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康德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康德函書至一首 明 · 黃省曾
五言排律
鳳署揚裾客,司文炳孝朝。
甲科三第首,十妙十中翹。
舊史輝彤述,前林播藻謠。
直絲揮斥早,荒徑灌棲饒。
位薄名逾大,齡芳鬢巳彫。
誦言時挹抱,傳德每欽標。
忽惠秦河雁,思乘滸業(yè)軺。
二金叨式利,千里不云遙。
會晤知何日,孤琴待爾調。
康德宇宙發(fā)展史概論(癸丑) 當代 · 陳永正
五言律詩
浩渺始何代,星云終古流。
空蒙生海月,寂寞墜歐洲。
人去菩提徑康德每日于菩提徑下散步沈思),塵飛水國秋。
種桑如可待,微命也須留。
宿長春松苑賓館(二○○八年) 當代 · 伯昏子
五言律詩
北域清秋節(jié),鐵鷹學翥空。
行役來中露,延途擬大同。
滿洲孤月鏡,倭殿萬松風。
濟濟尸居者,盡趨康德宮。
小緣經 其一 當代 · 鐘錦
七言絕句
驕慢還從種姓深,便于正法漫相尋。
君逢窮巷躬行士,縱不折腰先折心。
注:《長阿含經·小緣經》:“今我無上正真道中不須種姓,不恃吾我憍慢之心,俗法須此,我法不爾。若有沙門、婆羅門,自恃種姓,懷憍慢心,于我法中終不得成無上證也。若能舍離種姓,除憍慢心,則于我法中得成道證,堪受正法。人惡下流,我法不爾?!?br />釋:善報惟從善法,凈業(yè)豈因凈種。如恃種姓為驕慢,何若直躬而尊崇?康德之《實踐理性批判》云:“今有一人,吾視之,或為可愛、可怖、可異者,甚乃為可嘆者,然未必即為可敬者。彼之諧趣,強勇,不凡之勢位,皆足以致吾之欽羨,然吾之內敬仍或闕如。房特耐之言曰:‘彼有勢位者,可折吾腰,未可折吾心。’吾為下一轉語曰:彼窮巷之直者,吾腰強不為之折,而吾心折矣?!?br />
弊宿經 當代 · 鐘錦
七言絕句
斷滅須憂泯至公,不應善惡也為空。
若言他世更生事,只手茫茫證亦窮。
注:《長阿含經·弊宿經》:“爾時,童女迦葉與五百比丘游行拘薩羅國,漸詣斯波醯婆羅門村,時,童女迦葉在斯波醯村北尸舍婆林止。時,有婆羅門名曰弊宿,……常懷異見,為人說言:‘無有他世,亦無更生,無善惡報?!庇郑骸拔乙源艘姸嗨淌?,多所饒益,四方諸王皆聞我名,亦盡知我是斷滅學者?!庇郑骸皶r,婆羅門白迦葉言:‘尊者初設月喻,我時已解,所以往返,不時受者,欲見迦葉辯才智慧,生牢固信耳。我今信受,歸依迦葉?!?br />釋:吾神滅否,雖巧算者不能窮;他世存乎,即斷見者猶存望。此所以童女迦葉,方設喻而已解;羅門弊宿,盡往返以生信。康德所謂不能證以理者,亦可求之信耳。
清凈經 其一 當代 · 鐘錦
七言絕句
諍訟全由吊詭來,正邪顛倒莫相開。
為防厭患戕真法,須把癡疑仔細推。
注:《長阿含經·清凈經》:“波波城內有尼乾子,命終未久,其諸弟子分為二分,各共諍訟,面相毀罵,無復上下,迭相求短,競其知見:‘我能知是,汝不能知;我行真正,汝為邪見。以前著后,以后著前,顛倒錯亂,無有法則。我所為妙,汝所言非,汝有所疑,當咨問我?!蟮掳㈦y!時,彼國人民事尼乾者,聞諍訟已,生厭患心?!?br />釋:康德之言曰:“吾人之思,亦何嘗不循理耶?惟其理非在耳目之間,無得而徵,故每成吊詭。此吊詭終古盡然,是之謂玄學。”乾子訟諍,固因之而成顛倒;世尊推衍,乃由是以致正真。玄悟一開,癡疑盡釋。
梵動經 其四 當代 · 鐘錦
七言絕句
梵天安住壽綿長,總為嬉娛妒恨傷。
五識既知俱幻有,便于神我覓恒常。
注:《長阿含經·梵動經》:“諸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起論,言:‘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松抽T、婆羅門……年漸長大,剃除須發(fā),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隨三昧心自識本生,便作是言:‘彼大梵者能自造作,無造彼者,盡知諸義典,千世界于中自在,最為尊貴,能為變化,微妙第一。為眾生父,常住不變,而彼梵化造我等,我等無常變易,不得久住,是故當知: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此實馀虛?!侵^初見?!? 巴利三藏《經藏》之《長部·梵網經》:“或有是時,此劫始成,有馀眾生福盡、命盡、行盡,從光音天命終,生空梵天中。意為造作,禪悅為食,自身放光而行空中,清靜安住,長時如此。” 《長阿含經·梵動經》:“或有眾生喜戲笑懈怠,數數戲笑以自娛樂,彼戲笑娛樂時,身體疲極便失意,以失意便命終,來生世間,年漸長大,剃除須發(fā),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彼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自識本生,便作是言:‘彼馀眾生不數’,不數戲笑娛樂,常在彼處,永住不變,由我‘數戲笑故,致此無常,為變易法,是故我知: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此實馀虛。’是為第二見?!?又:“或有眾生展轉相看已,便失意(巴利三藏《經藏》之《長部·梵網經》謂是因妒恨故。),由此命終,來生世間,漸漸長大,剃除須發(fā),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識本所生,便作是言:‘如彼眾生以不展轉相看,不失意故,常住不變;我等于彼數相看,數相看已便失意,致此無常,為變易法,我以此知: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此實馀虛。’是第三見?!?又:“或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相智,善能觀察,彼以捷疾觀察相智,以己智辯言:‘我及世間半常半無常,此實馀虛?!菫榈谒囊?。” 巴利三藏《經藏》之《長部·梵網經》:“或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相智,善能觀察,彼以捷疾觀察相智,以己智辯言:‘眼、耳、舌、鼻、身之為我,誠無常變易,不得久?。恍?、意、識之為我,則常住不變也?!菫榈谒囊?。”
釋:梵天之諸有情,既為嬉娛妒恨而終命;此間之眾婆羅,遂以常住不變而尊心。未聞是德,但用其思。轉同外道之神我,竟似康德之謬繹。間只一絲,訛成千里。
梵動經 其五 當代 · 鐘錦
七言絕句
大事因緣到眼前,一時讎論且須懸。
茫茫宇內身如寄,辯甚無邊與有邊?
注:《長阿含經·梵動經》:“諸沙門、婆羅門于本劫本見起論:‘我及世間有邊無邊。’彼沙門、婆羅門因此于本劫本見起論:‘我及世間有邊無邊?!诖怂囊娭?,齊是不過。或有沙門、婆羅門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觀世間,起邊想,彼作是說:‘此世間有邊,是實馀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觀世間有邊,是故知世間有邊,此實馀虛?!侵^初見?!? 又:“‘世間無邊,此實馀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觀世間無邊,是故知世間無邊,此實馀虛?!堑诙??!?又:“‘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馀虛,所以者何?我以種種方便,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觀上方有邊,四方無邊,是故我知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馀虛?!菫榈谌姟!?又:“或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相智,善于觀察,彼以捷疾觀察智,以己智辯言:‘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馀虛?!菫榈谒囊?。諸沙門、婆羅門因此于本劫本見起論:我及世間有邊無邊,此實馀虛,于四見中,齊是不過?!?br />釋:“世界之于方也有際,世界之于方也無際”,此康德《純理論衡》所云之“讎論”也。玄學之有讎論,詭辭之尤者也。必使玄學無其詭辭,純理無得有其超越之用矣。然理無超越之用,必非玄學。而理之必為超越之用者,則踐履之理是。故玄學者,不求諸純思之理而求諸踐履之理。此康德之言也。佛陀之不言世間有邊無邊,而直求寂滅解脫者,政自與康德不殊。
梵動經 其七 當代 · 鐘錦
七言絕句
直問根源到太初,言無言有盡成虛。
君如會得因緣在,讎論區(qū)區(qū)但自除。
注:《長阿含經·梵動經》:“彼沙門、婆羅門因何事于本劫本見,謂無因而有,于此二見中,齊是不過?或有眾生無想無知,若彼眾生起想,則便命終,來生世間,漸漸長大,剃除須發(fā),服三法衣,出家修道,入定意三昧,以三昧心識本所生,彼作是語:‘我本無有,今忽然有,此世間本無、今有,此實馀虛?!菫槌跻姟!? 又:“或有沙門、婆羅門有捷疾相智,善能觀察,彼已捷疾觀察智觀,以己智辯能如是說:‘此世間無因而有,此實馀虛?!说诙??!?br />釋:“世界非徒有待之因也,亦有無待之因在;世界豈有無待之因耶?徒循有待之因耳”,此康德《純理論衡》之又一“讎論”也。準此以言,非止此無因生者無足論,即有因生者亦無足論。雖然,若佛說因緣,君心理會,純思之理方滅,踐履之理旋生,讎論區(qū)區(qū),明見昭昭。
梵動經 其八 當代 · 鐘錦
七言絕句
終后常疑有想存,他皆無想任紛繁。
恐成非實非虛見,寄語婆羅莫漫言。
注:《長阿含經·梵動經》:“諸有沙門、婆羅門作如是論、如是見,言:‘我此終后,生有色有想,此實馀虛?!菫槌跻?。諸沙門、婆羅門因此于末劫末見生想論,說世間有想;于十六見中,齊是不過。有言:‘我此終后,生無色有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有色無色有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非有色非無色有想,此實馀虛。’有言:‘我此終后,生有邊有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無邊有想,此實馀虛。’有言:‘我此終后,生有邊無邊有想,此實馀虛。’有言:‘我此終后,生非有邊非無邊有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而一向有樂有想,此實馀虛。’有言:‘我此終后,生而一向有苦有想,此實馀虛。’有言:‘我此終后,生有樂有苦有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不苦不樂有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有一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有若干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少想,此實馀虛?!醒裕骸掖私K后,生有無量想,此實馀虛。’是為十六見。諸有沙門、婆羅門于末劫末見,生想論,說世間有想;于此十六見中,齊是不過,唯佛能知,亦復如是?!?br />釋:“我以我為有想者,則我之外皆無想者也,雖我身亦莫不然?!贝?span id="m5clvaj"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10567", "poem_note_711350", "康德")'>康德《純理論衡》所云之“謬繹”也。諸沙門、婆羅門亦正為此,不計諸無想之色等,而汲汲乎此有想也。然此但析斷也,非合斷也,故實無想不滅之增見。此所以佛陀之終不以是言有想也。
共 11 首 第 1 頁 下一頁