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真諦

相關(guān)人物:共 24 位。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26 【介紹】: 南朝梁僧。趙郡陽平人,本姓廉。八歲從沙門惠通出家,廣采經(jīng)部,外聽諸大德講座,能研習(xí)其深義。又善俳諧,工草隸,并能占相。梁武帝時為僧正。相傳嘗聚徒講菩提心義,大力善神咸來受法。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廉姓。
其先趙郡陽平人。
避難于鐘離之朝歌。
遂占籍焉。
八歲依臨菑縣建安寺慧通出家。
通顓樸無業(yè)術(shù)。
超祇順罔怠。
尤勤聽學(xué)。
雖風(fēng)雨泥淖弗辭。
嘗有胡僧。
見之嗟異曰。
不為五眾師。
則為八州牧。
后南游住南澗寺。
僧宗授涅槃等經(jīng)。
自是宿德名匠。
多所閱歷。
而偏以無量壽命家。
吏部謝籥稱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梁初詔授僧正。
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步儀仗等。
以褒寵之。
且謂波若之義。
真諦所宗。
偏令化導(dǎo)。
故咨質(zhì)鋒起。
辨若懸河。
先嘗聚徒。
講菩提心義于都治。
夜見大力善神。
形甚都麗。
謂當(dāng)異日率集同緣來聽。
至是倏然滿座容貌瑰異。
竟席便散。
莫有識者。
其感應(yīng)如此。
然性好山水。
凡所至人覺。
翼從彌數(shù)里。
及見則超獨杖屨而已。
獵者因為止息。
天監(jiān)中。
詔受菩薩戒。
又請于慧輪殿講凈名經(jīng)。
上躬聽覽。
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遷神于寺房。
壽臘史不載。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慧超。
姓廉氏。
趙郡陽平人。
中原喪亂。
避難于鐘離之朝哥縣焉。
初生之夕神光照室。
幼而簡靜寡欲。
已有成人之符也。
八歲出家。
從臨番縣建安寺沙門慧通。
通素?zé)o業(yè)術(shù)立行專樸。
超直心祇順奉敬無怠。
而外聽諸講勤精學(xué)業(yè)。
時遇風(fēng)雨艱辛泥路擁塞。
不以為辭。
嘗寓坐有胡僧。
蓋不測之人也。
一見嗟異曰。
斯人若不為五眾之杰。
則為八州刺史。
兼敘神光之瑞。
如符契焉。
遂廣采經(jīng)部及以數(shù)論。
并盡其深義。
朗若貫珠。
名僧勝集稠人廣坐。
紛綸飛伏雍容摸揩。
故早為皂白挹其高軌。
后南游江左住南澗寺。
僧宗見而善之。
受略槃等經(jīng)。
開柘條緒略通幽致。
歷閱眾師多所參涉。
偏以無量壽命家。
吏部謝籥每稱之曰。
君子哉若人也。
又善用俳諧。
尤能草隸兼習(xí)朱許。
又工占相。
齊歷告終。
梁祚伊始。
超現(xiàn)疾新林情存拯溺。
信次之間聲馳日下。
尋有別敕乃授僧正。
戒德內(nèi)修威儀外潔。
凡在緇侶咸稟成訓(xùn)。
天子給傳詔羊車局足健步衣服等供。
自聲教所被。
五部憲章咸稟風(fēng)則。
帝以般若之義真諦所宗。
偏令化導(dǎo)故。
咨質(zhì)鋒起懸辯若流。
又經(jīng)聚徒都治講菩提心義。
論談之暇夜分未寢。
忽見大力善神形甚都麗。
既而言曰。
當(dāng)率集同緣。
共來餐受。
不言姓字。
于此告辭。
及就講之辰倏然滿坐。
容貌瑰異莫有識者。
竟席便散。
其感跡徵異為若此也。
加以性好山水亟果幽尋。
而翼從之聲聞于數(shù)里。
山人怪視唯見超身。
射獵之徒莫不自息。
天監(jiān)年中帝請為家僧。
禮問殊積。
初戒典東流。
人各傳受。
所見偏執(zhí)。
妙法猶漏。
皇明御宇掇采群經(jīng)。
圓壇更造文義斯搆。
事類因果于此載明。
有詔令超受菩薩戒。
恭惟頂禮如法勤修。
上復(fù)齋居宣室。
夢其勤行戒品。
面申贊悅。
時共延美。
而超鳴謙蹈禮好靜篤學(xué)。
從之游處未覿慍喜之儀。
加以形過八尺腰帶十圍。
雍容高步當(dāng)時譽顯。
帝又請于惠輪殿講凈名經(jīng)。
上臨聽覽。
未啟莊嚴(yán)寺。
園接連南澗。
因搆起重房。
若鱗相及。
飛閣穹隆高籠云霧。
通碧池以養(yǎng)魚蓮。
構(gòu)青山。
以棲羽族。
列植竹果四面成陰。
木禽石獸交橫入出。
又羅列童侍雅勝王侯。
剖決眾情。
一時高望。
在位二十馀年。
晚以陵谷互遷世相難恃。
因自解免閉房養(yǎng)素。
以普通七年五月十六日。
遷神于寺房。
行路殞涕學(xué)徒奔赴。
凡厥喪事出皆天府。
門人追思德澤乃為立碑。
湘東王繹。
陳郡謝幾卿。
各為制文俱鐫墓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咸陽靈武程氏子。
戲聚沙塔。
志見幼年。
親愛所纏。
晚從薙落。
時已二十六矣。
既獲依止道原法師隨覲孝文薦蒙降禮。
蓋原師。
寔魏代之名匠云。
太和未偕至洛。
遇勒那三藏。
受禪法。
其于玄秘。
宿稟生知。
那奇之每曰。
心學(xué)東流。
能造詣?wù)摺?div id="v5z6vpk"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208_0_16_comment'>
其斯人乎。
大統(tǒng)中。
周祖方總百揆。
下詔曰。
師目麗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傴僂。
又似周公。
德宇純懿。
軌量難模。
言為世寶。
篤志住持。
其有法事之宜興。
俗務(wù)之宜廢。
發(fā)于奏議見之施行可。
昭玄三藏保定初。
詔升國三藏。
逮平荊梁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至京條以真諦妙宗。
質(zhì)問所答文理舒暢。
南北貫通。
披決隱滯。
洞出情外。
皆伏其淹博。
一日忽語其徒曰。
江南某寺堂且崩壓。
可急治香火誦觀世音號。
以救之當(dāng)是時。
揚都道俗數(shù)百人。
方法集一講堂上。
聞東北有香氣。
及伎樂聲于是空堂趨出候聽。
而堂隨摧壞。
眾幸無損。
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遠寺。
春秋八十有八。
訃聞。
上哀慟即以其日。
窆于東郊門外。
仍詔有司置大福田寺圖形于壁。
弟子曇相等。
樹碑墓上。
義城公庾信制文。

人物簡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釋僧實。
俗姓程氏。
咸陽靈武人也。
幼懷雅亮。
清卓不倫。
嘗與諸僮共游狡戲。
或摘葉獻香。
或聚砂成塔。
鄉(xiāng)閭敬焉。
知將能信奉之漸也。
親眷愛結(jié)不許出家。
喻以極言久而方遂。
年二十六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師。
擅名魏代。
實乃歸焉。
隨見孝文便蒙降禮。
大和末從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禪法。
每處皇宮咨問禪秘。
那奇之曰。
自道流東夏。
味靜乃斯人乎。
于是尋師問道備經(jīng)循涉。
雖三學(xué)通覽。
偏以九次調(diào)心。
故得定水清澄禪林榮蔚。
性少人事退跡為功。
所以高蓋駟馬未曾流目。
清流林竹顧便忘返。
加又口繞黑子欹若升形。
目有重瞳光明外射。
腋懷鳳卵七處俱平。
奇相超倫有聲京洛。
兼又道契生知化通關(guān)壤。
聽業(yè)未廣而無問不明。
能勤整四儀靜修三法。
可憲章于風(fēng)俗。
足師表于天人。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統(tǒng)中下詔曰。
師目麗重瞳偏同虞舜。
背隆傴僂分似周公。
德宇純懿軌量難模。
可昭玄三藏。
言為世寶篤志任持。
故有法相之宜興。
俗務(wù)之宜廢。
發(fā)談奏議事無不行。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師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以隆禮典。
乃躬致祈請為國三藏。
實當(dāng)仁不讓默而受之。
是使棟梁斯在儀形攸寄。
周氏有國重仰玄風(fēng)。
禮異前朝受于歸戒。
逮太祖平梁荊后。
益州大德五十馀人。
各懷經(jīng)部送像至京。
真諦妙宗條以問實。
既而慧心潛運南北疏通。
即為披決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華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備香火修理法事。
誦觀世音以救江南某寺堂崩厄也。
當(dāng)爾之時。
楊都講堂正論法集。
數(shù)百道俗充滿其中。
聞西北異香及空中妓樂。
合堂驚出同共聞聽。
堂欻摧壞大眾無損。
奏聞梁主。
乃移以問周。
果知實祐。
大送珍寶賜遺相續(xù)。
而實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隨散之。
由爾名振三國事參至圣。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遠寺。
春秋八十有八。
朝野驚嗟人天變色。
帝哀慟泣之。
有敕圖寫形像。
仍置大福田寺。
即以其日窆于東郊門外滕公酈食綦。
塳南。
碑石尚存。
弟子曇相等。
傳燈不窮彌隆華實。
以業(yè)有從。
爰于墓所立寺。
還名福田。
用崇冥福。
并建碑于寺野二所。
大中興寺釋道安。
及義城公庾信制文。
今在苑內(nèi)。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程。
咸陽靈武人。
幼懷雅亮。
清卓不偷。
嘗與諸僮共戲。
或摘葉獻香。
或聚砂成塔。
知為信奉之漸。
親眷愛結(jié)。
年二十六。
乃得剃落。
有道原法師。
擅名魏代。
實往歸焉。
隨見孝文。
便蒙降禮。
大和末。
從原至洛。
因遇勒那三藏。
授以禪法。
每處皇宮。
咨問禪秘。
于是尋師問道。
備經(jīng)循涉。
雖三學(xué)通覽。
偏以九次雕心。
故得定水清澄。
禪林榮蔚。
兼又道契生知。
化通關(guān)壤。
勤整四儀。
靜修三法。
周太祖文皇。
以魏大統(tǒng)中。
下詔曰。
師目麗重瞳。
偏同虞舜。
背隆傴僂。
分似周公。
德宇純懿。
軌量難模。
可昭玄三藏。
言為世寶。
至保定年。
太祖又曰。
師才深德大。
宜庇道俗。
以隆禮典。
乃躬致祈請。
為國三藏。
實受之。
益州大德。
五十馀人。
各懷經(jīng)部。
送像至京。
真諦妙宗。
條以問實。
既而慧心潛運。
南北疏通。
即為披決。
洞出情外。
并神而服之。
于是陶化京華。
久而逾盛。
忽一旦告僧曰。
急備香火。
修理法事。
誦觀世音。
以救江南。
某寺堂崩厄也。
當(dāng)爾之時。
揚都講堂。
正論法席。
數(shù)百道俗。
充滿其中。
聞西北異香。
及空中妓樂。
合堂驚出。
同共聞聽。
堂歘摧壞。
大眾無損。
奏聞梁主。
乃移以問周。
果如實祐。
大送珍寶。
錫遺相續(xù)。
而實但取三衣什物而已。
馀隨散之。
由爾名振二國。
事參至圣。
以保定三年七月十八日。
卒于大追遠寺。
春秋八十有八。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當(dāng)蕭齊建武四年。
丁丑五月八日。
于婺州義烏縣雙林鄉(xiāng)傅宣慈家示生。
神光滿室。
厥相異常。
稍長名翕字玄風(fēng)。
年十六納劉氏妙光為室。
產(chǎn)普建普成二子。
時則梁之天監(jiān)間也。
年二十四。
從其父漁于稽亭浦父有所獲輒投之水中。
父雖怒不恤也。
世傳以為愚。
會有僧自天竺至。
曰嵩頭陀訪之曰。
我與汝同于毗婆尸佛所發(fā)愿。
今兜率宮衣缽見在。
何日當(dāng)還。
因與之臨水而照。
見大士之影。
圓光寶蓋熾然具足。
士笑曰。
眾生未度。
我何以樂此哉。
因棲隱于松山絕頂。
躬耕以贍。
嘗說偈曰。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
或盜其所植物者。
大士遇之。
輒匿草中。
投之筠籠使盛去。
盡則偕眾傭作夜則行道。
釋迦金粟定光三如來。
相與周旋。
一日入定。
前有光作首楞嚴(yán)三昧字。
大通二年。
估賣妻子獲錢五萬。
以設(shè)無遮大會。
時有慧集法師聞法解悟。
以大士為彌勒應(yīng)身。
大士恐其惑眾遽呵止之。
六年正月二十八日。
遣弟子傅暀致書于梁高祖曰。
雙梼樹下。
當(dāng)來解脫。
善慧大士。
白國主救世菩薩。
今欲條上中下善希。
能受持其上善者。
略以虛懷為本。
不著為宗。
亡相為因。
涅槃為果。
其中善者。
略以治身為本。
治國為宗。
天上人間。
果報安樂。
其下善者。
略以護養(yǎng)眾生勝殘去殺。
普今百姓。
俱稟六齋。
今聞皇帝崇法。
欲伸論義。
未遂襟懷。
故遣弟子傅暀告白。
暀因太樂令何昌投進。
昌曰。
慧約國師猶復(fù)置啟。
翕是國民又非長老。
殊不謙卑。
豈敢呈達。
暀燒手御路以效誠懇。
昌乃馳往同泰寺。
詢皓法師皓勸速呈。
二月二十一日進書。
帝覽之。
遽遣詔迎。
既至。
帝問。
從來師事誰邪。
曰從無所從。
來無所來。
師事亦爾。
昭明太子問大士何不論義。
曰菩薩所說。
非長非短。
而廣非狹。
非有邊。
非無邊。
如如正理。
復(fù)有何言。
帝又問。
何為真諦。
曰息而不滅。
帝曰。
若息而不滅。
此則有色。
有色故鈍。
若如是者。
居士不免流俗。
曰臨財無茍得。
臨難無茍免。
帝曰居士大識禮。
曰一切諸法。
不有不無。
帝曰。
謹(jǐn)受居士來旨。
曰大千世界。
所有色象。
莫不歸空。
百川叢注。
不過于海。
無量妙法。
不出真如。
如來何故。
于三界九十六道中。
獨超其最視一切眾生。
有若赤子。
有若自身。
天下非道不安。
非理不樂。
帝默然。
大士辭退。
異日帝于壽光。
殿請大士。
講金剛經(jīng)。
大士登座執(zhí)拍板唱經(jīng)成四十九頌。
大同五年。
奏舍宅于松山下。
因雙梼樹而創(chuàng)寺。
名曰雙林。
其樹連理祥煙。
周繞。
有雙鶴棲止。
太清二年。
大士誓不食。
取佛生日焚身供養(yǎng)。
至日白黑六十馀人。
代不食。
燒身三百人。
刺心瀝血和香。
請大士住世。
大士憫而從之。
承圣三年。
復(fù)舍家資為眾生。
供養(yǎng)三寶而說偈曰。
傾舍為群品。
奉供天中天。
仰祈甘露雨。
流澍普無邊。
陳天嘉二年。
大士于松山頂繞連理樹行道。
七佛相隨。
釋迦引前。
維摩接后。
唯釋尊數(shù)顧共語。
為我補處也。
其山忽起黃云。
盤旋。
若蓋。
因號云黃山時有慧和法師不疾而終。
嵩頭陀于柯山靈巖寺入滅。
大士懸知曰。
嵩公兜率待我。
決不可久留也。
時四側(cè)華木。
方當(dāng)秀實。
欻然枯悴。
太建元年己丑四月二十四日。
示眾曰。
此身甚可厭惡。
眾苦所集。
須慎三業(yè)。
精勤六度。
若墜地獄。
卒難得脫。
常須懺悔。
又曰。
吾去已。
不得移寢床。
七日有法猛上人持像及鐘來。
鎮(zhèn)于此。
弟子問滅后形體若為。
曰山頂焚之。
又問。
不遂如何。
曰慎勿棺斂。
但壘甓作壇。
移尸于上。
屏風(fēng)周繞。
絳紗覆之。
上建浮圖。
以彌勒像。
處其下。
又問諸佛涅槃時皆說功德。
師之發(fā)跡可得聞乎。
曰我從第四天來。
為度汝等。
次補釋迦。
若傳普敏者。
文殊也。
慧集者觀音也。
何昌者阿難也。
是皆同來贊助我者。
故大品經(jīng)曰。
有菩薩從兜率來。
諸根猛利。
疾與般若相應(yīng)。
即吾身是也。
言訖趺坐而終。
壽七十有三。
尋猛師果將到。
織成彌勒像。
及九乳鐘留鎮(zhèn)之。
須臾不見。
大士道具十馀事見在。
晉天福九年甲辰六月十七日。
錢王遣使發(fā)塔。
取靈骨一十六片。
紫金色及道具至府城南龍山建龍華寺寘之。
仍以靈骨塑其像。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二 義解科(二)
生會稽上虞顏氏。
學(xué)年。
事季父僧廣為師入道。
廣律行。
蓋當(dāng)時之領(lǐng)袖也。
韶材具峻整。
昉游都。
即還鄉(xiāng)受戒。
護持嚴(yán)謹(jǐn)。
如擎油缽。
沙門道林請留以開導(dǎo)鄉(xiāng)土。
即夢韶舌相長廣而欲中斷。
因悔前失。
勸之使再出都邑弘化。
始紹莊嚴(yán)旻公遺緒。
次稟龍光僧綽。
蓋亦開善璚公之裔也。
末又探習(xí)三藏。
廣綜眾家。
年二十三。
遂講大品。
聽者溢道。
后還晉陵建元等寺敷演。
解冠群英。
韶性嗜禪寂。
每愿年將四十。
便罷法席。
而學(xué)侶相顧不勝欽向。
時年已三十有九矣。
會建元寺主。
臨終遣言。
傳法于韶。
于是坐堂上教授。
無所辭讓。
梁簡文邵陵岳陽王等。
承稟訓(xùn)誨。
尤加欽重。
季世澆薄。
乃往豫章。
授余豫州黃司空等菩薩戒法。
適遇外國三藏真諦談?wù)摗?div id="0gkfi6l"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58_0_40_comment'>
嘆曰。
吾行天下多矣。
至如斯人誠未易得。
為翻金光明經(jīng)唯識論涅槃中百句長解脫十四音等。
天嘉四年。
慧藻同泰道倫輩。
二百許人。
具疏連署。
請于會稽白馬寺長講。
且十年而韶亦老矣。
俾慧藻嗣領(lǐng)徒眾。
而宴坐瓦棺。
蹈初志也。
沙門智顗。
請述前業(yè)。
固以疾辭。
其馀赴應(yīng)。
茲不復(fù)錄。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
右脅臥終于開善寺。
其月十六。
窆于鐘山獨龍岡。
壽七十六。
講成實論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馀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維摩天王仁王等經(jīng)。
遍數(shù)不記。
續(xù)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三
釋警韶。
姓顏氏。
會稽上虞人。
學(xué)年入道。
事叔僧廣以為師范。
廣律行貞嚴(yán)。
當(dāng)時領(lǐng)袖。
初韶游都聽講。
便能清論。
年登冠肇還鄉(xiāng)受戒。
護持奉信如擎油缽。
有沙門道林。
請留鄉(xiāng)土。
乃夢韶舌相廣長。
而欲將斷。
既寤深惟。
留戀斯成墜失。
愧悔前請便勸出都。
于即大弘法化傳燈不絕。
即莊嚴(yán)旻公之遺緒也。
次稟龍光僧綽。
乃是開善瓊支末。
又探習(xí)三藏廣綜眾家。
年二十三講大品經(jīng)。
味法當(dāng)時磨肩溢道。
后還建元晉陵等寺敷演經(jīng)論。
解冠群宗。
韶乃愿年四十長就講說。
而學(xué)侶相顧不勝欽尚。
時年三十有九。
為建元寺講主。
臨終遺令傳法。
韶遵崇馀烈即坐演之。
受業(yè)之賓有逾師保。
梁簡文邵陵及岳陽等。
大相欽重歸承訓(xùn)誨。
從危難后世改情浮。
乃往豫章將通道務(wù)。
時逢豫州黃司空等。
素情所仰請為戒師。
會外國三藏真諦法師。
解該大小行攝自他。
一遇欣然與共談?wù)摗?div id="sfrmycg"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958_1_42_comment'>
嘆曰。
吾游國多矣。
罕值斯人。
仍停豫都為翻新金光明并唯識論及涅槃中百句長解脫十四音等。
朝授晚傳。
夜聞晨說。
世諺。
瀉瓶重出。
知十再生者也。
梁樂陽王于荊立位。
遣信遠迎。
楚都弘法。
韶念報地之重。
來敕遂乖。
陳武定天文皇嗣業(yè)。
并弘尚正道敕請還都。
戒范承仰優(yōu)禮彌隆。
天嘉四年有會稽慧藻同泰道倫等二百馀人。
連署請韶。
長講于白馬寺。
廣弘傳化十有馀年。
既登耳順。
便令慧藻續(xù)講。
躬往瓦官宴坐少時。
法門深妙。
時沙門智顗。
定慧難踰人神頗測。
靜嘆精利事等夙成。
共諸前學(xué)頻請重講。
留意綿久以疾辭之。
又為新安殿下黃司空等共僧三請不免勤注又于王府略說維摩。
龍光寺中廣敷成實。
亦得數(shù)年成諸學(xué)肆。
未辭朽老歸志山林。
乃入幽巖自靖十有馀載。
至德元年十月十一日中時。
右脅而臥神慮澄然終于開善寺春秋七十有六。
其月十六日窆于鐘嶺獨龍之山。
所講成實論五十馀遍。
涅槃三十遍。
大品四十遍。
新金光明三十馀遍。
維摩天王仁玉等經(jīng)遍數(shù)。
繁亂不紀(jì)廣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9—599 【介紹】: 南朝陳僧。丹陽人,俗姓陶。專攻律學(xué),住揚都奉誠寺。陳宣帝時敕受大律都,僧尼從之受戒者達三千余眾。著有《律義疏》、《羯磨疏》等。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姓陶氏。
丹陽人。
母齊中書阮韜女。
文始在娠。
夢梵僧以松枝授之曰。
與汝子男。
為麈尾。
及生。
骨氣視他有異。
年十五。
師寶田寺沙門智成。
受具之后。
即依奉誠僧辯。
學(xué)十誦。
復(fù)歸大明彖公下。
通練諸部。
梁大同七年。
詔于光業(yè)寺。
首開律藏。
以靈味瓦棺等寺奏請也。
時陳郡殷鈞為檀越。
聽眾二百。
成規(guī)肅然。
屬梁季。
禍難薦作。
乃避地閩中。
而僧宗法準(zhǔn)皆執(zhí)卷請益。
真諦三藏亦同止晉安。
故講譯交會。
而法門增氣矣。
屠沽變業(yè)。
漁獵革心。
內(nèi)眾資身之具。
于是備焉。
逮陳氏有國。
徒侶益進。
宣帝嘗用兵淮淝。
詔僧尼餫饟。
以紓民力。
文因諫曰。
君子以禮義為國。
而役及出世逃俗之士。
豈禮義哉。
且啟敵人覬覦之心。
陛下今日寧欲以效宇文之酷乎。
宇文之廢滅三寶。
是自廢滅也。
祚促祿窮。
行當(dāng)見之。
乃停罷前詔。
尚書令濟陽江總尤忻慕。
閱旬日輒造房訪道。
隋興憲章頹弛。
仍賴文以振勵云。
璽書為褒勉。
前后州將皆尊仰。
年德。
脩敬罔怠。
柱國武山公郭衍。
每躬??妻子。
詣寺齋會。
請敷暢。
負(fù)笈來受。
動盈千數(shù)。
開皇十九年。
二月二十日。
終。
于所住寺。
壽九十一。
窆寺之南山東壟。
直辯律師墓。
平生講十誦。
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
二十馀遍。
金光遺教等。
各有差。
著律義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薩戒疏兩卷。
弟子得戒者。
三千馀人。
得法者則道志法成為拔萃。
昔文夢。
釣海獲二大魚。
心獨異之。
以詢建初瓊上人。
瓊曰斯吉兆也。
后必有二龍。
傳公業(yè)者。
志才解優(yōu)美。
太尉晉王禮敬之。
待為家僧。
仁壽間。
慧日道場釋法論。
為文樹碑。
以表其墓。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一 明律上
釋智文。
姓陶。
丹陽人。
母齊中書完韜女也。
懷文之始夢睹梵僧。
把松枝而授曰。
爾后誕男與為麈尾。
及文生也卓異恒倫。
志學(xué)之年依寶田智成。
以為師傅。
既受具后專講玄津。
以戒足分為五乘。
律檢開成七眾。
豈止通衢生死。
亦乃組轡道場。
義須先精方符佛意。
值奉誠僧辯。
威德冠眾解行高物。
傳業(yè)之盛獨步江表。
推其領(lǐng)袖則大明彖公。
文初依辯學(xué)。
后歸彖下。
十誦諸部罔弗通練。
以梁大同七年。
靈味凡官諸寺啟敕。
請文于光業(yè)寺。
首開律藏。
陳郡殷均為之檀越。
故使相趨常聽二百許人。
屬梁末禍難。
乃避地于閩下。
復(fù)光嶺表。
時僧宗法準(zhǔn)。
知名后進。
皆執(zhí)卷請益。
又與真諦同止晉安。
故得講譯都會交映法門。
邊俗信心于斯風(fēng)革。
酒家毀其柞器。
漁者焚其罟網(wǎng)。
僧尼什物于是備焉。
有陳馭宇江海廓清。
講授門徒彌繁梁季。
宣帝命旅剋有準(zhǔn)淝。
一戰(zhàn)不功千金日喪。
轉(zhuǎn)輸運力遂倩眾僧。
文深護正法不懼嚴(yán)誅。
乃格詞曰。
圣上誠異宇文廢滅三寶。
君子為國必在禮義。
豈宜以勝福田為胥下之役。
非止延敵輕漢。
亦恐致罪尤深。
有敕許焉。
事即停寢。
爾后凡所詳奏莫非允愜。
理眾擯罰咸符時要。
尚書令濟陽江總。
??道造房無爽旬月。
是知學(xué)而有祿德必有鄰。
法位宜升眾望悅矣。
大隋革運別降綸言。
既屏僧司憲章律府。
大軍之后荊棘攸生。
十濫六群滋彰江表。
文又案法澄剪。
尋得無聲深。
可謂少壯免白發(fā)之妖。
稊莠絕青田之穢矣。
前后州將。
甫及下車。
皆尊仰年德罕不修敬。
柱國武山公郭衍。
祇敬倍常。
躬攜妻子到寺檀舍。
盛設(shè)法齋請敷律題。
抑揚剖析有克壯之姿。
聽侶千馀罔不嗟服。
以開皇十九年二月二十日。
遷于住寺。
春秋九十有一。
即窆寺之南山東壟。
與辯律師墓相望。
自文之據(jù)道也器宇剛物風(fēng)范肅人。
戒品圓凈處斷明白。
然剖折章句詞省義富。
眾家修撰罕有能出其右者。
又金陵軍火遺燼莫留。
乃誓志葺治惟新舊趾。
講十誦八十五遍。
大小乘戒心羯磨等二十馀遍。
金光遺教等各有差焉。
著律義疏十二卷。
羯磨疏四卷。
菩薩戒疏兩卷。
學(xué)門傳貴以為口實。
僧尼從受戒者三千馀人。
學(xué)士分講者。
則寶定慧峙慧巘智升慧覺等。
惟道志法成。
雙美竹箭擁徒建業(yè)。
文昔夢泛舟海釣獲二大魚。
心甚異之。
及于東安寺講。
麈尾才振兩峰俱落。
深怪其事。
以詢建初瓊上。
乃曰。
斯告之先見。
必有二龍傳公講者。
其言果矣。
志名解最優(yōu)。
大尉晉王。
家僧禮待。
以仁壽之歲。
志為樹碑內(nèi)。
慧日道場釋法論為文。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南朝陳僧。
不詳所出。
初住揚都大寺,與慧愷、僧宗、法忍等共知名于梁代。
時天竺沙門真諦在嶺南,法泰與宗愷等詣廣州制旨寺。
筆受文義,咨探研索,近二十載。
后不知所終。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科
不知何許人。
早與慧愷僧宗法忍等知名。
梁代天竺沙門真諦
流寓嶺南。
泰偕宗愷等事之。
以赴廣州刺史歐陽頠之請。
傳譯于制旨寺。
陳太建三年。
講所譯新經(jīng)于建鄴。
驚異時眾。
會彭城靜嵩來扣。
泰為隨機按旨。
披釋無遺。
事見嵩傳。
慧愷曹姓。
義理淹博。
詞力尤殷贍。
譯事。
每恨相見之晚。
住廣州顯明寺。
房中。
講俱舍論。
光大間。
僧宗法準(zhǔn)法忍等。
求學(xué)。
為講攝論。
與獲聽受請愷于智慧寺。
講俱舍。
至業(yè)品疏第九卷。
遘疾不救。
明年春。
又化。
有受菩薩戒弟子曹毗。
愷之叔子也。
少隨愷入南中。
既善攝論。
兼承諸部。
晚住江都。
嘗以章甫縫掖。
登座開演而沙門僧榮日嚴(yán)法侃等。
皆咨稟焉。
時智敷道尼亦為愷所賞識。
故愷之亡。
撫膺哀慟。
率敷尼等十有二人。
于法準(zhǔn)房。
傳香火。
誓弘攝舍。
后敷雖遇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
從究涅槃?wù)摗?div id="bxbw4av" class='inline' id='people_10520_1_49_comment'>
僅得敘分。
而哿以疾殂。
乃專講攝論。
續(xù)高僧傳·卷第一 譯經(jīng)篇初
釋法泰。
不知何人。
學(xué)達釋宗跨轢淮海。
住楊都大寺。
與慧愷僧宗法忍等。
知名梁代。
并義聲高邈宗匠當(dāng)時。
有天竺沙門真諦。
挾道孤游遠化東鄙。
會虜冠勍殄。
僑寓流離一十馀年。
全無陳譯。
將旋舊國。
途出嶺南。
為廣州刺史歐陽頠固留。
因欲傳授。
周訪義侶。
擬閱新文。
泰遂與宗愷等。
不憚艱辛。
遠尋三藏。
于廣州制旨寺。
筆受文義。
垂二十年。
前后所出五十馀部。
并述義記。
皆此土所無者。
泰雖博通教旨。
偏重行猷。
至于律儀所及。
性無違越。
又與泰譯明了論。
釋律二十二大義。
并疏五卷。
勒于座右遵奉行之。
至陳太建三年。
泰還建業(yè)。
并赍新翻經(jīng)論創(chuàng)開義旨。
驚異當(dāng)時。
其諸部中。
有攝大乘俱舍論。
文詞該富理義凝玄。
思越恒情鮮能其趣。
先是梁武宗崇大論。
兼玩成實。
學(xué)人聲望從風(fēng)歸靡。
陳武好異前朝。
廣流大品。
尤敦三論。
故泰雖屢演。
道俗無受。
使夫法座絕嗣闃爾無聞。
會彭城沙門靜嵩。
避地金陵。
學(xué)聲早被獨拔千載。
希斯正理。
晝談恒講夜請新宗。
因循荏苒乃經(jīng)涼燠。
泰振發(fā)玄門明衷弘詣。
覈其疑義每湊玄極。
皆隨機按旨。
披釋無遺。
事出嵩傳。
泰博咨真諦。
傳業(yè)嵩公。
知我者希。
浮諺斯及。
不測其終。
智愷。
俗姓曹氏。
住楊都寺。
初與法泰等前后異發(fā)。
同往嶺表奉祈真諦
愷素積道風(fēng)詞力殷贍。
乃對翻攝論。
躬受其文。
七月之中文疏并了。
都合二十五卷。
后更對翻俱舍論。
十月便了。
文疏合數(shù)八十三卷。
云。
吾早值子。
綴緝經(jīng)論絓是前翻。
不應(yīng)缺少今譯兩論詞理圓備。
吾無恨矣。
愷后延。
還廣州顯明寺。
住本房中。
重講俱舍。
才得一遍。
至陳光大中。
僧宗法準(zhǔn)慧忍等。
度嶺就求學(xué)。
以未聞攝論。
更為講之。
起四月初。
至臘月八日方訖一遍。
明年宗等又請愷。
于智慧寺講俱舍論。
成名學(xué)士七十馀人。
同欽咨謁。
講至業(yè)品疏第九卷。
文猶未盡。
以八月二十日遘疾。
自省不救。
索紙題詩曰。
千秋本難滿。
三時理易傾。
石火無恒焰。
電光非久明。
遺文空滿笥。
徒然昧后生。
泉路方幽噎。
寒隴向凄清。
一朝隨露盡。
唯有夜松聲。
因放筆。
與諸名德握手語別。
端坐儼思奄然而卒。
春秋五十有一。
即光大二年也。
葬于廣州西陰寺南崗。
自馀論文。
真諦續(xù)講。
至惑品第三卷。
因爾乖豫。
便廢法事。
明年肇春三藏又化。
有菩薩戒弟子曹毗者。
愷之叔子。
明敏深沈雅有遠度。
少攜至南受學(xué)攝論。
咨承諸部皆著功績。
太建三年。
毗請建興寺僧正明勇法師。
續(xù)講攝論。
成學(xué)名僧五十馀人。
晚住江都綜習(xí)前業(yè)。
常于白塔等寺開演諸論。
冠屨裙襦服同賢士。
登座談吐每發(fā)深致。
席端學(xué)士并是名賓。
禪定僧榮日嚴(yán)法侃等皆資其學(xué)。
時有循州平等寺沙門智敫者。
弱年聽延祚寺道緣二師成實。
并往北土沙門法明。
聽金剛般若論。
又往希堅二德。
聽婆沙中論。
皆洞涉精至研覈宗旨。
必得本師臨聽言無浮雜義得明暢者。
方始離之。
馀例準(zhǔn)此。
及翻攝論。
乃為廣州刺史安南將軍陽山公頠請宅安居。
不獲專習(xí)。
后翻俱舍方預(yù)其席。
及愷講此論。
敫與道尼等二十人。
并掇拾文疏。
于堂聽受。
及愷之云亡。
撫膺哀慟。
遂來法準(zhǔn)房中。
率尼響敫等十有二人。
共傳香火。
令弘攝舍兩論誓無斷絕。
皆共奉旨仰無墜失。
至三藏崩后。
法侶彫散宗嗣將虧。
太建九年。
敫相續(xù)敷弘。
最多聯(lián)類。
同聽席。
未有高者。
太建十一年二月。
有跋摩利三藏弟子慧哿者。
本住中原。
值周武滅法。
避地歸陳。
晚隨使劉璋至南海獲涅槃?wù)摗?div id="imzuqc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520_2_181_comment'>
敫曾講斯經(jīng)。
欣其本習(xí)伏膺請求。
便為開說。
止得序分種性分前十三章玄義。
后返豫章鶴嶺山。
敫又與璣法師隨從。
因復(fù)為說第三分。
具得十海十道。
及進馀文。
哿因遘疾不任傳授。
乃令敫下都覓海潮法師當(dāng)窮論旨。
以十四年至于建業(yè)。
所尋不值。
乃遇棲玄寺曉禪師。
賜與曇林解涅槃疏釋經(jīng)后分。
文兼論意而不整足。
便還故寺。
常講新文十三章義。
近二十遍。
開皇十二年。
王仲宣起逆。
焚燒州境及敫寺房。
文疏并盡。
其年授敫。
令任廣循二州僧任。
經(jīng)五載廢闕法事。
后解僧任方于本州道場寺。
偏講攝論十有馀遍。
坐中達解二十五人。
璣山瞰等并堪領(lǐng)匠。
仁壽元年。
遘疾終于本寺。
敫撰之翻譯歷。
始末指訂。
并卷部時節(jié)人世詳備。
廣有成敘。
道尼住本九江。
尋宗旨。
興講攝論騰譽京師。
開皇十年下敕追入。
既達雍輦開悟弘多。
自是南中無復(fù)講主。
雖云敷說蓋無取矣。
僧智愷 朝代:陳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8—568 【介紹】: 南朝陳時僧。
江都人,俗姓曹。
初與法泰等同往廣州奉祈真諦。
愷以實學(xué)且能撰文,乃與真諦對譯《攝論》,閱七月,文疏并成。
后又對譯《俱舍論》,僅十月,而成文疏八十三卷。
陳廢帝光大二年,于智慧寺開講《俱舍論》,至八月講未畢卒。
全梁文·卷七十四
智愷,揚州人,梁末之嶺南。
僧崖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姓牟氏。
其先涪陵人。
晉義熙九年。
朱齡石伐蜀。
以涪陵獽三百家隨軍。
因止于廣漢之金淵山谷間。
其子孫遂家焉。
崖幼岐嶷。
寡言笑。
絕戲弄。
飲水必加拜。
嘗終日坐。
諦觀不瞬。
或問其故。
曰我念此身可惡耳。
后當(dāng)燒之。
及長。
殊剛正。
一日與人捕魚而分之。
投己得者于水。
曰殺非好業(yè)。
我今誓當(dāng)痛斷矣。
遂焚棄其具。
并輟獵。
又見異蛇。
首尾皆赤。
始長尺馀大二寸許。
頃之忽長踰丈。
而大約五六尺。
從諸獽所開陂塘中。
倏爾升云而滅。
眾駭懼。
崖曰無懼也。
但斷殺業(yè)可耳。
且勸盡廢池堰蓄魚之地。
眾猶未許。
俄而堤防決壞。
如所戒云。
出家依悉禪師。
尤勤謹(jǐn)。
玄冬之月。
禪師命火溫足。
崖熾大爐于前。
禪師責(zé)其多。
則曰。
須火卻寒。
得火嫌多。
情性若此。
何曰得道。
禪師因使置手火中。
即應(yīng)聲爇一指無難色。
禪師陰異之。
他日諸弟子共。
推著煙焰中。
雖成瘡。
欣笑自如。
禪師謂曰。
汝如此。
莫惑亂百姓否。
曰諸佛苦身成道。
而況某乎。
茍獲薙落一日足矣。
禪師遂自為薙落。
然覺易甚如呼善來。
禪師即置刀攝衣作禮曰。
崖法師來為我作師。
我請為弟子。
崖謾謙謝而已。
自是神化?顯。
弘濟頗多。
年踰七十。
心力尚強。
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大逵中。
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
焰且熾。
或問其痛否。
曰痛由心起。
心既無痛。
指何由痛。
人有疑其得心疾者。
曰盍治諸。
答曰。
身皆空耳。
安用治。
又問。
根大有對何謂空。
答四大五根。
復(fù)何所住。
孝愛寺兌法師。
見解通暢。
聞崖如此。
乃率弟子禮敬。
施以衣物。
退謂眾曰。
崖于般若。
真有悟入。
非徒口說而已。
人因競以菩薩稱之。
道俗四集。
倍加崇信。
如是經(jīng)日。
左手指盡。
火將及掌。
骨髓上沸。
火且滅矣。
遽又以右手殘指。
挑發(fā)其焰。
或問。
其何自苦如此。
答以眾生不行忍故。
欲勸發(fā)耳。
方其煙焰之盛。
兩臂熾然。
崖則不動顏色。
說法勉勵。
行慈斷殺。
復(fù)為四眾誦經(jīng)。
至切詞要義。
則頷頭微笑。
時有怠者。
崖顧曰。
末劫輕慢。
見像如木頭。
聞經(jīng)如風(fēng)過馬耳。
我在山中。
初不識字。
今聞經(jīng)教。
句句與心相應(yīng)。
故燒身手令生信重。
不然此手豈樵頭耶。
于是士女?dāng)?shù)萬圍繞。
崖澄心中坐自若。
忽微雨沾濡。
即斂念入定。
而云散月明如舊。
掌骨五枚既燼。
俄而挺然俱出。
各長三寸。
潔白可愛。
眾僉曰。
菩薩滅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養(yǎng)。
崖遂以口嚙拔所生之骨。
吐于眾前曰。
可為塔也。
七月十四日。
有聲如地陷天裂。
莫不震駭復(fù)見犬羊龍蛇軍器等象于空中。
頃之而息。
或問其故。
答曰。
驚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故現(xiàn)此相。
間使治辦供具。
乃于成都縣東南。
積薪為樓。
高數(shù)丈。
上作乾麻小室。
以油潤之。
孝愛寺導(dǎo)禪師。
施六度錫杖。
并紫帔。
犍為僧淵施班衲。
于時遠近奔湊。
財弊山積。
初亦莫知二德之施物也。
十五日旦。
崖謂侍者法陀曰。
汝取錫杖紫帔班衲來。
即乘輿造焚所。
時道俗數(shù)十萬。
擁輿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無哭也。
遂升高座說法。
時復(fù)舉目望樓室獨笑已。
而右脅寢。
氣息都盡。
狀若木偶。
歘起曰。
時至矣。
因下座白眾曰。
佛法難值。
宜共護持。
竟徐步至樓下。
繞旋三匝。
遍禮四門。
既升而俯告四眾曰。
請一心念摩訶般若。
相助起樓。
檀越王撰。
意以為我起樓。
以燒菩薩。
我寧不得罪哉。
崖默知之。
呼撰上樓臂摩撰頂曰。
汝勿以起樓得罪而憂。
乃所以獲福也。
趣命下火。
眾皆拱手莫敢前。
置炬于地。
崖自以臂挾炬。
燒室西北。
次及西南。
麻燥油濃。
赫然熾合。
崖于烈焰中棄炬設(shè)禮。
比二拜身面焦坼。
復(fù)欲作禮。
則身踣炭上矣。
須臾薪盡火滅。
骨肉皆化。
所馀惟心肝腸腎而已。
心獨赤濕通潤。
諸物勢不可壞。
遂益薪四十車。
以煅煉之。
徒見腸腎卷縮而心略不變。
乃命收藏以待埋葬。
蓋菩薩疇昔。
每答問者曰。
我身可盡。
心則常存也。
聞?wù)咭詾榇酥^精神耳。
精神豈有消爍時哉。
且崖歿后。
靈跡尤多。
大槩皆拔苦予樂慈悲化也。
茲不詳錄。
姑錄一二。
以見其死生之際云。
孝愛寺僧佛興者。
飲啖隨俗。
后崖舉事感之。
發(fā)愿斷酒肉。
至晚歸寺。
見金色人語曰。
汝能斷肉。
大好。
汝若食一眾生肉。
則食一切眾生肉。
一切眾生即父母眷屬肉也。
必欲食者。
當(dāng)如死尸中蟲。
蟲即肉也。
又聞空中聲曰。
汝勤持齋。
愿令眾生得不食身。
又令餓鬼身常飽滿。
其將化時。
沙門寶海問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薩受燒都無痛相。
答曰。
眾生有相故痛。
問菩薩常云。
代眾生受苦。
為實得否。
答既發(fā)心代受。
何以不得。
問眾生罪熟。
各自受苦。
菩薩自燒。
何由可代。
答一念善根。
即能滅惡。
豈非代耶。
普法師曰。
二家共論大義。
終未之決。
其一以佛智緣無相理。
理是所緣。
智是能緣。
其一以除妄息倒。
即是真諦
二說其何者為當(dāng)。
崖曰。
佛即無相。
無別異相故。
海法師曰。
佛即無相。
無相之相。
本無異相。
若然者菩薩。
則釋迦觀音耶。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獄。
代眾生苦。
愿令成佛。
海曰。
先佛何故。
早得成佛。
答先佛一時眾生度已盡也。
問藥王等圣。
何故亦成佛。
今菩薩獨未成佛。
是將與先佛殊途矣。
答前時眾生已得藥王意。
今眾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
如將落花。
其應(yīng)對皆此類。
座中有疑崖非圣人者。
崖乃的呼其人之姓名曰。
諸佛應(yīng)世無定形。
或作疾病丑陋。
畜生異類。
愿檀越毋妄生輕慢心也。
舉火之次。
皆睹瑞相。
或圓蓋覆崖。
有三道人。
趺坐蓋上。
或五色光。
如人形像。
處麻室四門者。
或柴樓上光如日輪。
然并雨華。
大小非一。
又聞天鼓。
殷殷深遠。
久之??縣人。
于??江邊。
見崖于空中乘油絡(luò)輿。
從五六百僧。
隱隱西沒。
及心舍利之至寶國寺。
復(fù)有光。
如華叢狀。
明燭庭宇。
阿迦膩吒寺僧慧勝抱疾。
自以不見勝緣。
心殊悵快。
忽夢崖將一沙彌。
帕裹三斛許香。
并以檀屑分四聚。
繞勝爇之。
勝怖曰凡夫耳。
未能焚身也。
崖曰無怖。
用薰病也。
即覺爽健。
因請現(xiàn)瑞。
答曰。
我名光明遍照寶藏菩薩。
所謂崖者詭名耳。
一日設(shè)會。
勝唱曰。
潼州道俗見瑞福重故也。
我等不見。
則障厚可知。
于是二百許人即應(yīng)聲。
見天華如雪。
繽紛滿空。
皆黃金色。
明凈耀目。
大七寸盤許。
自朝至午乃止。
取之者。
雖緣木升屋。
皆飛去不可得。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七 遺身篇第七
釋僧崖。
姓牟氏。
祖居涪陵。
晉義熙九年。
朱齡石伐蜀涪陵獽三百家。
隨軍平討。
因止于廣漢金淵山谷。
崖即其后也。
而童幼少言不雜俳戲。
每游山泉必先禮而后飲。
或諦視不瞬。
坐以終日。
人問其故。
答曰。
是身可惡。
我思之耳。
后必?zé)?div id="a9wd4ov"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56_1_16_comment'>
及年長從戎。
毅然剛正。
嘗隨伴捕魚。
得己分者用投諸水。
謂伴曰。
殺非好業(yè)。
我今舉體皆現(xiàn)生瘡。
誓斷獵矣。
遂燒其獵具。
時獽首領(lǐng)數(shù)百人。
共筑池塞。
資以養(yǎng)魚。
崖率家僮往彼觀望。
忽有異蛇長尺許。
頭尾皆赤。
須臾長大乃至丈馀。
圍五六尺。
獽眾奔散。
蛇便趣水。
舉尾入云。
赤光遍野。
久之乃滅。
尋爾眾聚。
具論前事。
崖曰。
此無憂也。
但斷殺業(yè)。
蛇不害人。
又勸停池堰。
眾未之許。
俄而堤防決壞。
時依悉禪師。
施力供侍雖充驅(qū)使而言語訥澀舉動若癡。
然一對一言時合大理。
經(jīng)留數(shù)載無所異焉。
至玄冬之月。
禪師患足冷。
命之取火。
乃將大爐炎炭。
直頓于前。
禪師責(zé)之曰。
癡人何煩汝許多火。
乃正色答曰。
須火卻寒。
得火嫌熱。
孰是癡人。
情性若斯何由得道。
禪師謂曰。
汝不畏熱。
試將手置火中。
崖即應(yīng)聲將指置火中。
振吒作聲。
卒煙涌出。
都不改容。
禪師陰異之。
未即行敬。
又以他日。
諸弟子曰。
崖耐火。
共推之火爐。
被燒之處皆并成瘡。
而忻笑自如。
竟無痛色。
諸弟子等具咨禪師。
禪師喚來謂曰。
汝于此學(xué)佛法。
更莫漫作舉動或亂百姓。
答曰。
若不苦身焉得成道。
如得出家一日便足。
禪師遂度出家。
自為剃發(fā)。
但覺鬢須易除猶如自落。
禪師置刀于地。
攝衣作禮曰。
崖法師來。
為我作師。
我請為弟子。
崖謙謝而已。
既法衣著體。
四輩尊崇歸命輸誠。
無所吝惜。
或有疾病之處。
往到無不得除。
三十年間大弘救濟。
年踰七十心力尚強。
以周武成元年六月。
于益州城西路首。
以布裹左右五指燒之。
有問燒指可不痛耶。
崖曰。
痛由心起。
心既無痛。
指何所痛。
時人同號以為僧崖菩薩。
或有問曰。
似有風(fēng)疾。
何不治之。
答曰。
身皆空耳。
知何所治。
又曰。
根大有對。
何謂為空。
答曰。
四大五根復(fù)何住耶。
眾服其言。
孝愛寺兌法師者。
有大見解。
承崖發(fā)跡。
乃率弟子數(shù)十人往彼禮敬。
解衣施之顧大眾曰。
真解波若非徒口說。
由是道俗通集倍加崇信。
如是經(jīng)日。
左手指盡火次掌。
骨髓沸上涌。
將滅火焰。
乃以右手殘指。
挾竹挑之。
有問其故。
崖曰。
緣諸眾生不能行忍。
今勸不忍者忍不燒者燒耳。
兼又說法勸勵。
令行慈斷肉。
雖煙焰俱熾以日繼夕并燒二手。
眉目不動。
又為四眾說法誦經(jīng)。
或及諸切詞要義。
則頷頭微笑。
時或心怠。
私有言者。
崖顧曰。
我在山中初不識字。
今聞經(jīng)語。
句句與心相應(yīng)。
何不至心靜聽。
若乖此者則空燒此手。
何異樵頭耶。
于是大眾懔然莫不專到。
其后復(fù)告眾曰。
末劫輕慢心轉(zhuǎn)薄淡。
見像如木頭。
聞經(jīng)如風(fēng)過馬耳。
今為寫大乘經(jīng)教故燒手滅身。
欲令信重佛法也。
闔境士女聞?wù)呓詠砝@數(shù)萬匝。
崖夷然澄靜。
容色不動。
頻集城西大道。
談?wù)摲ɑ?div id="zyfmlyx"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156_1_168_comment'>
初有細雨殆將沾漬。
便斂心入定。
即云散月明。
而燒臂掌骨五枚如殘燭燼。
忽然各生并長三寸。
白如珂雪。
僧尼僉曰。
若菩薩滅后。
愿奉舍利起塔供養(yǎng)。
崖乃以口嚙新生五骨。
?而折之。
吐施大眾曰。
可為塔也。
至七月十四日。
忽有大聲狀如地動天裂。
人畜驚駭。
于上空中或見犬羊龍蛇軍器等象。
少時還息。
人以事問崖曰。
此無苦也。
驚睡三昧耳。
吾欲舍身。
可辦供具。
時孝愛寺導(dǎo)禪師。
戒行清苦耆年大德。
舍六度錫杖并及紫被贈崖。
入火揵為。
僧淵遠送班納。
意愿隨身。
于時人物諠擾。
施財山積。
初不知二德所送物也。
至明日平旦。
忽告侍者法陀曰。
汝往取導(dǎo)師錫杖紫被及納袈裟來為吾著之。
便往造焚身所。
于時道俗十馀萬眾擁輿而哭。
崖曰。
但守菩提心。
義無哭也。
便登高座為眾說法。
時舉目視于薪??。
欣然獨笑。
乃傾右脅而寢。
都無氣息。
狀若木偶。
起問曰。
時將欲至。
仍下足白僧曰。
佛法難值宜共護持。
先所積柴疊以為樓。
高數(shù)丈許。
上作乾麻小室以油潤之。
崖緩步至樓。
繞旋三匝。
禮拜四門便登其上。
馮欄下望令念般若。
有施主王撰懼曰。
我若放火便燒圣人。
將獲重罪。
崖陰知之。
告撰上樓。
臂摩頂曰。
汝莫憂造樓得罪。
乃大福也。
促令下火。
皆畏之置炬著地。
崖以臂挾炬。
先燒西北次及西南。
麻燥油濃赫然熾合。
于盛火中放火設(shè)禮。
比第二拜。
身面焦炘。
重復(fù)一禮。
身踣炭上。
及薪盡火滅。
骨肉皆化。
惟心尚存。
赤而且濕。
肝腸脾胃猶自相連。
更以四十車柴燒之。
腸胃雖卷。
而心猶如本。
兌法師乃命收取葬于塔下。
今在寶園寺中。
初未燒前。
有問者曰。
菩薩滅度愿示瑞相。
崖曰。
我身可盡心不壞也。
眾謂心神無形不由燒蕩。
及后心存。
方知先見留以一心之不朽也。
然崖自生及終。
頻現(xiàn)異相。
有數(shù)十條。
曾于一家將欲受戒。
無何笑曰。
將舍寶物生疑慮耶。
眾相推問。
有楊氏婦欲施銀釵。
恐夫責(zé)及。
因決舍之。
有孝愛寺僧佛與者。
偏嗜飲啖流俗落度。
隨崖輿后。
私發(fā)愿曰。
今值圣人誓斷酒肉。
及返至寺見黃色人曰。
汝能斷肉大好。
汝若食一眾生肉。
即食一切眾生肉。
若又食者。
即食一切父母眷屬肉矣。
必欲食者當(dāng)如死尸中蟲。
蟲即肉也。
又曰。
有六時念善大好。
若不能具一時亦好。
如是一念其心亦好。
皆能滅惡也。
見其言詞真正音句和雅。
將欲致問。
不久而滅。
于是佛與翹心精進繞塔念誦。
又聞空中聲曰。
汝勤持齋。
愿令眾生得不食身。
又令餓鬼身常飽滿。
觀其感被皆崖力也。
初登柴樓。
沙門僧育在大建昌寺門。
見有火光高四五丈廣三四丈。
從地而起。
上沖樓邊。
久久乃滅。
又初焚日。
州寺大德沙門寶海問曰。
等是一火。
何故菩薩受燒都無痛相。
崖曰。
眾生有相故痛耳。
又曰。
常云代眾生受苦。
為實得不。
答曰。
既作心代受。
何以不得。
又曰。
菩薩自燒。
眾生罪熟各自受苦。
何由可代。
答曰。
猶如燒手一念善根。
即能滅惡。
豈非代耶。
時普法師又問曰。
二家共諍大義。
終莫之決。
一云。
佛智緣無相理。
理是緣境。
智是能緣。
一云。
除倒息妄即是真諦。
何者為定。
崖曰。
佛即無相。
無別異相。
海法師曰。
佛即無相。
無相之相本無異相。
若如此者。
菩薩即釋迦觀音。
崖曰。
我是凡夫。
誓入地獄。
代苦眾生。
愿令成佛耳海曰。
前佛亦有此愿。
何故早已成佛。
答曰。
前佛度一時眾生盡也。
又問。
藥王等圣。
何故成佛。
今菩薩獨未成佛。
而救眾生。
是則前佛殊墮。
答曰。
前段眾生已得藥王意。
今眾生未得我意。
由我始化如將落之花也。
故其應(yīng)對一時。
皆此之類。
乃謂侍者智炎曰。
我滅度后。
好供養(yǎng)病人。
并難可測其本。
多是諸佛圣人乘權(quán)應(yīng)化。
自非大心平等。
何能恭敬。
此是實行也。
坐中疑崖非圣人者。
乃的呼其人名曰。
諸佛應(yīng)世形無定方。
或作丑陋諸疾乃至畜生下類。
檀越慎之勿妄輕也。
及將動火也皆睹異相。
或見圓蓋覆崖。
有三道人處其蓋上。
或見五色光如人形像在四門者或見柴樓之上如日出形并兩諸花。
大者如兩斛兜許。
小者鐘乳片。
五色交亂紛紛而下。
接取非一。
棖觸皆消。
又聞大鼓磤磤深遠。
久久方息。
及崖滅后。
郫縣人于郫江邊。
見空中有油絡(luò)輿。
崖在其上。
身服班納黃。
偏袒紫被捉錫杖。
后有五六百僧。
皆罩竹傘乘空西沒。
又潼州靈果寺僧慧策者。
承崖滅度。
乃為設(shè)大齋。
在故市中。
于食前忽見黑云從東南來翳日蔭會。
仍兩龍毛五色分明長者尺五短猶六寸。
又雨諸花幡香煙滿空繽紛。
大眾通見。
又初收心舍利至常住寺中。
皆見花叢含盛。
光榮庭宇。
又阿迦膩吒寺僧慧勝者。
抱病在床。
不見焚身。
心懷悵恨。
夢崖將一沙彌來。
帕裹三斛許香并檀屑。
分為四聚以繞于勝。
下火焚香。
勝怖曰。
凡夫耳。
未能燒身也。
崖曰。
無怖用熏病耳。
煨燼既盡即覺爽健。
又請現(xiàn)瑞。
答曰。
我在益州詭名崖耳。
真名光明遍照寶藏菩薩。
勝從覺后。
力倍于常。
有時在于外村。
為崖設(shè)會。
勝自唱導(dǎo)曰。
潼州福重。
道俗見瑞。
我等障厚都無所見。
因即應(yīng)聲。
二百許人悉見天花如雪紛紛滿天映日而下。
至中食竟。
花形漸大如七寸盤。
皆作金色。
明凈耀日。
四眾競接都不可得。
或緣樹登高。
望欲取之。
皆飛上去。
又成都民王僧貴者。
自崖焚后舉家斷肉。
后因事故將欲解素。
私自評論。
時屬二更。
忽聞門外喚檀越聲。
比至開門見一道人。
語曰。
慎勿食肉。
言情酸切。
行啼而去。
從后走趁。
似近而遠。
忽失所在。
又焚后八月中。
獽人牟難當(dāng)者。
于就嶠山頂行獵。
搦箭聲弩舉眼望鹿。
忽見崖騎一青麖。
獵者驚曰。
汝在益州已燒身死。
今那在此。
崖曰。
誰道許誑人耳。
汝能燒身。
不射獵得罪也。
汝當(dāng)勤力作田矣。
便爾別去。
又至冬間。
崖兄子于溪中忽聞山谷喧動。
若數(shù)萬眾。
舉望見崖從以兩僧。
執(zhí)錫杖而行。
因追及之。
欲捉袈裟。
崖曰。
汝何勞捉我。
乃指前雞豬曰。
此等音聲皆有詮述。
如汝等語。
他人不解。
馀國言音汝亦不解。
人畜有殊皆有佛性。
但為惡業(yè)故受此形。
汝但力田莫養(yǎng)禽畜。
言極周委。
故其往往現(xiàn)形豫知人意。
率皆此也。
具如沙門忘名集。
及費氏三寶錄。
并益部集異記。
僧慧侃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收詩2首,小傳云:“慧侃,晉陵曲阿(今江蘇丹陽)人。姓湯,住蔣州大歸善寺。”按此小傳節(jié)錄自《續(xù)高僧傳》卷三四,傳末云:“以大業(yè)元年(605)終于蔣州大歸善寺,春秋八十有二?!逼渖陸?yīng)為公元524年。終其一生,并未入唐?!?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作唐人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七 證悟科
晉陵曲阿湯氏子。
少受學(xué)于和阇梨。
和尤神異。
世莫能測。
然于尊像。
事之如生。
見立像不敢坐。
勸人必造坐像。
行遇困厄。
救濟不遺力。
嘗見群豬被縛。
和因唱曰。
解脫首楞嚴(yán)。
縛輒自解。
豬逸去。
主亦從而放之。
茍眾所會聚。
則為說法開寤。
晚年至鄴盛化。
歸向之徒。
頌其德至今。
竟卒于鄴。
將卒。
有問其所證者。
曰吾得善根成熟耳。
侃初于和。
固有所傳授。
后往嶺南。
真諦專精禪寂。
歲晚住棲霞寺。
又往揚都偲法師所。
偲素知其行業(yè)。
禮接之。
將別。
請現(xiàn)神力。
侃曰。
許復(fù)何難。
即出臂窗中。
長數(shù)十丈。
取齊熙寺佛殿額。
持還房中。
謂偲曰。
吾第恐世人驚異。
故不屑為也。
大業(yè)初。
卒于蔣州大歸善寺。
春秋八十二。
將卒之日。
忽擲三衣幞于堂上曰。
還汝眾僧三衣。
吾今死已。
遽閉房入。
眾愕然。
起追視之。
但白骨一具。
跏趺坐床上。
撼之鏘然不散。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釋慧侃。
姓湯。
晉陵典河人也。
少受學(xué)于和阇梨。
和靈通幽顯。
世莫識其淺深。
而翹敬尊像。
事同真佛。
每見立像不敢前坐。
勸人造像惟作坐者。
道行遇諸因厄無不救濟。
或見被縛之豬。
和曰解脫首楞嚴(yán)。
豬尋解縛。
主因放之。
自爾偏以慈救為業(yè)。
大眾集處輒為說法。
皆隨事贊引即物成務(wù)。
眾無不悟而歸于道。
末往鄴下大弘正法。
歸向之徒至今流詠。
臨終在鄴。
人問其所獲。
云得善根成熟耳。
侃奉其神化積有年稔。
眾知靈異初不廣之。
后往嶺南歸心真諦
因授禪法專精。
不久大有深悟。
末住棲霞。
安志靈靜。
往還自任不拘山世。
時往楊都偲法師所。
偲素知道行。
異禮接之。
將還山寺。
請現(xiàn)神力。
侃云。
許復(fù)何難。
即從窗中出臂。
長數(shù)十丈。
解齊熙寺佛殿上額。
將還房中。
語偲云。
世人無遠識。
見多驚異。
故吾所不為耳。
以大業(yè)元年。
終于蔣州大歸善寺。
春秋八十有二。
初侃終日。
以三衣襆遙??堂中自云。
三衣還眾僧。
吾今死去。
便還房內(nèi)。
大眾驚起追之。
乃見白骨一具跏坐床上。
就而撼之鏗然不散。
神僧傳·卷第五
釋慧侃。曲阿人也。住蔣州大歸善寺。靈通幽顯世莫識之。而翹敬尊像事同真佛。每見立像不敢輒坐。勸人造像唯作坐者。后往嶺南修禪法。大有悟解。住棲霞時嘗往揚都謁偲法師。偲異禮接之。將還山偲請現(xiàn)神力。侃即從窗中出臂解齊熙寺佛殿上額。因語偲云。世人無遠識見多驚異。故吾所不為耳。大業(yè)元年終于大歸善寺。初侃終日以三衣還眾僧。吾今死去。徒眾好住。便還房內(nèi)。大眾驚起追之。乃見房中白骨一具跏坐床上。撼之鏘然不散。
共 2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