徐勉薦于梁武帝為尚書儀曹郎中,每逮訪前事,以所誦記,隨機斷決,任昉謂之“孔獨誦”。
遷尚書左丞兼御史中丞,糾劾無所回避。
梁武帝普通七年,授宣惠將軍,監(jiān)揚州。
清介強直,為官理政,常以天下為己任。
性慎密,出入帷幄,未嘗言禁中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東莞莒人,字思約。
孫謙從子。
齊時任尚書右丞。
梁武帝天監(jiān)初,沈約、范云用事,廉傾意奉之。
常手調(diào)甘旨,以進權(quán)貴,時人恥之。
歷官御史中丞、晉陵吳興太守。
然處官平直,以善政稱。
武帝嘗曰:“東莞二孫,謙、廉而已?!?div id="i24gmiw" class='inline' id='people_9890_0_7_comment'>
到沆 朝代:南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7—506 【介紹】: 南朝梁彭城武原人,字茂瀣。
到撝子。
幼聰敏,勤學(xué)善屬文,工篆隸。
起家齊后軍法曹參軍。
入梁為太子洗馬。
以高才碩學(xué),詔入文德殿學(xué)士省,校定墳史。
累遷太子舍人。
為人謙敬,不論人過。
與任昉、范云友善。
卒于北中郎咨議參軍。
有詩賦百余篇,已佚。

人物簡介

全梁文·卷四十五
筠爵里未詳。
(疑范云或吳筠王筠之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梁會稽山陰人。
孔休源宗人。
為少府卿。
休源初到京,寓其宅,為范云所賞。
造訪,登拂筵整帶,謂當(dāng)詣己。
至,獨造休源,食休源食,高談盡日,同載還家,登深以為愧。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九 遺身科
江南人。髫年北游。獲落發(fā)。聽講致名位。尤通法華。誦持專至。后禮僧伽像塔至泗上。太平興國八年。詔宦者李神福。以幡華上供。且奉感應(yīng)舍利。至寺附新塔以葬。德因誓。以軀命供養(yǎng)。乃先舍衣盂資生之物。悉以飯僧。然后服以灌油紙衣。拜辭大眾。手持雙燭。登積薪上坐。待煙??之熾。而誦經(jīng)不輟。既而身摧聲息。灰燼迸散。噫亦可謂勇猛精進者已。則是年四月八日也。頃之神福旋京師。具以事聞。上為之動容。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三 遺身篇第七
釋懷德。
本江南人也。
髫年離俗謹(jǐn)愿飾身。
誦通法華經(jīng)得度。
自爾雖登講肆終以誦持為專務(wù)。
晚游泗上禮僧伽塔像。
屬今上遣高品李神福赍幡華上供。
并感應(yīng)舍利至葬于新塔下基深窟中。
德遂誓焚軀供養(yǎng)。
先罄舍衣囊供身之物。
齋僧一中。
然后自衣紙服身纏油蠟禮辭僧眾。
手持雙燭登柴??中。
發(fā)火誦經(jīng)。
觀者莫不揮涕。
德至火熾熛高。
其身聊側(cè)。
猶微聞?wù)b經(jīng)之聲。
一城之人無不悲悼者。
淘汰舍利甚多。
乃太平興國八年四月八日也。
使臣回奏。
上為之動容焉。
論曰。
界系之牢不無我所。
浮生之命連在色身。
皆自貴而輕他。
悉己多而彼少。
而增靳固。
但長慳貪。
若驪龍之吝珠。
猶??牛之愛尾。
孔惜翠羽麝護香臍也。
其如儒氏彝倫孔門徽典。
以己私之饑體曰父母之發(fā)膚。
不敢毀傷恒知保慎。
復(fù)有好自標(biāo)遇三年不見于門生。
且事尊嚴(yán)一坐不垂于堂廡。
及乎心游方外教脫域中。
或大善之克成。
非小愆之能絆。
許友以死殺身成仁。
漸契不拘將鄰直道。
至有黜禮樂薄忠信去健羨飲淳和。
乃有洗耳辭榮抱石沈水。
與儒則一倍相反。
于釋則分寸相鄰佛乃為物捐軀利生損命。
與其不拔脛毛為利也。
伏臘殊時。
與其惜父母之親體也。
參辰各見如此乃驗教之深淺行之是非。
譬猶出泉貨而既多入息利而不少。
我世尊因地也。
初唯減口次則脫身。
車服越共弊之心。
象馬過借人之乘。
輟食菜之地判受封之成。
用若拂塵舍猶脫屣。
復(fù)次唼膚待飫剜自副求。
或指然一燈。
或身均百臠。
救羸虛之虎。
化長偉之魚。
因超劫歸彌勒之前。
先成佛享釋迦之位。
皆從旋習(xí)始外財而終內(nèi)財。
及熟善根變難舍而成易舍。
夫輟外財外財難舍。
難舍凡夫也。
捐內(nèi)財內(nèi)財易棄。
易棄菩薩也。
須知三世諸佛同贊此門。
是真實修。
是第一施。
豈不見僧崖菩薩安詳陟于柴樓。
大志道人慷愷焚其腕骨。
人皆難色。
彼有易容。
蓋累世之曾為。
致今生之又舍。
舍而復(fù)舍。
估七寶以非珍。
空而又空。
以三輪之絕軌。
乘茲度岸。
是曰真歸。
得金剛堅固之身。
留玉粒馱都之應(yīng)。
今之錄也。
藏則當(dāng)乎炎暑裸喂蚊虻。
壽則試其浮圖坐中圓寂。
定蘭感天王而還眼。
鴻休拒大盜以償冤。
明飼獸而破慳。
超然燈而燼指。
加其舌根不壞身溺不沈。
入薪塔而。
自焚露赤軀而受咋。
以前諸德也。
念業(yè)異熟為所依趣。
知身是幻幻體何憑。
悟質(zhì)如漚漚形暫起。
幻從心造假偽相尋。
漚散水澄浮沈互有。
是故大圣幾生所計。
小乘潤生盡期。
貴息苦依思除我倒。
非謂視同糠秕觀若塵炱。
譬之寄習(xí)學(xué)于茅廬附彎弧于土垛。
為選登云之路。
為求出塞之功。
然后賜宅一區(qū)門羅八戟。
方云貴土始利封侯。
以其乳哺之囊轉(zhuǎn)得那羅之器。
亦復(fù)如是或曰。
用斯聲教化我中華。
得非韓吏部所患非楊即墨而況加其佛乎。
攻乎異端斯害孔熾。
對曰。
正談仁義則道德相懸。
正說苦空則忠信可薄。
還借韓之譬況。
坐井窺天非天之咎。
孔門大旨未能知生焉能知死。
莊子曰。
勞我以生息我以死。
若觀鼓盆而歌似知不死焉。
二教曾不言人死神明不滅。
隨其善惡業(yè)緣受報。
故有好丑。
若由業(yè)因也。
是用將粗易細(xì)以弱商強售莧陸之脆形。
博華鬘之珍服。
既熏當(dāng)種而起現(xiàn)行。
生勝已生報強前報。
刳肉眼而招佛眼。
割凡軀而貿(mào)金軀。
尼拘之子至微。
蔭車之形不少。
是為真語。
非謂食言。
菩薩利他適足以學(xué)。
或曰。
夫行然鍊。
善人則不疑。
其有不善之人。
慣嘗刲割。
謂疼痛。
為詼諧。
堪受凌遲。
謂炙炮為戲劇。
或敩人而偶作。
或誑世而強為。
此則栽何善根。
自求辛螫耳。
對曰。
雖則頑民喜忍惡少耐傷。
且經(jīng)念以然燒。
或淺誠而喂飼。
冥招善報。
已種良因。
以浮泛心得浮泛報。
昔有女子戲披袈裟。
婆羅門醉著法服。
其緣會遇道果終成也。
或曰。
義凈傳譯重累再三。
今勿然煉。
伊人親游西域備熟方宜。
至乎教乘罔不詳究。
不許毀傷何邪。
對曰。
此??`阿笈摩之教。
安能沮壞摩訶衍法耶。
設(shè)或略舍內(nèi)財決定當(dāng)圓檀度。
故莊嚴(yán)論云。
若能施自身命則為希有。
成菩薩檀度也。
將知四輪出世十善行時。
有道則堯下足淳民。
奉孝則曾家生令子。
我圣上踐祚之四載。
兩浙進阿育王盛釋迦佛舍利塔。
初于滋福殿供養(yǎng)。
后迎入內(nèi)道場。
屢現(xiàn)奇瑞。
八年二月望詔于開寶寺樹木浮圖僅登于尺。
先藏是塔于深甃中。
此日放神光亙燭天壤。
時黑白眾中有煉頂指者。
有然香炷者。
宣賜物有差。
茍非大權(quán)菩薩大福天王。
安能激勸下民而捐身寶者乎。
直令此地螺髻見而珍寶成。
還覺其時鷲峰凈而土田變。
范云綴史紀(jì)數(shù)色之徵祥。
王劭編文書幾州之葬塔。
隋分舍利。
唐瘞真身。
比乎我朝。
田隴與鐵圍爭其疆畔耳。
此篇所載。
成傳開宗。
令能忍難忍之人既亡若在。
使舍身受身之者雖死猶生。
圖五芝于草木之前。
列四瑞于鱗毛之表。
詩曰。
儀刑文王。
萬邦作式者也。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楚圓(九八六~一○三九),俗姓李,全州(今屬廣西)人。住潭州石霜,稱楚圓慈明禪師。為南岳下十世,汾陽昭禪師法嗣(《五燈會元》卷一二)。仁宗寶元二年卒,年五十四(《嘉泰普燈錄》卷二)。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全州清湘人,俗姓李。少為儒生,潛心舉業(yè)。年二十二,回心向道,于湘山隱靜寺得度。嗣汾陽昭禪師。仁宗景祐末,住石霜,稱慈明禪師。其徒編有《慈明和尚五會語錄》。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一
慈明禪師。出全州清湘李氏。諱楚圓。少為書生。年二十二。依城南湘山隱靜寺(或云依金地寺)得度。其母有賢行。使之游方。公連眉秀目。頎然豐碩。然忽繩墨。所至為老宿所呵。以為少叢林。公柴崖而笑曰。龍象蹴踏。非驢所堪。嘗橐骨董箱。以竹杖荷之。游襄沔間。與守芝谷泉俱結(jié)伴。入洛中。聞汾陽昭禪師。道望為天下第一。決志親依。時朝廷方問罪河?xùn)|。潞澤皆屯重兵。多勸其無行。公不顧渡大河。登太行。易衣類廝養(yǎng)。竄名火隊中。露眠草宿。至龍州。遂造汾陽。昭公壯之。經(jīng)二年。未許入室。公詣?wù)?。昭揣其志。必罵詬。使令者或毀詆諸方。及有所訓(xùn)。皆流俗鄙事。一夕訴曰。自至法席已再夏。不蒙指示。但增世俗塵勞念。歲月飄忽。己事不明。失出家之利。語未卒。昭公熟視罵曰。是惡知識。敢裨販我。怒舉杖逐之。公擬伸救。昭公掩其口。公大悟曰。乃知臨濟道。出常情。服役七年辭去。依唐明嵩禪師。嵩謂公曰。楊大年內(nèi)翰。知見高。入道穩(wěn)實。子不可不見。公乃往見大年。大年問曰。對面不相識。千里卻同風(fēng)。公曰。近奉山門請。大年曰。真?zhèn)€脫空。公曰。前月離唐明。大年曰。適來悔相問。公曰。作家。大年喝之。公曰恰是。大年復(fù)喝。公以手劃一劃。大年吐舌曰。真是龍象。公曰。是何言歟。大年顧令別點茶曰。元來是家里人。公曰。也不消得。良久又問。如何是圓上座為人句。公曰。切。大年曰。作家作家。公曰。放內(nèi)翰二十拄杖。大年拊膝曰。這里是什么處所。公拍掌曰。不得放過。大年大笑。又問。記得唐明悟時因緣否。公曰。唐明聞。僧問首山佛法大意。首山曰。楚王城畔(或有汝汝)水東流。大年曰。只如此語意如何。公曰。水上掛燈毬。大年曰。與么則辜負(fù)古人去。公曰。內(nèi)翰疑則別參。大年曰。三腳蝦蟆跳上天。公曰。一任??跳。大年乃又笑。館于齋中。日夕質(zhì)疑智證。因聞前言往行。恨見之晚。朝中見駙馬都尉李公。曰。近得一道人。真西河師子。李公曰。我以拘文。不能就謁奈何。大年默然。歸語公曰。李公佛法中人。聞道風(fēng)遠至。有愿見之心。政以法不得。與侍從過從。公黎明謁李公。李公閱謁。使童子問。道得即與上座相見。公曰。今日特來相看。又令童子曰。碑文刊白字。當(dāng)?shù)婪N青松。公曰。不因今日節(jié)。馀日定難逢。童子又出曰。都尉言。與么則與上座相見去也。公曰。腳頭腳底。李公乃出坐定。問曰。我聞西河。有金毛師子。是否。公曰。什么處得此消息。李公喝之。公曰。野犴鳴。李公又喝。公曰。恰是。李公大笑。既辭去。問臨行一句。公曰。好將息。李公曰。何異諸方。公曰。都尉又作么生。曰。放上座二十拄杖。公曰。專為流通。李公又喝。公曰。瞎。李公曰好去。公曰諾諾。自是往來楊李之門。以法為友。久之辭還河?xùn)|。大年曰。有一語。寄唐明。公曰。明月照見夜行人。大年曰。卻不相當(dāng)。公曰。更深猶自可。午后更愁人。大年曰。開寶寺前金剛。近日因什么汗出。公曰。知。大年曰上座臨行。豈無為人句。公曰。重疊關(guān)山路。大年曰。與么則隨上座去也。公作噓聲。大年曰。真師子兒。公還唐明。李公遣兩僧訊公。公于書尾??雙足。寫來僧名。以寄之李公。作偈曰。黑毫千里馀。金槨示雙趺。人天渾莫測。珍重赤須胡。公以母老南歸。至筠州。首眾僧于洞山。時聰禪師居焉。先是汾陽謂公曰。我遍參云門尊宿兒孫。特以未見聰為恨。故公依止。又三年。乃游仰山。楊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使請公出世說法。守虛南原致公。公不赴。旋特謁候守愿行。守問其故。對曰。始為讓。今偶欲之耳。守大賢之。住三年。棄去省母。以白金為壽。母詬曰。汝定累我入泥犁中。投諸地。公色不怍。收之辭去。謁神鼎諲禪師。諲首山高弟。望尊一時。衲子非人類精奇。無敢登其門者。住山三十年。門弟子氣吞諸方。公發(fā)長不剪。弊衣楚音。通謁稱法侄。一眾大笑。諲遣童子問。長老誰之嗣。公仰視屋曰。親見汾陽來。諲杖而出顧見。頑然問曰。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公指其后。絕叫曰。屋倒矣。童子返走。諲回顧相矍鑠。公地坐脫只履。而視之。諲老忘所問。又失公所在。公徐起整衣。且行且語曰。見面不如聞名。遂去。諲遣人追之不可。嘆曰。汾州乃有此兒耶。公自是名增重叢林。定林沙門本延有道行。雅為士大夫所信敬。諲見延稱。公知見可興臨濟。會道吾席虛。延白郡請以公主之。法令整肅。亡軀為法者集焉。示眾曰。先寶應(yīng)曰。第一句薦得??芭c祖佛為師。第二句薦得??芭c人天為師。第三句薦得。自救不了。道吾則不然。第一句薦得和泥合水。第二句薦得。無繩自縛。第三句薦得。四棱著地。所以道。起也海晏河清。行人避路。住也乾坤失色。日月無光。汝輩向什處出氣。良久曰。道吾為汝出氣。乃噓一聲。卓拄杖而起。又曰。道吾打鼓。四大部州同參。拄杖橫也。挑掛乾坤大地。缽盂覆也。蓋卻恒沙世界。且問。汝輩向何處。安身立命。若也知之。北俱盧州吃粥吃飯。若也不知。長連床上吃粥吃飯。后住石霜。當(dāng)解夏謂眾曰。昨日作嬰孩。今朝年已老。未明三八九。難踏古皇道。手鑠黃河乾。腳踢須彌倒。浮生夢幻身。人命久難保。天堂并地獄。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嶺松。北嶺南山草。一雨潤無邊。根苗壯枯槁。五湖參學(xué)人。但問虛空討。死脫夏天衫。生著冬月襖。分明無事人。特地生煩惱。喝一喝。時真點胸者。為善作者折難。自金鑾還。公呵曰。解夏未一月。乃已至此。破壞叢林。有何忙事。真曰。大事未透脫故耳。公曰。汝以何為佛法要切。真曰。無云生嶺上。有月落波心。公詬曰。面皺齒豁。猶作此見解。真不敢仰視曰。愿為決之。公曰。汝問我答。真理前語而問之。公曰。無云生嶺上。有月落波心。真遂契悟。住南岳福嚴(yán)。以大法授南禪師。語在南傳。僧問。臨濟兩堂首座。一日相見。同時喝。臨濟聞之升座曰。大眾要會臨濟賓主句。問取堂中二禪客。此意如何。公作偈曰。啐啄之機箭柱鋒。瞥然賓主當(dāng)時分。宗師憫物明緇素。北地黃河徹底渾。又問。趙州勘婆子。師意如何。公亦作偈曰。趙州勘破婆子。葉落便合知秋。天下幾多禪客。五湖四海悠悠。明日升座曰。一喝分賓主。照用一時行。要會個中意。日午打三更。遂一喝云。且道是賓是主。還有分得者么。若也分得。朝行三千暮行八百。若也未能。老僧失利。移住興化??刀ㄎ煲@疃嘉厩彩寡?。海內(nèi)法友。唯師與楊大年耳。大年棄我而先。仆年來頓覺衰落。忍死以一見公。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公惻然。與侍者舟而東下。舟中作偈曰。長江行不盡。帝里到何時。既得涼風(fēng)便。休將櫓棹施。道過瑯琊。覺禪師出迎。大喜曰。有眾之累。不得躬造。受曲折而惠然。辱而臨之。天賜我也。公為逗留。夜語及并汾舊游。覺曰。近有一老衲至。問其離何所。曰楊州。問船來陸來。曰船來。問船在何處。曰岸下。問。不涉程途一句如何道。其僧恚曰。杜撰長老。如麻似粟。遣人追不及。云是舉道者。頃在汾州時尚少。舉陸沉眾中。不及識之。公笑曰。舉見處才能自了。而汝墮負(fù)。何以為人。覺屏息汗下。公為作牧童歌。其略曰?;厥卓?。平田闊。四方放去休攔遏。一切無物任意游。要收只把索頭撥。小牛兒。順毛捋??稚细咂滤奶忝摗H找迅?。休喂草。捏定鼻頭無少老。一時牽向圈中眠。和泥看渠東西倒。覺默得其游戲三昧。至京師。與李公會月馀。而李公果歿。臨終??一圓相。又作偈獻公。偈曰。世界無依。山河匪礙。大海微塵。須彌納芥。拈起幞頭。解下腰帶。若覓死生。問取皮袋。公曰。如何是本來佛性。李公曰。今日熱如昨日。隨聲便問。公臨行一句作么生。公曰。本來無掛礙。隨處任方圓。李公曰。晚來困倦。更不答話。公曰。無佛處作佛。李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尤留神空宗。聞李公之化。與圓問答。加嘆久之。公哭之慟。臨壙而別之。有詔賜官舟。南歸中途。謂侍者曰。我忽得風(fēng)痹疾。視之口吻已喎斜。侍者以足頓地曰。當(dāng)奈何平生呵佛罵祖。今乃爾。公曰。無憂為汝正之。以手整之。如故。曰。而今而后。不鈍置汝。遂以明年至興化。正月初五日。沐浴辭眾。跏趺而逝。閱世三十有四。坐夏三十有二。李公之子。銘志其行于興化。而藏全身于石霜。公平生以事事無礙行心。凡圣所不能測。室中宴坐。橫刀水盆之上。旁置草鞋。使來參扣者下語。無有契其機者。又作示徒偈曰。黑黑黑。道道道。明明明。得得得。又冬日榜僧堂。作此字?○○○?==≡兒([田/?][曲-曰+口][(巨-匚)@二]才)。其下注云。若人識得。不離四威儀中。有首座者。見之謂曰。和尚今日放參。慈明聞而笑之云。 贊曰。有際天之云濤。乃可容吞舟之魚。有九萬里之風(fēng)。乃可負(fù)乖天之翼。三世如來之法印重任也。豈尋常之材??珊砷芎?。余觀慈明。以英偉絕人之姿。行不纏凡圣之事。談笑而起臨濟于將仆。叱咤而死黃龍之偷心。視其施為。不見轍跡。未三世而死為繩墨。諺曰。字經(jīng)三寫烏焉成馬。此言雖小??梢杂鞔蟆?/blockquote>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石霜楚圓禪師。
號慈明。
汾陽嫡嗣也。
生全州李氏。
少為書生。
年二十二出家。
母有賢行。
使游方。
師連眉秀目。
頎然豐碩。
然忽繩墨。
所至為老宿呵。
以為少叢林。
師柴崖而笑曰。
龍象蹴踏。
非驢所堪。
嘗橐骨董箱。
以竹杖荷之。
游湘沔間。
聞汾陽道望。
遂與大愚谷泉瑯琊造焉。
陽顧而默器之。
經(jīng)二年未許入室。
每見必罵詬。
或毀詆。
諸方所訓(xùn)。
皆流俗鄙事。
一夕訴曰。
自至法席已再夏。
不蒙指示。
但增世俗塵勞念。
歲月飄忽。
己事不明。
語未卒。
陽熟視罵曰。
是惡知識。
敢裨販我。
怒舉杖逐之。
師擬伸救。
陽掩師口。
乃大悟曰。
乃知臨濟道出常情。
服役七年辭去。
依唐明嵩公。
嵩指會楊大年。
因大年。
復(fù)會李都尉。
二公恨見之晚。
館于齋中。
日夕質(zhì)疑智證。
以為法友。
久之辭還河?xùn)|。
省唐明。
李公遣二僧訊師。
師于書尾。
畫雙足寫來僧名。
以寄之。
李作偈曰。
黑毫千里馀。
金槨示雙趺。
人天渾莫測。
珍重赤須胡。
師以母老。
南歸至筠州。
首眾于洞山。
時聰禪師居焉。
先是。
汾陽謂師曰。
我遍參云門兒孫。
特以未見聰為恨。
故師依止三年。
乃游仰山。
大年以書抵宜春太守黃宗旦。
使請師出世。
守虛南原致師。
師不赴。
旋特謁候守愿行。
守問其故。
師曰。
始為讓。
今偶欲之耳。
守大賢之。
住三年。
棄去省母。
以白金為壽。
母投金于地。
罵曰。
汝少行腳。
負(fù)布橐去。
今安得此物。
吾望汝濟我。
反置我地獄耶。
師色不怍。
徐收之辭去。
謁神鼎諲公。
鼎首山高弟。
望尊一時。
衲子非人類精奇。
無敢登其門者。
住山三十年。
門弟子氣吞諸方。
師發(fā)長不剪。
弊衣楚音。
通謁稱法侄。
一眾大笑。
鼎遣童子問。
長老誰之嗣。
師仰視屋曰。
親見汾陽來。
鼎杖而出。
顧見頎然。
問曰。
汾州有西河師子是否。
師指其后。
絕叫曰。
屋倒矣。
童子返走。
鼎回顧相矍鑠。
師地坐脫只履而視之。
鼎老忘所問。
又失師所在。
師徐起整衣行。
且語曰。
見面不如聞名。
遂去。
鼎遣人追之。
不可。
嘆曰。
汾陽乃有此兒耶。
師自是名重叢林。
適道吾虛席。
郡移書。
欲得大禪伯領(lǐng)之。
鼎以師應(yīng)召。
法令嚴(yán)整。
亡身為法者集焉。
師之大機大用。
不可思議。
傳者謂。
師以事事無礙行心。
凡圣不能測。
可為知言矣。
水庵。
謂尤侍郎延之曰。
昔大愚慈明谷泉等。
結(jié)伴參汾陽。
河?xùn)|苦寒。
眾人憚之。
惟慈明曉夕不憚。
夜坐欲睡。
則引錐自刺。
嘆曰。
古人為生死事大。
不食不寢。
我何人哉。
乃縱荒逸。
生無益于時。
死無聞于后。
是自棄也。
及辭歸。
汾陽嘆曰。
楚圓今去。
吾道東矣。
次住福嚴(yán)。
又移興化。
嘗室中插劍一口。
以草鞋一對。
水一盆。
置在劍邊。
擬議者。
師曰。
喪身失命了也。
便喝出。
無有一人契者。
其他玄言妙語。
提唱宗乘。
探旨者麻粟出焉。
而黃龍南楊岐會二人。
最為上首。
能世其家。
以某年正月五日示寂。
前是。
李都尉遣使邀師曰。
海內(nèi)法友。
唯師與楊大年耳。
大年棄我而先。
仆年來頓覺衰落。
忍死以一見公。
仍以書抵潭帥敦遣之。
師惻然。
與侍者舟而東下。
舟中作偈曰。
長江行不盡。
帝里到何時。
既得涼風(fēng)便。
休將櫓棹施。
至京與李公會。
月馀而李公歿。
臨終畫一圓相。
又作偈獻師。
偈曰。
世界無依。
山河匪礙。
大海微塵。
須彌納芥。
拈起幞頭。
解下腰帶。
若覓死生。
問取皮袋。
師曰。
如何是本來佛性。
公曰。
今日熱如昨日。
隨聲便問。
師臨行一句作么生。
師曰。
本來無質(zhì)礙。
隨處任方圓。
公曰。
晚來困倦。
更不答話。
師曰。
無佛處作佛。
公于是泊然而逝。
仁宗皇帝。
尤留神空宗。
聞李公化與師問答。
嘉嘆久之。
師哭之慟。
臨壙而別。
有旨賜官舟南還。
中途謂侍者曰。
我忽得風(fēng)痹疾。
視之口吻已喎斜。
侍者以足頓地曰。
當(dāng)奈何平生呵佛罵祖。
今乃爾。
師曰。
無憂為汝正之。
以手整之如故。
曰。
而今而后。
不鈍置汝。
逾年而化。
李公子。
銘志其行于興化。
全身塔于石霜。
系曰。
達人出世。
以開物成務(wù)。
為心非自衒也。
方師之受南原也。
戢天際想于眉睫間。
聊試吾道動靜何如。
觀其初不赴。
后自請行。
進退躊躇。
意可知矣。
范云。
慈明道。
起臨濟于將仆。
而平昔廓落乃如此。
微神鼎。
則亦谷泉流也。
雖然。
狂奴故態(tài)。
特師之寓言耳。
真面目。
豈無知音者哉。
然神鼎固長者。
難及也。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